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工作保暖靴:南征北战:将帅风采之少将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47:14
 南征北战:将帅风采之少将之五 编者:清南文兵  

目录如下:

0545肖思明  0546肖选进  0547肖剑飞  0548肖新春  0549肖德明  0550别祖后

0551吴 西  0552吴 忠  0553吴 杰  0554吴 岱  0555吴 肃  0556吴 恺

0557吴 烈  0558吴 罡  0559吴 涛  0560吴 彪  0561吴习智  0562吴子杰

0563吴世安  0564吴仕宏  0565吴永光  0566吴华夺  0567吴自立  0568吴克之

0569吴钊统  0570吴纯仁  0571吴林焕  0572吴詠湘  0573吴宗先  0574吴诚忠

0575吴树声  0576吴荣正  0577吴保山  0578吴振挺  0579吴效闵  0580吴瑞山

0581吴嘉民  0582吴融锋  0583何 辉  0584何云峰  0585何友发  0586何以祥

0587何正文  0588何光宇  0589何廷一  0590何运洪  0591何克希  0592何志远

0593何柱成  0594何济林  0595何振亚  0596何家产  0597何能彬  0598何维忠

0599何敬之  0600何辉燕  0601何德庆  0602邱 岗  0603邱 蔚  0604邱子明

0605邱先通  0606邱会魁  0607邱国光  0608邱相田  0609佘积德  0610余 非

0611余 明  0612余 潜  0613余成斌  0614余光文  0615余光茂  0616余克勤

0617余述生  0618余品轩  0619余洪远  0620余致泉  0621余嗣贵  0622谷广善

0623谷景生  0624邹 衍  0625邹国厚  0626邹善芳  0627辛国治  0628闵学胜

0629闵鸿友  0630况开田  0631况玉纯  0632汪 易  0633汪 洋  0634汪乃贵

0635汪少川  0636汪东兴  0637汪运祖  0638汪克明  0639汪洪清  0640汪祖美

0641汪家道  0642沙 风  0643沙 克  0644沈启贤  0645沈鸿林  0646宋 文

0647宋 烈  0648宋玉林  0649宋庆生  0650宋学飞  0651宋治民  0652宋承志

0653宋维栻  0654宋景华  0655宋献璋  0656张 午  0657张 华  0658张 英

0659张 英  0660张 明  0661张 忠  0662张 和  0663张 政  0664张 挺

0665张 钧  0666张 衍  0667张 峰  0668张 雄  0669张 瑞  0670张 翼

0671张乃更  0672张力雄  0673张万春  0674张广才  0675张子珍  0676张子明

0677张云龙  0678张元培  0679张天恕  0680张开荆

 

 

   

 

0545肖思明少将简历:

肖思明(1915~)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9师政治部组织科青年干事,红1军团第1师1团参谋、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独立第1师2团副团长,第11支队33大队大队长,第7团团长,第3军分区参谋长,第1军分区6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参谋长,察哈尔军区平西军分区司令员,北岳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206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军区代司令员,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军政治委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新疆军区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肖思明的故事:

肖思明同志1914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台岭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受革命思潮和进步思想影响,1929年肖思明参加儿童团,并担任儿童团团长。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肖思明同志历任红1军团红3军9师26团战士、文书,红3军9师政治部组织科直委青年干事、组织股股长,红3军9师宣传科宣传股长兼宣传中队长,红1师2团卫生队文书,红1师1团侦察参谋,红1师司令部通信主任、侦察参谋,红1师1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东征、西征。长征途中,肖思明同志担任先遣团侦察参谋,多次担负侦察、警戒、奇袭等战斗任务,他身先士卒、勇敢作战,不怕牺牲,先后参加了突破敌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抢渡大渡河、巧夺金沙江等战役战斗,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1935年3月,时任红1军团1师1团侦察参谋的肖思明同志,在抢渡大渡河战斗中,协助杨得志团长和孙继先营长,选定17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抢渡大渡河。1936年11月,为粉碎国民党军围歼红军的企图,红军发起山城堡战役。红1军团第1、第4师担任主攻,时任1团参谋长的肖思明同志协助团长陈正湘指挥战斗,为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37年3月,进入红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勤奋好学,刻苦认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抗日战争时期,肖思明同志历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2营副营长、营长,晋察冀军区独1师2团副团长、3团副团长兼参谋长,4纵队11支队2团团长,4纵队33大队大队长、34大队大队长兼政委,平西第7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参谋长、2团团长,第1分区6团团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战斗。1937年秋,他率部远离主力部队进入易县地区,一举攻克易县。他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武装,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为开辟壮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上级的通令表扬。1938年,他率部挺进冀东,支持冀东人民抗日暴动。在兴隆战斗中,他巧妙用兵,灵活指挥,以少胜多,攻克兴隆县城,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939年春,他率部参加大寒岭运动战。战斗中,他坚持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大队一次歼敌3000余人的典型战例。三南一战,他率部与敌激战两日,将北路敌人击退,粉碎了日伪军合击我军的企图。1940年12月,肖思明同志审时度势,抓住战机在河北省阜平县城东南的王林口村,组织伏击战,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轻重武器800余件,其中的92式山炮也是晋察冀军区缴获的第一门日军山炮。1941年除夕,日军一个联队趁我部与群众联欢之际,乘夜暗对我实施突袭包围,肖思明同志面对不利形势,沉着冷静,认真研究敌情,识破敌人的阴谋,对敌展开了反包围战,歼敌80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由于肖思明同志率部多次痛击日伪,敌人对其恨之入骨,称他为“肖阎王”,并以5万元悬赏他的人头。1942年春,他率部进入雁北坚持斗争,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与敌展开游击战。1943年春季,他率部进行反“扫荡”。沙岭台一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指挥部队英勇作战,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肖思明同志率领的6团,对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壮大革命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肖思明同志历任冀察军区参谋长,察哈尔平西分区司令员,北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察哈尔省军区副司令员,北平西南区党委书记兼军管分会主任,华北直属206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平津、两次保北、保卫石家庄等战役。任冀察军区参谋长期间,他指挥部队在平汉路北段发起了大规模的破击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攻克定兴、徐水、容城、望都,歼灭国民党军8000余人,控制铁路120余公里,策应了野战军主力保卫张家口的作战。1948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移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由于晋察冀野战兵团主力正发起察南、绥东战役,傅作义决定趁机派骑兵南下,企图偷袭西柏坡。时任北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肖思明敏感意识到敌人来意不善,率部进行了有力阻击,从而使敌偷袭行动破产。事后,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说:“幸亏北岳军区肖副司令员行动及时,要不然可就误了大事了。”同年11月,肖思明率部在平绥、平汉两铁路之间阻击敌人,争夺平原,攻占了长辛店,夺取了大批军用物资,威震华北,为野战军开辟了战场,巩固扩大了战区,受到了中央局和华北军区首长的通报表扬。1949年2月,肖思明被任命为北平西南区党委书记,他设法保护工厂设备,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对维护当地社会安定,恢复生产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肖思明同志历任山西军区代司令员,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66军政治委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新疆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在山西期间,肖思明同志指挥山西军民肃清残余匪患,安定社会秩序,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华北军区干部部任职期间,他针对部队整编,干部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情况,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军区领导的好评。任军政委期间,所在的66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所属的196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苏式武器改装师、第一个正规化训练师、第一个战备值班师,并于1955年对外宾开放,被誉为“开放第一师”。1958年,肖思明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又先后到河北省军区、新疆军区和武汉军区任职。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他都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部队,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了解官兵思想实际,掌握部队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和解决部队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部队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一方面加强部队战备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在军地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坚持正义,不畏强权,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5年8月,肖思明同志离职休养。

离休后,肖思明同志一如既往地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关心青年一代成长进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拥护和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0546肖选进少将简历:

肖选进(1920~)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红28军班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特务营排长,第14团副连长,江北游击纵队第1团连长,新四军第2师6旅16团副营长、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5旅13团团长,第三野战军25军74师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8团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增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肖选进的故事:

肖选进是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红28军班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特务营排长,第14团副连长,江北游击纵队第1团连长,新四军第2师6旅16团副营长、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5旅13团团长,第三野战军25军74师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8兵团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76年7月28日三时四十二分,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震级7.8级强烈地震,时任北京军区副令员的肖选进,负责组织北京军区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十一万余人的抗震救灾部队。从7月28日至11月3日3个月的时间里,他指挥参加抗震救灾的全体指战员发挥了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昼夜奋战,抢救出被埋压的群众和危重伤员6.1万余人,挖掘尸体15.5万余具,协助地方向全国11个省市转运伤病员10.2万余人,抢运、分发救灾物资出动汽车11万多台次。帮助灾区人民建筑各种简易房45万余间。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交给的光荣任务。他是第6届全国人大代表,第7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98年7月离休。

 

 

 

0547肖剑飞少将简历:

肖剑飞(1917~1993)江苏省沛县人。1938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秘书、技术科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参谋训练大队副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司令部作教科科长,辽东军区司令部作教科科长,安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司令部副参谋处长,第四野战军42军司令部参谋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福州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总参谋部测绘局副局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肖剑飞的故事:

肖剑飞是江苏省沛县人,1917年出生。1938年进入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留校担任培训部秘书,技术科副科长。肖剑飞离开抗大到山东军区,担任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参谋。解放战争,肖剑飞跟随肖华到东北,肖剑飞担任4纵作战科长。四保临江时,3纵司令员曾克林和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组织前方临时指挥部,在仗怎么打的问题上,曾克林和韩先楚发生分歧:曾克林主张“柿子先拣软的捏”,先打较弱的暂20师,这样比较有把握和稳妥,成功之后再扩大战果。韩先楚坚持“擒贼先擒王”,先打89师,因为这个师是这次敌人主要进攻的一路,消灭了它,敌人的全面进攻就可能被粉碎。曾克林担心89师是蒋介石的嫡系,美械装备,战斗力较强。北有敌暂20师、184师,南有新22师、52军2师,打起来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战斗,各路敌人增援上来,我军有被围的危险。韩先楚则认为:89师刚从热河调过来,人生地不熟,不了解我军作战特点,他们过去一直和我军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作战,没吃过大亏,盲目骄傲,急于冒进,容易上钩。南路的新22师和52军2师距离较远,北路的暂20师和184师可以由3纵9师顶住。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肖剑飞出了个主意,由两人各自起草了电报,上报辽东军区。

两个小时后,陈云和肖劲光复电:“同意韩先楚的意见,并由韩、曾统一指挥3纵、4纵,争取彻底歼灭敌军89师。”,临阵换帅,结果战斗由韩先楚指挥,毙伤俘敌8460余人,活捉了89师少将师长和少将副师长,我军伤亡仅几百人。肖剑飞后来担任42军司令部参谋处长。42军解放后从四川回师东北,屯垦北大荒。入朝作战前,肖剑飞被任命为42军124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42军入朝作战,肖剑飞带领一批指挥员、参谋人员和侦察部队,先遣入朝,拟定了坚守黄草岭的作战方案。这时朝鲜人民军黄草岭战区守备司令金永焕来见肖剑飞,带肖剑飞见了朝鲜人民军次帅崔庸健。肖剑飞向崔庸健汇报了志愿军入朝的准备情况和坚守黄草岭的作战方案。当时敌军距黄草岭120公里,124师距黄草岭还有220公里,崔庸健当即指示人民军黄草岭战区守备部队抽出车辆,加上肖剑飞带的车辆,组成一支快速车队,接运124师先头团,先敌抢占黄草岭。黄草岭战斗,肖剑飞和炮8师首长、人民军炮兵联队首长组成炮兵联合指挥部,由肖剑飞统一指挥炮步协同。肖剑飞观察了第一天的战斗后,发现敌军攻击方法比较死板,敌步兵越接近我阵地,敌机、火炮延伸时越不起作用。他命令部队连夜加修工事,加强前沿火力,加大反击部队的力量,扫清了前沿射界。在黄草岭战斗中,肖剑飞指挥百余门大炮、各团反坦克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炮,使用榴弹、穿甲弹、破甲弹、燃烧弹,打击了敌军装甲纵队。他还指挥担任防御作战的两个团,派出连、营规模兵力,利用夜间反击美军。

在黄草岭战斗中,肖剑飞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协助代师长苏克之,不断改变战法,顽强奋战13昼夜,在友邻部队配合下,歼敌3600余人。第二次战役,肖剑飞率124师372团一举攻破敌军阵地,跟随125师前进。125师与美骑1师激战时,美骑1师侧翼暴露,肖剑飞拟从侧翼插入歼敌,但上级命令停止攻击,全团在冰天雪地中待命。肖剑飞再三向上级请示出击未获准,失去歼敌良机。第三次战役,124师担任纵深作战的尖刀任务,肖剑飞唱了一出“空城计”。当时部队俘虏了韩军的一个地空通讯联络员,肖剑飞得知敌军的讯号标志后,行军时带着这个地空通讯联络员,遇有敌军,立即摆上讯号标志,敌机则不轰炸。由于肖剑飞这一妙计,124师白天在公路上成纵队行军,未遭敌机轰炸,124师完成了堵死韩军两个师退路的任务,大家都说要给肖剑飞记一大功。第四次战役,肖剑飞根据敌人火力强,步兵攻击精神差的特点,总结出了防御时前沿延伸的经验,志愿军总部后来将此经验通报全军。第五次战役,肖剑飞调新入朝的60军181师担任顾问,协助王诚汉师长作战。他在战役中发现,联合国军每天黄昏后撤30公里,到达新地区部署防御;志愿军经过一夜行军,到达敌军前沿,人困马乏,又无工事和有利地形利用,天明后敌发挥火力优势,增大我军伤亡。他及时将这一重大变化报告志愿军总部,志愿军总部即对追击作战做了规定。由于肖剑飞的出色表现,1951年他被调到西线韩先楚指挥所担任参谋长,1952年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他工作认真,准确细致,迅速及时,彭德怀、邓华、杨得志对作战处的工作多有赞许。一次志愿军总部召开兵团首长会议,彭德怀做总结。会议结束兵团首长去吃饭,吃完饭就拿到了肖剑飞起草的命令。肖剑飞在朝鲜升任54军副军长。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肖剑飞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所有战役和战役准备,这在我军开国将帅中仅有六位。

1957年他回国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历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总参谋部测绘局副局长、军训部副部长、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1993年去世。

 

 

 

0548肖新春少将简历:

肖新春(1909~1989)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医院6所政治指导员,第4分院总支书记,红6军团第17师50团总支书记,红2军团第4师10团总支书记,军团政治部组织部统计干事,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第5师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第6师16团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独立第2旅政治部主任,358旅政治部副主任,359旅南下支队直属政治处主任,河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3旅政治委员,第18兵团60军179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茂县军分区政治委员,川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9年6月27日在南京逝世。

 

肖新春的故事:

肖新春是江西省永新县人,1909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红军,历任湘赣军区医院6所指导员、4分院总支书记、红6军团17师50团总支书记、红2军团4师10团总支书记、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副部长、5师政治部主任、6师16团政委、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

抗日战争,肖新春担任120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独立第2旅政治部主任、358旅政治部副主任、359旅南下支队直属政治处主任、河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肖新春担任晋冀鲁豫8纵23旅政委时,和旅长黄定基带领部队参加了临汾攻坚战。临汾城依托自然地形,建在一个大土丘上,内高外低,垣高壕深,状如卧牛,易守难攻。李自成当年能攻下北京,但攻不下临汾,气得将盔甲卸下挂在城外一棵树上而去,临汾城东有一小村,遂取名“挂甲屯”。 23旅的任务是主攻东关。23旅由发电厂向东关城墙挖了4条破关坑道,用240人将8700公斤炸药运进药室。攻击开始后,城东城墙被炸开,23旅占领了东关。紧接着,23旅又担任东大门以北城墙第一、二突出部之间的攻城任务,组成了180人的坑道作业队,挖成了破城坑道。当时敌军在23旅正面挖了27条防御坑道,监听我军地下作业声音,用炸药破坏我坑道。23旅以挖对挖,以听对听,以炸对炸。我军城东一线15条坑道,只有23旅的3条保护得好,未被敌军炸毁。23旅的一条坑道装了1.24万斤黑色炸药,一条坑道装了6000斤黄色炸药。

总攻开始后,城墙被炸开,23旅68团控制了城东北角突出部,占领了老北门和万寿宫69团攻进了守城敌中将副司令梁培璜的指挥所。战后,黄定基、肖新春的23旅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肖新春后任60军179师政委。建国后,肖新春历任川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去世。

 

 

 

0549肖德明少将简历:

肖德明(1912~)河南省新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29团副排长、排长,第73师团总支书记,红31军第93师279团政治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卫生部政治处主任,385旅第14团政治处主任,第13团政治委员,鄂豫皖湘赣军区鄂东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独立第2旅4团政治委员,鄂豫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湖北军区黄冈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湖南黔阳军分区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肖德明的故事:

肖德明是河南省新县人,1912年出生。其祖父是位私塾先生,思想较为进步,培养出吴焕先、郑位三、石生才等一批热血青年。因他们经常到肖家进行革命活动,使肖德明从小就懂得不少革命道理,14岁即参加儿童团,后转入少先队。192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6月,年仅17岁就参加了工农红军,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肖德明历任红四方面军10师29团6连副排长、排长、73师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秋,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川陕。参加了反国民党“三路围攻”战斗。1933年7月,肖德明任红31军93师279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仪南、营渠、宣达战役。1934年7月,又参加了万源保卫战,在发起东线反攻中英勇杀敌,受到上级嘉奖。反攻作战后不久,肖德明改任红31军93师政治部干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肖德明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师卫生部政治处主任、385旅14团政治处主任。在旅长陈赓的指挥下,他率部参加了着名的响堂铺和七亘村战斗。战斗胜利后,升任13团政治委员,随即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在华北抗日前线挺进敌后,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为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挺进中原,肖德明任鄂豫皖湘赣军区鄂东军分区独立团政治委员。奉命率领独立团英勇抗击日军,消灭顽军,开辟了鄂东根据地,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肖德明任新四军中原军区独立第2旅第4团政治委员兼湖北省礼山县(今大悟县)县委书记。鄂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数十万部队包围我中原军区,挑起内战。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率部突围。突围中,李先念指示肖德明率中原独立旅掩护主力。肖德明指挥千名英勇健儿,抗击数十倍于我的国民党部队。战斗中,独立旅被打散,他集合起部分干部、战士组成游击队,坚持在大别山,直到1947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肖德明任湖北省军区黄冈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为中原突围和坚持大别山的武装斗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肖德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28师政委、27师政委和水利工程部队第3师政委、公路工程第1师政委、湖南黔阳军分区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50别祖后少将简历:

别祖后(1912~1981)又名祖后,湖北省天门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9师27团营军需,红2军团第6师16团没收委员会主任,第6师供给部粮秣员、供给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团供给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贸易局副局长,银行经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七纵队供给部副部长,第一野战军第7军后勤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高级步学校校务部部长,后勤学院物资保障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后勤部副部长、部长,铁道副司令员、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7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别祖后的故事:

别祖后是湖北省天门县人,1912年出生,亦名祖后,出身贫农。7岁随父母逃荒,母亲和妹妹饿死在途中。10岁念私塾半年,因父亲病故辍学。15岁给地主做长工。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27团3营特务连战士、3营军需、红2军团6师16团没收委员会主任、6师供给部粮秣员、供给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3营特务长、716团供给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贸易局副局长、银行经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7纵供给部副部长、一野7军后勤部部长。他率领千余名干部,通过敌军封锁线,灵活机动地开展贸易活动,筹集物资、经费。建国后,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务部部长、后勤学院物资保障部部长、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文革中因拒绝提供贺龙的“黑材料”,遭到非法禁闭,以致成疾。1981年去世。

 

 

 

0551吴西少将简历:

吴西(1903~2005)广西扶南(今扶绥)县人。壮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连政治指导员,红7军连党代表,红3军团第6师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红28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副主任,第18团随营学校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第四海军学校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海军政治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海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夫人刘仁。

 

吴西的故事:

吴西是广西扶南县人,壮族,1903年出生于农民家庭,原名吴有良。7岁读私塾,16岁到县城高级小学读书。后考入南宁第三师范学校,参加南宁市学生联合会,是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书写遗书:“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死后尸体收回去埋葬就是了”。1928年刑满释放,回家务农,后到外地任教。

1929年,闻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赶到南宁,在广西警备第5大队独立营工作,该部队由中共党组织掌握。吴西即参加中国共产党,任营指导员。同年,党组织派第5大队吴西等几十名官兵到龙州开展群众工作。党组织在龙州恢复了农会和工会,组建了农民自卫队和工人赤卫队。党组织在龙州出版了《群众报》,吴西是编辑之一。俞作豫到龙州后,将第5大队扩充为6个营。1930年2月,在龙州组建了红8军。红8军有3000多人,编成两个纵队。吴西在第1纵队1营任政治协理员。3月,桂系部队4个团袭击龙州,红8军遭到重大损失。俞作豫带领20多人到十万大山活动,其他党员分批到香港找党组织。吴西等4人化装成到北海扫墓的越南华侨,在北海乘船到香港,找到了党组织,在香港参加训练班学习。不久,党组织派吴西陪同邓岗到右江,找到了红7军。吴西在红7军任特务连党代表。 吴西随红7军北上,在粤北渡过乐昌河时负伤,留在当地老百姓家养伤,后装扮成叫花子追赶部队,为掩护身份,当过修路工人和伙夫。吴西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党组织派他到煤矿当工人,作宣传工作。后暴露身份,躲进瑶山砍柴烧炭。

1932年,红军到广东活动,吴西回到部队,在红3军团3师任组织干事。进入中央苏区后,任师俱乐部主任。1932年任红3军团6师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任红28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36年,东北军王以哲部要求红28军派得力干部稳定军心,红28军派吴西去王以哲部,帮助稳定混乱局面。抗日战争,吴西历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政委、第7军分区政委。1940年指挥宣村伏击战,歼敌300人,我无一伤亡。1943年,吴西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吴西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因译电员一字之误,到晋察冀军区报到,将错就错,任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副主任、18兵团随营学校政委。建国后,吴西在四川参加改造起义部队工作,效果显着,升任川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1年筹办海军潜艇学校,任第4海军学校政委、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到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海军政治学校校长,1958年任海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59年任海军后勤部副政委。1964年离休,着有百万字回忆录。吴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52吴忠少将简历:

吴忠(1921~1990)原名吴光珠,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第90师268团排长,团政治处干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排长、副连长,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连长、副营长,教导第3旅8团营长,鲁西军区第八军分区地区支队支队长,第五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20旅58团团长、副旅长、旅长,第二野战军52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机械化师师长,副军长,军长,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1990年2月26日在海南逝世。夫人田涛。

 

吴忠的故事:

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元帅林彪49岁,最年轻的大将许光达47岁,最年轻的上将肖华39岁,最年轻的中将皮定均36岁,最年轻的少将是吴忠,才34岁。吴忠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江县一个殷实人家,父亲是教书先生,吴忠出生7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吴忠14岁到红11师33团当兵,由于他读过8年私塾,是红军里的“小秀才”,被抽到团里搞宣传。1933年11月,吴忠在红30军90师268团当班长,不久升任排长,在战斗中受重伤,伤愈后任团政治处青年团干事、89师政治部共青团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吴忠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排长、副连长,绥东游击大队大队长、115师晋西独立支队中队长、昆(山)张(秋)支队支队长、冀鲁豫军区第8分区5团团长。解放战争初,吴忠任中原野战军7纵20旅58团团长,在巨野战役中,吴忠率3个连突入敌阵,被敌重围,吴忠颈部受伤,坚持指挥部队作战。战后,以他为首的180勇士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嘉奖。1947年3月,吴忠升任1纵20旅副旅长。9月,吴忠随刘、邓挺进大别山,大军过淮河时,敌两个师尾追而来,杨勇令吴忠率62团和骑兵团阻击尾追之敌。阻击任务完成之后,山洪爆发,吴忠所部被阻隔于淮河北岸。吴忠沉着冷静,指挥部队沿河岸向东节节阻击和侧击尾追之敌,由62团掩护骑兵团过河,再由62团3营掩护团主力过河,3营最后也安全归建。

1947年12月刘伯承和邓小平将野战军指挥部一分为二。刘伯承率第1纵队北渡淮河,合同陈粟、陈谢牵制敌人,开辟中原战场;邓小平则率第2、3、6纵队留在大别山区,寻机歼敌,巩固根据地。刘伯承抵达距苏家河15里的殷家棚。负责护卫工作的第20旅副旅长吴忠送来一张前方宿营图。杨国宇先把指挥部住的位置标出来,然后记下直属队住的位置。图上所示吴忠属下的团部、营部的宿营地将“后指”护卫得紧紧的。他把宿营图交给刘伯承审阅。刘伯承看过说:“照图行事。”

指挥部安在指定的何小碧村。不久便发现敌人。杨国宇赶紧催刘伯承上马,脱离险境。刘伯承反倒坐下了:“不要惊慌,赶快派人去找吴忠,先把敌人情况弄清。命令直属队,人不脱衣,马不卸鞍,原地待命!”派出去找吴忠的参谋带着负伤的通信员回来了。吴忠驻地已经驻了敌人。

等刘伯承转移到村外,吴忠率一队骑兵疾速而至,吴忠一脸愧色:“司令员受惊了。2旅正在前面阻击。”刘伯承似批评,又似玩笑,说:“吴忠呀,你这个李逵,把老娘背上山,好心去找水,却险些让老虎把老娘吃掉了……” 吴忠还要检查,刘伯承说:“不要检查喽。不期而遇,化险为夷。咱们赶快出发,突破敌人封锁。”吴忠拦在马前:“不行。这里距2旅阻击阵地只有几百米,太危险!杨勇司令员建议您和'野直’后移一下。”刘伯承抓住马□,口气十分坚决:“前方将士同命,我决不后退。你去告诉2旅,就说我在他们身后,刘伯承相信他们一定能守住阵地!”淮海战役时,吴忠升任20旅旅长。奉命阻击黄维兵团。不料黄维指挥部队绕过了吴忠的阻击阵地。黄维兵团走的是“弓弦”,吴忠旅走的是“弓背”, 吴忠灵机一动,,指挥部队沿颖河乘船顺水而下,终于赶在黄维18军之前控制了阜阳渡口和东岸河堤。面对十五倍于己的敌军,吴忠旅阻击了两天。黄维企图再绕过去,吴忠这次有了准备,敌军在河西绕到哪里,20旅在河东就跟到哪里。黄维12万大军只好望河兴叹。

1949年2月,吴忠升任18军52师师长。1950年春,吴忠率先遣部队到甘孜地区调查兵要地志,着手进藏准备。10月,在昌都战役中,吴忠指挥北集团突破敌金沙江防线,解放了昌都,为和平解放西藏铺平了道路。1952年吴忠在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志愿军12军31师师长,参加了1952年冬季作战和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回国后,吴忠任64军190师师长、机械化1师师长、40军副军长、军长。

文革时期,吴忠任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1970 年5月-1977年9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1年3月-1977年9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1973年5月-1977年9月,任中共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九大成为候补中央委员。九届二中全会上,聂元梓对吴忠说,有人反对毛主席,要把反对毛主席的人揪出来。吴忠问她是谁反对毛主席,聂元梓也不说具体人。吴忠对聂元梓其人是有警惕的,吴忠说他不清楚情况,也不清楚什么人反对毛主席,表示不愿意与聂元梓谈这样的问题。吴忠随即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吴德,吴德写信报告了周总理。

1971年9月12日,毛主席南巡返京前,车停丰台,在火车上召见了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吴德、北京军区第三政委纪登奎和吴忠,纵论党内斗争历史,批评指责林彪。毛泽东说庐山会议的6号简报是反革命简报。吴德说:我还在6号简报印发前签了名字。6号简报是反革命简报,我犯了政治错误。毛泽东挥着手说:没你的事,吴德有德。吴忠说:主席,可能有坏人吧?毛泽东说:你讲得对,吴忠有忠。

9.13事件时,北京立即处于紧急备战状态,周总理指定吴德、吴忠、杨俊生三人负责。周宇驰的直升机迫降后,吴忠审问了李伟信,李伟信交待说他们有一个571工程纪要,吴忠听不懂,拍着桌子骂李伟信:你他妈的瞎胡说,什么工程不工程。在党的十大,吴忠继续当选候补中央委员,经历了“四.五天安门事件”和粉碎“四人帮”后,吴忠当选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于光远撰文说: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还有一些跟着四人帮干了不少坏事、民愤很大的人,如中央机关的谢富治、吴德、吴忠、郭玉峰等,也揭露了许多事实。”紧接着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吴忠没有被通知到会。

1978年12月1日,邓小平找许世友、李德生、杨易辰、王恩茂、任仲夷、万里、陈丕显、段君毅、胡立教等谈话,邓小平知道他们对陈锡联、纪登奎很有意见,邓小平表示像天安门事件等是要作出处理的,但是只能搞粗,不能搞细,一搞细就要追,追就会产生不利的效果。邓小平说:常委意见,任何人都不能下。对犯错误的同志,要批评,但不能动,现有的中央委员,一个不去,有的可以不参加会议,但不除名,对那些有意见的人,让他过关算了。邓小平在这次谈话里提到吴忠,他说:“吴德同志调离北京市,政治局委员不动。”“我也劝纪登奎,也讲一下,讲了就过去了。还有杨成武、吴忠。吴忠不批过不去,杨成武不讲一讲,能行吗?”不久,吴忠调广州军区任副司令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任东路指挥,指挥40军全部、42军、54军各一部和两个坦克团,占领高平等六城。1987年,68岁的吴忠离休。1990年在海南岛死于车祸。

 

 

 

0553吴杰少将简历:

吴杰(1914~1997)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四川巴山独立营政治教导员,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科长,四局局长和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科长,河北民军冀西游击区副司令员,太岳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3军分区独立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邢台市公安局局长,中共河南省周口市委书记兼市长,开封市公安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武昌市公安局局长,武汉市人民法院院长,公安部队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务部副部长、院务部政治委员。196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7年8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吴杰的故事:

吴杰是湖北大悟人,1914年出生,原名伍书普。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政治部少共书记、巴山县独立营教导员,红4军11师32团政治处主任、12师政治部主任、第四方面军总部科长、四局局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科长、河北民军冀西游击区副司令员、太岳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3军分区独立旅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邢台市公安局局长、中共周口市委书记兼周口市市长。开封市市长,参加了上党战役。建国后,历任武汉市人民法院院长、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公安部队学院副院长,后勤学院院务部副部长、院务部政委。1963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吴将军是吕王镇人,吕王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吕王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先后走出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中将,原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副政委、中纪委委员黄立清少将,原铁道兵副司令员何辉燕少将,原公安部后勤学院院务部政委吴杰少将,现任广州军区联勤部政委刘长艮少将,在1955年中央军委授衔的开国将军中,有6名将军是吕王人。

 

 

 

0554吴岱少将简历:

吴岱(1918~1996)福建省长汀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补充团连指导员,第15师直属队青年干事,第4师总支书记,巡视团巡视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补充团营教导员,山西赵洪独立营政治主任,教导2旅第4团政治委员,滨海军区第6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1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8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2兵团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11月5日在北京逝世。夫人何云。

 

吴岱的故事:

吴岱是福建省长汀县人,1918年出生。父亲是个穷秀才。吴岱9岁进私塾,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929年朱毛红军到长汀,吴岱的父亲当了村苏维埃主席,吴岱当了儿童团长。吴岱当时是个活跃分子,闽西曾流传过“儿童团长连夜送情报”的故事。

1931年,吴岱参加红军,在少共国际师当战士,1933年在45团2营5连当通信员。有一次少共国际师师长陈光到5连,陈光听冯文彬说吴岱的记忆好,特地考考吴岱,要他背“十大纲领”, 吴岱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使在场的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都感到吃惊。吴岱的连长不识字,部队行军连长要吴岱跟着他,避免走错路,上级来了材料,靠吴岱读给他听。吴岱是个出色的通信员,比较复杂的号谱他能背,尤其是打旗语,像“注意左后方敌人”之类难度比较大的,他也能打。团里要调他去当旗语班长,连长坚决不放。有一次5连被敌人包围,吴岱带了3个战士悄悄跳出包围圈,向团部报告了敌情,解救了5连。战后,吴岱升任团通信排旗语班长。

1934年8月,吴岱在红1军团教导队青年干事学习班毕业,到瑞金补充团2连当指导员,是年16岁,第一次在全连面前讲话,后面的战士看不见,吴岱只好站在凳子上讲,讲得很成功。长征前,瑞金补充团编入红1军团,吴岱到红15师(即少共国际师)直属队当青年干事。长征途中,吴岱坚决要求下连队,结果到警备连当了名通信员。直罗镇战役,警备连负责警卫毛泽东,吴岱要求毛泽东准许他们去抓俘虏,毛泽东说:莫急!莫急!你们的武器好,要给你们个重要任务。不久,一大股突围的敌人向指挥所冲来,毛泽东说:牛师长要给警备连送礼来了,我们要不要啊?吴岱说:我们冲下去,把他们打回去!毛泽东说:莫急。还没到家门口,就让人家回去,那不是太没礼貌啦!看看送的是什么,怎么个收法,好打个收条啊!结果在肖华的指挥下,警备连捉了100多名俘虏。吴岱离开警备连,调到红1军团直属队任青年干事,有一段时间在罗荣桓手下工作,后调到红4师政治部任青年干事。抗日战争,吴岱任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军衔是上尉。平型关战斗时,林彪命令李天佑、杨勇拿下老爷庙。当时3连连长负伤,指导员是个知识分子,不会指挥打仗,杨勇命令吴岱代理3连连长兼指导员,攻击老爷庙。这时3营正在猛攻老爷庙,吴岱带领3连趁日军不备,,占领了制高点,从上往下冲到老爷庙,与3营一起消灭了日军。平型关、广阳战斗后,115师伤亡较大,吴岱随杨勇在山西扩军。扩充的新兵有1000多人进不了编制,就成立了343旅补充团。这个团排以上干部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吴岱到该团3营任教导员,不久调到2营任教导员。

1938年底,115师主力东进山东,为了巩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343旅参谋长陈士□奉命组成晋西支队,补充团编入晋西支队为1团,吴岱仍任2营教导员。后来因3营的工作开展得不好,吴岱又回到3营任教导员,3营在两个月里作战5次,打死打伤日军200余人,在吕梁山大显身手。

1940年,晋西支队东进山东,归还115师建制,吴岱升任1团政治部副主任。1团在鲁西先后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给鲁西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山东的八路军穿黄军装,晋西支队从山西来,穿灰军装,老百姓管1团叫“灰1团”。山东纵队派了一个慰问团到115师,要求参观115师的战斗。正巧日军200多人,伪军400多人来犯,代师长陈光命令吴岱带两个连去打。吴岱认为两个连不行,建议全团出动,陈光最终同意了。这一仗,消灭日伪军100多人。敌军接着来报复,吴岱指挥一个营顶住了敌军1000多人的进攻。战后,晋西支队改为教导2旅,1团改称4团,吴岱升任4团政委。有一次4团在新区作战,打得比较顺手,团长提出不要恋战,撤回根据地休整,副旅长不同意,吴岱也想再打几仗,支持了副旅长的意见。结果毙伤敌300人,4团也伤亡300多人。罗荣桓知道后对吴岱说:一次战斗,就伤亡了300多人,还有3个营干部。你们4团,这样的仗能打几次?罗荣桓向吴岱教授了游击战的战法。4团在鲁南取得了不少的胜利,老百姓为了与山东纵队4团区别,称吴岱的4团为“老4团”。部队路过伪军的碉堡,伪军在碉堡喊:“干什么的,站住!”部队回答:“咋呼什么,我们是老4团的!”伪军便不吭声了。更有甚者,一个保长给沂河边的一个碉堡送了个条子,说老4团有十几个人要过桥,你们要好好伺候。碉堡的伪军烙了饼,熬了稀饭放在桥头。当地很多年轻人当兵只愿当“老4团”的兵。1944年山东军区表彰一级战斗英雄17人,老4团有3人。

1943年,吴岱回到6团担任政委,6团是686团的老底子。他被八路军总部宣传部誉为“模范团政委”。解放战争,吴岱到东北,“老6团”编为1纵1师1团,吴岱历任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师政委、38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1950年,吴岱入朝作战,历任38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吴岱担任38军政委、旅大警备区副政委、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天津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军区副政委。吴岱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1955年获少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55吴肃少将简历:

吴肃(1910~1997)四川省遂宁(今遂宁市)县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作战科科长,新四军军部作战科副科长,第1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教育长,苏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教导旅第2团团长,苏浙公学教育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副师长,第10纵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8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参谋长,华东军区空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谋长,中南军区空军参谋长,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空军学院副院长,南京军区空军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7年8月13日在南京逝世。

 

吴肃的故事:

吴肃是四川省遂宁县人,1910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比起很多开国将帅幸运,吴肃从小有读书的机会,他学习用功,而且擅长书法。

1929年,他在遂宁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33年,吴肃加入中共,1934年,中共在四川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吴肃奉命向川陕苏区转移,途中因交通线也遭破坏,断了组织关系,他过上了流浪生活。

1934年,吴肃到了南京,从报纸上看到国民党军队正在江西围剿红军,就下决心去江西找红军。他投考了去江西的国民党部队,当了文书。该部到江西时,红军已经离开江西长征。他因醉酒打人,被国民党军开除。他在这段时间里,当过报社校对,在街头卖过字,在公司里当过司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通过陈毅的弟弟找到陈毅,陈毅把他留在自己的支队部当作战参谋。吴肃本是一文人,因热心军事,进步较快。1939年任作战科长,1940年任作战处副处长。他协助组织指挥了黄桥战役。1941年他担任新四军1师作战科长,1942年任1师参谋处长。

1944年,吴肃到教1旅特2团任团长,在反扫荡作战中负伤,调任苏浙公学教育长。1945年国共和谈,他参加了停战执行小组的工作。

1946年,他担任华中野战军10纵参谋长,参加指挥了涟水战役。1947年,吴肃被调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工作,但他坚决要求下部队,于是去了4纵12师,担任副师长。1948年,他担任10纵参谋长,协助宋时轮参加攻打济南、淮海决战、渡江战役和攻克上海。

1949年,陈毅将他从福州前线召回,任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长。1950年,他担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参谋长,负责保卫上海、南京的安全。

1952年,吴肃任华东军区空军参谋长,入朝作战,任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参谋长,协助聂凤智指挥作战。回国后,他担任中南军区、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1956年,进入进入军事学院空军系高级速成班学习,1958年毕业后,由陈毅点名主持编写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战史,吴肃花了六年时间编写战史。

1963年,吴肃任空军学院副院长。1964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期间,因他复杂的履历,被定为“叛徒”,批斗3年,关押3年,复查历史4年,1976年66岁时始得澄清冤案。

 

 

 

0556吴恺少将简历:

吴恺(1917~2000)原名吴宝丰。天津市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12·9运动。1940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编译处俄文军事翻译、翻译组组长,军委四局编译处战术科副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科副科长,学员队队长,干部飞行队政治指导员,牡丹江飞行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飞行教员,飞行大队副大队长,飞行大队大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1航空学校副校长、校长,空军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技术部副部长,高炮指挥部副司令员,空军军训部部长,武汉军区空军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0年5月31日在武汉逝世。

 

吴恺的故事:

吴恺是天津市人,1917年出生,原名吴宝丰。辅仁大学肄业(一说南开大学毕业),他1933年参加共青团,1935年参加了“12·9运动”,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国民党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吴恺1940年参加八路军,历任中央军委特种兵参谋、编译处俄文军事翻译、翻译组组长、4局编译处战术科副科长、东北航空学校飞行科副科长、学员队队长、干部飞行队指导员、牡丹江飞行队队长兼指导员、飞行主任教员、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空军第1航空学校副校长、校长。

1950年11月,在吉林省四平市成立空8师,吴恺担任师长。空8师的机关由高空运输大队及空军其他部队抽调的人员组成,下辖的22团和24团是以步兵504团和510团为基础组建,部分大队以上飞行干部是从空军第4混成旅第12轰炸团调进,空地勤人员来自第1、2航校。1951年,空8师装备各型飞机70架,其中杜-2型飞机64架、杜-2型教练机4架、波-2型通信机2架。

1951年10月2日,上千名受阅部队代表参加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酒会,毛泽东抬头望了一下前来敬酒的空中阅兵总领队吴恺,兴致勃勃地说:“现在有了空军就好了,空军万岁!”

