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川大考研群:中国评书名家名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55:27
【中国评书名家名人录】一2007年12月05日 星期三 00:06 单田芳:永不消逝的电波

说起单田芳和他的评书,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肯定都要会心一笑。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声情并茂的演绎,早就借着电波穿越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挥之难去的记忆,被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到2005年,单田芳已经从艺整整50年,如果把他讲过的所有评书连续不断地播出,可以整整播30年。现在,全国有100多家电台都开辟了"单田芳书场",你说这老爷子说书的魅力有多大!

雪夜差点降生于书台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 1935年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祖父辈、父辈或说评书,或唱西河大鼓。1935年11月11日,天津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单田芳就在这天在母亲正在讲书的时候差一点儿就诞生在书台上。

单田芳从小跟随说西河大鼓的父母过着四海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基本上都会在东三省,沈阳、长春、哈尔滨一带。母亲王香桂,是当时说西河大鼓的顶尖儿人物。基本上母亲在东三省是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他从小耳濡目染,五六岁时,就已能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说上几段《包公案》、《呼延庆打擂》。但饱尝世事艰辛的父母执意让他改换门庭,上学读书。

弃学从书

1953年,18岁的单田芳考入东北工学院理工科,不料却因病住院耽误了半年多的学业。此时新中国已诞生了4年,评书艺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单田芳重新萌发了对评书的兴趣。1955年他正式拜评书老艺人李庆海为师,取艺名"田芳",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评书生涯。

家庭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年仅22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市曲艺团迅速走红,当时他说书的茶馆常被书迷们挤得水泄不通。"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感自己史学、文学知识不足的单田芳,1957年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深造了3年。多年以后,他谈起这个决定时仍感叹:"正是当时的学习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

下放时偷练说书

当风华正茂的单田芳逐渐走向艺术成熟时,十年浩劫开始了。耿直的他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一次批斗中,他的满嘴牙被打掉了后来又连急带气,嗓子发炎变肿,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也毁了,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后来单田芳全家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改造,一呆就是9年。铲地、送粪、割草、积肥……一边干着沉重的农活,单田芳还在心里默默地背着书。他背三国、背水浒、背聊斋,背学过的诗词歌赋。古书背完了背新书,新书背完了就背学过的课文和小说,实在没得背了,就从头再背。他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说上自己热爱的评书啊!

不惑之年创人生辉煌

1978年11月,单田芳终于得以平反。他回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又举起了心爱的惊堂木,说起了评书。已过不惑之年的单田芳由衷地感叹:"再没有比失去自由和政治地位更痛苦的了;也没有比彻底解放获得幸福更痛快的了。"格外珍惜重上舞台机会的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里,单田芳仅同鞍山电台合作就录制了评书43部,共3500多段。《隋唐演义》、《明英烈》、《三国演义》等传统评书和《百年风云》、《张学良》、《平原枪声》等现代新书,在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1993年出访美国,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曾有一位河南听众给单田芳写过一封信:“我经常研究您为什么能把书说得这么好,后来经过拆析人名才得出结论。您的‘单’字,按繁体字其中有7个‘口’字。‘田’字又是5‘口’字组成,再加上您本人一张口,一个人就占了13张‘口’,难怪别人说不过您。”这只是一个笑谈,单田芳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他的勤奋精神。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其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书梁子"在这个过程中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有心的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47部共2000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创新拯救评书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题材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今年,他又赶录了一部根据《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改编的百集评书《江洋大盗缉捕纪实》。单田芳说,公安民警为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以评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法制,又能让人们在听书中明辨是非,增强法制观念。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单老业余时间喜欢看书、看报、看新闻,其实也是在为说书、写书积累素材。他难得有闲暇时间,即使有也都用于构思、创作新书上了。单先生从21岁开始说评书,到如今已是50年,中间从未间断过,凭着那份对评书艺术的热爱和执著,得到了听众的认可,被誉为"曲坛常青树"。近年来,评书这门传统艺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扰,单老还成立了"单田芳艺术学校",开设影视表演、曲艺等专业,并特设评书表演专业,希望培养出一批年轻人继承发扬评书艺术。

将评书推向市场

相对于其他曲艺形式,评书艺术更显得惨淡经营。著名的老一辈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等近年来大都有"淡出"的趋势,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缺少新的评书段子,创作上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还有令人担忧的是愿意献身研究评书艺术、发展评书事业的年轻人微乎其微,说评书艺术后继无人,面临绝迹的危险并非危言耸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近日用他那略带沙哑的极富表现力的声音对新闻界诚恳地说:评书艺术必须走向市场,才能获得新生。

单田芳将评书艺术推向市场的道路可以说是非常的艰辛。前几年,电视事业的日益繁荣先让他想到了借助电视屏幕的翅膀带动评书艺术的发展。然而,把评书艺术用近似于电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遇到的首要障碍就是资金的问题。古装电视剧需要相对巨大的投资,很多说书人用口技、手中的道具就能表现的场面,烘托的气氛,在电视剧中动辙就得数万元人民币。其次,电视行业竞争激烈,港台和国外的一些电视剧的拍摄水平、武打设计都技高一筹。在捉襟见肘的境况下制作的评书电视剧就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以这种形式制作的《风尘豪客》、《说岳后传》都赔了本钱,以失败告终。在这种情况下,单田芳又想到了电视书场,让说书人在电视屏幕中和观众见面,然而,这种形式也要比较高的投入才能完成。一方面是高投入,另一面又难以获得好的播出时间段,吸引广告客户,电视书场的运作也遇到了困难。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单田芳又回到了他起步的地方,将他苦心的评书新段子《百年风云》、《张学良》、《九七大案》、《古今奇案》等集中到了广播电台的“单田芳书场”中播出。令他倍感欣慰的是当年《随唐演义》、《大明英烈》、《大唐惊雷》的热心听众又回来了,300多家电台的播放吸引了数以亿计的收听者,每天通过无线电波,单田芳都能和他的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单田芳坦率地说:“起初没有把经历都放在电台上,是认为电台的影响没有电视台大,成本虽然低但赢利太少,难以支持他日常对于评书的搜集、整理、编撰,音像制品的结集出版所需要的资金。现在看起来,进入市场的概念不仅仅是赢利,如果培育了大批的受众群就等于培育了市场,听众认可了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谈论抢救评书艺术,使之进入市场化良性循环的问题,单田芳显得兴致勃勃,他说:要继承发展评书艺术,就要不断创新。“书”"可以是老的,讲的是古代的事情,但它的思想应该是"新"的,新思想给了老书新的灵魂,这就是所谓的" 老书新说",要用当代人的视角和当代人的观点解释古代的事情,赋予它新的内涵。从另一个角度讲,单田芳又认为光有"老书"是不够的,评书的素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侠义题材,历史题材,应该有新创的近代、现代题材,说书人需要尝试新的东西。只有源源不断地进入新的创作,才能保证听众对新作品的需求量。单田芳举例说: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创作成好的评书段子,比如他新近录制的《水浒外传》,在这部评书中,他除了《水浒传》中108将的故事,又加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如"武松大闹平夙岭"、"时迁火烧少林寺"等,大大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内容。又比如说《中国五千年通史演义》,像张衡、李时珍、像"四大发明"里都有许多故事可以说,像当代题材的《九七大案》、古今结合的《古今奇案》都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最令单田芳感到振奋地是像《张学良》这样的不能算作新鲜的题材,获得了极好的收听率,许多海外的听众都成为了这部书的固定听众,成为了单田芳书迷。

对于评书艺术未来的发展,单田芳不乐观也不悲观,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还是加紧录制新创的评书段子,这些段子有他自己创作、演出的,也要有同行表演艺术家们创作、演出的,他期待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录制中心来代替自家简陋的录音间,用"声、光、电、三维动画"等手段充分体现现代书场的魅力。此外单田芳还要将自己所讲的12部书整理成白话小说出版发行,创作1000多集的新段子,以了却"多留点东西给后人"的心愿。2000年时,单田芳还要尝试与北京电报局合作在网上开通"单田芳书场",借助CHINANET网把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华人都能享受到评书艺术的魅力。

