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面板线糟:乱世善用谋,曹操借势创伟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09:13
东汉末期,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演绎了宫廷的可怕乱局,虎狼般残忍的封疆大臣董卓,入朝专政,引发了诸侯的讨伐,之后,王允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又引发了更乱的朝政,于是,各种力量分化、崛起、独权,乱世中大浪淘沙,猛士、奸雄、智者、统帅、大将军、谋略家,世族豪强,名门之后,皇族后裔,起义英豪,各显神通,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时,曹操因刺董未成而外逃,他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汉末的乱世中,渐渐做大。他善于用谋,智于用人,巧于借势,硬是闯出了一番大事业,成就了曹魏伟业。从初平元年到建安五年,充分显示了曹操作为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谋略家的杰出才能。在这一时期,曹操无论是在大战略层面上、战役层次上,还是在政治谋略上,甚至是经济策略上,都有十分精彩的策划和举措。在乱世的混乱局面下,曹操在各种势力中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他率领着以宽容人才政策汇聚来的谋士、武将,东征西讨,降顽敌,战豪强,在大的军事举动上,失误很少。他从纠集的一支小部队开始,逐渐在战斗中壮大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极强的大型军事队伍,并形成了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为曹魏政权成功登上政坛的最高舞台上演了精彩的篇章。
    汉初平元年,山东诸侯起兵反抗董卓暴政。当时,义军盟主是号称“四世三公”后裔的袁绍,当时,袁绍的势力很大,有着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得不暂时委身于他。曹操与袁绍在年轻时同在朝中,也算是好朋友,作为好友,曾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在探讨如何争天下时,袁绍曾问曹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据?”曹操反问:“足下意以为如何?”袁绍自信自豪地回答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几济乎?”曹操听后,大笑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袁绍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名门望族的后裔,对大局也是有相当远见的,他对当时盘踞各地的势力是心中有数的,他非常注重地缘政治因素,巧妙设想着避开战略方向上的强大政治力量的威胁,力图把主要力量集中于中原腹地,以此发展,以争霸天下。而相比之下,曹操的回答虽然简要,却是非常英明的战略追求,曹操更注重人才策略和政治韬略,他不拘泥于地缘政治局势,而是更善于随着形势变化而灵活采取应对的策略,比起袁绍来说,是更高一筹。后来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曹、袁在战略上的高低。
    从朝中出来的袁、曹两人,在初期都是缺乏根据地的。起初,他们合在一起,举兵反董卓,这时,在实际力量上看,是袁强曹弱。到了初平二年,袁、曹两人分道扬镳,各自按自己的策略走自己的路。袁绍有着先辈的巨大资源,他利用自己名门望族的巨大威望,以威慑带欺骗的手段胁迫当时的冀州牧韩馥,逼迫他自动让出了冀州,袁绍在河北地区站住了脚跟,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轻松而成功走出了第一步。这时,袁绍不仅得了冀州,还得了一位精明的谋士,一个叫沮授的谋臣,在韩馥让出冀州后,沮授投奔了袁绍,这个人颇通战略,他及时为袁绍出谋划策,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他规劝袁绍:首先征东夺取青州,接着回师剿灭黑山军张燕部,然后再向北取燕代,以震慑北方戎狄,迫使匈奴顺从,以造成横贯大河之北,整合四州之地的有利态势。最后,迎大驾于西京,复建宗庙于洛阳,号令天下,以讨伐其他未收复之地,以这些措施来争锋天下,定能无敌于天下。
    沮授的战略设想,说到袁绍的心里去了,这样的精明战略,几乎是能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沮授的战略计划其实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何建立强大的战略基地。当时的青州虽然也处于乱世,但仍是相对保持比较富足的地方,而且,这一地区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袖,要夺取该地相对来说更容易,而收获也更大,很多人正盯着这地方,袁绍不取,不久将为别人所取,因此,先夺青州,是势在必行。此外,黑山张燕盘踞于冀洲西部和北部的常山、赵郡、中山、上党等地区,张燕胸无大志,本来不足为虑,但是,在他附近,有公孙瓒等强势的人物存在,如果张燕与公孙瓒等勾结,将是后患无穷。而且,剿灭张燕等于得到了代地和半个并州,因而,东取青州之后,当然是剿灭张燕了。在冀州东北面,是公孙瓒盘踞已久的幽州,此地紧邻辽东强悍少数民族地区,其骑兵骁勇善战,留存着这样一支强大、善战的骑兵威胁着冀州北部,袁绍很难放心的挥师征战其他地方。但是,又不能贸然与之开战,所以,必须在先夺取青州和并洲之后,再与着骁勇的骑兵决战,将更有胜算。当袁绍还不是很强大时,沮授谋划这样的先取弱者后战强者的计划,可谓是相当精彩的。
    沮授战略计划的第二部分,是筹划着如何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他所建议的大举措是“迎大驾于西京,迁都于洛阳”。其意图非常明显,有了之前的冀州根据地,再有了青州和并州,根据地巩固,军事实力大增,当然就要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以震慑诸侯,建立起霸权。
    袁绍基本上实现了沮授的第一部分计划,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成功,成了当时最强的一支力量。可惜的是,袁绍并没有按沮授战略计划的第二部分来实施,他过分自信“四世三公”的豪门威望,不想“迎大驾于西京,迁都于洛阳”了,他过分相信军事硬实力,忽视了政治方面的软实力,结果,让曹操在激烈争雄时,在政治软实力方面占了先机,最终,袁绍失败了,失败得很惨!