1951年11月6日,吴恺指挥空8师22团9架杜-2型轰炸机,在沈阳于洪屯机场起飞,由空2师护航、空3师掩护,轰炸了朝鲜西海岸的大和岛,美军在大和岛上设有大功率雷达、对空台和窃听设备。空8师22团此次轰炸共投弹81枚,命中72枚,大和岛敌指挥被彻底摧毁。

1951年11月30日,吴恺指挥空8师24团9架杜-2型轰炸机,在空2师和空3师歼击机掩护下,轰炸搬到大和岛灯塔的敌指挥机构。联合编队进入海面后遭到美军30多架F-86歼击机的攻击,因担任巡逻掩护的空3师9团来不及截击偷袭之敌,吴恺发出“坚决前进,完成任务”的命令,24团在空战中击落1架F-86歼击机,开创了活塞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歼击机的先例。24团的这个大队,冲破敌机阻拦,飞到大和岛上空,对目标强行轰炸。在这次战斗中,空8师24团被击落杜-2型轰炸机4架,牺牲15人。吴恺后来总结说,第二次轰炸大和岛,轰炸机编队没有严格遵守时间,提前30秒起飞,带队机长转弯过早,提前5分钟通过会合地点,担任掩护的歼击机推迟了会合,导致联合编队损失严重。吴恺说当时师指与前指之间没有专线,需东北军区空军总机转接,报告起飞后竟两个多小时未能通话。朝鲜战争结束后,吴恺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担任空3军副军长。后担任空军技术部副部长、高炮指挥部副司令员、空军军训部部长。文革期间,吴恺被送往农场监督劳动。吴恺1964年晋为少将。2000年去世。译有《苏联红军战士战斗勤务》。

 

 

   

0557吴烈少将简历:

吴烈(1915~2001)江西省萍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前委特务连排长、连长,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大队大队长,保卫团营长,政治保卫局科长兼保卫大队大队长,红15军团第78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央警卫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热东军分区副司令员,热南军分区司令员,第22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22师师长,第四野战军12兵团207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公安纵队司令员,公安部队参谋长,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北京卫戍区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1年8月19日在北京逝世。

 

吴烈的故事:

吴烈是江西省萍乡县人,1915年出生。6岁时因村里流行疾病,祖父、祖母、母亲、叔叔、婶婶和两个哥哥先后病逝。在安源路矿做工的舅舅将吴烈和父亲、二哥带到安源路矿。吴烈被送到煤矿工人子弟学校读书,9岁在安源煤矿当童工,当年就参加过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安源保卫战和护厂斗争。

1930年,黄公略、陈毅的红6军进驻安源,15岁的吴烈参加了红军,在红6军第1纵队第1支队“钢1连”当战士。攻打文家市时,脚被敌人手榴弹炸伤,坚持不下火线。由于吴烈作战勇敢,5个月后,他担任了红3军7师19团“钢1连”的排长。10月,他调到总前委特务连,历任红军前委特务连排长,攻下吉安县城后,任特务队队长。有一次毛泽东看望特务队,问吴烈是不是“上有口下有天的吴”,“是不是烈火的烈”。毛泽东得知吴烈从“钢1连”来。说:你们19团可是能打仗的呀!专让你们团啃硬骨头,不到关键的时候,是不会把你们团拿上去的。

1930年任总前委特务大队大队长。第一次反围剿,吴烈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大队大队长,张辉瓒的部队冲上了毛泽东、朱德在黄竹岭的指挥部,吴烈率部拼死抵抗,几乎要肉搏。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握着吴烈的手说:你们行动迅速,作战勇猛,打得好!过得硬!立了一大功!太感谢你们了!这一仗,吴烈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吴烈率保卫大队随毛泽东、朱德行军,与敌人一支部队遭遇,毛泽东、朱德不肯转移,吴烈指挥保卫大队与敌血战,直到大部队迂回包抄将敌歼灭。毛泽东被排挤出红军时,吴烈担任政治保卫团1营营长,专门负责毛泽东的安全。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5军团78师232团参谋长,不久升任78师参谋长。1937年,每个师选派一名优秀的师级干部到抗大学习,吴烈被选调去学习,不久调回中央警卫教导大队任大队长。

1937年4月,成立中央警备团,吴烈出任团长。毛泽东整天管他叫“小吴”。 吴烈的警卫工作很出色,苏联驻延安代表曾送给吴烈一支手枪,当时为此还举行了授枪仪式。日本投降后,党中央计划离开延安到承德,因此中央警卫团(由中央警备团改称)一分为二,组成去承德打前站的中央先行警备团共400人,由吴烈任团长,李逸民(后授少将衔)任政委。吴烈到达承德后,未及开展工作,东北形势急剧变化。毛泽东决定党中央不再迁往承德。中央军委电告吴烈,所部就地改编隶属冀察热辽军区。吴烈在冀察热辽军区担任过热东军分区副司令员、热南军分区司令员、22军分区司令员。后编入东野8纵任22师师长,四野207师师长。

1949年1月,吴烈率207师驻守天津,中央军委来电令吴烈率207师卫戍北京。207师的干部战士大部分来自佳木斯和牡丹江一带,全师15000名战士几乎都是翻身农民,解放战士很少,部队比较纯洁。林彪对吴烈:“我们考虑到你长期干警卫工作,警卫中央的任务还是交给你放心。”建国后吴烈任中央公安纵队司令员、公安部队参谋长、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1959年到1962年,吴烈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以后调任武警部队副司令员。1967年10月,吴烈担任第二炮兵第二政委,1975年调任武汉军区副政委。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

1967年1月22日,毛泽东接见参加军委碰头会的将领,第二炮兵司令员李天焕向毛泽东汇报:“吴烈被包围了,我们现在根本不能工作,要求主席允许我们工作”。毛泽东说:“要允许工作,不能过头了,不能搞逼供信。”1976年10月,吴烈以北京军区副政委兼北京卫戍区政委至1987年。吴烈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去世。

 

 

 

0558吴罡少将简历:

吴罡(1917~)河北省枣强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枣强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冀南区第六地委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独立第五旅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0纵队29旅政治委员,桐柏军区第3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中原军区第58军173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长,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政治委员,海军指挥学校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政治委员,海军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吴罡的故事:

吴罡是河北省枣强县人,1917年出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一直在家乡从事地方工作,先后担任枣强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冀南区第6地委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他才到部队任职。这种经历,在开国将军中比较少见。解放战争,吴罡历任冀南军区独立第5旅政委、晋冀鲁豫军区10纵29旅政委、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委、政委、58军173师政委。

1949年2月,173师在桐柏军区执行剿匪任务,5月,173师在豫西地区剿匪。1950年8月,四野司令员林彪提出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的基础上筹建华南海军,并提出由44军军长方强取代江防部队司令员洪学智执掌华南海军,要方强去北京参加海军临时党委会议,受领组建华南海军任务。方强即和吴罡去北京参加了海军临时党委会议。10月,组成以方强(44军军长)、周仁杰(48军副军长)、吴罡(173师政委)、赵北原(173师副师长)、高希曾(173师参谋长)、王大华(173师政治部主任)、王作尧(江防部队副司令员)、黄若萍(江防部队副政委)、李怀章(江防部队参谋长)、邓楚白(江防部队政治部主任)等10人的华南海军临时党委,方强、周仁杰、吴罡、赵北原、王作尧、黄若萍为常委,方强为书记。

新组建的机关为中南海军司令部,由原江防部队机关和173师机关组成,吴罡任中南海军政治部主任。当时组建了第1舰队,并由41军组建汕头巡防区,广东军区5个军分区的步兵和158师炮兵营组成海岸炮兵团,以补训2师为基础组建海军学校,由两广纵队组建万山水警区、由44军组建虎门要塞,由45军组建北海巡防区,由海南军区组建海口巡防区、琼东巡防区和榆林巡防区。以后第10军军直、48军129师师部、44军军部均调入不少官兵到中南海军。由于没有政委和副政委,部队的政治工作由吴罡负责,1951年底,方正平才调来任副政委。

1955年,中南海军改称南海舰队,吴罡调到海军政治干部学校任政委,这个学校在青岛,负责培养初、中级政治军官。不久他担任海军指挥学校政委,这个学校在大连,负责培养水面舰艇初级指挥军官。1963年,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改建为海军政治学校,吴罡回到青岛任该校政委。以后他升任海军学院副政委,1982年到1985年担任海军副政委。吴罡1961年晋为少将。获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59吴涛少将简历:

吴涛(1912~1983)辽宁省沈阳市人。蒙古族。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12·9运动。曾任中共绥西垦区工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绥西垦区抗日先锋队中队长,总队组织科科长、参谋长,冀热察挺进军抗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十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兼中共中心县委书记,平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热西支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八旅政治委员,东北佳木斯卫戍司令部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炮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炮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内蒙古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内蒙古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1983年11月4日在武昌逝世。

 

吴涛的故事:

吴涛,辽宁省沈阳市人,蒙古族,1912年出生,原名吴文启。1935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法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12·9运动。历任中共绥西垦区工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垦区抗日先锋队中队长、总队组织科科长、参谋长、冀热察挺进军抗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10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平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冀热察辽军区热西支队政委、晋察冀野战军8旅政委、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和辽沈战役。建国后,历任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吴涛1959年调任内蒙古军区副政委。1966年前门饭店会议召开时,吴涛正在参加“四清”,会议开到一半才赶到北京,见到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乌兰夫被批判,他不明情况,便到老首长叶剑英元帅府上打听消息,叶帅也不明究竟。前门饭店会议后, 内蒙古军区机关就给吴涛贴了大字报,叶帅打电话给内蒙古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刘华香少将:“吴涛同志在战争年代,在总参直属政治部工作期间,表现是好的。来内蒙后,与乌兰夫是工作上的关系,你们不能打倒他。刘华香同志,你听清楚没有?”但不久吴涛被抄家、揪斗、关押,直到1967年3月15日,周总理办公室打电话给内蒙古军区,指名要吴涛来北京,他才结束关押。

3月18日,周总理第三次接见内蒙四方代表,宣布恢复吴涛军区第一副政委职务,与副总参谋长李天佑上将回呼和浩特,平息内蒙局势。4月13日,周总理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内蒙问题的决定》,指出内蒙古军区个别领导人在支左工作中犯了方向、路线错误,决定改组内蒙古军区领导,刘贤权任军区司令员,吴涛升任政委,刘贤权到任之前,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滕海清代理。中央的决定下达后,内蒙古军区部分干部战士不服中央的决定,赴京上访,到中南海门前静坐。5月21日周恩来接见内蒙古军区领导和区领导,警告军区来京1000多人如不离京,北京军区和北京卫戍区就要采取行动。5月25日中央军委在政协礼堂召集内蒙古军区上访1000多人开会,李天佑、徐立清、路扬到会,上访人员长时间高呼口号,与总部首长辩论,后冲上主席台,将吴涛打成重伤。5月26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处理内蒙古军区问题的决定》,军区副司令员黄厚、参谋长王良太隔离反省, 副政委刘昌、政治部副主任张德贵停职反省,内蒙军区降为省军区,上访人员禁止外出,集中整训。滕海清和吴涛即率一个师开进呼和浩特。

1967年1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滕海清任主任,吴涛任副主任。1968年7月5日,区革委会正式提出挖“内人党”,9月13日, 鉴于挖“内人党”的局势难以控制,区革委会常委会决定挖“内人党”工作刹车,为落实这个决定,召开区直属机关干部大会,吴涛拒绝主持大会和在会上讲话。北京军区由于接到内蒙古军区干部战士大量反映挖“内人党”暴行的申诉信和求救信,1968年12月北京军区副政委张南生率工作组到内蒙古军区调查情况。张南生认为吴涛为人正派,但在文革初期曾被打倒,顾虑重重,关键时刻,只是随声附和,不敢挺身而出。即使这样,由于吴涛赞成张南生认为内蒙挖“内人党”太“左”的观点,滕海清对吴涛不满,1969年2月4日, 滕海清向中央文革碰头会汇报说:吴涛已经不可靠了,他是乌兰夫反党集团的人。周恩来当即批评了滕海清,保护了吴涛。吴涛在九大当选了中央委员,九大后,中央下决心纠正内蒙领导“左”的错误,内蒙党政军领导被召到北京,滕海清和吴涛做了检查,挖“内人党”得到制止。

1969年12月19日,中央对内蒙实行分区全面军管,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率前线指挥所进驻呼和浩特,对内蒙实行一元化领导,取滕海清而代之,1971年1月,郑维山因陈伯达案被免职,尤太忠取郑维山而代之。内蒙实行军管后,自治区原主要领导相继调离内蒙,仅吴涛一直留在内蒙工作,并连任第十届中央委员。1972年,吴涛以北京军区副政委兼内蒙古军区第一政委至1978年。文革期间,他还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书记,1978年退出政坛。吴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去世。

 

 

 

0560吴彪少将简历:

吴彪(1910~1997)原名吴德彪。湖南省长沙市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第13师38团政治处宣传队中队长,红四方面军第30军89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上干科政治协理员,大队政治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干部学校政治部副主任兼政教科科长,乌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独立3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48军144师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波兰人民共和国大使馆武官,军委情报部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部副部长、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吴彪的故事:

吴彪是144师第一任政治部主任,一九三三年入伍。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时期,任144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是144师杰出的政治工作者和组建人之一。解放后,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驻外武官。在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工作多年(许光达上将任大使)。后任总参二级部政委。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逝世时八十七岁。吴彪的女儿吴娜回忆父亲时说:“在父亲的一生中,他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在144师战斗和工作的那段岁月。他常说,在那儿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困难和最辉煌的岁月。离开144师后,他一直很关心老部队的情况。每年他都与在京原在144师战斗过的老同志相聚一次,共忆往事。去年老部队给他邮来的《热血铸军魂》一书,他不顾八十多高龄,连续几天连午觉都不睡,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并在书中作了许多注解。”吴彪的子女说:“老人在战争年代受伤过多,体内器官都基本受损,从六十年代初就不断病危,这些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在吴彪同志的遗物中发现,有一些是他当年在144师工作时用过的物品(如他任144师政治部主任时第一次佩戴的胸章、锦西阻击战斗的奖章和他在144师战斗、生活时拍摄的相片等)。吴彪同志的子女说:“这些都是老人生前最珍贵的东西,平时连我们都不准碰一下。惟有老战友来了或他独自有空时,才会拿出来看看。他说这里面是他的历史。九二年母亲逝世后,我们都在外地工作,惟有这些东西与他晚年作伴了。”

 

 

 

0561吴习智少将简历:

吴习智(1913~1985)陕西省子长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瓦窑堡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中央军委总供给部财政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驻太原办事处经理科科长,中央军委生产管理委员会办事处主任,后勤第1办事处处长,三边物资局局长兼西北商店总经理。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供给部副部长,西北野战军财经工作队队长,供给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财务部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5月23日在沈阳逝世。

 

吴习智的故事:

吴习智,1913年3月生,子长县杨家园则镇吴家寨则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青团,1930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9月参加解放和接收瓦窑堡工作,并任瓦窑堡市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后调西北军委供给部任秘书。1936年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财政科长,12月参加接管延安物资与供应工作,后任军委总供给部军事科长。抗战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经理科长、驻太原办事处经理科长,十八军驻西安办事处经理科长。1939年9月任中央军委生产管理委员会延安办事处处长,后任中央管理局经济建设处处长、三边物资管理局局长兼西北商店总经理。1946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1947年3月任西北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1948年3月任西北野战军财经队队长。1949年3月,任西北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部长。1950年1月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第二副部长兼供给部长。1955年5月起,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代部长、部长,1969年8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69年8月任沈阳军区顾问,1983年6月离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5年5月因病在沈阳逝世。吴习智逝世后,王震、余秋里、廖汉生等同志发了唁电,送了花圈。根据其生前嘱咐,沈阳军区从简办理了丧事。

 

 

 

0562吴子杰少将简历:

吴子杰(1913~2003)湖北省天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3支队分队长,红2军团独立团连长,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独立1旅教导大队大队长,358旅独立四团参谋长,新四军第5师44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独立四旅十四团团长,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4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2军4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第四师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沈阳军区炮兵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3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

 

吴子杰的故事:

吴子杰是湖北天门人,1913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3军第三支队分队长、红2军团独立团连长、红2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独立1旅教导大队大队长、358旅独立4团参谋长。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后,任新四军第5师44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3纵4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副师长。参加了中原突围。1949年席卷大西北的战役正式打响。彭德怀召集将领开了一个文物保护会。彭德怀说:目前我们已踏上了古丝绸之路,再往西走历史古迹很多,那都是民族瑰宝呀!所以我们打击胡马残匪不能忘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决不能让人骂我们是败家子。最后彭总还特别强调:敦煌千佛洞(莫高窟),要派人保护好!当解放军快打到敦煌时,敌守军敦煌伪保安旅长马尕英见大势已去,驱动残匪直扑千佛洞,企图抢劫和实施破坏。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也蜂拥而至,眼看这座艺术宝库要毁于一旦,吴子杰指挥部队赶到阻击敌军,马尕英让匪徒们用枪逼着上百名群众冲在前面,企图实施抢劫和破坏后快速逃窜。面对这种情况,部队无法射击。这时,吴子杰手下的一位副科长,单枪匹马冲到阵前,向敌人宣传我军保护历史文化政策,讲保护莫高窟的重大意义,试图说服匪军停止破坏活动。穷凶极恶的歹徒们,竟向这位解放军干部疯狂射击,英雄当场血溅荒原。当时,百名群众趁机四散逃走,我军得以歼敌。为避免莫高窟受损,在激战中吴子杰没使用迫击炮等重火器,造成了我方一定的人员伤亡,但千佛洞躲过了一次毁灭性的灾难。吴子杰后任2军4师师长,随王震去了新疆。担任喀什军分区司令员。后调回1军,先后担任过1师师长、3师师长。

1953年,吴子杰出任1军7师师长,赴朝作战。1军在朝鲜作战很少,先是在高栈下里新村东南山打了一仗,敌军死伤15人,1军部队伤亡75人。接着作战7次,以吴子杰的7师较出色。在198.6高地进攻战斗中,7师1个团全歼南韩第1师15团1个连另两个排,然后击退该师11、12团反扑,毙伤俘敌3400人。7师另1个团在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进攻战斗中,也毙伤俘敌南韩第1师1560人。战后吴子杰升任1军副军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回国后,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后历任沈阳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辽宁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子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63吴世安少将简历:

吴世安(1911~1984)河南省新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连长、营长,第9军80团团长,第33军98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教育科副科长,特务团团长,鲁南苏鲁支队副支队长,教导5旅副旅长,新四军第2师4旅副旅长,第5师13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陕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独立旅旅长,湖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武汉军区公安军司令员,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兼武汉卫戍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8月4日在武汉逝世。

 

吴世安的故事:

吴世安是河南省新县人,1911年出生于贫农家庭。自幼放牛、拾粪、砍柴、下田耕种。1927年参加吴焕先领导的“三堂革命红学”和黄麻起义。黄麻起义攻打黄安县城时,组织了敢死队,詹才芳(1955年授中将衔)是攻打南门的敢死队队长,吴先恩(1955年授中将衔)和吴世安是攻打北门的敢死队队员。当时吴先恩和吴世安奋勇当先,跃上城墙,攻下了北门。他在鄂豫皖苏区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中,英勇战斗,表现突出,从战士升任连长。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中,红12师与敌10师在红安遭遇,吴世安时任红12师34团2营营长,率部担任前卫,予敌痛击,迫敌后退。旋血战七里坪,与敌白刃格斗,重创敌军。红四方面军向四川转移途中,吴世安数次临危受命,率部夺关开道,于枣阳新集战斗中,夺回大坡岭重要阵地,保障主力之安全。

红四方面军越过平汉铁路,在漫川关被敌军拦截、合围。陈昌浩、徐向前决定集中突围。徐向前对许世友说:世友同志,全军安危唯此一举,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垭口,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许世友回答:请首长放心,第34团只要拼不光,就一定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来。战斗开始后,陈昌浩带着一个警卫排,赶到34团2营,率领部队抢占了张家庄外沿的北山垭口右侧高地,用火力封锁了敌人后续部队增援的途径。陈昌浩说:一定坚决守住这个垭口,不然全军就被堵住了。许世友交代吴世安:你在这里听总政委的指挥,叫你怎么打就怎么打,打光了也要完成任务!2营作前卫,与敌四十四师先头部队遭遇,经一场恶战,将敌击溃。随后,2营由前卫变成后卫,阻击敌人,保护后续部队胜利通过,整整阻击三天两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战斗任务。

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抵达川北,开始创建川陕根据地。吴世安在反“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中战绩突出,升任9军80团团长。1936年在长征途中,历任红四方面军33军98师师长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他进延安中央党校高级研究班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任抗大四期一大队一支队副队长。在抗大,他参与了许世友带头的准备离队回大别山的“持枪逃跑案”。

抗日战争,吴世安任115师司令部教育科副科长、特务团团长、苏鲁支队副支队长、教导5旅副旅长、新四军2师4旅副旅长、5师13旅旅长。日本投降后,吴世安用“以堡攻堡”的战术,逼迫驻湖北天门县吴家新场的日伪军投降,并设伏歼灭增援日军200余人,伪军500余人。中原突围,吴世安率13旅强攻玉皇顶,打开通道。北路突围部队创建豫鄂陕边区根据地,吴世安担任豫鄂陕第1军分区司令员。第1军分区所属38团的3个营改编为3个支队,向镇安、柞水、安康一带前进,用一个多月时间,建立了1个中心县委,4个县工委和办事处,建立了7个区和21个乡政权。

1946年9月,国民党军重点清剿第1军分区。面对4倍于己之敌,吴世安指挥部队坚持“县不离县,乡不离乡”,并且指挥600多人的部队攻打镇安县城,驻守县城的国民党军1000余人闻风而逃。

1947年1月,吴世安指挥部队不畏天寒地冻,不怕饥饿疲劳,连续转战30多天,平均每天作战3至5次,完成了牵制敌军的任务。吴世安后担任江汉军区独立旅旅长。1948年率部解放应山、安陆,参与指挥应城战斗。建国后,吴世安担任武汉军区公安军司令员。1964年到1969年,吴世安是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兼武汉卫戍区司令员。他后来担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大跃进”时,吴世安回到阔别了二十四年的老家红安县,发现大人全修水库去了,只剩小孩们在寒冷的水田里拔草。年纪小的肚子饿了无人管,他抱起一个哭着的男孩走向公社食堂,却发现大门紧闭着。他找遍全村,竟没讨到一点粮食。回到部队后,他让炊事员将自己的口粮每日省下半斤,拿去救济家乡的孩子。军区召开大会,他走上讲台,第一句话便是:“我是找你们讨米的....”吴世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去世。

 

 

 

0564吴仕宏少将简历:

吴仕宏(1918~2005)四川省通江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90师副排长,红四方面军总部骑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师部警备参谋,129师随营学校军事教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6分校营军教主任,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轮训队队长,第28团参谋长,第29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太行军区独立旅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3旅参谋长,华北军区第1兵团8纵队23旅副旅长,第60军179师代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

 

吴仕宏的故事:

吴仕宏是四川省通江县人,1918年出生在穷苦人家。1933年参加红军,在通江县独立营当战士、班长,1934年在红四方面军30军90师任副排长,后被选拔到红四方面军总部任骑兵排长。抗日战争期间,他历任129师师部参谋、师随营学校连长、教员、抗大6分校营军教主任、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轮训队队长、28团参谋长、29团团长、太行军区第14军分区参谋长、第32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他历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太行军区独立旅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23旅参谋长、副旅长、在临汾战役中,该旅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吴仕宏后任60军179师代师长、师长。吴仕宏是个乐天派,打起仗来有勇有谋,粗中有细,是一员虎将。

1951年,吴仕宏率179师入朝作战。吴仕宏喜欢争任务,多打仗。入朝是181师归60军建制,181师的前身是着名的“皮旅”,硬仗多由181师争去,179师的前身是着名的“光荣的临汾旅”,故吴仕宏经常要和181师争任务。第5次战役中,179师作为60军第二梯队,后60军命令179师参加战斗,迅速渡过汉滩川,向宝藏山、射厅里攻击前进。吴仕宏指挥179师渡过汉滩川,占领了射厅里,进占永平。这时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命令60军插向二东桥里,协同12军合围,任务交给了179师。吴仕宏兴奋地对师政委说:好哇!老子总算等着了!大政委,任务来了!立国际功的机会到了!179师537团冒雨疾进二东桥里,在九陵山前沿追上敌军与土耳其旅一部、美25师一个黑人连扭打在一起,攻占了92.6高地,随后坚守该高地。就在同时,敌机空袭179师师部,吴仕宏受重伤。

金城战役前,吴仕宏回到179师。179师在文登公路和鱼隐山接连打了好几个硬仗,很快又攻占902.8高地,鏖战938.2高地,击退敌反扑150余次,毙伤俘敌6000余名,扩展阵地约5平方公里,完成了牵制敌两个师,掩护金城战役准备的任务。在此之前,179师536团于1953年5月三次进攻1089.6高地,第一次全歼守敌,第二次和第三次歼灭守敌大部,控制了该高地。回国后,吴仕宏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60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65吴永光少将简历:

吴永光(1919~1982)原名吴世昌。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军部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译电员、机要科副科长,新编第八旅司令部机要股股长,新编第4旅司令部机要股股长,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机要室主任,冀南军区机要室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部军政处副处长,桐柏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副处长。第四野战军58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洛阳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干部部部长,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2年1月13日在武汉逝世。

 

吴永光的故事:

1970年10月,要准备参加“千里拉练”的梁立真,被选派了另一个任务,以下是梁立真写的回忆录,这里选出部分与吴将军有关的章节献给大家。

在鄂西大洪山住训时,支队司令员吴永光(1955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是一个从红军到八路军都做谍报人员和军政情报人员的老军政双优的指挥员。他突然指名我去参加“战争动员调研”,对我命令道:“你是直接从野战师团调来军区机关的,有野战部队的素质,懂得部队要动员老百姓才能战胜敌人的传统。你现在的任务是,住在大洪山的一个乡镇茅茨坪内,在一个星期内,把这里的敌我友三方的阶级斗争实际情况,给我写个报告来。”

当我正式带上了“五指山司令部”的关防大红印文件凭证,又支取了军用粮票、领了一笔菜金,正要扛着军用挎包出发时,吴司令又叫他的坐车司机和秘书来交待我:“考虑安全和熟悉当地情况,首长要我们先送你到茅茨坪镇,你同当地的地方干部们接了头,我们才回去。”这当然是吴司令员的领导艺术好,1小时后,我到了处处是树林与高山的茅茨坪镇。

连着3天,在我选择的重点村、户和人员那里,认真地采访座谈,并且实地做了调查研究。这样,我很快撰写了一篇8千字的《茅茨坪镇公社社情调研究报告》。这是一整个晚上没有睡觉,在宁书记办公室里,借用他在这里亲自实验的“小水电机”发电的光照,迅速完工的。当然,这个调研报告中,70%以上是赞扬当地党和人民群众能自主就业、排除当时的许多干扰,而在发展农民的生活与生产上下了真功夫,取得了许多科学性的成果的。其中,也是引用公社已有的史资料,说明了山区的文化教育很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阶级斗争的现象并不是像报刊上天天说的“阶级敌人很猖狂”。相反,当地被划的“右派”、地主、富农,都管制得很好,也没有出现“破坏”与“捣蛋”的事。倒是有两名“右派”帮助公社建造过小水电机发电,这一方面说明了公社党委会利用人才,另一方面说明了“右派”能得到改造能为社会做贡献。也有两个地主成份的子女,在婚姻上、在当好农民与做社会性的公益活动上,为公社创造了很突出的先进事例。

我的这份报告,在来接我的军车和秘书的配合下,当天夜里,就直接送到了吴永光司令员手中。吴永光高兴对秘书说:“我派小梁去是对了哇,这年轻人搞得这么快又好,特别是他的观点正合我意。事实就是事实嘛 ,那能像报刊上天天念经一样胡说'阶级敌人猖狂’?!在苏军猖 狂情势下,我们自已不能乱了阵肢嘛!古话说得好: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秘书传达了首长的话后,又引我去面见了吴司令员。

这次,吴司令在一个村子内的临时住处招待我吃起午餐来,其实是3个一般乡村常见的瓷盘子装菜,全是湖北鄂西当地的农民家的青菜、萝卜、南瓜和唯一称上“好菜”的炒鸡蛋。吃饭时,他讲起了曾在红4方面军总部当译电员的事。他说他是湖北大悟四姑墩吴家畈人。并说他读书启蒙学校是2华里外的“火公庙”。我惊喜地问道:“是现在的四姑墩小学吗?”

“你怎么晓得这些?”吴将军也惊奇地问我。我这才告诉他:我是在这座学校读完的5~6年级,还经常从龚家边村步行6华里上学读书,几乎天天要从吴家大畈村旁路过至少两次。他一听,乐哈哈地说:“好哟,你是我的小同乡,还是校友呀!”

 

 

 

0566吴华夺少将简历:

吴华夺(1917~1997)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北游击总指挥部特务大队队长,红25军交通队班长、手枪团分队长,第75师223团3营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营长,第9团团长,第2师4旅10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2纵队4师参谋长,纵队副参谋长兼第6师师长,华东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院务部行政管理部部长,队列部副部长、部长,院高级系主任兼函授系主任、速成系主任、参谋系主任,军事学院教育长,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省国防工办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7年5月23日在兰州逝世。

 

吴华夺的故事:

吴华夺12岁就参加了红军,这大概是开国将帅中参加红军年龄最小的一位。吴华夺是河南省新县人,1917年出生。1928年,他的父亲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红枪会,斗争地主恶霸,成立苏维埃政权,红枪会改编为红军补充第2团,吴华夺的父亲是团党代表,吴华夺才11岁,硬是跟着红军大队人马行军、作战。吴华夺的父亲多次要吴华夺回家,吴华夺死磨硬抗,一直跟着部队。1929年,吴华夺终于当了小兵,年12岁。不久,吴华夺的父亲调地方工作,要带吴华夺回去,吴华夺坚决不干,表示要留在部队,父亲只好留给吴华夺一双布鞋,父子洒泪分别。吴华夺在部队进步很快,先后担任过红25军交通班班长、手枪团分队长、红75师223团3营连长。他参加长征时,才得知父亲已经牺牲了。

1934年吴华夺率领手枪团第一分队130多人出色地完成了一次侦察任务,及时报告敌情,使得正在召开会议的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免遭重大损失。1935年2月,红25军西进至陕西华阳镇,由于军部某领导执行“左”倾肃反路线,把吴华夺错认为“反革命”欲执行枪决,被徐海东的警卫员发现报告了徐海东才得以幸免。吴华夺后任75师223团3营8连连长。编入红15军团,任73师219团连长、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劳山战役和直罗镇战斗。1936年,东渡黄河,参加石楼、孝义、地九圩战斗,所部被红15军团授予模范连。1937年3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在周恩来、叶剑英、罗炳辉直接领导下工作。

吴华夺抗日战争在新四军任2师4旅11团团长。1941年,桂系171师511团1营进犯新四军淮北根据地路西中心地区的大桥镇。新四军首长决心发起大桥战役,击破桂系对路西的进攻,命令11团攻坚。2师副师长罗炳辉对吴华夺说:“你们面对的敌人,战斗力较强,是一颗钉子,很难对付。打蛇要打七寸,要抓住敌人的致命点,狠很地打,敲碎它!”4旅政委王集成鼓动说:“哪个团攻下大桥,就给他'铁锤团’称号!”吴华夺指挥1营和团突击队在南,2营在北,3营7、8连在西,三面同时对大桥镇发起攻击,攻占南小街和大街北侧,但在大街西侧受阻。吴华夺指挥部队以火力和近战拼搏,在大小街往返冲杀,战况十分激烈。战斗打了12个小时,三面进攻均无突破性进展,吴华夺谢绝了上级的支援,将指挥所移至南小街,指挥部队再次猛攻,突破敌阵,纵火焚敌。桂系的这个营确实顽强,全营至死不降,人自为战,打光为止。大桥战役胜利后,2师真的授予11团“铁锤团”光荣称号。解放战争吴华夺在三野当师长,

建国后吴华夺历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总队教育长,军事学院院务部行政管理部部长、队列部副部长、部长,高级系兼函授系、速成系、参谋系主任、教育长等职。1971年调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陕西省国防工办第一副主任、主任。1975年出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第七次国庆阅兵,是我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时任军事学院队列部部长的吴华夺担任了所有军事院校参阅部队的总指挥,同时被挑选担任参阅部队领队。这位38岁的将军走在受阅队伍的最前列。此后,吴华夺多次担任国庆典礼受阅部队领队。吴华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逝世。着有《我跟父亲当红军》、《火烧来安鬼子兵》。

 

 

 

0567吴自立少将简历:

吴自立(1902~1975)湖南省平江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第2纵队中队长,特务大队大队长,红3军团第8军6师团长,红5军军部副官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4局科长,军委4局局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副官处副处长、处长,中共湘鄂赣特委军事部部长,军委总后勤部经济建设部处长、副部长,陕甘宁边区物资局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行政委员会航务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军运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10月11日在长沙逝世。

 

吴自立的故事:

吴自立是湖南省平江县人,1902年出生于贫穷木工家庭,原名吴颗桃,曾用名吴志立。吴自立1920年在湖南陆军第4游击队当兵,1922年入滇军,后又入鄂军。1926年随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6军参加北伐。

1929年参加红军,担任过红5军2纵队中队长、特务大队大队长、红8军3纵队第2大队大队长。

1930年7月,红3军团占领平江后,召开大会誓师攻打长沙。吴自立回忆说,参加大会的人太多,光进会场就进了半天。彭德怀在大会上说:大家都嫌小仗打着不过瘾,都想打个大仗,这回就要打个大仗了!你们晓得我们要打哪里呀?下面“打长沙!”“打长沙!”就喊起来。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顺着通往长沙的大路迎击何键的15师,吴自立的大队是前卫,在圣卦尖与敌遭遇,敌军不经打,大败而逃,红军紧紧追击,吴自立捉到一个敌兵,他双膝跪地求饶。吴自立问他枪在哪里,他从草地里取出一支枪交给吴自立,同时还掏出5元钱来,吴自立说:红军要枪不要钱,你把钱收起来。他得知这个敌兵也是穷人出身,对他进行教育后,反而给了他3元钱,让他回去好好安家。在金井,红8军与敌军展开血战,吴自立所在的3纵队在八斗冲与敌军反复争夺了5次,纵队长就是牺牲在吴自立怀里。吴自立鼓励来支援的新兵用梭镖换步枪,他们勇敢地冲上敌军阵地,缴获了4挺水机关枪,200多支步枪。在娘娘坪,吴自立见到彭德怀,彭德怀命令他带领3纵队跑步杉木港,侧击七里巷顽抗之敌。3纵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东屯渡,吴自立找到划子工会的负责人,动员他们为红军架一座浮桥。他从身上摘下一袋子洋钱,喀嚓一声丢在桌子上说:这一百块白洋是给架桥的人的,作为架桥的报酬!过了20分钟,一座能过4路纵队的浮桥就架起来了。吴自立把队伍带到五里牌,对军长何长工说:现在我们应该马上向长沙进攻。因为现在三面都是开阔地,后面是水,敌人要是反攻,对我们很不利。何长工同意了吴自立的建议,将红8军到达的部队集中起来,交给吴自立指挥,从小吴门和韭菜园攻进了长沙。

红军在长沙发了不少“洋财”,吴自立在一个俘虏的指点下找到一个子弹库,缴获了10发子弹,他还接收了敌军一个炮兵连的投降,这个连后来成为红8军的炮营。吴自立后来历任红8军6师团长、红5军军部副官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4局科长、4局局长、新四军军部副官处副处长、处长、军委总后勤部经济建设部处长、副部长、中南军区军运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吴自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主编电影剧本《怒潮》。1962年,贺龙到湖南,省委负责人向他报告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吴自立主持搞"平江革命斗争史",贺向中央报告。6月22日,中央批转贺龙《关于吴自立反党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最近两年来,彭、周、吴自立又相继进行反党活动,是国内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8月30日,中央批转中南局关于吴自立反党活动的请示报告和关于吴自立反党活动问题的决定,撤销吴自立的职务,责成周小舟交代其反党活动;平江县委检讨并接受教训,彭德怀在湘谭、平江的影响及其放过毒的地方,应当教育、消毒。1967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判由吴自立编剧的电影《怒潮》是为彭德怀树碑立传。吴自立1975年去世。

 

 

 

0568吴克之少将简历:

吴克之(1911~1985)广东省琼山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任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第3中队中队长,第5大队大队长,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1总队大队长、支队长兼琼山县县长,琼崖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第1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琼崖纵队支队长,纵队第三副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纵队前线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军事学院研究部副部长、训练部副部长,防化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江西生产建设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9月18日在北京逝世。

 

吴克之的故事:

吴克之是海南琼山人,1911年出生于农民家庭,原名吴钟华。5岁读私塾,12岁高小毕业,因父亲病故辍学。

1925年随外祖父到新加坡谋生,刚到新加坡,外祖父就染病去世,吴克之流落街头,幸同乡帮忙,先后在橡胶园当雇工,在杂货店当学徒。吴克之在新加坡上了华侨工人夜校,因参加进步活动引起马来亚当局的陷害而失业。期间他曾回家乡完婚,随即返回新加坡。

1929年,结束海外侨居生活,回到琼山,同年考入琼山师范学校,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开除学籍,到广州加入国民党第19路军,1931年入广东燕塘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在第19路军,任少尉排长、中尉连附。1935年因揭发一起贪污案,被罢免职务,回到广州谋生。

1937年,吴克之回海南岛,在琼山县任警政队队长,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当时冯白驹与国民党当局谈判,被逮捕关在琼山县监狱,吴克之筹划了营救方案。

1938年10月,琼崖形成国共合作,冯白驹被释放,吴克之身份暴露被撤职,前往根据地。琼崖红军被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有300余人,冯白驹任队长。吴克之参加冯白驹的队伍,担任第3中队中队长。在改编大会上,吴克之指挥游击队受阅,他按照正规教范的要求,下达了标准的队列口令。前来检阅的国民党将官得知吴克之是燕塘军官学校毕业生后,惊叹:共产党游击队中也有此等人才!吴克之率部活动在琼山,组建了第5大队,任第5大队大队长。1939年2月,第14区独立队打响了琼崖抗战的枪声。3月,冯白驹将队伍扩编为独立总队,冯白驹任总队长,庄田任副总队长。吴克之任独立总队第2大队大队长,1940年任支队长。在冯白驹的领导下。独立总队发展达1300余人,并且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42年,吴克之和马白山共同指挥了琼山县地区反顽斗争,击溃了国民党军3000人的进攻。他和马白山共同指挥扫除美德日军据点战斗,取得抗战以来较大的一次胜利。

1943年,吴克之率支队到外线作战,开辟了儒万山根据地。1944年秋,琼崖纵队成立,它的正式番号是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委,庄田任副司令员,李振亚任参谋长,王白伦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支队,兵力7700人,吴克之是第1支队支队长。抗日战争结束后,琼岛内战爆发,琼崖纵队在严峻的考验中得到发展。吴克之指挥部队三战三捷,歼敌近500人。1947年10月,琼崖纵队归入解放军建制,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委,李振亚、吴克之任副司令员,马白山任参谋长、黄康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总队。吴克之兼任第3总队总队长、政委,指挥部队歼敌400人。

1948年9月,琼崖纵队在占领白沙、保亭、乐东后,调集5个支队进攻陵水,以李振亚为前线作战指挥部总指挥兼政委。在战斗中,李振亚牺牲,琼崖纵队与敌军形成对峙。危难之际,吴克之接任前线作战指挥部总指挥兼政委。他将部队带出休整,提出作战的指导思想必须从围城打援,变为以攻城为主,向攻坚发展。部队休整后,吴克之指挥连拔六寨。

1949年春季攻势,吴克之担任前线作战指挥部总指挥兼政委,歼敌2200人,解放了20座城镇。年底协助冯白驹接应解放军偷渡、强渡的指挥工作。海南岛解放后,由琼崖纵队组建海南军区,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委,吴克之、马白山任副司令员,黄康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2年,吴克之入军事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任南京军事学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部副部长、训练部副部长。他主持编审了集团军攻防战术和战役思想的教材。1955年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1964年任防化学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文革中遭迫害。1976年任总参防化部副部长。1985年逝世。着有《不倒红旗》、《吴克之回忆录》。

 

 

 

0569吴钊统少将简历:

吴钊统(1913~1991)河南省信阳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31团团部书记,师谍报科科长,红4军政治部统计科科长,总务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直属政治处主任,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5师豫南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5师3旅副政治委员,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总医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卫生部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高级通信学校政治委员,通信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副政治委员,总参谋部通信部副政治委员、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1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吴钊统的故事:

吴钊统是河南信阳人,1913年出生。1926年参加儿童团,任中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重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营部书记、红4军11师31团团部书记、11师谍报科长、红4军政治部统计科科长、总务处处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长、直属政治处主任,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随南下支队到中原。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5师3旅副政委。中原突围,率部由伏牛山向北突围,与上级失去联络,边打边走,经月余行军,到达陕西洛南地区,与中原局取得联系,返回河南,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率部开展游击战争。后任晋冀鲁豫军区总医院政委、第二野战军卫生部副政委。建国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5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1957年结业。后历任高级通信学校政委、通信兵学院政委,通信兵副政委,总参谋部通信部副政委。

1961年晋为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去世。

 

 

 

0570吴纯仁少将简历:

吴纯仁(1921~)陕西省韩城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文书。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连文书,苏鲁豫支队1大队文化教员、技术书记,教导第1旅1团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营特派员,营政治教导员,营长,团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3师7旅19团参谋长、副团长,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6师46团副团长、团长,第四野战军第43军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副军长,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吴纯仁的故事:

吴纯仁是陕西省韩城县人,1921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吴纯仁1936年参加红军,在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任文书。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在115师343旅685团1营2连担任文书。1营前身是朱德南昌起义军余部,吴纯仁后来成为着名的红28团的传人。所谓南昌起义军余部,是指在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朱德奉命指挥的25师(辖73团、74团、75团)和9军原南昌军官教育团大部。该部在三河坝激战三昼夜,撤出三河坝时约2000人。73团是北伐时的叶挺独立团,74团是由叶挺独立团抽调一批干部和伤病员组建的,两个团均有中共党总支,营有党支部,连有党小组。在饶平,朱德部收容了从潮讪败退的20军3师6团200人。1927年10月,在江西省安远县天心圩,朱德将部队整编为4个支队,打的是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的旗号,朱德为纵队司令员,陈毅为纵队指导员,王尔琢为参谋长。73团余部组成第1支队,司令肖泽陆,9军原南昌军官教育团余部和20军3师6团余部组成第2支队,司令李奇中,74团余部组成第3支队,司令王尔琢兼,75团余部组成第4支队,司令张启图。11月,朱德部在八面山与敌鏖战,肖泽陆、张启图离队。朱德将部队编为3个支队,第1支队支队长周子昆,第2支队支队长李奇中,第1支队支队长李天柱。这时全军仅余800多人,有7个步兵连,1个迫击炮连,1个机关枪连。连以上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帅的有林彪、粟裕、杨至成、赵尔陆。不久朱德部改用16军47师140团名义。1928年1月,朱德部改称工农革命军第1师。

1928年4月,朱、毛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4军,南昌起义军余部编为28团,团长王尔琢兼,政委宛希先兼,连以上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帅的有林彪、粟裕、杨至成、赵尔陆、欧阳毅、唐天际。1928年9月,林彪升任28团团长,肖克担任2营党代表。1929年1月,28团改称红4军第1纵队,林彪任纵队长,陈毅任党代表。大队以上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欧阳毅、赵尔陆、粟裕、肖克。1930年6月,林彪升任红4军军长,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为王良,政委为李赐凡。干部大队以上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欧阳毅、赵尔陆、资凤。1930年10月,红4军第1纵队改编为红4军10师,师长王良,政委李赐凡。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欧阳毅、赵尔陆、邓逸凡、刘永源、资凤。1931年10月,王良升任红4军军长,10师师长是周昆,政委仍为李赐凡,这段时间在10师工作的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邓逸凡、梁必业、刘永源、刘少卿、肖华、赖传珠。

1933年全军整编,红4军10师缩编为红2师4团团长先后肖桃明、耿飙,政委先后杨成武、黄苏、杨成武。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刘少卿、朱耀华、吴融锋、王辉球、何敬之、资凤、黄霖。长征初期,4团团长耿飙,政委杨成武。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朱耀华、方正、何敬之、黄霖、康志强、陈坊仁、刘世洪、王东保、黄作珍、廖步云、马泽迎、邓龙翔。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33军294团编入红4团为2营,故继承南昌起义军余部血脉的红4团也有红四方面军的成分。此时团长先后为卢子美、黄开湘,政委仍为杨成武。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罗华生、王学清、蔡永、方正、何敬之、梁玉振、黄霖、张仁初、康志强、黄作珍、廖步云、马泽迎、刘世洪、刘禄长、张万春、王良太。

1935年9月,红4团改编为陕甘支队第1纵队第4大队,大队长黄开湘,政委仍为杨成武。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张仁初、熊伯涛、谭冠三、罗华生、王学清、蔡永、方正、邓逸凡、梁玉振、黄霖、胡炳云、王东保、黄作珍、廖步云、马泽迎、卢仁灿、刘世洪。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第4大队改编为红2师4团团长先后陈正湘、黄寿发、刘德明、罗华生,政委先后杨成武、黄苏、罗华生、钟素清、刘镇、曾思玉。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张仁初、熊伯涛、李木生、胡炳云、张国华、江拥辉、方正、梁玉振、黄霖、张万春、王良太、刘世洪、廖步云、邓龙翔。抗日战争,红4团改编为115师343旅685团1营,营长先后刘德明、邹春明、刘金新,教导员先后李士才、田维扬、胡炳云。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龙书金、张万春。

1939年,1营扩编为苏鲁豫支队1大队,是团级建制,大队长胡炳云、政委先后郭成柱、田维扬。干部中后来成为开国将军的有王东保、宋维栻 跖万春 1940年,第1团改称八路军115师教导第1旅1团,团长胡炳云、政委王东保。刘锦平担任政治部主任。1941年,1团改称新四军3师7旅19团,团长胡炳云、张万春,政委先后王东保、刘锦平。吴纯仁先后担任3营教导员、营长、团副参谋长、参谋长。1941年至1944年,石瑛担任该团政治处主任。李改担任过该团政治处副主任。1946年,19团进入东北,改编为东野6纵16师46团,团长张万春,政委魏佑铸。吴纯仁先担任副团长兼参谋长,后升任团长。郝盛旺担任过副团长。46团打过不少硬仗。1947年1月,46团主攻焦家岭,连续冲锋7次,伤亡500余人,攻下目标,歼敌一个加强连。在德惠五家子战斗中,吴纯仁立大功。1948年辽西会战,46团占据腰家窝棚,1营顶住廖耀湘主力轮番冲击,奋勇拼杀,歼敌1个加强营,1连仅余6人,2营几乎全部伤亡,仍固守阵地。在这次会战中,46团1连荣获“英雄连”称号,2连荣获“钢铁连”称号,警卫连荣获“突击连”称号。