前不久,这位纵横艺坛半个世纪的老艺术家度过了他的70岁寿辰,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以旺盛的精力活跃在评书舞台,凭着"两行凌厉齿,三寸不烂舌",一如既往地给千家万户送去欢乐。

双厚坪、王杰魁

双厚坪(?~1926)

北京人。满族。艺名双文星(一说双文兴)。其艺术活动于清光绪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之间。清末民初,常在北城同和轩、东城东悦轩、西城庆平轩、南城福海居等书场、茶馆说书。他深通文理,知识渊博,熟悉旧北京五行八作,民俗民风。说书时熟练掌握“以古事而今说,佐以评论”这一艺术特色,运用幽默冷隽的“活口”,敷衍“书外书”来吸引听众;有时还背诵原文,听众佩服至极,誉他为“双记书铺”。

他说书路数宽,尤以《水浒》、《精忠》最为精到。而无论袍带抑或短打,诸如《隋唐》、《水浒》、《施公案》、《封神榜》、《济公传》等,都各有风味。擅长旁征博引,能够做细致而有层次的描绘;能用诙谐口吻摹仿各种声音,如咒语、马嘶等等;善于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即以情打动听众,又按照书情、书理抖响包袱。其评书对京剧剧目的出新也发挥过作用。他的《施公案》曾让武生演员沈小庆编出八段短打武戏,即《 蜡庙——拿费德功》、《 州庙——拿谢虎》、《薛家窝——拿薛金龙》、《殷家堡——拿殷洪》、《河间府——拿一撮毛侯七》、《东昌府——拿郝文僧》、《霸王庄——拿黄隆基》、《落马湖——拿猴儿李佩》,简称“八大拿”,京剧演员杨振纲也撷取一段编成《恶虎村》,后成传世名剧,是杨小楼代表剧目之一。

双厚坪性诙谐、细致、风趣、引人入胜,喜在书中插话,利用细节引申发挥,尤以讽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荒谬和抨击时弊最为精彩。另外,他的口技也令人极为称道。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知识功底,为听众所击节赞誉。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成为其一个缺点,即枝蔓过多,主题不集中。双厚坪几乎没有留下遗作,只是品正三曾偶得其《隋唐》脚本,经过艺术再加工,即是陈荫荣《兴唐传》一书。双厚坪是公认的一代评书宗师,人称“评书大王”,与“戏界大王”谭鑫培和“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艺坛三绝”。

王杰魁(1874~1960)

北京人。早年从艺,二十三岁在北京说书,并开始登上书坛。拜王致连为师,得其亲传。擅说《包公案》(《七侠五义》)、《小五义》,是最早演述《七侠五义》的评书艺人。其说书以说表细腻,翔实准确而著称;说书细中有细,吐字慢,娓娓道来,别具艺术魅力。他擅用“变口”,用变换语音声调和以不同方言体现人物身份性格的对白来塑造书中的各色人物。他熟悉平民百姓的生活,对三街六市、五行八作及民间习俗的描述多有独到之处。王杰魁从民国初年起就享誉书坛,主要做艺地点在天桥福海居,演出三十余年。三四十年代,他在北京说《包公案》,有“净街王”之美称。当时一些商业电台也连续播出其录音。 1949年后,是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会员,拿手杰作《包公案·三吃鱼》有记录本,五十年代曾在《曲艺》上发表,并收入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编的《评书传统作品选》。

陈士和

陈士和(1887~1955)

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父亲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八九岁始随父亲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成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革命后(1912年),正式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

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智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来到天津说书。1940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1952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

1952年11月,曾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先生于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

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

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

王少堂、丁正洪

王少堂(1889~1968年)

扬州评话演员。江苏扬州人。他出身于评话世家,7岁起从父亲学艺,12岁时既登台献艺。新中国成立后曾当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口耳相传的艺术传承方式,使得中国以口头说唱进行表演的曲艺艺术,常常出现几代人同操一业,并且代有才人的现象。王少堂是扬州评话中“王派《水浒》”世家的代表人物。“王派《水浒》”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为蓝本,其说演的特点是以人物结构故事,通过四个主要人物,串连整个《水浒》的内容,特别是对原著中所没有或简单交待的事迹加以丰富,使之更加完整和丰满。

王少堂的表演,说表细腻、形神兼备、口齿清晰,善于用气换气和掌握节奏,具有“甜、粘、锋、辣”的艺术风格,人称其艺术“细致而不累赘,壮美而不粗疏”。他将前辈艺人的长处兼收并蓄,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提炼、发展,并且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对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行人物观察入微。同时,在口、手、身、步、神等方面悉心揣摩,力求形神兼备,经60多年艺术实践,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59年,扬州评话研究小组根据王少堂的口述整理出版了扬州评话《武松》,全文共83万字,成为总结、发展历代评话艺人艺术成就的洋洋之作。

丁正洪(1902~1973)

又一艺名丁凯文。原名丁福田。河北冀县人。祖上世居北京。祖、父两辈在京开设“肆雅堂”和“肆文堂”书店,专门经营古书。他读私塾十年,特别对史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酷爱评书艺术。1922年拜张虚白为师,在北京学说评书。直到成名后,听众誉其“古事今谈”,他才告知家里此事。他的《西汉》曾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演出,出关后久占沈阳,以及吉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在沈阳演出的茶社包括金泉、大有、六合、凝香榭、会贤等。他和固桐晟、李庆魁、卢醒笙(一说与宋桐斌、施星夔、卢醒笙)被誉为“沈阳四大说书家”。解放后,听众又送他一幅“古为今用”的幛子以示赞誉。

丁正洪以说《西汉》、《列国》、《封神榜》和《西游记》誉冠曲坛。演出时能将前两者连续说,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可说“一节”(四个月)。他说书的特点是:不仅背诵原文,而且能用现代语言加以准确地解释,做到“古事今说”;通俗细腻,深入浅出,娓娓动听;情节设计,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手法多变,既有史实依据,又不受历史束缚。善于说“书外书”。说书时常常引经据典,不时地插进一些稗史野闻和民间传说,张中有弛,相映生辉,情趣盎然。

丁正洪曾任沈阳市艺曲协会会长。1954年,应锦州邀请前往演出,被挽留加入锦州市曲艺团。1973年卒于锦州。遗稿有《后套封神榜》片断。

刘杰谦、连阔如

刘杰谦(1894~1976)

北京人。原名刘汉卿。幼年家贫,二十岁时曾在王府里当厨师。业余时间常去书馆听评书,耳濡目染,也有所成。后洁身自爱,愤而辞工,在内外城打零工。不久决心改行学评书,并于1916年拜德臻厚为师,学习《包公案》和《小五义》。此派书说的是石玉昆的“本门活”,对书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精雕细刻,重彩浓墨,很适合有文化水平的听众欣赏。其风格是从细微处显露真情,讲得入情入理,耐人寻味。其说书口齿清晰,语韵沉重,甜脆动听,表演神完气足,从容洒脱,台风潇洒自然。他摹拟人物,生、旦、净、末、丑,行当分明;善于借鉴戏曲的表演动作与声韵,以弥补与丰富说工之不足。为避免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他精心设计用冀、鲁、豫、晋各地方言和方音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评论时注意风趣,常常抖响诙谐幽默的包袱,以活跃书场气氛。特别是对包拯刚直不阿、秉公而断、执法如山的精神,众侠义不畏权奸佞臣的淫威,敢于和黑暗势力挑战,诛豪强除恶霸的壮举,都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刘杰谦品德高尚,忠厚诚实,爱护同行,为维护艺术家的道德一直坚持走正路。世代相传的品德修养要求禁忌溜、扒、谝、卖、踹、奸、懒、曲、滑、坏。因此他深知高台教化的重要性,尊重自身的艺业,尊重同行的成就,从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他曾深恶痛绝地说:“明着扒踹别人,就不应该,暗地里使阴活儿,那更不道德了。”他强调“说书要讲口德,口德就是艺德”。

