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师考证:“文明礼仪”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5:15

“文明礼仪”之我见

李德明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文明礼仪”是个不可缺少的东西。文明意味着和谐、礼仪意味着尊重,律己敬人,遵守公德,遵守文明非常必要。他大到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小到可以影响一个单位、一个群体的声誉。有资料说: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热炒热卖,此行为严重损坏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形象。也有资料说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此事儿虽小确可赢得天下民心。两相对比,由此可见,“文明礼仪”这东西我们必须得学,而且要认真地学,我们虽然做不了伟人,也做不了名人,但我们决不能做个不懂文明不讲礼仪的人。

至于怎样来学习,怎样才能让理论变成行动,我认为关键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环境支撑的问题,一个是机制施压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处理好了,“文明礼仪”之风自然也就形成了。就拿我们学校来说,针对“文明礼仪”问题,校长多次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老师也多次对学生进行了教育,结果是学生们都习惯了不再乱涂乱画、乱吐乱倒,食品袋不再进入校园,见到老师会敬礼问好。。。。。这些好习惯的养成,无疑,功劳来自于教师,来自于良好的育人环境,来自于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大家都意识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们良好习惯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的过程,这种在成长中形成的良好习惯和修养具有十分耐磨的韧性、稳定性和持久性。要让“文明礼仪”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修养,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是关键、是重点。我们去教育孩子,努力给孩子创造环境,创造条件十分必要,不容忽视。奇怪的是,老师们就是教得会学生却教不会自己,当着学生的面麻将通宵,酒醉骂街的现象还是有的。这种作风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大家都是知道的,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到而已。为什么会形成此不良的社会风气呢?原因正是一个环境的支撑问题和一个机制的施压问题。同样在不少单位和部门中也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事难办,能推则推,该办不办,要求别人做,自己可以不做等等陈旧观念,被这些不符合社会道德,社会文明的东西在他们心灵深处打了死结,导致有的事情明明知道是错的就想去做,有的事情明明知道是对的却偏又不做。就这样不知不觉,不明不白的成为了语言上的高人,行动上的矮子,“文明礼仪”成了理论上的东西,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如果非得干起来,他们会觉得点头哈腰,十分委屈。真正的要让“文明礼仪”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光喊口号不行,必须得动真格、干真事、创环境、立机制,相信不文明的人到了文明的地方会变得文明,再文明的人到了不文明的地方也会学着野蛮。

现在我们全县已经掀起了,“文明礼仪”大家谈的高潮,很好,这是背景也是环境,但光掀起不支撑不行,“文明礼仪”是处处需要、时时存在的东西,坚持越久越能成为习惯,坚持越久越能成为修养。在黔西南州我看到了他们的路站收费服务,满面笑容,衣着统一,对来车师傅必说:“你好,欢迎来到金州黔西南,一路平安,旅途愉快”;对离开的师傅必说:“欢迎您再来,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你满意”。话语虽短,听着却让人悦耳,心里舒服。他们的坚持、努力、认真、热忱,不但送给旅客以温暖,而且也给自己和地方树立了良好形象。我们应该还算得上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群体,应该意识得到“懂文明,讲礼仪”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文明礼仪是做人的根基、是道德的底线,我不能做一颗螺丝去将一锅汤打破,而应该做一滴酵母去将一盆馒头发酵。修炼素养,树立形象,相信给别人送去的虽是温暖,给自己留下的同样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