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金科廊桥水岸:淮海战役国军十大蠢招排行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4:58
  

第一名、蒋介石命令黄伯涛原地等待第44军

  本来华野的预定战役发起时间为11月8日,如果黄7兵团撤退坚决的话,3天时间完全可以从容回撤徐州。可偏偏就在这生死关头,刘峙这头猪竟然在5号晚上命令黄伯涛在新安镇原地等待海州方向回撤的第44军。当然,刘峙这一愚蠢命令照例来自具有“亲自指挥”优良风格的“蒋大总统”。天赐良机,岂能放过?一代名将粟裕果断将战役发起时间改为6日,这前后倒转的两天时间成为黄伯涛丧命的关键。由于黄百韬兵团的被歼,致使国民党方面策划的徐蚌会战开始瓦解。

  上榜理由: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在这个时间等同于生命的危急时刻,竟然让一个兵团10几万人马等待一个军,而且第44军完全可以从海路撤退的。蒋总统可谓开了“爱惜将士生命”之先河。排名第一蠢名副其实。

  第二名、黄伯涛没有提前在运河上架浮桥

  十几万人马撤退,竟然没有提前在运河上架几座浮桥,套用电影里粟裕的一句话“黄伯涛昏了头咯!”这一蠢招的后果是:通过铁桥令第七兵团的撤退变得极为缓慢,粟裕迅速赶了上来,最终在碾庄把黄伯涛包了饺子。其第63军不想等死,打算在窑湾镇渡河结果被全歼。

  上榜理由:呜呼!临阵不乱方显大将本色。黄伯涛在国军中也算名将。天算不如人算,怎么就偏偏忘了在运河上架几座桥呢?身边的参谋干嘛去了?怎么就不提醒下黄司令?排名第二蠢名至实归。

  第三名、李弥兵团从碾庄撤回徐州

  你黄伯涛能撤退,我李弥就不能撤?看看谁撤得快!刘峙这头蠢猪果然中了粟裕疑兵之计,产生了共军攻击目标是徐州的错觉,“毫不犹豫”地命令驻守碾庄一带的李弥兵团退回徐州。任凭黄波涛苦苦哀求,李弥就是不为所动。你黄伯涛死活管我卵事!真以为带个“黄”字就是我黄埔系?结果李弥火急火热的赶回徐州,屁股还没坐热又不得不打转和邱清泉一起救援黄伯涛,来了个武装马拉松。李弥撤退的后果是:黄伯涛兵团失去了与李弥兵团交替掩护撤退的一线生机,大大减轻了粟裕围歼黄伯涛兵团的压力。围歼黄伯涛就花了12天时间,如果再啃一个李弥兵团,结果会怎样?天知道!

  上榜理由:李弥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不是国军无能,只是共军太狡猾。排名第三,刘峙不负盛名。

  第四名、黄伯涛兵团固守碾庄

  黄伯涛兵团退至碾庄后,本来应该继续按照预定方案向徐州靠拢。只要靠近徐州,多走一里算一里。这时候搞笑的64军刘镇湘军长出马了,非要留下来和共军干上一仗,理由是“阵地已经修好,不干一仗实在可惜”。争论不下的关键时刻,一代战略大家蒋总统又亲自下了手令:“着该兵团就地抵抗。”黄伯涛不得不改变退回徐州的计划,在碾庄等死。顺便带一句,这时候粟裕的包围圈尚未巩固,黄伯涛要想拼命向徐州靠拢是有很大把握成功的。

  上榜理由:做事有始有终,乃是古训。不知蒋总统兵书看太多了还是怎么的,不屑这一小儿都懂的道理,在关键时刻改变了黄7兵团退守徐州计划,再一次“天才地”发挥了“兵无常势”原则。排名第四蠢也算恰当。

  第五名、徐州集团没有执行杜聿明围魏救赵计

  黄伯涛被困碾庄,杜聿明曾提出了一个解救方案:黄百韬坚守碾庄七至十天,以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向西先与刘邓部决战,然后回师向东击溃陈粟部,以解黄百韬之围。试想一下,这个方案何等恐怖!用黄伯涛拖住华野主力,以徐州集团和华中白崇禧集团再加上一个黄维兵团合围中野,中野那点人马那点鸟枪鸟炮能挡几回合?实际上黄伯涛可是按照杜聿明的设想整整守了12天!但是刘峙坚决反对这个方案,担心中野打不成,黄伯涛又被干掉,“太冒险了”。首鼠两端,结果让中野打下宿县,断了退路,最终被一锅端掉。

  上榜理由:要让刘峙这头猪使出“围魏救赵”这着狠招,确实有点难为他了。排名第五,也不算亏他。

  第六名、没有在宿县部署足够守备兵力

  放弃海州、连云港后,徐州地区的国军海上补给线已经被切断。宿县成了徐州重兵集团最大后勤补给基地,而且是徐蚌、黄维三大集团的连接的纽带,更是战役后期徐州集团南逃的最佳路线。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国军在兵力配备上竟然只布置张绩武一师,总守备兵力尚不足1.5万人,成了“铜头铁尾纸糊的腰”,简直是白送给共军。真不知徐州缴总那帮黄埔精英怎么想的。宿县丢失,徐州集团后路被斩断,最后杜聿明不得不向西南逃跑,被俘陈官庄。