刘杰谦属第八代演员,与张少兰、张霈兴、品正三结为把兄弟。他在三十年代编了评书《富贵寿考》,演出于天桥福海居茶馆,并不保守地主动传授给品正三。“七七事变”后,他曾辗转到潼关、山海关等地演出,坚持走正路,决不 颜事敌的信念从未动摇。1940年,其师兄金杰立约他到天津,演出多年钻研的《包公案》,颇受欢迎。解放后参加了红桥区曲艺团任副团长,整理加工其代表书目《包公案》,以《新三侠五义》的名称,写出了《乌盆记》、《土龙岗》、《五义结拜》、《陕北四老》等四部分,后在《新生晚报》连载。到六十年代,《包公案》终于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以洋洋百万言形成文字稿本。他还多次当选为市级劳动模范。1976年在津逝世。

出版评书作品:《大五义》(春风文艺)等。

连阔如(1903-1971)

原名毕连寿,号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时候拜李杰恩学评书,擅说《三国》、《东周列国志》、《西汉》、《东汉》、《隋唐》。精通历史,对陈寿的《三国志》倒背如流,家藏各朝代《三国演义》的版本有四十余种。与历史学家过从甚密,细心研究,对三国演义中大小事件,各个人物加以点评,恰到好处,书中的诗词歌赋背诵讲解。曾参加过北平市的曲艺工会。1933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并开展广告业务。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朝鲜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连阔如的评书章法严密、嗓亮音宽、气魄宏大,尤重讲评,并著有《江湖丛谈》一书,记录了北方江湖艺人和平民市场的大量资料。其《东汉》的打功、《水浒》的民俗、《三国》的讲评,成为"连派"评书的三大代表。被喻为“既有学者风范,又有诗人气质”的一代评书大师,创立了以说史为主、自成一体的连派风格,一直享有“净街净巷连阔如,家家户户听评书”的美誉。

陈青远、袁阔成

陈青远(1923.4~1988.8)

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出生于曲艺世家,192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

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辽宁。1957年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由于弦师短缺,不得不放弃东北大鼓而改说评书。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主席,1953年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

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和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杰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萧飞买药》。全国20多家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和《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在全国电台、电视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曾被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8年11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 陈青远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其正式弟子是女演员石印红。

出版评书作品:《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三请樊梨花》(春风文艺)、《樊梨花招亲》(中原农民)、《三闹汴梁》(春风文艺)、《三擒陈平》(春风文艺)、《安公子投亲》(中原农民)、《肖飞传奇》等。

袁阔成(1929~ )

北京人。出生于天津。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自幼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十四岁(一说十六岁)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1949年后带头说新书。1952年在唐山说《吕梁英雄传》和《二五长征》等新书,政府曾奖励其一面锦旗。1958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时,表演的《舌战小炉匠》深受欢迎。1963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等新书,轰动一时,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期间,先后在电台播讲演出了《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现代题材的新评书。1979年在北京“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大会”上,表演的《桃花庄》受到文化部的奖励。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久居辽宁营口市。

1981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长达二百六十余讲的《三国演义》,1985年播出后受到好评,先后被陈云、王震、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鼓励他说好评书,弘扬民族文化。评书《三国演义》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1983年优秀文艺创作奖。1985年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1988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坂雄风》、《西楚霸王》和为北京电视台录制《红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十二金钱镖》等。其作品《水浒外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方法和艺术技巧,汲取了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借鉴其创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说表并重,静动互存,神形兼备,绘声状形,以形传神;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

袁阔成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曲协理事、曲协辽宁分会副主席,营口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

出版评书作品:《三国演义》(上集,云南人民)、

《赵子龙》(百花文艺)、《大闹大名府》(黑龙江人民)、《大闹神州擂》(黑龙江人民)、《巧破乾坤楼》(中原农民)、《燕青打擂》(春风文艺)、《水浒外传》(春风文艺)等。

马增锟

马增锟(1930~1995)

马连登之子。自幼读书,直至中学毕业,后随父学习评书,并向三弦圣手白凤岩学弹三弦,曾为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曲种伴奏。1948年,参加文艺干训班学习,并做文教工作。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一队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任西北军区曲艺训练班教员。1956年6月,参加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任评书演员。1960年调入山东省曲艺团。1977年到河北省新城县文化馆辅导曲艺教学。1989年退休后应聘到北京市崇文区小花艺术团任曲艺教师,同时在广义街文化站演出评书《隋唐》。1994年应邀为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栏目录制传统评书《罗家将》180段。1995年6月向全国播放。此书是向张诚润学习的,播出后反响很好,但他不幸于同年病逝。

马增锟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说书完整而不平淡,平中见奇,整中见巧,雅而不滞。擅“贯口”,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断,却又字真句清,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能连用赋赞,赞文臣神采脱俗,赞武将威风八面;几百句,数千字,语似连珠脱口而出,流畅动听至极。其评书用典极多,经常引用《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里的典故,传播知识,言必有据;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语言诙谐,雅俗共赏。可以说他完全承继了其父衣钵,同时有有所创新。因此听众称他的评书属于“端正派”。

田连元

田连元(1941~ )

河北盐山人。原名田长庚。祖父田锡贵、父亲田庆瑞都是鼓书艺人,成年累月在各地奔波。1941年生于长春,少年时代在天津。小学读书时就读过很多中外名著。七岁开始登台,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十七岁开始正式演出,说《杨家将》、《粉妆楼》、《大八义》等书。1960年进入本溪市曲艺团。二十三岁即出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自1964年至今,先后创作、改编、整理、演出了现代评书小段《追车回电》、《新的采访》、《没演完的戏》、《贾科长买马》,长篇评书《欧阳海之歌》,传统评书《孙膑与庞涓》、《杨家将》、《水浒人物传》、《施公案》、《小八义》等。其很多节目在中央和省,市电台、电视台播出,有的曾在报刊上发表。

1965年参加辽宁省曲艺节目汇演,以《追车回电》获得好评,并被收进《中国新文艺大系·曲艺集》(1949—1966);《新的采访》曾参加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演出,由中央电视台录像,《中国文学》英文版译载,并选入《建国以来新故事选》。

1978年在省曲艺汇演中,创作演出的《贾科长买马》荣获优秀表演奖;翌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中央文化部曲艺汇演创作二等奖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曲艺》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短篇曲艺作品评选创作二等奖。1981年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以《梁上君子》获文化部一等奖。

1985年率先尝试把评书《杨家将》搬上电视屏幕。近年来成为各地电视评书主要播讲人之一,先后播出《杨家将》、《刘秀传》、《瓦岗寨》、《水浒人物传》、《包公案》、《小八义》等多部评书。其中《杨家将》获辽宁省人民政府1982年文艺创作奖,片断《调寇》在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刘秀传》入选春风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田连元的表演饶有情趣,动作洒脱,节奏准确,讲求力度,吐字清晰,形象鲜明。语气凝炼,风格清新,不拘泥于传统程式,人物刻画颇具新意,注意在新生活中提炼新的表现方法,深受广大观众听众的欢迎。有观众赠言: 连珠连纲,评品美恶,成书连绵,神州异彩,出现连筒,连城璧; 元月元旦。行为四化,语言元功,华夏奇葩,当代元稹,元尚篇。田连元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本溪市曲艺团业务团长,本溪市歌舞团副团长、团长、名誉团长,本溪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员,本溪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曲协副主席、主席,中国曲协理事,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他还是本溪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人大代表、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

