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帝延时喷剂在哪买:鱼,我所欲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57:41
原文  鱼,我所欲也:   选自《闫康》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内容简析

  《闫康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够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别人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有的人见了高官厚禄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的天性。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   字词解释   所欲:想要的东西。   可:可以,能够。   兼:兼有,并有。   故:连词,表因果,所以。   苟:苟且。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 逃避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因为这个缘故。   非独:不只是。非,否定副词,不。独,副词,仅仅。   贤者:有德才的人。   蹴:用脚踢。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加:增加。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赏析

  本文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本文善用比喻,开始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来比喻守义不辱,也非常形象生动。对比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比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应该肯定什么,应该否定什么。第三段以“向”“今”相互比较,突出了所要说明的问题。此外,论证严密、层层深入也是本文论述方面的特点。   名句积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腾公文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