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产品运营笔试:印度史诗——《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30:46

   
       史诗《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Mahabharata)
       印度最长的史诗
      
       《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Mahabharata),旧译:摩诃婆罗多。
       全书:18卷,100,000 诗节(verse),超过200,000行
       对比:《罗摩王子的传奇》为 24,000 诗节=48,000行
       这是印度最长的一部史诗:文字量为《圣经》的四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总和的10倍以上。这个最初口头流传的史诗大约起源于3500年前。
       故事主干:描述两个王族, Kauravas (俱卢族)和Pandavas (班度族)之间长达几十年的王室内部战争的过程,印度的神仙们也参与了这场战争。
       作者:Vyasa(右图),真实作者不详,可能不是一个人(中国把这位作者翻译为广博仙人)。印度神话:这位仙人口述,象头神记录了这部史诗。       这部史诗的故事涉及到宗教,哲学,神話和无法证实的历史。
       这部史诗很难讲述。       首先,这部史诗论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这些神话,不拟论述:非常复杂,不同版本说法不一。有些类似希腊神话中,宙斯三兄弟战胜了他们的祖先,印度神话的崇拜最后也归结到三个主神(梵天,湿婆,毗湿奴,尤其是后两位主神湿婆,毗湿奴)。
       这部史诗,也是以一场大战为中心和最高潮:Kurukshetra War(俱卢之野大战)。       
       这部史诗,属于吠陀文化(Vedic Period)。印度的历史粗略的分期如下:
       前3300年之前:石器时代,前推说法6-8千年不等。
       前2600-前1300:印度河文明,有考古证据的历史。
       前1200-前300:铁器时代,吠陀文化高潮时代。
       前324-前185:孔雀王朝,古典文学黄金时代。
       孔雀王朝之前都可归为吠陀文化,西方直接称为“非常古老的文化”,前推没有公认年代,6-8千年。不述。
       这部史诗正是铁器时代的写照:大小王国先后具备强大武力而互相攻伐,田园牧歌的生活变成战乱不止。
       这部史诗的双方大战中,“神仙们的神奇武器和惊人能力令人惊叹,堪称古代核大战”。
       注:后来释迦摩尼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否定了吠陀文化的权威性,得到孔雀王朝的官方支持。不述。
       俱卢之野大战(Kurukshetra War)中的阿周那与黑天。

        西方学者感叹说:Kurukshetra War(俱卢之野大战)可能是人类古代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屠杀。
        这场大会战,双方都展现了很多威力惊人的武器: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上图是其中的一件武器:Narayanastra ,一种毗湿奴(Vishnu)的另一种存在形态Narayana 的名字命名的武器:瞬间同时发射出亿万个威力巨大的导弹,打击定向目标,这些导弹无可抵挡,攻击时再次分裂为更多的“多弹头分导的导弹”,打击更多目标,而且敌人的抵抗越激烈,导弹威力越巨大!没有任何武器可以抵挡这亿万个导弹。化解的唯一办法:放弃抵抗和屈服,导弹就会饶恕既定的目标。
        知道这个秘密的只有三个人:黑天,Drona和Dhrishtadyumna。甚至阿周那都不知道。
        当这个Narayanastra 武器自天而降时,班度族大军频临绝境:各种武器对抗,全都无济于事。
        黑天下令:所有人把全部的武器全都丢在地上,放弃抵抗,向主神毗湿奴彻底投降。班度族的军队立刻全部照办才得以幸免于难。
