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病毒性肝炎:从工资看中国经济的内虚与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2:43:07

近日职工工资的话题愈来愈热。有关部门公布的“职工工资”数据,由于跟社会大众的亲身感受偏离较大,因此再次掀起了质疑声。今年有人士分析披露,以北京地区为例,“职工工资”里面可能高达66%份额并不在市民的腰包里,此言一出,更使舆论沸腾。

 

职工工资的话题需要的结论,在广东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现在,本人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说说这个话题。我1993年到广东参加工作,刚好碰到涨工资,此前公务员的月薪不足1000元左右,我来的时候翻了一倍左右。后来,公务员的工资持续上涨,现在本人所在城市的公务员的月薪平均水平是一万元以上。然而,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打工阶层,其月薪只有1000——3000元左右,而且,一般的农民工不足1500元。这么低的收入只可能过非常拮据的日子。

 

广东以及几个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它们取得的“经验”逐渐北上,成为中央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然后波及全国。这些“经验”不胜枚举,但却是应改革设计师的要求而“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杀出一条血路来”需要“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但是,胆子之大、步子之快,往往都是无法可依的结果。政府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领导才敢拍脑袋。因此,这些地方的所谓“经验”其实都是地方领导个人意志的产物。

 

例如,在GDP中心主义的政绩观下,招商引资一直是沿海开放城市当局的第一要务。而招商引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卖地”。这个问题的“合法性”直到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才得到解决,宪法第10条第4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然而,任意定价的“卖地”行为仍然大量存在,因此,两三年前中央又出台政策通过抬高地价加以限制。

 

“卖地”是说明中国经济问题的最典型的案例。一是土地的产权问题涉及到经济所有制;二是与中国经济的风向标房地产的繁荣程度有关;三与各地的招商引资“力度”有关;四与国库收入有关,与政府公务员的收入水平有关。这些年,很大地方政府通过“卖地”而实现了一举多得,他们手中的钱简直花不完,因此,公务员的工资自然水涨船高。

 

而“卖地”本质上是一种政府投资行为,并且由此,政府成为了营利的政府,同时,各个垄断性的企事业单位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最近有关部门公布的“职工工资”数据已经显示,公务员的收入水平是最高的。在这个纯粹营利的系统之外,由于法制的不健全,无数的农民工们只能受雇于外来资本,并不得不接受它的盘剥。而在高峰与低谷之间,中国存在着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实际上他们绝大多数是投机分子。投机越厉害,收益也越多。

 

也就是说,除了农民工等低收入人群外,其他中国人都是投机分子。因为只有他们手中有钱。中国的股市就是他们博弈的最佳场所。于是,中国经济形成了一种“政府投资——个人投机”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之下,中国经济几乎彻底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效率。所以,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之中,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下流的地位。

 

广东很多地方政府很早就提出了“藏富于民”的口号,但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藏富于政府”倒是真格的。然而,由于中国财政制度的不健全,政府成了一个非理性的消费动物。巨大的行政成本,各种各样的职务消费,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据统计,1999——2005年间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增长作用达到负的1.73%。

 

我的看法是,如果这样的工资结构继续下去,中国经济的内虚与危机将长期存在。而要完善中国的工资结构,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内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我们的政治、文化体制必需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不悖,否则,就会阻碍工资结构的理顺,收入分配问题就始终无法化解。

 

——————————————

进一步的解释,见本博以下文章:

公务员热严重影响社会公正

布什为什么对亚洲奇迹说“不”?

中国的确需要一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

中国不是“市场”的而是“政治”的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威胁

垄断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敌人

谁将成为中国反垄断的“第一被告”?

反垄断决定中国社会未来模式

中国社会“自循环体制”的危险与出路

应酬国是:中国为什么能够再次成为世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