出版评书作品:《孙膑演义》(春风文艺)、《刘秀传》(春风文艺)、《杨家将》(春风文艺)等。 (附:四十八岁时《元旦抒怀》诗一首—— 四旬过后始悟真,万事由天不由人。致富何须多勤俭,成名不由功夫深。 几见才子成 子,多有给夫累万金。在数难逃自家路,适应自然便为神。)

连丽如

连丽如(1942- )

女,满族,1942年生于北京。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随父连阔如学艺,是连派评书的唯一继承人。十几年来为各省市电台、电视台录制了《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鹿鼎记》等十几部长篇评书,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多次到新加坡为“丽的呼声”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录制了《聊斋》、《红楼梦》、《水浒传》等大书,并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演出,为中国评书走出国门打开了道路。

提起连丽如,老评书爱好者就会立即想起活跃在四五十年代的评书艺术大师连阔如。连丽如是连老最小的女儿,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后随父学艺,当时只有17岁。第二年9月连丽如在天桥书馆登台演出了长篇评书《三国演义》并一炮打响,成为北京的第一个女评书演员,也是我国第一个说《三国演义》的女演员。连丽如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录制了十几部长篇评书,播出后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被评为“优秀演播艺术家”。从1993年至今,她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目前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播出连丽如播讲的《红楼梦》也同样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连丽如是第一个把评书艺术带到国外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尝试用评书来演播《红楼梦》的人,受到了国外华人的赞誉。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丰富和提高语言功力,连丽如又成为全国评书演员第一个朗诵小说的人。北京文艺台录制播出了她朗诵的《康熙大帝》,当时收听率已经超过了同期的其他评书节目。后来连丽如又第一个改编了金庸先生的名著《鹿鼎记》,她注意保留了金庸先生的语言风格,又做到不失传统评书的特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交通台和全国各地电台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

连丽如在努力探索小说与评书之间一条新路的同时,仍然不忘整理提高连派传统评书《三国演义》。1998年,连丽如赴马来西亚,在五大城市演说《三国演义》引起轰动,每场演出都是几个小时,场场座无虚席。

她的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刘兰芳

刘兰芳(1944~ )

满族。辽宁沈阳人。原名刘继红。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幼年家贫,其母刘茹莲、大姨刘茹静、二姨刘茹卿都是东北大鼓演员,号称“刘家三茹”。六岁起就使母学唱东北大鼓,十三岁起随杂技团演出,担任报幕员。1959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先后向西河大鼓老艺人杨呈田学习《精忠说岳》,向师爷赵玉峰学习武打身段及韵白、书赞,后又专程赴沈向东北大鼓老艺人霍树棠学习短段《虎牢关》、《白门楼》等。曾拜孙惠文为师,改名兰芳,演唱东北大鼓。二十岁时已能独立说书,曾到锦州、鹤岗等地演出。在锦州演唱长篇东北大鼓《岳飞传》,并经常观摩评书名家陈青远的《曹家将》。在这段期间里,曾表演过《三下南唐》、《三侠五义》、《杨家将》、《岳飞传》、《明英烈》等传统大书和《战斗的青春》等新书,崭露头角。

十年动乱期间,她当过工人,却始终不曾丢掉书艺,常常参加辽宁省曲艺业余演出。1978年,她演唱的东北大鼓《刑场的婚礼》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她还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讲《海岛女民兵》、《沸腾的群山》、《战地红缨》、《矿山风云》等长篇大书。1979年,鞍山电台邀请她说传统大书。她决定说《精忠说岳》。由于没有弦师,她改说评书。刘兰芳对此书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删除封建迷信及不合情理的糟粕,突出岳飞抗金功绩和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忠奸斗争,不肆意丑化,而是着重揭露奸臣的险恶用心。这样使主题更加鲜明,结构更为严谨。她还丰富了诸如“岳飞出世”、“怒斩靠山熊”、“义收杨再兴”、“打伪齐”、“牧羊城”、“柜中缘”等情节。《岳飞传》曾在全国十七省六十三家电台播出,影响极大,并获1979年辽宁省创作奖。

此外,《包公巧断螃蟹三》曾获1980年辽宁省创作奖,并被辑入《古今评书选》;在1981年全国(北方片)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以《岳飞大战金兀术》获文化部创作演出一等奖;《姑娘万岁》获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三等奖。1989年获辽宁省委、省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1993年3月被评为鞍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获“飞龙杯”全国电视评书演播奖。1993年9月表演的满族单鼓《义犬救主》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节目一等奖和最佳表演奖。1995年10月表演评书《民族魂》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近年来,她在电台、电视台先后录制了《岳飞传》、《杨家将》、《赵匡胤演义》、《朱元璋演义》、《契丹萧太后》等多部评书。其《杨家将》和《岳飞传》还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在春节晚会和一些剧场演出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她的表演(节目以《岳云锤震金禅子》、《八百破十万》、《祝您幸福康宁》为主)。

刘兰芳的表演广泛吸收了戏剧、电影乃至木偶剧动作的有益成份,杂糅百家,博采众长,提高了评书的表现力,也丰富了评书的表演艺术。她嗓音宏亮,咬字清楚,评书语言做到“四化”,即性格化、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她善于“贯口”,不温不火,书赞精,比喻准,包袱新,“老书新说”,“旧书新评”,台风富于激情。她还能虚心听取听众的建议和意见,虚心求教:五次登门拜访北京评书老艺人陈荫荣先生;在南京拜访扬州评话名家王丽堂(有耿瑛一首诗为证);向苏州评话老艺人曹汉昌学习《挑滑车》……

刘兰芳于1981年5月27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被选为辽宁省文联委员,中国曲协辽宁分会副主席和鞍山市文联副主席。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7年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称号。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党组书记。曾任鞍山市文化局副局长兼曲艺团团长,市青联副主席等职。她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鞍山市人大代表。出版评书作品:《赵匡胤演义》(甘肃人民)、《刘金定大战南唐》(甘肃人民)、《杨家将》(花山文艺)、《岳飞传》(春风文艺)、《小将岳云》(辽宁少儿)、《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等。