1948年11月,46团改称43军127师379团,吴纯仁是379团团长。1949年9月,他升任127师副师长。建国后,1952年,吴纯仁担任127师师长至1955年。他后来历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43军副军长、广州军区参谋长,1967年至1977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吴纯仁是9届候补中央委员。1972年,江青到广州,由吴纯仁挂帅,组成有军区保卫部、管理局领导参加的班子负责接待。

有一天,江青突然提出要到林彪在广州住过的地方去看一看。吴纯仁随之作了周密的安全布置,并派人提前去检查、准备。参观那天,江青刚进林彪住处还很高兴,可过了不一会儿,就很气愤地说要离开。回到南湖的住所,她的脾气更大了,嚷嚷说有人要暗害她。她还说吴纯仁是林彪的人,故意把她带到林彪的住所里去。1961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附:红28团的血脉

元帅:朱德、林彪、陈毅。

大将:粟裕。

上将:杨至成、赵尔陆、肖克、肖华、赖传珠。杨成武。

中将:欧阳毅、唐天际、邓逸凡、梁必业、王辉球、康志强、张仁初、谭冠三、陈正湘、曾思玉、张国华、田维扬。

少将:资凤、刘永源、刘少卿、朱耀华、吴融锋、何敬之、黄霖、方正、陈坊仁、刘世洪、王东保、黄作珍、廖步云、马泽迎、邓龙翔、熊伯涛、罗华生、王学清、蔡永、梁玉振、胡炳云、卢仁灿、刘镇、李木生、江拥辉、张万春、王良太、李士才、龙书金、吴纯仁、郭成柱、宋维栻 貂锦平。

 

 

 

0571吴林焕少将简历:

吴林焕(1915~1979)原名吴基荣。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225团副连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第74师营长,手枪团团长,第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10团政泊委员,新四军第5师14旅副旅长、旅长,鄂皖团副指挥长兼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15旅旅长,豫鄂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京汉铁路汉口分局军事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副军长兼柳州市警备区司令员,第1战车学校副校长,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4月4日在武昌逝世。

 

吴林焕的故事:

吴林焕是湖北省大悟县人,1915年出生,亦名基云。幼年给地主放牛,做过学徒,读私塾年余。黄麻起义是参加儿童团,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任红25军手枪团3分队副队长。1934年任游击大队长,活动于陕南,参与改造当地红枪会工作,建立起数十个乡革命政权。吴林焕历任75师225团副连长、连长、指导员、74师营长。1935年任74师手枪团团长,率手枪团攻克宁陕县城,击毙敌县长,歼敌200余人,威慑陕南。1937年任警卫4团团长兼政委,该团获“模范团” 称号。

1938年,吴林焕入抗大学习,年底回到鄂东。1939年任抗日游击第5大队副大队长,同年与李先念部会合。1940年1月,新四军游击第5、6大队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团队,团长罗厚福,政委方正平,副团长张体学,吴林焕任参谋长。1940年3月,1团队的3个连与鄂东、信南地委各一个连组成鄂东独立团,吴林焕任团长,张体学任政委。5月,鄂东独立团的一个大队与鄂东游击总队编为第9团队,吴林焕任团长,李人林任政委。1941年4月,成立新四军5师14旅,罗厚福任旅长,张体学任政委,吴林焕任副旅长。11月,罗厚福任特务旅旅长,吴林焕升任14旅旅长。

14旅在保卫鄂东抗日根据地的同时,逐步向鄂南发展,跳跃回旋于长江两岸作战。1942年1月,吴林焕指挥14旅消灭国民党浠水县政府自卫队,,2月歼灭驻广济顽军后跳出外线,曾在黄岗与300日军激战。5月,14旅41团400余人先遣过江,紧接着吴林焕率旅直一部、42团两个营过江,开辟江南,保卫鄂东。14旅采取时散时聚、时南时北的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在鄂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14旅控制了大江两岸的滩头阵地,成建制的团队白天可以摆渡自若。1943年吴林焕担任15旅旅长,率部渡过襄河,恢复、发展了襄南、洪湖根据地。率部于潜江歼灭伪军一部,俘缴人枪各千余。1944年,14旅护送王震的南下支队过江,并随同南下支队作战,活动范围西至洞庭湖,东至鄱阳湖口,北至武胜关,南至大幕山。1945年,14旅迎送南下支队北返。

1945年患重病,1949年稍愈,担任华中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建国后,吴林焕任52军副军长,1951年任装甲兵学校副校长。1953年任空5军副军长,参加大陈岛、一江山岛作战。1959年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文革期间,拒向造反排交出枪支弹药,带病领导修建焦枝铁路湖北段。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9年去世。

 

 

 

0572吴詠湘少将简历:

吴詠湘(1914~1970)湖南省湘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6军军部谍报员,湘鄂赣军区独立营连长,第47七团参谋长,独立营营长,东北分区参谋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营长,1团参谋长,第1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新四军第6师18旅54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1师16旅46团团长,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雪枫大学教育长,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副旅长、旅长,第三野战军21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夫人朱虹。

 

吴詠湘的故事:

吴泳湘是湖南省汨罗县人,1914年出生于贫农家庭,又名吴彪、吴满生。6岁入私塾。湖南、江西交界的北部边境,有一条大山冲,因出产黄金,叫黄金洞。清朝末年,开办了金矿。1925年,中共党组织派人打进了黄金洞金矿禁卫队。1926年,北伐军到了平江,金矿禁卫队倒戈起义。黄金洞的风暴,牵动了整个平江东乡,平江、浏阳、湘阴都成立了游击队。12岁的吴泳湘参加了少年先锋队。以后游击队合编成湘鄂赣独立团,发展到1000多人,1930年5月改编为湘鄂赣独立师。8月,在湘鄂赣独立师的基础上成立了红16军。吴□湘就是此时参加红军,历任战士、军部谍报员、湘鄂赣军区连长、团参谋长。1936年他担任营长时,曾率部攻克浏阳北乡沙市街。他曾经三次负伤,他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历过皖南事变。抗日战争时期,吴泳湘历任新四军1支队1团营长、团参谋长、1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6师18旅54团团长兼政委。

54团是18旅的主力团,当时营级干部半数以上是老红军,每个连至少有一个老红军战士任主官。该团1营是“江抗”中最年轻、工人最多、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一个营。其1连战士大部分是上海产业工人,政治觉悟高,打仗勇猛顽强,2连战士大部分是常熟青年农民,学习最努力,打仗有韧劲,3连战士大部分是上海学生,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我军“打不还手,骂不还口”,1941年就已经发生在吴泳湘的54团。当时54团进入高邮一带,半夜部队刚进村子,在村场上休息,干部准备号房子。突然锣声大作,四邻各村,五里方圆,响起“土匪来了!土匪来了!”的喊声。幸好吴泳湘事先打过招呼:这一带有“联庄会”、“大刀会”,人多势众,却受了坏人挑唆,可能连新四军也要反。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对于受蒙蔽的人民群众,无论他怎么喊,怎么骂,甚至棍棒打你,大刀砍你。也不准开枪。后来吴泳湘把部队拉出村外宿营。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淮海战役,吴泳湘担任华东野战军11纵32旅旅长,率部阻击敌新5军增援,浴血奋战13昼夜,确保歼灭黄伯韬兵团。

21军参谋长,建国后任21军副军长、军长。1953年,吴泳湘率21军入朝作战,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吴泳湘1956年患鼻癌回国治疗,继续担任21军军长,1970年在上海逝世。着有《湘鄂赣人》、《战斗在鄂赣的红16军》。

 

 

 

0573吴宗先少将简历:

吴宗先(1916~1994)安徽省六安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253团排长、连长,红31军第91师276团副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营长,青年纵队第2团副团长,129师新编第4旅10团政治委员、第11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771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副旅长,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教导旅旅长,第一野战军6军16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长,军长,济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6月23日在济南逝世。

 

吴宗先的故事:

吴宗先是安徽六安人,1916年出生。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独立师战士、红25军班长、排长、连长、红四方面军副团长、八路军营长、副团长、团政委、团长、副旅长、旅长、第一野战军6军16师师长。建国后,1950年在新疆参加剿匪战斗,担任东线指挥。后任空军25师师长。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空军系。同年在河北杨村成立空6军,吴宗先任军长,赵正洪任政委。同年6月移驻山东潍坊,1967年迁往济南,同年以该军为基础组建济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任济南军区空军司令员。

1973年1月7日,中央发出关于济南军区和山东的中发[1973]4号文件:“林彪死党吴法宪.李作鹏.江腾蛟.王飞.程洪珍以及林彪操纵的反革命别动队'小联合舰队’的其他一些骨干分子,先后窜来我省与易耀彩、辛国治、吴宗先、包玉清等秘密勾结,互相串连,大搞反革命阴谋活动。”北海舰队政委易耀彩,舰队副政委辛国治,济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吴宗先三人没有加“同志”俩字。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去世。

 

 

 

0574吴诚忠少将简历:

吴诚忠(1911~1968)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通信队排长、政治指导员,第33军99师团政治委员,第4军11师副师长,第9军2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工作队队长,386旅771团副团长、团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鄂东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5师警卫团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4旅旅长,河南军区陈留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许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10月19日在武汉逝世。

 

吴诚忠的故事:

诚忠是安徽省金寨县人,1911年出生。1928年参加金寨县赤卫队,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通信队排长、指导员、红33军99师团长、红4军11师副师长、红9军25师政委。抗日战争,吴诚忠历任129师386旅771团副团长、团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原突围时,吴诚忠是鄂东独立第2旅的旅长,他接受掩护任务后,立即到佛塔山阵地观察地形,了解敌情。旅政委张体学派了一个排到宣化店,接替了警卫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首脑机关的任务。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向佛塔山发动进攻,独立第2旅坚守了三天三夜。

6月29日,独立第2旅完成掩护任务后,分三路突围。吴诚忠和副旅长何耀榜、副政委熊作芳率旅部和4团向麻城方向突围,5团向罗田方向突围,6团向麻城以北方向突围。张体学率警卫排和两个连也向麻城以北方向突围。7月1日,吴诚忠、何耀榜、熊作芳在麻城林店以东会合,决定绕道麻城以北黄土岗与福田河之间,突破敌军封锁线。7月2日,4团三次强突未成功,张体学主持会议决定以营为单位分散行动。旅政治部主任余潜率4团1营从宋埠以北突围,4团政委率2营从宋埠以南突围,4团副政委率3营绕道八里湾突围,吴诚忠、张体学率警卫营、6团两个连绕道福田河突围。结果各路均突破了敌军的封锁线。独立第2旅的5团和6团也渡过了举水。独立第2旅各部于7月17日在冶溪河会合,仅减员500人。7月18日,中共中央电示独立第2旅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坚持斗争。根据中原局的决定,成立了中共鄂皖地委,张体学为书记,吴诚忠、何耀榜、熊作芳为副书记。独立第2旅的4、5、6团改称4、5、6支队。国民党军加紧了对独立第2旅的围剿,吴诚忠指挥第4、5支队在九节沟打了一个胜仗,歼敌400人,再次突出重围。

1946年8月,张体学、吴诚忠、熊作芳各带一支部队分散活动。吴诚忠率第4支队两个营经罗汉山,8月中旬到达广济十八堡。9月上旬,吴诚忠部在英山遭国民党军一个团前后夹击,部队被冲散。吴诚忠带领100多人,昼伏夜行,因遭敌不断袭击,他未能跟上队伍,只身回老家隐蔽,后化装转移到华北解放区。吴诚忠后来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4旅旅长。

建国后,吴诚忠担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去世。

 

 

 

0575吴树声少将简历:

吴树声(1912~1967)原名吴建勋。河北省博野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清苑特区区长兼指导员、中队长,河北民军2团政治处宣传科科长,河北定县县长,冀中行政公署第1专区专员,第7专区专员,第11专区专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行政公署民政厅科长,民政厅长,1948年调任解放军第20团后勤部部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生产部部长,油料部部长,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处长,北京军区军事交通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8月19日在北京逝世。

 

吴树声的故事:

这是描写吴树声组织支前的一故事

耿飚听到有人喊他,扭头一看,竟是冀中行署支前指挥部的负责人吴树声。昨天夜里,确定了南下的决心之后,在向部队紧急部署命令的同时,耿飚分别给孙胡子(冀中军区司令)、林铁(冀中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委)和吴树声打了电话,请求冀中人民给予大力支援。刚才,他从那夹道欢迎的乡亲中走过时,已深受感动,正想找个机会向他们致谢,想不到居然在这儿碰上了。

耿飚跳下马,紧紧地握住吴树声的手,“树声同志,真想不到,你们行动的这么快,想得这么周到,等这一仗打完了,真要好好谢谢你们呢!”“瞧你,说这话就见外了。你们打仗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老百姓,为了乡亲们嘛!大伙儿一听咱自个儿的部队要南下打老蒋,支前的热情高着呢!”——耿飚牵着马,和吴树声边走边谈。

吴树声告诉耿飚,在一夜之间,冀中已经组成了一支有98,000 多民兵和民工、10,000 多副担架、3 ,400 辆大车、9 ,600 头牲口的支前大军。林铁让吴树声给野司领导捎话:前线需要什么,后方就保证什么,两千万冀中人民全力支援解放军打胜仗!耿飚听着,不由得想起了毛泽东同志的那句名言: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回首中国革命的历程,从罗霄山脉的红米南瓜,到长征路上的彝汉结盟,从青纱帐里的大刀鸟铳,到支援前线的浩浩民工,历史无一不在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

又走出一段,耿飚和吴树声紧紧握了握手,翻身上马。马蹄踏踏地跃动着。

 

 

 

0576吴荣正少将简历:

吴荣正(1915~1973)四川省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28团排长、连长,第9军25师75团副营长,第73团代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长,新编第4旅771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7师51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3军127师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师师长,昆明军区炮司令员,解放军第50速成中学政治委员,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吴荣正的故事:

吴荣正是四川省通江县人,1915年出生于贫农家庭。8岁时,家中稻田被豪绅霸占,两个哥哥被抓壮丁,父亲因此被气死。吴荣正12岁外出帮人推船打鱼。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吴荣正发动当地农民,收集民间枪支,组织了400多人的游击队,吴荣正任队长,专门打富济贫,那年他才16岁。

1932年底,吴荣正参加红军,任红10师28团5连班长。1993年4月,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与敌白刃格斗,一个负伤不下火线,一个班顶住了敌一个连的进攻。伤愈后升任排长。在五龙台战斗中,他用长茅刺到两个敌人,自己也被刺伤。11月,28团以两个连反击万源县铁关垭阵地,数次均未得手,团长王近山任命吴荣正为5连连长,要求他当晚一定要拿下铁关垭。吴荣正率领5连攻上铁关垭,与敌战至徒手搏斗,拿下铁关垭。接着28团攻击飞龙寨受阻,吴荣正率5连从悬崖石缝攀登而上,用手榴弹和鬼头刀杀入敌群,将敌全歼。5连因战功卓着,被红四方面军授予“模范连”称号。吴荣正先后升任红27师79团副营长、红25师73团营长。肃反时,将他在家乡组织的游击队说成地主武装,险被杀害,幸被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傅钟所救。他大哥、二哥为革命相继战死。弟弟在家乡当少先队长被敌迫害下落不明。未婚妻也被逼服毒自杀,他为革命浴血奋战,竟遭到莫大冤屈。因此他心情苦闷、忧愤成疾。即使在此种心境下,他仍以顽强毅力,忍饥挨冻,战胜人间罕见的困难。三过雪山草地,带领部队与敌连续作战,接连完成繁重任务。

1936年,他到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到援西军随营学校学习。1938年,他担任129师386旅769团1营营长,参加响堂铺、百团大战、狼牙山、老爷岭、破击正太路等30多次战斗,数次负伤。他所在的1营连续9个月无非战斗减员,完成作战任务好,他因此被授予模范奖章。

1941年,他调任129师通信营营长。1942年他去延安党校学习。1945年任新4旅771团副团长。解放战争,吴荣正去东北,1946年7月任7师21旅61团副团长。9月任6纵17师51团团长。1947年2月,在著名的三下江南战役中,我军将国民党的王牌主力新一军38师的一个加强团共4000多人包围在城子街地区。这场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中午,还未全歼顽敌。这时上级受命他担负歼敌任务,他谢绝友邻部队的支援,亲临第一线指挥,发起攻击,将敌全歼。他因此受到民主联军总部表扬,称赞他“指挥决心硬,部队打得好,打得坚决顽强”,号召全军向他学习。不幸他在这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右臂左腿全被炸成骨折,加之天气严寒,他一直休克不醒,幸得一位日本医生为他做手术,进行紧急抢救,才挽救了他的生命。他经过半年治疗痊愈后,仍坚决要求留在野战部队的18师任团长,在辽西会战中,他所在的团仗又打得很好,再次受到总部表扬。东北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时,他被调任43军127师参谋长,从东北一直打到江南。1949年他升任48军143师师长,率部在挺进粤北的战斗中,拖着伤残的身体,冒40度酷暑一昼夜急行军130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翁源县龙仙镇,全歼守敌一个团,俘敌团长以下1700多人,并迅速同东江游击纵队会师,为我军解放广州创造了条件。此后,143师奉命于赣南剿匪。赣南地区山大地险,匪情严重,有土匪数万人。由于他深入查明匪情,周密部署合围,并将军事进剿、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起来,不到一年就将当地土匪全部肃清,捕捉匪首500多人,歼灭土匪2万多人,受到中南军区和广东、江西军区的表扬。

建国后,143师改为我军第一个火箭炮师,他担任炮兵基地司令员,负责改装和训练。1951年,143师改编为炮兵21师,他担任师长,并率炮兵21师入朝,作战20余次。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4年,吴荣正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1年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他主管国防工业建设工作时,不顾身残多病,翻山越岭,现场勘察,选点安排。他对左的危害有切肤之痛,历来反对过火斗争。文革期间,他勇敢地保护过李井泉、张子明(昆明军区副政委)和贵州省委的领导同志,虽一再被扣上思想保守,唯生产力论等帽子,他仍坚持抓生产。吴荣正共负伤11次,1973年去世,年57岁。

 

 

 

0577吴保山少将简历:

吴保山(1915~1972)江西省赣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赣县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红9军团地方工作科长,红32军地方工作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组织股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大队协理员、大队政治委员,延安军政学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陇东警备第5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1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1军122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总参谋部第3部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2年1月24日在福州逝世。

 

吴保山的故事:

吴保山是江西赣县人,1915年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赣县县委副书记、第九军团地方工作科长、第32军地方工作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120师359旅718团组织股股长,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二分校大队政委、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5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4纵11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41军122师政委。参加了新开岭、辽沈、平津等战役。

建国后,任41军121师政委、41军政治部主任、41军副政委、46军副政委、政委。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6军政委。获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战役系。后历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总参谋部三部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去世。

 

 

 

0578吴振挺少将简历:

吴振挺(1916~19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河口县独立营排长,独立团连长,副营长,红25军第74师223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南游击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红25军第7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手枪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团第2团政治教导员,第四团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14旅3团副政治委员,1纵1旅2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1总队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高级步学校第3大队政治委员,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工程系政治副主任,洛阳工程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工程部政治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4年5月28日在郑州逝世。

 

吴振挺的故事:

吴振挺是湖北黄安人,1916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口县独立营排长、独立团连长、副营长,红25军74师223团连指导员、陕南游击队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25军74师组织科科长、手枪团政委。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2团教导员、4团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2纵14旅3团副政委、1纵1旅2团政委、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一总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和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建国后,历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大队政委、军事工程学院工程系政治副主任。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第二工程兵学校、工程兵工程部政委。1961年晋为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据资料记载:红15军团中授少将以上军衔的红26军42师老战士:中将:崔田民 78师政委、赵启民78师参谋主任、少将:刘懋功 第78师232团政委、郭宝珊 第78师242团团长、康健民 第78师骑兵团团长、孔令甫 第78师232团营长、贾乾瑞 第78师连副政指。

红15军团中授少将以上军衔的红27军84师老战士:中将:张达志第81师政委、少将:贺晋年 第81师师长、李赤然 第81师政治部主任、政委、贺大增 第81师234团政委。

红15军团成立后入伍的授少将(副部级)以上军衔的老战士:少将:崔建功 第73师政治部敌工干事、王扶之78师测绘员、段思英 第75师民运干事、李树荣 第73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申 光 军团通信教员 (建国后任国家邮电部副部长)、张梓桢 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

红15军团中授少将以上军衔的红74师老战士:中将:陈先瑞 红74师师长、少将:方升普 红74师20团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孙光 红74师5团团长、吴林焕 红74师手枪团团长、4团政委、吴振挺 红7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手枪团政委、李书全红74师教导大队政委、6团政委

 

 

 

0579吴效闵少将简历:

吴效闵(1921~1977)山西省太谷县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第4支队副排长,第3支队政治主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游击第1团连政治指导员,第1纵队25团营政治教导员,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20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0旅29团政治委员、团长,第二野战军13军37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7年10月28日在济南逝世。

 

吴效闵的故事:

在开国少将中,吴效闵属于后起之辈,他是山西太谷人,1921年出生。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决死队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太岳军区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晋冀鲁豫野战军团长。

1946年,吴效闵是晋冀鲁豫军区陈赓第4纵队10旅29团政委。当时敌胡宗南27旅和167旅冒进落入我军包围圈,敌“天下第一旅”中将旅长黄正诚率部前来救援,被10旅30团迎头拦住,黄正诚猛攻一天,未能前进一步,致使敌第1军军长董钊前来督战。陈赓给吴效闵打电话:“效闵同志,你知道吧!董钊骂黄正诚是草包,连个小山头都拿不下,他这个大草包亲自出马了。你们团立即插到临汾至陈堰的公路上去,活捉董钊!快!动作要快!”吴效闵正患疟疾,听完电话,立即带29团跑了十多里地,此时董钊见夜色将晚,已缩回临汾,黄正诚率部缩进陈堰村,吴效闵当机立断,1营打西门,2营打北门,3营在村外防止敌人从西南方向突围。吴效闵的部队是紧咬着敌人尾巴进村的,一片混战。不久28团的两个营也攻进陈堰村。战斗结束后,吴效闵在俘虏群中,发现一个上身穿士兵衣服,下着呢裤子,脚穿皮靴的人,他带着金丝眼镜,神态很不自然。吴效闵问他:“你是作什么的?”

“书记官,我是书记官。”经查对,他就是在德国留过学的“百战百胜将军” 黄正诚。黄正诚对吴效闵说:“你们不按操典,偷偷摸摸,乱打乱冲。摆开架势,凭我们的武器装备,你们是打不赢的!”在淮海战役中,他获战斗英雄称号。

建国后,吴效闵担任13军37师副师长。1950年,中央军委责成13军整训进入云南的越南人民军308师。13军军长周希汉亲自拟订的整训方案,并带领吴效闵等一批干部到了砚山。308师是越南人民军的第一个主力师,周希汉和吴效闵登台为越军干部讲课。吴效闵为越军干部讲解了13军在淮海战役沈庄战斗的战例。越军308师政委听完后说:真不得了,一个战役歼敌55万人,这么大的战役我们打不了。越军的一位团长向吴效闵介绍了近期较大的一次战斗:越军一个团进攻法军一个连驻守的据点,打了3天,将法军逐出据点。吴效闵听得不耐烦,将原来坐着的长凳翻到,四脚朝天,用后脑枕着凳腿,问那个团长:战斗发起的时候,营、团指挥所设在哪里?回答是营指挥所距敌800米,团指挥所距敌2000米。吴效闵脱口而出:什么战术,完全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吴效闵担任了308师的顾问。边界战役前,他冒雨抵近高平侦察,回来后患了疟疾,陈赓只好用王砚泉替换了吴效闵。但吴效闵提出高平敌军防守严密,不好打的结论引起陈赓的重视,后来未打高平,改打了东溪。吴效闵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来担任师长、副军长、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到1977年,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7年去世。

 

 

   

0580吴瑞山少将简历:

吴瑞山(1913~)安徽省六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通信队队长,队政治指导员,第4军12师35团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区队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营长,热河教导第2旅1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纵队第27旅70团团长,冀察热辽独立第17旅副旅长,冀热辽独立第1师副师长,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4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45军135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军长,闽北指挥部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吴瑞山的故事:

吴瑞山是安徽省六安县人,1913年出生。在红四方面军4军历任通信队队长、指导员、连长。抗日战争在晋察冀军区担任营长、团参谋长。解放战争到东北,任四野45军135师副师长,这个师原任师长是丁盛,丁盛升任副军长后,吴瑞山升任师长。

1952年10月,44军和45军合编为54军,吴瑞山升任54军副军长,再次成为丁盛的副手。1953年丁盛、吴瑞山率54军入朝作战,在朝鲜,丁盛离任后,吴瑞山升任54军军长。吴瑞山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吴瑞山回国后,任31军军长。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任闽北指挥部司令员,1964年担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他在文革支左中遭到批判,1967年6月7日晚7时在南昌人民广场与刘陪善、林忠照一起向群众作检查。1967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处理江西问题的决定》,中央认为:江西省军区及部分军分区的某些领导人,在支左工作中犯了严重的方向路线错误,支持了保守派,镇压了革命派。中央决定改组江西省军区,任命程世清为福州军区副政委兼江西省军区政委,杨栋梁为江西省军区司令员,并调温道宏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吴瑞山被免去省军区司令员职务,“应对所犯错误作认真的检查”。中央还决定成立以程世清为主要负责人的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杨栋梁、温道宏、鲁鸣、罗元炘。1967年12月,中共中央同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的报告,决定成立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程世清为主任,杨栋梁、黄先、于厚德、万里浪为副主任。1970年,温道宏、刘云、白栋材、潘世告、樊孝菊、涂烈担任副主任。林彪事件后,佘积德(少将,福州军区炮兵政委)、杨尚奎任副主任。程世清被关押后,1972年6月,佘积德接任主任。1974年12月,江渭清担任主任。吴瑞山后来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81吴嘉民少将简历:

吴嘉民(1909~1995)湖北省阳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阳新县福丰区自卫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阳新县福丰区自卫队中队长,鄂东南自卫军司令部特务营副营长,湘鄂赣军区平浏游击大队政治委员,赣东北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西省地方工委宣传部部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长,第1师2旅4团政治委员,5团政治委员,特务团政治委员,苏浙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苏南1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9军87师政治委员,第28军政治部主任,苏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政治委员,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5年6月15日在福州逝世。

 

吴嘉民的故事:

吴嘉民是湖北省阳新县人,1909年出生。1928年参加阳新县福丰区自卫队,历任自卫队中队长、鄂东南自卫军副营长、湘鄂赣军区平浏游击大队政委。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湘鄂赣军区派遣一批干部重建修铜宜奉边特委和军分区(赣东北边区),派遣重建的班子是: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王义勋(1955年授少将衔)、军分区司令员舒正洪、特委组织部长黎荷村、政治部主任何云峰、少共书记王佛生,吴嘉民担任军分区组织科长。舒正洪在奉新县牺牲,王义勋被上级调走,黎荷村和王佛生叛变。不久上级又派彭建新任军分区政委,聂海如任军分区司令员,赵龙任特委书记,刘珍吾任少共书记,吴咏湘任参谋长(1955年授少将衔)。吴咏湘和政治部主任何云峰不久调走,由樊哲早接任政治部主任。军分区成立了赣东北游击大队,有五六十人,吴嘉民担任政委。以后整编了游击大队,吴嘉民担任大队长。由于赣东北边区斗争十分艰苦,特委书记赵龙、军分区司令员聂海如、政治部主任樊哲早先后叛变。吴嘉民率领游击部队坚持了下来。“七七事变”后,湘鄂赣省委派吴咏湘来赣东北边区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吴嘉民的游击大队编成两个连,后编入新四军1支队1团2营。吴嘉民在新四军历任指导员、营长、团政委、苏浙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苏南1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吴嘉民历任华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委、三野29军87师政委、28军政治部主任、苏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吴嘉民历任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政委、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福建省军区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82吴融锋少将简历:

吴融锋(1916~1974)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第9师政治部俱乐部主任,红9军团第7团俱乐部主任、总支书记,红32军第280团政治处主任、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第358旅教育股股长、政治处主任、宣传科科长,第358旅715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358旅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国防工业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10月6日在北京逝世。

 

吴融锋的故事:

1950年4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给1军下达了修筑青藏公路西宁至黄河沿段、宁张公路西宁至大梁段两条公路的任务。自古以来,青海高原上只有牦牛商队踏出的一条唐蕃古道,被人们视为畏途。青藏、宁张公路的修筑,对于建设新青海、支援西藏解放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受领任务后,1军先后抽调1师2个营、2师3个营,3师2个团及军直特务营共9000余人,组成筑路大军,由王尚荣副军长担任总指挥,浩浩荡荡开上了筑路工地。

在青海高原上筑路,困难相当大。这里群峰相隔,江河阻断,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荒原,有一步一个水窝窝的草地泥泽,还有一镐一个白印的冻土层。加上天气变化无常,自然条件恶劣,工程异常艰苦危险。

筑路大军在数百里筑路线上摆开战场,搭起布帐篷,垒起铁匠炉,使用钢钎铁锤、铁锹大镐等简陋的工具,开辟着边疆国道。指战员们像执行战斗任务一样,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战胜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保质保量,官兵们提出口号:“一次修好,永保坚固!水冲不垮,车压不塌!”以对祖国、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施工,严格把关,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任务。

青藏、宁张两路段从5月初开工到9月初基本竣工,仅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新建公路400余公里,砌筑大小涵洞10多个,为亘古荒原开辟出一条黄金路。

为了感谢筑路大军在开发建设新青海中立下的功劳,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军区于1950年9月24日作出决定,在日月山、三塔拉、鄂拉山、长石头山、大坂山等最为艰险的路段竖碑铭文。

廖汉生和1军其他领导人贺炳炎、王尚荣、杨文安、吴融峰等共同题签了竖立在日月山上的纪念碑。日月山是历史上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经过的地方,当年这里只有羊肠小道,今天一条汽车大路把青藏高原变成通途。

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廖汉生和他的战友们带领青海军民团结奋斗,迅速医治了旧社会的千孔百疮,使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青海屹立在祖国的江河之源。

 

 

   

0583何辉少将简历:

何辉(1911~199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9年参加兴国县总工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总工会分会委员长,湘赣军区后方医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红17师军事裁判所所长,红6军团军事裁判所所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独立支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晋西北新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20师358旅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独立第四旅政治部主任,吕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6年11月5日在北京逝世。

 

何辉的故事:

何辉是湖南省平江县人,1911年出生。虽出身贫寒,但年幼好学。17岁到江西省兴国县当学徒,被选为县总工会制药分会委员长和城区工人武装特务连负责人,他还担任过吉安县政保队宣传队队长。

1930年,何辉参加红军,历任红20军宣传队队长、红8军、红6军团军事裁判所所长。1934年,红2、6军团会师,成立红二方面军,何辉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何辉觉得自己文化不高,阅历浅,担心做不好工作,便去找贺龙。贺龙说:“何辉啊,你这个同志最大的优点是忠诚,文化水少了些,但还是有点嘛,子曰诗云还念过一些,当过宣传队长,提过石灰桶子,写过不少标语,搞过社会调查,当过裁判所长搞军事审判,政策水平还挺高嘛。”在贺龙的鼓励下,何辉开始从事敌工工作。红二方面军攻打龙山县城时,打了将近一个月没打下来,贺龙决定用炮轰,并且指定被俘的敌41师师长、炮兵专家张振汉亲自操炮。何辉带着张振汉来到阵地,张振汉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

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对所经之处的教会均予取缔,对于怀有敌意的外国传教士,押羁随军行动。何辉注意做好外国传教士的工作。有个传教士叫博萨哈特,他随何辉走了3000公里,历时560天,成为红军的朋友。他写了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神灵之手》,比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出版。红二方面军路过藏民区时,何辉带着几名保卫干部和懂汉语的藏民作为先遣联络组,专做藏民工作。何辉结识了一位喇嘛大师,大师写了一封藏文信件没,放在牛皮口袋里,插上三根鸡毛。凭着这封鸡毛信,红二方面军顺利通过康巴高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何辉担任红二方面军统战部统战科科长,负责联络杨虎城部独立旅特2团3营,特2团的团长阎揆要是老资格的中共党员,后来是我军中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有个魏大光,拉起抗日武装,后编进吕正操部。上级决定刘绍文、何辉和颜金生等到魏部帮助魏大光工作,建立部队的政工系统,全面改造了这支部队。

1942年,何辉到延安学习,1945年毕业后任358旅政治部副主任。不久,顿星云和何辉南下与杨秀山会合,组建了独4旅,顿星云任旅长,杨秀山任政委,何辉任旅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何辉历任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84何云峰少将简历:

何云峰(1922~)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宣传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直属政治处宣传员,386旅77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政治指导员,旅政治部组织干事、巡视员,营政治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3军37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夫人王槐珍。

 

何云峰的故事:

何云峰四川省平昌县人,1911年出生。从小放牛,11岁就到红四方面军红4军11师33团当兵。后来到12师政治部任宣传员、军政治部宣传员。抗日战争时期,何云峰历任129师直属政治部宣传员、386旅772团干事、指导员、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何云峰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0旅28团政委、13军37师政治部副主任。何云峰担任政委的第28团,是一支以红军为骨干组建起来的老部队,打过许多漂亮仗,荣获过“夜战常胜军”的称号。攻打洛阳时,团长赵华青和政委何云峰观察邱行湘最后据守的核心阵地洛阳中学。第28团观察所移至距洛阳中学不到100米的一幢瓦房里。团观察所的房子被打得遍体鳞伤。何云峰是个认真的人,有一处没看仔细,就不顾砖瓦横飞,在墙洞边边看边记。一发子弹飞过来,打在他左眼上,顿时鲜血喷了满脸。建国后,何云峰任13军37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政委。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

1958年,担任师政委的何云峰和一位副师长,身穿士兵服,佩带列兵军衔,到本师一个红军团的8连当兵。何云峰一到连队,就用一个合格的战士标准来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不论是外出开会或到服务社买东西,他都要向班长请假销假。早上争着打水扫地,有时开会很晚才归,发现战士们都睡了,他又详细地检查一遍,帮战士们盖好被子,才上床睡觉。他还谢绝了班长特地给他换的大被子,亲自去换来与战士们一样的小被子。他又不要同志们称呼他首长,而直接叫何云峰。晚饭后他常和战士们一起娱乐,帮助文化低的战士学文化,写家信,和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呼声以及对部队的意见。他能解决的就帮助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转告有关机关设法解决。他很快就与战士们打成了一片,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使连队迅速出现轻松活泼的局面,军事训练和各项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解放军报》、《国防战士》、《云南日报》争先报道了他下连当兵的经验。时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看了后,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久,下连当兵就在全军推广开来,并形成了制度。将军当士兵的故事也传遍了军内外。于是全军普遍开展了将军下连当兵的活动。不过当时何云峰还只是大校军衔。1960年,何云峰升任军副政委,1964年晋升少将,后升任军政委。1970年6月,升任成都军区副政委,文革期间,担任四川省委书记,后调任福州军区副政委。何云峰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585何友发少将简历:

何友发(1920~1999)陕西省泾阳县人。1933年参加陕北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甘宁军区司令部特务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通信队排长,特务营连长,第4团营长、支队长,第43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30团团长,第11旅31团团长,第19兵团64军192师副师长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团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吉林省军区司令员,中共吉林省委书记,沈阳军区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4月12日在沈阳逝世。

 

何友发的故事:

何友发是陕西省泾阳县人,1920年出生。1933年参加陕北红军。抗日战争他在晋察冀军区2分区,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解放战争他是64军192师副师长。

1951年,何友发入朝作战,担任64军192师师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升任64军副军长。

1967年6月,何友发任吉林省军区司令员。196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同意沈阳军区党委的报告,成立吉林省革命委员会,由沈阳军区副政委王淮湘少将为主任,阮泊生、郑季翘、肖道生、何友发为副主任。1969年8月,王淮湘兼任吉林省军区第一政委。1970年2月,张英少将(辽宁人)担任吉林省军区政委,3月,张英和另外8人被任命为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3月,成立新省委,王淮湘任省委第一书记,何友发等5人任书记。

1977年2月,中共中央免去王淮湘在吉林的职务,王恩茂中将主政吉林,何友发退出了省革命委员会班子,军队领导留下张英仍担任副主任。但在1977年3月和1979年1月两次调整省委班子时,何友发均担任省委书记。1981年,强晓初担任省委第一书记,何友发仍然是省委书记。1983年5月,63岁的何友发离开吉林省军区司令员的位置,担任了沈阳军区顾问。何友发1964年晋升少将。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去世。

 

    

0586何以祥少将简历:

何以祥(1911~1994)四川省西充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8师排长、连长,红2军团第4师10团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红2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西办事处附设学大队大队长,晋西游击第2大队大队长,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团长,支队参谋长,第115师教导第2旅参谋长,山东纵队第2旅旅长兼滨海独立军分区司令员,滨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山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8师副师长、师长,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8兵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参谋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10月20日在上海逝世。

 

何以祥的故事:

何以祥是四川人,家境贫寒,16岁到军阀杨森部当兵。1928年,杨森的部队四分五裂,何以祥随其中一支四处闯荡。1930年,贺龙以“鸿门宴”的方式收服了何以祥所在队伍的头目,何以祥和2000多白军士兵参加了红军,何以祥在红2军团7师19团3营7连当兵。1931年,何以祥得了伤寒,全身脱了一层皮,头发掉得一根不剩,经送医院治疗,病情才好转。1932年,在一次战斗中,何以祥被敌人子弹穿通脖胫,坚持不下火线,被提升为班长。以后因作战勇敢,升任排长、连长。在“肃反”运动中,被误指为“改组派”,险被冤杀。1934年他担任营长时,在战斗中右腿被敌人子弹打穿。何以祥在红军中担任过团参谋长、团长、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长征结束后,何以祥到抗大学习。1937年,他带着9个营长,到山西临汾刘村,举办八路军学兵队,任大队长。1938年,何以祥到吕梁山区,组织地方武装汾(阳)孝(义)大队,这个大队编入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一支队,何以祥先后任副团长、团长。在一次与日军作战时,坐骑受惊,撞在石桥上,他脊背受伤。1940年,晋西支队进入山东,何以祥任支队参谋长,1941年任教导2旅参谋长,1943年任滨海军区参谋处长,1944年任115师兼山东军区参谋处副处长。

1945年,何以祥调到鲁南军区新组建的8师任副师长。8师辖3个团,22团组建于1941年,在鲁南坚持天宝山地区对敌斗争,团长王吉文,政委刘春,参谋长毕庆堂。23团的前身是教导2旅5团,团长兼政委王六生。这个团枣庄矿区工人占了相当比例。24团来自兖州、济宁地区的地方部队,着名的铁道游击队在其中,团政委李荆山。8师有不少人来自枣庄、兖州,懂得爆破技术。师领导积极引导他们研究攻坚爆破的技术战术,形成了8师的独特风格。

8师成立后的第一仗是攻打鲁南第二城──峄县城,8师成功地炸开东门城墙,仅用10分钟就突击进城。攻打宿羊山时,仅用5分钟就炸开围墙,突破成功。邹县是8师攻打的第二个县城,8师放弃过去架梯登城突击的传统做法,强化大型爆破,连续爆破,要求人人会扎捆炸药包,人人会送炸药包。邹县城门被炸开后,俘日军360人,伪军2500人。紧接着8师大破几百里津浦线,在孟家仓和官桥两战两胜。

1945年底,何以祥任8师师长,指挥部队攻打腾县,仅用5分钟就炸开东门,经一夜巷战,歼敌7000人。由于几次攻坚,大获全胜,8师被誉为陈毅袖子里的小老虎。陈毅在给8师的信中说:“8师始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纪律为各军之冠,南下北来,人民交口称赞。”

1946年9月,何以祥指挥8师进攻泗县,参加攻城的还有9纵的三个团,2纵和7师打援,战前何以祥和师政委丁秋生去看地形,发现泗县有5道大小河流环绕,县城周围是湖泊沼泽,平坦开阔,城外壕沟水深两丈,宽达5丈,敌火力配备较强。何以祥曾向宋时轮建议等我军大炮运到后才攻击,宋时轮未同意。8师仅用十几分钟就突破了县城北门,但桂系部队很顽强,打起仗来特别拼命,运用战术熟练,向8师连续反击。8师与守军白崇禧的王牌第7军172师血战两日三夜,8师毙伤敌3000余人,自损2000余人,攻城未果,退出战斗。陈毅后来承担了失利的责任。宿北战役,何以祥指挥8师攻占峰山,歼敌700余人。接着攻占晓店,歼敌一个旅6000余人。这两仗是成功的山地攻坚战,后被南京军事学院收入《战例教材》。

8师善攻坚,何以祥还十分注意培养各团的特色,22团善于攻击村落,23团善于山地攻击,24团善于山地阻击。鲁南战役,8师编在右纵队,1947年1月,8师22团攻击尚岩,该团连续三次爆破,打开突破口,与敌一个营展开巷战,歼敌大部,占领尚岩。接着,何以祥指挥8师再克峄县,活捉敌中将师长、蒋介石原侍从副官马励武。马励武是黄埔一期生,他对何以祥说:贵军行动神速,出人意料,大战中兵力集中,士气旺盛,炮火猛烈,堪称空前,鄙人万分拜服。这一仗又是采取爆破城墙的办法,粟裕亲临战场,要何以祥将攻坚经验通报正在攻打枣庄的华中野战军1师。刘伯承也将8师的经验转发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7年1月20日,在8师的基础上成立了华东野战军3纵,何以祥出任纵队司令员。莱芜战役,2纵和3纵伪装华东野战军全军,在临沂以南实行宽正面防御,迷惑敌军。粟裕在总结莱芜战役时说:第3纵队的功劳也不能抹煞,如果没有他们在南线钳制敌人,我们也就不可能集中全力来解决北线之敌。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指挥10纵攻击泰安,两天没有攻下,陈士□即将何以祥的3纵调来攻城。3纵8师22团顺利控制了西关,23团20分钟突破蒿里山阵地,但被敌军反击,造成伤亡。第二次进攻,23团用30分钟攻占蒿里山,歼敌一个营,23团仅伤亡2人。8师连续四次爆破,炸开泰安城门,5分钟突入城内。22团连续七次炸开岱庙高墙,攻入庙内。孟良崮战役,3纵阻击陈诚赖以起家的胡琏整编11师,胡琏白天虽有进展,夜间又遭3纵袭击,被阻挡在蒙阴以北,不能救张灵甫。“七月分兵”后,3纵由陈唐兵团指挥。攻击济宁时,顺利占领外廓城,但在攻击内城时,遭到敌军顽强抵抗,爆破多次失败,反遭敌炮火袭击,伤亡很大。何以祥只得命令部队搭梯子攻城,虽攻进城7个连,但被敌军反击,全部战死。此战3纵伤亡3200人。沙土集战役,3纵占领马庄,精良寺,扫清沙土集北面外围。总攻开始后,3纵攻进北门,展开巷战,与6纵、8纵全歼敌57师。但是3纵和8纵攻击土山集时,对手是胡琏的11师,3纵的部队打开突破口后,与敌反复争夺,因伤亡过大,被迫退出战斗。3纵挺进豫皖苏,攻击长葛。3纵8师23团炸开许昌西门,攻占许昌,3纵全歼守敌5000人。紧接着,3纵急行军数十里,完成对金刚寺的包围,全歼敌整编第3师20旅。金刚寺战斗刚结束,3纵和4纵又包围了确山之敌,3纵负责攻北门,未能成功,撤出战斗。

1948年,由于长期伤病的折磨,何以祥离开部队,到河北平山中央医院治疗,中央领导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闻讯,召见何以祥,听取3纵攻坚战术经验。汇报结束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何以祥一起吃了饭,还在一起打了扑克。1949年春,何以祥回到前线,任8兵团参谋长。