        这部史诗“充满大量超自然能力的武器”。右图是世界文化遗产,柬埔寨吴哥窟里的《俱卢之野大战》的一套大型石刻浮雕。参战国来自各地,包括缅甸的国王都带着大军参与了这场大会战。        根据史诗:Kurukshetra War(俱卢之野大战)后双方幸存的英雄们继续南征北战从斯里兰卡到西藏高原,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这些神话没有证据,只是在史诗中列举了大量国名,人名,地名和城镇的名字。不述。        除了神奇的武器系统,这部史诗描述双方军队多次分别排出十几种阵法(Formulation)。阵法名称都很奇怪:乌龟阵,秃鹫阵,雄鹰阵,三叉戟阵……直到今天,西方学者也搞不清楚这些阵法是什么?印度学者也不知道(欧洲从来没有出现这类阵法,中国明清以后的很多小说中也出现了很多名称奇怪的阵法,也不清楚具体内容)。
       这部史诗中的Kuru(俱卢)是当时的一个部落,后来扩张为十六大国之一,Kuru Kingdom(俱卢王国)。
       这场大战围绕俱卢郊外=Kurukshetra,故称Kurukshetra War(俱卢之野大战),位于旁遮普(Punjab)。这片古战场已经成为印度的圣地并被冠以一个特殊名称:Dharmakshetra(梵语=Holy City:圣城)。       Kurukshetra War(俱卢之野大战)的发生地,Dharmakshetra(圣城)的纪念建筑群。       Kurukshetra War(俱卢之野大战)的发生地:现在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这里成为圣地,不仅因为是大战的战场,也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神明之一,黑天(Krishna,毗湿奴第8个阿凡达,又译克利须那神)现出真身并且直接向人类宣讲宇宙真谛的场所。       右图:俱卢之野圣地,黑天与阿周那的青铜雕塑。       黑天与班度族王子阿周那之间,以“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进行的这段宣讲的名称:《薄伽梵歌》,梵语:Bhagavad Gīta=绝对真理的神(黑天)之歌,简称神之歌(Gita)。       这段神之歌,在《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Mahabharata)的第6卷《毗湿摩篇》(Bhishma)中。在吠陀文化中,这段神说的话,被视为独立于整部印度史诗的一段神谕,探索宇宙绝对真理的印度古代哲学的提纲携领的精髓。    《薄伽梵歌》是印度文字记载中,唯一的一处记录神本人,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先知的核心经典。
       《薄伽梵歌》被印度宗教和哲学视为神圣。
        史诗故事的梗概        《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是“世界三大史诗之一”,长度第三。另外两部特大型史诗,分别为:
       长度第一:藏族的《格萨尔王传》(Epic of King Gesar),作于约12世纪。
       长度第二:吉尔吉斯族(Kyrgyz)的《玛纳斯》(Epic of Manas),作于约18世纪。记录传说中的吉尔吉斯民族英雄玛纳斯。吉尔吉斯斯坦政府1995年举行了庆祝玛纳斯1000年的官方活动)。
       但是,这部史诗不像《罗摩王子的传奇》有一条主线,也不连贯,有些像《一千零一夜》,很多故事分别有很多不同线索指向不同的故事和发展。有的部分则指向宗教,成为印度教的依据和来源。       这部史诗的结构很特殊,无法像《罗摩王子的传奇》那样讲述出来。欧美日本的学者认为:“这部史诗有些像《一千零一夜》,由很多故事构成”,“所以很难讲述”。
       《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Mahabharata),全书18卷的基本梗概的主干:        1-5卷:王子们诞生,成长,结婚,出现纠纷,准备战争的同时力争和平,最后和平的努力失败。
       6卷:战争爆发。战前的《薄伽梵歌》,神与人(黑天与阿周那)的对话成为印度教义核心之一。
       7-10卷:多次激烈战斗,双方统帅一再更换,死伤惨烈,很多著名的英雄和武士都阵亡了。
       11卷:妇女们哀悼战争的死亡者。
       12-14卷:和平时期,建立新王朝。阿周那(Arjuna)征服了世界。
       15-17卷:史诗结局。所有主角分别死亡,或因战争,或因内斗。
       18卷:所有死去的人,都升入精神世界(天堂)。
       19-20卷:附录性质的独立章节,补充介绍了前面的18卷中没有涉及的黑天的生平。 
       史诗中,英雄众多。最著名的两个核心英雄人物:
       1. Krishna(梵语,意思黑色),黑天,三大主神之一,维持主神毗湿奴(Vishnu)的第八个阿凡达。
       2. Arjuna(梵语,意思白色),阿周那,班度五王子(Pandavas)之一,箭术出神入化,最伟大的武士。       史诗故事:阿周那和他的兄弟们,在俱卢之野大战胜利后,继续征服了印度和东南亚的很多地方。       史诗故事:班度五王子(Pandavas)曾经被流放森林12年之久,黑天找到他们,成为五位王子的亲密朋友。当时老国王班度(Pandu)的妻子Kunti(阿周那的母亲),在流放的艰难岁月里,教导5 个王子要分享所有东西,所以五兄弟曾经共同享有一个妻子Draupadi。这位妻子为五位王子生了五个孩子。       史诗故事:当时班度五王子(Pandavas)都不知道黑天的身份,他们的母亲Kunti 对待黑天象自己的儿子一样。黑天曾经多次保护五王子的共同妻子Draupadi。
        史诗18卷,最后附录的19-20卷是黑天(Krishna)的生平介绍:“18卷史诗中没有涉及的故事”。
        史诗故事:来到森林找到流放的班度族五位王子的黑天,其实是毗湿奴(Vishnu)的第8 个阿凡达。黑天来到人间是为了扫除邪恶,他每过若干年降生到地球一次,他这次是5000年前降生地球的。
        注: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shnu)是印度教中最受崇拜的两个主神。印度和东南亚妇孺皆知的罗摩王子,黑天,佛祖释迦摩尼分别是毗湿奴(Vishnu)的第7个,第8个和第9个阿凡达。       《黑天的和平》(krishna peace)。       多次协商未果,战争即将爆发之前,黑天亲自进行了最后一次和平努力。他找到俱卢族100个王子兄弟中的老大和国王Duryodhana,提出妥协方案:班度族(Pandavas)的五个王子不要王国,只要五个村庄。        但是,Duryodhana 拒绝说:“我的王国,一寸土地也不给”,并下令士兵们逮捕黑天。黑天显出神仙本领,飞到空中,俱卢族的所有人都大惊失色。
        班度族五王子之一,老三阿周那(Arjuna),在战争爆发前突然犹豫了:他看到对面的阵营中,都是他本人的亲戚或亲密的朋友或尊敬的师长。阿周那向他的最好朋友,战车的车手黑天,进行咨询。这时,黑天,毗湿奴的第八个阿凡达,现出毗湿奴的本相,他与阿周那宣的对话,被称为《薄伽梵歌》(梵语:Bhagavad Gīta)。        在《薄伽梵歌》中,黑天告诉阿周那:对方的千百万俱卢大军,都已经死亡了,现在只是借助阿周那的手,使得他们在肉体上消失罢了,而班度族的五位王子将会活着。于是,阿周那开始投入战斗。
        战争爆发之前,黑天现出毗湿奴的本相,他和阿周那两人之间的对话,被称为《薄伽梵歌》。        黑天对阿周那宣讲时,这位毗湿奴(Vishnu)的第八个阿凡达“现出毗湿奴的本相,好像千千万万个光耀穹空的太阳”。
       《薄伽梵歌》,梵语:Bhagavad Gīta,意思是“绝对真理的神明(黑天)之歌”,简称神之歌(Gita)。这是印度的文字记载中,唯一的一处记录主神本人,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先知的核心经典。       注:《圣经》《古兰经》都是先知或神的代言人编著的。       《薄伽梵歌》,共700诗节(1400行),约10万字。       《薄伽梵歌》,定义了五个基本观念的真理涵义:        Ishvara=至高无上的控制者:God or Supreme Being。
       Jiva=生命,个体的不朽灵魂,与其肉体死亡无关。
       Prakrti=自然:Nature,primal motive force)。
       Dharma=根据神赐法则,应负的责任(音译:达摩)。 
       Kala=时间,梵语。
        生命,灵魂,自然,达摩,时间……难以计数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及其不同的诠释,随着这部史诗,也传入了中国和亚洲各国。    这部《薄伽梵歌》,智慧深奥,不宜翻译,有兴趣的读者最好自行检索欣赏。国内翻译,难以达意。         阿周那的问题几乎是世界上每一个战士的问题:        Why should I fight?(我为什么而战斗)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What happens after death?(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
