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朗仕包是哪里生产的:京剧《伍子胥》全本(又名《鼎盛春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12:31
主要角色
伍员:老生
伍尚:老生
申包胥:净
东皋公:末
皇甫讷:老生
渔丈人:丑
浣纱女:旦
专诸:净
姬光:老生
姬僚:净
伍奢:老生
鄢将师:丑
费无极:净
米南适:净
家将:小生
家院:外
牛二:丑
专母:老旦
专诸妻:旦
孙武:老生
被离:老生
柳展雄:净
老丈:外
京剧音配像《伍子胥》杨宝森录音汪正华配像157分钟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cy0B6xPOcA/
',1)">
《伍子胥》杨宝森饰伍员情节
楚平王听信费无极谗言,囚伍奢,并命伍奢修书召其子伍尚、伍员进京,欲一并杀之。镇守樊城的伍尚、伍员见信后,伍员心生疑心,劝伍尚不要前往。伍尚不听,进京见父被抓,与父亲同时遇害。楚平王又命武城黑领兵至樊城捉拿伍员。伍员不敌,弃城逃走,途中遇好友申包胥催贡回朝。伍员向申包胥备诉冤情,立誓雪恨。申包胥劝伍员回朝,伍员执意不肯,必往吴国借兵伐楚。申包胥声言:你若灭楚,我必复楚。于是放伍员逃往吴国。伍员与申包胥分别后,行至昭关。这时楚平王已命人画影图形,四处缉拿。伍员被隐士东皋公请至家中,七日七夜,一筹莫展,须发尽白。东皋公与好友皇甫讷设计,救伍员混出昭关。伍员逃出昭关,为大江所阻,幸好遇到渔丈人渡他过江。过江后,嘱咐渔丈人千万不要向外人泄漏。渔丈人为消除伍员的担心而投江。伍员前行,途中饥饿,向溪边的浣纱女讨饭,临行时嘱咐浣纱女不要走露风声。浣纱女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投江而死。伍员逃至吴国,与专诸结为异姓兄弟。姬光听说伍员到了吴国,出宫寻访,正遇伍员在街头乞讨,于是将他带回宫中,求教谋杀王僚之计。伍员推荐专诸,共同策划刺杀王僚的行动。姬光假设筵席,邀请王僚赴宴。专诸假扮成厨师进鱼,鱼中藏剑,借上菜之机,刺死王僚。专诸也当即被砍死。
根据《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整理
《伍子胥》全本剧本 http://scripts.xikao.com/plays/play.php?id=06000002
京剧音配像《鼎盛春秋》谭富英裘盛戎录音谭元寿孟广禄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JQYs8kvHYk/
',2)">
资料介绍:京剧《伍子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00:36新浪娱乐
演出名称:国家大剧院纪念京剧大师杨宝森诞辰100周年系列演出——京剧《伍子胥》
演出时间:2009年5月16日19:30
演出剧场:戏剧场
主演:于魁智、叶蓬(特邀)、孟广禄(特邀)、张萍(特邀)、舒桐(特邀)、贾劲松、张凯、刘魁魁等
京剧《伍子胥》于魁智主演(空中剧院版)//v.youku.com/v_show/id_XMTE0NDY5Njgw.html
',3)">
参演单位: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北京京剧院、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
摘要:杨宝森的第一代表剧目,此次由于魁智与其师叶蓬十五年后,再次在纪念演出中分饰前后伍子胥,两代名家同台倾情演绎,将给观众带来无限的精彩。
节目介绍:
《伍子胥》是以老生为主的传统大戏,是根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及《东周列国志》等演义小说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素以唱腔繁重、演出难度大而著称。全本京剧传统剧目《伍子胥》包括《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芦中人》、《浣纱河》、《鱼藏剑》和《刺王僚》七折。该剧早年是程长庚代表剧目之一,再度使《伍子胥》一剧重现舞台辉煌的就是杨宝森。
三十年代对杨宝森而言,是最灰暗的十年,嗓子条件每况愈下。本来倒仓后就已大不如前,但杨宝森凭着毅力和刻苦钻研练就了一条“云遮月”的嗓子,越唱越饱满越有力。杨宝森想创立自己的剧目,但他并没有编演新戏而是选中了快被人淡忘的《伍子胥》开始进行锤炼和创作,他决心采用余派韵味、汪派劲头独创一个低调的新唱法。
由于杨宝森扮相清秀、举指端庄、音韵醇厚,使得他的观众越来越多。这让杨宝森有了些信心,决定南下上海。可是由于上海观众还听不惯他的低调门,因此和者甚寡。但值得心慰的是,孟小冬对他的表演持赞许的态度,孟氏这样评价说∶“杨宝森的嗓子与余先生相反,只有宽没有高。他还是按余的唱法,但把发声部位向前推了,改变了共鸣区,扩大了音域,避免了咽腔、鼻腔和额窦腔之间的‘提’与‘拔’的发音技巧。而利用口腔共鸣将高音一滑而过,另有一番韵味儿。不容易呀!”