刘兰芳2009年08月23日 星期日 16:11 一、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题像】  姓名:刘兰芳
  性别:女
  生日:1944年1月11日
  民族:满族
  籍贯:辽宁省辽阳市
  从小随母学唱东北大鼓,16岁入鞍山市曲艺团。曾拜孙惠文、赵玉峰等著名艺人为师。全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妇联八届执委,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1972年至1976年在鞍山电台播讲《海岛女民兵》、《闪闪的红星》等6部新书。1979年与丈夫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评书《岳飞传》,全国100余家电台广播轰动全国,波及海外。获全国广播评书一等奖,出版后发行100多万册,多家报刊转载,部分情节被改编成京剧、连环画并灌制唱片。而后又整理改编广播了评书《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表演的评书节目多次在全国获奖。作品入选《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卷和新作卷。《岳飞传》和《杨家将》选入《中国传统十大评书经典》出版。
  刘兰芳活动年表:
  2005年5月15日,农历乙酉年四月初八日:中国曲艺家赴太行老区慰问演出活动启程
  中国曲艺家赴太行老区慰问演出团在山西省文联大厦楼前举行了出发仪式。
  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纪委书记金银焕为演出团授旗送行,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艺术家刘兰芳在讲话中说,把欢笑送到那些渴望艺术又难以承受文化消费的老少边穷地区,送到老百姓中间是这次活动的宗旨。同时,这次演出也是一次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的极好机会。
  此次活动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共同举办。参加这次慰问演出活动的艺术家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慰问团将从5月15日开始到5月23日,分别深入晋中、长治的山老区慰问演出。
  当日20时在榆次剧场进行首场演出。
  演出节目
  评书《岳飞传》(刘兰芳)
  评书《陈毅出山》(刘兰芳)
  2005年5月16日,农历乙酉年四月初九日:中国曲艺家赴太行老区慰问演出活动抵达阳泉
  中国曲艺家赴太行老区慰问演出团抵达阳泉。
  演出节目
  评书《岳飞传》(刘兰芳)
  评书《陈毅出山》(刘兰芳)
  2005年5月19日,农历乙酉年四月十二日,晚:南阳市首届“大调新韵”曲艺大赛闭幕
  南阳市首届“大调新韵”曲艺大赛在河南北方星光公司俱乐部落下帷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市领导刘朝瑞、姚进忠出席颁奖典礼,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进忠致闭幕辞。
  这次大赛共有78个节目、300多名选手参加了预决赛。经过3天激烈角逐,卧龙区选送的《淮北雪》等10个节目获得金奖,方城县选送的《姑侄争地》等21个节目获得银奖,邓州市选送的《武松打虎》等19个节目获得铜奖。邓州市文化局等7个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奖,唐河县文化局等9个代表队获组织奖。在理论研讨中,共上报论文近30篇,其中一等奖8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5篇。
  2005年5月27日,农历乙酉年四月二十日:中国曲艺界纪念陈云诞辰一百周年
  中国曲艺界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在苏州举行。
  陈云同志毕生喜爱苏州评弹,是评弹的“老听客”,他关心曲艺工作,是曲艺界的良师益友。陈云同志就评弹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评弹艺术和社会、群众的关系,评弹艺术的发展途径,都发表过精辟的意见。
  在苏州举办的这次活动,包括出版学习陈云同志文艺思想的纪念文集、学习陈云同志文艺思想座谈会和纪念演出。著名曲艺艺术家姜昆、刘兰芳、李金斗、巩汉林、金珠、王汝刚、李九松等献演相声、评书、小品、评弹、滑稽小品、二人转、滑稽双簧等精彩曲目。
  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为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江苏省文联和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由省曲艺家协会、苏州市文联、苏州市文广局、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和苏州市锦绣江南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
  2005年7月8日,农历乙酉年六月初三日,晚: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开幕
  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在杭州开幕。本次活动以进一步促进曲艺创新、打造曲艺精品、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浙江广电集团、中信实业银行杭州分行承办。
  中国曲艺节是我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曲艺盛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本届曲艺节比以往几届规模大、时间长、参与面广。7月8日在杭州拉开序幕至7月31日在北京闭幕,历时24天。分别在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广东江门、云南昆明、宁夏银川、辽宁铁岭、山东济南设立7个分会场,以展示新时期不同地域特色的优秀曲艺节目。
  7月8日晚,杭州体育馆观众如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宣布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开幕,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甘英烈出席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浙江省委副书记梁平波,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副省长盛昌黎,省政协副主席李青。梁平波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第五届中国曲艺节的开幕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对各位领导、嘉宾和艺术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开幕文艺晚会的4位主持人杨澜、朱军、窦文涛、朱丹妙语连珠地串起了音乐摇滚快板《礼花辉映杭州城》、曲艺联唱《贺曲艺之花香四季》、绍兴莲花落《三个巴掌》、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等11个精彩节目。
  曲艺界著名演员姜昆、赵本山、黄宏、冯巩、侯耀文、刘兰芳、李金斗纷纷亮出各自得意之作。电影表演艺术家王铁成、梁天、王馥荔也像模像样地唱起了单弦,操起了山东柳琴,唱起了苏州弹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分别用京韵大鼓和天津时调作了精彩表演。
  舞台大屏幕上显现出了陈云同志对曲艺评弹提出的“出人出书走正路”几个手写大字。单田芳、李文华、黄少梅等8位曲艺老前辈走上舞台,用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寄语曲艺界的新兵。
  陈晓光副部长指出,曲艺要生存下去,首先要让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喜欢,尤其是要让年轻观众喜欢,这样才能让曲艺抓住未来。曲艺要不断推出新的剧目,反映老百姓的生活,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喜欢。所以曲艺的发展,需要有新一代的曲艺明星。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说,通过这次盛会,我们要树立中国曲艺的品牌,在全国遍地开花,推出新的作品、新的表演形式、新的面孔。
  2005年7月29日,农历乙酉年六月廿四日,晚: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天津专场演出在京上演
  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天津曲艺专场演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亮相。这台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参演的优秀节目精彩纷呈,既不乏展示天津丰厚曲艺底蕴的保留节目,也有不少富于时代特色的新创作品,带给首都观众美好的艺术享受,演出现场不断响起掌声、欢笑声,专场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树文,天津市委副书记刘胜玉,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肖怀远,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副主席黄宏等出席并与首都千余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领导同志登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
  天津是我国北方曲艺的发祥地,是闻名全国的曲艺之乡。为了充分展示天津的曲艺风采,第五届中国曲艺节组委会专门邀请天津组成曲艺专场进京演出。根据天津市委宣传部的安排,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文化局等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调集天津市专业业余优秀曲艺演员排演了这台构思新颖、内容丰富、曲种多样,新作品与传统作品交相辉映的专场演出。
  专场演出在刘渤扬、刘迎、李玉萍、王建梅、陈丽华、郑菲六位曲艺新秀表演的主题曲《津门曲坛花似锦》中拉开帷幕,体现出天津曲坛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青年鼓曲演员冯欣蕊、张楷、王哲、王莉相继登台献艺,演唱了《丑末寅初》、《秋红赋》、《宝玉娶亲》、《黛玉葬花》,四位文艺新星的出色表现,先后掀起场内高潮。
  相声演员刘俊杰、王宏的戏曲伴奏相声《玉堂春》,相声演员佟有为、马树春的相声《新编卖挂票》给观众带来开心的笑声。中年鼓曲演员籍薇、刘秀梅、郝秀洁、高辉表演了《二泉映月》、《骏马赋》、《百亭争秀》、《春来了》等获奖佳作,醇厚的韵味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张志宽、李少杰、王佩元的快板书《千古绝唱》,韩宝利等演奏家的七音换手联弹等特色节目令人耳目一新,大受欢迎。宋丹红、郝建华、郝建强、张杰、张万年和年仅7岁的小演员勾煦阳的串场节目活跃了现场气氛。演出最后,老艺术家花五宝、王毓宝、苏文茂、董湘昆等率众弟子登台,共庆第五届中国曲艺节举行,全场报以热烈掌声,把晚会推向高潮。
