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售电侧改革: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3:46:39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二

181 《洪崖山房图》
明 陈宗渊 卷 纸本水墨 纵27.1厘米 横10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宗渊(1370—?),以字行,号进修,天台(会属浙江省)人。此画是画家应胡俨之请而作。胡俨为明初著名阁臣,每有怀乡归隐之情遂子家乡南昌西山洪崖筑室,铭之“洪崖山房”,以慰归思。据后幅胡俨《洪崖山房记》中所云:“洪崖在西山之西,峰峦秀拔,林壑深邃,岚光染色,岩岫四出,云霞卷舒,幽泉怪石流峙涧谷,丹碧照耀,树林阴森,奇伟爱绝”,是一处绝佳的归隐之地。此图以平远法构图以及富变化的笔墨,描绘了洪崖山房及其周围某物。平远法的构图,“披麻兼“解索皴”法的运用。体现了明初“前吴门”文人画的特征。


 

182 《友松图》
明 杜琼 纸本设色 纵29.1厘米 横92.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杜琼(1396—1474),字用嘉,号鹿冠道人。世称东原先生。吴(今苏州市)人。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兼擅人物。《友松图》画用竹篱所围的几间茅屋,屋内中堂有二人并坐,屋外树木茂密,庭院外几棵苍松掩映,相对处山峦重叠,树木葱茏,流水曲径,一派山涧美景。画面既有清雅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妩媚秀丽的庭园趣味。此画工写兼施,赋色清雅和谐,淡而不薄,轻重适宜,整幅作品用笔秀逸洒脱。


 

183 《为德辉作山水图》

明 杜琼 纸本设色 纵122.5厘米 横3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上方自识:“予尝写此境为有趣,迨陈孟贤、郑德辉二公相访见之,孟贤曰:此幅可,郑公盍求诸。德辉略无健羡之色,孟贤强之,乃启言,予不敢靳也。德辉廉静寡欲,于物无所嗜好,使王维、吴道玄复生,亦无所爱,此其所以能养其德也。夫以心之玩好乃学者之病,观于德辉,则有以警于人人哉。景泰五年甲戌岁上元日杜琼书。”图中描写金秋时节山峦层叠,林木茂密。构图高深幽邃,繁密朴厚。山石用小披麻皴,笔法圆浑,设色以浅绛为主,突出了和煦温暖的秋景山野闲适醇厚之美。

 

 

184 《南别墅图卷》

明 杜琼 水墨或水墨淡设色 纵33.87厘米 横51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册为明初画家杜琼依据陶宗仪自撰《南别墅十景咏》而谱写的十幅插图,每图之上有篆书题名,分别为:竹主居、蕉园、来青轩、开扬搂、拂镜亭、罗姑洞、蓼花庵、鹤台、渔隐等。图卷前有明周鼎篆书“南别墅”。图册所绘别墅主人陶宗仪,人称南先生。杜琼是陶宗仪的从学弟子,对老师的“清风雅致领略最深”。真实形象地写出了九成先生所居、所行、所游的生活情状以及胸中蕴集的情趣和理想。此图笔墨以皴染缜密松秀、墨色滋润蕴藉见长,设色多用赭石、花青和浅青绿等淡彩,使画面显得清新明丽。

 

 

185 《归去来兮图—临清流而赋诗》
明 李在 纸本水墨 纵28厘米 横7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李在,字以政,福建莆田人,曾居云南。宣德年间进画院,与戴进、谢环、等同为待诏,善山水人物,山水细润处宗郭熙,豪放处取法马远、夏圭。李在在此画中画陶渊明《归去来兮图》“临清流而赋诗”诗意,为画卷中的第九幅。在此画中,画家在技法上采用梁楷简笔画法,描写诗人席地而坐,古松为屏,溪水三面萦绕,缓缓流去,似闻水流之声。诗人凝视远方,深思冥想,面对残秋的肃杀,展卷命笔,以入情景交融境界。


 

186 《阔渚晴峰图》

明 李在 绢本水墨 纵165.2厘米 横9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在与日本画僧雪舟有过交往,雪舟于明成化三年至五年间来到中国,与李在相认,并向其请教画艺,成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画幅水墨淋漓,高山耸立,山石、树木的造型均从李在而来,模仿的痕迹明显,构图亦有北宋遗韵。本幅《阔渚晴峰图》轴,是李在存世的作品之一。这幅画在清《石渠宝笈》一书中将其列为是北宋郭熙的作品,后经鉴定,认为属于错定,而更正为李在的作品。画上李在的原款已被挖去,而有好事者添上了郭熙的伪款。

 

 


187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
明 马轼 纸本水墨 纵28厘米 横6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轼,字敬瞻,嘉定人,宣德年间与戴进、谢环同擅画名于京师,工诗文善画,山水取法南宋院画,宗法郭熙。此卷为马轼、李在、夏芷三家之作,共为九幅,装成一卷。夏芷,字廷芳,钱塘人。曾师戴进,学画山水,直逼业师。马轼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二幅,取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问征夫以前路”诗意,描绘陶渊明弃官归里,以驴代步,二稚童担书剑随行,歧途中问路,征夫为之指点。马轼能深刻领会原作意境,故能营造出一种深幽清雅的画面意境。


 

188 《谭北草堂图》

明 谢缙 纸本设色 纵108.2厘米 横50.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谢缙,或作晋,字孔昭,号兰亭生、深翠道人,又号葵丘道人,中州(今河南)人,生卒年不详。侨寓吴中。画山水师法赵孟頫、王蒙、赵原诸家,属于元人画体系。他的传世作品稀少,此画是谢缙为画家杜琼所作,描绘的是松下茅屋,峰峦耸秀。前景苍松遒劲,槎桠纷披,松下坡石奇逸,与虬曲苍松相和谐,上方山峦层叠,气势雄奇。在表现手法上,皴写结合,色为浅绛。总观整个画面,气势雄奇,湿润华滋,沉郁深秀,气韵苍厚,近乎王蒙与赵原之间,是明朝山水画中一幅难得的佳构。

 

 

189 《洞天问道图》

明 戴进 绢本设色 纵210.5厘米 横8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描绘了深山大川、弥散的云气、挺直的青松、激荡的水流等山中之景。山坳中的一座小门敞开着,门外似乎别有洞天。一红衣人正埋头向门内走去,似乎是在走向即将开悟的另一天地。此画笔法劲秀,描写精工,皴染淹润,着色清淡,画面境界有一种神秘幽渺之感。整幅作品皴法繁密,有条不紊,理在其中,深远之处用墨稍重,皴擦紧密,传达出了空间深远之感。

 

 

190 《溪堂诗思图》

明 戴进 绢本设色 纵194厘米 横10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戴进(1388—1462),钱塘人,浙派的开创者。字文进,又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他的父亲戴景祥就是一位画工。戴进一生经历坎坷,宣德年间他被征召入京,成为宫廷画家。因为画艺在谢环、倪端等名家之上,而遭嫉妒。一日在仁智殿呈画,戴进的《秋江独钓图》被谢环乘机进谗言,指摘他说他画的垂钓者不应着朱色衣服,遂被斥退,困居京城多年。《溪堂诗思图》画面上描绘的是崇山峻岭,虬松遍布,茅堂临溪,后倚飞瀑,中藏寺观,得深山幽居之趣。笔墨苍劲,布置精密,层次清晰,峰峦重叠,颇见生机,有曲尽清幽高远之趣。

 

 

191 《关山行旅图》

明 戴进 纸本设色 纵61.8厘米 横29.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行旅图》是戴进仿宋院体的典型代表作。其画法师承南宋李唐、马远法派,但用笔疏爽,略带写意笔法,别具风格。近景作一山脚,几株劲松屈曲盘桓,枝叶茂盛。几头毛驴款款走来,情态传神。画家在近景的处理上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远山叠翠,用淡墨写出,近浓远淡,使作品层次富有深度。山顶之树信笔点写,生动自然。整幅作品颇具马远、夏圭遗风,但工细之中见豪放,画面神情气爽,秀逸典雅。

 

 

192 《仿燕文贵山水图》

明 戴进 立轴 纸本水墨 纵98.1厘米 横45.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本幅自识“钱塘戴进写奉用言老师清供”,董其昌题跋一段:“国朝画史以戴文进为大家,此学燕文贵,淡荡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为奇绝。”其实此作虽非平日本色,但也不是学燕文贵。燕文贵是北宋前期画家,其画工整精细,时有“燕家景致”之称。戴氏这幅作品,景致很简略,清幽迷蒙,迥异燕氏。笔墨形式更无共同点,除屋宇和点景人物用线条约略勾勒外,山石林木,几乎纯以水墨晕染而成,从取景、布局到笔墨、意趣,都取自二米、高克恭,属于典型的仿米云山图。

 

 

193 《雪景山水图》

明 戴进 绢本设色 纵144.2厘米 横78.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戴进山水人物皆尽妙境,为一时之冠,绘画才能比较全面,师承广泛,画风多样,并能自出新意,形成雄健豪放、遒劲苍润的水墨山水新风,影响深远。《雪景山水图》一画构图奇峭,山峰走势怪异,树石坚硬,房屋琼楼掩隐于山峰后面,与远处的云霞相接,很是俊朗动人。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浓,多次皴擦,层次加深,似先用湿笔,然后用干笔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笔活而不乱,层次井然。

 

 

194 《南屏雅集图》
明 戴进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1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戴进的山水画方面,取法两宋传统,尤有马、夏遗风,被称为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工整与粗放的变化。戴进早中期的山水画,以细笔为主,其特点是从李唐、刘松年的画法中融合变化,工细严整。其后期的山水画则笔墨疏放,以粗笔写意为主。《南屏雅集图》是描写元末名士杨维桢春日携友携妓游西湖,在南屏山下莫景行山庄中宴饮酬唱时的情景,作于天顺四年,是戴进晚年的代表作。


 

195 《竹炉山房图》

明 沈贞 纸本设色 纵115.5厘米 横3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贞(1400—1482),江苏苏州人,画家沈周的伯父,工诗词,善绘事,山水尤妙。师出董源,得元诸家艺术奥妙。此图画山峦耸立,老树槎桠,叶竹围绕山房,生意昂然。右上角行书自题:南斋沈贞款,下钤白、朱文印二。沈贞的传世作品绝少,此图是在昆陵为馈赠普照法师而作。此图时代风格极为鲜明,与刘珏、杜琼诸家接近,从而得以探明沈周画风的出处,了解承前启后的脉络。

 

 

196 《秋林观瀑图》

明 沈贞 轴 纸本设色 纵143厘米 横61厘米 苏州市博物馆藏

    沈贞工诗善画,画精山水,远师董源,其妙处又直逼宋人,落笔严谨,不苟作。弟恒吉亦能诗画,家中僮仆,皆谙文墨。此图描绘高耸突兀的山峰上,溪水从山顶上的密林间跌宕而出,在前川化为瀑布,穿过云端,直挂而下。山腰和山谷之间,云雾笼罩。画中笔法秀润,描绘精严,墨色清淡,赋彩妍雅,景物奇崛而布置平稳,境界寂静而幽深。画面上方画家题写道:“秋林霜重叶痕斑, 白发萧萧二老闲。握手相逢无个事, 不因论水更论山。”颇有意趣。

 

 

197 《夏云欲雨图》

明 刘珏 绢本水墨 纵165.7厘米 横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刘珏(1409—1472),字廷美,号完庵,长州(今江苏苏州)人,老而嗜学不倦,善书画。《夏云欲雨图》画幅上有沈周的题诗,画面布局结石矾头明净,峰峦折落有势,山径脉脉可通,蓊郁的树木点明了夏景的特色。路上行人匆匆,渲染了避雨的心情。画法为湿笔淡墨长披麻皴再加浓墨苔点,与矾头相映发。笔道细秀绵密。墨气风流秀逸。相比元吴镇的厚重粗犷,别具清丽幽媚之格。

 

 

198 《仿大痴山水图》

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115.5厘米 横4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大痴,即元代画家黄公望,他是“元四家”中的第一位。他的山水画多用披麻皴法描绘,山水意境多平淡温和,有超然野逸之趣,对后世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沈周的山水画上追黄公望,这件作品即其仿黄公望山水而作。“仿”,是模仿的意思,因此这并不是对黄公望山水的对临或复制,而是模仿黄公望的笔法、布局和意趣特征而进行的创作。画中描绘有水流绕行的山中景致。画家主要以披麻皴和荷叶皴画山石,笔法温厚,墨色浑润。