杨宝森回京后,开始对《伍子胥》进行加工。他对自己的艺术要求极高,每个字、每个腔、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反复推敲,力求严谨耐看。
杨宝森对《伍子胥》花费了大量心血。全本《伍子胥》中,他和琴师杨宝忠先生合作精心考订了几段二六,段段都是经典;对于“一轮明月照窗前”的大段唱腔和“伍员头上换儒巾”二六掀板唱腔,先生也做了大量的修改,使之更有杨派特色,也更贴近人物性格特征。
杨宝森对字音非常考究,这为杨派唱腔的韵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柔和平稳、朴实大方、不落俗套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唱腔的旋律上,高低起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音符的变换频率也不是很高。其中的《文昭关》全靠吐字、发声、收音的过硬功力,在平稳之中给人美的享受。
再次返沪演出《伍子胥》,便一炮而红。上海出现了“杨宝森热”,包括关正明、汪正华、程正泰和陈正岩等青年老生及广大票友无不学杨。有人评价:“先生的表演一气呵成,浑然天塑,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凄凄乎英雄落魄,莫过于此。”
“塞翁失马”!通过杨宝森的努力和变通,他开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并逐渐与琴师宝忠和鼓师杭子和一起,形成了“三绝”。
杨宝森的《伍子胥》是空前绝后的,这部直至临终前他还在不断修改和探究的戏,使杨派艺术达到了炉火醇清的境界,最终成为他的第一代表剧目。
此次纪念演出中,著名杨派老生于魁智将与其师、杨宝森亲传弟子叶蓬分饰前后伍子胥,这是继1994年杨大师85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十五年后师生再次联袂演出该剧。两代名家同台倾情演绎,将给观众带来无限的精彩。
京剧《伍子胥》于魁智杨志刚(访台公演)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W-0oSitw1c/
',4)">
剧情简介:伍奢直言进谏,楚平王一怒将他囚禁。奸臣费无极献计,逼伍奢修书,把镇守樊城的二子伍尚、伍员招来,一同斩首剪草除根。伍员心疑不去,伍尚一人前往,被平王连同其父一齐斩首。平王又派大将武城黑捕拿伍员。伍员突围,逃出樊城,中途遇故友楚大夫申包胥班师。伍向申哭诉本身冤仇,发誓报仇。申功之不听,乃言“子覆楚,我必兴楚”,放伍逃往吴国。伍员逃到昭关,因关前已画图缉拿,不得过去。躲在隐士东皋公家里,一连七天,又急又愁,须发全白,才在东皋公帮助下混出昭关。伍员逃出昭关,前阻大江,幸遇渔人相助,渡过江去。伍员赠剑,并嘱渔人勿泄,渔人投江。伍渡江后饥饿乏食,路遇浣纱女,伍向女乞食。女赠食后,亦因伍嘱勿泄露,遂投江明志。伍员逃至吴国,与孝义双全的专诸结拜。吴王之子公子姬光原应继王位,姬僚仗势自立为王。姬光为求复位,素闻伍员有勇多谋,当伍员吹萧乞食时相遇,收为宾客,伍员印荐专请给姬光。姬光假意请吴王姬僚赴宴,专诸扮成厨夫,在鱼内藏剑,借献鱼之机刺死姬僚。姬光夺得王位。
漫话京剧《伍子胥》
杨派京剧《伍子胥》
主演:杜镇杰---伍云;高彤---东皋公;李名---皇甫讷;黄柏雪---鱼丈人;李晓兰---浣纱女;何金龙---专诸;朱强---姬光;王文祉---姬光;司鼓:冯洪起;
操琴:燕守平。
//v.youku.com/v_show/id_XMTA4MzY0Nzk2.html
',5)">
//v.youku.com/v_show/id_XMTA4Mzg1OTQ0.html
',6)">
//v.youku.com/v_show/id_XMTA4Mzg2NTU2.html
',7)">
(一)从汪派到杨派
全部京剧传统剧目《伍子胥》,包括《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芦中人》、《浣纱河》、《鱼藏剑》和《刺王僚》七折。是根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及《东周列国志》等演义小说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早年是程长庚代表剧目之一,后来被汪桂芬唱红成为汪派的拿手戏,谭鑫培曾演过,因反响不如汪桂芬,也就不再唱了。之后高庆奎、言菊朋又拾起此戏,但也不成功。而余叔岩只唱《战樊城》和《鱼藏剑》两折。只有汪派传人王凤卿将此戏继承下来并加以润色,但随着汪派的沉寂,在一段时间里《伍子胥》竟沦为冷戏。
再度使《伍子胥》一剧重现舞台辉煌的就是杨宝森。
三十年代对杨宝森而言,可能是最灰暗的十年,嗓子条件每况愈下。本来倒仓后就以大不如前,但杨宝森凭着毅力和刻苦钻研练就了一条"云遮月"的嗓子,越唱越饱满越有力。但到了三十年代末,不但调门一降再降,逢高必滋花,连立音也日趋黯淡,使杨宝森演里子老生都十分勉强了。他愈挫愈奋,一边恢复嗓子,一边开始探索新的唱法。
杨宝森想创立自己的剧目,但他并没有编演新戏而是选中了快被人淡忘的《伍子胥》。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他去求教王凤卿,被拒绝了。理由是其嗓音条件根本动不了这出戏。倍受打击的杨宝森却得到了杨宝忠和王瑶卿的鼓励与帮助,决心采用余派韵味儿、汪派劲头,独创一个低调的新唱法。于是杨宝森将《伍子胥》一剧作为自己东山再起的撒手锏,开始进行锤炼和创作。进入四十年代,他的情况开始好转,由于孟小冬定居上海并不久便谢绝舞台;而王少楼嗓音塌中只演连台本戏;李少春虽在鼎盛却其艺渐杂,以猴戏和新编戏为主。京城观众开始对杨宝森所演的余派戏热衷起来,而杨宝森也顺势组班,开始了自己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由于杨宝森扮相清秀、举指端庄、音韵醇厚,使得他的观众越来越多。这让杨宝森有了些信心,决定南下上海。可等待他的又是一次失败,由于上海观众还听不惯他的低调门,因此和者甚寡。但值得心慰的是,孟小冬对他的表演持赞许的态度,孟氏这样评价说∶"杨宝森的嗓子与余先生相反,只有宽没有高。他还是按余的唱法,但把发声部位向前推了,改变了共鸣区,扩大了音域,避免了咽腔、鼻腔和额窦腔之间的'提'与'拔'的发音技巧。而利用口腔共鸣将高音一滑而过,另有一番韵味儿。不容易呀!"