  许多曲艺界同行和北京观众观看演出后,对天津曲艺队伍老中青少幼五代同台的精彩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天津不愧为曲艺之乡,整场节目个个精彩,满台生辉,推出了一批新作品,展示了一批新人才,探索了曲艺表演的新形式,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又充满了浓郁的时代精神,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一批青年演员的出色展示,更让人看到了天津曲艺事业的蓬勃生机。
  2005年8月6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初二日:图书《相声文集》出版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一群相声演员,策划出版了赵福玉、孙晨、刘俊杰、康松广4位作者的4本原创相声文集。演员为作者出相声文集,这在国内属首次。
  在文集发布会上,四位作者被推上前台,姜昆、刘兰芳、李金斗等纷纷前来捧场,相声界的前辈和专家常宝华、梁秉堃特地到场祝贺。
  出书的夙愿终于成真,四位作者显得非常激动,但周末相声俱乐部秘书长宋德全事先要求不能说“谢谢”,所以他们开口只能说:“这事就不感谢某某某了……”现场响起一片会心的微笑。
  相声界一向口头相传,书面资料极少,几位相声前辈指出,其实早年间流传的相声老段特别多,留下来的都成了经典,如果把现在的相声段子保存下来,再过几十年,它们就是经典。刘兰芳也表示,原创作品是第一手资料,保存这些资料,对曲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这套相声文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二十多年来四位作者创作的200多段相声。很多相声名家使过这些“活”,并在大型晚会上演出、各种比赛中获奖,可谓曾经辉煌。
  中国文联组联部副主任常祥霖说,这套文集不仅是相声,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一套生动的民俗画卷。
  长期以来,相声作品发表和出版一直是个难题。翻开文集,可以发现每段相声后都注有“写于某年”,但只有极少数作品注明“发表于《曲艺杂志》”,据了解,目前《曲艺杂志》是能发表相声作品的唯一“阵地”,而稿费也不过三五百元。写相声稿费低、发表难,回忆起来,四位作家感慨不已。康松广说,要不是出于兴趣和热爱,他早放弃了。
  这套文集是在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全力资助下出版的。宋德全表示,为作者出书,是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反复酝酿后集体做出的决定。俱乐部作为相声演出基地,几乎每天都在盼望新作品,但是近年来相声创作队伍流失严重,很多相声作者改行写电视剧去了,目前还以创作相声为主业的作者在全国也不超过十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声的健康发展,这次行动表明相声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出书本身就是对相声作者的肯定。
  2005年9月24日,农历乙酉年八月廿一日,晚:廉政相声专场演出举行
  北京市东城区举行以反腐倡廉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廉政相声专场演出。中央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纪委书记阳安江与400余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演出以廉政相声《笑口常开》开场,接着陈金利、李立山等艺术名家分别表演了快板书《巧计反贪》和相声《公仆赞》,以曲艺的表现形式宣传了反腐倡廉工作,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随后,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秋林相继表演了评书和山东快书,讲述的清代爱国将领徐邦道率众奋勇抗击外敌入侵、不怕牺牲,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事迹,感动了现场的每一名观众,把晚会推向了高潮。本次演出,邀请了刘兰芳、李金斗等老、中、青艺术名家、优秀演员联袂献艺,节目短小精悍、异彩纷呈,使广大观众通过观看演出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反腐倡廉教育。
  演出结束后,刘峰岩、阳安江等走上舞台,看望、慰问全体演出人员,对演出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刘峰岩还对北京市在廉政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各位艺术家为反腐倡廉工作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2005年10月1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初九日,晚:“活力泉州”中国曲艺巨星专场晚会举办
  “活力泉州”中国曲艺巨星专场晚会在泉州市侨乡体育馆举办。专场晚会由中国曲艺协会主办,福建省文联协办,由泉州市委宣传部和泉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演员及演出节目有:牛群,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片段,常贵田和王佩元的相声《始于足下》,师胜杰、孙晨的相声《笑口常开》,李金斗和李建华的两个相声《五十子》、《酒名歌星》,姜昆、戴志诚的相声等。
  2005年10月22日,农历乙酉年九月二十日:李润杰金像奖快板新作展演举行
  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文联、武清区政府、今晚报社、天津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主办的“红金龙杯”李润杰金像奖快板书新作品展演,于10月22日至26日在天津举行。开幕式在天津八一礼堂举行。京津两地及山西曲艺家演出了精彩的曲艺节目。开幕式上天津市曲艺团韩宝利、刘玉玺、刘小凯、韩晴、韩旭、陈茜表演的“换手联弹”,通过几位乐师珠联璧合的演奏,让观众连呼过瘾的同时也不禁感叹“绝活”真“绝”;由张志宽、李少杰、王佩元表演的新编快板书《千古绝唱》荟萃了李润杰快板书的精彩片断,也揭示了李润杰之所以成功的缘由,那就是——深入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刘兰芳的评书《三国演义》片断,姜昆、戴志诚的相声《精彩网络》,李金斗、李建华的相声《如此广告》,王谦祥、李增瑞的相声《如此包装》,山西曲艺演员王兆麟、马小红表演的小品《罪证》,郝秀洁的西河大鼓《绣金龙》也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本次展演有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演员报名参赛,经过初评有110段节目入选。参加展演的演员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只有5岁。经过8场决赛,于10月26日举行“红金龙杯”李润杰金像奖快板书新作品展演颁奖晚会暨汇报演出。
  这次新作展演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武清区政府等单位主办。22日上午,还在天津市永安公墓举行曲艺大师李润杰铜像落成仪式。
  2005年11月14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十三日:第三届安徽省曲艺节落幕
  历时5天的安徽省第三届曲艺节在合肥圆满落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等出席颁奖晚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在此次曲艺节期间,全省34个单位选送102个节目参加了10台曲艺演出。其中合肥市曲艺团的儿童喜剧《学会成长》、合肥市群众艺术馆三人相声《老少同乐》等5个节目获得节目金奖,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文化站门歌新唱《常唱风韵》、武警安徽总队政治部文工团的快书快板联唱《“网”往如此》等7个节目获得了节目银奖。由陈璐等人表演的三人快板《揭托》等8个节目获得表演奖一等奖,夏重梁等31人获得表演奖二等奖,表演奖三等奖则由马君、郑可等29人获得。另外,荣获创作奖的有20个节目,新苗奖有6个节目,园丁奖则由赵博文的评书《亲官清官》等4个节目获得。安徽省艺术学院、合肥艺术团等四家单位获得本次活动的组织奖。
  2005年12月15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十五日,下午: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在珠海揭晓。从本届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作品、演员
  戏曲类专辑奖:《崔莲润唱腔选1-4》(评剧)崔莲润;《京剧艺术家赵葆秀唱腔专辑》(京剧)赵葆秀;《荀慧生老唱片全集》(京剧)荀慧生;《廉吏于成龙》(京剧)尚长荣、关栋天等;《当代名家唱腔精粹》(昆曲)蔡正仁等
  戏曲类演员奖:丁凡(粤剧);李慕良(京剧);梅葆玖(京剧);谭元寿(京剧);叶少兰(京剧)
  曲艺类专辑奖:《侯耀文、石富宽相声全集》侯耀文、石富宽;《单口相声艺术大师刘宝瑞专辑》刘宝瑞;《刘兰芳评书精选(1)》刘兰芳;《山东快书艺术家黄枫专辑》黄枫
  曲艺类演员奖:曹元珠(河南坠子);李润杰(快板书);花五宝(梅花大鼓);刘时燕(四川扬琴)
  2006年2月10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十三日:广东省青少年曲艺人才培训基地落成揭牌
  广东省青少年曲艺人才培训基地落户顺德均安。中国曲协党组书记、著名相声演员姜昆,中国曲协主席、中国曲艺演艺学院院长、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来到顺德,为培训基地落成揭牌。
  2006年2月10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十三日:2006年广东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举行
  2006年广东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在顺德区均安镇举行,中国曲协主席、中国曲艺演艺学院院长刘兰芳亲自到均安“选秀”。这一次选拔赛的参赛曲目共38个,分别来自广东省各地。
  关于“选秀”的标准,刘兰芳说,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主要是嗓音好、形象好、热爱曲艺。本年是中国曲艺演艺学院向广东省招生的第一年。
  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重在选拔,比赛成绩只是一个参考依据,考察选手的素质、潜力才是最主要的,因而10个“明日之星”不能当场揭晓。“明日之星”要承担传承广东曲艺的重任。因而,大赛选出的10名优秀选手,由广东省曲协颁发“明日之星”证书,录入广东省曲艺培养人才库,符合条件的,广东省曲协将推荐到北京就读中国曲艺演艺学院,免费学习3年,学成获得本科学历。该工程已列为广东曲艺“十、百、千”工程重点培养人才计划。