  上榜理由:剑走偏锋,兵行险招。辽沈战役,共军就已使出“打下锦州,关门打狗”一招,国军怎么就不长记性呢?排名第六蠢一点也不过分。

  第七名、白崇禧见死不救

  淮海战役打响后,老蒋眼见徐州集团有覆灭之危,急令白崇禧这个老对头抽兵支援刘峙。白崇禧拒绝出兵,等着看老蒋笑话。但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白崇禧只好放行。黄维兵团东移后,不到一个星期,就陷入刘邓大军的合围,老蒋只好再次命令张琻兵团东调支援黄维。老蒋一次次地要,白崇禧就一次次地拒绝。特别是后来连杜聿明兵团被包围了,蒋介石再次向白崇禧要兵,白崇禧又一次顶牛不给。等到黄伯韬兵团被歼、黄维兵团陷入重围的时候,蒋大总统看着老本被共军一口口啃光心急如焚,只好把希望放在了宋希濂的第14兵团上。白崇禧还是处处设置障碍,就是不让他东调,眼睁睁看着徐州集团被一锅端,你老蒋也有今日!真他妈爽!

  上榜理由: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国共这对死敌在生死存亡关头都知道携手抗日,白崇禧好歹和老蒋同属党国阵营,怎么就看不透呢?!看来“小诸葛”小聪明有余,大智慧不足,走了太平天国的老路。建议他多学习下毛主席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但考虑到蒋桂矛盾,此招排名第七蠢,应该并不冤枉。

  第八名、黄维兵团没有果断向固镇靠拢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黄维兵团进至南坪集,发现中野已经布好口袋阵等着他钻进去。18军军长杨伯涛建议放弃攻击宿县计划,撤向固镇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黄维这个书呆子怕老蒋怪罪,迟迟不敢下决心。等到决定撤退时,又因为一个作战处长失踪推迟行动,白给了中野一天时间。要知道南坪集离固镇也就80里路,黄维的机械化兵团半天就可以赶到。黄维的犹豫不决让老蒋亏了血本,12万人马包括18军这样的五大主力被一锅端,国军精华,毁于一旦。

  上榜理由: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黄书呆读了这么多兵书白读了。书生误国!把精锐的12兵团交给黄维老蒋算是倒了血霉了。但考虑到要承担违抗军令职责,决心确实难下,排名第八也算恰当。

  第九名、徐州集团撤退途中解救黄维兵团

  黄伯涛丧命,宿县丢失,黄维被围,杜聿明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带徐州集团30万人马向西南逃命。杜聿明这人还算个角色,当年在东北没少让林彪吃亏。他为这次逃跑定下的“要撤就不打,要打就不撤”的原则也算明智,30万人马一旦被拖住了后果不堪设想,粟裕正巴不得他停下来干一仗呢。好不容易逃到孟集,我们可爱的蒋大总统又发扬了“爱惜将士生命”的优良作风,“极其果断”地命令杜聿明折回救援黄维兵团。在校长“亡国灭种”的申斥下,杜不得不停止逃命。粟裕喜从天降,终于在陈官庄将其团团包围。

  上榜理由: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国军总是缺乏壮士断臂的勇气。杜聿明曾经总结:淮海战役国军的任何一个方案只要坚决执行下去都不会败得这么惨。考虑到老蒋也是被郭小鬼忽悠,此举排名第九蠢招也算勉强。

  第十名、没有坚决执行“退守淮河”方案

  济南战役结束,华野几十万虎狼之师虎视中原,老蒋已经预见徐州方向将有大战。徐州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最初曾定下了“全面退守淮河”的战略。白崇禧骂老蒋是“手枪排长、步枪司令”,我看也不全对,全面退守淮河就颇具战略眼光。在无险可守的中原地带,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仅仅龟缩在几个大据点内和主要铁路线两侧,而徐州至长江北岸尚有相当的距离,相对于长江以南面积广阔的国民党控制区来讲,徐州此时的态势几近孤悬。可惜这个方案最后没能贯彻到底,反而让国防部那帮高参在徐蚌线摆了个不伦不类的一字长蛇阵,成了铜头铁尾纸糊腰。这着臭棋最终让共军各个击破,淮海战役后,国军精锐尽失,再无力进行战略决战。

  上榜理由:退守淮河确保南京外围,在淮河附近地区挫败共产党军队主力,争取第二线战略配置的时间,这是完全可行的,粟裕集中兵力歼敌于长江以北的设想很可能因此无法实现。蒋大总统在战术战役细节上过于喜好越级指挥,偏偏在战略大局上摇摆不定,成就了粟裕一代名将风流。排行第十蠢,是鉴于国军内部不团结,扭转形势已非一人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