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大健康的体检项目:农民增收难点何在?路在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14:51
发布时间:2010-08-21 查看次数:546次

农民增收难点何在?路在何方?

——葫芦岛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系列分析材料之(六)


作者:葫芦岛市统计局 王旭

  十年来,特别是最近五年随着农业相关税费取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措施的推广,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取消,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大幅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据葫芦岛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0元,比1996年的1822元增长了1倍,年均增长7.2%。纯收入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3587元多63元,高出1.8%;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的4090元少440元,低10.8%。
  虽然农民收入较过去有了比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收入结构仍不尽合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中的农业、家庭经营中的二三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由1996年21%、47%、27%发展的到2006年43%、41%、11%,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农业收入比重虽下降6个百分点,但仍显偏高,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下降,明显偏低;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和增速差距变大,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民与城市收入比例由1996年的1:2.53变为2006年的1:2.68;城乡居民收入比上年增幅差距由2006年的2.8个百分点,增至2007年的4.4个百分点;三是农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加大, 2006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达到0.367,比1996年的0.33高出0.037;四是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五是受价格变动影响大,持续增收困难。近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大的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引起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迅猛上涨,导致农产品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很可能造成农民增产不同步增收。
  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更是难点所在。因此,农民增收问题倍受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运用葫芦岛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对提高我市农民收入的途经做一些浅显的分析探讨。供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截至2006年,我市农村人口183.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6.9%。农村从业人员111.9万人。维持我市现有的农业生产大约需要 40万人,扣除从事二产、三产的31.1万人,我市现在大约有40万农村劳动力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民的充分就业问题是根本出发点。

  一、劳务输出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使农民增收的途经之一。同时,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
  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不但是增加收入来源,而且缓解了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所以应该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对农民进城务工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
  2006年我市外出打工21.9万人,人均年收入在8368元。其中打工的工作绝大多数是自谋的,通过政府、劳务中介等部门有组织引导劳务输出不到1%。应该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序高效外出务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计生、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逐步取消歧视性规定。

  二、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壮大二、三产业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微观上看可以使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从宏观上看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呐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在客观上还可以促进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和农民的生活成本。
  有关部门在符合国家标准,对当地环境和资源没有破坏性的前提下,以“可以最多吸呐劳动力”为原则(城市也可以采用这个原则引进外企业,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力就业),加大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并支持其发展。

  三、第一产业是根本

  由于我市的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中、长期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现以全国人口为例就农村人口城市化做一个推想,截至2006年底,我国有人口13.6亿,其中农村人口7.63亿,我国城市化率为43.9%,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可达60%,据人口学家预测,2030年我国将达到人口高峰值超过16亿,农村人口仍高达6.4亿,其中劳动力大约有4.4亿,按照我国现有农业情况,仅需1.5亿农业劳动力,到2030年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所需农业劳动力也将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超过3亿,可见农村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同时,城市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一千万,每年进城的农民一千万,基本抵消了新增的就业岗位,同期城市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未计算在内。可见,城市就业压力很大。我市农民就业情况大同小异,靠引导农民外出打工、发展小城镇建设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立足点还是应该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关系国计民生,农业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2006年农业日纯收入70元左右,同期城市日均工资50元。可见农民日平均劳动收益较城市略高,增加农民每年劳动时间,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经济角度上看完全可行。所以发展占用必要劳动时间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吸呐更多的劳动力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立足点。
  (一)调整农业结构
  截至2006年底,我市共有耕地338.8万亩,其中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耕种面积占近20%。温室、大棚30248亩,占农业用地的0.89%。另外,我市牧业、渔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较低,农民第一产业收入中,78.3%的来源于种植业,牧业和渔业分别占17.6%和3.1%。然而我市海洋资源丰富,大约有500万亩适合养殖海产品,现仅开发51.6万亩。牧渔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我市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应把发展需要较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作为立足点。
  (二)切实推广农村社保体系,促进土地流转
  虽然政策明确规定,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自愿、依法、有偿流转。但截至2006年底我市农村实现流转的土地4.2万亩,仅占农业用地的1.2%。这种以农户自己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一是难以实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安排农业生产;二是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低、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
  其实在农村,土地不仅是作为生产资料存在的,同时也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农村人口越多,其社会保障功能越强,因此农村社保体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流转。2006年,我市农村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有6.8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3.7%,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有148万人,占80.8%。因此,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大力推行农村的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保措施,不断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为实现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三)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继续深入持久的开展以“大禹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方塘、井、电、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农业生产中因天灾造成的损耗,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样也是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我市农业生产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减产的损失就高达2.6亿元,致使农民人均减收近140元。目前,涉农保险种类少,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农用科技服务平台
  我市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使得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
  这就需要政府牵头组织对农民的生产信息提供服务,使农民在产前知道生产种植什么,产中知道如果防治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产后知道销售产品的渠道;各级农业技术专家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强化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实现这个难度并不大,可以组织专家做市场信息的搜集、预测,建立及时有效的为农户提供服务平台。前段时间推出的国产电脑单价1800元,可见农户普遍用上电脑的时间为时不远,因此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网页作为信息公布平台,用普及农村电话的力度推广电脑入农户,同时公布技术服务热线,以便快速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五)拓宽农业生产用融资渠道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收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市场经济下,资金趋向利润高的行业和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投向农业生产的资金相对就比较少。同时,农民积蓄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存款余额为3257元,扣除预留的教育、养老、医疗等不时之需,能用于农业再生产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实现。所以,需要政府引导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切实支持农业生产。初期政府可以入股不分红的形式,支持大棚、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四、提高农民素质,继续坚定落实计划生育的国策

  截至2006年底,我市农民平均受教育7.57年,文盲占2.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8.7%,初中的占62.4%,高中或中专的占5.8%,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0.9%。可见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是在初中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因为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不能较及时的提高生产效率,进而达到增收;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导致多数外出从业人员只能从事那些低门槛、低工资、不稳定的、危险的行业,严重影响外出从业人员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收入水平。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是提高农民素质釜底抽薪的办法。我市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农村小学教师中大专学历占不到40%,而城市的小学教师中普遍是大专以上学历。可以考虑制度安排应届本专科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课2年。建立教育基金,对于考上高校的农村学生,按照不同学校等级提供补助。
  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农民的相关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客观上可以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
  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农民不能充分就业,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的情况下,控制农民人口的增加也是重要的办法之一,现在我市农村多数每户有2个孩子,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对男劳动力的依赖越来越低,所以,继续严格实行计划生育,让农民少生、优生可以从中长期缓解社会劳动力就业压力,从近期、中期可以减轻农民生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