1955年,何以祥授少将衔。1978年到1982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其中1978年到1981年,兼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何以祥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着有《堡垒的攻破》。

附:华东野战军各纵首任司令员授衔情况

  1纵司令员:叶 飞,上将,

  2纵司令员:韦国清,上将,

  3纵司令员:何以祥,少将。

  4纵司令员:陶 勇,中将,

  6纵司令员:王必成,中将,

  7纵司令员:成 钧,中将,

  8纵司令员:王建安,上将,

  9纵司令员:许世友,上将,

  10纵司令员:宋时轮,上将,

  11纵司令员:管文蔚,(未授衔)

  12纵司令员:陈庆先,中将,

  13纵司令员:周志坚,中将。

 

 

 

0587何正文少将简历:

何正文(1917~2000)四川省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当地游击队,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73军独立营班长、排长,红第31军司令部手枪营排长、副连长,庆阳步学校连长兼军事教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游击队大队长,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连长、副营长兼主任教员,骑团参谋长,随营学校训练科科长,385旅司令部队训股长,769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2、第5军分区参谋长,第6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武沙纵队参谋长兼18旅旅长,太行军区参谋长,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9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11军32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参谋长,四川军区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四次会议常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

 

何正文的故事:

何正文1917年生于四川省通江县贫苦家庭,不满8岁给地主打零工,读过两年半私塾。

1932年的一天,何正文的家乡来了红军,一位手拿望远镜的红军问何正文多少岁?何正文答15岁,那位红军大笑:我比你大12岁,该是你大哥哥。他给何正文讲了不少革命道理,令何正文激动不已,夜不能寐。第二天,何正文参加了红军,编入红四方面军73师独立营,后来他才知道这位大哥哥是王树声。何正文在红军半年升为班长、排长。73师扩编为红31军时,任92师276团排长,在战斗中负伤,伤愈后任红31军军部手枪营排长、副连长。

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西进翻越夹金山时,因雪山气候严寒,何正文体力不支昏倒在雪坑里,被指导员胥光义和战友们救起,走过了夹金山。紧接着翻越党岭山,夜宿零下二三十度的半山腰。第二天爬雪山时,指导员胥光义由于过度疲劳陷进了雪窝里,自己无力爬出来,何正文率学员把他救了起来。何正文与胥光义互相救援的动人事迹,一时传为佳话。

1935年何正文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习,因在校期间工作出色,引起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的注意,刘伯承专门听取了何正文关于连队工作的意见,给了他不少教诲。抗日战争期间,何正文先给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当参谋。他一度改名何化一。有一次刘伯承找他谈话,问他“你不是叫何正文吗?为什么改名叫何化一呢?”何正文回答说:“当兵打仗嘛,要文干什么,就改了。”刘伯承听了认真地说:“工农干部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没有文化是干不好革命的。”刘伯承多次找他谈话,关心他的学习,指定他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三本书,要求他写正楷毛笔字、做日记、写总结。在刘伯承的教导下,何正文成为太行山区四位出类拔萃的参谋之一。

何正文担任游击纵队大队长、129师随营学校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1942年5月中旬,在粉碎日军对太行、冀南等抗日根据地进行的夏季大扫荡战役中,他率该团一营三连李长林排在十字岭节节阻击敌人,掩护彭德怀、罗瑞卿等首长和最后一批总部人员转移。他们在八路军左权副参谋长的指挥下边打边撤,不幸左权英勇牺牲。后担任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7年,何正文在秦基伟的9纵担任参谋长,后出任11军32师师长,立下不少战功。1948年4、5月的宛西战役,他协助秦基伟指挥部队将敌围于观音堂地区全部歼灭,击毙伤敌军1800余人,俘敌2700余人。同年11月至翌年1月的淮海战役,他协助秦基伟和李成芳政委指挥9纵,协同二野3纵作战,一举攻占战略枢纽宿县,歼敌12000余人,包括一个师和一个警察总队,切断了津浦铁路,将刘峙兵团分割为南北两大股。继而,9纵又奉命胜利地进行了双堆积围歼战,陈官庄围歼战,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2年,何正文升任四川军区参谋长。1955年,升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授予少将军衔和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仅38岁。1957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文革期间,何正文过了六年“黑帮”生活,被批斗200余次仍刚直不阿。1973年何正文奉调总参谋部,1974年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负责全军的军事训练、防化部队建设和外事工作,主持全军参谋长教导队集训,1975年亲任全军教导队长集训队队长,知名度渐高。他在军事训练工作中加强了部队基础训练,组织了野营拉练,注重夜战、近战训练。何正文在副总长任上,还多次率领考察团、代表团,出访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引进了对我军建设有益的好经验好方法,增进了对友好国家的军队的了解和友谊。1984年1月,他率军事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被齐亚·哈克总统授予“卓越功勋”勋章一枚。

1980年负责全军体制编制、武器装备、正规化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1982年精简整编,何正文牵头拟制了三总部机关人员精简18.2%的方案,邓小平阅后批示:这个方案不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方案。但可作为第一步进行,以后再进一步研究。何正文为提出了一个不能使统帅满意的方案感到内疚。何正文1985年退居二线。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去世。建国后,共有29位开国将帅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职,少将中仅胡炜、何正文、刘华清、徐信四人。

 

 

 

0588何光宇少将简历:

何光宇(1910~)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3师39团连长,豫鄂皖游击第6支队便衣队长,红15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第78师34四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太西自卫团副团长,冀鲁豫第6支队支队长,冀鲁豫军区运河支队第四团团长,第8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2、第7军分区司令员,军区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5兵团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何光宇的故事:

何光宇是湖北省大悟县人,1910年出生。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连长连长、便衣队长、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团长。抗日战争,何光宇在冀鲁豫工作,历任副团长、支队长、团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淮海战役时,何光宇手下有个担架营营长叫田纪云。担架营露宿时,田纪云把手枪枕在脑后睡觉,结果手枪丢了。何光宇见了田纪云,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田纪云,你这个混小子!你怎么连枪都敢丢?田纪云请求何光宇给他什么处分都行,就是别开除他。何光宇喝令他回去好好写检讨。田纪云心里很难受,闷在屋子里写检讨,他的科长问:何司令骂你了吗?田纪云说:骂了,骂得很厉害。科长说:司令骂你了就没事了,他要不骂你而给你倒茶,那就可真有事了。

几天后,田纪云被提拔为正营职。当时正营职干部可以结婚,所以大家说:田纪云丢了一支枪,捡了一个老婆,真是因祸得福。何光宇则认为担架营工作完成得好,田纪云认错态度诚恳,人也诚实,有培养前途。田纪云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建国后,何光宇历任贵州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1965年任司令员。1969年任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任贵州省委副书记。1975年任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78年到1981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0589何廷一少将简历:

何廷一(1916~)原名何廷英。福建省长汀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4纵队政治部秘书,青年干事,汀州市职工会秘书长,共青团市委书记,少共国际师参谋,军委2局参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作战科参谋、副科长,军委1局作战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热中军分区副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副师长,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14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空军第2副参谋长兼空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何廷一的故事:

何廷一是福建省长汀县人,1916年出生。原名何廷英,又名何俊卿。在朱毛红四军的第4纵队担任过政治部秘书,青年干事,在少共国际师担任过参谋,他长期在军委二局、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和军委一局担任参谋、科长。解放战争他到东北,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副师长、11纵参谋长、14兵团参谋处长。

1949年7月,中央军委致电四野,明确空军领率机关以14兵团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和常乾坤、王弼的军委航空局组成。刘亚楼命令何廷一和14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王平水把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带到汉口。到达汉口后,何廷一和王平水对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进行整顿,从39、41军调了一批干部充实了司、政机关。8月,何廷一和王平水将14兵团的指挥机构带到北京。何廷一到北京后,老熟人杨尚昆说:“何廷一回总参谋部来工作吧!”聂荣臻说:“他已经出去了,不要叫人家回来了。”何廷一便留在空军,担任空军司令部参谋处长。

1957年,空军和防空军合并,何廷一当时担任空军副参谋长,参与了合并工作。为实施合并,空军和防空军两个军种党委召开了两次联席会议,空军方面参加会议的是刘亚楼、吴法宪、王秉璋、徐深吉和何廷一,防空军方面参加会议的是杨成武、成钧、谭家述、谷景生、钟伟、龙道权、刘秉彦、李继开。总政治部甘泗淇,总干部部肖华、甘渭汉,总参谋部苏静参加了会议。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后,何廷一继续担任空军副参谋长。何廷一曾经负责毛泽东主席专机的飞行保障工作。

1956年,毛泽东派何廷一和中办机要室主任叶子龙、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主任赖祖烈、军委(总参)机要局局长黄友凤、中央统战部秘书长童小鹏、国务院机关的李金德6人回乡调查高级社情况。回到北京后,毛泽东听了汇报,轮到何廷一汇报时,他说:“我是城里长大的人,在农村见了一些亲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粮食不够吃,希望能多分点。县里要我向主席反映,长汀县城里手工业多,原材料少,纺织工人缺棉花,织布机基本停了,生活都受影响,要求解决棉花。”  听到这里,毛泽东插话说:“没有棉花织什么布呀?”

何廷一看毛泽东不太高兴,就不再说什么了。

文革期间,吴法宪根据林彪、叶群的旨意,在空军制造“罢官夺权”事件。1966年,吴法宪诬陷空军党委常委一些同志和军区空军的一些领导同志搞地下活动,诬陷张廷发是“反毛主席、反毛泽东思想的罗瑞卿分子”;1967年吴法宪向林彪、江青诬告刘震、成钧、何廷一要夺权,要搞政变,经林彪策划,江青出面向空军讲话,指名打倒刘震、成钧、何廷一。吴法宪指使周宇驰、王飞编写《空军两条路线斗争史》,说空军有五股反动势力,第一股是以成钧为首的,是贺龙的死党;第二股是以刘震为首的,是彭、黄漏网分子;第三股是聂凤智、吴富善一伙,地方实力派,是空军的张国焘;第四股是张廷发,是罗瑞卿的人;第五股是黄玉昆、何廷一,是附属势力。1975年,何廷一升任空军副司令员。

 

 

 

0590何运洪少将简历:

何运洪(1912~2001)江西省吉水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苏区公略县警卫连连长,兴国补充师特派员,中央教导第3团特派员,红3军团第4师12团营特派员,团特派员,师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保卫部科长、代部长,帅教导大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哈南支队政治委员,合江军区第四支队政治委员,合江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第3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武汉市公安总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2001年8月31日在武汉逝世。

 

何运洪的故事:

何运洪是江西省吉水县人,1911年出生。1925年参加农民协会,1927年加入游击队。

1928年参加红军,任红2团1连班长,参加了攻打兴国县城战斗。1929年任红4团3连排长,攻打万安县城后,任公略县警卫连连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和1934年负责扩充兵员工作,先后任兴国补充师2团特派员、中央军委教导师3团特派员。长征至粤桂边界,执行掩护任务与大部队失去联系,收拢600余散兵,星夜兼程20余天,追赶上大部队。部队到达吴起镇,国民党军队尾随来袭,率领两个连将其击溃。抗日战争在115师保卫部担任科长、代部长。1939年日军合围115师,双方形成对峙,师首长已转移外线,部队经反复拼杀,消耗很大。何运洪挺身而出,指挥师直机关和直属分队昼赴夜袭,毙伤敌1300余人,分路成功突围。

1940年,何运洪任115师教导大队政委。同年到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入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何运洪到东北,在地方军区工作。

建国后,任何运洪任50军政治部主任。1950年,何运洪随50军入朝作战,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参与指挥了汉江南岸阻击战。1952年升任50军副政委,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何运洪1954年入政治学院学习,1955年任河南省军区副政委,1963年7月,升任河南省军区第二政委。

1967年7月,中共中央就河南省军区党委《关于支左工作中所犯错误的检查报告》作出批示:河南省军区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支农、支工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支左问题上,犯了方向、路线的错误,造成了部队同群众、群众同群众之间的对立。这个错误主要应由军区第二政委何运洪同志负责。中央认为,原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同志,过去在河南的工作中虽然犯有某些严重错误,但是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以后,认真地作了检查,回到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来,是革命的领导干部。中央决定着手成立以刘建勋同志为首的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在这之前,6月3日,周恩来在北京曾找何运洪谈话。

1967年8月,何运洪不再担任河南省军区第二政委,由15军军政委王新少将接任该职。同月在京召开河南部队师以上干部会议,批判何运洪在支左工作中所犯的方向路线错误。1968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刘建勋、王新的请示报告,同意成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刘建勋为主任,王新、纪登奎(原河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耿起昌(原新乡地委书记)、杨力勇为副主任。1971年3月,成立新省委,刘建勋为第一书记,王新为第二书记,纪登奎、耿起昌为书记。1973年2月,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少将担任省委书记。3月,调整省委班子,王新因牵连林彪案件,被免去本兼各职。何运洪离开河南后,回到武汉军区,1969年担任武汉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后升任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

 

 

 

0591何克希少将简历:

何克希(1906~1982)原名和成孝,曾用名何国瑞,四川省峨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四川、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军副司令员,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东路司令,江南行政委员会主任兼地方保安司令员,第6师副参谋长,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苏浙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3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35军政治委员,特种纵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特种司令部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装甲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12月17日在杭州逝世。

 

何克希的故事:

何克希是四川省峨眉县人,其父做白蜡生意。何克希6岁开始读书,14岁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后进入四川军阀刘文辉举办的宜宾军官讲习所学习,受同班同学共产党员车耀先影响,1927年由车耀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何克希入党后,到重庆学习军事知识,在忠州、丰都从事地下工作,在达县从事兵运工作。1932年,何克希从上海携带密电码去川北寻找红四方面军,到成都后,因交通站遭破坏,无法前往。何克希到刘文辉处,担任《川康新闻》社社长,后组织峨眉起义,因一个班长泄露起义计划,敌人抢先关城门抓人,何克希在危急中撤出起义军100余人,到雅安山区打游击,失败后到上海,在中央军委特科做上层情报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刘少文(后授中将衔)派他到梅光迪部队,宣传抗日,改造地方武装。梅光迪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叛变。因为他在江阴、武进有一定影响,拉起了武装,为了争取他抗日,何克希在梅光迪部队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8年9月,新四军2团参谋长王必成率一个营东来,何克希对王必成说:“这次上海党组织派我到澄西来,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同新四军取得联系,希望你帮助我们解决。”王必成说:“这是重大事情,我不能决定,你得亲自找陈毅同志,他是新四军军分委副书记,只有他才能决定。”于是何克希晋见陈毅,陈毅听了汇报后说:“你搞得很好嘛,你把队伍带过来,我帮你整编。”10月,何克希队伍拉到茅山,他向陈毅提出:“我们要有一个新四军的番号才能打开局面。”陈毅说:“怎么能用新四军的番号呢?这完全是自己限制自己,钱受限制,武器受限制,特别是地盘受限制,你们怎么能束缚自己呢?”何克希说:“我党过去领导过东北的抗日义勇军,我们能不能称江南抗日义勇军?”陈毅表示赞成。于是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游击司令部,梅光迪任司令员,何克希任副司令员(实际上是政委)。1939年1月,“江抗三路”挺进武进南、无锡西,为新四军东进创造前进基地。

1942年,谭启龙、何克希在浙东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使浙东成为我党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何克希任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

1945年9月,浙东游击纵队撤离浙东,何克希渡过钱塘江,抵达澉浦滩头,他未等大部队到达,即带领司令部少数人跑步进入城内,此时国民党军搜索部队刚刚进城,何克希当即组织参谋、警卫人员迅速解决了城内小股敌人,这时双方大部队到达,由于我军占了先机,击退了敌军。11月,浙东游击纵队编为新四军1纵3旅,何克希任政委,不久升任1纵副司令员。在孟良崮战役中,1纵司令员叶飞带1、3师攻占塔山、尧山、打掉整25师的“牙齿”,挡住整65师从蒙阴东援;何克希、谭启龙带独立师、2师抢占天马山、蛤蟆崮、界牌、垛庄,割断整25师和整74师的联系。敌整25师、整65师和整74师发现情况严重,集中兵力和火力攻击1纵既得阵地,血战竟日。何克希曾指挥1旅和3旅对驻守泰安的国民党军吴化文的一个师发起攻击,全歼该师,解放了泰安。济南战役后,吴化文部起义,改编为35军,何克希出任军政委,负责改造这支队伍。

1949年8月,何克希任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政委,1950年任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后任南京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6年,何克希到地方工作,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1966年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去世。

 

 

 

0592何志远少将简历:

何志远(1912~1992)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卫戍司令部警卫连政治指导员,赣南独立第3师3团政治委员,福建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队长,闽西南中共区委书记、代县委书记。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3团副营长,第3支队5团政治处副主任,新四军第7师19旅55团政治处主任,无为县总队副总队长,沿江支队政治部主任兼中共桐城县委书记,含和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含和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21旅副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师政治委员,21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人民武装动员部部长,山东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济南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9月11日在济南逝世。

 

何志远的故事:

何志远是湖南省浏阳县人,1912年出生贫农家庭。1931年参加红军,担任过瑞金卫戍司令部警卫连指导员、赣南独立3师3团政委、福建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队长。1933年,何志远由福建省军区保卫局派到第3分区任特派员。1934年,第3分区改为闽赣省军区第1分区。红军长征后,第1分区的部队编入独立18团,何志远任18团特派员。

18团在宁化、清流、归化、将乐、沙县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2月进入福建境内,与17团和第2分区直属队会合,6月到达龙岩与红9团2营会合。尔后,18团和红9团2营出击永安、清流交界敌后,建立岩连宁县军政委员会,1937年初,岩连宁县军政委员会主席牺牲,何志远担任了连宁县军政委员会主席,经过努力,岩连宁的局面有所好转。抗日战争,闽西南红军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何志远在第2支队担任副营长,以后升任第3支队5团政治处副主任、7师19旅55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何志远担任山东野战军7师21旅副政委、华东野战军7纵19师政委、21师政委。

建国后,何志远担任陆军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61年到1981年,何志远在山东省军区担任了20年的军区政委。1992年去世。

 

    

0593何柱成少将简历:

何柱成(1911~1974)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5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校长,金川省委书记,金川军区独立第1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部保卫局红军工作部部长,第9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委员,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1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17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安徽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9月1日在济南逝世。夫人耿源

 

何柱成的故事:

1946年8月10日黄昏,六纵悄然插到兰封城外。王近山根据地形地貌,部署主攻方向在东面和北面,助攻方向在南面和西面。具体任务是,十六旅主攻,十七旅助攻,三纵八旅负责打援。部队各自带开,进入出发地线。就在战斗打响前的一刻钟,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在报话机里接到五十团团长张镰斧的报告:“西郊火车站正停着一列火车,城里同来一个营的敌人和11辆坦克已经登车,开封开来的另一列火车上有很多敌人,也即将进站。”李德生问:“消息从哪儿得来的?”张镰斧说:“我们从捕获的一位铁路巡警口中审出来的!”李德生道:“继续监视,没有我的命令,不可轻举妄动。”

李德生说完,转向旅政委何柱成:“老何,刚才张团长报告,马上有一来一往两辆火车进出这里。我想,来的不能让它进去,走的不能让它出去。”何柱成笑了笑说:“这是一笔好卖买。我打电话给尤太忠,让他派一个连去炸铁桥。”何柱成拿起电话的时候,四十六团在唐明春的指挥下,从东门发起了进攻,才用了7分钟,指战员便翻上了城墙。站在城墙上,向城里打了一梭子机枪,半点反应都没有。指战员们就很没劲地往城里冲,向城里冲了很远,才遇见国民党军士兵。四十六团二营五连的战士冲进了国民党兰封专署。专署里刚演过戏,唱戏的还没来得及卸妆。枪一响,顿时乱作一团。脸碰脸,花脸变黑脸,白脸变红脸,吓得红男绿女满屋子乱钻。

在东南角,四十六团一营二连战士包围了一个弹药库。国民党军士兵凭借坚固的围墙,摆出了抵抗的样子,怎么喊话,死赖不出来投降。二连战士可不是好惹的,火了,拖来一门山炮,“轰轰”两声巨响,慌得国民党军士兵大喊大叫:“不要开炮了,不要开炮了!再开炮,弹药库给炸了!我们投降!投降啊!”这边刚刚两声响,突然,西边又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原来,尤太忠接到何柱成的电话,派了四十九团工兵班和一个连,把铁桥给炸掉了。铁桥刚炸,从开封而来的火车呼呼地开来。尽管驾驶员已发现了情况,但为时已晚。火车头一头栽下了桥,后面的车皮一车厢一车厢往桥下撞,剩下的几节没有撞下去,歪倒在铁轨外。这时,车厢里响起了“哒哒哒”的机枪声——果真是一辆军列!车厢里的机枪声刚起,三营的机枪应声而和。战士们在机枪声中,扑向车厢。手榴弹一阵猛投,车上的机枪哑巴了。被撞得晕头转向的国民党军士兵,一个个乖乖地举起了手。进车厢里一搜索,乖乖,发洋财了,足足有100多匹大洋马和一大批军用物资。从俘虏口中了解到,他们是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十八师直属队的官兵,而十八师主力前两天开往徐州那边打仗去了。

 

    

0594何济林少将简历:

何济林(1914~1983)湖北省沔阳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西警卫师2团排长,红3军军部通信队队长,龙桑独立团营长,红二方面军第5师15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独立支队参谋长,第1军分区参谋长,东进纵队第2团参谋长,八路军129师新编第7旅2团参谋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28旅副旅长,桐柏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58军174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解放军兽医大学校长,军械技术学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

 

何济林的故事:

何济林是湖北沔阳人,1914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何济林于1930年3月经县、区、村苏维埃政府介绍到省军委会正式入伍,被分配到湘鄂西独立团三营七连任战士、通讯员,后调团部任通讯班班长。1931年11月任湘鄂西警卫师师部通讯排排长。1932年9月任湘鄂西军委会交通队队长。1932年12月任红三军军部通讯队队长。1933年11月任军部通讯连连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8月到龙桑独立团任营长,在掩护中央红军西进的桑直县水塔铺战斗中负伤。1935年10月龙桑独立团被改编为五师十五团。1935年12月开始长征。1936年4月任十五团参谋长。率领部队顺利渡过金沙江,到达番族地区,翻雪山、过草地、打硬仗,终于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1937年5月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独立支队参谋长、第1军分区参谋长、129师新编7旅2团参谋长、第2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10纵28旅副旅长,58军174师师长。参加了邯郸、襄樊等战役。

1951年毕业于空军第二航空学校。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空9师长,参加反绞杀战、协同步兵攻岛作战和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目前还没有看到空9师入朝作战战绩的公开资料。何济林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空9师师长、长春农学院院长、解放军兽医大学校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去世。

 

    

0595何振亚少将简历:

何振亚(1913~1978)陕西省汉阴县人。1931年参加西北军,曾任副连长。1934年组织变。1936年任陕南抗日第1军军长,同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任军团警卫团团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参谋长,晋南游击支队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第3分校大队长,八路军留守团司令部副官处处长,河南军区豫中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整军处科长,辽东军区第3纵队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0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谋长,东北军区空军参谋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何振亚的故事:

何振亚是陕西省汉阴县人,原名何继周,1913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931年何振亚高小毕业时,家庭破产,他与父亲四处躲避,中途父子失散,何振亚考入杨虎城办的军官训练班,并任班长。训练班里有许多共产党员,对何振亚影响很大。在训练班,沈启贤(1955年授少将衔)和何振亚等人秘密成立了陕南抗日救国赤卫团,沈启贤被推举为主席,何振亚被推举为总指挥,他们拟定抗日救国的宣言,在关帝庙盟誓,喝了血酒。本年冬,训练班毕业,何振亚被派到安绥军张飞生部第1团。1933年,何振亚升任1团手枪连排长。1935年,他被调到警2旅4团任排长、连副。

1935年冬,4团将调到西安,何振亚认为如果部队进了西安,起义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率领一个连在长安县毅然起义。起义后,何振亚找不到党组织和红25军,党组织也找不到何振亚,何振亚只好将队伍编为“陕南游击纵队”,自任指挥。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何振亚,寓意整理亚洲。从此,何振亚就带着这支部队,以宁陕为主,在汉阴、石泉、安康、镇安等县,打富济贫,袭击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国民党反动派。至1936年何振亚的游记队以发展到七八百人。国民党调集了大批兵力进行追剿,将何部围困在深山老林中。何振亚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兽肉,宿林间,进行着极为艰苦的斗争。为了保护实力,何遂以缓兵之计,接受了安康专员魏席儒的“招安”,何部受编后,休养生息,整顿内部,利用合法身份,策划保安大队兵变和农民暴动,继续扩大部队实力。

1936年4月,党组织找到何振亚,8月何振亚在安康紫荆河举行了第二次起义,何振亚部改称“陕南抗日第1军”, 何振亚任军长,从此该部接受中共领导,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了政治机关,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不久他的同学沈启贤也从4团拉出一个连起义,遭敌重创后余部与何振亚部会合。何振亚部在陕南频繁活动,从100多人,发展到1200人。西安事变后,何振亚部北上与红15军团会合,何振亚任红15军团警卫团团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编入115师,任344旅警卫营营长,1938年3月任344旅687团参谋长,1939年1月任晋南游击支队司令员,10月到延安抗大任大队长兼军事教员,后到抗大3分校任大队长。离开抗大后,他担任385旅770团参谋长、留守兵团司令部副官处处长、河南军区豫中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何振亚到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整军处科长,以后到东北,历任3纵副参谋长、40军参谋长。建国后,何振亚任12兵团副参谋长、中南军区空军师长、副军长、军长。1952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空军第二参谋长、第一参谋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参谋长。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何振亚历任东北军区空军参谋长、沈阳军区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

 

    

0596何家产少将简历:

何家产(1917~1977)江西省上犹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省保卫局侦察科科员、巡视员,红2军团第6师18团营特派干事,红6军团52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359旅副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717团团长,第一野战军2军5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骑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田军分区司令员,南疆军区副司令员,副军长,南疆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7年10月29日在福州逝世。

 

何家产的故事:

何家产是江西省上犹县人,1917年出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湘赣省保卫局侦察科科员、巡视员、红2军团营特派干事、红6军团连指导员、120师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股长、营长、359旅副参谋长、团长、2军5师师长。建国后,何家产任新疆军区骑兵师师长兼政委、和田军分区司令员、南疆军区副司令员、副军长。1961年晋升少将。

1962年印度政府制造中印边界紧张局势,大肆蚕食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负责指挥东段作战;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59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何家产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打歼灭战的有效战法,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了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入侵印军。

10月20日,新疆边防部队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红山头主峰。我军乘胜扩大战果,担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队相继拔除6个印军据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20日,我边防部队向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经近40分钟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战斗结束后,我军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一路北上向西大沟发展。至23日,拔除印军两个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逃。至此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21日,担负空喀山口财区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国一侧的西里扎普、安拉沟等地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据点的入侵印军。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战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印军据点。23日,我西线新疆边防部队挥戈南下,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续行军1400里,于26日赶到集结地,尔后分兵两路:右翼迂回印军侧后,断其退路;左翼实施主攻,围歼印军于卫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27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尔后,又收复了卫里加斯、卡日果等地。卫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至此,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西段于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

11月印军又向我军反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18日上午,印军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我军一部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大风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按时进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何家产后担任南疆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1977年去世。

 

    

0597何能彬少将简历:

何能彬(1912~1989)湖南省平江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2师卫生队政治指导员,红3军团随营学校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骑营总支书记,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特务营营长,河南区队区队长,第18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冀东纵队第14旅旅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7旅旅长,热北军分区司令员,骑兵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市公安总队总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学校校长,武汉市公安总队总队长,湖南公安总队总队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1月25日在长沙逝世。

 

何能彬的故事:

1946年1月至3月,何能彬率冀东14旅1、57、61团参加第一次和第二次承德保卫战,曾在桲椤树川村围歼敌五十四师,在平泉小沟阻击国民党四师的进攻,歼敌1100人,受到中央军委通电嘉奖。而后率部在绥中、山海关间战斗。8月下旬,经七沟、六沟、三沟转至高寺台、中关一线,在中关参加了热河军区召开的临时作战会议,指挥十四旅在高寺台、中关一线抗击敌54师的进攻,掩护热河省机关和军区直属队向隆化撤退。9月17日率17旅同13旅强攻乃林之敌暂18师1、2团,歼敌650人。23日至25日率17旅与13、16旅协同作战解放宁城,歼敌18师3团千余人。

1947年初夏,率朱德骑兵师,同5、13旅、热河骑兵大队,在围场锥子山全歼敌1个整团。6月,率骑兵师同17旅、18旅配合追击从赤峰逃到三十家子的敌人,获辎重百余马车,歼敌4000人,而后解放天义。6月29日至7月1日,17旅担任主攻,同16、18、13旅解放北票,歼敌93军18师2176人。11月9日,率骑兵师同8、9纵队在义县以西、朝阳寺、九关台门歼敌92、94军两个师6500人,生俘92军侯镜如部l000人。

1948年1、2月间,配合蒙古骑兵团孔飞部在乌丹剿匪。4月23日配合独七师解放坝上重镇多伦,歼敌2000多人。10月11日,率骑兵师参加辽沈战役,同4纵、1纵3师进入黑山、大虎山地区,首先与敌接战,26日至28日,配合四野主力部队全歼敌廖耀湘“西进兵团”5个军,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0598何维忠少将简历:

何维忠(1903~1981)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8军经理处会计,供给部出纳科科长,红6军团第17师51团供给处主任,军团供给部副部长兼会计科科长,第17师供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南下支队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西南军区财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1年8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何维忠的故事:

何维忠是湖南平江人,1903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8军经理处会计、供给部出纳科科长,红6军团17师51团供给处主任、红6军团供给部副部长、17师供给部部长、红6军团供给部部长。参加了湘鄂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参与领导屯垦南泥湾,1939年359旅回陕北,何维忠制定了生产计划,以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大家动手、各尽所能为原则开展生产自给运动,经营方针以农业第一,工业与运输业次之,商业第三。由于土地有限,农业生产第一年计划没有实现。后经朱德指点,359旅到南泥湾屯垦,1940年自给56%,1941年78.5%,1942年90.3%,1943年93.3%,1944年全部自给,而且积余一年。当时延安用的“平江式纺车”,就是何维忠制造的。何维忠曾获毛泽东题词嘉奖。后任南下支队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2纵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宜川等战役。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西南军区财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去世。着有《南泥湾屯垦记》

 

    

0599何敬之少将简历:

何敬之(1904~1973)原名何明诚,四川省万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1纵队2团排长,红军学校第3分校校长,红1军团侦察队队长,第2师四团通信主任,师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管理科科长,师直属队供给处处长,师供给部副部长,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第四处处长兼前方后勤主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第四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运输部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12月1日在武汉逝世。

 

何敬之的故事:

何敬之是四川省万县人,1904年出生于贫农家庭,读过两年私塾,因家贫辍学务农。为生活计,他在杂货店当过学徒,做过小生意。1927年参加旧军队,先后在程潜、杨森、朱培德部当士兵、班长。1929年在与红军作战时,何敬之被俘,参加红军。何敬之先在江西红军独立2团当通信员,不到半年升任班长、排长。1930年红军攻打吉安,他在战斗中负伤,之后一度帮助地方训练青年干部,并在红军学校第3分校任队长,在红军总司令部随营学校做管理工作,在红军后方医院当院长。

1931年,何敬之到红一方面军总部参谋训练队学习,结业后历任红1军团司令部侦察队队长、并先后在司令部作战科、侦察科、通信科工作。1932年任红1军团2师管理科科长,1934年任红2师4团通信主任。长征结束后,他再次担任2师管理科科长。抗日战争初,何敬之任115师343旅管理科科长。1938年担任115师直属队管理处处长。进入山东后,他在地方负责税收工作,解决了部队的一部分经费。1939年升任115师供给部副部长,1942年任山东军区供给部管理科科长。解放战争,何敬之到东北,担任东北军区司令部4处处长兼前方供给主任。建国后,他担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运输部部长,1953年到中南军区高级干部文化速成班学习,1955年任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委,1965年离休,1973年逝世,终年69岁。

 

    

0600何辉燕少将简历:

何辉燕(1913~1991)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31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第四军医院政治委员,第12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3分校2大队大队长,第7分校1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358旅参谋长,吕梁军区第10军分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10旅旅长,第一野战军7军19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朝联合新建铁路指挥局副局长兼铁道工程5师师长,解放军铁道军长,铁道参谋长,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指挥,铁道西南指挥部司令员,铁道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10月10日在北京逝世。

 

何辉燕的故事:

何辉燕是湖北省大悟县人,1913年出生。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31团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营政委、4军医院政委、4军卫生部政委、12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抗日战争,何辉燕一直在抗大工作,担任过3分校大队长和7分校大队长,他还到延安军政学院学习。解放战争,何辉燕历任晋绥野战军385旅参谋长、西北野战军7纵10旅旅长、一野7军19师师长。

1953年,何辉燕入朝,担任铁道兵5师师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新建铁路指挥局副局长兼铁道工程5师师长、志愿军铁道兵指挥部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1953年反登陆战役紧急备战、战洪峰前进抢修铁路。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铁道兵从朝鲜回国后,铁道兵领导机关搬到黎湛、鹰厦铁路现场,直接指挥到师,没有军的建制。1956年8月,组建铁道兵1军,何辉燕1957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铁道兵1军军长。1军的任务是修建兰新铁路。何辉燕带领1军的2、7、9师进入新疆,负责公庙子至银川段和修建三盛公黄河特大桥。1军挥师塞外,穿越河套,沙漠筑路,征服黄河天险,提前5个月完成了任务。

1962年11月,党中央决定铁道兵扩编10万人,承担修建森林铁路公路任务。扩编后的队伍,先后有3个师进入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1964年2月,组成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由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兼任指挥。9月,郭维城去西南三线领导铁路建设,已经担任铁道兵参谋长的何辉燕接任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指挥。大兴安岭会战的主要任务是修建嫩江至古莲677公里的铁路,其沿线大都是无人区。1965年3月,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的工程部改为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代号505部队,何辉燕任指挥。第一期工程400多公里,1967年通车,第2期工程1972年通车。参加建设的是铁道兵第3、6、9师。何辉燕还担任过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铁道兵副司令员。

 

 

   

0601何德庆少将简历:

何德庆(1916~1993)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1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31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12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30团政治委员,豫西6支队7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3旅7团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7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团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川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云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4分部部长,昆明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兼校务部政治委员,后勤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3年7月7日在北京逝世。

 

何德庆的回忆录:

《关于太湖刘家畈会议》

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七年了,想当年,我们和刘邓大军会师以后,刘家畈会议是会师后的第一会议。

记得那次会议,好象是在刘家畈一个庙里院子里开的(也可能是祠堂),大家都坐在地上。会议上,邓小平政委作了讲话,刘伯承司令员讲话比较简略,会议是张际春同志主持。邓政委在会上主要是讲形势。他说:蒋介石破坏协定后,形势发展对于我们是有利的。党中央毛主席英明决策,决定跃进大别山,到敌人后方作战。把敌人在山东、华北、东北战场上的主力吸引过去,减轻山东战场、华北战场、东北战场的压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过陇海,过黄河,跃进大别山,直接威慑南京。这下蒋介石慌了,急忙调兵来对付我们。我们是艰苦点,从长远看,我们不但要在大别山站住脚,建立牢固的根据地,而且还要打出去,解放全中国。邓首长还说:目前,我们不但站住了脚(张家店和高山铺战斗的胜利),而且要进一步展开。那就是一部份部队要留在大别山,坚持斗争,坚持根据地,同国民党反动派打游击。另一部份主力要撤出大别山过淮河作战。

会上,首长们要求留在地方坚持斗争的同志,要联系群众,积极开展地方群众工作,开展减租减息,要发动群众,建设好根据地。

会上决定曾绍山、彭涛留下建立皖西军区。刘邓首长反复强调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同敌人灵活作战。有利就战,不利就不战,不要硬拼。当时留在地方的干部是不少的,区、乡都有我们部队的同志。

那次会议听取了刘昌毅的汇报,汇报主要是讲突围情况和在太湖、岳西、潜山、桐城、怀宁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的情况,建立根据地的情况。实际上,刘邓首长未到刘家畈之前,我们就解放了太湖城。那次会师以后,记得刘邓首长还表扬我,说我很会打仗,把我调到七旅当副旅长。那次会议,团以上的干部都参加了,大概有好几十人参加了会议。我和刘昌毅、胡鹏飞是经太湖方家花园赶去参加会议的,还照了一张合影照片,在太湖城里歇了一晚。

会议以后,大部队向北转移了,记得以后又开了一个保丰会议。

 

    

0602邱岗少将简历:

邱岗(1913~1988)原名邱向汶。辽宁省阜新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天津做党的秘密工作,任市委组织干事。1937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军记者,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科长,宣传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研究员,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抗敌三日刊(后改名子弟报)主编。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北军区第2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新华社野战分社社长,军委总政治部第2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教育处处长、宣传处处长兼新闻处处长,八一杂志社社长,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解放军报社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14日在北京逝世。

 

邱岗的故事:

邱岗将军,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早在1930年在故乡辽宁阜新读高中时就学会摄影,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因不堪日军蹂躏,于第二年秘密加人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大学未毕业受组织派遣,到天津做党的地下工作,并以摄影作掩护。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他带上相机到山西参加了八路军,任八路军总部随军记者,以采写新闻为主,兼拍照片,先后在晋东北、晋东南采访八路军活动。1938年再返山西五台采访时,聂荣臻司令员留他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工作,曾多次和沙飞一起外出采访,拍了不少新闻照片,后接替沙飞任编辑科长并兼任《抗敌三日刊》(后改为《子弟兵报》)主编,因工作繁忙再无机会外出拍照。解放战争期间任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直接领导《子弟兵报》和《晋察冀画报》、《华北画报》,对一报两刊的新闻摄影工作,非常关心,大力支持。

 

 

 

0603邱蔚少将简历:

邱蔚(1913~1957)湖南省浏阳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5军1师1团排长,第6师17团连长,营长,第4师11团侦察参谋,第1师13团副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支队3团团长,第1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副旅长,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旅长,第8纵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副参谋长,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8月19日在青岛逝世。

 

邱蔚的故事:

邱蔚是湖南省浏阳县人,1913年出生,又名任。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红3军团红5军1师1团排长、6师17团连长、营长、4师11团侦察参谋、1师13团副团长。抗日战争,邱蔚随聂荣臻去晋察冀,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支队3团团长,即赫赫有名的“老三团”。百团大战时,邱蔚指挥3团攻击东团堡。守敌日军井出部队由士官生组成,十分凶顽,在战斗中施放毒气,3团中毒者达300余人,但邱蔚率领3团勇猛攻击,将村庄周围堡垒全部攻下。残敌退入村中,继续施放毒气,组织反扑。3团直至与敌肉搏,残敌22人焚烧武器、粮食,跳火自尽。聂荣臻评价说:东团堡之战,是以顽强对顽强的典型战例,充分显示了我军的战斗力。日军为此作《大日本皇军驻东团堡井出部队长恨歌》刻于石碑上,此碑至今仍在。诗开头两句是“行军西征涞源县,路越一岭叫摩天”,中间有句云“精锐倾尽杨成武,我含笑中反攻然......惨复天地炮声震,团堡一战太凄惨,此处谁守井出队,彼处谁攻老三团”。最后两句是“一死遗憾不能消灭八路军,呜呼团堡 (此处有一空格,表示尊敬)士壮烈肃然千古传”。

着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就出在邱蔚担任第1军分区1团团长的时候。当时日军对狼牙山进行大扫荡,邱蔚正在狼牙山上养病,他立即赶到7连,部署战斗准备。当时当地党政机关和群众几万人,被敌围困。邱蔚根据杨成武的指示,命令7连坚守狼牙山顶峰棋盘陀。7连在完成阻击任务后,留下6班掩护全连突围。当时6班仅有5人,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邱蔚在解放战争中担任陕甘宁晋联防军教2旅副旅长、晋察冀军区4纵10旅旅长、8纵司令员、65军军长。邱蔚担任10旅旅长时,有一次率领一个团和旅部在丰镇,这个团外出剿匪,国民党骑兵突然包围了丰镇,邱蔚带人退到一个大院里死守,旅政委傅崇碧带了一个团,才解了丰镇之围。邱蔚曾率4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会同张达志的1个团攻打集宁,打了一昼夜,扫清了外围,贺龙来电话,说执行小组要来,集宁不要打了。邱蔚和傅崇碧再给几个小时,一定能攻下集宁,贺龙同意了。部队打下集宁,光战马就缴获了1000多匹。但10旅打应县和打大同均未打好。清风店战役时,邱蔚腿被敌机扫射打伤。

1951年,邱蔚入朝作战,先任20兵团副参谋长。第5次战役后,他担任67军军长,指挥67军作战6次,以伤亡875人的代价,歼敌1795人,推进阵地1.5平方公里。邱蔚在金城反击战中兼任集团军司令员,中集团军包括67军、54军135师和68军202师( 欠一个团)。在金城反击战中,中集团军左翼199师进攻轿岩山遇敌顽强抵抗,后占领中峰、东峰。右翼200师歼灭官岱里高地敌1个营,继沿公路向敌纵深发展,占领了龙渊里、东山里,割裂了韩6师防御。199师在中集团军投入军、师二梯队的形势下,乘敌发生动摇之际,坚决拿下了轿岩山。200师跨过金城川,占领了梨船洞。在金城反击战中,邱蔚指挥的中集团军,作战4次,毙伤俘敌25352人,我军伤亡10290人。

67军打十字架山时,邱蔚在敌前沿构筑秘密屯兵洞700余个,炮兵和坦克发射阵地100余个,在进攻发起前夜,将9个步兵连秘密开进潜伏区和屯兵洞内,炮火突袭后发起猛攻。十字架山的守备部队是金益烈少将的韩军第八师所属第二十一团,阵地工事异常坚固,每个支撑点都有2~3条坑道,地面有2~3道环状堑壕和与坑道相连接的发射点、掩蔽部、地堡等,在山腰山顶之间构成了3~4层明暗火力点,形成了环形防御,韩军称之为“模范阵地”、“京畿保垒”、“首都高地”。经46小时激战,67军基本歼灭韩军第二十一团,攻占其全部阵地,并给反扑之韩军第十团以歼灭性打击,阵地向前推进4公里,扩大面积10平方公里,毙伤俘敌5500余人。

回国后,邱蔚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去世,年仅44岁。有文章说,邱蔚是在青岛疗养地钓鱼时不幸落海溺水而亡。邱蔚授少将衔是否偏低?他在担任65军军长时。军政委是王道邦,后授中将衔,同期65军副政委蔡顺礼,后授中将衔。邱蔚和蔡顺礼1929年参加红军,王道邦1930年参加红军,但王道邦和蔡顺礼是红1军团出身,邱蔚是红3军团出身。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邱蔚是副团长,王道邦是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蔡顺礼是营政委。抗日战争三人同在晋察冀军区,邱蔚是团长,王道邦是军分区代司令员,蔡顺礼是军区政治部锄奸部部长,地位均开始高于邱蔚。建国后,邱蔚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道邦担任宁夏军区司令员,蔡顺礼到公安部任局长。邱蔚和王道邦入朝作战时,一个是67军军长,一个是65军军长。回国后,都到河北省军区,王道邦担任司令员,邱蔚仍然是副司令员。省军区的副司令员极少授中将衔。至于蔡顺礼,授衔时已是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授中将衔是合理的,但和邱蔚比,邱蔚显得授衔低了

 

    

0604邱子明少将简历:

邱子明(1914~1999)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1932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1师司令部作战科科员,红1军团2师、1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苏鲁豫支队第2支队20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3师直属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独立7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9军152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南宁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南宁地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海军航空部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工程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9年3月25日在北京逝世。

 

邱子明的故事:

邱子明是福建省上杭县人,1914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杭县委组织部干事、股长。1932年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11师司令部作战科科员、30团政治处文书、2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1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1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直属队政治处政训员、685团政治处教育股长,苏鲁豫支队第二大队政治处主任,第7旅20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三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东北野战军独立7师政治委员、39军15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南宁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南宁地委书记。参与指挥了广西地区剿匪作战。后任49军政治部主任、空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

1952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空3军政治部主任,后兼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前方指挥所政治部主任,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主任。1959年进入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

 

 

 

0605邱先通少将简历:

邱先通(1911~1975)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兴国县模范师第16团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1军团随营学校总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支队12大队政治处副主任,第11大队政治处主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西军区副政治委员,辽宁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5年9月14日在沈阳逝世。

 

邱先通的故事:

1911年出生,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人。1932年参加红军。邱先通是一情感丰富的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救过多少战友的命,谁也说不清。但是,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象晃,这们断了一条腿的老红军,谈起邱先通,却永远忘不了这样的一件事。

长征路上的一次战斗中,谢象晃被敌人的枪弹打伤了,血流如注,人事不省。偏在这时老天爷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刚结束一场鏖战,队伍都陆续离开。在这茫茫荒野里,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即使不被豹狼吃掉,也会饿死或流血致死。躺在水沟里的谢象晃听着“沙沙”的雨声,心想:“这一下完了,革命算是到头了”忽然间听得一阵马叫声,他又感到了希望了,便吃力地撑着身子拼命喊叫。正在巡视战场的邱先通被这模糊不表的声音牵动着每一根神经.他赶紧策马往返运循声走去,见是谢象吵倒在血泊里.“老谢,你负伤了?不要动,等我来。”他撕下自己的衣服,赶紧给谢象吵包扎伤口。然后把他托上马背,拉回营地救治。事后,邱先通还多次去看望谢象晃,每次都要带上点好吃的东西。谢象晃要说番感激的话,邱先通总是连连摆手进行劝阻。每当谈起这件事,谢象晃总会一往深情地说:“他是我的救民命恩人。”

 

 

 

0606邱会魁少将简历:

邱会魁(1905~1993)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6师16团连长,第5师15团营长,第14团管理处主任,第13团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察南支队支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和龙支队支队长,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副旅长,吉林军区副参谋长兼警备司令,中共吉林省委军事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军区司令部武装处处长,动员处处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3年6月19日在沈阳逝世。

 

邱会魁的故事:

1905年出生,邱会魁是江西兴国县高兴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邱会魁在红3军团任连长时,一次行军途中,忽然,山上传来一阵阵凄切的哭声。邱会魁命令部队继续前进,自己带着警卫员穿过竹林前往察看。原来,一位大娘因儿子病重没钱抓药,便把家中唯一的老母鸡拿去卖,谁知被几个国民党兵用假银元强“买”了去。儿子的救命钱没有了,大娘悲痛欲绝。邱会魁听怒火中烧。他掏出了一枚银元给递给大娘,并要过了那枚假银元,随手放进衣袋。他安慰大娘一番,便立即带着警卫员追赶队伍去了。身后,大娘还在那里虔诚的祷告:愿老天保佑好人!愿老天保佑红军!