 

 

199 《庐山高图》

明 沈周 纸本淡设色 纵193.8厘米 横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1427—1509)吴门四家之首。字启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长州人。世代隐居吴门。他凭借想象描绘庐山为他的老师陈宽作寿。在画法上宗学王蒙,景色繁茂,草木华滋,笔法甚密,风格细秀,属“细沈”代表作。整幅作品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笔墨中展现了想象中庐山的雄伟,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画面上部沈周自题“庐山高”(篆文)三字,末尾自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200 《仿董巨山水图》

明 沈周 纸本水墨 纵164.5厘米 横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此画中,沈周善于组合稠密交叠的石岩,进而成为转折交叠的层峦,山溪幽长,其势纵深;远景茂然森秀,近景的树木,用笔遒劲,点染结合,整幅作品渲淡润湿,具有董源、巨然、王蒙遗意,然而笔法浑厚圆润,中含方刚,墨气厚重中具明快,以表现出重视骨架和简劲的趋向,显现出沈周画法的转变。此图画家自识:“癸巳仲冬五日,民度至竹居,欲观予董巨墨法。民度少年博古,当所畏者,安能以不能辞。乃怀悼如此。复系诗一章,以为祖席谈柄。归呈尊甫,必有以教之。沈周”。

 

 

201 《空林积雨图》
明 沈周 纸本墨笔 纵21.7厘米 横2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久雨阴连结,晴天安在哉?”这件作品是画家在积雨郁闷之日所作。画中描绘一平坡后的雨中树林景色。画面构景简洁,坡石后的林中溪水,缓缓流淌。低屋掩映,云气弥漫,雨雾迷朦。画家以粗笔而写,墨色浑润,淡墨渲染,使画面显得湿气欲滴,阴雨连绵与画家郁闷难解的情绪跃然画上,与画家自题两首诗恰相对照。其一曰:“茅檐何日霁,溜响漫沉沉,气郁惟添睡,愁多亦怕吟。积润变鸣琴。安得东轩月,皓然当我襟。”
 

 

202 《祝寿图》

明 沈周 凌本墨笔 纵189.5厘米 横54.7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沈周此一《祝寿图》是专为八旬老母祝寿而作,图中描绘了祥云缭绕的苍山景色。层云之上,主峰突起,数峰环列。主峰山石层叠而起,突兀高耸,山上苔点繁密。整个山峰显示出一种苍老、稳健的气色,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画家以娟秀之笔描绘,枝叶皴点皆繁密而有序,使整个画面体现出恭敬而稳健的特色,流露出吉祥美好的气氛。正如画面上方画家自题句云所云:“八秩身加健,三春月倍明。母仪兼父道,清世乐长生。绩橘黄金颗,蟠桃赤玉英。采花浸寿酒,催进紫鸾笙。”

 

 


203 《灞桥风雪图》

明 沈周 纸本墨笔 纵153厘米 横64.9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灞桥风雪”为古代长安八景之一,古代诗人多有描写。沈周此作即为依据古人诗意而作。图中描绘了平静的灞河水从远处山涧缓缓流来。河流近岸一坡脚平台上,几棵细瘦的寒树索然而立,枝叶在寒冷的空气中瑟瑟抖动。巨峰夹江,沟壑纵深,山石叠起,远峰耸立似屏。山上冬树瑟缩,冬苔遍植。整个山石白雪皑皑,茫茫苍苍。天色灰冷,江水凝碧,萧瑟冷寂。这件作品笔法温和秀雅,笔墨俭省,构景平和大方,是沈周的一件粗笔佳作。

 

 

204 《东庄图册·北港》
明 沈周 纸本设色 原24页 今遗失其中的3页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其师吴宽家的庭园景色。吴宽官至礼部尚书,是沈周的老师和挚友,多有诗文唱和。东庄是吴宽的庄园,也是江南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品茗的地方。后人盛赞沈周的《东庄图册》,“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这里所选的一幅是“北港”,图中画一荷塘,波光如镜,荷叶亭亭玉立,疏密有致,摇曳多姿,岸上树木点写自然,情态各具;坡岸皴染结合,浓重得宜。
 

 

205 《沧州趣图》
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29.7厘米 横 8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属于小写意,撇开院体纤浓一格,以笔墨粗简见长,较之他的山水画,更具有概括性。其用笔率意,落笔肯定,生动自然。 沈周的花鸟画,其笔法与墨法,兼工带写,在欲放未放之间,以后经过陈淳的继承和发展,遂开启了徐渭的泼墨写意,而又经过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推波助澜,在发展中国写意花鸟画上,沈周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沧州趣图》是沈周晚期的作品,他将元四家的笔法集中于一幅山水长卷中。不同的笔法衔接得那样天衣无缝,可见他对元四家笔法运用的精熟。
 

 

206 《落花诗意图》
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35.9厘米 横60.1厘米 南京省博物馆藏 
    此画笔墨厚重,风神淡冶,花瓣平舒,作将残之状。此画用淡墨写出枝干,枝干穿插自然得体。树叶用墨浑厚,沉重响亮。整幅作品,花、枝、叶之间结构严密而舒展。行笔凝重简练,实按虚起,虽为将残之花,但却风韵独存。古来文人多慕牡丹高洁华贵,形诸笔墨,贵能“状物”与“得意”相兼,沈周此图足以为之。
 

 

207 《京江送远图》
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15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署款“沈周”。引首清·王时敏隶书“名迹贻徽”四字。后纸有明·文林“送吴叙州之任序”,祝允明“送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此图画法反映了沈周晚年成熟的“粗沈”面貌。画面作平远式布局,近景柳堤河岸,众人揖手送别;中景辽阔江面,扁舟一叶,主人公船上拜揖告别;远景丛山相叠,连亘无际。一般的送别图,作为中心情节的送别场面描绘均较细致,环境也少地域特征,而具更多象征含意,如柳堤属于典型的送行场合,重山阔水寓意路途遥远和任重道远,其构思、境界均呈鲜明的文人画特色。
 

 


208 《两江名胜图》

明 沈周 绢本设色 纵42.2厘米 横23.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的山水画,有些描写的是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在画法上,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采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两江名胜图》表现的是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清丽,明媚幽雅的风光。集中体现了沈周山水画风格。

 

 

209 《雪际停舟图》

明 沈周 绢本设色 纵249.2厘米 横94.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艺术创作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对自然静物的描写更离不开对自然的仔细观察。沈周善于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来描绘现实中的生活景物,故能随意挥洒,笔墨生动,意趣盎然。《雪际停舟图》是沈周山水画中赋色比较重的一幅,还用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是他水墨浅绛画的典范。

 

 

210 《魏园雅集图》

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145.5厘米 横47.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周在此画中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围。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近处山顶与中部山腰,露出多处缓缓向上的台地,泉水从山涧飞流直下,汇成棕棕小溪。溪水旁有一小桥,茅亭内四人席地而坐,书童侧立一旁正听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来。山上山下,草木葱茏,叶红似火的枫叶点缀其间,更添几分胜地雅集美景。画家皴染兼施,构筑的画面气魄雄浑沉静,画心连画家共六人题咏,实为诗书画熔为一炉的山水佳作。

 

 

211 《青园图》
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19.1厘米 横188.7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沈周一生未仕,悠游林下,以诗书画自娱。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富盛名,家富收藏,曾藏有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富春山居图》等名迹。他交游甚广,威望颇高,文徵明、唐寅均从学门下。此图中,沈周运用各种笔墨精心描绘了青园的各种景色,画法工整,用笔圆厚,设色浓丽,山坡用甚密的披麻皴法以淡墨渲染;用线圆劲,墨色侬润,富有生活气息。整个青园图,画得优美自然,从诗情、画意乃至哲理都耐人寻味。
 

 

212 《秋江渔隐图》

明 姚绶 纸本淡设色 纵128.4厘米 横5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姚绶(1423—1495),字公绶,号丹丘生,又号谷庵子,云东逸史。擅长画山水及其竹石小景。《秋山渔隐图》画面所描绘的是秋林远岫,湖中钓舟。整幅作品意境萧然而静穆,给人以沉静的美感。在表现技法和意趣上,画家继承了元吴镇的笔墨传统,风格粗放老辣,富于率达朴茂的情韵。在这幅作品中,画面苍凉萧疏,充满荒寒意境,虽有渔舟在天地间,但却带有一种悲苦、严峻和感伤的情调。画法多变,层次森然有序,显示了苍劲纷披的意态,远山近石,皴染结合,笔力沉稳,墨彩滋润。

 

 

213 《雪溪放舟图》

钟钦礼 绢本墨笔 纵170.8厘米 横10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钟钦礼,生卒年不详,号会嵇山人,浙江上虞人。画山水纵笔粗豪,横刮外强,学戴进而有所变化。成化、弘治年间入直仁治殿,为内廷画师中顶尖高手。《雪溪放舟图》是钟钦礼的代表作,画中表现的是渔人雪后在寒溪上放舟的情景。画面萧寒清幽,远处山峰积雪皑皑,山的轮廓用重墨线勾勒,树枝劲虬弯曲,层次分明,深得雪骨水韵之妙。

 

 

214 《瑞雪凝冬图》

明 王谔 绢本设色 纵139.6厘米 横9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谔,字廷直,奉化(今浙江奉化)人。生卒年不详。活动时期为成化、弘治年间。初画山水从师同乡萧风,后研习唐宋诸家。凡奇山怪石、孤木惊湍,尽摩其妙,孝宗喜马远之画,称王谔为“今之马远也”。一生主要学习马远的画法,就其画法当属浙派。《瑞雪凝冬图》墨笔画雪山行旅之景,所画松石瘦硬,气象寒冷。高山巨石以及山下的庭院和山上的寺庙都由硬笔画出,冷峭逼人。山下远水高阔,船帆点点,落墨不多衬托了整幅绘画的冷寒的意境。

 

 

215 《江阁远眺图》
明 王谔 绢本淡设色 纵143.2厘米 横22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描绘的隔江远望的平远景象。松林石壁前临大江,江边有水榭楼阁,远处隔江对面,云雾弥漫之中,峰峦起伏,山城环抱,楼船停泊江岸。中间一片江波浩渺,水天空阔,横无涯际。近景的楼榭和远景的山城遥遥相对,画面气势开阔,意境幽美。湖中水波细密,前重后淡形成高远空阔,水天相接之势。对岸远山,晕染清淡,和近景中的浓墨重染形成对比,整幅作品用笔细劲,是学宋朝马远一派。


 

216 《松林策骞图》

明 陶成 纸本设色 纵103.5厘米 横36.8厘米 常熟博物馆藏

    陶成,字孟学,号云湖仙人,宝应(今江苏宝应)人。其生卒年不详,约在成化、弘治年间。宪宗成化七年举人,多才多艺,工诗文 ,擅长篆隶,尤其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常用青绿,陶成为人不拘小节,有米元章、郭忠恕之风而浩荡技巧,为米、郭所不及,曾经仿制银器,超过原物。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追求一位丽妓,陶成自织锦裙,金环以赠之,精类鬼工。《松林策骞图》是陶成山水画的代表作。

 

 

217 《古贤诗意图》
明 杜堇 卷 纸本墨色 纵28厘米 横107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印。共九段,每段有金琮书诗,卷未金琮跋云:“□□索仆书古诗十二首,将往要杜柽居为图其事,柽居无讶仆书敢占其左,以渍痕在耳,他玉图成必有谓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者,仆奚辞焉。弘治庚申六月廿八日,金琮记事。”金琮,字元玉,号赤松山农,工书,善画梅花。杜堇细心体会诗意,作出巧妙构思,人物突出,情景交融。人物用白描法,线条流畅,稍有轻重提按,含蓄秀雅。山石树木安排简洁而自然,山石用侧锋斧劈皴,近与远、夏圭,但用笔却缜密透逸,具元人韵致。此图为其白描巨构佳作。
 

 

218 《山水图》
明 张复阳 纸本墨笔 纵33.2厘米 横13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复阳(约1403—1490),字复阳,以字行,号南山,浙江平湖人,道士,山水仿吴镇,墨气苍劲淋漓,其所画草树人物各臻其妙。画家描绘江南水乡,透过大批密林杂树 ,隐现村落茅舍,田野农事以及农居生活,富有生活气息,远景云气弥漫,有很强的空间感。此画墨笔苍茫浑厚,破笔纵横挥洒,焦墨、淡墨层层积染,淋漓尽致,远近层次毕现。整幅作品开合、疏密、动静、虚实,皆得自然之妙,富有耐人寻味之意趣。
 