杨宝森回京后,开始对《伍子胥》作最后的完善加工,带着这个"秘密"武器再次返沪,由于孟小冬的影响,观众对欣赏杨的表演找到了门径,此次公演,一炮而红,上海出现了"杨宝森热",包括关正明、汪正华、程正泰和陈正岩等青年老生及广大票友无不学杨。
对于杨宝森的演唱风格,蒋锡武有一篇题为《在余叔岩与周信芳之间》的论文,相对客观的作了比较和定位,值得推荐,我的体会是∶
一、若说余叔岩是"提"着气唱,音顶在口额之间发出,显得"清刚"的话;杨宝森的唱法则是"沉"着气唱,音发于口腹之间,显得"浑雄".
二、杨宝森对于中低音的声腔变化有所发展,韵味气势并重。注重情感因素对唱腔的节奏、力度的影响。为了强调这一点,他甚至不惜使用轻度的炸音。
三、但杨宝森对声腔情感的控制又显得浅尝即止,不像周信芳那样的强烈。始终要保持在余派的"雅致"风范内,对情感是一种抒发而非渲泻。
四、杨宝森还有个可贵的地方,就是对人物的分析相对较深,并苛求纯正而不浮杂,因此他的表演比较能入戏,他所演的剧目也相对水平均衡。不像很多老生,这个戏很精湛而那个戏就很一般。
笔者认为,真所谓"塞翁失马",杨宝森若不是嗓子败到那种地步也就根本不会去变革余派的唱法。这个历程与杨的努力和变通是分不开的。杨宝森开始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并逐渐与琴师宝忠和鼓师杭子和一起,形成了"三绝".到了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杨派"已经呼之欲出了,我们聆听杨宝森50年赴港的一系列演出录音时,不能不对杨的声腔表示由衷的赞叹(据说那次演出是杨宝森嗓子最冲的一回)。而当我们欣赏他57年的大批录音时,能强烈的感到他独特的艺术张力,杨派艺术达到了炉火醇清的境界。这也是杨宝森十年面壁,从困苦中挣扎出来的硕果,因此杨宝森对自己的艺术要求极高,每个字每个腔,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反复推敲,力求严谨耐看。而《伍子胥》是他直至临终前还在不断修改和探究的戏,最终成为他的第一代表剧目。
京剧《伍子胥》王佩瑜孟广禄翟建东http://www.56.com/u89/v_NDg0NzE2MjI.html
',8)">
(二)《战樊城》与《长亭会》
前面提过,京剧《伍子胥》全剧共有七折。它所涉及的情节还可以追溯到另外两出戏,即张(君秋)派的《楚宫恨》和程(砚秋)派的《马昭仪》。但这两出戏却不能完全与《伍子胥》相联系,里面的情节也多有出入,但是总是能告诉我们《战樊城》的原因,即伍员之父伍奢为什么会被囚:战国时,楚平王无道,听信费无极的谗言,欲纳子媳马昭仪为妾,伍奢直谏而被囚,费无极借机追杀伍家满门,逼伍奢下书樊城,诱骗其子伍尚与伍员(即伍子胥)回都。
《战樊城》又称《杀府逃国》。讲伍尚与伍员接到父亲书信,见书后有"逃走"二字,伍员心中疑虑,而伍尚执意回都,于是两人洒泪而别。伍尚回都后与其父一同被斩,费无极谴武城黑率兵攻打樊城斩草除根,伍员得息父兄被害后箭射武城黑,逃往吴国搬兵。
值得一提的是,史书上的伍奢却是个愚忠的人,他直谏被囚后,自愿修书给两个儿子,诱其子回都。伍尚与伍员闻信后感其有隐,认为从父命若被害是尽"孝",不从而报父仇也是尽"孝",作为长子的伍尚毅然决定赴死,而伍子胥则踏上了复仇之路。当然,编戏者为了让观众易于理解,简化了内容原委,否则奸诈的费无极又怎会容得书信后面写上"逃走"二字呢?
