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理疗仪::“拐杖教师”撑起大山希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03:53

——记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老师谭定才

记者刘长松 王晶 汪明 通讯员王海波

    拐杖,可以支撑身体;对谭定才来说,更可以支撑精神。

    11月15日,在恩施州中心医院,记者见到一副拐杖。说是一副,其实不配对。一只,叉式,杉木做的,开叉处绑了一些电线;另一只,是一根略粗于拇指的竹棍。
    拐杖的主人叫谭定才。从2006年起,这就是他的另一双腿。2005年秋天,谭定才在家修房子时不慎摔下,腰椎和尾椎受伤,压迫到坐骨神经。在巴东县野三关镇一家诊所里,他断断续续接受过简单的治疗。一年过去,他没能再站起来。
    拄上拐杖的时候,他42岁。家有6亩薄地。女儿读初中,儿子读小学。“说没有长吁短叹,那是假的。”岁月冲不走记忆。
    房前是大山,屋后是大山。他思忖着以后的日子,也常常回忆过去——1983年到2003年间,奔走在山村小学教书的岁月。
    那是他最美的人生时光。1983年,他20岁,刚刚高中毕业一年。受村支书和学校领导的礼请,一直有教师梦想的谭定才,走上了姜家湾学校的讲台。此后,他到过杨家庄学校,竹园坪学校,核桃坪学校,中间还两度又回到姜家湾学校。
    他辗转在巴东县清太坪镇山沟沟的学校里,随时补缺,是一名没有登记在教师名册,却时时站在讲台的代课老师。
    整整20年。粉笔,作业本,传遍山谷的铃声……真的一去不返了?
    2007年5月26日,“就是那一天,如果有误,也就是前后一天。”病床上的谭定才口气坚定地告诉记者,他再次成为一名代课老师,第四次来到姜家湾学校。
    他是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挪进教室的。
    校舍还是那个校舍,但学校已不是从前的学校。因为生源不足,此前的中心学校,已只是隶属于白沙坪小学的一个教学点,仅剩下6个小学一二年级的娃娃。
    看到孩子们,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他的脸上,精气神瞬间焕发。
    从此,人们在姜家湾教学点看到了日复一日的一幕。
    谭定才坐在凳子上,前胸靠着课桌。右边放着叉式拐杖,左边放着一根棍子。板书的时候,他右胳肢窝撑起拐杖,左手握棍,缓缓起身,挪到斜靠着墙的黑板前,将身体靠在黑板上,再把拐杖换到左胳肢窝下撑住身体,右手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书写。
    他也会坐在凳子上,身体稍稍旋转,拿起那根棍子,指着黑板上的拼音、汉字、阿拉伯数字,教娃娃们一遍遍地读。
    这还是一根支撑身体的拐杖吗?分明是一根教鞭。
    在这根拐杖教鞭的指引下,四年多时间,又有几十名山里娃娃,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有礼貌地和爸爸妈妈说话。
    今秋开学,18个娃娃又坐进同一间教室,分别来自学校周边的姜家湾、青果山等5个山村。