 

219 《烟江远眺图》

明 朱端 绢本设色 纵169厘米 横107.3厘米

    此画描绘了高岭烟霭,远浦水村。左半边作高远景色,山峰巍峨高耸,气势雄奇。隔山坡地翠树葱葱,松柏苍劲,山势和树姿均具雄伟之姿。板桥、村落,远景是舟帆和水乡,精致开阔,幽美而疏秀。在画法上多学郭熙,那劲峭的山石,奇异的峰头,盘虬的树干,蟹爪的枝杈等等都来自郭熙笔意。画家将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复、精密等特点与南宋院体山水的简洁、空旷、疏朗等格局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有别于宋代院体的明代院体画风。

 

 

220 《松院闲吟图》

明 朱端 绢本设色 纵230.2厘米 横124.3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朱端,字克正,号一樵,海盐人。生卒年不详。明代正德年间的宫廷画家,正德中直仁智殿,授指挥。他的山水画,一方面受当时流行宫内的南宋院体画风影响,近马远;另一方面,也有专学北宋郭熙的一路。《松院闲吟图》就是这类山水的代表作。 整幅作品雄中透秀,工细之中见随意,反映了明代的时代风貌。朱端的山水作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方面有一定的建树,他使宋代院体绘画的风貌得以发扬光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221 《雁荡山图》
明 叶澄 绫本设色 纵35厘米 横29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识:“雁荡山图。嘉靖丙戌燕山叶澄作。”后纸清·梁清标题记。叶澄,字原静,号常山,原藉吴人,世居燕京(今北京),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画家。善画山水,师法戴进,徐沁《明画录》评“其神似处,几莫能辨”。作品所绘景观,自石门潭起,计有章毅楼、石佛岩、石梁洞、灵风洞、罗汉洞、净明寺、蓼花峰、响岩等。这些景色描绘真实,各具奇姿,很典型地展现出东南第一山的奇秀特色和壮阔气势。作品画法与戴进有相似之处,但笔墨更见繁细,并呈现出对景写生、随景而运之迹,很像一幅实地写生稿,这在“浙派”后学中是比较少见的。
 

 


222 《灞桥风雪图》

明 吴伟 绢本淡设色 纵183.6厘米 横11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伟(1459—1508),字世英,又字次翁,号鲁夫,又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是“江夏派”的创导者。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灞桥在陕西长安县东,亦称霸桥,唐人送别者多于此折柳相赠,有“灞桥折柳”典故。又有“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之说,故画家亦常以“灞桥风雪”为画题。这幅作品,描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岩,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逼人。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223 《长江万里图》
明 吴伟 绢本水墨 纵27.8厘米 横976.2厘米 
    吴伟的不少山水画,其实是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山水画,在这幅作品中,画中人物与山水相结合,在具体表现上简劲放纵,昂然潇洒,不流于粗俗,作品在构图上宗马远、夏圭之法,取山景一角,但远山相连,坡石用笔粗放,其斧劈皴更加豪放,水墨淋漓,冬树苍古,画法坚劲有力,古意森然。冰山用墨泛染,寒气逼人,背景全用晕染,浓淡得体。《长江万里图》墨笔画险峻山岭,近景为苍古之树生屹立于巨石之间,整幅绘画笔法纵横洒脱、老辣,是画家晚年时的精品。
 

 

224 《江山渔乐图》

明 吴伟 纸本设色 纵270厘米 横173.5厘米

    画家少时生活孤苦,由常熟钱昕收养,后流落于南京,因而对民间渔民的生活抱有极强的同情心,作品的生活气息很浓厚,在表现技法上较清新和自由。此画在空间处理上,前实而浓重,远景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整幅作品画法比较粗纵,当属画家中年以后的作品。《江山渔乐图》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

 

 


225 《杂画册》
明 徐端本 纸本水墨或淡设色 每开纵29.4厘米 横39.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徐端本(1438—1519),又明史忠,字廷直,金陵人。17岁才能讲话,外呆内慧,人以痴呼之,自号痴翁,又称痴仙,亦称痴痴道人。《杂画册》共有12幅图:1.渔翁垂钓图;2.山桥吟行图;3.荷莲萱草图;4.秋溪沙鸥图;5.野航图;6.澄江飞帆图;7.江天晚照图;8.携琴晚归图;9.临流独钓图;10.水亭静居图;11.携琴访友图;12.树下闲眺图;《杂画册》大多描写山野逸士的生活情状,或溪边独钓,或小桥策行,或山村访友,或闲眺江天,表达出远离尘嚣,忘情泉石的志趣。画家在这些画幅中着意渲染野逸的意蕴,从而衬托出他放达率真的性格和超脱尘世的理念。
 

 

226 《山雨欲来图》

明 张路 绢本水墨 纵147厘米 横1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雨欲来图》墨笔画风雨欲来,一渔人收网而归。近景的山峦草树以及淙淙溪水,刻画得生动有致,远山迷蒙,在阴暗的天空下或阴或现,很有山雨欲来前的气势。在具体表现技法上,画家运用的是粗笔湿墨,气韵很是生动。画家着意营造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气氛,用笔粗放,风格雄健,但又透出画家用笔的潇洒和灵巧,显然是受到宋元粗笔水墨一派以及吕纪、林良等人水墨写意画风的影响。在背景的渲染方面,也明暗适度,尽量表现出风雨欲来前的自然界的丰富二微妙的变化。

 

227 《溪山放艇图》

张路 绢本设色 纵165.8厘米 横97.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张路(1464—1538),字天驰,号平山,仅以字行于世,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少年聪慧,见吴道子、戴进所画人物,临摹肖其神,以画成名,是明代追随戴进、吴伟的重要浙派画家,在人物上师法吴伟,但秀逸不足,狂放过之,山水上有戴进的风致。张路的绘画艺术很受世人赞誉,明朝詹景风就盛赞他“足当名家”。在当时,缙绅们咸加推重,得其真迹,如若拱壁。

 

 

228 《柴门送客图》

明 周臣 纸本淡设色

    此图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闲雅情趣,画面描绘的是主客二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在表现这类隐逸生活题材时,画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画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赋予雄伟恢弘的气势,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周臣的山水画脱胎于李唐和马夏,但他并不囿于宋代院体画的程式,而山雨摄取文人画家某些布景和笔墨的长处,形成结构严谨而气脉流动、造型真实生动、笔力刚劲峭厉、墨韵充足的风格。

 

 

229 《雪村访友图》

明 周臣 绢本设色 纵224.3厘米 横96.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构图十分奇峭险峻,中间巨石之上的几棵挺拔秀逸的苍松是全画的视觉中心。画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耸立,直插云霄,气势雄壮。图中采用高远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画派景物的描写,近景和远景造型坚实明晰,中景桃源处虚化朦胧,则又吸收了元文人画的构景的长处。笔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浓重,皴染结合,石用拖泥带水法描绘,并兼用小斧劈皴和铁皴钩斫,表达出嶙峋坚实的石骨。古松虬曲和倒挂的形态,颇接近马远的松树法。整幅作品用笔尖劲,气势雄浑,是周臣绘画的代表作。

 

 

230 《春山游骑图》

明 周臣 绢本淡设色 纵185厘米 横64厘米

    此图所描绘的是风和日丽的春天中,游骑行旅的景致。春山叠翠,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有声,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于阴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山上苍松浓郁,遒劲多姿。舍后绿树成荫,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整幅作品,构图清旷周密,自然得体。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用来点明题意。其他衬景则比较简略。

 

 

231 《春泉小隐图》(部分)
明 周臣 纸本设色 纵26.5厘米 横8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是周臣为裴春泉绘其隐居小憩的情景。绘松石下荫茅堂,一人在堂中伏几假寐,又有一童子洒扫堂外。门前一弯小桥,流水与湖水相接,即寓春泉之名。河对岸山峦层层。 小桥对岸其山石也用重墨,两棵探向泉水的婆娑之树,和茅屋边的垂柳、苍松遥相呼应,情态各具。远山用淡墨晕染,和前景的重墨形成对比,富有变化和秩序感。周臣在描绘物象时,善于根据不同形象的质感,施以刚柔、粗细、轻重不同的笔法,状物准确严谨。
  

 

232 《山斋客至图》

明 周臣 绢本设色 纵136.4厘米 横7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闲雅情趣,画面描绘的是主客二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从船工坐在船头,伏膝熟睡,等待主人会友归返的细节,可以看出画家创作艺术构思的精妙。在表现这类隐逸生活题材时,画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画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赋予雄伟恢弘的气势,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柴门送客图》可以体现这种风格。
 

 

233 《浒溪草堂图》
明 文徵明 纸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14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人,与沈周是同乡,并师事沈周。此画画法秀润,意境清幽。画面上描绘的是高木浓荫,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近处草堂敞轩,二高士案前对坐,正在高谈阔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笔细腻严谨,山石仅用渴笔微抹,以点苔显出明暗,经营位置,得写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235 《仿米氏云山图》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24.8厘米 横6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就是文徵明的粗笔作品,笔法粗简,墨气淋漓,气象萧森,笔力遒劲,在粗放中抒写了宁静典雅的气质。在寂静萧索的大自然之中,一人策杖过桥,似在略停深思,其沉静思索的姿态映衬了自然的萧森与静穆。画面苍润,题字苍老,题诗韵致,表现了画家诗、书、画兼长并擅的文人墨气,画家凭借此抒写了沉静的文人名士生活的情怀。此画是画家晚年的作品,风格粗放,用笔老辣,很能体现画家艺术功力。
 

 

236 《幽谷清泉图》

明 文徵明 纸本设色 纵107.8厘米 横37.3厘米 江苏常熟博物馆藏

    文徵明早年的山水作品,画法多学元人兼师赵孟頫和高克恭的水墨云山,潇洒淡逸。中年之作精品颇多,面貌也有不同的变化,画风工细,以工笔青绿为主,笔锋尖劲,皴法细密,富于变化,界画十分工整。《幽谷清泉图》在艺术表现上,山石的勾勒与皴法,均极细润绵密,设色柔和,使意境更臻娴雅幽淡。

 

 

238 《绿阴清话图》

明 文徵明 轴 纸本墨笔 纵131.8厘米 横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题:“碧树鸣风润草香,绿阴满地话偏长。长安车马尘吹面,谁识空山五月凉。征明。”经何昆玉、吴湖帆鉴藏。本图绘高山耸立,树木葱郁,山下二人临溪对坐。自然景色秀丽清幽,人物情态恬静优雅,表现的是隐逸环境和高士情操,也是画家本人思想、爱好的流露。作品布景繁密,树枝精细,多王慕遗意。然构图密中有疏,山石勾勒少皴,多干笔而不见渲染,形成规整而略具装饰性,用笔尖细中带工拙,墨色干湿相间而总体清淡。

 

 

239 《春深高树图》

明 文徵明 绢本设色 纵170.1厘米 横65.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徵明师沈周而不为所囿,博取众长,自成一体。山水、花鸟、人物都极为精妙,为明代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文徵明的画,大体可分两种:一为细笔,秀丽柔密,一为粗笔,苍劲朴茂,都为人们所称赏。他的及门弟子很多,画风影响于后代很大。此图描绘深山高树,笔墨苍润劲健、朴茂多姿,同时又端庄工丽,是文徵明的经意之作。

 

 

240 《泉石高闲图》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68厘米 横25.5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此图画溪岸一段,古木三章,一老者临流而坐,静闲听泉。画面用笔简略而凝练。左上侧自题“庚戊八年二四日徵明写泉石高闲 时年八十又一”,下钤“徵明”、“停云”二印。右下钤“煜峰鉴赏”、“虚斋秘芨之印”、“治晋斋印”等鉴藏章。文徵明是山水画的巨匠,但他的花卉也成就不亚于山水画。其花鸟兰竹取法元人,近师沈周,风骨秀逸。

 

 