激烈的战斗中,忽然,一颗子弹击中邱会魁的左胸,子弹的冲击力将他推倒在地,警卫员惊呼一声“连长!”便赶去救护。谁知邱会魁从地上一跃而起,又向前冲去。战斗胜利结束后,警卫员带着卫生兵找到邱会魁,查看他的伤势。邱会魁看着留有一弹孔却没有血迹的左胸发愣,大家也都百思不得其解。警卫员忽然想起了那枚假银元,他走上前去,从邱会魁的左胸袋里掏出那枚银元。只见银元已被子弹打缺了一个角。邱会魁哈哈大笑起来:“这子弹还真长眼睛。”这时,警卫员说出一句与他小小年纪极不相称的话:“这叫善有善报”是老大娘对天祷告起了作用呢!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察南支队支队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支队长、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副旅长,吉林军区副参谋长,中共吉林省委军事部部长。参加了四保临江等战役。建国后,任东北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去世。

 

 

 

0607邱国光少将简历:

邱国光(1918~2001)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供给部会计,卫生部供给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野战医院院长,山东军区卫生学校队长,军区卫生部供管主任,军区司令部管理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后勤部部长,辽东军区站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3分部部长,第四野战军13团后勤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2001年2月4日在广州逝世。夫人刘月华。

 

邱国光的故事:

邱国光是福建省上杭县人,1918年出生。1932年参加红军,历任红一方面军1军团供给部会计、卫生部供给主任。抗日战争,他担任115师野战医院院长、山东军区卫生学校队长、山东军区卫生部供管主任、山东军区司令部管理科科长。解放战争,邱国光去东北,历任辽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4纵后勤部部长、辽东军区兵站部部长、四野后勤部第3分部部长。先后参与组织领导四保临江,1947年东北夏、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宜沙、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1949年2月,邱国光率领四野后勤部第3分部到达山东临清,接收由由天津运往郑州的给12兵团的物资。渡江战役时,第3分部配属一个汽车团,进驻湖北襄樊,负责由河南运粮食至襄樊,并经汉水船运武汉。宜沙战役,邱国光率第3分部和第2医管处伴随第13兵团遂行保障任务。宜沙战役后,邱国光牵头协调,将部队6万多人、5000匹马、1万多吨物资运过长江。湘赣战役后,第3分部兼第13兵团后勤部,邱国光任兵团后勤部部长。衡宝战役邱国光担负38军和39军的保障任务,同时配属第2医管处的5个后方医院。广西战役时,部队运动速度很快,第3分部带30万银元,保证部队在新区筹措粮食和副食品。广西战役结束后,第3分部改为广西军区后勤部。建国后,邱国光历任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央外贸部华南特派员办事处副特派员,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1968年到1975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九大期间选举的中央委员会中,军队的领导占得比例很大,四野出来的军队干部占得比例也很大。邱国光由于有“一、一、四”的经历,既在红1军团、115师和四野工作过的背景,他当选了九届中央委员。邱国光以后再没有进入过中央委员会。他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后勤学院副院长。2001年去世。

 

 

 

0608邱相田少将简历:

邱相田(1916~1984)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上杭县委训练处处长、组织部部长,少共岩永杭特委组织部部长,新汀杭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青年部副部长,中共杭岱县委代理书记。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4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苏皖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8团政治委员,新四军军部特务团政治委员,浙东游击纵队第5支队政治委员,中共浙东区四明地委书记兼四明自卫总队队长、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3旅7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第3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装甲兵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4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

 

邱相田的故事:

邱相田是福建省上杭县人,1916年出生。1929年参加农民运动,历任少共上杭县委训练处处长、组织部部长、少共永岩杭特委组织部部长、新汀杭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青年部副部长、中共杭岱县委代理书记,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邱相田在新四军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邱相田任华东野战军1纵3师政委。

在淮海战役中,3师的任务是夺取朱小庄、罗河堤、丁枣园,切入邱清泉、李弥兵团结合部。3师迅速夺取了朱小庄,但在罗河堤遇到敌第5军的顽强抵抗,3师伤亡甚大。第5军和整74师、新1军、新6军、18军是蒋介石的五大王牌军,在罗河河堤两岸布下密密麻麻的地堡群。罗河堤攻不下来,就无法切断邱、李兵团的联系。邱相田和师长陈挺使用了预备队,终于有一个营攻占了二百米的堤坝。敌军立即展开反扑,直到进行白刃搏斗。5军先后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和毒瓦斯,3师一直守住了突入的阵地。此时,华野兄弟部队已基本上打烂了敌人的防御体系,陈挺和邱相田立即变更部署,继续以一部分部队吸引、牵制罗河堤和丁枣园的敌人,暗中将主力转入近迫作业,突然打破了黑夜行动的规律,在白天向敌发起攻击,歼灭守敌一个团。在3师强力的钳形攻势下,敌5军45师要求3师派人接洽谈判。邱相田派7团的宣教股长去45师阵地谈判,邱相田指示:只有立即停止抵抗,并在夜半三点钟以前全部放下武器,才保证他们的安全,但根本说不上“起义”二字。敌45师只好向3师投降了。建国后,邱相田任20军政治部主任,随20军入朝作战。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20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历任华东军区装甲兵副政委、济南军区装甲兵政委、装甲兵学院政委、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0609佘积德少将简历:

佘积德(1916~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218团宣传队长,红31军第91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特派员,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炮政治委员,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1981年1月24日在成都逝世。

 

佘积德的故事:

佘积德是安徽金寨人,1916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218团宣传队长、红31军第91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山城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特派员,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炮兵政治部主任。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

1971年9月,佘积德出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这是准备取代程世清的重要信号。1972年4月,佘积德担任江西省委书记,主持省委工作,1972年6月,佘积德担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佘积德当选中共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1974年底,江渭清出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佘积德不再主持省委工作,同时不再担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佘积德1981年逝世。

 

 

 

0610余非少将简历:

余非(1911~2001)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2师政治部青年科干事、科长,红3军团第2师11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团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文娱科科长,第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留守团359旅718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供给部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21旅副政治委员,19旅副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航空处处长,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2001年4月25日在武汉逝世。

 

余非的故事:

余非是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曾用名名余辉、余镜波,1912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东源乡迎树村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1月加入农会和互济会,担任乡互济会负责人。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红三军团第八军政治部宣传大队宣传员,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青年科干事、科长,红3军团第2师第11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团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文娱科科长,第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70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第359旅第718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守卫黄河和山西等地的游击战以及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第21旅副政治委员,第十九旅副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军政处处长。参加了出击陇海铁路、定陶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西南军区航空处处长。1950年10月担任西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1955年5月担任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大军区副职待遇)。他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探索和指导部队建设,为加强空军部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4月2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0岁。

 

 

 

0611余明少将简历:

余明(1914~1990)原名余嗣明。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特务队队员,光山县便衣队政治指导员,鄂东北3路游击师手枪队政治指导员,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政治指导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9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第7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2师4旅12团政治委员,第6旅16团政治委员,第7师19旅55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1师副政治委员、第13纵队39师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1军93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0年2月6日在合肥逝世。

 

余明的故事:

余明是安徽金寨人,1914年出生,原名余嗣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特务队队员、光山县便衣队指导员、鄂东北三路游击师手枪队指导员、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9团连指导员、7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师4旅12团政委、6旅16团政委、第七师19旅55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7师19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7纵21师副政委、13纵39师政委、31军93师政委。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

建国后,历任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去世。

 

 

 

0612余潜少将简历:

余潜(1917~1991)原名于焕堂。河南省滑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12·9运动。1937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任信阳挺进工作团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豫鄂游击独立支队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第5师3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0分校警卫团政治委员、分校政治部主任,新四军5师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鄂皖边区指挥部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5旅政治部副主任,独立第2旅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34旅政治部副主任,江汉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中南军政大学第2分校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1步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主任、训练部副部长、政治部主任,四川省军区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1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夫人王瑞华。

 

余潜的故事:

余潜是河南省滑县人,1917年出生,原名于焕堂,曾用名于焕。1930年考入开封私立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晨钟》周刊,因画漫画讽刺当局受到警告,不久转到北平汇文中学读书。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头部被警棍打伤。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汇文中学支部书记、北平市高中毕业就业委员会副委员长。余潜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随李先念到敌后,历任豫鄂游击独立支队营教导员、5师3团政治处主任、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原突围时,余潜是鄂东独立第2旅政治部主任。

1946年7月2日,4团三次强突未成功,张体学主持会议决定以营为单位分散行动。余潜率4团1营从宋埠以北突围。余潜率4团1营因沿途遭国民党军阻击,转入麻城歧亭宋埠公路以西,后绕道八里湾,转向陂安南与马启春率领的6团1营两个连会合,随即分开,与2营会合,在2营掩护下渡过举水。中共中央电示独立第2旅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坚持斗争,余潜因腿伤,到□北隐蔽治疗。余潜后来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12纵34旅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围歼敌整编11师和阻击敌整编10和118旅战斗,战功卓着,立大功一次。后任江汉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余潜担任21步兵学校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主任、训练部副部长、政治部主任,1970年任四川省军区政委。1961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离休,1991年去世。

 

 

 

0613余成斌少将简历:

余成斌(1911~1978)河南省固始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固始县游击大队中队长、大队长,县独立团副团长,川陕省保卫局秘书长,独立团团长,独立第2师参谋长,西北保卫局特务大队政治教导员、执行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冀鲁豫军区第10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桐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58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许昌军分区司令员,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粤西军区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6月5日在武汉逝世。

 

余成斌的故事:

余成斌是河南固始人,1911年出生。13岁到正阳县当饭店学徒,因抗议虐待被开除,回固始县培荣堂当杂役。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派入民团总局当兵,从事秘密工作,因暴露身份离开民团。1928年组织程家集、毛阜集农民暴动,暴动后随部加入固始县游击大队,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游击大队分队长、中队长、大队长、党代表,固始县独立团副团长、手枪大队政委、川陕省保卫局秘书长、川陕苏区独立团团长、独立2师参谋长、西北保卫局特务队指导员、执行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余成斌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129师军法处干事、东进纵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余成斌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冀鲁豫军区10纵政治部副主任、桐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58军政治部副主任。余成斌共9次负伤。建国后,历任河南军区许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粤西军区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0614余光文少将简历:

余光文(1902~1985)湖南省平江县人。1925年参加平江农民自卫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赣独立2师连政治指导员,红6军团第18师54团特派员,师特派员,红6军团保卫局副局长兼侦察部部长,红6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锄奸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管理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18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务部部长、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顾问。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

 

余光文的故事:

余光文是湖南平江人,1902年出生于贫农家庭,化名吾必成。从小当长工。1925年参加平江农民自卫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任湘鄂赣独立师传令班长、平江东1区苏维埃政府保卫队长、平修通游击队副队长、红16军7师传令班长、湘鄂赣独立2师机枪连特派员、指导员、红6军团18师54团特派员、18师特派员、红6军团保卫局副局长、红6军保卫部部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锄奸部部长。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一篇回忆录上说:余光文是三市镇人。家贫,幼为人放牛,年16,做长工。身材高大,擅拳术。1925年入农会和农民自卫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金坪受挫后,奉命回平江组织武装斗争。两次负伤。长征中,常领尖刀连、敢死队,冲锋陷阵,率侦察连,出没敌区,作开路先锋。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担任晋察冀军区锄奸部长。余光文认为保卫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铲除奸细和保护好人”。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从敌占区来。白区中共地下组织发来电报,说其中混有特务,以致这批青年全部被捕,余接手此案,反复核查,仅一人有问题,其余全部释放。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管理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18局局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部长、副秘书长。余光文1962年晋升少将军衔。1985年去世。

 

 

 

0615余光茂少将简历:

余光茂(1915~1998)江西省崇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5师15团代排长,连政治指导员,陕北红28军第1团连政治指导员,军委警卫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5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1团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第1师1旅3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团长,第1师1旅2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参谋长,第4纵队11师副师长,第12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30军89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军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8年1月7日在上海逝世。

 

余光茂的故事:

余光茂,江西省崇义县人,1915年出生,原名余律。随兄参加红军,自学成才,任红3军团排长、指导员。抗日战争爆发,余光茂被分配到新四军工作。

1940年2月7日,日军下乡杀人放火,掠夺财物,群众向新四军挺进纵队1团3营报告,营长和教导员余光茂闻讯大怒,举着驳壳枪带领队伍一个猛冲,消灭了30多个日军,并乘胜直追,打出了名气,当地老百姓称新四军为“四老爷”,“四将军”。

1950年,余光茂是20军89师师长,入朝作战。在朝鲜升任20军副参谋长、第二参谋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1952年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升任20军副军长、军长。文革期间,余光茂是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

余光茂和廖政国是多年的老战友,在新四军挺进纵队时,廖政国是1团参谋长,余光茂是1团3营教导员;在新四军1师时,廖政国是1团团长,余光茂是2团团长;在华东野战军1纵,廖政国是1师师长,余光茂是1师参谋长。入朝作战,他们又同在20军,回国后,先后担任20军军长。司令员廖政国被绑批斗后,廖政国考虑到副司令员张宜爱、副政委李彬山已倒向张春桥,便找到余光茂交代:我万一不行了,或者出了什么事情,你千万要稳定住部队。一定要坚守岗位,加强警备,特别是作战、机要、通讯三个部门,千万不能乱。这三个部门的同志表现很好,发扬了人民军队打不跨、冲不跨的顽强精神,我们当领导的更要多帮助他们,多替他们承担一些压力。以后恐怕就要靠你了。余光茂认真地回答:“是,请放心!”

后来廖政国调离上海警备区,余光茂也调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1975年,12军政委宋佩璋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文革结束后,宋佩璋表现欠佳,在当时被称为“捂派”。1977年6月,华国锋、叶剑英和政治局其他领导人听取了宋佩璋、李任之、王文模、余光茂和官俊亭的汇报,中央决定将宋佩璋调离安徽。

 

    

0616余克勤少将简历:

余克勤(1913~1988)河南省固始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排长,红军大学区队长、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支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营长,冀鲁豫军区独立游击支队参谋长,新编第3旅7团团长,教导第7旅副旅长,水东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第3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省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副军长,第八步兵学校校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14日在洛阳逝世。

 

余克勤的故事:

余克勤是河南固始人,1913年出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警卫班长、红31军交通队警卫排长、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区队长、连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支队长、抗大一分校营长,冀鲁豫军区独立支队参谋长,和司令员赵基梅、政委谭甫仁率部转战于磁县、林县一带。1940年任新3旅7团团长,在盘丘战斗中,采用“牵牛”战术,歼灭日军100余人。后转战鲁西南,屡战屡胜。1941年任教7旅副旅长,1944年率南下大队进入豫东,攻打民权县杨城据点,歼灭伪军300人。1945年任水东军分区司令员,在太康以西歼灭伪军一千人。他指挥欧阳岗战斗,歼灭日军80人,伪军600人。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第3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独立2旅旅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战役。

建国后,任平原省军区湖西军分区司令员、68军副军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第31步兵学校校长、第8步兵学校校长、洛阳步兵学校校长、济南军区步兵学校校长。主持编写了《水网稻田地战斗》、《海岸防御》、《山地各类地形射击》。余克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去世。

 

    

0617余述生少将简历:

余述生(1915~1993)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31军政治部组织干事,西康雅安独立团政治委员,红31军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独立师政治委员,军卫生部总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股长,第13团政治处副主任,旅直属队总支书记,八路军前方指挥部野战供给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供给部副政治委员,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第1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四川军区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一九八二年被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93年8月9日在成都北京逝世。

 

余述生的故事:

余述生是河南新县人,1915年出生,曾用名余淑慎。12岁参加童子团,任分队长、中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红军,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副班长、班长、师部宣传队队长、红31军政治部组织干事。1932年在四川的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敌军包围,他拼死救出受重伤的副团长。他后来担任过游击队队长、独立团政委、红31军教导营2连指导员、军政治部军事裁判所干事、军卫生部党总支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组织股长、副主任、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第18集团军野战供给部政治处主任、副政委,参加了阳明堡、响堂铺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卫生部政委、1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建国后,任川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四川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1954年底,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原来西北、西南、华东、中南、东北、华北6个大军区,改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昆明、武汉、成都、兰州、新疆、西藏、内蒙古12个大军区,1956年又增设福州军区。随后,中央军委陆续任命了各大军区领导班子。有一批少将率先进入了大军区领导班子,他们是: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李迎希、唐金龙、副政委张广才、叶明、第二参谋长闵学胜、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张希钦、副政委李铨、左齐、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瑞林、副政委金如柏、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文清、何正文、副政委郭林祥、参谋长茹夫一、政治部主任余述生、福州军区刘永生、参谋长黎有章、政治部主任廖海光。余述生后升任成都军区副政委。

 

    

0618余品轩少将简历:

余品轩(1906~1981)安徽省六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28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第11师32团政治委员,第9军27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长,独立团副团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东进纵队第2团政治委员,新编第7旅20团副团长,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参谋长,豫西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2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河南军区第6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役局局长,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9月20日在郑州逝世。

 

余品轩的故事:

余品轩是安徽省六安县人,1906年出生。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0师28团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营政委、11师32团政委、9军27师80团政治处主任、27师政治部主任。长征途中,杀掉自己的坐骑为部队战士充饥。参加了西路军西征作战。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358旅769团骑兵营营长、33团副团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政委、东进纵队2团政委、新7旅20团副团长、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参谋长、豫西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1纵2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河南军区第6军分区副政委。中原突围后,他带领2旅直属机关和一个连在湖北省兴山县一带活动,被国民党军打散,仅余他和一名警卫员,隐蔽在宜兴县一位开明绅士家当帮工,锄地放羊。后沿路乞讨,回到部队。建国后,任河南军区南阳军分区副政委、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余品轩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离休,1981年去世。

 

    

0619余洪远少将简历:

余洪远(1907~1991)陕西省西乡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政治部宣传员,中共巴州县委书记,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川陕省保卫局局长,省政府副主席,中共金川省委军事部部长,甘肃省财粮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陕西省汉南特委书记,陕西省政府干部科科长,八路军留守团警1旅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5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炮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炮兵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10月5日在南京逝世。

 

余洪远的故事:

余洪远是陕西西乡人,1907年出生。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10师政治部宣传员、中共巴州县委书记、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川陕省政府副主席、中共金川省委军事部部长、甘肃省财粮部部长。参加了长征。长征途中,他带领省政府、省委机关一部分和妇女独立团,赶去懋功一带,为迎接中央红军做物资准备,主要是筹措粮食。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共陕西省汉南特委书记、陕西省政府干部科科长、警1旅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独立2旅政委。反攻豫北时,独2旅原做为8旅的预备队,因敌66师已进至屯子山,8旅已无法插断敌军,纵队副司令员曾绍山打电话命令独2旅:“你们的正东方向,是敌第二快速纵队与66师的结合部,纵队决定你们火速向东插,坚决把敌人撕开,坚守至黄昏主力赶到时为止。”独2旅这支预备队扛上了硬杠子。独2旅强行军赶到郑岗,敌第二快速纵队前卫与66师之间有三、四公里的空隙。向守志和余洪远商量要在敌人腰间争个立足之地。76团2营抢占范庄,和66师接火,张显扬带76团1、3营抢占了东、西郭村,独2旅这支地方部队,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展开了险恶的阻击战,一直战斗到我军主力赶到。为此,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给余洪远打电话:“余洪远同志吗?辛苦了。你们抗得硬,打得好!”陈锡联还专门给独2旅奖励:在围歼第二快速纵队总攻时,给独2旅留了一个口子。

余洪远后任中原野战军9纵26旅政委、15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广西等战役。建国后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副政委,沈阳军区炮兵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余洪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去世。

 

    

0620余致泉少将简历:

余致泉(1916~1977)江西省吉水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第18师53团排长、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连长,八路军120师358旅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358旅718团副团长,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6师108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3团副师长兼参谋长,步第11师师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军区后勤部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7年9月26日在兰州逝世。

 

余致泉的故事:

余致泉是江西吉水人,1916年出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18师53团连长。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358旅718团副团长。东北野战军12纵36师108团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建国后,1951年任副师长兼参谋长。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步兵11师师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

1964年7月,中央同意成立扎东特委 平叛改革时,有两千多名叛乱分子逃到尼泊尔边境木斯塘地区,这股叛匪经常窜回我边境地带进行破坏,并袭击我边防军民。为了开展反对叛匪回窜的斗争,中央批复西藏工委同意成立中共扎东特派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仲巴、吉隆、萨噶三县的边防工作。特委书记为张向明,第二书记为余致泉,特委由西藏工委直接领导。与此同时,军区成立扎东军事指挥部,对回窜叛匪进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工作。指挥长为余致泉,副指挥长为张向明。特委成立半年左右,近千名外逃边民回归和外逃叛匪投诚,边界得到控制,边境趋向安定。里孜、宗嘎、松如等四个边界传统贸易市场恢复,边民正常进行小额贸易,开展盐粮交换工作。

1964年晋为少将。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7年去世。

 

 

 

0621余嗣贵少将简历:

余嗣贵(1913~2000)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教导队排长,第30军88师264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卫生部附属医院政治教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卫生处政治指导员,直属警卫营政治教导员,冀中军区警备旅第2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5师15旅43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豫西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河南军区信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潢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后勤部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0年10月17日在武汉逝世。

 

余嗣贵的故事:

以下选自余嗣贵将军传

余嗣贵,金寨县双河镇人,1913年10月出生于贫农家庭。1929年加入少先队,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7月由团转党。在鄂豫皖苏区参加了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他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1933年4月到1937年,他历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教导队排长、第30军89师264团特务连指导员、1营3连指导员、红四方面军附属医院1所、3所指导员。在川陕根据地,他参加了反刘湘“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攻占浪中县等战役。1935年5月随部长征。在威县阻击敌人的战斗中他率特务连冲锋在前,左脚被手榴弹炸伤,但他扔坚持行军和打仗。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致使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历经了千辛万苦,直到长征结束,他伤势尚未痊愈。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卫生处教导员、386旅特务营教导员、冀中军区直属队总支书记、冀中6分区2团政治处主任、2团政治委员。1940年2月,冀中部队奉18集团军总部命令,翻越太行山,参加晋冀鲁豫边区的反顽斗争。国民党顽军朱怀冰97军依仗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在晋冀鲁豫边区的涉县一带,疯狂向我解放区进攻。为打击顽军嚣张气焰,6分区部队于3月4日进入预定集结地区,2团奉命担任中央突破。午夜进入阵地,拂晓战斗打响,他率领全团勇猛冲杀,突入敌阵,歼敌800多人,下午分区各部向敌发起总攻,2团冲入敌指挥所,敌阵脚大乱,敌97军除军长朱怀冰率千余人逃脱外,大部被歼,缴获大批枪支弹药,2团仅缴获子弹即达100多万发,并以30万发支援兄弟部队,受到了分区的表扬。

1940年8月,他率2团参加了百团大战,担任破袭石家庄到井陉煤矿一线的铁路,阻击从石家庄向西增援之敌。经一星期奋战,破坏铁路桥梁10多处,迫使石、太铁路瘫痪1月之久,并数次击退西援的敌人,使敌人所谓封锁分割的“囚笼”政策破产。1942年春,他参加了反日寇五、一大“扫荡”的斗争。在两个多月的战斗中,他一面深入群众,组织坚壁清野,一面率2团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打击消灭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扫荡”。一次,他带领3个连队,携电台一部,到德(州)石(家庄)铁路以北,收容作战失散人员,恢复路北根据地工作。在衡水附近,与日军一小队骑兵遭遇,他立即指挥部队分散对敌包围,向敌突袭,毙敌10多人,俘敌3人,缴获战马20多匹,余敌溃败而去。

1942年夏,冀中警备旅奉命转移到晋冀鲁豫边区执行任务。旅部机关及冀中区党委、军工厂等500多人随2团行动。一天夜间,部队刚跨进河北馆陶县北阳堡村头准备宿营时,日军一个联队和伪军共5000多人,突然向我扑来,余嗣贵指挥2团迅速强占北阳堡至高点,以手榴弹、机枪租击蜂拥而至的敌人,敌出动装甲车,以猛烈的炮火、毒瓦斯轰击我军阵地,并连续发起集团冲锋。2团指战员坚守阵地,奋勇抗击,一次又一次将低敌击退,,战斗从拂晓直打到黄昏,击毙日军联队长以下380多人,警备旅机关及冀中区党委安全转移。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对北阳堡战斗作专题报道,表彰2团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1946年初,他任中原野战军5师15旅45团副政委,6月26日,国民党军30万人大举进攻我中原军区部队,15旅45团奉区党委命令,随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向北突围。在突破荆紫关后,45团担任掩护突围的前卫团。部队进抵东赵川,遭敌胡宗南部1个师阻击,45团与之激战整日,不仅伤亡较大,弹药消耗几将殆尽,余嗣贵等团首长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激励士气,以刺刀和石块与顽敌拼搏,终于打退了敌人疯狂进攻,掩护了中原局和军区机关安全突围。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豫西军区3分区(嵩县)政治部副主任、郑州军分区、确山军分区、信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他在建设地方革命武装、剿匪反霸、支援南下大军渡江作战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0622谷广善少将简历:

谷广善(1909~)河北省高邑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宁都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第15军卫生处卫生科科长,第15军44师卫生队队长,第13军38师卫生队队长,39师卫生队队长,红五军团少共国际师卫生部部长,红1军团野战医院卫生所长,第1师卫生部部长、医务主任,第2师卫生队队长,红1军团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卫生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东线后勤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运输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部长、修建部部长,国防部第5研究院副院长,第7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谷广善的故事:

谷广善又名谷东平,河北高邑县人,1905年出生。幼父亡。7岁入高邑县南关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同仁小学读书。10岁因母亲担心他远离自己,中断学业。1924年到磁县盐务统领公馆当杂役。1925年到冯玉祥部当医兵,先后晋升看护生、司药生、看护长、军医。

1931年,谷广善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25师74旅2团军医,参加宁都暴动,随后参加红军。历任红5军团红15军卫生科科长、红44师卫生队队长、红13军38师卫生队队长、39师卫生队队长、少共国际师卫生部部长、红1军团野战医院卫生所所长、红1师卫生部部长、红2师卫生队队长、红1军团卫生部副部长、八路军115师卫生部部长。谷广善在38师担任卫生队队长时,提出了加强部队教育管理的意见,受到军长董振堂的赞赏,规定哪个部队病号多,要追究军事首长的责任。他在少共国际师担任卫生部部长时,用一个月时间,采用偏方,治愈全师近4000官兵所患疥疮。

平型关战役后,林彪为晋军误伤,谷广善回忆是林彪受的是贯穿伤,子弹是从背部射入,穿过肺部,击断了一根肋骨,从胸前透出。当时谷广善赶到出发地点,到林彪受伤及裹伤的现场查看了一番,他从一滩血迹中拾到一截半寸长的肋骨。他将肋骨包好,随后返回卫生部拿了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械再赶到师指。林彪躺在担架上见他这么晚才露面,很不满地说:“同志,关心一点嘛!”115师保卫部长朱涤新率一个警卫连,谷广善带着两名医护人员和一名勤务兵护送林彪回延安。路上,谷广善与林彪同宿一室,林睡在炕上,谷搭了一个草铺。林半夜醒来,看到谷与他睡在一起感到很满意,他问:“我负伤了吗?”谷广善回答说:“是的,还伤得很重。”林说:“我怎么不觉得痛?”“我给你打了吗啡。”林想坐起来,谷连忙制止说:“你的伤口没有愈合,你坐起来会引起伤口出血。”林彪对此话不大相信,第二天,他真的坐了起来,结果引起伤口喷血。谷广善为其止完血后,再次提出忠告:不要乱动。经此教训,林彪对谷广善言听计从。有一次,林彪躺在铺上回忆受伤时的情景,他说子弹是从右前方射来的,击中了胸部。谷广善说:“不对,子弹是从背部射进去的,穿过肺部,还打断了一根肋骨,再从前胸冒出来的。”二人因此争论起来。林彪坚持说子弹不可能是从背后打进去的。谷广善说:“贯穿伤入口比出口小,这是规律,你背部的伤口比胸部的伤口要小。”林彪还是不相信,于是谷广善取出从现场拾到的那截半寸长的肋骨,说了第二条理由:“如果子弹是从胸部打进去的,这截肋骨就会掉进内脏,可就要动大手术了,幸好是掉出体外,说明子弹确实是从背后打进去的。”林彪看到血糊糊的肋骨感到非常吃惊,但是仍对背部受伤之说将信将疑。谷广善又摆出了第三条理由:“看一下你棉衣上弹孔丝棉的朝向就清楚了。”林彪仔细查看了背部弹孔的丝棉,果然朝里,于是说:“你说的没错,真是从背后打进去的。”  

解放战争,谷广善到东北,从事后勤工作,担任四野后勤部参谋长、运输部部长。有一次他草拟了一份电报,想以司令部的名义向三野借调一批油桶,他找到参谋长肖克,肖克说:“这个电报得林总签署才能发出,你找林总去吧!”他只好去找林彪,林彪一见面就说:“你怎么不来看我?”谷回答道:“我知道你忙得很,不想打搅,加上我这个运输部长也忙得不得了,实在没得空闲。”林彪说:“那你现在怎么来了?”谷拿出电文,说:“肖参谋长要我找你签字。”林彪看完电文,签上名,说:“看来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以后你有空就来走走。”建国初,谷广善被任命为空军后勤部部长。他领导空军后勤部制定了空军供给标准,接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机场542个,整修和扩建机场68个,组建了5个修建工程大队,经过努力,保证了航校、部队训练、作战的油料供应,开展了飞行员体检工作,组建了空军医院和空勤疗养院。

1950年,全军总预算重不包括空军建设费用,创建空军,用款又多又急,总后勤部无款支付,中财委因无预算不好拨款,空军经费得不到解决。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就此报告军委,刘少奇想了个办法,他说目前空军的建设是以对台湾及其他海岛作战为目标,因此空军处经常费用外,应在战时费内开支。空军初创时期,中财委共拨款36721亿元人民币(旧币),保证了空军后勤工作的开展。谷广善后来担任过空军修建部部长、国防部五院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九·一三”事件之后,谷广善被抄家,查找他“上贼船”的证据,结果什么也没找到,抄家的人问:“你当初为林贼治伤,干嘛不整死他?” 谷广善回答道:“他那时候是八路军的师长,我整死了他不就成反革命分子了,当时保卫部长就在旁边,他可是办案子的。”

 

    

0623谷景生少将简历:

谷景生(1913~2004)山西省猗氏(今临猗)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反帝新闻主编,抗日同盟军第五师宣传科科长,团政治委员,北平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左联”书记,“泡沫”社社长,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北平“学联”党团成员。参与领导12·9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民运部部长,中共太行第3地委城工部部长,第7地委书记,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5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政治委员兼中共昆明市委书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防空军副政治委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委员,总政治部群工部部长,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二书记兼新疆生产建设团第一书记、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4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夫人范承秀。

 

谷景生的故事:

谷景生1913年生,原名谷峰,山西省临猗县人。1929年始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在北平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入中国共产党,任河北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主编。

1933年参加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任抗日同盟军第5师宣传科长、5师1团(着名的张涛团)政委,经历了多次战斗,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在北平附近小汤山战斗中负重伤。

1935年5月下旬,中共北平市委又一次遭到破坏,河北省委决定组成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员会,成员有王学明、冷楚、彭涛等,谷景生任团市委书记、“左联”和“文总”党团书记,周小舟负责武装自卫会北平分会工作。在局势日益严重,华北危在旦夕的关头,谷景生、彭涛、周小舟根据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提出了为团结各种抗日力量,与国民党进行合法斗争,争取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但这一正确主张却遭到市工委主要负责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其时不是向国民党要求民主的问题,而应组织暴动,打倒国民党,建立北方苏维埃。为此,谷景生、彭涛、周小舟多次向河北省委报告北平党内的意见分歧,并派周小舟直接向省委汇报。中共河北省委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肯定了他们的工作,批准了他们提出的政治主张,并根据形势需要,撤消了北平工委,决定组成中共北平临时市委,由谷景生任临时市委书记,彭涛任组织部长,周小舟任宣传部长,并派李常青为省委特派员,代表省委领导北平党的工作。

北平临委成立后,立即深入到各大中学校建立各种群众团体,并组织团委、学联以及各学校的学生骨干,经过周密部署和层层发动,在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举世震惊的12·9运动。谷景生、彭涛、周小舟、李常青四人是12·9运动党的主要领导者。薄一波同志主持牺盟会的工作以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又增派了杨献珍、韩钧、董天知、周仲英、王鹤峰、傅雨田、李力果、侯振亚、刘有光、廖鲁言、冯基平、唐方雷、刘亚雄、谷景生等十几位在白区工作有经验的党员骨干。谷景生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总干事、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军政训练班政治指导员、山西决死一纵队连队指导员、纵队民运部长。

1941年,先后任中共太行三地委委员、城工部长、中共榆武郊工委书记、决死队九团政委。1943年至1947年,先后任太行第七地委委员兼林县县委书记、林县独立团政委、中共太行第七地委书记、太行七分区政委。1947年至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主任。洛阳解放后,任中共洛阳市委书记,郑州解放后,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

1949年,任中共昆明市委书记兼副市长、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至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政委。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毛泽东要从抗美援朝的十八个军政委中选一人入主防空军工作,彭德怀举荐了他。1954年至1957年,他先后任军委防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政委、党委第二书记。

1957年,谷景生又在杨成武的推荐下,出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委,与“导弹之父”钱学森搭档。谷景生后担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

文革期间,谷景生被打成叛徒,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关进监狱8年。出狱后,谷景生到处反映要求澄清问题,但被拒之门外,处处受冷落,最后找到徐立清,徐立清和谷景生亲切长谈,热情慰勉。徐立清为谷景生平反做了大量工作,并报告了邓小平,在邓小平的关心下,谷景生恢复了名誉。他出狱第七天,邓小平就派他奔赴对越自卫还击战第一线,出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1980年新疆发生动乱,胡耀邦用专机急调他赴疆,出任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乌鲁木齐军区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稳定大局。谷景生1983年担任中英联络小组副主席。谷景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24邹衍少将简历:

邹衍(1915~)原名邹衍桃,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政治部宣传员,红1军团第3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甘肃华池县保卫局局长,陕北定边县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政治处主任,边区政府警卫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晋西支队副政治委员兼第2团政治委员,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8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160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公安纵队政治委员兼公安1师政治委员,东北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装甲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增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夫人李庆然。

 

邹衍的故事:

邹衍是江西省兴国县人,1915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12军政治部宣传员、红1军团3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抗日战争,邹衍历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政治处主任、边区政府警卫团政委。

解放战争,邹衍到东北,担任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

长春围困战时,邹衍是独8师政委。独8师是以牡丹江、合江两个军区的4个独立团以及合江军区机关、直属分队组建的,干部绝大多数是经过长征或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战士多为土地改革后参军的农民。独8师先是担负监视和牵制吉林守敌60军的任务,在吉长公路毙伤俘敌700余名。独8师在长春围困战中,其封锁区的当面守敌是敌60军暂52师。在军事包围的同时,邹衍组织独8师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最普遍的方式是阵地喊话,还有散发宣传品,组织群众做宣传,建立关系,做敌内部工作。围城期间,向独8师投诚和被收容的敌军官兵有4000多人。邹衍后来担任47军160师政委。

建国后,有过警卫工作经验的邹衍重操旧业,担任中央公安纵队政委兼公安1师政委、东北公安部队副政委。他离开公安部队后,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陆军军政委、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  

      

0625邹国厚少将简历:

邹国厚(1908~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第1师3团机枪营班长,红4军第11师33团排长、连长,第31团营长、副团长,红31军第91师277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团长,新编第7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129师新编第4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冀南军区南宫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北省军区邢台军分区司令员,河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9月18日在天津逝世。

 

邹国厚的故事:

邹国厚是湖北黄安人,1908年出生。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红1军1师3团机枪营班长、红4军11师33团排长、连长、31团营长、副团长、红31军91师277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团长、新7旅副旅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后任冀南军区第6分区司令员、新4旅副旅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参与开辟桐柏解放区。

建国后,任河北军区邢台军分区司令员。邹国厚和军分区政委程玉琳通知大华汽车公司,乘车去保定开会。由于汽车公司售票无限制,邹、程上车时乘客已满。于是,他们大发脾气,并派十余名武装人员强行扣车。从早7点 扣到中午12点,直到让邹、程坐在了前排才准开车。车到高邑县泥土路上,一马车未让路,邹、程的随行人员把赶车的痛打了一顿。中共中央华北局纪检委对此进行严肃处理,给邹、程二人党内当众警告处分。因为当时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这件事上了《河北日报》。邹国厚后任河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河北军区副司令员。

 

 

 

0626邹善芳少将简历:

邹善芳(1912~1990)河南省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33团连政治指导员、副营长、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省昔阳县游击第1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129师385旅营政治教导员,左权县子弟团政治委员,385旅轮训大队大队长,决死第1旅9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商丘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河南省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0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

 

邹善芳的故事:

邹善芳是河南光山人,1912年出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11师33团连指导员、营政委。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昔阳县游击第1大队政委,八路军129师385旅营教导员、团长、轮训大队大队长、决死1旅9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北军区独立5旅旅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邯郸、太原战役。

太行第二军分区创建于抗日烽火的1940年6月,第一任司令员张国传,政委赖若愚,第二任司令员为曾绍山,政委赖际发。最初驻地为和(顺)西县,1944年,驻地迁榆社县堡下村,1945年11月-1948年4月驻左权县马厩村,以后迁至太谷县。

晋中的1948年,是太行二分区对敌斗争的转折年,也是扭转战场形势关键一年。如果说,以往作战,多是以游击战,袭击前来解放区的抢粮的阎军,积小胜为大胜的话,那么这一年则是多以团建制,甚至以数团集群去主动攻击敌人,更多打得是运动战,以至配合主力部队打了决定战争前途命运的大战役,部队技战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并逐步创建了旅的建制。

同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为配合即将打响的晋南临汾战役,太行二分区统一部署晋中地区的部队(四十二团、四十三团、榆次团和太谷、祁县的两个独立营,向境内阎军占据的铁路交通线据点发动攻击,以牵制敌人的兵力。同年4月6日,四十三团与太谷独立营在太谷县东、西里村伏击阎军,还在西崖展开白刃战,毙伤敌180余人。

同年5月18日,徐向前率领的华北第一兵团攻克临汾。很快,即部署更大规模的晋中战役。N48X[Q* 

为了配合主力部队打好晋中战役,根据华北军区和第一兵团的命令,太原周边解放区的军政人员,由无作战任务的分区向有作战任务的分区开始合并,并组建和扩编地方部队。如太行三分区人员向二分区人员合并,冀晋二分区与察哈尔军区合并组成北岳军区。晋绥六分区和八分区部队合并组编的八个团为吕梁集团,由晋绥军区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罗贵波统一指挥;北岳(晋察冀)二分区组编的两个团和太行二分区组编的三个团,共计五个团编为“肖文玖集团”(简称“肖集团”,又称“晋中集团”),由北岳军区副司令员肖文玖统一指挥。太行二分区司令员邹善芳则配合肖文玖指挥本分区的三个团。

 

 

   

0627辛国治少将简历:

辛国治(1921~)河北省黄骅县人。1937年参加本地抗日救国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黄骅县抗日救国会第11分会秘书,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连政治指导员、支队政治处宣教股股长,115师教导第6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组织科科长,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处副主任、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往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山东团渤海纵队第11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青年部部长,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辛国治的故事:

辛国治是河北黄骅人,1921年出生。1937年参加新海县抗日救国会。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连指导员、支队政治处宣教股股长,115师教6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组织科科长、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处副主任、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第2军分区政治处主任、副政委、山东兵团渤海纵队1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委,华东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青年部部长。文革时期曾在全军文革小组工作。后担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舰队副政委、南海舰队舰队副政委。

沧州晚报的消息:7月31日,本报刊登了消息《沧州籍“开国将军”知多少》。昨天,退休干部杨述义致信本报,讲述了黄骅籍“开国将军”辛国治支援家乡广播事业的义举。

今年79岁的杨述义在信中说,1968年,他在黄骅县广播站工作,那时正大力普及广播入户。由于扩大器输出功率小,推广起来难度很大。黄骅广播站的人们不知跑了多少地方,也没买到大型的扩大机。这年,杨述义专程到北京向有关部门求援,但没有成功。一天晚上,杨述义去拜访在水电部工作的老乡杨杰如。恰好时任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的辛国治将军也在杨家。老乡见面格外亲,他们无话不谈,越说越近乎。当辛国治问杨述义在工作上有没有困难时,杨述义便说起了进京求援的事儿。辛国治听后,当即表示帮家乡买一台扩大机。