    同样有不错的未来战略设想,沮授的见解并不亚于曹操,而袁绍在策略就远远逊于曹操了。曹操很善于借力、借势。
    其实,曹操没有袁绍那样的名门望族的优势,他是宦官之后,与有着“四世三公”家底的袁绍是不能比的,曹操只能从白手起家,一步步壮大,曹操是小本钱,渐渐地做成了大买卖。初平二年,与袁绍分手后,曹操剿灭了濮阳地区的黑山军白绕部,开始在东郡站住脚。第二年,曹操又击败了入侵兖州的青州黄巾军,收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人,这对家底不厚实的曹操来说,可谓是巨大的收获。曹操从青州黄巾降兵中挑选出勇猛善战的将士,组编成青州兵,这成了曹军最嫡系的精锐部队,成了他后来征战天下,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就是这著名的“青州兵”。曹操立足兖州,本可以歇一口气了,可是,作为睿智的军事家,他是很有危机感的,他深知,自己虽已立足,但站着尚未稳,青州兵刚刚组建,力量薄弱,而兖州的周围,各强大的诸侯虎视眈眈,手下由黄巾军改编而成的青州兵,是难于抵抗诸侯列强的。
    谋略家曹操,开始祭出了借力的法宝,乱世角逐中,曹操当然知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当时与袁绍分手,这回需要了,曹操又与袁绍亲切地携起手来。
    曹操加强了与袁绍的联盟,其目的是掩护自己的北翼。而袁绍不是傻瓜,他与曹操联盟,也是有目的的,他需要曹操来掩护自己的南翼,两个正经的老朋友,在分开不久之后,这回又紧密地背靠背了。曹袁的联盟,从地缘军事上,将当时力量不小的袁术、公孙瓒和陶谦,隔绝在外线,分隔为互不相连的南北两个部分,使这三股势力,不能协同作战。而袁绍和曹操背靠着背,在内线作战时,能充分发挥出优势。初平三年,曹操联合袁绍首先击溃了北线的公孙瓒派出来作战的刘备所部。初平四年,曹操又在荆州刘表的配合下,击溃了由南阳北犯的袁术,将其追击至淮北。
    这时,袁州安全了,根据地巩固了。站稳脚跟的曹操,开始尝试着由战略防御,转向了战略扩张。
    进攻什么地方呢?青州是很好的地方,比较富足,能夺取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可是,这时的青州,正是袁绍正在进攻的地方,曹操力量还不够强,还需要袁绍这个盟友,还是别撕破脸为好,时机尚早;南面有南阳,也是不错的地方,但刘表在那边,人家刚刚帮你击溃袁术,总不能翻脸不认人,不能背着过河拆桥的骂名;西面有洛阳,是大都市,虽没有很大的阻力,但豫州长期战乱,残破凋零,长途奔袭,大军怕没有粮食支撑,风险极大。剩下来可以进攻的就只有东面的徐州了,徐州牧陶谦,懦弱自保,精于文而弱于武,兵力不强,固步自封,曹军从之前的战斗力来看,是很有可能战胜陶谦的。于是,初平四年秋,曹操率兵直指徐州,大兵所到,掠地夺城,曹军连下十城,可惜的是,无粮以继,只好暂时撤兵,兴平元年夏,曹军又东征徐州,掠地至东海。
    曹操仔细、清醒地分析了当时的各方面力量,务实用兵,既暂时避免与盟友矛盾公开化,又不会得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成功得壮大了军事力量,稳步推进其战略计划。
    可是,乱世的军事角逐,局势瞬息万变,意料之外的事常有发生,一个意外的事件,冲击了曹操正在顺利实施的战略计划,使曹操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那个在王允的帮助下杀了董卓的人,这次给曾经想刺杀董卓的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