        神(黑天)的《薄伽梵歌》回答了知识的真谛,宇宙的本质,涵盖了阿周那的简单的(人的)问题。        对于黑天的这部大约10万字(英语)神谕,印度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1936-1952),印度的第一位副总统(1952-1962),印度的第二位总统(1962-1967),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博士(Sarvepalli Radhakrishnan,1888-1975)认为:在浩如烟海的印度古代吠陀文明的大量典籍中,“神的原话”《薄伽梵歌》代表了“古代印度的最高智慧”。    赫胥黎(Huxley)对《薄伽梵歌》的评论:The Bhagavad-Gita is a true scripture of the human race, a living creation rather than a book, with a new message for every age and a new meaning for every civilization。    圣雄甘地离不开《薄伽梵歌》,每当疑惑或沮丧时,他就要转向《薄伽梵歌》去思考答案:When doubts haunt me, when disappointments stare me in the face, and I see not one ray of hope on the horizon, I turn to Bhagavad-gita and find a verse to comfort me; and I immediately begin to smile in the midst of overwhelming sorrow. Those who meditate on the Gita will derive fresh joy and new meanings from it every day。       爱因斯坦阅读《薄伽梵歌》后深深的感慨:When I read the Bhagavad-Gita and reflect about how God created this universe everything else seems so superfluous。       世界“原子弹之父”本海姆(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在试爆之前的日子里,脑海里总是浮想起《薄伽梵歌》的一句话:“一千个太阳的光芒”(splendor of thousands of suns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一瞬间,发出的巨大光芒,好像千百个耀眼的太阳,奥本海默脱口而出:“现在我们都成了狗娘养的”(Now we are all sons of bitches)。他后来回忆说,他当时想起了《薄伽梵歌》里的另外一段话:“我是死神,世界的毁灭者”(I am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英语:The Divine Song of God。梵语:Bhagavad Gīta。中文:《薄伽梵歌》。        俱卢之野大战中,箭术高强的毗湿摩(Bhishma,交战双方共同的叔祖父),杀死了班度族的很多武士。黑天卸下战车的车轮,准备用车轮打死毗湿摩,阿周那阻止了黑天。后来,阿周那自己杀死了毗湿摩。
       《毗湿摩在箭床上》(Bhishma on arrows bed)       中箭的毗湿摩(Bhishma)奄奄一息,在教诲班度族五王子。       毗湿摩是史诗主角之一,18卷史诗的第6卷即以他的名字命名:《毗湿摩篇》。       毗湿摩(Bhishma)是交战双方的两个王族共同的祖父辈的叔父:       毗湿摩的父亲是交战双方的爷爷的父亲,或毗湿摩是双方王子们的爷爷的大哥。       他的名字Bhishma的意思是“发过誓言的人”(He of the terrible oath) :他曾经为了父亲的王位,发过伟大的誓言:终生独身不娶。       毗湿摩是一个品德高尚,武艺卓绝的英雄。       他曾经给双方的王族孩子们很多有益的教诲。他反对并曾全力阻止战争的爆发。开战后,他担任俱卢族大军的第一任总司令。在战场上,他杀死了班度族很多武士。最后,阿周那杀死了毗湿摩(Bhishma)。毗湿摩用个人的意志延迟了死亡的到来,为的是给敌对方的班度族王子Yudhisthira (后来成为俱卢国王),最后讲述一遍“治国安邦的道理”。    上图就是班度族的五位王子和黑天,在聆听毗湿摩的最后的教诲的情景。        《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Mahabharata)的梗概主干之外,故事套故事,非常复杂曲折。        