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茂集团:《话说长江》第十四集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37:25

 

第十四集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红日从洞庭湖中水淋淋地升起,夕阳在洞庭湖里火辣辣地落下。假如有两个村庄围着一个湖,对于城里人来说,这个湖已经够大的了,然而与洞庭湖相比,它实在不足挂齿,算不了什么。您知道吗,围绕着洞庭湖的是我们国家两个大的省份,北边叫湖北,南边叫湖南。

洞庭湖南接湘江、资水,西纳沅江、澧水,北通长江。一条道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是啊,流经湖南湖北两省交界的长江,情形好象就是如此。

自古以来,每年汛期来到之际,长江的洪水就像脱缰的烈马。这时候洞庭湖就让洪水奔腾着闯入自己的怀抱,慢慢儿的安静下来。等到汛期过后呢,洞庭湖又让失去势头的洪水缓缓地回到长江。洞庭湖就这样在关键的时刻使规模巨大的矛盾趋于缓和以至得到平息。

洞庭湖年复一年地调节着长江的水位,减轻了洪水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压力,但是也因此使大量的泥沙在湖里沉积了下来,因而逐年在缩小着自己的水面,正由于这个缘故,洞庭湖不得不让位给鄱阳湖降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然而这些泥沙冲积而成的沙泥田,土层深厚,通透性好,而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十分肥活,很适宜作物的生长,于是号称“八百里洞庭”,成了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每年盛夏,洞庭湖湖里湖外蛙声一片,稻花儿荷花儿满眼是花儿,处处飘香。

面对烟波浩渺、人欢鱼跃的洞庭湖,诗人会诗性大发,浮想翩翩。但是不少对洞庭湖有所研究的人却另有一翻感慨。

他们认为,假如任凭泥沙无节制地在这湖中沉积,那么,要不了很久时间,在我们这块大地上,就有可能找不到洞庭湖了。

这并非杞人忧天,因此,当今炎黄子孙们正在设法防止出现这样的局面。

遥想三国当年,洞庭湖比现在辽阔多了。相传东吴君主孙权,曾经派大将鲁肃,在洞庭湖东岸建造高高的阅兵台。

鲁肃就在楼上检阅水师操练。所谓水师,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海军吧。

到了公元716年,唐代的张悦住守此地。他在鲁肃阅兵旧址修建了一座楼阁,定名为岳阳楼。

张悦是被贬到这里做官的。他经常在洞庭湖畔、岳阳楼上,与怀才不遇的官吏、文人们聚会,吟诗作文,舒发忧肠骚绪。

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曾先后登楼吟诗作赋,其中有很多诗句都成了千古绝唱。“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李白)。

在这座怀甫亭里,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这里写下的名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春岸绿时连云梦,碧波红处见长安”(白居易)。据目前发掘和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歌就有168首。

公元1044年,宋代腾子京也被贬住守岳阳。他对岳阳楼进行了修整和重建,并且请好友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太湖东边的苏州人,曾经做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不但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个才华超群的文学家。

他因为主张改革,遭到他人攻击被贬到河南南阳,《岳阳楼记》正是他被贬之后写的。

《岳阳楼记》的正文只有360个字,它不但逼真地记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而且还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胸怀,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警句格言,近千年来,成了许多志士仁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座右铭。

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只是根据腾子京提供的背景材料和一张图画就写成了不朽的《岳阳楼记》。这使人联想到养育范仲淹长大成人的太湖,它的风貌和性格,跟洞庭湖一定有许多共同之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趣的是,太湖里有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里的君山原先也叫洞庭山,洞庭湖就是因洞庭山而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比作一个白色的银盘,而把峻秀的君山看作是银盘中的一枚青螺。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美丽的诗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

君山虽小却有很多传说。相传在4000多年前,舜帝在南下视察的时候死去了,他的两个妃子闻讯赶去吊唁。没想到在君山水断去路,凭吊无处,于是扶竹痛哭,悲痛欲绝。她们的血泪洒落在君山的竹子上,斑斑点点,点点斑斑,因此在人世间就出现了君山斑竹。真所谓“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上班”。

二妃真的投水了,人们在君山造了坟墓,盖了庙宇,只是如今已经无处可寻了。

君山南侧的柳毅井,是后人根据唐代柳毅传说的故事传说开凿的。柳毅是个落第书生,在回家乡的途中碰到了一个牧羊女。她自称是洞庭龙王的女儿,因受丈夫虐待被赶出了龙宫。她拜托柳毅捎带书信给龙王,盼能早日得救回龙宫。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和善良的柳毅结为夫妻。这柳毅井中的水清洌甘美,用这用沏茶别有一翻沁心的清香味儿。君山不但有好水,而且有好茶。因为君山茶叶的白毫犹如银针,所以这里的茶叶也就叫作君山银针了。

在洞庭湖东侧的这条江,论景色并非甲天下,然而,龙舟竞渡却在此江发祥,它就是屈原怀沙自沉的汩罗江。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两千多年前,屈原满怀着对黑暗的憎恨,写完一生中的最后这首诗,告别人世,怀沙自沉了。当时秦、楚、齐三强都想争雄称霸,统一中国。屈原不但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通晓国际形势,他要求严明法纪,选贤任能,改良内政,同时主张“联齐抗秦”保全楚国的独立和安全。他遭到了腐败贵族们的反对和陷害,终于被赶出朝庭流放到洞庭湖畔。

在艰苦的流放岁月中,屈原忧国忧民,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许多不朽之作。在《离骚》这首诗里,屈原将他的思想、感情、想象、人格融合为一,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倾吐出自己的历史、理想,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而流露出爱国家、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一个苦闷的灵魂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感到幻灭的悲剧。

楚怀王不纳屈原的忠言,自己做了秦国的俘虏,国都也失落了。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屈原彻底地绝望了,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以身殉国,用死来鼓舞人民的爱国热情。

屈原被埋在土坟之中,然而反动的贵族们对死了的屈原也不放过,妄图掘坟鞭尸。于是人们又垒了十一个土坟,以此来迷惑反动的贵族。

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开,当地群众立即包了许多粽子抛入江中,吸引鱼虾,以使屈原的遗体免遭伤害。相传端午节包粽子的风俗就是这样开始的。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各地人民都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的。传说屈原怀沙自沉以后,汩罗江的渔民纷纷出动寻找,只求尽快把屈原的遗体打捞上来。他们有的击桨,有的用扁担和木板划水,数十人同舟共济争先恐后,一直追寻到浩瀚的洞庭湖。

龙舟竞渡在东南亚各国也都盛行,据说是从汩罗传出去的。日本朋友怀着对屈原的极其崇敬的心情,和汩罗人民一道参加龙舟竞渡。他们为能够在汩罗江参加这样一次龙舟盛会,感到非常荣幸。你看,他们用这种特有的方式,借汩罗江水在相互祝福。

    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屈原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为着理想,为着自由,为着真理,为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