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药店玄极丸:帮孩子与经典交朋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9:22

怎样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品位?其实有一个捷径,就是看或者听经典。

这个经典不要狭义理解成古文经典。古文经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经典的名单包括:

 

  • 童话:白雪公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 故事:1001夜故事,中国民间传说,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
  • 卡通:尤其是电影版卡通。如,狮子王,怪物史莱克,阿拉丁神灯等。
  • 电影: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泰坦尼克号等。
  • 诗歌:唐诗三百首,汉诗,宋词等。
  • 小说:四大名著,世界名著(年纪小可读简版)。
  • 传记:海伦.凯勒,毛泽东,苏东坡等。
  • 音乐:古典音乐,民歌民乐,不仅仅是听,还要讲音乐背后的故事。
  • 美术:古典名画,中国画,不仅仅是看,还要讲画作后面的故事。
  • 评书:由经典评书可以激发对于历史的兴趣
  • 相声:侯宝林的一些相声跟故事差不多。
  • 广播:可以通过MP3下载一些好听的广播剧,故事等。 
  • 科普:神奇校车,昆虫记等。
  • 社科:历史,地理,哲学,经济等的入门 
  • 古文:论语,孟子,四书五经等。

 

我现在总结自己第二次开窍太晚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经典重视得不够。中学为了应试,这方面基本上浅尝辄止。进了大学本该好好在这些方面补课。可是,非常不幸的是,赶上了痞子文化热和后现代热。前者躲避崇高,后者消解意义。大学里基本没干别的,天天追着这些东西看。在北大,讲这些内容的都是明星教师,受到追捧,讲经典的很受冷落。

 

可这些东西,初看起来新鲜有趣,可时间长了,就感到越看越没劲,越看越糊涂。不能说后现代的东西就完全不好,比如,王朔的小说,周星驰的无厘头,包括今天的“武林外传”,都有一定的可看性。只是说,这些东西不能当做主菜。我们吃饭的时候,得先有主食、菜蔬垫底,然后再吃些甜点、小菜。如果主次不分,长久下去就会营养不良。

 

我自己就是这种情况,中学时没时间吃主食、菜蔬,到了大学有时间了,却天天吃甜点、小菜,结果大学毕业后,严重的营养不良。水平始终在1+1阶段徘徊。

 

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实话实说》。我进入《实话实说》的时候,这个节目已经不如以前火了,崔永元的压力很大。不过,崔永元还在顽强地坚持着,不想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降低节目的品位。

 

品位这个词是我在《实话实说》里真正理解的。读大学时,热衷学周星驰,嘲笑品位。一说有人想追求品位,就觉得是件挺落伍的事情。

 

但是,在《实话实说》里,从上至下都非常看重“品位”二字。品位是什么?实际上也可以分两次层次来理解。

 

品位1:是浅层次的,穿衣打扮,吃喝玩乐。

品位2:是指文化品位,强调艺术与人文内涵,基本等同于文化2。

 

从第二个层次的角度看:

 

  •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品位。
  •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品位。
  •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品位。
  • 《阿甘正传》里的“跑步精神”是品位。
  • 《辛德勒名单》里对于善的赞美是品位。
  • 《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贫苦儿童的同情是品位。
  • 《皇帝的新衣》对于愚蠢虚伪的嘲弄是品位。
  • 海伦.凯勒与命运的顽强抗争是品位。

 

提出多元智能的哈佛教授加德纳,近期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品位”的研究上。在他看来,品位就是真善美。

 

  • 真的背后是探究与质疑。
  • 善的背后是善良与美德。
  • 美的背后是和谐与美好。

 

为什么我希望孩子们看经典呢?因为经典里到处都是真善美的东西。经典虽然看起来名目繁多,可是,如果你从真善美的角度去阅读这些经典,就能够把这些经典串联起来。真善美就像三根线,而单个的经典就像一颗颗珠子。

 

阅读经典的时候,也要依据橡皮筋的理论循序渐进。一本经典,内涵十分丰富,像《红楼梦》,可以单独成为一门学问。你可以抽出《红楼梦》中比较浅显的内涵跟孩子讲,比如讲好人是谁,坏蛋是谁。而不必一下子让孩子理解“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三国演义》也是这样,不妨先讲好人,坏人。等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好人,坏人。

 