《长亭会》也叫《伍申会》,顾名思义,是说伍员逃往吴国途中遇到回朝的好友大夫申包胥,伍员向他诉说了落难的原委并表明了复仇的决心,而申则认为家仇不能以覆国来报,并说明:"子覆楚,我必兴之".但伍员是其好友,又不能陷于不"义",故放伍而去。
《战樊城》与《长亭会》是全部《伍子胥》的起始,现在已经被省略掉了,因此很少能听到。这两出戏中〖二六〗和〖快板〗特别的多,对于演伍子胥的演员是很难唱的,只有见功力的演员才能唱出彩来。杨宝森唱时,继承了余派的精华,常常在轻快的节奏中耍小腔,又发挥自己声音宽厚深遂的长处,同一板式却不雷同。比如《战樊城》里的两段,前一段"兄长说话欠思忖"唱得委婉,而后一段"一封书信到樊城"则凝重了许多。
下面对比介绍这两出戏的三段唱。先说《战樊城》里的两段:
(西皮原板)兄长说话欠思论,休把今人比古人。文王被囚天注定,伯邑考焚身命里生成。既是平王(二六)加官赠,就该有圣旨到樊城;若是爷娘修书信,为什么有"逃走"二字书后存?怕的是失足移陷井,那时节插翅也难腾。我一心坐定樊城镇,愿做个不忠不孝人。
(西皮原板)一封书信到樊城,拆散我弟兄两离分。叫家院看过酒一樽,弟与兄长(二六)来饯行。登山涉水多安稳,披星带月奔都城。若是阖家同欢庆,在爹娘台前问安宁;倘若是家门遭不幸,报仇之事有伍员。非是小弟不从命,为的是逃走二字解不明。兄长饮干杯中酒,一路平安早到京。
对比余叔岩与杨宝森的这两段录音,不禁让人赞叹后者的学余功力,无论咬字、气口、归韵和尺寸都非常准确规范,只是根据自身条件和舞台人物的情绪,将调门降低并略微放慢了节奏而已。余、杨的这两段〖二六〗字字清晰外松内紧,真堪为典范之作了。
再看《长亭会》的一段,先前讲过言菊朋曾经唱过《伍子胥》,他也是从汪派中变来的,现将言派传人张少楼的这段唱与杨宝森的作比较,先看言派的唱词:
(西皮二六板)未曾开言我的泪双流,尊一声贤弟听从头:恨平王无道贪花酒,父纳子妻理不周。我的父谏奏遭毒手,可叹我的老娘也断了头。贼杀我全家三百口刀,就是那鸡犬也不留。此时不由我的怒气冲牛斗,不杀平王怎甘休!
再看杨派的:
(西皮二六板)未曾开言泪双流,尊一声贤弟听从头:恨平王无道贪色酒,父纳子妻理不周。我的父谏奏反斩首,可叹我一家满门三百余口刀锁头。似这样血海的冤仇怎忍受,不杀平王誓不休!
聆听两段录音,不难发觉言派唱法还留有很多汪派的痕记,而杨宝森则基本上化为了余派的唱法之中,使得与《战樊城》里的〖二六〗和谐统一又不失变化,在这一段里,杨宝森加快了演唱的速度,更加突出了悲愤的情绪。这在后面的《文昭关》的唱腔中更为明显。
最后再看一段《战樊城》中的〖快板〗唱腔:
(西皮快板)兄长上马两泪淋,叫人难舍又难分。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倘若是家门遭不幸,杀上天子午朝门。吉凶二字还未定,稳坐在樊城等信音。
好一个"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说到〖快板〗,大多认为是谭(富英)派的最好,但杨宝忠对杨宝森的快板也很推崇,说谭的〖快板〗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而杨宝森的〖快板〗则层层递进首尾呼应,像说话一样的流畅自然。
京剧《伍子胥》王佩瑜康万生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qOFGMuq4zU/
',9)">
(三)《文昭关》
《文昭关》常常被单拿出来演,它是全部《伍子胥》的戏核,有大段哙炙人口的唱腔。如果说《战樊城》和《鱼藏剑》有余叔岩的演出作参照的话,那么《文昭关》则是杨宝森创作的最大难点,因为汪派的《文昭关》高腔叠出,没有一条好嗓子根本唱不了,杨宝森必须解决这个难题。当年谭鑫培演过此戏,然而仅一上场的两句"伍员马上威风勇,路旁坐定一老翁",从词句表现到演唱气度都不及汪桂芬,故而就再也不演了。
《文昭关》即《一夜白头》伍员弃楚投吴,行至昭关。昭关有画影图形辑拿,又无别路可走,正在危难之时,幸遇隐士东皋公,在其所留宿,一连七天急白了须发,后东皋公设计,以貌似伍员的好友皇甫纳假扮,将伍子胥混出关去。
《文昭关》里的一段〖二黄慢板〗成为杨宝森最代表的一段唱,实是用尽了他的心血,恐怕也算得上是杨一生中最大的创作了。直到1958年初,他最后一次录制《文昭关》时,还对这段唱进行了多处的改动,力求精益求精。在这段唱里,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将北方鼓曲里的"耍板"技巧运用进来,而且"耍板"的幅度较大,较为明显。所谓"耍板"就是让本当落在板眼的字不落在板槽内,达到仍有节奏,又灵活多变的效果。在这段〖二黄慢板〗中,"你就该拿我献于昭关"的"该"字就是"耍板"的典范。但"耍板"的方法在这段唱里也成了一种试验品,因为他每次唱来都会有所不同,有时用在这里而有时则换了地方,有的用过一两次就放弃了,比如"愁人心中似箭穿"的"心中"两字就在57年的一次演出录音中奇特的闪过了板眼。这段唱腔的唱词如下:
(二簧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实指望到吴国借兵回转,又谁知昭关有阻拦。幸遇那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一连七日我的眉不展,夜夜何曾得安眠。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满腹的含冤(后来改为"冤恨")我向谁言?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舟船。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今夜晚怎能够盼到明天。
杨宝森将汪派强调的"悲愤"改为"忧烦伤感",在行腔处理上颇见新意。"一轮明月照窗前"的拖腔一折三回令人惊叹,"愁人心中似箭穿"同样几经盘旋表露其辛酸难忍。在这里他还经常将某些字唱得很重,甚至是喷发而出,如"方便"、"不展"、"含冤"、"舟船"等等。在唱段中还出现了一个排比句,即"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舟船。"这四句唱出四种情感,第一句重在伤感,二句则表现出无奈,第三句唱得顿足捶胸,一个"钩线"两字与下一个"我好比"巧妙的连接起来,第四句已表现出了绝望的神色。而"思来想去"的唱腔设计形象的已把伍员的心潮澎湃表达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两段是:
(二簧原板)心中有事难合眼,翻来覆去睡不安。背地里只把东皋公埋怨,叫人难解巧机关。若是真心来救我,为何几日他不言?贪图富贵来害我,你就该拿我献予昭关。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我的爹娘呃!(二簧原板)要相逢除非在梦里团圆!
(二簧原板)鸡鸣犬吠五更天,越思越想越伤惨。想当初在朝为官宦,朝臣待漏五更寒。
到如今夜宿在荒村院,我冷冷清清向谁言?我本当拔宝剑自寻短见,寻短见,爹娘呃!父母冤仇化灰烟!对天发下宏誓愿,我不杀平王我的心怎甘!
这里必须先提及在这三段唱前的三次更鼓,一次比一次打的紧迫。同时,每一次"伍员"都换一次髯口,巧妙的将"一夜急白须发"的情节结合唱腔展视出来。另外就是汪派中"爹娘"两字的鬼腔的继承和运用,可谓撕人心肺如鹤唳猿鸣,被后人津津乐道。
关于《文昭关》中的伍子胥唱段可谓句句精彩,再如东皋公献计后,伍员改扮素袍后出场的那段〖二六〗,比起前面的唱腔顿觉轻快中有几分喜悦之情:
(慢西皮二六板)伍员头上换儒巾,乔装改扮往东行。临潼会上曾举鼎,我在那万马营中显奇能。时来了双挂明辅印,运退时衰在荒村。提起来叫人恨不恨,这是我五行八个字命生成。回头我对东皋公论,你是我子胥救命的恩人。但愿过得昭境,一重恩报你的九重恩。
杨宝忠曾撰文《京剧杨派〈文昭关〉的唱腔艺术》,杨派传人李鸣盛也有《有分量不能称,有尺寸难以量》留世,都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专业详尽的解释。
我们还不该忽略杨宝森在《文昭关》中念白艺术,如开场闷帘的"马来"两字中的"马"字,杨念得一波三折十分有味儿,可以说做到了念如唱一般,而这始终是和剧情相联系的,念的是伍子胥焦急疲惫的心态。再有"啊,老丈!俺不是伍子胥……"中的"老丈"两字也足见功力。
除了杨派的《文昭关》之外,汪桂芬的传人王凤卿也有完整的唱腔录音传世,另外还有言菊朋的录音,如果把三派的《文昭关》比较着欣赏,更能显现杨宝森无论在演唱技巧和感情表达上的长足发展,《文昭关》是杨成为"派"的一个标志,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京剧《伍子胥》杜镇杰韩巨明杨燕毅王怡147//v.youku.com/v_show/id_XMzA5OTYxODQ=.html
',10)">
(四)《鱼藏剑》