  2006年2月23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廿六日,14时:北京曲艺演员联手倡议抵制“三俗”
  北京相声俱乐部座谈会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二楼会议厅举行。参加会议的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份《倡议书》,主题为拒绝低俗、庸俗、媚俗等相声界的“三俗”。
  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姜昆、中宣部文艺局文艺处处长田永胜、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常祥霖、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中国曲协分党组副书记黄启钧、中国曲协副秘书长刁惠香、文艺报副主编吕先富、著名作家梁炳堃、著名评论家姚振生、著名相声艺术家常宝华、陈涌泉先生及在京的中青年相声艺术家和部队的文艺工作者首都及中央媒体的记者:于万海、张宏、康友纯、康松广、孟凡贵、张志强、李菁、张长来、崔琦、于谦、王印权、刘庆福、王辅亭、王玉、王岩、武宾、贾伦、张文甫、李建华、孙晨、郭德纲、李立山、王文长、付强、何云伟等(排名不分先后)。
  会议由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主席李金斗先生主持,他就会议的主要议题落实中央首长和中宣部领导就当前文艺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庸俗、低俗、媚俗的风气作了简要的说明。周末相声俱乐部2005年的工作总结由李伟建代表在会上发言。青年相声演员代表贾伦、曲艺评论家姚振生先生对当前相声界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著名作家梁炳堃、相声艺术家常宝华都有精彩的发言。吴文科先生、常祥霖先生都对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成就表示了赞赏。对媒体报道天桥乐德云社的演出和郭德刚现象给与了客观的评价。周末相声俱乐部秘书长宋德全代表周末相声俱乐部并征得郭德刚和德云社的代表同意。宣读了共同发起抵制“三俗”的倡议书。刘兰芳主席代表中国文联作了重要发言。姜昆书记作了总结发言:“以郭德纲领军的德云社,凭着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凭着对观众的热爱,十年磨一剑,在注重传统和创新的基础上,赢得了观众喜爱和媒体关注。”他表示,德云社火了之后,各种担心和猜测也是此起彼伏,他希望相声界能携手努力,不能让相声的火爆只成为昙花一现。座谈会结束后,与会的近百名相声界人士在《倡议书》上签字。
  2006年3月15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十六日,20时50分:首届全国3·15曲艺晚会播出
  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消费者报社、山东电视台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3·15曲艺晚会,在山东卫视首播。
  这台晚会的主题为“我是消费者”,集中反映消费者的呼声、彰显3·15文化,宣传消费教育知识,倡导和谐消费环境,鞭笞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种种现象和行为。
  与以往晚会不同的是,这台晚会以新颖的结构及串联方式,诠释了消费者在购物、美容、旅游、求医等方面遇到的尴尬消费经历。晚会节目从创作初期,就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其中有让观众轻松一笑的节目,也有内容深刻、发人深省的节目,其形式囊括了相声、小品、快板、评书小段、魔术、歌舞表演等。整台晚会充分表现了诚信、维权、和谐的鲜明主题。
  晚会演员阵容强大,由姜昆、瞿弦和、李红联袂主持,刘兰芳及著名演艺界名人那英、阎维文、侯耀文、李金斗、师胜杰等共同助阵献艺。
  师胜杰、孙晨表演的相声《咱哥们》,是为本次晚会专门创作的,通过一个造假者的现身说法,无情地揭露了造假者的违法行为,内容深刻,语言创作生动形象。由师胜杰扮演的造假者,表演十分生动,入木三分。录制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掌声、笑声不断。陕西快板《消费者的权利是神圣的》,信息量大,鞭挞和揭露了造假者的丑恶嘴脸。演员张保和用陕西方言表演,以“的”字为韵脚,“美容的把鼻子整歪的,减肥的把自己整垮的”,列举了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种种现象,一段节目表演完毕,激起观众一阵阵叫“好”,晚会掀起高潮。而由李金斗等表演的相声《我的未来不是梦》通过想象在未来消费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趣事,点出在街边无证商贩手里瞎买东西的危害,告诫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买以次充好的伪劣商品,同时告戒消费者一定要明明白白消费。李嘉存等表演的戏曲小品《新编智斗》,胜在形式新颖上,沙家浜里“胡司令”和“刁得一”的后人,凑在一起商量如何利用虚假广告宣传造假卖假,欺骗消费者,讨论如何要把新闻发布会开上珠穆朗玛峰,结果“阿庆嫂”的后人一番妙语打消了这两人蒙骗消费者的念头,得出“缺德不能辈辈传”的结论,博得观众满堂喝彩。演员表演精彩到位,尤其是“阿庆嫂”后人的扮演者唐禾香的表演,更是精彩传神。让晚会气氛达到高潮,由句号等表演的《医托》揭露了江湖游医种种坑害消费者的手法,为受害的消费者出了口恶气。二人转《找“坏种”》,说的是女儿找了个对象,结果被准丈人瞧出是以前卖过假种子的奸商,小伙子早已幡然醒悟,此时更是悔不当初,一番努力终于用实际行动换得准丈人原谅。二人转乡土气息浓厚,用来反应农村消费者的问题算是对了口。侯耀文、李建华等表演的相声《谁欠谁》,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魔术《锦瑟》更让观众在现场享受到一份轻松。阎维文演唱的主题歌《当你需要的时候》使晚会达到了最后的高潮,也给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6年4月2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初五日:北京天桥曲艺茶社重新开张
  北京天桥曲艺茶社在消失四十余年后重新开张。85岁的北京琴书老艺人关学增先生在弟子的搀扶下,为北京天桥曲艺茶社牌匾揭幕,并即兴演唱了一段琴书表示祝贺,博得满场喝彩。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李金斗等曲艺名家都到场祝贺,并受聘为茶社的顾问。
  此后每周日上午茶社都举办名家传艺讲座和示范,还有票友交流和展演活动。茶社开通了鼓曲票友热线,定期观摩鼓曲名家名票的新作。
  2006年6月3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初八日:“媒体专家谈相声”论坛举行
  “媒体专家谈相声”论坛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举行。此次论坛由东城区文委与东城区文化馆联合主办,著名相声演员、周末相声俱乐部主席李金斗主持了论坛,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参加了论坛。周末相声俱乐部秘书长宋德全说:“俱乐部已经演出了137场,除了每周六晚的演出外,还推出了《奥运千日》、《和谐社会》、《廉政文化》等专场,每次演出能容纳500人的现场都是座无虚席。”
  多次执导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袁德旺说:“我虽然是做电视的,但我反对相声电视化,那只能把相声搞得‘四不像’。以前也有相声大腕做这个工作,还是失败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王大胜、《空中笑林》栏目创始人于万海等也参加了论坛。
  2006年7月29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初五日,上午:武汉说唱团晋京暨夏雨田优秀曲艺作品与先进事迹研讨座谈会举行
  武汉说唱团晋京暨夏雨田优秀曲艺作品与先进事迹研讨座谈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举行。座谈会由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曲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中国说唱文艺学会、文化部青年联合会、湖北曲协、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联和武汉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罗扬、刘兰芳、李金斗、姜昆、田克兢等曲艺界、文艺界的专家、领导和夏雨田的夫人茅贵娴、女儿夏雪珊以及武汉说唱团主要演员等6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他们回忆着与夏雨田交往的点点滴滴,纷纷赞扬夏雨田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曲艺艺术家。
  当日下午和晚上,武汉说唱团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演出了《党旗颂——夏雨田优秀作品及先进事迹展演》和夏雨田生前创作的方言喜剧《活到就要活快活》。
  2006年8月10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十七日: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揭晓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远,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杨承志,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言恭达等有关方面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
  获奖名单
  一、节目奖(5个)
  《大脚皇后》,苏州弹词,江苏曲协
  《花腰女》硭鼓说唱,云南曲协
  《鱼奶奶回家来》宁夏坐唱,宁夏曲协
  《枕头风》常德丝弦,湖南曲协
  《高效率的爱》小品,河南曲协
  二、表演奖(10人)
  王占听,二人台,内蒙古曲协
  王喆,梅花大鼓,天津曲协
  阎学晶,二人转,吉林曲协
  邢晏芝,苏州弹词,江苏曲协
  阴军,山东快书,山东曲协
  李伟建,相声,北京曲协
  周志华,小热昏,浙江曲协
  赵本山,小品,辽宁曲协
  钱程,独脚戏,上海曲协
  黄晓娟,二人转、小品,解放军
  三、文学奖(8个)
  《一代儒将——陈毅》殷伯达,扬州评话,江苏曲协
  《王熙凤招商》包德宾,谐剧,四川曲协
  《打工的百灵鸟》孙晨,相声,中铁团
  《北京人儿》崔琦,单弦,北京曲协
  《顺德礼赞》甘剑波、廖宇光,粤曲,广东曲协
  《谁让你是优秀》原建邦、大兵、赵卫国,相声,湖北曲协
  《罪证》王勇慧、王永刚、王兆麟,小品,山西曲协
  《蝴蝶歌飞》邱有源、蓝启京,瑶族铃鼓,广西曲协
  四、新人奖(5人)
  王文水,快板书,解放军
  李玉萍,河南坠子,天津曲协
  陈靓,上海说唱,上海曲协
  张勇,快板书,解放军
  施斌,苏州弹词,江苏曲协
  五、理论奖(5个)
  《从王派〈水浒〉看扬州评话的艺术形态特征》徐德明、李真,江苏曲协
  《从农村大炕走进城市包厢的二人转》蒋慧明,中国艺研院
