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北京王府案名发布:正、意、情、美读!语文学习的一大法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21:42
文/邱宇强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评“第五届东北三省中学语文教学十佳教师研讨课”
“第五届东北三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11月21、22日在我市召开,经过各方精心“打磨”,组委会推出了十堂课,即“十佳教师研讨课”。我因为这两天有任务在身,断断续续的只听了其中的七堂半的课。课虽然没有听全,但是收获却是满满的。“读,语文学习的一大法宝”,是我第一个收获。
七堂半的课,不多,但是我却听到了久违的琅琅的读书声。——现在的语文教学读的太少了,就是平时所谓的“语文晨读”,我们也几乎听不到读书声,听到的往往是“讲”,是“问”,是“答”。至于公开课,读书声更少,因为一堂课短短40分钟,作课老师一不敢担“读课文是故意在拖延时间”的“嫌疑”,二也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展现自己“无限的魅力”。听这次研讨课,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授课教师们大胆的走出了“误区”,让学生张开嘴,大声的诵读了。
所以,在辽宁鞍山一中李战良老师的课上,我们听到了学生再读(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小说《半张纸》;在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王春老师的课上,我们几次听到学生大声诵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黑龙江佳木斯一中孙秀萍老师的课上,学生对问题一有认识不清的时候,孙老师就叫学生再读课文《合欢树》;在辽宁营口实验中学李雅楠老师的课上,老师叫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吉林毓文中学的赵兴雅老师拿出了整整20分钟来叫学生读《将进酒》。更大胆的是,吉林省实验中学的李金红老师,干脆把现代诗歌鉴赏课上成了诗歌诵读课。
我们欣喜于语文课堂终于又“书声琅琅”,欣喜于语文课堂不再“静悄悄”,更欣喜于我们发现: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法宝,读,就是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
吉林省实验中学李金红老师的课,就是成功的一个范例。这节课,她要讲三首现代诗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臧克家的,《也许——葬歌》,江非的《妈妈》。如果按照我们讲课的“惯用模式”,通常是从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入手,再就诗歌一节一节的分析;如果不这样处理,那就按照高考诗歌鉴赏考点入手,概括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归纳写作手法。但是,李金红老师不是这样处理的,她用“读”贯穿整个课堂,通过一次次的读,开掘诗歌的内涵。一上课,她就让学生读。一个男生读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让其他学生评点。一个女生起来说,他读的太高兴了,我记得海子最后是自杀死地,而这首是是他死之前两个月写的,所以读的不能这么高兴。老师顺势一导,那谁还能讲讲海子,学生作补充。那你认为,这首诗该读的怎么样呢?一个学生说,应该读的落寞。那你就读一读。他读的好不好?一个学生说,不太好,虽然说海子是自杀死的,但是诗歌中,他还是有对别人真诚的祝福: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我们到底用一个什么感情基调读呢?李金红老师,开始带着大家,一句诗一句诗的读,通过找重音划节拍,再细细体味作者的情感,最后大家体会到,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作者一种矛盾的心理,纯高兴地基调或是纯落寞的基调,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是“抑而不忧怨”。在此基础上,师生再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又是一种境界了。接着老师带大家学习臧克家的《也许——葬歌》,也是直接让学生读,学生看题目是“葬歌”,就“酝酿情感”,读得“凄凄惨惨戚戚”。有个学生读的让人甚至感觉他已经是声泪俱下了。这时候,一名叫善良的同学站起来提出了异议,我认为作者此时已经是眼泪哭干了,嗓子哭哑了,情绪已经平静下来了,不能读的这么悲。最终经过老师引导,得出这首诗朗诵基调上是“哀而不悲号”,从而否定了学生开始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方法。
李金红老师的授课,成功之处,在于一种正常思维的回归,我们阅读文章,其实都是先看文本本身,然后思考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追问这样的问题下,我们才去关注作者,才会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再返回来审视作品。这个过程,就是以读为起点,体会,再读,再挖掘,再诵读,反复这个过程,我们就很自然的了解了作者,了解了那个时代,掌握了诗歌的主题,学会了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个过程与先前的先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先给你一个“基调”去鉴赏诗歌的路子正好相反。
当然,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读就可以了,学生每次读都要有目的,每次读的都要有进步,后一次读就应该比前一次更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要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层次。吉林毓文中学赵兴雅老师的课讲授内容是李白的《将进酒》,课堂上他也让学生读了,并且是先后叫了5名同学加上齐读,读了6遍,用时20分钟,半节课的时间。而在我看来,他叫第一个学生读,到第五个学生读,他们没有提高。——最后评课的时候,赵老师本人也承认课讲的不是很成功。他认为课不成功是因为他把诵读和诗歌的情感分析割裂开了,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好了。我倒认为,这堂课不成功在于没有把握读的层次,每次要求学生读之前,都没有李金红老师细致的指导,明确的目的指向,指导都是泛泛的的。所以学生的读停滞不前,没有进步。我觉得一堂课的读应该有四个层次:正读,意读,情读,美读。
正读,第一遍读,在于正读音,这是后面读好的基础。像今天第一个学生读,读错音了,赵老师及时纠正是对的。但是,第三个学生读的时候,你还在正学生的字音,那么说明,第一个人读到第三个人读,还是在一个层次上。
意读,第二遍读,应该是建立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之上的。像《将进酒》这首诗,学生大部分是理解的,把关键的地方处理一下,学生再读,诗歌的表层意思也就知道了。
情读,顾名思义,用情去读。学习诗歌,我们绝对不会满足于诗歌表层理解的,必然要挖掘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只有情感把握对了,诗歌才能读的好。感情基调把握准了,我们再读,味道肯定不同于前两次读。
美读,在“情意”都知晓的条件下,我们面前的就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张纸,亦或是一首诗了,而是一个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甚至是已转化为你个人的情感世界,此时,用情加上运用朗读技巧再诵读,就是美读。
赵兴雅老师在学生齐读(这是第六遍读)之后,还是有些不满意的说:“没有读出味道呀。”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反思,教师的指导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指向不明,层次不清,才使得学生没有提高呢?
总之,我认为,课堂敢于让学生读肯定是好事,但一定要有目的,要有层次的指导,让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提高:上课最后一次诵读一定要比上课之初的诵读更有感觉,更有意境。否则就是失败的诵读。——当然,赵老师课上一直想“培养”一个学生把《将进酒》读出味道来,我要说的是,朗读除了正确把握感情基调外,要想朗读好,也需要朗读技巧和朗读的天赋。
不管怎么样,语文教师在课堂敢于让学生读,敢于花长时间让学生来读,就是一种好现象。如果教师掌握一些方法,运用一些技巧指导学生来读,那将更是一件好事!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能运用好“读”这个语文学习的“大法宝”,让琅琅读书声长久的萦绕于我们的耳畔!
一孔之见,还请同仁多多批评指正.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