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产品分两道工序制成:元气不足,要补元气。可究竟什么是元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3:42
我们常常听说,这个人是元气不足,要补元气。可究竟什么是元气?   元气是中医的一个概念,流传了两千多年,用现代的西医语言来描述元气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这个生命力是人体的各脏器功能的综合指标。元气产生于生命形成的同时,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存在于人体的肾脏。元气为人体健康的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充裕则身体健康,元气不足或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生命终结。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元气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被消耗的过程。可以说,正是我们身体里的元气维持了生命的全过程。  中医学中讲元气,就是“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说你受于“天”。简单理解就是,当每个人生下来以后,我们的身体里就有爸爸妈妈的先天之气,被称为“元气”。除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同时还有后天的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通过这些来维持每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人是天地的产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阴和阳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阴和阳的统一体。在阴气和阳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二”,形成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阴阳两极。如果只有阴和阳,没有“三”,是不会有万物的。那么,老子所谓的“三”又是什么呢?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的上升与天气的下降,构成了一种“运气”的状态,这种运动着的气的状态,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古人讲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用中国文化的观点来说:构建整个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最小物质就叫做气。因此,中医学始终是建立在人和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如果离开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没法谈中医学的养生。关于元气,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产生的。想一想,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只有身体的那根脐带是跟妈妈通着的,“哇哇”一哭落地以后,我们自身的气,就和天地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有的相关性。   中医中素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古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元气是任何疾病得以根除的根本,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就说“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意思是说,诊病过程中,决定患者生死的不是患病的轻重,而是患者自身元气的存亡。元气足,病重也能康复;元气弱,小病也能要了人的性命。   对付疾病的真正勇士,不是医生,不是药物,不是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而是你自身既有的元气!医生的职责就是点燃患者的元气,使之返回正常的状态,元气恢复了,它就能排兵布阵,挥戈舞戟,将疾病一网打尽,于是,人体就能康复如初。追本溯源,生病是因为元气损伤所致,所以康复的根本就在于使元气恢复正常。
在中医中,恢复元气有多种方法,有食疗、按摩、针灸、药疗等,方法万千该如何抉择呢?我们应该优先使用食疗的方法,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盲目吃补药,为什么呢?“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药皆三分毒”,吃进一味药就给身体带进一分毒,所以我们应该“多食慎药”,尽量从饮食中摄入一些能量。可吃也不能盲目,而是要有选择地吃。例如,羊肉要是和西瓜同时吃,那就伤元气。同样地,吃鸡肉就不要吃芹菜,吃了鹅肉呢,就别吃鸡肉……要想养我们的元气,像这样的细节一定不可以忽视。   抗衰补气小贴士   含儿茶素的绿茶,能抗氧化;   番茄有茄红素,有助减少心血管病变;   苹果富含维生素C和果胶,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和血糖;   含大量维生素E的杏仁,有益心脏;   蓝莓含花青素,能扫除自由基;   芥菜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男女荷尔蒙正常代谢;   深海鱼能减少血管阻塞;   番薯是天然女性荷尔蒙来源;   小麦胚芽含维生素E;   大豆能预防骨质疏松。
天地间有三宝,人有精、气、神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在天,有三宝:日、月、星。在地,有三宝:水、火、风。于是结合大自然最神圣的产物——人类,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它们是人体能获得健康长寿至为宝贵的基本物质。在《红楼梦》里,贾母给宝玉选择妻子时,黛玉和宝钗都是不差上下的,但就是在健康程度上,明显薛宝钗更胜一筹。黛玉的气血不畅,忧思伤脾,气郁伤肺,这些都在她的容颜上留下了不健康的痕迹,所以贾母说,恐怕她也是一个不会长寿的人。可见,通过看一个人的外在特征,可以看出体内的精、气、神是不是充足。一个人如果神采飞扬、气宇轩昂,那多半就说明这个人精气足,身体也会相当的健康。   什么是“精、气、神”?   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特别近。通常我们与人初次相逢,就会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相貌对这人的性情啊,人生阅历啊,或者是人品啊略作推测。这种所谓的“望相”就是最大众的一种“望神”,这种情况下,我们看重的并非是一个人的相貌如何,而是这个人外表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怎么样。那么,带动这种内在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精、气、神”。一个人身体越是健康,就会越发显得有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最容易看出“神” 的状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以在很多形容人的时候,会用“神采奕奕”这样的动人词语。   