241 《古木苍烟图》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26.2厘米 横跨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的画多写江南湖山庭院和文人生活,布局平稳,笔墨苍。早年画风细谨,中年粗放,晚年醇正,粗细兼备,而以粗笔为贵,人称“粗文”。与沈周统称“沈文”,为“明四家”之一。画中笔法秀雅,描写细美,墨色清淡而变化丰富,使画面意境清雅开阔,宁静安详,画家的心境情怀,不语而自明。

 

 

242 《雨晴纪事图》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130厘米 横跨6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入春连月雨淋漓,一日雨晴春亦深。碧沼平添三尺水,绿榆新涨一池荫。”这件山水小景是画家在阴雨初晴之时所作,以纪事且记情。画中描绘了一雾气弥漫的平沼近岸,碎石散置,绿苔满布,细草丛生。数棵杂树相簇,绿叶枯枝,相互扶助。此作笔法宽厚,墨色浑润,浓淡变化,层次丰富。虽为小景,但亦显得境界开阔,气势厚重,有翠湿欲滴之意。 
 
    
 

243 《骑驴归思图》

明 唐寅 绢本淡设色 纵77.7厘米 横37.5厘米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均为他题画的别号,吴县(今苏州)人。赋性疏朗,任逸不羁。曾经刻其章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骑驴归思图》描绘的是奇峰杂木,山坞人家;溪水湍流,穿行山涧;绿树迎风,舞姿婆娑;在艺术表现上,山石用带水长皴,非常湿润。秋树青黄,多做空钩夹叶,在画风上接近李唐、马远等院体,但具“文人画”风格。

 

 

244 《看泉听风图》

明 唐寅 绢本淡设色 纵72.5厘米 横34.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绘崇山峻岭,峭壁陡险,山崖间老树虬曲,枝叶苍茂,岩隙清泉下泻。两位“高士”坐石上,正陶醉于山水之间。近处的树木蟠曲槎桠,高出半空,皆夹叶,敷以淡彩。远处树木用水墨点叶,树头倾斜,作风吹之状。上方山势险峻,用细长的线条画出山的轮廓,以斧劈皴单层刷染,表现出了坚硬的石质。整个画面明快、滋润、刚挺秀媚。在画的右上角题诗曰:“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245 《落霞孤鹜图》

明 唐寅 绢本水墨 纵189.1厘米 横105.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

 

 

246 《山路松声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94.5厘米 横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路松声图》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本幅右上有自题:“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247 《步溪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59厘米 横84.3l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是一个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的画家,后来家里变得“僮仆据案,夫妻反目,归有狞狗,当门而噬”。画家在给文徵明的信中说:“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唐寅在山水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他将北宋郭熙的全山全景、曲折奇险、缜密劲健的特点,与南宋刘松年、李唐以小见大、以白计黑、简洁明快的手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自身周密雄劲而又清旷秀美的艺术格调。《步溪图》即是体现唐寅这种风格的山水画佳作。

 

 


248 《事茗图》
明 唐寅 卷 纸本设色 纵31.1厘米 横10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后纸有陆粲于嘉靖乙末写的“事茗辩”,文中读到事茗与客人辩论饮茶的事,事茗姓陈,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王宠为唐寅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寅也交往甚多。此图即是以陈氏之名号为图名、并描绘陈氏幽居品茗的情景。作品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待客品茶的悠闲生活。景物设置幽雅恬静,居处前临悬崖、巨石、背靠高山、流泉,庄外溪水潺溪,绿树掩映。


 

 

249 《桐山图》
明 唐寅 卷 纸本设色 纵31厘米 横13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左自题诗一首:“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君今自称亦私淑,渔钩须当借一湾。吴门唐寅作桐山图。”(其中“钩”当为“钓”)后纸有文徵明、蔡羽、王宠等14家题记。据自题诗,知桐山为淮河发源地。画面山川平远,近处崖壁数重,间植桐树,水流湍急,应即桐山;右边江面一望无际,远方一抹山峦,当是淮河。此图画法也甚细秀,山石用淡墨细线、秀润中锋勾出轮廓后,再作细密的皴染,皴法揉合斧劈、披麻、乱柴诸皴,灵活而不定型,渲染轻淡又富层次,融和中见变化。
 

 

250 《杏花茅屋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47.8厘米 横7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曾从苏州老师周臣学习,也受过沈周的指点。他的绘画在基本技法上,是透过接受从李成、郭熙到李唐的传统,而在笔墨情趣和意境上,则是文人的素质,可以说是画匠士气俱有。《杏花茅屋图》是他风景画中一幅富有生气的作品。画中高峻的山峰,叠叠泉流,摇曳的松树,布置合理,意境清远,的确能显示唐寅的才子之风,同时又体现了他那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力。

 

 

251 《高山奇树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22厘米 横6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是一位放荡不羁的旷代才子,在琴棋书画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山水画方面,他那才子型的才思敏捷与自由飘逸的思维方式,更是造就了他那潇洒的笔法墨法以及独特风格。《高山奇树图》是一幅构图雄伟,构思巧妙的山水画杰作。画面上方的高岭山石也多是湿笔长皴,但用墨较为清淡而湿润,枝叶浓密,别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连,意境高远。

 

 

252 《湖山一览图》

明 唐寅 纸本淡设色 纵135.9厘米 横56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此画表现了江南秀丽明净的湖光山色,自题诗云:“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画面的清空境界,体现了诗意和作者的审美感情。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所绘景色,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融而为一。画面前景结聚密集,后面淡荡空旷,中间大块空白,近景与远景开合对应,十分和谐统一。

 

 

253 《春山伴侣图》

明 唐寅 纸本墨笔 纵82厘米 横4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全用水墨,仅一叟衣袍醮以淡红色。图中曲栏掩映,杂树绽青,春山含笑,高士临流,给人以阳和日暖之感。山峦秀美,皴以柔和的披麻皴,着意于水墨渲染,越发明秀逗人,全图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画上题有: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尘。此图位置经营,如树木偃仰,人屋安放,泉石错落,山路迂回,都别具匠心,和一般简易的文人山水画不一样,尤其是全图笔墨隐约可见宋代山水画的骨骼,真可谓“北人南相”。

 

 

254 《悟阳子养性图》
明 唐寅 纸本水墨 纵29.5厘米 横103.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画前后两座茅庵,内有一老者端坐蒲团之上,身着宽袍,双手握于膝上,遥望天空,神态深沉。室内壁无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陈香炉及文房用具。庵后树木掩隐,小溪环绕,古老的石桥横卧,流露无穷古韵。画右如镜的湖水将画面的意境展开,杳无边际,笔简而意远,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有深远的意境。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钤“唐白虎”朱文方印,画首下角钤“南京解元”朱文长印章。
 

 

255 《玉洞仙缘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67厘米 横6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远离尘埃的人间仙境。画面奇峰峻岭,苍松翠柏,琼楼水阁,溶洞流溪,云烟缥缈其间,山壑时隐时显。溪水潺溪的溶洞前,一士人临流抚琴,陶冶于自然美景之中, 瑰丽多姿的山川景色和乐在其中的生活情趣,展开出了士大夫理想的隐逸环境。此画取景宏阔,结构严整,数重山峦脉络清晰,楼阁树石布置有序,境界显得幽深又高远,复杂而不失明畅。笔墨、设色主要运用传统的青绿法,同时融以细密的皴法,并追求色调和谐,在宗南宋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在明代青绿山水方面是最具新意的。

 

 

256 《桃村草堂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50厘米 横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的是一幅幽深静逸的隐居环境。草堂位于山坳。其后是桃林一片,溪流出其下,有一童子踞溪侧洗砚。更上则高岭白云,丛树列布,极幽深之致。整幅画意境如诗入仙,画法精细工瑾,细致入微。通幅大青绿着色,色彩艳丽深重。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说:“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色彩相合,合则神气生动。”这幅画是把滴翠的石绿、秀雅的淡赭、温润的墨色,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具有一种不媚不俗的艺术效果

 

 


257 《莲溪渔隐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26.5厘米 横66.3厘米

    此画描绘的是青绿平远山水。前景是坡岸、湖水、人家。中段平水漫漫,对岸山前村舍,远山连连。在布局上,清新旷远,前景、中景、远景,错落有致。笔法工整不失仇英工细谨严的风致,但又有潇洒意趣,前景的工细浓丽与远景的润泽简淡,使这幅莲溪渔隐图景在清旷秀丽中闪现出文人画的妍雅温润的意趣。《莲溪渔隐图》有着其简淡率意的一面。从题款“仇英实父制”五字来看,这是一幅画家自娱作品。没受顾主限制,故整幅作品在工细中显现出潇洒意趣,实为仇英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258 《桃源仙境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75厘米 横66.7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远处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远山深处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勾勒精工,似学宋赵伯驹一派。不论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还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描绘的细致入微,严谨工细。通幅青绿着色,色彩妍丽雅美。显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现能力

 

 

259 《归汾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12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山西汾河流域景色。主人公着红袍官服,策马行进在路上,沿途丘陵起伏,垂柳成行,城阙、校场、村舍、板桥隐现其间,境界透出归汾者返回家乡的亲切情思。此图作小青绿,画法较为疏简。山石简勾略皴,用笔细劲而块面分明,并以轻淡的石青和浅浅的赭石加以渲染;树叶的勾、点、染亦见疏放,敷色也清淡。作品景色疏旷清远,线条尖劲简练,笔法工整中见简逸,色彩清丽中见明快。董其昌对他的青绿山水深为叹服。


 

 

260 《仙山楼阁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31.7厘米 横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即脱胎于南宋“院体”,又兼容文人画之长,具雅逸之致。画面青山白云,翠竹苍松,水阁临流,阁中二人对坐观望山景。特写的景致,劲遒的松枝,坚峭的山石,劲利的用笔,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体”遗规。而构图左右对称,趋于平衡,突破边角之景;用线细劲而含蓄秀润,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夹以类似折带、乱柴皴的短斫,显得随意灵动;墨色轻淡融和,色调明快。如杨翰在《扫石轩画谈》中所评:“笔笔皆如铁丝,有起有止,有韵有情,亦多疏散之气,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无尽。”

 

261 《清明上河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30.5厘米 横987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幅《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人民生活实景。以仇英名款出现的《清明上河图》传世的目前所知原藏清内府的有两本,《石渠宝芨》初编著录一本原藏重华宫,落款“吴门仇英实父摹宋张择端笔”,本幅即为《石渠宝芨》所著录的。仇英与张择端一样,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也表现了热闹纷扰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场面宏大,气势雄伟,虽然在艺术性和史料价值上难以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提并论,却也构筑了一幅颇有声势和气魄的风俗画。
 

262 《仿米山水图》 ?
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4.8厘米  横24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山峦隐现起伏不断,雾气弥漫,杂树成林,  山涧泉水激流入江,屋舍茅亭、渔翁小舟、板桥雅士点缀其间。画面上云烟飘渺,草木华滋,笔法纵肆,神变万状,墨沈淋漓,苍茫浓郁,气韵生动。虽为仿米之作,却自具风貌。
  陈淳(1483-1 544),明代画家。字道复,后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资秀发,下笔超异,凡经学、古文、诗词、书法,靡不精研通晓。尝从文徵明学书画。画擅长写意花卉,尤妙写生,亦画山水,对后世水墨、写意画有很大影响。

 

 

263 《竹林长夏图》

明 陆治 绢本设色 纵177厘米 横75.5厘米

    此图为描绘一老者坐于一奇峰下竹林边纳凉的青绿山水画。画面右上方一交错扭动的奇峰直插天空,峰上一幽深的石涧,一股清泉蜿蜒流出,在前方化为细瀑泻入山峪之中。奇峰下轻烟缭绕,远方隐约着几座山巅,开阔而幽深的竹林,远处小溪缓缓流淌。整个画面虽取竖直布局,但境界开阔,环境清幽,景物虽多,但主次分明,布置有序,可谓在构图及意境方面的精心之作。画中用笔细劲精严,浓墨勾皴,淡墨轻染,设色明艳,风格整秀。

 

 

  

264 《幽居乐事图》 ?
明 陆治 绢本设色 共10页 每页纵29.2厘米 横51.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画法简逸,描绘的是渔父、放鸭、听雨、踏雪等村居乐事。其中“渔父”一图,画渔夫们在水上捕鱼,水波滟潋,细柳飘浮,芦苇摇荡,一幅优美的渔民生活图景。“放鸭”一幅也别有情致,河中的鸭子情态各具,画法简率,意境清美。“听雨”画大雨滂沱,狂风大作,雨中一人正撑伞而行,低头躬身,行步艰难,整幅作品将风雨大作的天气生动地表现出来。“踏雪”一幅也很有情趣,一长者正携书童顶雪在雪地行走,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生活趣图。画法粗简,皴染结合,背景晕染得体,画境高寒。