伍子胥过了昭关,但仍在被追赶,这就开始了《芦中人》和《浣纱河》的故事,这两出戏都不长,内容上也颇为相似,所以也常被人合为《浣纱记》来演。伍子胥被江水阻拦,藏在芦苇中,幸赖渔人相助得以渡江,而后又因饥肠漉漉,向河边的浣纱女乞食,两人为除伍员后顾之忧,一假一真分别投江明志。比起《文昭关》来,这两场起对"伍员"相对是个喘息的机会,而主要的表演让给了丑角和旦角,但接下来的《鱼藏剑》又必须牟足劲头了。事实上,到这里全部《伍子胥》的第二部分就完成了,伍子胥已经顺利逃进了吴国地界。接下来的情节就是为刺杀姬僚而展开了。
《鱼藏剑》讲伍员吹萧乞食于市,遇专诸结为兄弟。吴王之弟姬光素慕伍子胥智勇,收为宾客共谋大计。余叔岩唱《鱼藏剑》有一段非常出名的〖西皮原板〗转〖快板〗唱腔,就是"一事无成两鬓斑",唱词如下:
(西皮原板)一事无成两鬓斑,叹光阴一去不回还。日月轮流催晓箭,看青山绿水在面前。恨平王无道纲常乱,信用无极狗奸谗。他害我满门真悲惨,我与奸贼不共戴天,实只望到吴国借兵转,(快板)行至在昭关有阻拦。单人避难常遮掩,在黎阳山下遇高贤。设计救出了昭关险,马到长江无渡船。多蒙渔夫行方便,他为我投江实可怜。浣纱女,心好善,一饭之恩前世缘。眼望吴国路不远,报仇心急马加鞭。
这段唱无论是杨宝森的《伍子胥》,还是谭富英的《鼎盛春秋》都不唱,大概是唱词与前后都有重复吧,颇为遗憾。最近有的青年演员加了进去,效果还不错。说起《鼎盛春秋》,是《伍子胥》的另一个戏名,但一般只从《浣纱记》开始演。谭富英和金少山有唱片留世,解放后与裘盛戎的演出也被配了像。在《鱼藏剑》一折中,谭富英的一段〖西皮原板〗转〖流水〗很是好听:
(西皮原板)姜子牙无事垂钓溪,时衰运败鬼神欺。周文王梦飞熊夜扑帐里,渭水河访贤臣扶保社稷。东迁洛邑王纲坠,(流水)各国诸侯把心移。困苦的英雄似蝼蚁,眼见得含冤化灰泥。英雄落魄谁周济?只落得吹箫讨饭吃。
我十分喜爱谭的这段,时常哼唱。尤其"姜子牙无事垂钓溪"一句让人联想到他在《四郎探母》中的那句"弟兄们分别十五春",真是妙笔。
杨宝森在《鱼藏剑》里也有很多着名的唱腔,论创造首推〖反西皮散板〗。这是伍子胥欲打动吴公子姬僚的一段唱:
(反西皮散板)子胥阀阅门眉第,落魄天涯有谁知。可叹我父母的冤仇沉海底,俺好似凤脱翎毛怎能飞?伍子胥,伍明辅,父母的冤仇不能报,爹娘呃!
汪派传人王凤卿也有此段录音,但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杨宝森对逐句进行了深化和再创作,使其更加鲜明,更好的展示了伍员的哀诉心情,强化了悲壮激越的感受。接下来的〖二六〗也很精彩:
(西皮二六板)富贵穷通不由己,也是我时衰命运低。我本是楚国功臣家住在监利,姓伍名员字子胥。恨平王无道纳儿媳,信用那奸贼费无极。我的父谏奏遭屈死,一家满门血然衣。闻听得千岁招贤纳士多仁义,我是特地前来借兵报冤屈为臣来在吴国地,还望千岁把难人提。伍子胥有日得了地,知恩报德不改移。
当伍子胥向姬光推荐专诸刺僚后,本有一句〖摇板〗"风吹云散见虹霓",这句唱是拔高了唱出来的,是"伍子胥"在台上的"收山之作",杨宝森无能为力也就作罢了,为了全部唱腔的完整,后来的学杨者凡有条件的还是传承了这一句。
最后简单说几句《伍子胥》的最后一折《刺王僚》,《刺》应看作是《伍子胥》的延续之作,因为里面已经没有伍子胥的活儿了,而观众的焦点转成了花脸"姬僚",这种处理在杨宝森的另一个看家戏《杨家将》里也可一见,"大坏蛋"少见地成了大轴。
《刺王僚》是金少山的代表剧,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此折在金之后的传人王泉奎独霸剧坛,经常单独上演。后来的花脸演员就不再单演《刺王僚》了,像裘盛戎、方荣翔长此折都很有特色,但不单演。方荣翔还在前面创唱了一段〖流水〗,但此折最脍炙人口的还是那段〖西皮〗,我把戏考中的唱词抄在下面,算为本篇作结。
(西皮导板)列国相争干戈厚,(原板)弑君不如宰鸡牛。虽然是御弟的恩情厚,各自机来各自谋。孤昨晚一梦真少有,有孤王坐至在打鱼一个小舟。见一个那鱼儿在那水上走,它口吐寒光就照孤的双眸。它的冷气搜身孤难消受,高叫声那打鱼的人儿,你就快把那个船来收。有孤王我正在那高声喊叫无人救,扭回头我又不见那个打鱼那个小舟。孤醒来正在那三更后,止不住我浑身上下一阵一阵,阵阵冷汗流。吉凶二字孤解也解不透,御弟与孤你就解根由。
京剧《伍子胥》孙惠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05NObkExog/
',1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FqYmkcdw4o/
',1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zDZYrV9J8w/
',13)">
(五)并不完美