杨述义从北京回到黄骅大约一周时间,北海舰队的两位同志果然开车送来了一台上海产的500瓦扩大机,广播站的全体人员欢呼雀跃,打心眼里感谢这位老将军。“如今此事已经过去近40年了,杨杰如同志已去世,国治将军不知调到哪里,始终没有联系上,我愿借贵报一角,对当年支援家乡广播事业的国治将军表示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0628闵学胜少将简历:

闵学胜(1914~2003)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1团连长,第31军73师279团司令部侦察股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团参谋长,晋冀鲁豫军区386旅18团团长,河南军区伊洛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3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参谋长,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7军51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新建指挥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12日在武汉逝世。

 

闵学胜的故事:

闵学胜是湖北省黄安县人,1914年出生,又名闵学圣。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1团连长、31军73师279团司令部侦察股股长。抗日战争,闵学胜历任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团参谋长、18团团长、新四军5师3旅旅长。中原突围时,闵学胜和张力雄指挥1纵3旅冲开一个缺口,越过平汉。他奉命率领1纵3旅8团和2旅6团两个营在襄河东岸流水沟阻击敌军,掩护南路军强渡襄河。闵学胜以不到两个团的兵力,与数倍之敌展开白刃格斗,顽强阻击敌军进攻,浴血奋战两昼夜。当闵学胜指挥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后,渡口已被敌军严密封锁。闵学胜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当日黄昏夺占了无名高地,打开了向北突围的缺口,部队迅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转道北上,经过辗转战斗,一路艰辛,进至豫陕边,化险为夷,完整地保存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解放战争,闵学胜历任冀南军区参谋长、冀鲁豫军区独立3旅旅长、17军51师师长。建国后,闵学胜担任铁道兵4师师长。1952年,闵学胜毕业于军事学院,旋即入朝,历任志愿军铁道兵4师师长、志愿军铁道兵新建铁路指挥所副司令员。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他历任铁道兵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后勤部部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第二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

 

    

0629闵鸿友少将简历:

闵鸿友(1913~198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赤卫队,后编人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73师218团连长、营长、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六大队分队长,八路军总政治部扩队队长,冀中军区第1军分区营长,第17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3旅17团团长,3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3军9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兵团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12月29日在西安逝世。

 

闵鸿友的故事:

闵鸿友是安徽金寨人,1913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闵鸿友历任红四方面军连长、营长、团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抗大分校队长,冀中军区营、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1940年率部在河北定县炸毁日军一列军用火车,受到八路军总部通令嘉奖。解放战争中,闵鸿友是许光达3纵有勇有谋能打硬仗的一位团长。在攻打清涧的战斗中,36团苦战三天三夜,未能攻破一个叫“倒垂柳”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有一条交通壕直通清涧城,是3纵理想的突破口。许光达痛下决心,重新组织攻城部队。闵鸿友的17团过去在高家堡攻坚战和乌泥铺打阻击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这时17团已按计划完成了攻取外围据点的任务。许光达当即命令17团打增援。闵鸿友考虑正面攻击效果不好,率部队从侧翼猛扑上去,拿下了“倒垂柳”。

总攻开始后,许光达来到闵鸿友的团指挥所,闵鸿友实在不敢让许光达呆在团指挥所,因为在高家堡战斗中,许光达也来到闵鸿友的团指挥所,在一堵高墙的豁口用望远镜观察敌情,许光达刚放下望远镜离开,警卫员站了过去,一颗流弹击中了警卫员,警卫员当场牺牲。闵鸿友好说歹说,许光达发火了:“我碍你么子事!你指挥你的,我看看热闹都不行么?”“有你一号首长在,哪有我团长说话的地方,要么你亲自指挥,要么你离开这里,你看着办吧!”闵鸿友边说边摘下手枪,送到许光达面前,许光达只好离开了闵鸿友的团指挥所。闵鸿友后升任晋绥军区3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3军9师副师长。

建国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3军9师师长。1954年入朝,闵鸿友升任1军7师师长。回国后,任陕西军区副司令员、陕西省第三届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去世。

 

    

0630况开田少将简历:

况开田(1912~1983)江西省莲花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特务营政治处宣传员,红一方面军供给部会计、财务科副科长、会计科科长,红军前敌总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供给部部长,冀察军区供给部部长,冀察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后勤指挥所副主任,第19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6分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3分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财务部部长,济南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部长,济南军区司令部顾问,济南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夫人耿相柏。

 

况开田的故事:

以下是袁升平中将的回忆文章

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况开田同志,一贯对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就因为他不支持江青一伙的歪门邪道,王效禹之流对他恨之入骨。他们指使一伙人进驻后勤大院,提出“打倒况开田,吃饭不要钱”,杀猪宰羊,吃光抢光。还把武斗的死尸抬到况开田同志的床上,栽赃陷害。并且把他打成“袁升平的'死党’、'帮凶’,竟在他身患重病之时,关押起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丁瑞光同志,从事军队宣教、党务工作,只因和我有工作关系接触较多,只因坚持党的原则。竟被打成“袁升平的死党”,关进监视,一家人挨整。政治部秘书长张群章、保卫部长晋国强、宣传部副部长周克玉同志,也仅仅是因为同我有工作关系,被打成“袁升平的人”,入狱审查。整个军区政治部被打成“袁升平的庇护所”,深受其害。

“四人帮”放火烧荒,重点烧军区,大批指战员无辜挨整。当时军区党委常委中,有张钰秀同志等5名被点名批判,有的所谓“罪行材料”印发到军内外基层单位。50多名师以上干部或被关押审查,或被点名批斗。基层干部、战士遭受非法关押、批斗、捆打、处分,非正常转业和复员的更是不计其数,冤案空前。

在省里,通过“揭袁批袁”,“放火烧荒”,把“九大”以来成立的全省生产大队以上的各级党委和支部,统统打成“以袁划线的产物”、“袁式班子”、“袁式党委”,大批主要领导干部被打成“袁升平的人”。枣庄市委三级党组织,集体研究决定审查一起反革命案件,因为触及了打砸抢分子,诬告信送到了江青一伙手里,反诬三级党委“制造枣庄反革命黑案”。真正的反革命分子成了“无罪”,受理案件的三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宗国治、张增华等10位同志,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由江青一伙的李震专程去山东抓来北京,关押21个月,以此追查我的后台。在黄寺监狱里搞逼供信,活活整死1人,精神失常3人,家属子女和枣庄许多干部群众和支左部队指战员无辜被株连。因为我与此事毫无关系,最后不了了之。

 

    

0631况玉纯少将简历:

况玉纯(1913~198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30团营部书记,团政治处秘书长,第30军88师政治部秘书长,89师264团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第2站站长,骑团教育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21旅旅长,第3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1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7军49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贵州独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后方工程建筑部副部长、营房管理部政治委员、营房部部长、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

 

况玉纯的故事:

况玉纯是湖北黄安人,1913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0师30团营部书记、团政治处秘书长、30军88师政治部秘书长、89师264团营教导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兵站站长、骑兵团教育股股长、政治处主任、政委、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7纵21旅旅长、独立1旅旅长、第3军分区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7军49师政委。参加了邯郸、淮海、渡江等战役。

淮海战役时,况玉纯是冀鲁豫独立第1旅旅长,这个旅是一支地方武装,不足三个团。独立第1旅当时奉命进至肖县西南,在青龙集一带集结待命。在行进的路上,独立第1旅意外地与敌邱清泉兵团第5军遭遇。当时请示上级已来不及,旅政委和参谋长也不在旅指挥所,有的部下不赞成单独打响,担心敌我悬殊太大,有的部下力主坚决要拦住敌人,第三种意见是“咱们打不赢他,还不能扭住他吗?”况玉纯抓住一个“扭”字,以1团打青龙集,以3团打襄山庙,2团的两个营作预备队。1团飞快地拿下了青龙集,3团乘敌不备拿下了襄山庙。5军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劲旅,发现况玉纯的企图后,冀中火力猛攻青龙集和襄山庙,关键时刻,况玉纯用上了预备队,预备队的一个营既不增援青龙集,也不增援襄山庙,而是直插敌兵团部,实行连续爆破,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最终,敌人一个师发现了况玉纯的旅部,况玉纯率领预备队的另一个营和特务连主动投入战斗,把敌人扭住。这时华野3纵8师、1纵、两广纵队和独3旅赶到。

战后叶飞评价说:“敌人瞧不起你们地方部队,可你们不到一个旅就把一个5军扭得团团转。这一仗打乱了敌人的整个南逃计划。”  

建国后,历任师政委兼中共独山地委书记,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后方工程建筑部副部长、营房部政委、部长、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政委。

 

    

0632汪易少将简历:

汪易(1916~1995)原名于善德,四川省阆中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宣传员,中共川陕省委武装宣传队队长,中共金川省委武装宣传大队长,西北局文印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陕甘宁省委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中央党校教员,陕甘宁留守团警备1旅组织科副科长,旅供给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纵队供给部政治委员,军区供给部部长,第四野战军45军133师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2兵团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5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夫人余兰英。

 

汪易的故事:

汪易是四川省阆中县人,1916年出身于贫农家庭,原名王善德。1933年,汪易参加红军,在红9军政治部当宣传员,后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作抄写工作,他还在川陕省委从事宣传工作。红军到达陕北,他调到陕甘宁省委,担任文印科科长、省委秘书长。

1938年,汪易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给刘仁当秘书。1940年,他担任王首道的秘书,王首道当时是中共中央秘书长。他还在中央党校当过一段时间教员

1941年,汪易任警备1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警备1旅在关中有个炼铁厂,他去管理了一段时间,任厂长兼政委,由于工作出色,获得了劳动英雄称号和红星奖章,升任警备1旅供给部政治处主任、副政委。

1945年,警备1旅编入南下支队,汪易随文年生南下,至河南,日本投降,改去东北。汪易在东北历任热辽纵队供给部副政委、冀察热辽军区供给部政委、8纵供给部政委。他在热河和冀东开办了农牧场,他办的皮革厂达到机械化水平,他指挥100多辆马车和汽车,从事商业运输。建国后,汪易担任45军133师政委、45军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133师调归46军建制,汪易任46军133师政委,同年随46军133师入朝作战,在朝鲜升任46军政治部主任,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汪易历任54军副政委、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0633汪洋少将简历:

汪洋(1920~2001)陕西省横山县人。1937年入陕北公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副排长、宣传干事、副连长,旅作战参谋,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1支队独立2团团长,第1支队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第14团团长,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参谋长,东北军区警卫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1年4月17日在北京逝世。

 

汪洋的故事:

汪洋是陕西省横山县人,1920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934年考入绥德师范学校,1937年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期军事队学习。汪洋毕业后主动要求上抗日前线,到了115师344旅689团,这个团的团长是韩先楚。汪洋先在连里当副排长,有战斗时被调到团里当见习参谋,不久又下了连队,有战斗时又被调到团里当参谋,一年多时间,调了几个来回,大家都有些纳闷。解放后韩先楚对汪洋说:我是怕你被打死了,你是个宝贝疙瘩呀!汪洋当时在部队算是大知识分子了。汪洋历任团宣传干事、副连长、旅作战参谋、新四军4师10旅29团作战参谋、3师10旅1支队独立2团团长、支队参谋长、10旅29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晋东南根据地反扫荡和游击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以及连五庄、秦西圩、叶圩子、石塘、淮阴等数十次战斗。

1943年,汪洋指挥独立2团攻占秦西圩,率部与日伪军500余人激战,夺取了胜利。他在战斗中全身13处负伤,身上留有6块弹片。他的特点是英勇顽强,身先士卒,善于总结战斗经验和训练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他到东北。1947年3月二打靠山屯,汪洋代理5师13团团长,指挥该团主攻,采取大纵深重叠配置,巧妙地利用雨裂沟抵近接敌,仅10分钟形成突破,与15团协同全歼守敌1300人。在昌图、彰武攻坚战中,汪洋任5师14团团长,采用掘壕抵进突破战术,出色完成主攻任务。攻打锦州前,韩先楚指挥东北野战军3纵和2纵5师攻打义县,命令5师一部兵力歼灭城西给水所外围之敌,于城西南角与9师并肩突破,然后向北发展,歼灭北大街以西之敌。2纵5师政委石瑛和师参谋长汪洋看了地形,石瑛对汪洋说:城西是敌人的防御重点,工事林立,后面又有高出地面三四米的铁路路基,沿路基筑有一线碉堡,构成了第二道防线。如果从这里突破,咱们的人定会伤亡很大。西南除了吴家小庙等几处民房据点外,一片千余米的开阔地,一览无余,攻击部队很难接近城墙。汪洋建议将突破口改在城西南角正南方向的一个小山岗,为了避免伤亡,汪洋提出挖一条长万余米、深2米、宽1米的交通壕,用来运兵和屯兵,部队可接近到离城墙二三百米处,扫清外围时,只要把吴家小庙打下来,部队就可以接近到距城百米处,炮兵还可以抵近射击。回到师部,汪洋向师长吴国璋汇报,吴国璋立即去看了地形,认为石瑛和汪洋的意见有道理,但考虑5师此次归3纵指挥,攻坚布署已经确定,不好再提意见。当晚,汪洋又派作战参谋,准确地测定了开阔地的距离,汪洋据此假定了交通壕的长、宽、高,精确地算出了挖交通壕所用的兵力和时间。第二天,韩先楚召开作战会议,会议将要结束时,韩先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石瑛立即把改变主攻方向的设想汇报了。汪洋具体分析了改变主攻方向的利害。韩先楚经过研究,改变了原作战计划,批准了石瑛和汪洋的设想和方案。攻城开始后,5师果然按新方案迅速突破城垣。攻占义县后,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长苏静向林彪汇报了2纵5师挖壕接敌的经验,林彪问:“要用多少兵力挖?”苏静说:“据5师参谋长汪洋说,除尖刀连之外,要用绝大部分的兵力日夜抢挖,多挖几条交通沟,直到冲锋出发地之前。” 汪洋总结了近迫作业的6条经验,林彪立即发报攻锦各纵各师:此次锦州战役各部需要充分发挥义县战斗中挖交通沟的经验,各部需严守以下原则:1、每个师需以6个营的兵力,全部用于挖交通沟,只留下担任尖刀部队在后面进行突击准备,绝不可只依靠少数部队挖交通沟。2、挖交通沟时,要有不怕伤亡、不怕疲劳的精神,大胆进至距敌五六十米处,沿途摆开由前向后挖,前后同时挖。3、每个师要挖五条至三条交通沟。4、每条沟须高宽各一米5。5、挖沟时先须以卧倒姿势挖卧沟,然后逐渐挖成站沟,要不怕疲劳,只要我肯挖交通沟,则不管敌火如何激烈,工事如何坚固,都将使其大大丧失作用。6、以上指示必须坚决执行,不可懒散怕疲劳不执行。今后东北全军的基本任务是攻大城市,故各部须在此次挖沟中在思想上作风上,打下坚固基础。这样,今后作战时就增加了重大的必胜因素。7、各部须立即向着自己的攻击目标和地区开始挖交通沟,此次战役结束后须将挖交通沟作总结检讨报告。在锦州攻坚战中,东总决定攻城的主要突破方面选在2纵地段上,5师在主要突破地段上担任主攻。汪洋组织部队在6小时内,挖掘出能隐蔽4个突击营和百余门火炮,长达3000米的交通壕,使突击队的冲击出发阵地抵近至敌前沿60米处。5师仅用5分钟即首先突破城防,激战20余小时,歼敌8000人。战后东总评价5师是“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5师改编为39军116师,汪洋任师参谋长。在天津战役中,他随前卫团攻占金汤桥,完成将天津守敌拦腰切断的任务。平津战役结束后,汪洋任东北军区警卫师师长,曾负责毛泽东访问苏联时铁路沿线警卫任务。

1950年汪洋入朝作战,任志愿军39军116师师长。他率部在云山战斗中痛击美军“开国元勋师”。汪洋回忆说,“开国元勋师”是美军骑兵第一师所拥有的美称,它是华盛顿开国时组建的精锐部队,历史上从无败绩。这个师在本世纪40年代发展成机械化部队,但仍延用以往的番号,士兵的臂章上有一个马头符号。云山是朝鲜的一个小城镇,由韩军第1师固守。1950年10月29日,39军从三面将云山地区的韩1师包围起来,待机攻歼。116师是云山战斗的主攻师。11月1日下午3点钟,师观察所值班参谋报告:敌阵地上人员活动频繁。汪洋用高倍炮对镜观察,发现敌阵地上约有1个连的韩军背起背包上了汽车往后方开去。云山东北方向,也有敌坦克、汽车、步兵向后转移。战后得知,是美军骑1师从平壤赶来增援韩1师,正在与韩1师换防,116师正面之敌实际上是前来接防的骑1师第8兵团。汪洋和其他师领导商量,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发起进攻,军里很快批准了作战方案。当天16时40分,汪洋下达了进攻开始的命令。左翼348团,经过激战突破敌人的前沿,向敌纵深发展。右翼347团却遇到了骑1师的顽强抵抗,几次冲击,都未成功。后来调整了部署,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终于突破骑1师的防线。经过正面突击,侧面迂回,终于对云山的骑1师第8骑兵团形成了合围。战斗十分残酷,骑1师利用飞机、坦克和火炮的支援拼死抵抗,战斗持续到2日1时,116师仅占领了云山市的外围。当日2时,汪洋将第2梯队投入战斗。3个团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先后攻入云山市内,与美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美国兵从未见过如此神速的猛扑,更不适应近距离的白刃战,渐渐乱了阵脚,溃不成军,战斗终于在1个半小时后胜利结束,战场上到处都是佩带“马头”臂章的美军尸体和坦克、大炮、汽车、给养。云山战斗,我军以劣势装备歼灭了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及韩军第1师11团、12团一部和15团大部,共计毙伤俘敌4000余人,其中歼灭美军1800,缴获美军飞机4架,击落飞机3架,击毁与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各种火炮119门。116师在云山战斗歼敌1300余人,缴获飞机4架,击落飞机3架,击毁和缴获坦克1辆、汽车109辆、火炮42门和大批轻重武器、弹药。彭德怀对云山战斗的评价是:“39军在云山打美军骑兵第1师打得很好……起初我们还担心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和美军作战,我们要吃亏。现在看来,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们有近战夜战的法宝。没有飞机,缺少大炮、坦克,一样可以打仗,打胜仗!美国军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只打了伪军,也打了美国的王牌军,这个师在美国很有名又一直没有吃过败仗,这回吃了败仗,败在我们39军的手下嘛! 第二次战役,汪洋率116师参加西线反击作战和阻击美军25师东援在作战。在上草洞战斗中,116师以武力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迫使美军一个黑人连整建制投降。战后美军终结了白人与黑人分编制度。汪洋率116师首先攻入平壤。

第三次战役,39军担任由元堂里至石湖地段突破临津江的任务,最初的决心是116师、117师并肩实施突破。汪洋受命后,率116师渡过大同江,急行军5个夜晚,行程400余里,抵达临津江北。汪洋带领全师团以上指挥员到预定突破地段进行反复的、长时间的侦察,发现渡江处我方阵地为小起伏地形,前沿还有几条横向自然沟,经过改造,可以隐蔽突击部队和炮兵。难题是临津江南岸悬崖峭壁如何攀登?汪洋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南岸悬崖峭壁并非铁板一块,它上面分布了许多雨裂沟,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阶,利用这些台阶,就可攀上悬崖。汪洋从大局出发,向军部建议只由116师117师作为第2梯队,从116师的突破口进入战斗,以提高穿插前进速度。军部批准了汪洋的建议。汪洋经过具体计算,提前三天,抽调全师二分之一的兵力,投入构筑阵地的土工作业,在距敌150米─300米,正面宽2500米,总面积3.5平方公里的进攻阵地上,隐蔽了7个营、8个团属炮兵连共7500人。部队进入阵地后,下了一场雪,为我方阵地覆盖了一层天然伪装,美第8集团军军长李奇微乘飞机在我方阵地观察,未能发现我军动向。汪洋十分细心,他测定进攻之日日落时间是17时03分,敌机每日飞离我军阵地上空的时间是16时40分,这23分钟既无敌机,能见度也好,他再次向军部建议,将进攻时间提前至16时40分。总攻开始后,仅用5分钟,一举突破临津江。116师激战13个小时,突入敌人纵深15公里,毙伤敌千余人,完成了突破任务。汪洋随即率116师占领汉城,渡过汉江,一直打到三七线附近的水原,全师向敌纵深推进100多公里,是志愿军作战纵深最远的一个师。陈赓大将把汪洋的116师这次战斗总结为“三险三奇”:一是突破口选得险,但很奇。即敢于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弯向敌方的地段,一反兵家常规,出其不意而制胜。二是进攻出发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地把近8000人的进攻部队和火炮提前一天隐蔽在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未被敌人发现,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三是炮兵阵地选得险,但很奇。即大胆地把50余门火炮设置在距敌前沿300米处直瞄射击,准确地摧跨了敌人的工事。战后,刘伯承元帅评价此战例“应给5分”。第四次战役,汪洋率116师对注岩里之敌奔袭作战,全歼美守军360人,缴获坦克11辆,汽车80余辆。后撤时,116师孤悬敌后,汪洋冷静地改白天撤退为黄昏后撤退,利用暗夜率领全师安全撤至指定地点,并掩护友邻部队伤员撤退。第四次战役,汪洋率116师先后参加白积山进攻战和掩护兄弟部队反突击作战。116师在马良山担负110天防御作战时,汪洋组织全师构筑1万多米坑道,反击作战122次,取得了敌我伤亡4比1的出色战果。汪洋在朝鲜指挥116师作战285次,毙伤敌万余人。朝鲜崔庸健次帅对金日成说:“116师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好部队”

1952年汪洋在朝鲜升任39军参谋长。获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1954年汪洋任39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55年任64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参加了由叶剑英元帅总导演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1960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2年任16军副军长,1964年任16军军长,晋升少将军衔。他组织了步兵师进攻实兵实弹演习,军委向全军推广了16军的训练经验。文革初,汪洋率16军在吉林省和长春市维护社会秩序,制止武斗,多次受到周恩来表扬,1969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72年,汪洋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为稳定局面,保持科研生产正常秩序,恢复建制,发挥机关职能,平反冤假错案,解放干部,落实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十大时,汪洋把自己的十大代表名额让给了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此事多次被周恩来称赞。

1975年,周恩来组阁,汪洋出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七机部问题的文件精神和邓小平关于整顿的指示,因此激怒了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人,1976年汪洋在七机部被批斗,当场心脏病发作住院,不再主持七机部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决定汪洋继续主持七机部工作。1978年,汪洋提出回部队工作,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汪洋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去世。着有《十次突击》。

 

    

0634汪乃贵少将简历:

汪乃贵(1905~1991)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商城独立团连长,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219团副营长、营长,第4军10师28团副团长、团长,第10师师长,第30军90师师长,89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58旅769团副团长、副旅长,东进纵队支队长兼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新编第10旅旅长,新四军第5师鄂南军分区司令员,第13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西北军区第3旅旅长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35旅旅长,赣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公安部队师长,贵州省公安总队总队长,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1年6月6日在武汉逝世。

 

汪乃贵的故事:

汪乃贵是安徽金寨人,1905年出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历任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他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三个师的师长:1933年他28岁时是红四方面军主力红4军10师的师长,当时红4军有3个师,另两个师的师长是11师师长陈再道(上将),12师师长张才千(中将)。1933年他在红30军90师任师长,以后又在红30军89师任师长。汪乃贵在红30军90师任师长时,受命攻打鼎山场。汪乃贵叫侦察连抓了几个“舌头”,了解到敌人的旅部设在镇子中央,防御重点在正面的通道,东西两面的悬崖防守较松,敌军害怕我军夜战,晚上十二点以前防守严密,下半夜不少官兵要抽大烟。根据这一情况,汪乃贵决定在夜间从两侧悬崖攀登上去,突袭敌军。半夜一时,汪乃贵指挥部队正面佯攻,命令两个营从两侧悬崖攀登上去,其中一个营插到敌人旅部,把旅部挖掉了,活捉了敌旅长,部队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攻上了山顶。这一仗抓的俘虏,用两个营都看不过来,只好放了。缴获的武器,要靠老百姓去扛,光枪支就堆了十几间房子。

抗日战争时期,汪乃贵任129师385旅769团副团长,在夜袭阳明堡战斗中,率一个营突击日军机场,毁敌机二十四架。后担任385旅副旅长、新四军5师13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华东野战军12纵队谢振华手下任35旅旅长。是金子总要发光,35旅在汪乃贵的领导下,是12纵最善于打运动战的部队。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12纵的任务是攻击徐州东南的飞机场,纵队司令员谢振华认为挑此重担汪乃贵的35旅最合适。汪乃贵指挥所属的三个团,形成环形依次向徐州飞机场实施包围迂回战术,部队发挥以小群深入敌防线的特长,灵活机动地绕过严密封锁机场的敌守备部队逼近守敌前沿,趁着夜色摸进机场,以小分队展开袭击、偷袭。汪乃贵让部队发挥夜战、近战的特长,用迫击炮打击敌机场和仓库,使敌防不胜防,退无路,进不利,有几架飞机中弹起火,机场指挥所被炸烂,机场守敌狼狈逃窜。这一仗,充分体现了汪乃贵的军事才华。建国后,汪乃贵仅担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

 

    

0635汪少川少将简历:

汪少川(1915~2002)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地方从事少共工作,入伍后任红27军班长,红25军营部文书、团总支书记、秘书、武工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团政治委员,抗日游击纵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2师独立四团政治处主任,高邮独立团团长,天(长)高(邮)支队副司令员,滁县总队副总队长、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县总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2师6旅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备团政治部主任,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副政治委员,江苏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交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2年6月27日在北京逝世。夫人张少先。

 

汪少川的故事:

汪少川是安徽省金寨县人。191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家乡的土地革命暴动。,1932年参加红军。汪少川在红军历任红27军班长、红25军营部文书、团总支书记、秘书。

便衣队是鄂豫皖武装斗争中有特色的一种方式。1933年秋,李世焱(1955年授少将衔)的便衣队是较早的便衣队。后来便衣队党政军一体,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建立和扩大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安置红军伤病员,筹款筹粮,利用敌基层政权为我服务,严惩敌对分子,扰乱牵制敌军,搞侦察,送情报,扩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34年5月,吴焕先、徐海东派以夏云为队长、汪少川为指导员的一支12人的便衣队到霍山活动,建立了一小块苏区,组成了中共霍山县六区区委。便衣队发展到30多人,一直坚持到1937年4月。

1936年5月,高敬亭从部队抽出10名骨干,组成黄冈便衣队,任命汪少川为队长。汪少川艰苦奋斗20个月,创建了以大崎山、杜皮嘴为中心,东到浠水,北抵麻城,南达长江,方圆200里的游击根据地,成为红28军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重要后方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汪少川任新四军第4支队手枪团政委。所部攻打无为县襄安镇时,敌保安大队龟缩到该镇东侧的一个预先设防的大庙里。汪少川带了团部的一名参谋和两名警卫员,把生死置于度外,近入大庙劝降,兵不血刃地将敌保安大队降服。

汪少川后任游击纵队政委、独立团团长、天高支队副司令员、滁县总队副总队长、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汪少川任新四军2师6旅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备兵团政治部主任、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汪少川解放后担任苏北军区、江苏军区政治部主任、陆军31军政委。1965年任建筑工程部常务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1978年到1982年任交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汪少川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去世。

 

    

0636汪东兴少将简历:

汪东兴(1916~)江西省弋阳县人。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排长、干事、特派员、连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教导员、总支书记,第二野战医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两延河防司令部组织科科长,八路军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白求恩国际和平总医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社会部3室副主任、2室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直属队司令部副参谋长,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兼警卫处处长,公安部八局副局长、9局局长,公安部副部长,江西省副省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总参警卫局局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第九届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汪东兴的故事:

1955年,汪东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而此前他既没有显赫的军功,也没有出奇的战绩,有的只是在公安、警保战线上的小心翼翼的努力。他作为罗瑞卿的副手,直接掌管中南海内部的警卫,对毛泽东的起居、出行负有绝大的责任,他除了在1958年一度被下放江西担任主管内务的副省长以外,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央警卫岗位,他除了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警卫局党委第一书记之外,还是北京卫戍区三人核心小组负责人、中央军委警卫局负责人,十一大上更是成为华国锋之下炙手可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

毛泽东对汪东兴的评价是:他是一直要跟我走的,别人我用起来不放心,东兴在我的身边,我习惯了,人还是旧的好一点,他的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但是,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汉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而林彪几次拉拢汪东兴、江青几次打击汪东兴都没有最后得逞,毛泽东的话是很说明了一些他和汪东兴的关系的。

汪东兴在庐山妄言设立国家主席,除了感于林彪对自己的不吝提拔和许诺之外,还有就是出于一个警卫人员的“护主”心态,而后者似乎更加纯粹一些,所以,毛泽东对汪东兴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的表现是“一批二保”,目的主要是保,汪东兴的错误除了周恩来、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许世友等少数人知道以外,其他的都很泛泛。一旦当毛泽东把对手确立之后,汪东兴总是毫不迟疑的站在毛泽东的一边。1966年打倒刘少奇是如此,1970对林彪动手时也是这样。汪东兴眼中只有毛泽东一人而已,为了迅速解决林彪集团,汪东兴甚至建议毛泽东清洗温玉成,而此前温玉成是林彪、康生一直看好的军事将领。汪东兴尽管对在九大预备会议上破天荒的给一个少将评功摆好的林彪感恩戴德,但是,当他得知毛泽东准备对林彪采取不同寻常的举动之后,汪东兴甚至愿意担当游泳池派往毛家湾的卧底(当然没有成行)。

长沙告状之后,汪东兴发现毛泽东一度对四人帮开始反感,他立刻布置中办的人学习毛泽东批判四人帮的所谓讲话,就此开罪江青诸人,毛泽东说他不动脑子可能也就在于此。汪东兴有时候也动脑子,这就是在他的老主子宾天之后了。

汪东兴因为长年担任专案组负责人,中央一专、二专的档案都交由他来管理,所以,他经常代表毛泽东“看望”、“关照”被整的老干部、老军人,而无一例外的是被看望、被关照者对这位内廷行走都缺乏良好的印象。谭震林后来在“真理大讨论”的时候说起一段往事,他说:“主席已经决定解放我了,汪东兴还是那样颐指气使的对待我,教训我要重新作人,我都七十岁的人,怎么叫重新做人?不是摆老资格,就是这样的语气实在令人难受。”而曾志在回忆陶铸最后的岁月之时,也决不客气的指责汪东兴:“哪里还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味道,他多次催促陶铸快走,我说陶铸身体不行了,能不能留在北京治疗,汪东兴虎着脸讲,保皇派嘛,要接受革命的斗争呢。他拒绝为我们向主席传达真实的情况。”叶剑英被疏散到湖南时,汪东兴一个电话赶跑了叶剑英,搞的叶剑英老泪纵横,然而,为了擒获四人帮,叶剑英主动联合汪东兴,并且在后来扩大了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给汪东兴说话,但是,汪东兴自恃有华国锋撑腰,以致于继续怠慢这位老谋深算的参座,最后终于自己吞下了苦果。

复出之后的邓小平在谈及同四人帮在1974--1975年的斗争史时得到了党内的一致好评,而身为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则在中央党校公开讲:小平和四人帮斗争是有的,但是,怎么能和我们的英明领袖华主席相提并论呢?他不是被四人帮给搞掉了吗?如果不是华主席把他解放出来,他怎么会有今天呢?这种话传到小平的耳朵里,向来结果一定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1977年中央讨论关于陈云的职务的问题时,汪东兴大唱反调,他说:“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说过陈云是小婆娘,裹足不前、魄力不足,是小资产阶级灵活性作祟,怎么能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呢?”彭真、薄一波等人的专案被提及平反时,汪东兴说:“彭真是独立王国的头子,薄一波早就是叛徒,平反了,我们党怎么办?毛主席的指示怎么办?世界怎么看我们?”

量变终于发展到质变,1979年中央政治局召开帮助汪东兴等同志的组织生活会上,众位领导可谓是万炮齐轰汪东兴,陈云撇开缄默多年的习惯,第一个为汪东兴定了调子:“东兴同志已经是走在了革命的后面,他不但不能为继续改造我们的党,发展我们的国家,修正以往错误的政策提供好的建议,反而一再干扰中央的决断,这样的同志继续在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全党同志也是不会答应的。”而会后形成的决议称:“汪东兴等同志已经在新的历史时期犯有重要的错误,他们继续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显然是不适合的,也是不允许的,鉴于他们以往曾经做过一些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中央决定对他们的问题处理不扩大化。”已经是刀下留人、网开一面的口气了。

汪东兴在听取了中央派陈云、王震找他谈话之后,他唯一的表示就是:“看来,华主席没有为我说一句话。”他一心把华国锋再造成毛泽东第二,但是,他的苦心孤诣没有得到来自华国锋的回应,至少是没有强有力的回应,所以,他对此比较意外。

1976年的怀仁堂事变如果没有汪东兴的全力配合,华国锋、叶剑英是无法解决四人帮的,叶剑英此前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对警卫人员做了专门的交待,甚至做好了再次被打倒的准备。可以说,汪东兴在关键时刻,不论是出自公心也好,私心也罢,客观上为铲除四人帮,开创中国二十年的新局面做了一定的贡献,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不容抹杀的,也之所以,其他三人后来完全从中央消失,而汪东兴继续保留了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和两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公开职务,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待遇离休。也算是对他的功劳的基本肯定。

晚年的汪东兴的头脑还是那样一贯性,除了后来经常(在90年代之后)和华国锋见面之外,已经不再和其他人接触,更多的时间是出行游玩,偶尔写了一部回忆录,还遭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指责和批评,说他是为文革、毛泽东的错误翻案。国外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很有背景的出版商多次邀请汪东兴撰写关于警卫中南海的回忆录,而且,出价不菲,但是,一律遭到汪东兴的拒绝,汪东兴说:“写了就是既得罪了活人,也得罪了死人,以后我是没脸再见主席他老人家了。”每逢毛泽东的诞辰、忌日,汪东兴一律亲自赶到纪念堂,毕恭毕敬的敬献花圈、花篮,成为纪念堂在这一天固定的早来的常客。

 

    

0637汪运祖少将简历:

汪运祖(191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第12师34团参谋,第10师师部通信队队长,第11师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团385旅770团营部书记,团供给处股长、供给主任,385旅供给部生产科科长、经济建设处处长,385旅特务营营长,385旅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华东军区卫生部供给部部长,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江苏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汪运祖的故事: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时,11岁的儿童团团长汪运祖就带着几十个小伙伴跟在农民起义军后,喊着口号向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冲去。“那时我连'革命’'暴动’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呢。”几十年过去了,91岁的老人难忘当年战斗情景。“想当红军,每次都因为我年纪太小而被拒绝。”

1931年8月,15岁的汪运祖“硬闯”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先念的办公室,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红四军11师的一名战士。“我对李先念说,'我跟定你了,一定要参加红军!’”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汪运祖所在的红四军随党中央率领的右路军行动。“我调入10师,给师长当书记(秘书)。”汪运祖说。不久,师长在夜袭松潘西南的一个雪山时中弹牺牲,“我差点也牺牲了。”“然后,我就给师政委叶道志当书记。”汪运祖回忆说,“在川北,电台台长给了我一个紧急电报,要我交给叶政委,是陈昌浩发来的。电报要求部队不要前进,赶快后退。”汪运祖说,他后来才知道,张国焘要分裂党、分裂红军。

随10师南下后,汪运祖被分配给副师长王近山当书记。“王近山打仗很猛。”汪运祖说,毛主席称他为“王疯子”,说他很能打仗。“1935年10月,红四军军长许世友命令王近山率领28团强渡大金川,参加绥崇丹懋战役。”汪运祖说,渡江那天,王近山临时改变计划,抛下身边人员驾驶一条船冲在前面。一个月后,红四军攻占荥经县,国民党部队反扑。汪运祖在夺取城外一个高地时被机枪击中胸部。“是开花子弹,在身体内炸了一个洞,炸断三根肋骨。”汪运祖说,“两个通信员扑上来救我,结果一个重伤,一个牺牲——重伤的后来也牺牲了。转移途中,敌人又打死一个抬我的通信员。”“伤得很重,5年后伤口才愈合。”汪运祖说,现在遇上变天,伤口处还会很疼。

在后来的长征中,汪运祖得到了特殊关照。“有时,师长陈锡联、副师长王近山会把自己的马让给我骑;有时,伤口疼得不能骑马,战友们就抢着抬我。”“有一次,身体瘦小的通信员实在抬不动了,在路边哭。”汪运祖回忆说,“当时我们已经掉队,王副师长找到我们后,马上找来十几个战士轮流抬我。事后我才知道,当时敌人追得非常紧,如果再晚一点,我们就有可能当俘虏。”“翻越夹金山时,我有时拉着马尾巴走,有时被战友抬着走。”汪运祖说,“后来有人对我戏称:'汪运祖,汪运祖,真是运着走。’”

解放后,汪运祖曾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0638汪克明少将简历:

汪克明(1906~1994)湖北省阳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北阳新金龙区游击队员,红四方面军第3师7团班长,8团连指导员,湘鄂赣军区独立营营长,湘鄂赣红16师司令部参谋,第46团营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1师3旅7团政治委员,苏北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留守处主任,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4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纵队卫生部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组织部部长。干部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汪克明的故事:

汪克明是湖北省阳新县人,1906年出生。1927年参加阳新县村农民协会。1928年参加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刊载汪克明曾任红四方面军3师7团班长、8团连指导员,疑有误。

1934年夏,汪克明任红16师47团8连指导员。红16师在龙门山被敌军包围,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损失惨重。湘鄂赣省委和军区决定分数路继续突围。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徐彦刚拉着汪克明的手说:克明同志,你可曾知道高安、奉新边界有座华林山么?那里地形不错,如果实在回不了黄金洞,也可以到那里去打游击。徐彦刚还给汪克明画了一张地形图。8连终于突出重围,但只剩下二三十人。汪克明带领这二三十人坚持游击斗争,同时收集了红16师失散的战士四十多人,保持了连的建制。后来汪克明找到湘鄂赣东北军分区,他的队伍编为游击第3大队,汪克明任政委。汪克明率领游击第3大队到华林山,建立了根据地。有一次一个土豪给汪克明的部队送来一担银元,汪克明一问,才知道这个土豪是准备将银元送给另一个游击队,错送到汪克明的部队。汪克明得知附近还有游击队,非常高兴,想法找到了他们。两支部队合起来,发展到200多人。汪克明慢慢打开了华林山的局面,他找了个商人,在南昌买了20套国民党军服和一支手枪,经常化装成国民党军去打土豪,筹到不少款。

1936年夏,第3大队编入红16师保卫营,汪克明调任平修铜独立营营长。年底,红16师遭敌伏击,损失很大,汪克明营打得剩下100余人,他又将余部带回华林山。有一天汪克明率部袭击了敌人一个碉堡,敌军班长告诉他国共合作了,汪克明不相信。敌军班长用电话找到来寻找汪克明的红军代表吴咏湘(1955年授少将衔),吴咏湘告诉他国共合作了,汪克明不相信,还以为吴咏湘叛变了。吴咏湘派吴嘉民(1955年授少将衔)带着省委的文件和傅秋涛的亲笔信来找汪克明,汪克明带领部队离开了华林山。汪克明在新四军历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经历过皖南事变。

解放战争到华北,历任2纵后勤部政委、4纵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卫生部政委、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建国后,汪克明担任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51年,汪克明入朝作战,担任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干部部副部长。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汪克明任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0639汪洪清少将简历:

汪洪清(1911~1990)湖北省汉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第15军政治部干事,13师37团连指导员、团政治委员,红9军团敌军工作部部长,红4军敌军工作部部长,第10师政治部主任,红4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八路军115师留守处副主任,关中警备司令部保安第3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5旅副政治委员、教导队政治委员,独立第4旅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新总队司令员,汉南军分区、许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政治委员,商丘军分区、信阳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纺织工业局副局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12月22日在郑州逝世。

 

汪洪清的故事:

汪洪清是湖北汉阳人,1911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15军政治部干事、13师37团连指导员、团政委、红9军团敌军工作部部长、红4军敌军工作部部长、10师政治部主任、红4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八路军115师留守处副主任、关中警备司令部保安3团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5旅副政委、教导队政委、独立4旅副政委、晋冀鲁豫军区新兵总队司令员、汉南军分区副政委、许昌军分区副政委。参加了安阳等战役。建国后,历任空军师政委、河南省军区商丘军分区司令员、许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纺织工业管理局副局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1年9月28日在河南郑州以中南军区的7个军及河南、广西军区抽调的1829人 ,组成郑州空军师师直机关和1、2、3团,1952年1月4日改称空24师,下辖70、71、72团,师长刘福胜(河南省军区南阳分区司令员),政委汪洪清,1953年3月接收空地勤人员402名,装备飞机64架,其中米格--15飞机60架,乌米格--15飞机2架,雅克--17飞机2架。4月22日开始组织飞行训练,1952年11月17日调驻南昌向塘机场,1953年2月装备米格--15飞机。1965年改装歼--6,1968年9月进驻故城机场,1970年1月进驻遵化机场,担负保卫首都领空的安全。1985年改装歼--8飞机。

1955年3月由中南军区空军改归华东军区空军建制,1958年8月改归福州军区空军建制,1968年9月改归北京军区空军建制,1970年5月改为空六军建制,1985年9月6日起改归北京军区空军建制。1993年11月27日空24师率72团由河北遵化调驻杨村机场。著名的八一飞行表演大队隶属于该师。八一飞行表演大队原属于空38师,1992年9月30日划归航空兵24师建制。

 

    

0640汪祖美少将简历:

汪祖美(1915~1993)江西省上高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3军7师19团连长,江西第1补充师3团营长,补充8团副团长,甘肃独立2团团长,陕北红29军1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团385旅7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4旅70团团长,3师30团团长,第四野战军铁道兵纵队3支队副支队长兼大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师长,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3年2月17日在北京逝世。

 

汪祖美的故事:

汪祖美(1915-1993),江西省上高县野市乡人,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3军7师19团连长,补充8团副团长,甘肃独立2团团长,陕北红29军1团团长。参加了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长征。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而不懈地工作和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红29军3团副团长兼参谋长,一团团长,甘肃留守兵团385旅7团参谋长等职,主要担任保卫党中央机关的重要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4旅70团团长,第三师10师30团团长,辽吉军区第2分区16团团长,独立第3团等部队任团长。为巩固和发展东北根据地,率部执行清匪反霸、作战训练及筹措粮款等任务,做出了优异的成绩。1948年7月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三支副支队长,参加了辽沈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于1954年7月任铁道兵第1师师长,率部参加鹰厦、昆一、昆河、昆明等枢纽站等铁路的建设,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工程任务,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1961年6月任第2铁道兵学校校长,为培养铁道兵的建设人才做了大量工作,1963年4月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1982年10月以副兵团职离休。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2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0641汪家道少将简历:

汪家道(1916~1992)安徽省霍丘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通信排排长,军部手枪队指导员,红15军团骑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副营长,太行军区独立游击大队大队长,冀鲁豫军区新3旅8团副团长,教导7旅19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2旅副旅长,第11纵队31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7军49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五兵团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沈阳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候补中央委员。1992年3月27日在沈阳逝世。

 

汪家道的故事:

汪家道是安徽霍丘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红四方面军出身,在红25军75师任通信排排长,在红25军军部任手枪队指导员,在红15军团任骑兵团政治处主任。抗日战争编入115师,任344旅687团任副营长。解放战争时期,汪家道在二野任17军49师师长。