 


 

265 《三峰春色图》

明 陆治 纸本设色 纵135.3厘米 横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陆治(1496—1576),字叔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因为居住在太湖的包山,号包山子,后隐居在支硎山中。他是吴门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门生,诗、文、书、画都有相当的造诣。“其于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一时好称,几与文先生埒”。在花鸟画方面,与文徵明的另一个得意弟子陈淳同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能创立自己的风格。《三峰春色图》设色清淡,勾皴结合,山石树枝层层勾勒,层次井然,秀丽清雅。

 

 

266 《水阁读书图》

明 陈铎 纸本设色 纵174厘米 横76.8厘米 江苏常熟博物馆藏

    此图青绿设色,颇多赵孟頫、文徵明影响而又自出机杼。整幅作品结构繁复而秀整,笔法尖峭,赋色雅丽,远峰则以意笔为之。画面既重视色彩的对比效果,有能通过清幽的环境描绘给人以音响的联想,因而成功地渲染出作者立像中那种摆脱尘嚣缰索、陶然世外的高人雅境。陈铎的作品带有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特征——追求和标榜清高的隐居不仕的生活,从《水阁读书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的这一特点。

 

 

267 《万松小筑图》

明 居节 纸本设色 纵61.5厘米 横2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居节,生卒年无记载。字士贞,号商谷,西昌逸士,江苏吴(今苏州)人。少年时从文徵明习画,山水画分法简远,有宋人之风。晚年居虎丘平塘,萧然自适,吟咏、诗画自若,或绝粮,则旦起写《疏松远岫图》一幅,令童子易米以饮。著有《牧豕集》传世。约活动于嘉靖至万历年间。《万松小筑图》构图严谨,疏落有致,远处瀑布倾泻而来,山势高远平坦;近处树木劲虬,苍润秀泽,掩映在树阴中的山间房舍若隐若现,正在缓步过桥的人物清晰可辨,神态安然,似在双手抱拳行礼,房舍门口早有人前来迎候。

 

 

268 《潮满春江图》

明 居节 纸本水墨 纵47.5厘米 横26.2厘米 镇江市博物馆藏

    《潮满春江图》是画家的传世作品,其中部空白,以虚带实,意为茫茫江水,下部坡坨断续,野树参差。小舟停靠。得江南江汊野趣。上部群峦叠嶂,云岚缥缈。山头用重墨点拈以外,远山近山均施淡墨,意境清旷。自题七绝一首:“潮满春江澹不流,东风扇暖柳初柔,夕阳遥见青山色,吹破浮云落小舟。”

 

 

269 《山水图》

明 王问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问(1497—1576)字子裕,学者称仲山先生,江苏无锡人。善绘事,点染山水,极苍古。这是一幅细长条的山水画,纵横比例是3.5比1,在构图上有一定的难度。作品的右部是山溪水,上部和下部是山峦。上部的主峰画得挺拔劲秀,下部的山峦画得比较平坦,加之中间又被房舍和树木隔开,使此作品既有平远之态,又有高远之势。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黑白关系,此画显得生动无比。

 

 

270 《设色山水图》

明 文嘉 纸本设色 纵76.7厘米 横3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嘉(1501—1583),字休丞,号文水,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吴门派代表画家文徵明的次子。《设色山水图》画树石屋宇,仍是家法。文嘉精于鉴古,临古之功也深,画风传乃父衣钵,惟所闻古人名迹至多,故下笔能脱去习俗,颇不易得。整幅作品,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意,用笔疏简秀润,意境清远,颇得董源之笔意。

 

 


271 《江南春色图》
明 文嘉 纸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108厘米 
    文嘉继承家学,画得其父一体,精山水,疏秀似倪云林而有肉,着色山水有幽淡之致。此图画柳堤亭桥,春水淡荡,游人熙攘。勾皴染色,饰小圆苔点,十分工丽。画上自题七言诗一首,末署“茂苑文嘉画并题”,下钤“文水”印,卷尾钤“文休承”印。首尾钤“樵香阁书画印”、“永安沈氏藏书画印”、“贰虚堂祖氏珍藏书画印”、“求是斋珍藏印”、“琴山审定”等鉴藏印。
 

 

272 《武当南岭霁雪图》

明 谢时臣 纸本设色 纵296厘米 横100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谢时臣(1488—1567),号樗仙,吴(苏州)人。是沈周、文徵明以后的吴派名家。善山水,得石田意而有变化,笔势纵横,设色浅淡,人物点缀,极其潇洒。尤善画水,江河湖海,种种皆妙。此画描绘的是武当山南岭雪后的情景,为大章法淡着色的山水画。自识:“写乾坤名胜四景,景皆予曾亲览,历历在目者。”按其自识当为四幅,现仅见此幅作品。峰峦山石皆留白,天空用淡墨烘染,屋宇亭台均不见瓴,以示积雪之厚。栈道上,前呼后应的行旅,也极尽生动之致,于画面的活跃,增添色彩。

 

 

273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

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8.9厘米 横31.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描绘的是高山峻岭的郁茂之景象。但见飞瀑百丈,落纸有声。笔法粗壮。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幅作品取全景式构图,上方重峦叠嶂,奇峰突兀;中部云岚浮动,林木葱郁,画家着力描写了画面中部的数株大树,树干用笔苍劲,树叶点染结合,一派葱郁之景象。下部飞瀑倾泻,瀑布对面的山坡之上,用笔细劲。整幅作品巨嶂大轴,气势雄伟,笔致墨韵浑然天成。表现出了夏山飞瀑的气势和壮美。

 

 

274 《溪山秋晚图》
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5厘米 横72.5l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谢时臣兼浙派和吴派画风,一生最爱画山水,他的作品构图新颖,笔墨潇洒,纵横自如,他注意吸收了吴派画家清新秀润的特点,力求克服有些浙派画家剑拔弩张与刻露的弊病,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这幅作品,从山麓到山巅,重岗复岭,松木葱郁,崖岩峭壁,中留空隙,显出了山势的高远,中段的横桥,为对山往返的道路。自天而挂的瀑布真正是“疑如银河落九天”,在画家的笔下显得非常有气势。
 

 


275 《太行晴雪图》

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 纵231厘米 横165.6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谢时臣尤其善于画水,在表现瀑布上有上乘功力。之外,江河湖海,种种借妙。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介乎戴进和沈周之间。不过,谢时臣在刻画局部时,有时不够精微,缺少秀韵。他的传世作品多为水墨立轴,《太行时晴图》是一幅构图饱满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山石林立,树木苍翠,层崖排列有序,的确是谢时臣的传世佳作。

 

 

276 《杜陵诗意图册》

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或墨笔 8开 纵22.3厘米 横18.6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杜陵即唐朝大诗人杜甫,此山水册各图无根据杜诗之意而作,诗画双绝,令人击节叹赏。引首有明文徵明隶书题四字图名。每开对幅有支恒荣楷书杜诗各一首。此图册构图均极尽巧思,繁复精整,层次多变。用笔苍劲古朴,墨色含蓄氤氲,点景人物选型古拙清雅,尺幅间亦能曲尽草木之态、诗情之妙,是谢氏山水的代表作。

 

 

277 《仿卢鸿堂十景图》

明 谢时臣 绢本墨笔 册页 每开23厘米 横36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谢时臣喜欢画屏障大幅,有气概而不无丝理之病,这也是外兼戴进、吴伟两派所致。凡长卷巨幛,出笔纵横自如,颇具魄力,风格介于“吴派”和“浙派”之间。其人物近学吴伟,远宗李公麟,线条劲细潇洒。《仿卢鸿堂十景图》为谢氏临写古本卢鸿草堂十景册,画法奇古,笔墨简练而朴茂,每开以篆书和隶书题写景名,末页署款,左上题“草堂”,下钤“谢思忠氏”,左右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宝玺。

 

 

278 《樵谷图》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79.2厘米 横46.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山人,又号葆生,摄山老农,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侄子。山水、人物师王叔明,笔力清劲,岩峦郁茂。《樵谷图》描绘的是意境清幽的山水景色。画面上古松葱郁,枝干遒劲,生意昂然。溪水蜿蜒从山中而出,似闻淙淙水声。溪边有一院落茅舍,后山头草木回春,烟气苍茫。整幅作品富有山村生活气息。墨笔细润、松秀,构图自然,毫无矫造而得野趣。

 

 

279 《万壑松风图》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104.7厘米 横25.8厘米

    画面上松竹茅堂,上方山峦层叠,全仿王叔明笔法。此图描绘的是山川高远之景象,近景高树挺直,枝叶婆娑多姿。树荫蔽处是山间茅堂。皴法细密秀润。小径蜿蜒出没于山间,山松飒立,随风飘摇有声。远山层峦起伏,巍峨宏伟,山石之披麻皴圆润细腻 ,松树的点、线组合有致。整幅画面气势雄伟,万壑松风,一派郁然深秀的山川图景。 
 
 
 

280 《湘潭云暮图》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143.5厘米 横3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伯仁的山水、人物师元代山水画四家之一王蒙。他的山水,纵逸婀娜,俊峭多姿,得意之作,往往写景稠密,布局繁复,路径迂回,皴用多家,能画得烟霭微茫,曲尽山林的幽致。此图描绘的是湘潭云暮之景,画家手法非常简洁,山峦用披麻皴柔和圆浑。树木的勾撇点染,笔力清新,墨色滋润,这与他平时常用的尖峭峻利的笔法稍异。全图画格清秀明润,与文徵明的风格相近。 
 
   

 

281 《溪仙馆图》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71厘米 横39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观文伯仁的《溪仙馆图》,可以看出他确实已经参透王蒙的画法,但又具新意。总之,文伯仁是一个善于向前人学习的画家,其艺术功力深厚,山水画笔力清劲,岩峦郁茂。雄关高岭,道路两旁斜坡夹峙,成行的树木泛青,城背山峦高耸,写出行客登程跋行的情景。画家在这幅图中着意渲染金陵城仲春二月宜人的春色,草木葳蕤,柳色青青,从而传达出友人顾元祥“风烟迷故国,回首不胜情”的眷恋心绪。

 

 

282 《竹亭对棋图》

明 钱榖 纸本设色 纵62.1厘米 横32.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图题示:“小诗拙画问讯凤洲先生。经时不见王青州,养疴高卧林堂幽。竹寒松翠波渺渺,四檐天籁声飕飕。围棋招客赌胜负,劝酬交错挥金瓯。有时弄笔染缃素,句新调古人争收。城居六月如坐甑,思欲对面销烦忧。美人迢递不可即,东江目断沧波流。丙寅中秋四日,钱。”画家对于画中的松针、竹叶、细草都一一刻划交代,毫发不爽,但却细而不碎。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染力,也使得画面的整体感更强。另外,茅亭中画有四个人物,着墨虽不多,但却情态各具。

 

 

283 《虎丘小景图》

明 钱榖 纸本设色

    此画描绘的是苏州虎丘山前景物。凡千人石、剑池、双钓桶,上至虎丘寺塔,皆收入画幅之中。画家的题诗将此图诠释得更加意趣清晰:“碧山高处结清游,孤阁虚明景最幽,秋色横空彩霞乱,岚光含暝雨声稠。青林掩映高低树,白水微茫远近洲。一段胜情吟不就,暮钟催客上归舟。细雨霏霏浥暵尘,空林落木景凄 清。登高聊适烟霞兴,把酒都忘离乱情。绝壑泉枯销剑气,四山人静少游行。萧然禅榻忘归去,况对汤林竺道生。上巳风光属近丘,追陪高盖结春游。暖风淡荡摇歌扇,新水澄鲜泛彩舟。舞燕蹙花停复举,游丝罥树堕还留。佳辰胜赏怀良友,独抚雕阑抱隐忧。隆庆改元仲冬,钱榖为东州兄作虎丘小景并录旧游之诗于上。”

 

 