名著、经典是可以读一辈子的,是常读常新的。这也是名著、经典的魅力所在。不必苛求童年时期就一下子读通。那是不可能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阅读层次,思想是逐步加深的。孩子小的时候,童话优先读,大的时候,可以逐步过渡到小说,古文。现在很多人本末倒置,让三岁孩子读四书五经。这种做法就是违反了橡皮筋理论的原则。

 

童年的关键是让孩子与这些经典交上朋友。要让孩子泡在这些名字里,曹雪芹,贾宝玉,关羽,曹操,海伦.凯勒,阿甘,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名字要立体化,要生活化,要栩栩如生,耳熟能详。谈起每个人,不仅仅是说出一些简单的名词,而是知道背后的故事,能与真善美这三条主线联系起来。许多孩子,虽然通过课本知道了这些名字,但这些名字仅仅是一堆无生命、无意义的名词而已。地位就像菜花、葱头、乌鸦、羚羊一样,远远不如奥特曼、Hello kitty在他们的心目中高。说起奥特曼,他们可以绘声绘色,如数家珍,这种友谊甚至可以延续一生,但是,对于大师和经典,他们却毫无感情而言。所以在孩子童年,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跟这些大师和经典交上朋友,让他们建立一生的友谊。

 

如果你有这种意识,在给孩子挑选卡通片的时候,你应该优先选择白雪公主、狮子王这类。我们说,第一次是非常难忘的,孩子的第一次也是一样。当然,我也不是说完全排斥“奥特曼”之类,只是说,不要把这些当成孩子的主菜,要分清主次。这个问题在“猫和老鼠是垃圾还是精品?”讲过,不再赘述。

 

我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环境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常常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我在北大的时候,被后现代文化影响;在《实话实说》的时候,被崔永元的“品位”影响;后来又受到温普林的影响,对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环境和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

 

求知欲和品位是怎么来的?怎么让孩子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知识”提取出来,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信仰和爱好?关键是你能否在孩子的童年给孩子营造一个求知的环境,让孩子与经典与大师交上朋友,与真善美交上朋友。

 

我前段时间受朋友之托,帮助一个小同学解决不会学习的问题。我一进这个朋友的家门心就凉了一半。她的家里有两台电脑,孩子一台,大人一台,妈妈正在玩斗地主的游戏,孩子正在玩CS。必须承认,我不是什么魔法师,我没本事跟孩子聊几次就能让他学会学习。如果我有这个本事,我的身价早就超过比尔.盖茨了。

 

带着一种深深的怅然我离开了这个家庭。这种无力无奈感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又聪明又俊俏的小家伙,他的未来我似乎能够感知到。他学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玩游戏而读书”。家长逼他写作业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你要是把作业完成了就让你打游戏。”

 

碰到这种孩子,我真想自己拥有一种魔法,能够将他点醒。但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也许只有生活本身,才能将他唤醒。那个时候,可能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

 

家庭的气场、环境很重要。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橡皮筋的理论,既可以从积极的方面理解,也可以从反面理解。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退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到了一定年龄,也许就会积重难返。

 

总之,就像我不反对文化1和想象力1一样,对于品位1,我觉得适度追求无可厚非,但是,高级人才不要满足于品位1。要有更高的起点。

 

与此同时,我们要牢记。经典不仅仅是用来读的,用来背的,用来考的,最重要的是,要与经典交朋友。帮孩子熟悉经典,喜欢经典,崇拜经典。每天浸泡在经典中,每天与经典做游戏,聊天,每天都能从经典中找到快乐。所以,孩子读“红楼梦”的时候,你得先读,哪怕只读一部分。你读后,才有可能跟孩子对话,交流,做游戏。你让孩子读“弟子规”,你得先把弟子规弄懂,这样,你才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应用“弟子规”,才能与孩子就弟子规进行交流。

 

很多人让孩子学习经典的误区就是,把经典当成一种无生命的东西,让孩子去死记硬背,让孩子去生吞活剥。

 

有些人成年后有忌口,比如,不喝牛奶或者不吃鸡蛋。如果你问他原因,往往与童年时的不愉快经历有关系。比如,吃鸡蛋吃到呕吐,喝牛奶喝到反胃。这种不愉快记忆往往会伴随一生。

 

所以,不良学习方法的后果就是,孩子不仅不会喜欢上经典,与经典交上朋友。反而会仇恨经典,厌恶经典,远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