1962年,汪家道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1966年8月,“军工红色造反团”上与“中央文革”有联系,中间得到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和省军区司令员汪家道的支持,宣布接管哈军工院、部、系三级“文革办公室”,提出“一切权力归红色造反团”的口号,学院各级党组织至此完全瘫痪。

1967年1月16日,在潘复生的支持下,黑龙江省23个单位的造反团成立联合总部,发表《红色造反者联合接管省、市党政财文大权的公告》。潘复生是1930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建国后任河南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他是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八届十二中全会补选为中央委员。潘复生当时以最早支持红卫兵造反的省委第一书记而闻名全国。

1月18日,中共中央电告黑龙江省委,立即停止“八八团”、“赤卫队”和“红旗军”联合反扑,并逮捕几个头头(10人左右)。如不制止,出现流血事件,由省委负一切责任。潘复生、汪家道即派军队镇压,工人组织“赤卫队”、学生组织“八八团”及“红旗军”、“战备军”、“荣复军”(简称三军、一团、一队)被解散。

1月31日,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成立,哈尔滨师范学院学生范正美任“班长”, 潘复生和汪家道为顾问。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东北的新曙光》的社论,总结了黑龙江省夺权的经验,即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人民解放军当地的负责人和党政机关的革命领导干部,组成三结合的临时权利机构。3月,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改为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潘复生任主任,汪家道任唯一的副主任,范正美等人为常委。

6月,哈军工“炮轰派”召开声讨鸡西“红联造”大会,并游行到省革委会,要求潘复生、汪家道接见,潘复生、汪家道避而不见。潘复生指使“捍联总”驱赶“炮轰派”,发生武斗。潘复生在任期间,制造假案,使省委7名书记和5名常委被打成“叛徒集团”主要成员。黑龙江省也分成两派组织,在周恩来的促成下,1967年9月,黑龙江省两派代表在北京谈判,达成实现“大联合”的协议,但由于潘复生继续坚持一派掌权的立场,全省混乱的局面并未扭转。潘复生还在1968年开展了反右倾、反复旧、反复辟斗争。

1968年,欧阳钦之子欧阳湘化名写信给汪家道,揭发潘复生的问题,潘复生得知后指令公安机关破案,逮捕了欧阳湘。欧阳湘被迫害致死。1969年,潘复生当选九届中央委员,汪家道当选候补中央委员。

1970年7月2日,周恩来指示整顿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周恩来指出:“黑龙江问题的根子在潘复生那里。”7月23日,周恩来当面批评了潘复生,但潘复生拒绝检查。1971年2月,中共中央派员去黑龙江处理黑龙江问题,3月,全省召开县团级干部会议,批判潘复生,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免去潘复生党内外一切职务。

1971年8月,汪家道接替潘复生,担任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同月担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党的十大,汪家道继续当选候补中央委员。汪家道还升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汪家道不再兼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1977年,不再担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和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由另一位少将刘光涛接任。汪家道回沈阳军区工作,就此淡出政界。

1978年,黑龙江省委召开大会批判“文革初期黑龙江省那两个主要负责人”,指的是潘复生和汪家道。汪家道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42沙风少将简历:

沙风(1917~)原名吕济人。浙江省新昌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豫皖苏边区萧县常备队营政治教导员、营长,苏皖纵队第1团副团长,新四军第1师9旅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6师18团团长,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1军63师副师长,特种兵纵队战车第1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装甲兵技术部部长,第一坦克兵学校副校长,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国务院农林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沙风的故事:

沙风是浙江省新昌县人,1917年出生,原名吕济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教导员、营长、副团长、旅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

1941年,张爱萍率新四军3师9旅25团和27团进驻洪泽湖西岸剿匪,沙风是25团副团长。沙风后来回忆说:“当时对洪泽湖能不能打胜仗,问题很大。因为第一次在水上作战,部队有几怕:一是怕钢板划子,认为他能打我们,我们不能打他;二是怕掉进水里,陷进激浪里出不来;三是怕打不下来。”25团在张爱萍的指导下,进行了思想动员,解决了水上作战的战术问题,25团后来在剿匪水战中表现十分勇敢,完成了任务,使洪泽湖成为抗日的根据地。解放前夕,沙风调任三野特种兵纵队战车1团任团长。建国后,沙风长期在装甲兵工作,先后担任副师长、师长、装甲兵技术部部长、第一坦克学校副校长、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64年晋升少将。

1970年6月,沙风被调到国务院农林部,担任部革命委员会主任。文革期间国务院各部都成立过革命委员会,这也是一个创造。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上,沙风被任命为农林部部长。1978年五届人大时,沙风不再担任农林部部长,回装甲兵继续担任副司令员。

 

    

0643沙克少将简历:

沙克(1907~1993)辽宁省丹东市人。1927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曾任东北军第53军647团团部副官,连长,第691团团部副官,代营长。1936年参加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特种团团长,冀中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安东军区副司令员,辽东军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安东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司令部炮兵第二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训练部副部长,军训部部长,空军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3年12月1日在北京逝世。

 

沙克的故事:

吕正操“小樵改编”时,手下有三员得力的干将:赵承金、于权伸和沙克,这三个人后来都授少将衔。沙克是辽宁丹东人,1907年出生。1927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沙克在东北军第53军647团任团部副官时,吕正操找沙克竞夜长谈。吕正操说:我们共事多年,算得上是知己。不瞒你说,我已经加入共产党了。你想参加吗?沙克立即表示:我也愿意参加党。吕正操即和沙克商议在647团扩大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聚集革命力量。

647团党的工作引起53军军长万福麟的注意,万下令把647团拆散分编到两个师的3个旅。根据北方局的指示,吕正操服从了改编,带一个营与119师654团的两个营合编为130师691团。吕正操带的那个营营连排主要干部几乎都是党员或东抗队员,沙克跟随吕正操到了691团,任团部副官、连长、代营长。保卫永定河之战后,吕正操率部南撤。一天夜晚,沙克找吕正操,吕正操说:这样跑下去就要过黄河了,我们不能只顾跟着他们逃跑,应该另想办法。沙克说:士兵们也有这个要求。吕正操认为,目前和党失掉了联系,应抓紧东抗。一面做好留在敌后打游击的准备,一面寻找党的关系。沙克同意吕正操的意见,去找各连的东抗负责人开展工作。

不久,吕正操召集沙克、赵承金和于权伸等人商议,回师北上,在小樵改编为人民自卫军。赵承金任一总队长,于权伸任二总队长,沙克任三总队长。抗日战争时期,沙克长期在冀中,历任冀中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解放战争初,沙克率冀中31团进入东北,一度担任4纵和3纵副司令员。

建国后,沙克调空军工作,历任空军训练部副部长、军训部部长、空军学院副院长。沙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功勋荣誉章。1994年去世。

 

    

0644沈启贤少将简历:

沈启贤(1912~)陕西省汉阴县人。1930年参加西北军,1936年由西北军起义参加陕南抗日义勇军第1军,任参谋长。1937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任第15军团警卫团参谋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教导营营长,新编第4旅参谋长,新4军第3师10旅29九团团长,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1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3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江军区参谋长,北满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5师师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36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师长,145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参谋长,志愿军空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副主任、主任,空军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沈启贤的故事:

沈启贤是陕西省汉阴县人,1912年出生。1930年参加西北军,在安康绥靖军当兵,1931年保送到杨虎城军官训练班学习。在训练班,沈启贤和何振亚等人秘密成立了陕南抗日救国赤卫团,沈启贤被推举为主席,何振亚被推举为总指挥,他们拟定抗日救国的宣言,在关帝庙盟誓,喝了血酒。训练班毕业后,沈启贤和何振亚都分配到安绥军1团,何振亚是9连副连长,沈启贤是4连副连长。1935年,何振亚将9连拉出来起义。

1936年沈启贤率4连起义,打死了连长,敌军追来,将沈启贤部围在山上,沈启贤率部血战突围,找到何振亚,随员仅10余人。沈启贤担任了陕南抗日第1军参谋长。当时作战很激烈,有一次部队被围,沈启贤等人是从崖上跳下来才突围的。国民党当局曾宣称击毙了沈启贤,他父亲来收尸,挖开坑一看,不是沈启贤,才放了心。1937年,何振亚部改编为红15军团警卫团,沈启贤任参谋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沈启贤历任八路军115师344旅营长、新4旅参谋长、新四军3师10旅29团团长、3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解放战争,沈启贤去东北,先后担任12纵36师师长、49军147师师长、145师师长。建国后,沈启贤任39军参谋长。

1950年,沈启贤随39军入朝作战。后他调到志愿军空军,担任参谋长。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他到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担任副主任,后为系主任。

当时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从陆军部队挑选一批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干部和十几名原在国民党空军空军工作过的有飞行经验的同志组成,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成立了教授会、机关和学员班,建立了正规化的教学制度编组了训练团,设有歼击、强击、轰炸大队。空军系搞了多次实兵演习。空军系在建立的6年里,培养了250多名学员。

1958年,在空军系的基础上组建空军学院,刘震为院长兼政委,沈启贤任副院长。1954年空军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苏联红旗空军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多数分配到空军学院工作。沈启贤1963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

文革期间,1969年,空军学院被撤消。1975年,在原空军学院院址组建空军军政干校,宋映为校长,李德保为政委。以后沈启贤任校长,以原空军学院、第1高专、第2高专、政治学校的部分教员为基础,从空军机关、部队及其他院校选调、集中80多名教员,赶编了80多本教材,于1976年7月开学。1978年,恢复了空军学院。沈启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45沈鸿林少将简历:

沈鸿林(1910~)山东省菏泽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排长,苏鲁豫支队4大队连长,教导第5旅14团营长,新四军独立旅2团营长,山东军区第1师2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补充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2军155师465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中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路工程兵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师长,铁道兵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兼工程部部长,大兴安岭指挥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技术学校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沈鸿林的故事:

沈鸿林是山东荷泽人,1911年出生。家境贫寒,父亲以磨粉为生。沈鸿林从小跟父亲干活,未曾读书。1930年,沈鸿林闯关东,在山海关附近被东北军抓兵,在110师4旅53团3营1连当兵,1931年当了班长。1935年在陕西与红军作战时被俘,参加红军,在红一方面军2师2团2连任班长。沈鸿林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在西征中受伤。

抗日战争时期,沈鸿林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表现英勇,再次负伤。伤愈后任115师343旅685团3营12连2排排长。1938年升任副连长。组建苏鲁豫支队时,升任连长。1940年升任教5旅2团2营副营长,1941年升任新四军独立旅14团2营营长。1943年,部队简编,沈鸿林任13团警卫连连长,1944年任副营长、营长,1945年任13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沈鸿林任东北民主联军1师2团参谋长,参加了保卫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1948年任1纵1师补充团团长,负责训练新兵。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升任42军155师465团团长。建国后,1950年沈鸿林任155师副师长,中南军区组建铁道运输司令部,他担任参谋长,指挥部队抢修粤汉铁路。1951年,155师改编为铁道工程214师,任副师长,参加荆江分洪和海南岛国防工程建设。

1953年,沈鸿林入朝,任志愿军铁道工程9师师长。1957年任铁道兵4师师长,1959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2年毕业,继续担任铁道兵4师师长。

1964年晋升少将,担任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兼工程部部长,为大兴安岭林区建设做出了贡献。1970年,任铁道兵技术学校校长。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46宋文少将简历:

宋文(1914~1992)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10师29团政治处干事,第31军93师279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军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连政治指导员,挺进团营长兼政治教导员,第5支队10团参谋长,第14团副团长,新四军第2师5旅14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5旅副旅长,华中野战军第6师16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6师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5军74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华东军区装甲副司令员,南京军区装甲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安徽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6月29日在南京逝世。

 

宋文的故事:

1946年7月,苏中战役打响(苏中七战七捷)。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再三要求调山东野战军主力5旅参加苏中战役,但陈毅司令员(山东野战军)考虑到鲁南和苏北敌军态势,不同意5旅南调,两人意见相左,僵持不下,“官司”打到中央军委,最后毛主席决定5旅南调苏中参战,并做了陈毅同志的说服工作,陈毅司令员顾全大局,最终同意调5旅南下参战。这样,宋文率5旅7000余名指战员参加了苏中战役。首战东陈击溃敌两个交警大队后,参加了如(皋)黄(桥)路战斗。于8月25日,5旅隐蔽地进入如皋西南地区集结。第二天,如皋守敌187旅、79旅的一个团向西接应黄桥99旅,黄桥敌99旅离开巢穴后,华野首长令我6师围歼敌99旅,我5旅配合1师围歼如皋之敌。当天中午战斗打响,下午4时5旅切断了敌回如皋的退路,并准备阻击如皋继续出援之敌。5旅以两个团围攻、一个团打援,13团插入谢家甸东北姚庄,14团插入谢家甸以北,15团进至十里墩一线阻击,5旅经一夜的努力,完成了对敌包围的任务。27日上午,如皋守敌又出动一个团增援被围之,该敌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向15团二营发起冲击,全营把敌军放到前沿39米处,突然开火迎头痛击,一营也随即投入战斗。经过30分钟的激战歼敌一个营后,15团乘胜追击,歼敌仓皇退回如皋。这时,谢家甸之敌开始多路突围,宋文当机立断命14团迅速插到敌突围的主要方向上,在十里墩西南公路两侧构筑工事阻击。在敌187旅一个前卫营被歼灭后,敌以三个团的兵力在十余架飞机的掩护下,向我14团阵地猛攻,敌人在督战队和军官的威逼下,如潮水般地一波又一波的向14团阵地猛扑,部分阵地被敌突破,14团立即指挥部队侧击突围之敌,与敌展开肉搏战,扰乱了敌人的队形,歼灭突围敌一部。这时,宋文命13团,15团迅速出击,将突围之敌分割包围于谢家甸野外的庄稼地里。13团趁敌混乱之际,猛打猛冲歼敌约200余人,全旅此时,发起猛攻全歼突围之敌,打扫战场时14团六连战士从河沟的水中拖出了个大胖子,原来是敌187旅少将旅长梁采林。如黄路的战斗,5旅歼敌少将旅长以下3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27日谢家甸战斗结束后,华中野战军首长命令5旅扩大战果,夺取黄桥。8月29日夜,5旅经过一夜行军,包围了黄桥守敌160旅一个加强营、一个谍报队和土顽一部,30日下午,14团一营首先发起进攻,二营从黄桥东面一举突破敌前沿,向敌纵身推进,对敌桥头堡碉堡楼等坚固火力点,用迫击炮抵近发射,掩护爆破。这时,13团、14团一部也突破敌前沿,向纵深前进,5旅指战员发扬近战夜战,用炸药包手榴弹开路与敌展开巷战,逐步将守敌压缩在街西及西北脚。5旅在加紧军事压力下,还开展政治攻势,组织火线喊话,被围之敌见突围无望,于8月31日向我5旅缴械投降。攻占黄桥歼敌1000余人。苏中战役中,5旅歼敌约4000余人。

 

    

0647宋烈少将简历:

宋烈(1909~1976)原名宋耀光,四川省阆中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第81团特务营政治委员,红9军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保卫部科长,太岳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区南下干部大队大队长,豫陕鄂边区组织部部长、社会部部长,中共豫西区地委委员兼中共宝丰县委书记,豫西区委社会部副部长兼公安局局长,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厅副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厅厅长,河南公安总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河南省政法委员会主任兼公安厅厅长和检察署署长,武汉市公安局局长兼检察署署长,公安部第16局局长,第4局局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治委员,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6年7月18日在北京逝世。

 

宋烈的故事:

宋烈是四川省阆中县人,1909年出生贫农家庭。

1933年,他担任乡苏维埃政府裁判员,以后历任独立营营长、红27师81团特务营政委、81团政治处组织干事、27师政治部地方干事长、红9军政治部总务处长。宋烈擅长地方工作,他在巴中县组织了两支赤卫队,为部队补充了近500名新兵。宋烈参加西路军,所在部队被打散,他亦被俘。在被押往青海途中,他借机逃脱,躲进祁连山,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跋涉,到达延安。抗日战争,宋烈任129师军法处承审员,后任保卫部科长。他长期熬夜,常常眼睛发红,看不清东西,人称“宋瞎子”。1943年,他担任太岳区公安局长,长期从事公安工作。建国后,宋烈任河南省公安厅长,1952年,他在豫东回族聚集地区,制止了一场暴动。1953年,他担任武汉市公安局长。

1955年,宋烈调中央公安部,历任16局局长、4局局长、武警部队副政委、公安部队副政委。1962年晋升少将军衔。

文革期间,宋烈被打成“叛徒”、“三反分子”,长期受到迫害。1973年,经周恩来批示,宋烈在病危中被解除隔离,允许回家治病,1976年,宋烈病逝,终年67岁。

 

    

0648宋玉林少将简历:

宋玉林(1915~2001)江西省会昌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1师1团排长、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连长、营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代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高干队队长,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教导5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进支队队长,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随营学校校长,第8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188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宋玉林的故事:

宋玉林是江西省会昌县人,1915年生。出身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牛,1929年参加赣南农民武装暴动,1931年随红军游击队参加红军。红军时期,他在战功卓着的红1军团红1团表现十分突出。1934年中革军委授予红1团政委符竹庭二等红星奖章,团长杨得志、营长陈正湘、连长刘应梅、排长宋玉林、龙善得三等红星奖章。

中革军委的命令说:排长宋玉林在新桥战斗时,领导全排固守阵地,经过敌人几次的猛冲到该排的阵地,该排长领导整排战士与优秀兵力一团抗战,不但巩固了阵地,而且向敌人反冲锋,结果将敌人完全打坍。他在红军担任过连长、营长,参加了第3、4、5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宋玉林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的腰站阻击战、雁宿岩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灵涞战役、晋察冀边区反扫荡、血战观音堂战斗。宋玉林担任过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代团长,他所在的部队打出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军区有两个8旅,一个野战军8旅,一个独立第8旅,为了区分开,人们习惯叫野战军8旅为野8旅。在华北平原上,只要一提野8旅,敌人就发抖。野8旅实在太能打了,宋玉林是野8旅的旅长。野8旅的前身有着光荣的历史。

七七事变后,毛主席派孟庆山回华北平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37年12月,孟庆山组建了河北游击军,很快又充实了一批延安来的红军骨干,编成了主力团,以后几经改编,成了远近闻名的野8旅。宋玉林的野8旅下属三个团,22团团长是1964年晋升为少将、1988年授上将衔的徐信,23团是“大功团”,团长是1955年授少将衔的张英辉。野8旅作为华北头等旅,在历次大战中担主攻,当先锋,战功卓着。郑维山评价说:宋玉林这个同志,为人忠厚,作战勇敢,相当能打。他带的那个8旅,是纵队的主力,能攻善守,英勇顽强。在解放战争中,华北的一些大仗、硬仗,他几乎都参加过,且屡建战功。野8旅出名的一战是配合清风店战役的保北阻击战,阻击战打了7天7夜,敌人无法突破8旅的防线,以后的5天8旅且占且退,敌人还是无法突破。保北阻击战,敌人付出了4200人的代价。

1949年,宋玉林升任63军188师师长。1950年,宋玉林参加抗美援朝,担任66军198师师长,参加1、2、3、4次战役。在五音山防御战中,和韩8师打了一场硬仗。五音山一战,宋玉林上演了一出“空城计”。当时198师是战役预备队,奉命防守五音山。善于打阻击防御的宋玉林带领前进指挥组 30多人先于师主力到达五音山,而朝鲜人民军部队未及交接防务已撤离,五音山成为一座空山。这时警卫分队抓了几名韩军便衣特务,经审问美2师和韩8师已经占领五音山南面的横城,拂晓将进攻五音山,宋玉林大吃一惊,亲自审问俘虏,得知敌军未弄清五音山防御情况,并不知道朝鲜人民军已撤离。他将计就计,让当地群众扮装人民军,摆兵布阵,设计放掉俘虏。这些俘虏看见沿途均有部队和阵地,向上司做了报告。韩8师师长将原定的“突袭进攻围歼作战”改为“威力侦察作战”,使198师赢得一天一夜时间,占领了五音山。这件事,在韩国出版的《韩国战争史》中有记载。后来敌军对五音山攻击了两天,均被198师打退。第3天,敌军改变战术,以正面牵制进攻,侧翼则集中坦克沿五音山一侧公路向北突击,企图迂回五音山。机敏的宋玉林早已指挥部队破坏了道路,层层设障,道道阻击,使敌军又遭败绩。198师在五音山浴血奋战5昼夜,打退韩8师多次进攻,歼敌1500人。我军开始反击后,宋玉林乘敌混乱,抓住战机,组织一精干突击队,直插敌后,炸毁桥梁,切断交通,破坏通信线路,打乱敌指挥。宋玉林指挥198师,将韩8师包围,并实施突破。当敌军全线溃退,他指挥部队不停留,不贪缴获,坚决插向纵深,断敌退路,在友军的配合下,将韩8师分割围歼,198师俘敌2000多名,缴获坦克50余辆,火炮100多门,汽车1000多辆。战后,为此战创作的歌曲《英雄的阵地钢铁的山》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传遍全国。至今,仍在北京武警16支队4中队(五音山特功连)传唱。

1951年4月,宋玉林率198师回国。6月,他担任68军副军长,第二次入朝。他率部在文登里粉碎美军坦克劈入战中立下不朽功勋。此次宋玉林指挥68军204师到文登里接替朝鲜人民军防务,接防完毕,敌军已突入我军阵地6公里。宋玉林当即决心,指挥部队和三千民工,一夜之间,在文登公路两侧构筑反坦克阵地,在全师范围内抽调反坦克火器,组成反坦克大队进入阵地。204师在5天时间里,击毁敌坦克34辆,击伤12辆,敌军不得不停止了对204师的进攻。

1953年在金城以南战役中,宋玉林担任西集团司令员兼68军代军长,所部歼灭韩军王牌首都师,活捉该师副师长。当时西集团由68军和54军130师组成,任务是依次稳扎稳打,逐步向前推进。宋玉林不同意这种打法,主张大胆穿插迂回,直插敌纵深,奇袭敌指挥所。宋玉林的主张得到在前线观战的名将李天佑及赵冠英的支持。战役打响后,宋玉林指挥203师和204师双斧劈门,撕开突破口,13支渗透穿插支队乘机杀入,其中一支部队化装为韩军,直插韩军首都师1团团部,捣毁团部,除敌团长等个别人外,团部人员大部被歼,这就是着名的奇袭白虎团。接着西集团又歼灭了首都师机甲团,击毙该团团长。在防守打敌反扑的战斗中,西集团也有出色表现。此役西集团夺取敌占区55平方公里,毙伤俘敌18000余人。

1955年宋玉林回国后,历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63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65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宋玉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红星奖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宋玉林2001年去世。

 

    

0649宋庆生少将简历:

宋庆生(1910~1977)湖北省天门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供给部文书、科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独立第3支队供给部供给主任,八路军120师358旅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供给部部长,第一野战军3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技术部部长、后勤部部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装甲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7月28日在北京逝世。

 

宋庆生的故事:

宋庆生是湖北天门县人,1910年出生于农民家庭。三岁丧父,读私塾4年。1926年加入少先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村苏维埃主席。

1932年参加红军,历任通讯员、红3军供给部文书、科员,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独立第3支队供给部供给主任、120师358旅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3纵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3纵供给部部长、一野3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建国后,任装甲兵后勤部部长。1951年入中国人民大学预科补习文化。1952年任装甲兵技术部部长。1953年入第一坦克学校学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入军事学院装甲兵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继续担任装甲兵技术部部长。

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组装坦克所需的24种主要部件,宋庆生率领我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攻关,解决了坦克部件生产中的许多难题。1964年,他再次出任装甲兵后勤部部长,1969年升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77年去世。

 

 

 

0650宋学飞少将简历:

宋学飞(1904~1970)河北省易县人。1926年人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北军。1937年参加河北易县抗日救国军,任参谋长。1938年编入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游击第3支队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支队参谋长,第25团团长,第1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兼宣化市卫戍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7旅副旅长兼参谋长,第8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部副参谋长,第20兵团6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参谋长,西海岸指挥部副参谋长,河北省军区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

 

宋学飞的故事:

宋学飞是河北易县人,1904年出生。1926年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北军,当过连长。

1937年参加河北易县抗日救国军,任参谋长。1938年编入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军区游击第3支队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支队参谋长、25团团长、第1军分区参谋长、冀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晋察冀军区3纵7旅副旅长兼副参谋长、8旅副旅长兼副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6纵副参谋长、第二十兵团6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雁宿崖战斗和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

开国大典时,受阅部队中有一支骑兵部队,由华北骑三师组成,宋学飞负责组织训练。步兵分列式用的曲子,一直未选定,宋学飞曾在旧军队当过军官,对于军乐知道一鳞半爪,他提出用德国曲子。他还没说完,马上有人截断了他“不要再用旧的了,我们请的是苏联顾问,应该用苏联曲子。我们解放了,不能用德国的。社会主义要一边倒,苏联不用德国曲子,我们也不用。”

1951年宋学飞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参谋长、西海岸指挥部副参谋长。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历任河北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1961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去世。

 

    

0651宋治民少将简历:

宋治民(1912~1988)河南省固始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独立团特务连司务长,红25军75师225团营部书记、代政治指导员,红15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通信营政治教导员兼通信队政治指导员,师直属队政治处组织干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新四军第6支队3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4师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特务营政治委员,师卫生队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第11旅31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5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三野战军21军62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委员,浙江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江苏生产建设团副政治委员,浙江省军区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5月15日在杭州逝世。

 

宋治民的故事:

宋治民是河南固始人,1912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户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独立团特务连司务长、红25军75师225团营部书记、连代理指导员、红15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通信营教导员、师直属队政治处组织干事。次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3团政治处主任、第4师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特务营政委、师卫生队政委、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11旅31团政委。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重光葵在日本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但是,以张朝发为头子的濉溪口400伪军,还在加修工事,负隅顽抗,拒不投降。妄图长期固守顽抗。9月27日,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一团在宿西县总队配合下,对濉溪口守敌发起进攻。战斗前夕,奉命攻克濉溪口的三十一团,在石弓附近进行攻克濉溪的各项准备.并对部队进行了战前动员,提出杀敌立功等口号,激发了干部战士的阶级仇恨,坚定了胜利信心。团政委宋治民亲临战场,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鼓励指战员。

27日6时,团下达总攻命令。我炮兵很快将东门北角城墙打开一个缺口,第一连在我火力的有效掩护下,从东北角强渡护城河,在城墙缺口处勇猛地架梯登城。勇士们与敌人几番激战,压倒了敌人的顽抗,尾随溃退之敌攻入城内,沿北城墙内侧向西插去。第三连也趁一连突破之机,一鼓作气,突破敌东门之防御,占领东门,并迅速沿大街向西战斗前进。第二连紧跟三连进入城内,沿城北二道街向西攻击。约9时半,第一营在二、三营的火力支援下,对小寺院残敌实施冲击。10时,突入寺院内,100余残敌终于无心再战,手举白旗,走出地堡,向我缴械投降。并活捉了伪区大队长张朝法。至此,濉溪400守敌全部被歼。沦陷7年多的濉溪口,又回到人民的手中。

 

    

0652宋承志少将简历:

宋承志(1917~)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军部通信队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第49师217团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团副营长,延安军事学院炮大队副大队长,延安炮学校训练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3团团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第2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炮兵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师长,东北军区炮参谋长兼第5炮兵学校校长,东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夫人高蔚。

 

宋承志的故事:

宋承志是安徽省金寨县人,1917年出生。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金寨县少先队中队长、红四方面军红30军军部通信队排长、连指导员、营政委、营长,参加了长征。1937年随西路军余部进入新疆,任新兵营炮兵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红军到达陕北后,炮兵仅剩下4个连。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三个方面军的迫击炮连分别编入三个师,一个山炮连属八路军总部。1937年9月,在总部炮兵连的基础上组建炮兵团,辖2个炮兵连和1个观测队,武亭任团长,邱创成任政委,袁光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总部从山西汾阳游击队拨来4个连,另有一些知识青年参军,炮兵团得到充实,辖6个炮兵连和1个观测队。以后增设了两个营部,1营长由团参谋长匡裕民兼任,2营长是“炮神”赵章成。

1939年,炮兵团主力赴前线作战,总部在延安办了两个炮兵团干训队。1940年7月,两个炮兵团干训队合编为炮兵团教导营。宋承志曾去新疆学习苏军炮兵技术,回到延安后,担任炮兵团教导营副营长。宋承志还担任过延安军事学院炮兵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

1944年成立延安炮兵学校,宋承志担任训练部副部长。经过5个月,共培训出1000多名炮兵和工兵干部。1945年9月,炮兵学校奉命开赴东北,宋承志长途跋涉1500余公里,历时40多天,到达东北,历任东北军区炮兵3团团长、第3炮群群长、炮兵第2指挥所副主任、炮兵2师副师长、师长。

1950年,宋承志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2师师长,参加了第1、2、3次战役。回国后,他历任东北军区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1955年授衔少将,担任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文革期间,他出任石油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后回到军队,担任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宋承志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53宋维栻少将简历:

宋维栻(1917~)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军部特务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组织干事,343旅685团营组织干事,苏鲁豫支队1大队营政治教导员,1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政治处主任,21团政治处主任,20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政治委员兼团长,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6师团长,第四野战军43军127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28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海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铁道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宋维栻的故事:

宋维拭是安徽金寨人,1917年出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军部特务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劳山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指导员、组织干事、343旅685团营组织干事、苏鲁豫支队1大队营教导员、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政治处主任、21团政治处主任、20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6纵16师团长、第四野战军43军127师副政委、128师政委。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临江、辽沈、平津、海南岛等战役。

1951年后任军副政委。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1957年到1963年任广东省军区政委,1963年到1965年任海南军区政委。后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铁道兵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

宋维栻将军,以他九十多岁的高龄,仍殷切地关注着我们所有的铁道兵战友。铁道兵网站从酝酿到诞生到成长都灌注着宋政委的关怀与期望。看着铁道兵网站的开通、运作,宋政委欣然命笔写下“情结铁道兵网,发展市场经济”的题词,令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宋政委以他这样的高龄,仍把握着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我们进军市场经济的新战场。我们千千万万的铁道兵战友“情结”一定能通过现代化的“网”联在一起“结”出丰硕成果。我们不会辜负老首长的期望,战友们携起手来,我们仍然是时代的“开路”先锋!

 

 

 

0654宋景华少将简历:

宋景华(1919~)江西省吉水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国际师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2团俱乐部主任,红27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处警备第1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留守团警备第四团政治委员兼鄜甘警备区政治部主任,385旅770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吉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1师政治委员兼长春卫戍司令部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164师政治委员、炮第6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炮学校政治委员,第2海军学校政治委员,旅顺基地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宋景华的故事:

宋景华是江西吉水人,1919年出生。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国际师连指导员、红1军团1师2团俱乐部主任、红27军组织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处警备1团政治处主任、留守兵团警备4团政委、385旅770团政委。1945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吉南军分区副政委、独立11师政委、164师师政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成员名录》一书中,东北野战军1948年10-12月的序列里,有164师和166师的记载,并说明164师是1948年11月由独立第11师改称,前身是牡丹江军区独3团、吉林军区吉南72团和朝鲜支队,师长王效明,政委宋景华。

166师是1948年11月由独立第4师改称,前身是辽宁军区李红光支队,师长刘子仪,政委方虎山。但该书在以后的部分再也没有出现过164师和166师,其奥秘何在?原来,李承晚1949年6月的兵力已达到8个师,近10万人,数量和装备超过了当时的朝鲜人民军,直到1949年底,朝鲜人民军只有不足四个师的兵力。因此,苏联方面提议,与中国方面协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官兵编入朝鲜人民军部队。于是,1949年 5月,金日成着人秘密访华,向毛泽东面陈北朝鲜面临的严重局势,并转交了金日成给毛泽东的求援信。毛泽东当然赞同金日成的看法。

作为世界上经历冲突类型最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当然看得出南北朝鲜打起来是早晚的事情。“既可能是闪电战,也可能是持久战。对你们来说,持久战是不利的,因为到时候即使美国不干涉,也会唆使日本向南朝鲜提供援助”。毛泽东表示,中国坚决站在北朝鲜一边,一旦情况需要,中国就会与朝鲜同志并肩作战。毛泽东同意正在东北整训的第四野战军第164师和第166师这两个朝鲜族师于7月携武器返朝编入人民军;而且一旦全国解放战争告一段落,其他野战军的朝鲜同志,也返回朝鲜编入人民军。这些经过抗日战争和国共大战战火洗礼的老战士日后都成为了朝鲜人民军的战斗骨干。朝鲜人民军开始以中国返回的29500多名老战士为骨干、苏联运来的武器为基本装备,迅速整编和扩编部队。第164师和166师走了,宋景华自然留了下来。

建国后,宋景华历任海军炮兵学校政委、第二海军学校政委、海军旅顺基地政委、北海舰队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55宋献璋少将简历:

宋献璋(1916~1990)四川省阆中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3团排长,陕甘宁边区医院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供给部政治协理员,师政治部直工科副科长,教导第五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鲁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鲁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鲁中南纵队第47师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5军105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兼浙江台州军分区政治委员,浙江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南京步学校政治委员,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0年9月16日在上海逝世。

 

宋献璋的故事:

宋献璋,四川省阆中县人,1916年出生。7岁上学读书,12岁学缝纫,15岁参加游击队,是共青团阆中县的青工部长,16岁参加红军,在红9军25师73团快枪连当战士。

1934年在万源保卫战中,宋献璋受了伤,但他坚持没有离开连队。1935年,宋献璋是快枪连的排长,在一次战斗中第二次受伤,他带着伤疼走完了长征路。到延安后,他被分配到总卫生部二分院四所任指导员。1937年,他到115师,先后在卫生部和政治部工作。1945年他下部队,担任21团政委,坚持鲁南。

1948年,鲁中南纵队和吴化文起义部队合编为35军,宋献璋任105师政委。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105师越过大片水网地带,直插浦口歼敌一部,从浦口码头起渡,进入石头城,直插新街口,控制中山门,占领飞机场。当晚,从南京逃出的敌整编敌4师,盘踞在城东、汤山一带。宋献璋即率两个团和一个加强营将敌包围,宋献璋亲临阵地前沿喊话:“只有放下武器,无条件地交枪投降,才是你们的唯一出路!”我警卫连齐声高喊“缴枪不杀!”震住了敌军。第二天一早,宋献璋乘车来到敌军师部驻地,最后这个师的四个团全部缴械。

建国后,宋献璋任陆军师政委、浙江军区干部部部长、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58年任南京步校政委,1962年调海军,先后任舟山基地政委、东海舰队副政委。

 

 

 

0656张午少将简历:

张午(1920~2004)原名张继光。陕西省长安(今西安市)县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安吴青训班人事科科长、总支书记、处长,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留守团关中军分区青年营副政治委员,警备3团营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长,骑第6师1团副团长,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一野战军4军10师30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团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师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炮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4年9月24日在沈阳逝世。

 

张午的故事:

张午是陕西长安人,1920年出生,原名张继光。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入延安抗大、中央党校学习。

1939年后任安吴青训班人事科长、处长、中共中央青委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留守兵团关中军分区青年营教导员、警备3团营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宣传部科长、骑兵6师1团副团长、西北野战军4纵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一野战军4军10师30团政委。参加了沙家店、宜川、扶□、兰州等战役。

建国后,历任炮兵师政委,沈阳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军政委,沈阳军区副政委。文革期间在黑龙江支左。1964年晋为少将。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午同志积极参加爱国救亡运动,热情投身革命活动,被组织推荐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他克服敌人重重阻挠,坚持开展敌后工作,率部参加了爷台山反击、西坡店子抗敌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解放兰州等重大战役,参加了镇八堡、榆林、沙家店、宜川瓦子街、西府、澄合、荔北、康家河、扶眉等战斗,屡建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努力学习,求真务实,勤奋工作,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0657张华少将简历:

张华(1912~1998)江西省永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永丰县区委书记,永丰县儿童局局长,红3军团第4师10团排长。连长,红3军团司令部前敌指挥部参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锄奸科科长,第30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补训团第2旅政治委员,华北军政大学第2总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副政治委员,海军青岛基地防空司令部政治委员,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北海舰队航空政治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8年5月5日在青岛逝世。夫人赵立清

 

张华的故事:

下面是节选自青岛传媒网的一篇文章

张华,江西永丰人,1932年参加红军,先后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两三寸的老照片,夹在老式金属相框里,映着发黄的底页,这本四十年代的相册,是张华的夫人赵立清最爱惜的宝贝,里面记录着将军东征西战的戎马岁月。让赵立清最遗憾的是,相册里没有张华和他的老首长彭德怀的合影,而那段为彭德怀当警卫员的岁月,正是张华最念念不忘的。1932年,已经是区少共书记的张华,跟137名永丰子弟一起,投奔了红军队伍,张华在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4师当了一名普通战士。在连队里面,张华虽然个头不高,打仗却是出名的勇敢,过两次伤。由于机智英勇、表现突出,长征开始前不久,张华被派到彭德怀的身边,当上了首长的警卫员。

有一次34年在贵州,一次去侦察,城不大,才一步路,城外一条河,挖得挺宽得,彭德怀在很远得地方跳到沟里头,想近点看,没想到,刚露头,一个手榴弹就扔了过来。张华一下子把手榴弹扔回去了,彭德怀挺高兴,小鬼你真行。作为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这样的险情司空见惯,为了保证首长安全,警卫员们须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四渡赤水时,天降大雨,伸手不见五指,为了尽快过河,当时非常的挤,他当时就紧贴着彭德怀,实在太挤了,彭德怀脚悬空了,他和另外一个警卫员一下子抱住他。

生死关头,警卫们总是冲在首长的前面,但日常生活中,警卫员们要是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彭德怀一样会拉下脸来狠批一顿。在老乡家借宿,没有帮人家打扫,结果被彭德怀看见了,彭德怀把他们狠狠的批评了一番。张华将军的夫人赵立清说,在她的记忆中,每当张华将军说起这次挨批,话语间总是充满了感激和怀念。彭德怀的人格魅力也影响了张华,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长征到达陕北后,张华重新回到了部队,成为一名红军指战员。这时候张华才知道,当时一起参加长征的永丰小老乡所剩无几。就他一个人走完了长征,还有一个没有走完,负伤中途回老家了,其余都牺牲了。带着136个兄弟无声的嘱托,经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大同战役,张家口战役……张华从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建国后,张华来到青岛,参与青岛航空学校的组建,此后直到1998年逝世,张华将军把后半生都献给了青岛的海防事业。

 

 

 

0658张英少将简历:

张英(1914~1984)原名黄文荃。广西灵川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党团书记,中共上海学委组织部部长,京沪线路东特委书记,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师18旅政治部主任,第52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7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1军92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瑞士联邦公使馆武官,总参谋部2部副部长兼外国语文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2部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

 

张英的故事:

张英1914年出生,原名黄文荃,别名莫高芳。家中有田12亩,父亲在民国初年考上县知事,在四川当过数月县官。张英4岁丧母,父亲续弦后一年,继母去世。再娶,定居桂林。张英在桂林读小学、初中。父亲去世后,张英读了6年高中,在姐姐的资助下,到北平私立朝阳学院读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英回到桂林,在雷平县立师范讲习所当教员,一年后,当局怀疑他有共产党嫌疑,无法继续任教,转到义宁县立师范讲习所当教员。

1935年,他考入上海大夏大学,积极参加救亡活动,1937年由陈家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党团书记、中共上海学委组织部部长。1938年,他作为党员骨干被抽调到新四军工作,改名张英,担任路东特委组织部长。当时路东特委领导人对“江抗”的态度有分歧。后来叶飞回忆说:那时,张英是支持“江抗”的。1941年,谭震林改组路东特委为东路特委,由于张英一直支持谭震林的工作,被任命为书记。谭震林称赞他“有魄力,打得开,抓得紧”。

1941年3月,东路部队改编为新四军6师18旅,张英任旅政治部主任。18旅有4个团:张开荆的51团,陈挺的52团,刘飞的53团,吴□湘的54团。7月,日军对苏常太地区“清乡”,18旅主力跳出外线,圈内留下少数部队与敌打游击,由张英负责。张英手上的部队有54团的两个连和侦察队、警卫2团的4个连,对外取了个番号叫55团。由于敌人兵力太多,所有村镇都驻扎日伪军,苏常太地区不大,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张英把情况报告了上级,上级指示分散坚持游击。各部队开始以排为单位活动,后来以排为单位活动也不行了,有的就以班为单位活动,但班排干部指挥能力不强,分散后往往联系不上,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经请示上级后,张英率部队突围。谭震林后来总结说:我们在开始时,对敌人“清乡”缺乏正确的估计和认识。没有认识“清乡”与“扫荡”是不同的,我们仍然采用了反“扫荡”的战术方针,结果遭受了一些损失。

1943年,张英任52团政委,率部到高邮开展工作,进行了数十次战斗,其中在三垛河击毙日军240人,伪军900人。张英在解放战争中任华东野战军6纵17师政治部主任、31军92师政委。

建国后,1950年入军委二部武官训练班学习,同年出任驻瑞士联邦公使馆武官。1957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任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少将,1964年兼任南京外语学院院长。1984年去世。

 

 

 

0659张英少将简历:

张英(1916~)辽宁省盖平(今盖县)县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延安炮学校第2大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2团政治委员,第4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炮兵第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学校政治委员,高级炮学校政治委员,炮兵学院政治委员,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张英的故事:

张英是辽宁省盖县人,1916年出生。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延安炮兵学校第二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2团政委、4团政委、东北野战军炮兵1师副政委、政委。

1950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1师政委,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和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高射炮兵学校政委、高级炮兵学校政委、炮兵学院政委,1970年到1976年任吉林省军区政委。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60张明少将简历:

张明(1912~2000)原名丁永纲。山东省日照县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政治部文化教员。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文化教员、教育干事、教育股股长,旅政治部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大岳军区武委会第1分会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3旅副政治委员,12旅副政治委员兼鄂陕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第19军55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陕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2高级步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0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张明的故事:

1912年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原本姓青岛礼贤中学土木工程班(中专)。1935年在学校组织抗日救国会,是负责人之一。1936年到北平参加救亡运动,在北平大学旁听,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从北平去陕北参加了红军,开国将军中像他这样经历的有一批人,是没有经过长征的老红军。他历任红31军政治部文化教员、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文化教员、干事,参加了井陉、七亘村、黄崖底、长乐、神头岭、响堂铺战斗。1938年重新入党。1939年任772团政治处教育股长,1940年任386旅政治部干部教育科长,在一次战斗中抢背重伤员,负伤不下火线,被八路军总部授予一等奖章。1941年任772团政治处主任,1941年带一名警卫员与伪军百余人遭遇,施巧计将敌全部俘虏。1942年指挥部队围困沁源南石村之日军,迫敌撤退。1943年任太岳武委总会副主任,训练千余人掌握制造石雷、炸药技术,《新华日报》曾以《张明同志的领导方法》介绍他的经验。

1945年任晋冀鲁豫军区4纵13旅副政委,1947年奉陈赓命令,远赴外线作战的12旅传达党中央指示,要12旅立即过丹江到陕南鄂北地区作战,遂留在12旅任副政委。1948年参与指挥攻克房县、竹山、浙川县城战斗。1949年任19军55师政委,与师长符先辉率部攻占6座县城,歼敌数千。55师在关亚子曾歼灭国民党军144师全部和135师一个团,俘虏敌144师师长。建国后,1950年与师长符先辉率领一个团昼夜急行军210里,远袭川北通江国民党军,俘虏敌中将司令。同年任19军兼陕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兼任陕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任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1954年毕业,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1957年任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晋升少将。1964年离职休养,1966年恢复工作。文革中遭迫害,被关押近5年。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张明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0661张忠少将简历:

张忠(1912~1982)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排长、连长,红9军副营长,中央军委通信营营长,警卫团副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4纵队随营学校大队长,第35团参谋长,第19团副团长,工卫旅第21团团长,新四军第5师教导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5师3旅副旅长,陕南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8军52师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西藏军区筑路部队司令部副司令员,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贵州省军区司令员,四川省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2年2月7日在成都逝世。

 

张忠的故事:

张忠是安徽六安县人,1912年出生,原名张成发,又名张桂亭。1929年参加农民协会,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先队分队长,赤卫队中队长,红33师宣传员,红4军班长,任红31军排长、连长、红9军副营长、中央军委通信营营长、警卫团副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第4纵队随营学校大队长。1938年组建游击6团,张忠任1营长,1939年率一个连伏击敌军,毙伤日伪军30余人。后担任35团参谋长、19团副团长、工卫旅21团团长、新四军5师教导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5师3旅副旅长、陕南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委、豫皖苏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18军53师副师长。

建国后,任陆军师长,在川西剿匪作战中立一等功。1953年任西藏军区筑路部队司令部副司令员。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到1975年任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72年到1975年兼任甘肃省委书记。1975年到1979年,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张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2年去世。

有一位女红军叫刘桂英,四川阆中县人,1933年,12岁即参加红军。1936年夏天,红四方面军长征北上时,她在第九军宣传队当宣传员。长征途中,因腿部受伤掉队,流落腊子口。她的负伤并非是中了枪弹,而是被狗咬了——迭部山区的长毛藏狗,又称“藏獒”,十分凶猛,可与野狼熊豹匹敌,何况她一个弱小女子?