284 《求志园图》
明 钱榖 纸本设色 纵30厘米 横19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求志园,明代吴中书法家张凤翼的私家园林,张凤翼(1556~1636)字伯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图中描绘春末夏初的园林景色,院墙内外槐柏浓荫茂郁修竹错列。堂屋正厅庭中以竹篱为架,藤花攀缘其上,色彩绚烂,形成天然隔墙,二人正悠闲地在花墙旁对话。厢房中一人据书案而坐,似有所思。整个画面以鸟瞰式构图,繁密、疏落、井然有秩、相得益彰。笔墨细秀娴雅,设色明快清净,表现了一种温暖、恬适的园林美,从一个侧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明代中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场景。此图代表了钱谷因袭文派传统作小写意山水园林画的典型风格与面貌。
 

 

285 《溪山图》

明 陆师道 纸本水墨

    画面前景是湖水岸柳,水上一艘小船正游,岸上茅亭绿柳;中景山峦伸延,山上山路盘旋,寺庙隐现,高山层层深远,远山高起,山下平水相连。整幅绘画意境高远,气势高孤。从前面的坡岸之树以及整幅作品的意境,可以看出画家的山水上追元朝倪瓒。陆师道是一个诗书画皆精的画家,其画文人气十足,此图自题:“石山如画绕竹栏,玉涧飞流拂面寒。欲叩无缘避烦暑,卧游惟向画中看。师道写。”《溪山图》比较明显的体现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力。

 

 

286 《乔柯翠林图》

明 陆师道 绢本设色 纵174.8厘米 横98.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陆师道(1517—?)字子传,号元洲,更号五湖,长洲(今苏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尚宝少卿。师事文徵明,诗、文、书、画所谓文氏四绝,并能传之。山水淡远类倪云林,精丽者不减赵孟頫。尤工小楷、古篆,全得麻姑坛法,而以色彩傅之,遂为一时书家冠。《乔柯翠林图》是一幅传统的文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山势兀立,树木葱茏苍翠,枝干虬劲,文人雅士赋诗观瀑,好不悠闲自得。

 

 

287 《秋溪放艇图》

明 蒋嵩 绢本水墨

    此画描绘的是危岩欹树,下临溪水,溪中一舟,有一人独坐读书,舟尾一人摇橹。上方远山群雁,下方是巨石和水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粗健,用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远近溪山 ,轻舟横渡旷野之景。全图布势爽朗,在画法上受吴伟水墨协议一派的影响,并上承南宋马远、夏圭“院体”的传统,笔墨有所放纵,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主要特点是山石用大斧劈皴染,勾斫皴擦多以方笔,干湿并用,泼墨、破墨兼而有之,劲健粗放,墨气淋漓。 整幅作品富有节奏感,近处的山石和小舟的浓重笔墨和远处的一抹淡化之景相互映衬,形成了远近之势的鲜明对比。
 
   
 

288 《庐州泛艇图》

明 蒋嵩 绢本设色 纵189.6厘米 横104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蒋嵩号三松,金陵(今南京)人。工于山水、人物,上宗吴伟,用焦笔枯墨最入时人之眼,尺幅之中,寸山勺水,悉臻化境。然而行笔粗莽,漫无规矩,是浙派末流。被吴派视为狂态邪学。纵观蒋嵩的绘画实属写意山水。《庐州泛艇图》一画还是取浙派俗成之法,山势突兀却并非雄奇气魄,树枝翻卷盘曲极尽夸张之势,表现的虽然还是文人雅士的放舟清溪的儒雅清高,然而以文人画派自居的吴门画派及其他所谓画坛正统却并不买他们的账,称之为“张牙舞爪”而不屑一顾。

 

 

289 《雨景山水图》

明 孙克弘 纸本设色 纵171厘米 横7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幅着色山水画表现的是雨后春山的景象。前景有小桥流水,农舍、草亭隐现于林荫之中。湖水宽阔辽远,占据了中景;远山挺秀,山间云蒸雾漫,也有楼阁、村舍隐现。画家自题云:“僧房十日掩柴关,闲看浮云自往还,无限天机心会得,起来磨墨写房山。”年款丙午(1606)。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一作品构图布局,虽有平远之势,但远景又具高远的格局,仅由于远山四周的云蒸霞蔚而使整个画面呈平远之势。在用笔上,圆润潇洒,墨色湿润而浑厚,设色清丽而淡雅,恰当地表现了春天雨后景色。画家在技法运用上,熟练地运用了雨景山水的画法。

 

 

290 《江上楼阁图》 部分
明 宋旭 纸本墨笔 纵24.67厘米 横180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此图画峰峦奇险,丘壑幽深,江流开阔,舟艇竞发。将江山渺远之景表现得惟妙惟肖。画中所表现的险峻平夷极富变化,笔法深湛精妙。画的中部画家自题:“嘉靖丙寅秋暮,石门宋旭写于云间之圆通精舍。”
 

 

 

291 《城南高隐图》

明 宋旭 纸本墨笔 纵76.5厘米 横3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隶书自题“城南高隐”,并题诗:“侩牛伊昔居墙东,何如南郭张家侬。泳歌恨不惊人句,行草妙比临池工。衡门柳色和烟碧,小院荷花映日红。浮云世事异朝夕,尔独高卧全真风。万历戊子之夏,偶遇仰泉兄,斋头相与高论,移日感而有赠。檇李友弟宋旭初甫志。”图中描写城郭内外初夏景色。此图以粗简的笔墨,精练的绘画语言,较生动地表现了近于风俗画题材的山水景物,表达了古代文人崇尚野逸、归隐的思想情态。画中以粗笔湿墨写树木村落,以干笔焦墨点叶,笔意苍率老到。

 

 


292 《秋景山水图》

明 丁云鹏 绢本设色 纵63.5厘米 横27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丁云鹏(1547—1628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今安徽休宁人。白描师李公麟,似发之间,而眉睫意态具毕。设色学钱选,以精工见长。也工山水,风格略近文徵明和仇英。 丁云鹏的画法,早期细秀,晚年粗略,此幅已由工致趋向简劲,应是其中年所作。画中石法、树法浑厚拙重,别有一种韵味。整幅作品变化多样而基调统一,敷色轻淡冷峻,有一股活色生香的境气扑人眉宇,进一步加强了画面闲和严静幽雅的气氛。

 

 

293 《山阴道上图》
明 吴彬 纸本设色 纵31.8厘米 横86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层峦叠嶂,千峰万壑,岗岭逶迤,绵亘不绝;村舍古刹,亭台楼榭,掩映其间;山溪流远,河谷漫漫;溪谷间飞瀑如练,丛树繁密,依聚溪边涧畔;轻云薄雾,弥漫升腾,气势浩阔。实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在岩石间题以长篇跋语,有似山崖石刻,意也颇奇。这幅作品是为米万钟而作,米万钟是米芾的后裔,明代后期著名画家。
 

 

294 《云峦秋色图》

明 吴彬 纸本浅设色 纵126.5厘米 横28.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彬,明末画家,生卒不详,字文中,号枝庵发僧、枝隐庵主,蒲田(今属福建)人,流寓金陵,山水亦佳,工丽整秀,颇得神宗称赏。画面上部为一挺秀独立的主峰高高耸起,其下有侧峰支岭,层层叠起,碎石浅滩,出没山前。山间遍生丛树,细瀑清泉从山上跌宕而下,在山下汇为平静的河流。画中笔法温厚而松秀,山石树木造型整肃,秩序井然,程式严密,但稍有板滞之弊。其设色温雅清淡,更使画面境界奇秀,温和而雅致。

 

 


295 《雪岳读书图》

明 萧云从 纸本水墨 纵124厘米 横4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萧云从(1596—1673)明末清初的画家。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等。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寓意仰望钟山陵阕(明陵)。他自幼习诗文书画,明崇祯年间曾参加反对宦官魏忠贤的复社。入清后,他拒绝作官,遍游名山大川,或闭门读书,寄情诗文书画。画面的山石用笔勾画,无皴染,以突出雪景,富有版画的韵味。

 

 

296 《石磴摊书图》

清 萧云从 纸本水墨 纵132厘米 横66厘米 荣宝斋藏

    萧云从画山水行笔方折枯瘦,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气格高森苍润,人称他为姑熟派。此图上自题七绝一首,诗云:“摊书石磴意逍遥,松下时听燕语娇;山间不知昨夜雨,瀑飞如练出丹霄。”款署:“已酉初夏,七十四翁云从。”这幅画以全景式构图写高山峻岭,山中茅舍八栋,松树数株,飞瀑汇潭,石桥凌跨,二高士盘坐于石磴之上,高谈阔论;稍远处,一童子挥扇煮茗,以应高士陆羽之嗜。

 

 

297 《梁园积雪图》

明 沈士充 纸本设色 纵188.5厘米 横69.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出自宋旭、赵左的门下,工画山水,丘壑青葱,皴染淹润。当时,因董其昌名重画坛,其赝品充斥天下,如果是沈士充、赵左所仿,都属于上乘之作。陈继儒曾经以信札致沈:“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公开作伪,见诸文字,甚属罕有。

 

 

298 《寒塘渔艇图》

明 沈士充 纸本浅设色 纵132厘米 横5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一山中林下,寒塘渔艇的图景。画面下部是水边碎石叠积,交错而起伏的斜坡。山峰左陡右缓,峰上林木丛生,左侧深涧中,一山溪在乱石间跌荡奔涌而下,流向下方寒塘之中。孤峰后侧远景,是隐约呈现的黛青色秀峰。此画布景既合常规,又别出匠心,笔法浑润,树石形体苍劲厚重,而其中又不乏松秀清逸之气,其用墨浓淡干枯,变化丰富,不拘定式,敷色温和,更使画中意境深秀而空灵,宁静而不空寂。画面左上方有画家篆书自题“寒塘渔艇”四字。

 

 

299 《秋林读书图》

明 沈士充

    沈士充的山水以清劲细静见长,这幅画中的几株枯木用笔简括,人物衣纹用笔简约劲挺,流畅无碍。堤岸山峦以浓淡不同的线条勾形,再施以淡墨晕染,勾勒笔力尖劲,显示了画家的功力,晕染墨色轻淡湿润,石壁用斧披皴法,山坡上少林木点苔。水面用大片的空白表现。画面的气氛非常清淡枯寂,显示了画家清静超逸的心怀。

 

 

300 《仙山楼阁图》

明 李士达 绢本设色 纵167.7厘米 横 79.2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李士达,号仰槐(亦作仰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年(1574)进士,工画人物、山水。曾经论述画有五美:“苍、逸、奇、远、韵。”又有五恶:“嫩、板、刻、生、痴。”此画用笔繁密紧圆,刻划精工,着意晕染,山峦有脉可寻,松针细如毫发,足具功力。画家在绘画技法上,摆脱前人的成规,自创特异的艺术风格。整幅画面,不见摹古之信息,画家于严谨之中细致刻划了一幅江山千里的图景,新意独造。

 

 

301 《高逸图》

明 董其昌 纸本水墨 纵89.5厘米 横51.6厘米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一作元宰,号思白,一作字思白,号玄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又曰南董北米。画山水初学黄公望,中年宗董源、巨然,复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秀润苍郁,超然出尘。此图绘平坡杂树,远处山峦层叠,茂然森秀。在表现手法上,用笔秀逸,皴写适度,苍然萧古。自题:“烟岚屈曲□交加,新作茆堂窄也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高逸图赠蒋道枢丈。丁卯三月。董其昌。道枢载松醪一斛,与余同泛荆溪,舟中写此纪兴。玄宰又题。”

 

 

302 《关山雪霁图》
明 董其昌 高丽笺本水墨 纵13厘米 横142.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用墨笔画平远山景。山峦起伏层叠,林壑幽深,连绵无际。全幅布局严紧而气势雄健,苍苍莽莽,一气呵成。用笔苍劲老辣,墨气浑厚,兼有生拙秀润的特点。画中自题云:“关仝关山雪霁图在余家,一纪余未尝展观。今日案头偶有此小侧理,以图中诸景改为小卷,永日无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夏五,玄宰。”正如卷后顾大申跋谓“文敏墨妙,自成一家,适意匠心,不全摹古”者。
 

 

303 《林和靖诗意图》

明 董其昌 绢本设色 纵154.4厘米 横6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和靖诗意图》用笔老健和极强的形式感,都显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师承古代各家,以书入画,柔中有骨力,转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林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304 《岚容川色图》