《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Mahabharata)不仅是神话,还通过各种形式,讲述了宗教,哲学和人生哲理。例如毗湿摩(Bhishma)身为国王长子,他一直辅佐弟弟们和侄子们担任合格的国王,直到第三代侄孙们之间爆发战争。这个人物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例如,印度陆军最新进口的俄罗斯T-90型坦克,被命名为毗湿摩型坦克(Bhishma Tank)。不述。        俱卢之野大战的结果是俱卢族的一百个王子兄弟全部死亡,班度族五王子获胜。阿周那是班度族五王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箭术天下无敌,还曾独自前往喜马拉雅山,湿婆(Shiva)赠给他几种神奇的武器。
        史诗中的这些武器名称,欧美日本没有翻译,中文也没翻译。这些武器被描述得非常神奇:有的功能类似核武器,有的功能类似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洲际导弹。所以外文资料中说:“好像一场古代核大战”。         哈奴曼是孙悟空的原型
 
    西方和日本学者评论:哈奴曼的故事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原型。
    《西游记》的人物中只有孙悟空的故事最为丰满生动,其他人物几乎全是缺乏内容的配角,原因正在于此:印度教里的猴王哈奴曼的故事极其丰满生动。从大闹天宫,到西天路上的降妖伏魔,甚至很多魔鬼形象,都在印度史诗和神话里可以找到原型。这本《西游记》的作者至今不明:所有版本,均无署名
    20世纪考证:一说丘处机(清朝),一说吴承恩(明朝),后倾向于吴承恩者较多,暂定吴承恩。    在《西游记》中,混合了佛教,道教,印度教的神话,并独创了很多故事。此外《西游记》里还大量借用了另外一部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神话人物。但是《封神演义》的作者同样至今难以确定。不述
       印度艺术家笔下的哈奴曼王子(Lord Hanuman),猴子军的统帅的形象。
       瓦纳拉(梵语:Vanara,俗称猴子族)是印度神话的一个族类。印度神话中,很多动物都有灵性或是某些神明的化身。
       印度和东南亚寺庙最多,最著名的两个动物神明:
       1. 神猴哈奴曼(Hanuman)
       2. 象头神迦尼萨(Ganesha,右图)。
       神猴哈奴曼和象头神迦尼萨都是湿婆(Shiva,三大主神之一)的儿子。
       他俩的区别如下:
       神猴哈奴曼(Hanuman)
       精神父亲是风神Vayu,母亲是Anjana,真正的父亲是湿婆(Shiva):湿婆直接在他母亲的子宫里孕育了这个神猴。瓦纳拉是“有尾巴,长得像猴子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愉快,童心,活泼,正直,勇敢,喜欢冒险,会变化身体。
       象头神迦尼萨(Ganesha)
       湿婆(Shiva)与雪山女神(Parvati,喜马拉雅山的化身)的儿子,智慧之神,印度最长的史诗《婆罗多王朝的伟大故事》(Mahabharata)就是他记录下来的:他用他右边的象牙作为笔,记录了印度历史上最大篇幅的史诗。所以他的形象中,右边象牙缺损。
        三大神:梵天,湿婆,毗湿奴是印度宗教体系里的“三大神”。       三小神:神猴哈奴曼,象头神迦尼萨,战神帝刹天(Indra)被称为“三小神”。       这些故事,南亚东南亚妇孺皆知,所以必须了解一些,以便于各种国际交流和往来。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神猴哈奴曼(Hanuman)的雕像。    不仅欧美日本学者认为“哈奴曼是孙悟空的原型”,胡适,陈寅恪,季慕林等中国学者也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中国文化中,从无猴神的任何踪迹。胡适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例如,兰卡大战中“哈奴曼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几乎照搬进了《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    印度和中国的两个猴王的形象也是几乎一模一样。    证据:兰卡大战的“哈奴曼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如下。