    拐杖,不仅支撑起谭定才的人生,更支撑起大山的希望。

    延绵不绝的武陵大山里,姜家湾只是一处普通的山洼。这里海拔1400多米,夏短冬长,土地贫瘠。
    16日,记者翻山越岭来到姜家湾教学点——山路边一栋两层旧瓦房。
    18名孩子正端坐在教室里上课,59岁的谭学安老师受白沙坪小学委派来顶替谭定才。
    相邻的教室便是谭定才的宿舍,一块破旧的条纹布隔出一小块地方,安放了一张床,床前是一个火盆,上面放着水壶。
    四扇窗户,至少有8片玻璃或破或缺。近门边窗台上方,铁丝吊着一个锈迹斑斑的汽车轮胎钢圈,窗台上放着一把缺了半边的扳手,这便是学校的铃铛。
    下午3点多钟,27岁的青果山村四组村民熊建平来接女儿熊金娥回家。
    熊建平小学6年都是在姜家湾上的,其中有3年是谭定才的学生,不曾想,女儿的启蒙老师也是谭定才。
    关于老师的记忆,熊建平印象最深的,是谭定才让他缓交学费。熊建平家境贫寒,多次面临辍学。每次都是谭定才担保,让熊建平先上学,学费再一点点补齐。
    熊建平读到初中毕业,这在当地已是高学历。随后远赴北京打工,目前在家养了1800只鸡。
    “我已带动5家农户一起养鸡,得想办法让乡亲们一起富起来。”在熊建平心中,谭定才是他的精神动力,“谭老师拄着拐杖都还在教我们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奋发。”
    32岁的赵安红也来接二年级的儿子赵泰琼,这位朴实的山里汉子长年在外打工,“要致富,先要让娃娃们把书读好。”
    让娃娃们把书读好,是姜家湾一带乡亲们的心愿,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路程最近的白沙坪小学在七八公里之外,单程车费10元,当地村民普遍承担不起。“如果学校关了门,孩子只能失学。”37岁的谭辉相说。
    这也是本来两年前就计划撤并的姜家湾教学点保留下来的原因。
    与教学点比邻而居的邓海英习惯了有读书声的日子,她对记者说:“学校,是一个山沟还有人居住的标志,让人看到希望。”她的孩子和她邻居的孩子,无一不是姜家湾学校的学生。
    不少孩子在谭定才的课堂里插上了希望的翅膀:谭伟大学毕业工作在航天工程设计院,谭立红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光荣入伍,谭俊就读于郑州大学。即便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谋生的办法也比上辈人多得多。

    拐杖,支撑着谭定才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人生最大的潜能。

    谭定才的家在青山湾村二组,离姜家湾教学点2.5公里左右。天气晴好的日子,他周五回家,周日下午到校。
    山里的冬天来得早,十月下旬冷起来后,谭定才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宿舍里生起炉子,让先到校的孩子围坐在炉边烤火读书。
    8点,朝读,是他批改家庭作业的时间。他会把孩子们一一叫到身边,细心地指出每一处小小的不足。
    中午,孩子们几乎都是靠廉价的袋装方便面充饥。谭定才烧一壶开水,让孩子们就着热水把方便面咽下。
    下午3点半,放学了,路程远的学生,如果家长没有来接,他就看管着,直到家长到校。
    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音乐、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只有他一个人。
    他还拄着拐杖,给孩子们上体育课。
    在教室前的平地上,他端坐在凳子上,口授手示——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原地踏步。“把孩子交给谭老师,我们放心。”熊建平、赵安红、谭辉相异口同声。
    家长们放心的背后,是病痛对谭定才一天甚过一天的折磨。
    臀部下的压疮日益严重,裤子和凳子上的坐垫,每天都是大片湿渍。大小便失禁多年,他尽量少吃少喝,定时上厕所,还是有免不了打湿裤子的时候。
    去年5月底,他突发胰腺炎,倒在讲台上,孩子们的哭喊声惊动了附近的村民。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在住院的10多天里,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恰逢读高二的女儿谭艳坤放假在家,他便嘱咐女儿在教室为孩子们辅导作业。
    去年冬天,骨髓炎犯了,他再也支撑不住,便请了谭冉菊老师代课两个月。他将自己每月600元的收入悉数支付给谭冉菊。
    在今年新学年前,600元是他最高的月收入,去年秋天才从500元涨起来。此前,他的收入徘徊在20多元,30多元,50多元,120多元。
    今年四五月间,清太坪镇的驻村干部偶然看到了谭定才上课的情景,被深深触动。
    一个拐杖老师坚守大山的故事,开始传到山外。
    上月25日,恩施州中心医院免费接谭定才入院治疗。临行前夜,他召集家长开会,细细叮嘱。
    医院骨外一科护士长王文燕告诉记者,谭定才臀部压疮深达骨膜(骨头),医护人员不敢相信,他是怎样坐在凳子上坚持讲课的。
    他来往于家庭与学校之间,两公里的水泥路,一般是熟悉的家长用摩托车载他一程。他的家在一个陡坎下,下坎再绕一个圈子进家门,有400多米,就靠他的妻子兰友翠背。每一趟,这位山里长大的女子,至少要歇4次。
    谭定才出生于正月初九,每年这一天,他家宾客盈门,都是学生和家长自发前来祝贺。2007年正月初九,已经离开讲台3年多的谭定才自觉承受不起乡亲的情谊,躲到了姐姐家。不料,春暖花开时节,家长们又相约着踏进他的家门,为他补过了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