januo嘉诺健康生活馆:爱面子的武安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5:33
   爱面子的武安人 有一句贬斥人的老话: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以为,用这句话来评价武安人,则无大不当。许多事实表明,武安人就是这种人。
这从武安人衣食住行诸方面的讲究与不讲究可以看得出来。当然,这要和铁路以东地方(俗称东乡)加以比较。
武安人十分讲究住宅。退回二十年去,当东乡人普遍住着土坯房,一家数口也就是那几间土房的时候,武安人都住着四合院,豪华的混砖到顶,磨砖对缝,简陋的石头垒墙,也砌得整齐平稳,加上蓝砖腰线,白灰勾缝,不仅坚固而且美观。武安人心灵手巧,总要把自家住宅美化一番。“锄地锄个好地头,盖房盖个好门楼”,门楼对于居住虽不实用,但往往最下功夫,高大气派的,小巧玲珑的,雕砖镂瓦的,描丹绘彩的,蔚成一道风景。它往往汇集了建筑、雕刻、彩绘、书法、诗词等等艺术,独具匠心,美仑美奂,让许多外地人初见而惊叹不已。伯延等地方的商人宅第自不必说,就连普普通通的农户人家,也都画影壁,画炕栏,画风门,绣门帘,在城里乡下蔚成风俗,使得原本随随便便的民宅,处处闪现着艺术的光彩。
武安人讲究摆设。大户人家不说,再穷的家庭也要有几件家具,桌椅、栊柜、炕琴、插瓶、烛台等等器物,为一般小户人家所必备,既为实用,也为排场。
武安人还讲究穿戴。他们着装整齐鲜亮,而且追求时髦,衣衫不整的人受到鄙视。“武安城,小北京”,据说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武安的商业就十分繁华,在北京城时兴的衣着,不多久就能在武安的大街小巷流行。
武安人讲这讲那,是不是从里到外都比别的地方富裕多多呢?其实并不尽然——武安人居家过日子,在饮食上就不甚讲究。
武安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许多地方粮食产量很低很低,缺乏食物,是一代又一代武安人永远的心病。于是武安人养成了精于计算、处处节俭的习惯,许多人家的一日三餐极其单调,清汤寡水,缺少营养。除了在过年等重大节日,常年里很少让家人吃上饱饭,更不用说讲究营养 。“糠菜半年粮”,并不像外地人理解的是一句虚言,而是正常年份里许多武安人的正常生活,是并不遥远的记忆。正是由于他们节俭到吝啬的地步,从囤尖省到囤底,才保证了不仅丰年有饭吃,还家家户户积储粮食防备灾荒。大手大脚的人被讥笑,乡邻们说他是“小虫(麻雀的俗称)娘,不攒粮”,被人看不上眼。武安人正是这样一代代勒紧裤带过日子,从牙齿上刮出了房子、家具和衣物,积累了微薄的物质财富。
如何评价武安人的这些讲究和不讲究?我以为应该讲些辩证法。一方面,精于计算和惯于节俭,毫无疑问是美德,尤其是替子孙后代着想,注重财富积累的观念,无疑应该发扬。另一方面,一味注重面子,过分地忽视人的起码欲求,糊弄自己的肚子,换一个角度看,则未免显得愚昧。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武安人的日常生活同他们的前辈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山里的农民在内,虽然不一定富裕,但温饱毕竟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既然称之为传统,生活习性,某种程度上总是难以改变。我时常听说,仍然有困难的农民舍不得让孩子吃饱吃好,甚至让未成年子女辍学外出打工,让正在发育中的他们,去承受他们的体力难以胜任的高强度劳动。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攒钱盖房子,为了尽早盖成一栋与乡亲们同样阔气而实际上暂时又用不着的房子。
这种舍本求末的愚昧行为,用“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句话来形容似乎并不过分——我对此甚至深感悲哀。
是留给子女一栋漂亮结实的住房重要?还是留给子女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智力更重要?结论我想不言自明。据说产生巨人的犹太民族由于长期漂泊无定,都把子女的培养和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住置——因为他们懂得,物质财富有可能随时被人剥夺,而知识和智慧谁也剥夺不了。
武安人,我的父老乡亲们啊,你应该从犹太人那里学习一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