《伍子胥》是杨宝森千磨万砾的佳作,里面的唱腔繁重,就是把唱段连续演唱也要用近一个小时。并不是所有的杨派传人都敢动这出戏的,唱了的也未必能从头至尾保持在同一水准。现在唱《伍子胥》只从《文昭关》开始,《战樊城》基本在舞台上消失了。杨宝森精进了一生的《伍子胥》还有没有缺憾呢,还要不要改进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是叙事结构上。全剧前后所涉及的重点各异,没有呼应和因果的联系。人们会问:伍子胥的志向是借吴国兵将报仇,要杀的是楚平王和费无极,为什么会以刺王僚为结束呢?伍员究竟有没有报父兄之仇呢?这戏唱着唱着就转了话题了,容易使人感到迷惑。
其次是场次处理上。比如,《浣纱河》一折与《芦中人》内容重复,浣纱女投江也很迁强,我猜想大概是为了在此戏里加进旦角唱腔专门设计的,史书里也并无此事记述。而《芦中人》一段是有记载的(见《史记》),且实有必要,一条河喻意划分了楚、吴两地,也暗示了伍员逃难的结束。浣纱女的大段唱腔也未见精彩尤如"鸡肋",反而使前面越来越紧迫的逃亡节奏突然减慢了。
还有就是配角的刻划上,《伍子胥》里出现了很多很多有名有姓的配角:伍尚、伍奢、费无极、楚平王、武城黑、申包胥、东皋公、皇甫讷、渔夫、浣纱女、牛二、专诸、姬光、柳展雄、王僚等等。这是不利于演出的,而且很多配角并不丰满甚至有点莫名其妙,比如专诸向牛二赖帐并以力压人的情节对专诸的刻划是无益的,在如柳展雄的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像东皋公、渔夫和姬僚的处理就很好,将性格有层次的描写出来。比如渔夫,既显现了他的见义勇为,又通过假意投江写出了他的聪慧世故。
我对《伍子胥》的场次调度有一个设想,就是:前面恢复《战樊城》和《长亭会》,但里面省去武尚与武奢邢场一幕,将伍奢、费无极、楚平王三个人物的出现舍去。伍员与兄分别后,以武城黑过场叙述伍奢、伍尚被斩经过。演《文昭关》时,现在多省去"过关"一场,这就将前后剧情断开了,不但不该省还应演出伍员被追赶的情节,使得剧情更紧迫。而《浣纱记》中只演"芦中人"与渔夫渡河就好,不要"浣沙河"一折。至于《鱼藏剑》,完全可以放弃遇专诸一场,而加进余叔岩的名段,并在演完"姬光访贤"后结束全剧。当然《刺王僚》也就割爱了,这样《伍子胥》就完整的成为一出老生戏,以"蒙难"、"逃亡"、"得势"为主线,写了伍子胥的投国过程。如此也能控制在二小时三十分内,利于现在的演出又囊括了所有伍子胥的唱段。
顺便对《刺王僚》再讲几句,若以上面对《伍子胥》的改动,《刺王僚》就可以从姬光入手,以里子老生饰伍员荐举结拜的专诸,而加进传统戏里的《专诸别母》一折,这样就使《刺王僚》成为完整的花脸应工戏,兼有老生(姬光)和老旦(专母)唱段润色,不也是一出一个小时的好戏吗?
以上是我的粗糙假想,只能用来抛砖引玉。这些需要行内的编剧者做努力,解决《伍子胥》的拼凑感,使重点更突出,情节更完整。
全部杨派《伍子胥》除杨宝森本人的演出实况录音外,还有马长礼和于魁智都以出版了全部唱段的专辑。60年前后,据说杨派传人程正泰的此戏十分精彩,逢演必满坑满谷,不知是否有录音留世。80年后,我只见过杜镇杰、张克和于魁智演过全本。电视节目中有过新一代老生李军的演出,对场次有改动。其他杨派传人只有《文昭关》一折。新世纪以来,还不曾见有演全本《伍子胥》的,让人翘盼。《伍子胥》也是可以联演的,听说于魁智与其师叶蓬就曾唱过,效果不错。但还是单演见功力,我想以现在的杨腔唱法,能真正唱出杨宝森的沉厚悲愤韵味儿的怕也不多。
豫剧《伍子胥反楚》(全剧)解振、李保顺主演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LOY1htZjPc/
',14)">
谈京剧《伍子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18:38《财经》杂志
春秋时侠士情愿为义而捐躯,荆轲、专诸皆此类人物,而渔父和《赵氏孤儿》中的,也显示了那个时代的侠义风骨。不谙此理,任意篡改原剧,那真是非愚即妄了
□王元化/文
京剧老生戏中,我最爱看的是《伍子胥》。《伍子胥》这出戏,主要包括了《战樊城》、《文昭关》、《鱼藏剑》。我看的是杨宝森演出的,他把这几个折子戏串在一起,成为《全本部伍子胥》。
好的京剧不以情节取胜,像《伍子胥》这出戏,我看了好几遍,并不因剧情早已熟悉就减少了兴趣。
我不知道在杨宝森演出此戏之前,更早的老艺人是否也同样把上述几出戏串在一起连演?早期汪桂芬演出此戏最负盛名。汪派音调高亢,很适于表现剧中的悲愤和焦灼心情。