明 董其昌 纸本墨笔 纵13.9厘米 横5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与莫是龙、陈继儒倡南北宗说,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随着宗派观念的深入,形成一种形式主义,陈陈相因,给清代三百年画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图是董其昌山水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画幅上画家自题。此画兼具黄公望和倪瓒二家画法,虽然在画家的自题诗中称追想沈启南画意,实际出自董其昌自己的胸臆。表现笔墨为长,尤见笔墨特色,笔墨秀逸,墨淡而不掩用笔之迹。其画山石凹凸向背分明,峭丽中含淡逸之意。

 

 

305 《秋兴八景图》之一

明 董其昌 纸本浅设色 每页各纵53.8厘米 横37.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套册页,共八开,每开都有作者行楷题记及署款。乃作于庚申八九月间的北航舟次,历时二十余天,途中经过江苏省松江、苏州、镇江一带。

 

 

305-2 《秋兴八景图》之二

明 董其昌

    体现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平淡、酣畅、古雅、秀润。其用笔回腕藏锋 ,所作线条兼沉稳、生拙、柔秀之美;其用墨,神采飞动,有股天真潇洒之气扑面而来,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浓、淡、干、湿以至黑、白这“六彩”的妙用。其色彩的运用上,雅淡而生动;在结构布势上往往寓奇于正,善于以平淡取胜。

 

 

306 《对径仿古图》

明 董其昌 纸本墨笔 纵140.6厘米 横5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董氏山水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不重视写实,而追求笔墨意趣,古雅秀润是其主要特点。此图古意森然而秀润,正体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用笔柔中带刚,中锋直皴。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此画便属于这一种。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有时出以没骨,比较少见。在这幅作品中,既有董源、巨然、米芾、赵孟頫、黄公望、倪云林乃至李唐的遗风余韵,又有他自己的动人华彩。

 

 

307 《岩居图》
明 董其昌 
    此图真谓奇峰图,一突兀的山峰直立图中,其势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不见山路,惟有层层白云拥于山腰间。白云下面连绵山峰,丘壑丛林。近处群树成行,劲枝繁叶,树丛中隐现草舍。山峰用淡笔勾勒出轮廓,作横笔米点皴,留出大片参差空白,以示白云。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画面突出山峰,渲染江南秀润风光,体现了董其昌秀朗明润的笔墨技巧和葱郁苍茫的山水画风格。
 

 

308 《设色山水图》
明 董其昌 
    董其昌富收藏,精鉴赏,书画艺术及绘画理论对清代影响极大。山水画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不重写实,而追求笔墨趣味。古雅秀润是其主要特色,但柔媚有余而魄力不足。此《设色山水图》描绘山间的苍翠景色。高山奇峰,树木葱茏,山石圆浑秀润,远山坡石上杂树成行,层林迭翠,近处参天古树,枝长茂叶,远处山上有拦腰白云,飘忽似山中岚气。丘壑高耸,体貌崇峻,一派秀丽景象。
 

 

309 《书锦堂图》
明 董其昌 绢本设色 纵41厘米 横196厘米 
    此画是董其昌山水画中比较写实的一幅,画面设色古雅沉秀,山势绵延起伏,山石树木华滋秀丽,层次井然,虚实相映成趣,是董氏的经典之作。本幅有画家的自题诗,画上钤有“石渠宝芨”、“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皇帝的收藏玉玺。
 

 

310 《云山幽趣图》

明 陈继儒 绢本水墨 纵110.4厘米 横54.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上海松江)人。工诗文、书法。陈继儒在当时和董其昌齐名,是一位积极提倡文人画的著名画家。能作山水,也以梅竹著称于世。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诗、书、画的巧妙结合构成了特有的东方艺术特色,陈继儒的的这一《云山幽趣图》, 诗,书、画相结合,文人墨气十足,我们从中可以品味出东方艺术所特有的气质。画有诗显,使山水画题材传达出远为深阔的思想容量。

 

 

311 《仿巨然小景图》

明 赵左 纸本墨笔 纵67.1厘米 横35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傍山村野的景致。近处坡岸林木,苍润葱郁,远接高峰叠岫;山谷间有草屋坪地,有人物活动其间。左岸板桥临溪,画景虽少而意境开阔。以阔笔作皴,墨韵浓润厚重。画家自识:“戊午夏日,仿巨然小景,华亭赵左”。这幅作品山石、树木画法虽可窥见巨然的影子,但有着画家自己的风格,较之巨然,画家用笔愈显舒放,皴染结合,滋润厚重。整幅作品风格清雅,境界具有一种脱尘的宁静的超拔,充满闲适、自在、远离人间烟火的意趣。

 

 

312 《山居闲眺图》

明 赵左 纸本设色 纵161厘米 横6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用米氏云山略参黄子久画法,湿润浑厚,是赵左绘画作品中的杰作。此图卷,墨画山水连绵,千里江山之景象。山间云蒸雾漫,村落处处,山中楼阁隐现,林木葱郁。山的画法,用米氏云山法,圆厚凝重而润泽,得米氏笔意。树石画法也有元朝黄公望的影响,用笔干净利落,皴染结合。整幅作品,画家用笔肯定,技巧熟练,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渲染之中略带皴擦,画面湿润,墨气淋漓,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

 

 

313 《碧溪垂钓图》

明 米万钟 纸本墨笔 纵124厘米 横46.3厘米 香港虚白斋藏

    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湛园,陕西人,居北京。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江宁令,官江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米芾的后裔。善书能画,蓄奇石甚富,并好画石,有祖风。山水细润精工,布局深远。兼擅泼墨,曾仿米氏巨幅,骑士浩瀚,烟云弥漫。此画用笔挺劲,墨色浓淡相间,分远近层次,花草用“勾花点叶法”,以淡墨点叶,浓墨勾筋,墨色温润而富于变化。湖石皴染结合,用墨,厚重并敷以淡彩,质感强烈。

 

 

314 《寒江独钓图》

明 袁尚统 纸本设色 纵131厘米 横61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315 《枯林孤棹图》

明 袁尚统 绢本设色 纵187.5厘米 横60.5厘米 江苏常熟博物馆藏

    袁尚统(1570—约1661后),明代画家。字叔明,吴(今江苏苏州)人。善长绘画,山水浑厚,人物野放,颇得宋人笔意,多画民间风俗,作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树干以淡墨写出,树枝用干笔,松针用浓墨写出,笔触清晰,再以淡花青渲染。颇有几分清新之韵。

 

 

316 《晓关舟挤图》

明 袁尚统 轴 纸本 设色画 纵115.6厘米 横60.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晚明时期江南繁华城市之一苏州市井生活为题材,描绘苏水西门群舟争渡相拥挤的情景。此图描绘刚刚破晓的苏州西北隅及虎丘周围的景物,为氤氲晨雾所笼罩,人们驾驶着满载人员与各种货物的大小船只十五六艘,一挤向不大宽敞的西门,由于一般较大的船在水门阻寒通道,其余船只首尾相接左右碰撞,拥堵不堪,船上梢公摇橹撑篱,篱杆交错纵横,使晓关舟挤这一主题更加突出。此图在笔墨技巧运用和各种形象的描绘上都相当熟练。

 

 

317 《青绿山水图》

明 张宏 绢本设色 纵130.3厘米 横63.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张宏(1577—?)字君度,号鹤涧。吴(今江苏苏州)人。清康熙七年,邹喆曾为他的《山水图》记年,悉知他活到了清初。张宏师法沈周,又重视写生,作品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他的画以石面连皴带染为特色。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此画构图深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

 

 

318 《松阴高士图》

明 程嘉燧 纸本设色 纵130.2厘米 横3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程嘉燧(1565—1643),字孟阳,号松圆老人、偈庵,晚年皈依佛门,释名海能,休宁(今属安徽)人,寓居上海嘉定。其画善山水,师法倪瓒、黄公望。此图布景简约,整个画面意境清旷悠远,使人想起晋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诗句:“策扶老以流憩,时娇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此图笔法细秀,皴擦简练,人树形态谨严而不拘,敷色单纯,清雅可观,颇见元人之意。

 

 

319 《藏云图》

明 崔子忠 绢本设色 纵189厘米 横50.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中段画一团云气缭绕,唐代大诗人李白,盘腿端坐于四轮椭圆底盘车上,缓缓行于山路中。李白仰首凝视头顶之上的云气,神态闲逸潇洒;下临石坡,树木遒劲而葱郁。上部山峰如笋,远近分明。这幅作品用笔苍劲,墨气浓郁。人物的衣纹用笔遒劲,颤笔细描,自成一格。云朵也用颤笔描绘,益增秀润之气。石坡的烘染细致,颇得质感;用浓墨点苔,墨色浓郁灵秀,设色淡雅,云烟缥缈。

 

 

320 《高松远涧图》

明 邵弥 纸本设色 纵144.3厘米 横60.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邵弥(约1592—1642)明代画家。字僧弥,号瓜畴、芬陀居士。长州(今江苏吴县人)。性迂癖,不谐俗。其山水画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笔墨简括,取景萧疏,具有“清瘦枯逸,闲情冷致”的风格,画如其人。画面上高松、坡石压角,杂树虬曲丛生,为巨松的衬托。左岸危岩突兀,其状险绝,远处烟岚远岫。这幅画运笔以皴带染,线条运动多姿,水墨淋漓,有出尘之致。

 

 

321 《贻鹤寄书图》

明 邵弥 纸本设色 纵87.3厘米 横5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邵弥画赠苍书的,苍书即褚篆(1592—1688),字苍书,苏州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邵弥偶吟“却怪居山犹自浅,有人贻鹤寄书来”之句,褚氏叹有同心,属邵弥绘成此图。1637年6月,褚篆往法水寺清阴堂拜访邵弥,邵弥即吟上述诗句并为褚画《贻鹤寄书图》记录他们的友谊,遂成一段艺坛佳话。图中画江水浩渺,坡岸苍松挺秀。对岸远山如螺,清幽澹远。构图简洁,笔法苍秀,皴染明净,人物虽小而意态生动。

 

 

322 《仿倪瓒山水图》

明 杨文骢 纸本墨笔 纵40.8厘米 横29.8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杨文骢(1597—1646)明代画家,字龙友。贵阳人,流寓金陵(今南京)。杨文骢博学好古,擅画山水。董其昌评其画曰:“龙友生于贵族,独破天荒,所作《台荡》等图,有宋人之骨力而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而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画史上称他的画有一种士气,人莫能到。此画构图富有特色。画面的左侧是一带连绵的山坡和断涯,右侧是大片浩淼的水域。这幅画上画家运枯笔焦墨,笔墨虽枯而腴润,颇似黄公望的画法。

 

 


323 《仙人村坞图》

明 杨文骢 纸本墨笔 纵131.8厘米 横5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江岸陡壁的山水景致,远岸岗峦隐约,画面左侧是近岸边陡峭而高大的山峰,其峰上山路萦回,林木葱郁,山腰一浅凹处,村坞隐现。此画构景独特,其山峰并非布置于画面中部,左为高远之景,右为平远之景,但画家通过江水萦曲之势、江边孤亭人物及款识等使左右山水连贯统一。画中笔法疏细文秀,山石以披麻皴,多以干笔,着墨浓淡相宜,虽构景有奇崛之势,而境界仍温和平淡,画风略似黄公望。画面右上有画家自题:“仙人树坞锦为屏,鸡犬云中户自扃。烟火红尘俱不着,长斋绣佛礼黄庭。”

 

 

324 《一梧轩屋图》

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纵100厘米 横4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的是一屋轩及其周围的景色。画中有一座草堂,前有梧桐一株,高高矗立。梧桐树叶勾染精细,枝叶穿插自然得体。勃勃而有生机。草堂之中,一人正在抚琴,一人站在一侧聆听。屋外一只仙鹤似乎在闻声起舞。院落之中鲜花盛开;草堂四周,湖石环绕,皴法细密,苍劲润泽;左边木桥流水,水上荷萍点点,散落有致。整幅作品在花木的表现技法上多用双勾法,敷色清淡。此图自识:“丁丑端阳摹王叔明一梧轩图,卞文瑜。”

 

 

325 《仿宋元山水图》
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纵23.7厘米 横2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卞文瑜,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本姓徐,后改卞,字润甫,号浮白。江苏苏州人人。他擅长山水画,布局结构颇富巧思,对树石的刻划富有笔意。他曾从董其昌研求笔墨,因此他的画风与董其昌很接近,但落墨太松,失之于弱。所作绘画小景居多,大幅少见。《仿宋元山水图》是一幅摹宋元风格而作的山水画,追求淡漠率意的宋元韵致。