       印度乌代普尔(Udaipur)大型绘画:《兰卡大战》(Battle at Lanka),作者Sahib Din,作于1649-1653。
       这幅作品原说明:神猴哈奴曼(hanuman)来到了兰卡岛,他把自己的身体变得非常小,四处寻找,最后在无忧树的园林(grove of ashoka,又称“无忧园”)中的一个白色寺庙里,找到了悉多(Sita)。悉多面带忧伤,坐在地上,四周围绕着女性恶鬼以及罗波那(Ravana)的几个妻子,这些妻子都是罗波那抢来的其他的神的女儿。
       罗波那(Ravana)有10个头,20支手臂,他请求悉多嫁给他,但是悉多拒绝了。罗波那(Ravana)威胁说:如果悉多(Sita)不改变主意,就会杀死她。其中一个妻子试图宽慰罗波那,罗波那愤愤的离开了。

       印度乌代普尔(Udaipur)大型绘画:《兰卡大战》(Battle at Lanka),作者Sahib Din,作于1649-1653。
       这幅作品原说明:罗摩王子和猴子军,与兰卡的恶鬼军之间的一场大战。罗摩王子方面,除了他和他的兄弟,拉克斯马纳(Lakshmana)是两个人类之外,其他军队都是猴子。兰卡的军队都是恶鬼。这是用一幅绘画呈现了几个故事情节的描述方法,例如:三个头的恶鬼将军Trisiras 出现了几次,最后在左下角,Trisiras 的头颅被砍掉了。左上角显示,罗摩王子解救他的妻子悉多(Sita)的战争,终于胜利了。
       这是印度文化的一件大事,所以现在印度的猴王哈奴曼神像很多,最大的高达105 英尺(约35米)。

       《罗波那丧失他的头》(Ravana losing his heads)。也是Sahib Din 的作品。
       这幅作品原说明:魔王罗刹,罗波那(Ravana)有10个头,砍掉一个就会又长出一个新的头。罗摩王子用弓箭一个一个射死了他的头,并且杀死了新长出来的头。这时,Matali 提醒罗摩使用梵天武器(Brahma-weapon,梵天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刺穿了罗波那的胸膛,死在战车上。其他恶鬼一哄而散,猴子军欢呼胜利。

       在印度,几乎每个邦都有哈奴曼专门的寺庙。在很多供奉其他神的寺庙,也都供奉着哈奴曼。
       公元前4 世纪印度史诗的神猴,在两千多年后的明清时期,随着《西游记》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事实上,进入中国的不仅是印度的佛教,还有印度的神话和传说。        灵魂,自然,物质,达摩,时间……难以计数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及其不同的诠释,随着4000年前印度吠陀文化时代开始的宗教,文学和艺术进入了东南亚,中国,日本,罗马帝国直到世界各地。       印度古老的吠陀文化,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非物质遗产。
       否定吠陀文化权威性的佛教的两处圣地,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侵入印度北部的莫卧儿帝国的六处建筑遗产,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翻译说明 
       中国的佛教是汉朝中期流传到中国的,大量的佛教典籍也进入了中国的汉朝。
       汉朝的记录中,印度(天竺)的很多的国家的情况,都有详细记载,但是宗教记载比较混乱。唐朝的玄奘,国外评论为翻译家:他去印度不是最早,带回的典籍不是最多,但是翻译数量可能最大。
       但是,中国古代的翻译,所用的名词,很多带有轻蔑或者贬低的色彩。几个例子如下:
       1. 印度古代文化Veda ,中国带有贬义地译为吠陀(佛教否定吠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威性)。
       2. 东南亚到印度尼西亚的“南传佛教”,中国蔑称为“小乘佛教”,自称为“大乘佛教”。
       3. 若干国家名称和地名,中国古代翻译也采用轻蔑或贬低词语,也有显示宗教神秘莫测的意味。
       这些历史的遗迹,本博文均未评述,均未修改,继续沿用,同时列举出相应的英文。
       但是,《西游记》里的一些现代研究和评论等问题,本博文翻译整理,如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