梅兰芳在他的文集中曾记载,他年轻时与王凤卿搭班,到上海丹桂第一舞台演出。王凤卿也是汪派那一路子,同样有阳刚之气。梅兰芳说,每逢王凤卿贴出《文昭关》这出戏,他就在门帘后聆听。一开场,台上传出一句西皮散板:“伍员马上怒气冲,逃出龙潭虎穴中”。顿时悲愤之情弥漫全场,迎来了观众的碰头好,使梅在书中击节称赞。
伍子胥是个伟丈夫,力能举鼎。平王追捕,他逃出樊城,只身持弓箭,追兵不敢近。汪派音调高亢,具有阳刚之气,演唱此戏最为合适。杨宝森由于天赋所限,在唱法上和汪派比较,就未免有些低柔衰颓了。有些人喜欢阳刚之气,爱聆黄钟大吕之声。我的老师公岩夫子就曾经说过,张之洞不喜皮黄,爱好梆子,觉得京剧有靡靡之音,今天,也还有人仍持此见。
但是为什么杨宝森演《伍子胥》仍获得大量观众的喜爱?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最近思再从徐州开会回来,他向我谈了几点意见。他说后来的京剧多向韵味发展,在唱腔中使感情深化了,复杂了。从前的唱腔比较单纯,而后来的就显得好听了。以杨宝森来说,自然没有汪派那种昂扬刚劲之声,但他的唱腔更挂味儿,耐人寻味,使人爱听。
我觉得这话有道理。
一般论者说到戏剧的历史,都称赞那种浑然未凿、敦厚质朴的古典戏剧,而对后来的戏剧则多加贬抑。例如,黑格尔就把希腊悲剧置于莎士比亚之上,而我国有些论者,也往往认为明清的传奇远不及元曲。这些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有时也要看具体情况而论,后来的戏剧并不一律今不如昔。
京剧《伍子胥》李军
http://www.56.com/u37/v_NTEwMjIwNzQ.html
',15)">
http://www.56.com/u58/v_NTEwMjQ4MjM.html
',16)">
我虽然看过多次《文昭关》,却未学会。思再把那几段二黄快原板唱给我听,使过去看杨宝森演出此剧的情景重现脑海。伍子胥躲藏在东皋公的后花园内,因昭关阻隔,内心焦灼,一夜之间须发皆白。第一段他戴黑胡子(内行称黑三)唱:“心中有事难合眼,翻来覆去睡不安。背地里直把东皋公怨,让人难解巧机关……”
第二段改为戴花白胡须(内行称黪三)唱:“我本当拔宝剑自寻短见,爹娘啊,父母的冤仇化尘烟。对天发下宏誓愿,不杀平王我的心怎甘……”
第三段,他听东皋公惊告他,他已须发全白。他唱:“一见须白心好惨,点点珠泪洒胸前。冤仇未报容颜变,一事无成两鬓斑……”伍子胥无可告诉的心中冤仇,困居昭关一筹莫展的苦闷,双亲遭杀害引起的内心惨痛,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化为一腔悲愤,在这三段唱中宣泄出来。这种危难之际所迸发的真情,怎能使人不感动、不震撼呢?
京剧能够表现这样强烈、复杂的内在感情,恐怕由于它是一种虚拟性、程式化、写意型的表演体系,它可以让演员自由自在地表露自己的内心衷曲。而话剧是写实的,就往往难臻此境。当话剧演员站在台上使用内心独白时,我总感到别扭,不自然。例如,改编的《家》,觉新在新婚时虽然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吐露内心隐秘,但我仍有这样的不满足感。
顺便说说,我还看过其他京剧演员演的《伍子胥》。当演到渔父将伍子胥渡过大江,知道伍子胥怕他泄露真相,就投江自尽这一场戏时,竟把情节改作渔父是假装投江,暗地里却悄悄潜水游走了。我不知道这改动是为了什么?伍子胥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气慨,正如莎士比亚剧中所常常提及的罗马人有一种壮烈精神一样。
春秋时,侠士情愿为义而捐躯,荆轲、专诸皆此类人物,而渔父和《赵氏孤儿》中的,也显示了那个时代的侠义风骨。不谙此理,任意篡改原剧,那真是非愚即妄了。■
京剧《鼎盛春秋》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陈圣杰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qGhkEKaJZc/
',17)">
京剧《伍子胥》全本(又名《鼎盛春秋》)
京剧《鼎盛春秋》[头本]《战樊城》(一名《杀府逃国》)
京剧《鼎盛春秋》[二本]《长亭会》(一名《伍申会》)
京剧《鼎盛春秋》[三本]《文昭关》(一名《一夜白须》)
京剧《鼎盛春秋》[四本]《浣纱记》(一名《子胥投吴》)
京剧《鼎盛春秋》[五本]《鱼肠剑》(一名《吹箫乞食》)
京剧《鼎盛春秋》[六本]《刺王僚》(一名《鱼藏剑》)
京剧《鼎盛春秋》剧本[六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