 


 


326 《山楼绣佛图》

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江南湖庄景色。在重檐的山楼中,陈设精洁雅致,一妇人正临窗刺绣。楼后竹林茂密莹碧,高耸透瘦的湖石与乔松、芭蕉矗立一侧。远山如黛,轻岚浮动。画家以松疏的笔触在有限的尺幅间表现了如此繁复的构图与内容,而在细微处亦一丝不苟,其笔法严谨秀雅。墨色于浓淡的变化与映带上更讲求合谐统一,匠心独具,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327 《双树楼阁图》

明 项元汴 纸本墨笔 纵6.6厘米 横33.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项元汴(1525—1590),明代收藏家、画家。字子京,号墨林,嘉兴(今属浙江)人。家境富裕,广搜法书名画,甲于江南;因而熏习既久,书画自通。此图描绘的是平远的湖山景色,碧波间矶石垒垒,芦狄迎风,双树高耸,左边溪间流泉,远山逶迤,水天空阔,意境宁静。整幅作品层次深远,笔墨华滋,具有空灵浩旷的格局,令人有“瞬息千里,坐而致之”的感觉。这幅是画家为其方外友双树楼阁主所作,至明万历十二年重加题记,记录了此画的流传经过。

 

 

328 《桐阴寄傲图》

明 项德新 纸本水墨 纵57.2厘米 横27.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项德新(约1563—?),字复初,项元汴的三儿子,工山水,得荆关法,尤其擅长写生。此图描绘的是夏山风景。画面上是一潭清水,有岩石、斜坡、枯木、修竹,环绕在其四周,得幽雅清静之致。这幅作品笔墨简逸,皴染结合,格调秀润。山石树木粗放之中不乏细腻之笔,水处多为空白,更显虚灵之气,野趣昂然。画中自题诗也耐人寻味:“重荫覆林麓,寒声下碧墟,绣衣高盖者,于此意何如。”
 

 

329 《吴中十景图》

明 李流芳 金笺本墨笔 纵27.7厘米 横34.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吴中十景图册》是李流芳描绘苏州一带景致的系列作品。此处选的是十景之一《虎丘》。虎丘又名海涌山,是苏州著名的游览胜地,景色宜人。古来诗人曾以“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的诗句状貌赞美这里的景色。李流芳的这幅小景,以平远构图,景物布置相互掩映,含蓄熨贴,画面上充满了清秀闲逸的韵致。画家的风格如吴伟业所云:“长蘅学梅道人,墨沈淋漓,如山雨欲来,苍翠欲滴。”

 

 

330 《梧桐秋月图》

明 宋珏 纸本设色 纵82.4厘米 横30.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宋珏(1576—1632),明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比玉,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工书画。他写山水树石行笔雄秀,兼有米芾、米友仁、吴镇、黄公望之风。这幅画写皓月当空之夜,梧桐高耸,树影婆娑,梧桐掩映处有书斋楼阁,正在晤谈。整幅作品构图简率,章法简洁,用笔虽简而意态丰盈,意境清雅,富于诗意。画面上色彩清淡,表现了清幽的意境。画家自题五言诗一首,其诗为:“书楼高百尺,岿峙出梧桐。倚栏话秋月,忽听云外钟”。

 

 

331 《山楼对雨图》

明 宋珏 纸本设色 纵82.57厘米横 27.4厘米故宫博物藏

    此画描画细密,山势敦厚,笔触劲健俊朗,构图奇峭多姿。画上钩有“三希堂精鉴墨”、“石渠宝芨”等皇帝的祖传印章,“石渠宝芨”著录。

 

 

332 《书画合璧图》

明 张瑞图 纸本墨笔 每幅纵34.7厘米 横2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张瑞图也善画,以山水见长,他的山水效法元代的黄公望。《书画合璧图》用笔颇有灵气,画面上山石、树木、楼阁、村舍皆刻划严谨,画境富于古意。该书画册为纸本,共11页,书及款7页,墨笔画4页。其画皆山水,用笔秀逸,各有意境,颇得生机。每页均有题句,其中两页录《归去来辞》句,其书分别为行书《乐志论》及“果亭山人瑞图”款;行书“归去来辞”。

 

 


333 《日濯清泉图》

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152厘米 横53厘米

    恽向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画上自题:“坐茂树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洁,摹燕文贵笔,恽向。”在这幅画中画家借诗文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高洁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乐的心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恽向的这幅作品笔墨苍润,用悬腕中锋,以草书的骨力入画,圆劲雄健。如评者所云有“嫩处如金,秀处如铁”之致。

 

 

334 《秋林平远图》

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61.5厘米 横61.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抒发画家的主观意兴,反对刻意求工,求似。元代起画中的所谓“逸格”被列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明代江南的画家甚至以有无倪画来判断画家品味的雅俗和清浊。恽向晚年倾心于倪瓒,黄公望。他的这幅画纯用干笔勾皴,线条秀健,以枯笔皴擦而又润湿的感觉,意境幽淡空疏,深得倪云林笔意。

 

335 《幽涧鸣泉图》

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214厘米 横90.5厘米

    恽向(1586—1655),是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长山水,早年学董源、巨然,以悬肘中锋作画,骨力圆劲,浓墨润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得自然雄浑之气。他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

 

 

336 《松风斜照图》

明 关思 绢本设色 纵158.7厘米 横50.5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关思,生卒年代不详,字九思,更字仲通,号虚白。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他所画山水,苍秀奇崛,是 “吴派”名家之一,早年的山水构图繁密,到晚年时的作品简笔粗疏。此画描绘的是夏日溪山阳光斜照,远处高山耸峙,山间泉水淙淙;近处林木葱茏,掩映着草堂数间,中部湖水水平如镜。在表现手法上,山石用披麻皴,画松以双勾,其画风近似吴门画派,而又自己的变化。右上角自题七绝一首:“清齐虚蔽小栏杆,六月松风洒面寒,步到西边桥外看,一山斜照瀑长湍。”

 

 

337 《仿张僧繇山水图》

明 蓝瑛 绢本设色 纵177厘米 横91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

    蓝瑛(1585—1644尚在),字田叔,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茂堂”,钱塘人。一生以卖画为生。蓝瑛擅画山水,他的绘画气力深厚,风格多样。在明末山水画中独具一格。张僧繇是六朝时的大画家,初唐时他的影响很大,明代“没骨画法”的复活,始于董其昌。董其昌没有见过张僧繇的真迹,是凭推想作仿张僧繇的没骨山水画的。蓝瑛师法董其昌,他们虽然是凭推想力追没骨古法的,所作绘画自成风范,颇为别致。

 

 

338 《白云红树图》

明 蓝瑛 绢本设色 没骨青绿

    此画画面前景以平远构图,画山间水畔的村落,水边斜生着苍劲的老树,村落后倚高山,山间白云缭绕。画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绿,多种颜料渲染,山脚用赭石相接,用汁青和花青染出石面的向背关系。树木的轮廓略加勾勒,在敷色渲染之外略加皴擦。树木的枝叶工整细致,有宋画的风致。白云以花青和白粉晕染而成。蓝瑛的没骨重彩,色彩明丽,色彩对比明快,具有一种装饰美感。

 

 

339 《江皋话古图》

明 蓝瑛 纸本设色 纵169.4厘米 横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蓝瑛的山水面貌有两类:一种是水墨浅绛,一种是青绿设色,浓丽夺目。张僧繇没有真迹传世,对他的没骨画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蓝瑛受到董其昌的启发,凭借推想创造出自成风范的没骨山水画。董其昌的“没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纯色晕染”;蓝瑛则主要继承了宋人的青绿山水画法并较多地运用皴法,因此蓝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称是仿张僧繇之笔的没骨的画法,实际上是蓝瑛的创造。此画笔墨苍秀,设色淡雅,画风清疏,是蓝瑛晚年的代表作。

 

 

340 《郑州景物图》

明 文从简 纸本墨笔 纵98.2厘米 横38.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从简(1574—1648)明代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的曾孙。山水画得文徵明之家法,也学王蒙、倪瓒,爱用枯笔皴斫,稍有变化。《郑州景物图》的构图极为疏简,坡岸仅以干笔勾勒,几无皴染,整个画面由于有大片空白而显得十分空阔,但虽空阔而不空洞,空白处观者凭借想象似乎可见云气茫茫,水天一片,元气淋漓,气韵丰盈。这幅画的笔墨极为精简,笔墨师法元人,又得文氏家传,具家法而有变化,是一幅笔简意丰的佳构。

 

 

341 《怀古图》

明 杨补 纸本墨笔 纵26.7厘米 横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杨补(1598—1657)明代画家。字无补,号古农,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生于吴,后为长洲(今江苏吴县)布衣。这幅画构图丰满,正中一座山峦迫塞画面,给人以弃绝弃绝尘俗之感。杨补山水学黄公望,但这幅画上兼有吴镇风格影响。画上勾皴点染并用,落墨大胆沉着,浓墨醒目,墨色层次丰富,构成了画面的空间感。山石坡地以长披麻皴写出,笔力劲爽,表现出了山岩的独特结构。

 

 

342 《山水花卉图》
明 倪元璐 绫本墨笔 纵39.3厘米 横65.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倪元璐喜欢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绕有风致。此图册共八开,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开。第一开描绘的是一老翁停舟垂钓,但见江水浩淼,笔简意远,耐人寻味。第二开表现的山村欲雨的景色。虽为米家山水,但笔墨技法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以浓淡不同的墨点和墨色,渲染坡坨层林,留白处宛如浸漫于岭间的云霭。用简略的线条勾出村屋数幢,笔墨具备。
 

 

343 《山水图》

明 项圣谟 纸本水墨 纵56.5厘米 横31.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家,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的祖父是项元汴,是明末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画家。伯父项德新也善画。此图画松石林泉,仿沈石田笔意,画面近处,孤松高耸,枝干遒劲盘曲,笔致劲秀,用墨雄浑。远处山石疏简空灵,用墨苍劲。整幅作品气韵天成,风格清隽。画的左上角有五言诗一首:“林下两高士,清谈销日长,不知尘外客,逐逐自多忙。仿石田先生笔,项圣谟。”

 

 


344 《放鹤洲图》

明 项圣漠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 
 


 

345 《剪越江秋图》
明 项圣谟 绢本设色 纵34.5厘米 横6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
 

 

346 《大树风号图》

明 项圣谟 纸本设色 纵111.4厘米 横5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画家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传达出一种沉穆、凝重、悲愤、孤寂和苍凉的气氛。全画构图别致,在视觉上故意营造一种既苍劲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本幅有画家自题: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

 

 

347 《山水兰竹图册》

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12开 每开纵25.2厘米 横24.6厘米

    由于家富收藏,有机会遍学宋元古人,项圣谟的山水画融会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与严谨,又有元人的格调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他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美誉。董其昌认为他的画有时“士气”和“作家气”。这里所选为第六开墨笔山水,钤印“项圣谟印”、“大酉山人”。

 

 

348 《王维诗意图》
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每开纵28.1厘米 横29.4厘米 
    此册为项圣谟、吴必荣等诸家合绘王维诗意图,共十六开,内项圣谟所绘为两开。第一开,本幅自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崇祯二年二月晦日,项圣谟补图。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画中人察其声色。”钤印:“项圣谟印”、“孔彰父”。本幅有鉴藏印记“张绗私印”,裱边有鹪题记并藏印二方。
 

 


349 《仿黄公望山水图》

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纵43.7厘米 横31厘米

    此画为仿古山水画,有黄公望遗风。本幅上自题:“曾见痴翁半张纸,不多数笔山与水。自然苍润有云烟,聊复从翁画如此。此为会嘉兄临黄子久半张纸,是画即藏李氏秘笈中。崇祯壬申二月晦日题于鹤梦轩,项圣谟。”钤印“项圣谟诗画”、“拙胜”等。

 

 

350 《雨满山斋图》

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纵121.1厘米 横32.4厘米

    画中山雨笼罩的场景描绘得恰到好处。本幅左上自题:“雨满山斋九月秋,翠烟常傍砚池流。朝朝睡起研些墨,写幅林泉寄短讴。乙亥秋,项圣谟作。”钤引首章:“兰馨堂”,有钤有“林泉肆志”,“别号易庵”。乙亥为明崇祯八年,时项氏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