健康小评判   人体的各脏器功能都有一个健康指标,它包括:   最佳的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的上线;   最低程度的健康指标——健康指标的下线;   阈值——就是健康上线和健康下线中间的值,阈值越大,代表人的调节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健康值的上线越高,往往代表人的健康越强,人的生命力越强;如果健康下线程度偏低,并且低过下线的值,人体就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一个婴儿握拳的力量能够负担他自身的体重,也就是说,假如你把一根手指放进婴儿的手中,他就会本能地紧紧握住,这个力量能够将婴儿拎起来。想一想,是不是很神奇。其实,这个现象一点也不奇怪。《老子》中说,婴儿是非常柔弱的,但是他握着的拳头却是异常坚固的。《黄帝内经》就说明了,婴儿刚刚降生,根本没有损耗来自天然的真气,也就是元精、元气和元神。所以,婴儿的肝气很旺,肾精充足,他们的拳头就会很有力。也正因为这种“精之至也”,婴儿的小生殖器也会常常勃起,那也就是肾精非常充足的表现。   人体的“三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当这三者处在协调状态时,则人体就精充、气足、神全,这样的人能健康长寿。精、气充足的人,往往就能够生神,就好像是水与植物的关系,只有水分充足,植物才会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神,是精的产物,没有精,则神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将枯竭凋萎,神是依靠精的滋养而旺盛起来的。但神反过来又会主宰人体的气,使气的运动自如,升降出入正常,不致乱成一团,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机协调”。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每个人体内,不论男女,都有这种物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这种基本物质是先天带来的,是父母结合之后,遗传给子女的基本物质。精在人体内是维护人的生命的高级物质,即精液。精有阴精、阳精、元精之分。人吃食物,入胃后,经消化、吸收营养,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红血,红血入任脉化成阴精,阴精入睾丸宫化成阳精,阳精内有精虫。人之五脏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脏之精华皆聚于二目之说。   人之所以能有生命活动,除了“精”这一基本物质本源外,还需要有气之参与,才是有生命的。气这种物质,一般也是无形的。没有气的精,则不称其为精,是无生命力的;有了气,人体才有各种运动变化,才能生长、行动、繁殖。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现代人的生活中,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都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神,指的是依附于人体的精神活动、思想意识。人要是没有神,即便精与气都是充足的,生命的活动也是不完全的,或者说,也是不能得到健康长寿的。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天真的,是有着充足精、气、神的,所谓“精满气足神旺”,只是太多后天的损耗让这些本来身体里的健康法宝,缺失了、虚弱了。一般来说,人在青年时期精气旺盛,收支平衡,故无疲困之忧;而人到中年则精气渐亏,入不敷出。越往后“赤字”则越大,身体则日衰,因此,我们讲究养生,就是指导自己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了的精气补回来。治身如同治家,要重视勤俭节约,勤能多入,俭可少出,养生就要求能够珍惜三宝,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既能有收入,又要适当开支,用之得当。
“同气相求”是保养身体的精髓深圳-荒漠甘泉(447304300)  12:51
今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很多人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需要加班,一些IT行业的人更是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我国过劳死的人很多都是来自这个行业。睡眠不足,第一个后果就是免疫力的低下,身体的自愈力也很差,这时候,一点邪风入侵,人就会生病。熬夜之后,势必要吃夜宵,这又严重地损伤着胃肠。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平均两天左右就会再生一次,而这个过程都是在夜间胃肠休息的时候发生的,可是如果这时恰好在进食,那么胃肠就容易功能紊乱。不仅如此,长期的不规律作息,消耗的不仅仅是身体里的精气神,更糟糕的是它会增加人患上各种疾病的机会。   所以,要健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同气相求。”在生活工作中凡事不宜太过,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协调阴阳,才能“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各,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身体里有着不可思议的自愈能力
  西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早就说过:“最好的医生是身体的本能。”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包治百病的神医,真正重要的其实就是正确使用人体,把我们身体里本身就有的自愈潜能完全激发出来。举个小例子,假如不小心把皮肤蹭破了,还出了血,这时候怎么办?止血,然后伤口自己结痂了,一段时间过去,痂脱了,皮肤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一点痕迹都没有。这一切之所以可以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就是因为人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愈能力。   人体能修复而自愈的,绝不仅仅是外伤,内脏器官的损伤也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生病,但中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三分治,七分养”,强调的就是不要过分依赖药物。所谓“养”,就是前面咱们说过的,要养元气,目的呢,就是为了激发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一旦这种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我们就可以百病不生、长命百岁。实在是万不得已,身体已经到了调不起来那股元气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借助药物。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人体抗病防病的能力就是免疫力,免疫力强,就不会得病,这种观点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不完整。免疫力只是自愈力的一个部分,需要与身体的修复系统、排毒系统、神经系统、抗氧化系统、抗压力的应急系统合作,才能够完成保卫健康的任务。自我调节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充分地去激发自我潜能,才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焕发活力,同时,要激发人体自我修复的潜能,却只能靠自己。有些人,稍不舒服就赶紧自己给自己弄一把药来吃,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医学能做的,通常只是给人体创造自愈的条件,给它以休整的时间,因此,我们不能过度干预身体本身的机能——那实际上是在帮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