1965年6月,在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前夕,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张忠少将率领部队来到腊子口野营拉练时,曾亲自看望过女红军刘桂英,并对她表示慰问。张忠将军本是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在红九军当过副营长,相见时两人在一起唠了大半天。张忠在听了鲤鱼跳龙门的说法之后,摇头道:“那老师也是东拉西扯,胡乱弹琴。想当初,你若是不被狗咬,不会掉队,肯定也跟着红九军过了黄河……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受失败的情景,特别是妇女团1 000多女红军,她们所遭受的苦难更加惨重,那种血淋淋的场面……唉!我都没法说呀!”张司令员接着说:“要叫我说,你当年就是跟上红九军出了腊子口,肯定也逃脱不了河西失败那一场灾难,说不定早就变成鬼了,哪还能活到现在,看到革命胜利?”

 

 

 

 

0662张和少将简历:

张和(1915~1967)湖南省例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大庸分区桑庸独立营政治委员,红6军团第4师11团特派员,第5师13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冀中人民自卫军第1纵队1大队大队长,冀中军区警备旅第1团营长、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总站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西北军区后勤部驻晋南办事处政治主任,西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兼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军区后勤部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部长,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张和的故事:

张和是湖南省浏阳县人,1915年出生于贫农家庭。读过两年私塾,从小学裁缝,当学徒。张和的父亲是1927年入党的党员,在浏阳县苏维埃政府工作,哥哥是浏阳独立团政委,1930年在战斗中牺牲。张和15岁随父亲参加红军,担任过浏阳赤卫2师警卫营班长。

1934年9月,红6军团长征到贵州康溪,军团部遭敌军偷袭,军团长肖克身边只有随营学校2连,肖克指挥2连反冲击,担任排长的张和在阵前与敌肉搏,看得肖克直叫好。战后,肖克到2连找到了张和,问清了他的姓名,勉励他好好干。一年半后,张和担任了红5师13团特派员。不久,张和到军团教导队学员队当班长。一次他带3个学员放哨,3个学员劝他去休息,结果这3人携枪逃跑了,张和自请处分,被降为军团政治部的司务长,从团级降到排级。

抗战初,张和任359旅717团2连指导员、连长,先到山西,1938年到冀中,在吕正操的冀中人民自卫军任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大队长。1941年反扫荡时,张和是冀中军区警备旅1团团长,担负保卫军区司令部和警备旅机关干部组成的干部大队转移的任务。转移途中,干部大队与日军遭遇,在反围攻战斗里,张和右腿负重伤,右腿骨被炸得粉碎,为了保全性命,从大腿跟部20公分处予以截肢。张和出院后来到河北省内丘县园枣会村荣校当副校长,和独臂将军陈波校长管理近百名荣誉军人。张和以顽强的毅力学会单腿骑马,经过刻苦锻炼,单腿一次可站半个小时,后来安上假腿可以走很长的路。

1945年,根据张和多次要求,他被任命为晋绥军区总兵站政委。建国后,这位独腿将军担任过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政委、部长,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6年8月,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指使一名副参谋长给张和贴大字报,不久张和被批斗,邱会作还下令将他从医院拉出来游斗,1967年7月张和被迫害致死。

 

 

 

0663张政少将简历:

张政(1915~2005)山西省阳曲县人。1936年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后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陇海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第3师9旅26团政治处主任,第4师9旅26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师9旅25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6师17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7团直属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军区第8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2大队大队长,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后勤部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5年8月22日在福州逝世。

 

张政的故事:

张政是山西阳曲人,1915年出生。1936年参加牺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历任陕北公学人事部股长、北方局组织部股长、八路军第一纵队组织科副科长、陇海支队组织科科长、新四军3师9旅26团政治处主任、4师9旅26团政治处主任、4师9旅25团政委、华东野战军2纵6师17团政委、第七兵团直属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宿北、淮海等战役。

建国后,任21军63师政委。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部副部长。回国后,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副主任、政治学院组织部部长、大队长,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1964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64张挺少将简历:

张挺(l917~)北京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参谋、侦察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察哈尔军区副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参谋长,华北野战军第3纵队副参谋长,第19兵团63军188师代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情报部3局副局长,情报部办公室主任、第5处处长,情报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2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3年1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张挺的故事:

我军统帅部设立情报部门,始于1931年,当时中革军委总参谋部在参谋处下设谍报科,科长是曾希圣。1932年由朱瑞接任侦察(谍报)科长。1933年,中革军委总司令部设立2局,负责情报工作,曾希圣任局长,钱壮飞、谭震林、宋裕和任副局长,2局辖破译科和侦听科,李作鹏和张明远是侦听科的参谋。1935年2月,李涛担任2局政委。毛泽东和张国焘分裂。陕甘支队司令部情报侦察科科长是张经武。1935年10月,军委2局局长曾希圣,政委李涛,副局长宋裕和。1936年,军委2局局长曾希圣,副局长罗舜初、胡立教,李作鹏是2科的科长。抗日战争,1937年,军委2局局长曾希圣,副局长曹祥仁。1938年,曹祥仁接任2局局长,王永浚是1科科长,李作鹏、马文波先后是2科科长,戴镜元是3科科长。1941年9月,成立中央情报部,作为中央和军委的统一情报机关,中央情报部同时是军委情报部,2局和1局的2、3处并入中央情报部,康生任部长,叶剑英、李克农任副部长。1942年11月,2局重新划归军委,局长曹祥仁,副局长王赤军,1处处长王永浚,副处长彭富九,2处处长先后戴镜元、雷永通,政治协理员姜钟,3处处长马文波。

1943年,李涛兼任2局局长,戴镜元升任副局长。解放战争,2局属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局长先后曹祥仁、戴镜元,政委李涛兼任,副局长有戴镜元、王永浚、马文波。1948年2局局长兼政委戴镜元,副局长王永浚,副政委胡备文。建国后,李克农担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这一职务,只见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和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克农传》。李克农是在1949年10月担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的,《李克农传》记载李克农1951年担任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1952年,总参谋部明确情报部为总参谋部下属部。此后军委总部体制调整为总参谋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总军械部和总财务部,并未有总情报部,情报部称总参情报部。开国少将中,在军委情报部任职的有:

肖荣昌 军委情报部1局政委

王永浚 军委情报部2局局长

胡备文 军委情报部3局局长

钱 江 军委情报部3局局长

安 东 军委情报部3局副局长

张 挺 军委情报部3局副局长

贺俊侦 军委情报部5局副局长

吴 彪 军委情报部办公室主任

张中如 军委情报部处长

张挺是北京人,1917年出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从事侦察工作,解放战争担任华北野战军2纵副参谋长、63军188师代师长。建国后他调入军委情报部,历任3局副局长、部办公室主任、5处处长、副部长。张挺1962年晋升少将,担任总参二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张挺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总情报部存在过两年多,军委总情报部(1950.12.10—1953.2.29)统一管理情报部(二部)、技术部(三部)、联络部(四部)三个部。

军委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副部长戴镜元。情报部部长刘志坚(1950.12-1952.1)技术部部长戴镜元(兼)、李 涛(1952.2)、政委李 涛(兼)、联络部部长邹大鹏、刘少文(代理1952.4),军委总情报部撤消后各部划归总参谋部(1953.3.1起)。李克农1953年1月任副总参谋长统一领导所辖情报部(二部)、技术部(三部)、联络部(四部)的工作。

 

 

 

0665张钧少将简历:

张钧(1919~1997)山东省寿光县人。1937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1大队政治工作员、政治干事、政治指导员,决1旅第38团1营政治教导员,决1旅教导大队政治教导员,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3支队政治委员、济源独立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13旅39团政治委员,豫西军区南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39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野战军军随营学校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二政治委员,云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国防部第5研究院1分院政治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1院党委书记,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7年6月2日在北京逝世。夫人郭庆云。

 

张钧的故事:

张钧是山东省寿光县人,1919年出生中农家庭。9岁读私塾,两年后辍学,1931年上小学,1933年考入县立侯镇第10高级小学,1934年考入济南齐光中学,结识中共地下党员赵健民、景晓村、王文轩、朱春和,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6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保释押回原籍,到北平转太原,参加薄一波领导的军政训练班。

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总队2中队战士、政工员、政工干事、指导员、决1旅38团1营教导员、教导大队教导员、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3支队政委、独立团政委、晋冀鲁豫4纵13旅39团政委,率部参加临浮战役,顽强阻击援敌。吕梁战役中,率部全歼敌一个营。1947年率部夜袭新安县城,歼灭敌守军2000人。同年任豫西军区南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9年二野13军39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张钧担任39师政委,兼任云南思茅地委书记。他在思茅工作了6年,主持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工作,颇有声望。思茅现仍存民族团结誓词碑,上面刻着张钧的名字。这是当年张钧和47名各民族代表剽牛、喝咒水为盟而立。

1956年,张钧离开思茅,担任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二政委,负责边防内卫工作。1957年任云南省军区副政委。1958年任国防部第5研究院1分院政委,参与组建科研队伍,进行导弹、火箭研制工作。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65年国防部第5研究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任七机部1院党委书记,正式转业地方工作。

文革期间遭受迫害近9年,1975年重新工作,任七机部副部长。1982年到1985年,张钧担任航天工业部部长。他在航天工业部注重思想感情交流,工作作风随意而透明,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善于和下属交朋友,口碑很好。他为远程火箭、潜艇水下火箭和同步卫星的发射成功做了大量的工作。1985年退居二线。张钧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0666张衍少将简历:

张衍(1917~2003)安徽省灵壁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教员,大队主任教员,第6分校政教科科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情报处3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民主建国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部敌工部部长,豫西军区第5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原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宣教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第2高级步学校政治部主任,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治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防科技大学校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3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

 

张衍的故事:

张衍是安徽灵壁人,1917年出生。他的曾祖因水灾由滕州迁到了安徽省灵璧县。张衍小时候在灵璧上学,感愤于大好河山沦落敌手,遂投笔从戎,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年轻的张衍风华正茂,积极上进,成绩优异,毕业后遂留校任政治教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抗大总校政治教员、主任教员、六分校政教科科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情报处科长,民主建国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9纵敌工部部长,豫西军区第5军分区副政委,中原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宣教部部长。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委。

1966年文革初期,聂荣臻接国防科委报告:西安电信工程学院造反派要求罢免张衍的官。聂荣臻立即嘱秘书答复:不能开这个先例,学院是省委领导的,我们无权决定,军队无权决定。军队规定,罢官要在运动后期处理,并通过一定手续。学生的要求,我们不能同意。张衍后担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党委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

1978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长沙工学院改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归国防科委领导,任命张衍为国防科委副主任兼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张衍担任这一职务至1983年。

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放勋章。

 

 

  

 

0667张峰少将简历:

张峰(1922~1997)安徽省太和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师10旅28团连长,淮阴县保安大队副营长,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4支队教导队队长,新四军第3师10旅28团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师10旅司令部作教科科长兼教导队队长,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13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军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12月16日在济南逝世。

 

张峰的故事:

张峰是安徽太和人,1922年出生,又名张在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3师10旅28团连长、营长。1946年到东北后,任东北民主联军2纵5师13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在临江战役和辽沈战役攻打锦州的战斗中,先后立大功两次。后参加了平津、渡江、广西等战役。

建国后任39军116师副师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6师副师长、师长。参加了第一至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朝鲜西海岸登陆防御准备。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39军116师师长。196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后历任39军副军长、军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张峰将军抗日战争中战功卓著,他指挥的尖刀连被授予“清江连”称号;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三下江南的夏、秋、冬季攻势,屡立战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首战云山、突破临津江、收复平壤、攻克汉城等五大战役,荣获朝鲜国旗二级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平建军时期,培养出闻名全军的“神枪手四连”。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0668张雄少将简历:

张雄(1908~1963)江西省瑞金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政治委员、办公厅秘书,特务营连政治委员,野战医院政治委员,红1军团司令部第四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第1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滨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10师政治委员,鲁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5军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七舰队政治委员,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干部部部长,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3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

 

张雄的故事:

以下节选张爱萍上将回忆海军建立的文章

上海解放,我和海军机关的同志进驻上海,并由我兼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部部长,展开了全面的接管工作。到6月中旬,我们接管了以上海为中心,西到江阴、镇江、南京、芜湖、湖口、九江,北至连云港、青岛,南到福州、广州等,包括江南造船厂、青岛造船厂在内共30多个国民党海军陆上机构和设施,接收的舰艇包括一些已经废旧的船只在内,计有舰船25艘,小艇45艘。

在南京接管时,我将接管国民党海军情况,向刘伯承同志作了汇报,并请刘帅接见林遵及国民党海军办公厅主任金声少将等人。刘帅在接见谈话中,要求林遵等人协同我们一起组织人民海军,后遂任命林遵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我们回到上海后不久,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袁也烈、第三十四军政治委员赵启民、第二十一军政治委员康志强,也先后调来海军工作,当时面临解放舟山群岛的任务,中共华东军区前线委员会决定,将陆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五军军部及直属部队调归海军。三十军军长饶子健、政委谢立全、副军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刘中华,三十五军军长胡大荣、政委张雄、政治部主任孔繁彬等领导同志率领11600余干部战士,于1950年2月相继到达。此时,我们正式成立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除任命林遵为副司令外,袁也烈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赵启民任副政委,康志强任政治部主任,陈玉生任后勤部司令,至此,我华东军区海军已拥有近两万人,领导机关齐全,形成正规编制的作战部队了。海军的司政机关设于上海水电路522号原日本侵华装甲兵部队的营房旧址内。

 

 

 

0669张瑞少将简历:

张瑞(1909~)原名张咸祥。浙江省浦江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通信学校训练处技术教员、训练处主任,红3军团、红1军团电台分队长,红15军团电台中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电台中队长兼师通信营营长和无线电大队副大队长,115师司令部3科科长兼大队长,军委3局业务处副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第3处处长兼通信学校校长,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副局长,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处长兼通信学校校长和华中电信管理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部第3处处长兼通信学校校长,军委军务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张瑞的故事:

张瑞是浙江省浦江县人,原名张成祥。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红军通信学校技术教员、训练处主任。1935年3月,张瑞从通信学校调到红3军团,担任电台23分队队长。军团长彭德怀十分关心无线电分队,专门去看望过电台。彭德怀用面粉自制了干粮,专门请张瑞来尝一尝。过草地时,张瑞掉了队,由一名通信员陪着他在后面慢慢地走,彭德怀知道后,把通信科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后来张瑞历任红1军团电台分队长、红15军团电台中队长、115师电台中队长兼师通信营营长和无线电大队副大队长、115师司令部3科科长兼无线电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军委3局业务处副处长。

1945年,张瑞奉调山东,到达鲁西后,被改派东北。他到东北后,因东总只有一部电台,电报积压很多,林彪严肃地对张瑞说:现在对部队联络很成问题,电报不能及时发出去,收进来,这样怎么指挥部队作战?你要赶快想办法解决!张瑞把自己带来的电台投入使用,很快和所有进入东北的部队取得联络。东总转移到义县时,张瑞被任命为前总通信主任。秀水河子战斗,张瑞保证了前总与山东1师、新四军3师7旅、保1旅的联络,当时完全靠电台,电报既多又急,但做到随到随发。我军撤出四平时,张瑞用5分钟时间叫通了所有参战部队,用最短的时间发出了撤退的命令。

1946年7月,张瑞任东北民主联军三处处长兼通信学校校长。他在前梯队工作,通信处政委朱虚之在后梯队工作。林彪当时很关心电台工作,要求加强联络和提高传输速度。张瑞提出了大无线电网的工作方式,提高了电报传送速度和电台间协作。东总电台还使用了“暗语通信”,用四五个数码代表某个军事术语,效率很高。在通信处的领导下,东北电气专门学校培养了近2000名报务技术人员和电信工程技术人员,其中还为朝鲜和蒙古培训了通信人才。张瑞后任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副局长、第四野战军三处处长兼华中电信管理局局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辽沈战役时,成立了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野司在锦州附近的山上开设指挥所。为隐蔽野司机关南下意图,张瑞命令野司电台改换呼号、波长,同时用原有电台呼号、波长伪装联络。辽沈战役参战部队多,战场范围大,作战式样多,时间紧,变化快,但部队的通信联络工作做得很好。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三处处长兼通信学校校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70张翼少将简历:

张翼(1918~)山东省诸城县人。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滨海支队第27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第25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支队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19旅55团政治委员,第1纵队3师政治部副主任,第1纵队政治部敌工部部长,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政治部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南军区防空部队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第二主任,空军第6航空学校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副政治委员,空军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空军学院副政治委员、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翼的故事:

张翼是山东诸城县人,1918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16岁考入山东省立诸城第13中学,19岁毕业,考入第一师范,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38年,按照中共诸城临时县委的要求,张翼参加了国民党组织的高密游击队。不久中共党组织撤出了这支游击队,张翼被分配到东北军,参加了在滨海地区粉碎伪军的作战、保卫连云港阻击日军登陆作战、合肥机场破击战和宿迁作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张翼撤出东北军,在山东纵队政治部工作。1941年他所在的东北军那个营被迫起义,编为海陵独立团,张翼担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在甲子山战斗中负伤。

1943年,张翼调到另一支起义部队滨海支队工作,任27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25团政委。进入东北后,任滨海支队政治部主任,参加梅河口战斗和通化战斗。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7纵19旅55团政委。四平保卫战撤退时,作为后卫团,歼敌一个连,俘敌百余人,受到东总表扬。在部队渡松花江时,被敌军阻击,与主力隔断,滞留松花江南岸。张翼克服许多困难,终将部队带回江北。之后他担任1纵3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三下江南战役。1947年任1纵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参加辽沈战役。

1948年任38军政治部秘书长。建国后,因病离队休养两年。1951年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5年任广州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1957年任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第二主任,1961年任空军第6航空学校政委,1963年任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1968年任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副政委,1978年任空8军政委、空军学院副政委。

 

 

 

0671张乃更少将简历:

张乃更(1914~1992)河北省平泉县人。1937年燕京大学毕业。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教员,军区教导团营副政治教导员,团教育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2区队副政治委员,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直属队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师第1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教导旅第2、第3团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步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第十团政治部秘书长,防化学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防化学部部长,防化学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学部部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

 

张乃更的故事:

张乃更是河北省平泉县人,1914年出生。1937年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军区当过政治教员、副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团政委,建国后担任过师政委、兵团政治部秘书长,1950年,肖克担任军委军训部部长,当时防化兵是一个缺门,肖克向周恩来建议先创建防化学兵学校,并直属军训部领导。毛泽东批准了肖克的建议。防化学兵学校的校址选在四川江津,在挑选防化学兵学校主官时,肖克调阅了干部档案,看到张乃更是1937年燕京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认为是一个合适的人选,立即向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推荐,深得聂荣臻同意,1951年6月,张乃更被任命为防化学兵学校校长。当时负责筹建防化学兵学校的各级负责干部,基本上不懂防化兵,张遒更从留用的国民党人员中甄别、挑选数十人到防化学兵学校任教或担负教务工作;选送防化学兵学校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学员100多人,到北京高校借读;挖来一位留英化学博士到校任系主任,筹建研究机构。他还提议将防化学兵学校迁到北京昌平。学校设有战术系、化学系、防化系、兵器系、政教系,编写了化学战剂、化学防护、洗消、化学兵器等教材。至1954年,学校毕、结业了3000多名学员。

1953年,全军防化分队已有100多个连300多个排。1955年4月军委决定成立防化学兵部,统一领导防化学兵部队的训练、战备和建设发展,并在北京、沈阳、南京、广州、济南军区和志愿军成立防化学营。军委总干部部赖传珠、徐立清希望肖克担任防化学兵这一兵种领导,肖克再次推荐了张乃更。不久军委明确由张乃更负责防化学部的筹组工作,1956年,正式成立防化学部,张乃更出任部长。尽管防化学兵体制几经变更,他一直是这一兵种的领导人,他1969年离开了防化学兵领导岗位,大约在1975年,他又重返防化学部,继续担任部长。张乃更1961年晋升少将。

 

 

 

0672张力雄少将简历:

张力雄(1913~)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34师100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红5军团随营学校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大队2队队长、大队政治处主任,太岳独立大队政治委员,第六分校政治部主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第6支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3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江淮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2野战军特种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公安军第1副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云南省军区第2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福州军区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力雄的故事:

张力雄是福建省上杭县人,1913年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34师100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红5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政治部巡视员、随营学校政治委员,第45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二队队长、一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主任、四大队协理员,抗大总校太岳独立大队政治委员,抗大第六分校政治部主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第6支队政治委员兼6分区政治委员。参加了林南、水林、伏牛山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3旅政治委员,鄂西军区第三分区政治委员,野战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江淮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和淮海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炮兵部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13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65年到1975年任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文革开始时,阎红彦上将是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军区第一政委,周兴是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秦基伟中将是省委书记处书记、昆明军区司令员。1967年初,阎红彦成为红卫兵揪斗的对象,阎红彦躲进了云南省军区警卫团,1月7日,造反派大队人马开进省军区大院,要揪斗阎红彦。张力雄亲自出面,以38年的党龄和军区政委的身份担保阎红彦不在省军区大院,造反派才退兵。不久,造反派发生分裂,一派叫“炮派”(新云南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联络站),一派叫“八派”(昆明地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指挥部)。

1967年3月,张力雄出动武装,逮捕了呈贡大联合指挥部的2名负责人,逮捕了“11.30”组织的5名负责人。北教场武斗后,“八派”的涂晓雷发表了题为《触目惊心的“五月兵变”》的文章,诬陷张力雄和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朱家璧少将配合国民党云南特务组进行“五月兵变”。7月,黄兆其、涂晓雷又编写了《云南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警惕真正的赵永夫要夺取军权》一文,诬陷张力雄和朱家璧夺省军管会的权,搞得昆明满城风雨。谢富治在成都对张力雄说:我们从北京来的时候,作了充分的调查,李成芳不是叛徒。不存在李成芳是叛徒的问题。对李成芳同志要支持,要帮助,是支持的方针,不是打倒的方针。打倒李成芳是错误的,不能随便揪斗。你张力雄也要作自我检查。张力雄主持了斗争会,斗争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黎锡福三天。8月,云南武斗加剧,张力雄被任命为省军管会副主任。

1967年12月31日,毛泽东接见昆明军区、云南军区领导,张力雄在被接见之列。省军管会内部存在着支持“八派”和支持“炮派”的分歧。1968年1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昆明军区、云南省军区和13军、14军领导人会议,对省军管会主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陈康中将和张力雄进行了批判。5月1日,中央没有发票给张力雄上天安门观礼,张力雄闻讯大哭,旧病复发。当时云南有个工役制工程部队8团,负责修建省内国防公路,工8团持“炮派”观点。赵健民(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陈康、张力雄和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银山少将被指责为工役制工人的后台。由于下关发生武斗,工8团被打死7人,工8团的负责人带领77人从昆明出发去下关,欲将留在下关的工8团600余人接回昆明。此事被定为“滇西挺进纵队土匪武装案”, 昆明军区按照中央领导人的指示,派部队进行围剿,工8团184人和甘海资煤矿95人丧生,工8团480人被捉。

1968年2月4日,中央为了解决云南问题,在北京的红山口军营举办学习班,这个学习班时间长达半年,参加的人多达1980人,学习班的主任是工程兵政委谭甫仁中将。5月19日,谭甫仁被任命为昆明军区政委,5月27日,“八派”和“炮派”签订大联合协议,在让不让张力雄签字的问题上,两派发生了争执。谭甫仁对“八派”负责人说:你放心,我谭甫仁到昆明后,一定和你们“八派”一起把张力雄的问题搞清楚。谭甫仁对“炮派” 负责人说:我告诉你们,张力雄百分之一百进不了省革委,你不要在那里搞。6月,张力雄在学习班上被批斗。学习班结束时,谭甫仁发表了讲话,他说张力雄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1969年1月,谭甫仁在讲话中认定赵健民、张力雄等叛徒、特务、走资派是伸进“炮派”这一群众组织里的黑手。张力雄还被说成是“滇东北挺进纵队”的后台。

1975年初,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召集云南省委常委和昆明军区党委常委32人到北京开会,解决派性问题,落实党的政策,将部分在地方上任职的干部调回部队,部分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调离云南,张力雄调任江西省军区政委,离开了云南这一是非之地。在江西,讨论著名的李九莲案时,到会的常委中的多数人同意“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报告,只有张力雄等三人投了反对票。张力雄1961年晋升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73张万春少将简历:

张万春(1914~1971)河南省郾城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四团排长、副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苏鲁豫支队1大队营长、游击3大队队长,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副团长,苏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第3师19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28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43军133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7月11日在大连逝世。

 

张万春的故事:

张万春是河南郾城人,1914年出生。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2师4团排长、副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苏鲁豫支队1大队营长、新四军3师7旅19团副团长、苏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3师7旅19团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1师副师长、10纵28师副师长,独立13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49军162师师长、43军133师师长。参加了辽沈、衡宝、广西等战役。

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入朝作战,任志愿军46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46军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文革期间在黑龙江省支左。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去世。

 

 

 

0674张广才少将简历:

张广才(1900~1971)湖北省黄陂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黄冈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30团政治委员,第25军73师政治委员,第31军政治委员,川陕省军区司令员,第4军政治委员,33军政治委员,30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锄好部第3科科长,八路军总部工厂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吉北军分区司令员,吉林省军区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7办事处政治委员,湖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1年4月8日在湖北施恩逝世。夫人林江。

 

张广才的故事:

张广才是湖北省黄陂县人,1900年出生。幼时帮人放牛,后以烧窑为生。张广才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黄陂县委交通员、塔尔区委书记、黄冈县委书记、黄冈独立团团长。

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11月担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10师(师长王树声)32团政委(33团政委是李先念)。1932年3月,任32团团长。参加围攻黄安战斗、豆腐店战斗和苏家埠之战。同年8月,王树声和张广才一起调到红25军73师,一个任师长,一个任师政委,率部激战七里坪,西征途中,参加枣阳新集战斗,继而过汉水、越秦岭,打通南江、通江和巴中通道。1933年7月,以原73师为基础和南江、红江、广元独立团组成红31军,王树声任军长,张广才任军政委。8月,川陕省军区指挥部成立,张广才任指挥长,10月挥师击退刘湘六路围攻。同年11月,张广才调到红4军任军政委。

一年后,张广才任红33军政委,后又任红30军政委红四方面军起家的主力部队只有4、9、25、30、31、33六个军,张广才在其中的四个军担任过政委!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所属部队均改称军,如红1军团均改红1军,红3军团均改红3军。红一方面军辖1、3、5、32军,红四方面军辖4、9、30、31、33军,张广才当时是33军政委。这些军政委们,除了牺牲者外,后来成了元帅、党政要员、最低也能授中将衔,惟有张广才授少将衔。张广才在红四方面军的资格很老,陈锡联、陈再道上将、徐深吉、李成芳、杜义德、陶勇、张才千、胡奇才中将都是他的部下。张广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均不被重用。抗日战争中,他只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锄奸部的一个科长和八路军总部兵工厂的政委。实际上,张广才1939年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下属的第2步枪制造所任政委。2所位于平顺县偏僻的西安里村,职工百余人,车床7台。1940年,2所安全无法保障,将人员和机械分别并入1所和3所,张广才到3所任政委。3所在辽县高峪村,规模较大,是太行根据地较大的兵工厂和军火供给地。解放战争中,张广才任东满军区吉北军分区司令员、吉林省军区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军工部一个办事处的政委、湖北省军区副政委。参加过三下江南和围攻吉林的战斗。

建国后,他担任过武汉军区副政委。张广才1955年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张广才在文革中遭迫害,1970年病逝。1978年平反。

 

 

 

0675张子珍少将简历:

张子珍(1918~1967)山西省应县人。1936年加入山西牺盟会。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决死第1纵队连指导员,第32团民运股股长,第38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57团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32团政治处主任、代团政治委员,第31团副政治委员,第34团政治委员,湖北军区郧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陕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西省军区干部部副部长,西北军区干部部处长,兰州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6月19日在兰州逝世。

 

张子珍的故事:

张子珍将军是应县杨庄村人。幼年家贫,父因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由母一手抚育成人。张子珍聪明颖悟,好学不倦,在校成绩一直夺全班之冠。1933年考入应县第一高小,1936年高小毕业后回家务农。吃苦耐劳,谦恭礼让,有长者风。1936年冬,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春,报考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在原平教导第八团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报名参加山西决死队1纵队。历任决死1纵队民运队长、连指导员、24团民运股长、38团组织干事、57团书记。1943年7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兼任二部主任秘书。在校中,他学习认真刻苦,彻底改造世界观,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现在留下来的一部当时学习期间的日记,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学习结业后回部队,继任晋冀鲁豫野战军32团政治部主任、31团副政委、34团政委。在晋南战役、淮海战役中各立战功一次。

解放后任湖北省郧阳军分区政委、十九军组织部长、陕西省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1958年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衔少将。

“文革”初期,兰州军区制造了一个“篡军反党集团”假案,张子珍被诬陷为“篡军反党的第二号头目”,于1967年被隔离审查,并遭惨酷折磨和摧残。但张子珍一直没有屈服,始终坚持斗争。终于1967年6月19日被迫害致死。死后埋尸郊外,还被定为“自杀叛党”,家属、子女同受诛连。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张子珍的冤案才得以彻底平反,兰州军区为他补开了追悼会,政治上恢复了名誉。

张子珍少年英才,投身革命,在战火中锻炼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不幸中年逢国乱,未死于战而死于乱,诚为可惜。

 

 

 

0676张子明少将简历:

张子明(1918~1991)山西省离石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山西太原军政训练班。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总队政治部民运股股长,纵队政委办公室秘书,第25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委员,西北民主联军38军17师副师长,第二野战军14军42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兼中共云南省丽江地委书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科教部副部长、教育长、副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铁道副政治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1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

 

张子明的故事:

张子明是山西离石人,1918年出生。1933年在北平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4年被捕入狱。次年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出狱后,任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政训干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总队政治部民运股股长、纵队政委办公室秘书、25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0旅28团政委、西北民主联军38军17师副师长、第二野战军14军42师政委。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上党、淮海、渡江、滇南等战役。

1950年任师政委兼中共丽江地委书记。1951年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兵团组织部部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军事工程学院科教部副部长、教育长、副政委,昆明军区副政委。

文革期间,1967年5月,云南炮派围坐昆明军区大院,发表的演说中有“逮捕张子明!”、“枪毙张子明!”之语。为平息炮派与八派的武斗,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小组来电,其中提到:对军区副政委张子明、胡荣贵的历史问题,由军委总政治部进行调查,尔后再进行实事求是的处理。从此张子明淡出云南政坛。

张子明后调任铁道兵副政委。他1961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0677张云龙少将简历:

张云龙(1910~2006)福建省永定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第34四师100团通信副排长,红1军团总部通信连排长,红3军团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第13团副特派员,军委警卫团连指导员、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参谋,第4支队参谋,军部特务团参谋长,第1师3旅7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师3旅8团团长,旅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16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3军68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夫人严敏。

 

张云龙的故事:

以下节选自万海峰的回忆文章

1937年9月,党中央从延安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选调一批经过长征考验,具有良好军政素质的营、团级干部参加新四军组建工作。云龙同志被选派到新四军军部任侦察参谋,后到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任侦察参谋。他跟随支队司令员陈毅到延陵地区开展工作,将100余人的游击队发展为数百人的延陵独立支队,为创建苏南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2月,云龙同志奉命护送到新四军视察工作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穿越敌占区,突破层层封锁,安全返回延安,受到上级首长称赞。9月,他奉调军部任特种参谋,担负情报侦察工作,多次出色完成军部首长交给的特别任务。1941年初,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在新四军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切断打散的危急时刻,云龙同志奉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之命,指挥特务团两个营,坚守长龙山,临危不惧,与数倍之敌血战三天三夜。在圆满完成阻击任务后,带领300余人突出重围,为重建新四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

1941年12月,云龙同志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参谋长。他精心组织指挥,并数次担负护送刘少奇等中央、军委及新四军首长通过敌占区的任务。1944年3月,指挥部队参加车桥镇攻坚战、望直港伏击战,均给日军以重创。6月,云龙同志率1师3旅7团在如皋耙齿凌附近机动时,与日伪军500余人突然遭遇,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与敌激战3小时,击毙日军加藤中队长以下100余人,生俘日军小队长以下14人,歼灭伪军300余人,受到新四军军部通令嘉奖。7团被誉为苏中“老虎团”,载入新四军抗日战争史册。

1945年8月,云龙同志率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与拒不投降的高邮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打垮敌人多次反扑,攻进日军旅团司令部,迫使日军高邮城最高司令官岩奇大佐投降。1946年6月,云龙同志任新四军1师3旅副旅长兼参谋长、代旅长,在“苏中七战七捷”中,参与指挥三旅首战宣家堡,再战如皋,又战李堡,给敌军以沉重打击。

1947年2月,云龙同志调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6师师长,我是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云龙同志在莱芜战役吐丝口战斗中,亲临一线指挥,身负重伤。他带伤指挥部队与敌人逐街、逐巷、逐屋反复争夺,圆满完成战斗任务,为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5月,云龙同志率部参加孟良崮战役,在黄崖山、狼虎山、城墙山一带与敌第25师展开激战,顶住了敌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打垮了敌人多次攻击,粉碎了敌增援企图。随即加入纵队总攻序列,攻克孟良崮,歼灭敌整编第74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

1948年6月,华东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发起睢杞战役,云龙同志率16师在杞县杨拐与守敌第十七团激战3天。战斗间隙,云龙同志亲临距敌50米的前沿阵地,观察到敌人正在空场争抢饭吃。他当机立断,命令跟随的侦察连长立即带100多人从敌防御缺口发起冲锋,直插敌指挥所。被突袭的敌人惊慌失措,弃阵而逃,十六师全线出击,活捉敌团长张连臣,全歼守敌。淮海战役中,他率第16师参加了彭庄战斗和碾庄圩战斗,担任攻坚任务,歼敌3400余人,活捉敌一○○军副军长及参谋长等以下1500余人,并击落敌机一架,受到纵队嘉奖。

1949年4月,云龙同志调任第三野战军23军68师师长,他率部在长江北岸泰兴以南地区展开紧张的渡江作战准备工作。21日中午,英国海军“紫石英”号等4艘军舰,无视68师令其迅速离去的严正警告,公然炮击68师渡江前沿阵地,造成202团团长邓若波当场牺牲,政委陈坚等40多人伤亡。云龙同志怒不可遏,一面果断指挥部队还击,一面迅速向纵队报告。“紫石英”号中弹起火,英舰狼狈逃窜,沉重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19时30分,云龙同志率68师由七圩港登船南渡,与守敌鏖战至22日拂晓,成功登上长江南岸。他指挥乘胜追击,共歼灭敌军师长、旅长以下5600余人。5月24日拂晓,云龙同志奉命率68师由杭州急进至上海市龙华镇,与守敌激战苏州河,歼敌1400余人,然后在向吴淞口追歼途中缴获60余卡车黄金和银元,全部如数上交,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为华东地区的最后解放作出了贡献。

 

 

 

0678张元培少将简历:

张元培(1913~1981)福建省永定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部特务团副官主任,总经理部粮服科副科长,红一方面军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广昌警备司令部供给处处长,军委总供给部军实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经理科科长,驻衡阳办事处处长,驻重庆办事处副处长,新四军军需处处长。第7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没江支队兼沿江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参谋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长会海军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元培的故事:

张元培是福建省永定县人,1913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长期从事后勤工作,历任红军总部特务团副官主任、总经理部副科长、红一方面军供给部科长、军委总供给部处长,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衡阳办事处、重庆办事处工作过,担任过新四军军需处处长。解放战争,他是三野后勤部参谋长。

1949年3月,毛泽东指示三野组建华东军区海军。张爱萍受命在白马庙宣告天下,于4月23日成立华东海军。张爱萍接着赶到江阴,研究华东海军人事安排和部队整编,张元培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不久,成立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部,张爱萍任部长,张元培任副部长,负责接管舰船、海道测量局、造船厂和码头。张元培担任过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的前身是苏北军区的海防纵队,有一个汽艇大队,在渡江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1纵队是华东军区海军的第一支作战部队,先后接受了国民党海军第1舰队、第2舰队的46艘舰艇。第1纵队参加了太湖剿匪、上海剿匪和解放长江口、杭州湾和浙东沿海岛屿的战斗。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后来改称华东军区海军第5舰队。张元培曾指挥所部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1958年毕业于海军学院。

1974年,张元培在南海舰队司令员任内,这一年,南海舰队的部分舰艇部队对入侵中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海域的南越海军进行了自卫反击。在这之前,针对南越军舰在永乐群岛活动频繁,有入侵我甘泉、金银诸岛的企图,张元培上书中央军委。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已披露的内容有两段:“作为南海舰队的一名司令员,面对外国的频繁入侵,不能有效地完成保卫祖国海防的任务,深感辜负了毛主席、党中央和祖国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眼看着祖国的领土被敌人侵占而无力保卫她,心情更加沉重和不安”。“目前作战舰艇存在的问题很突出,很严重,现在已经影响到了部队的战备、训练,如不重视,一旦打起仗来,必将造成严重后果”。

1月19日,南越部队强登琛航、广金两岛,16号驱逐舰拦截、撞坏我389扫雷舰,南越4号、16号驱逐舰、5号、10号护卫舰向我396、389扫雷舰和271、274猎潜艇开炮,我4艘舰艇均中弹,且有人员伤亡。我军立即还击,首先打掉了敌4号驱逐舰的导航雷达天线,接着敌16号驱逐舰被我396、389扫雷舰击中起火,敌10号护卫舰被打得失去操纵。双方相向运动,越打越近,直至接舷拼搏,我389扫雷舰也受重伤,舰体倾斜。激战1小时37分后,敌受伤的4、5、16号舰逃走,我281、282猎潜艇赶来增援,将敌10号护卫舰击沉。1月20日,在南海舰队航空兵掩护下,南海舰队水面舰艇混合编队进入永乐群岛战区,陆军部队收复了甘泉、珊瑚、金银三岛。这次战斗,击沉敌护卫舰1艘,击伤敌舰3艘,毙伤敌100余人,俘敌49人。南海舰队389舰重伤,274艇轻伤,牺牲18人,伤67人。

1975年,张元培升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张元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去世。

 

 

 

0679张天恕少将简历:

张天恕(1913~198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独立团连指导员,红25军第74师224团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长,新编第1旅1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热西军分区副参谋长,哈尔滨卫戍司令部政法处处长,东北军区保安旅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公安第18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热河军区第1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2月12日在大连逝世。

 

张天恕的故事:

张天恕是湖北省黄安县人,1913年出生。他在红四方面军历任连指导员、营政委。抗日战争,他担任129师385旅769团2营营长。1940年,太岳军区进行着名的白晋战役,769团负责攻打南关。团长郑国仲带着手下的三个营长李德生、张天恕、马忠全,和旅长陈锡联一同去看了南关的地形,最后决定3营担任尖刀,隐蔽潜伏到南关,腹地开花,由内向外打,张天恕的2营担任突击,待3营打响后,以密集的火力,封锁云盖山下两个突出高地和秦五坡、极子山中间碉堡的火力,以突击动作,迅速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由外向内打,1营为预备队。实际战斗中,3营摸进南关的大街上,敌人就发现了,3营立即展开战斗,张天恕指挥2营一方面封锁敌人火力,一方面发起冲锋。当时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担任主攻的3营9连伤亡较大,郑国仲命令张天恕的2营“不顾一切地迅速向前进攻”。张天恕带领2营突破敌人火力的封锁,冲进镇内,与3营会合,肃清了街上的敌人,攻占敌司令部。此战消灭日伪军400人。解放战争张天恕到东北,担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政法处处长、东北军区保安旅副政委。

建国后,1951年张天恕入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公安18师师长兼政委。回国后,他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担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5年去世。

 

 

 

0680张开荆少将简历:

张开荆(1905~1991)江西省吉水县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委员,处长,师政治部秘书长,师政治部主任,福建军区司令部通信主任,游击纵队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2支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江北挺进纵队参谋长,江南指挥部指导大队大队长,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参谋长,团长,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纵队参谋长,旅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副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吉林省副省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2月24日在长春逝世。

 

张开荆的故事:

张开荆在少将中是老资格。他是江西省吉水县人,1905年出生。1926年参加学生运动,任吉安市学生总会常委,后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他1927年1月入党,4.12事变时被捕,1930年被营救出狱。同年参加红12军,历任连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1934年他担任福建军区动员武装部部长、福建军区司令部通讯主任。

红军长征后,张开荆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瑞金县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带领一个独立营300多人在汀瑞会边开展游击战。后分散活动,有一次张开荆身边仅剩一个管理员和一个通讯员,不久管理员被冲散了,通讯员在张开荆睡觉时带枪跑了。张开荆后来收集了十几个人,又被敌军包围,突围后仅剩8人,只有张开荆有一支小左轮手枪。张开荆8人在瑞金、长汀交界的武夷山坚持斗争,后与桃古游击队、瑞金游击队和武阳游击队会合。1937年9月,邓子恢、谭震林找到了这支游击队,整编为300多人的汀瑞游击支队,待命北上。张开荆随同谭震林到南昌新四军军部开会。路过瑞金,谭震林召集各游击队领导开会,被国民党保安团扣押。国民党保安团的一个营长对张开荆说:现在国共合作,游击队派代表与保安团结拜兄弟为好。张开荆对谭震林说:游击队人多枪少,战斗力不强,国民党军一旦围剿,游击队就危险了。可以将计就计,答应与国民党地方军结拜兄弟,这样自己可以被释放,借机把游击队带到龙岩整编,个人名誉受影响也心甘情愿。谭震林同意后,张开荆与保安团的营长喝了鸡血,张开荆被释放后,将汀瑞游击支队迅速带到龙岩,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3团2营,张开荆留在第2支队司令部作战科工作。

在新四军,张开荆历任2支队司令部作战科长、江北挺进纵队参谋长。1940年,与何克希等跟随谭震林去苏南东路工作,任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参谋长、团长、旅参谋长。解放战争,张开荆历任晋察冀军区赵尔陆纵队参谋长、冀晋军区参谋长、北岳军区参谋长、华北三兵团1纵3旅旅长、66军198师师长。建国后,张开荆任平原军区副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1962年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1965年转业任吉林省副省长,文革中受迫害,1972年复出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