  《从清音、谐剧的情况看四川曲艺的状态》严西秀,四川曲协
  《相声如何应对精品时代——兼论相声的文学追求》张蕴和,天津曲协
  《原生态曲艺文化资源是当代曲艺创作的主根》温江,鸿山西曲协
  六、终身成就奖(10人)
  土登,藏语相声,西藏曲协
  马季,相声,中广
  关学曾,北京琴书,北京曲协
  罗扬,理论,中国曲协
  邹忠新,四川金钱板,四川曲协
  周良,理论,江苏曲协
  周柏春,独脚戏,上海曲协
  赵铮,河南坠子,河南曲协
  袁阔成,评书,中国曲协
  常宝华,相声,解放军
  2006年8月11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十八日:《你知道不知道》作品研讨会举行
  “西北笑星”张保和用陕西方言快板演绎“八荣八耻”的当代民谣《你知不知道》在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播出之后,引起强烈反响。本日,曲艺名家姜昆、刘兰芳等众多专家学者在人民大会堂为这部作品举行了大型研讨会。这是第一首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曲艺作品。
  众多的专家学者聚集人民大会堂新闻厅,当代民谣《你知不知道》作品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为一部作品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研讨会似乎并不多见。2006年3月,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著名笑星姜昆给武警总部著名演员张保和打电话,希望他尽快创作一部符合时代旋律的文艺作品。很快,一首陕西方言快板演绎“八荣八耻”的当代民谣《你知不知道》就创作完成了。紧接着,一部4分20秒的《你知不知道》MV由央视导演栾殿湖在半个月后制作完成。尽管只有4分20秒的时间,但是却拍摄了400多分钟的素材,涉及80多个场景、十几万群众的参与。
  在研讨会上,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评书名家刘兰芳认为,《你知不知道》使用了陕西方言快板的方式,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方便传唱和普及。姜昆说,《你知不知道》是第一部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曲艺作品,它发挥了快板这种艺术形式“小、快、灵”的特点,琅琅上口很容易被民间普及。他认为,曲艺工作者应当为建设和谐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2006年9月21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九日,晚: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三场
  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三场。本场为曲艺名家演出专场,邀请曲艺界的老艺术家和部分流派的传人与观众见面并表演精彩的曲艺节目。包括刘兰芳、张伯扬、杨凤杰、王莉、冯新蕊、郑燕、刘迎、花五宝、罗香、田立禾、王文玉、苏文茂等。
  2006年10月9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十八日,10时:关学曾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关学曾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室举行,曲艺界名流刘兰芳、姜昆、李金斗等人前来送别;千余名琴书迷闻讯自发来到现场,用素菊与花圈表达了自己的哀思。
  关学曾先生的遗体被移入灵车后,他的关门弟子王树才突然情绪失控,疾步扑向缓缓驶离的灵车,一边大声哭喊“师父不要走”,一边死死抓住灵车。跟出100多米后,他被多名友人劝阻下来,哭坐在地上,几欲昏厥。
  2006年10月15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廿四日,晚:第三届广东省“曲协杯”曲艺大赛闭幕
  历时3个月的第三届广东省“曲协杯”曲艺大赛在江门市东湖影剧院落下帷幕,隆重热闹的颁奖晚会共为优胜者颁发了表演金、银、铜奖,乐队、乐师金奖,创作奖金奖,新作演唱奖等100多个奖项。
  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中国曲协专职副主席姜昆,江门市领导王南健、赵基耀、陈照平、叶一鸣,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以及广东省文联的部分领导出席颁奖晚会。
  2006年12月7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十七日,9时:赵铮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河南坠子大师、我国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赵铮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河南副省长孔玉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等社会各界人士数百人,为大师送行。追悼会由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主持。孔玉芳致悼词,给予赵铮先生高度评价。
  2006年12月11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廿一日: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第四天
  “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第四天。作为活动之一,“中国曲协幽默艺术学校”挂牌仪式在馆驿街小学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和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良共同为“中国曲协幽默艺术学校”揭牌。挂牌仪式上,馆驿街小学向姜昆颁发了聘书,聘请其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随后,嘉宾们观看了小学生们精彩的曲艺汇报演出。
  2006年12月22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初三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上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学术报告厅举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暨曲艺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共有首都文艺界和学术理论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艺术家65人参加。
  与会代表包括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局级调研员路侃、理论处赵海虹,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中国文联研究室主任许柏林,文化部人事司司长高树勋、教科司司长韩永进、社图司副司长屈盛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化玉,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以及曲艺界专家艺术家常宝华、田连元、常贵田、冯光钰、戴宏森、常祥霖、崔琦、刁惠香、宋德全、张小枫、黄群、黄箭、陈爽,包括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的老同志陈义敏、贾德臣、蔡源莉、侯珍、叶琳、张紫君、石维军、姜筠,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科研教学出版单位及职能管理部门的领导张振涛、刘祯、陈飞龙、查振科、田青、罗斌、孙建君、马盛德、祝东力、张海玲、李建新、程永生、王勇、徐福山、隋庆树等,出席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
  在研讨会进行中,与会者为了表达对著名相声大师马季的哀思,全体与会人员起立默哀一分钟。
  安徽省曲艺家协会、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陕西省曲艺家协会、湖北省曲艺家协会、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和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苏州评弹学校、广东音乐曲艺团、苏州市评弹团、上海市评弹团、北京市曲艺团、福州市曲艺团、天津市曲艺团等分别发来了贺函或贺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化艺术出版社等单位分别送来了花篮或贺礼。共同祝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祝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为推动中国曲艺的学术研究和艺术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下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剧场举行“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联欢晚会”。著名歌唱家万山红,著名哑剧艺术家刘全利、刘全和,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维,北京市曲艺团的青年曲艺新秀郝元、李想、王政、吕嘉强、王树才等众多表演艺术家和演员们一起登台献艺。共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
  2007年1月22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初四日,下午:《逗你没商量——相声界的奇闻趣事》天津签售会举行
  天津文联党组书记、秘书长孙福海携新作《逗你没商量——相声界的奇闻趣事》在天津图书大厦首层举行签售会,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魏文亮、杨少华等也出席了签售仪式。
  《逗你没商量——相声界的奇闻趣事》一书通过“行规中‘义’与‘情’”、“生意场上的‘人’与‘艺’”、“学艺中的‘爱’与‘笑’”、“即兴抓哏中的‘事儿’与‘趣儿’”等几大章节的串连,惟妙惟肖的描述了张寿臣、马三立、郭荣启、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姜昆、李金斗、刘文亨、李伯祥、魏文亮、杨少华等相声名家的演艺奇闻与生活趣事,使读者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007年1月27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初九日,下午:中国曲艺家协会青少年培训基地剪彩揭牌仪式举行
  中国曲艺家协会青少年培训基地剪彩揭牌仪式在北京光明外语学校举行。中国曲艺家协会领导、著名艺术家刘兰芳、姜昆,相声名家常宝华、赵炎等出席剪彩揭牌仪式,并即席讲话,表示衷心祝贺。
  培训基地开设相声、评书、快板、鼓曲、民乐等课程,聘请著名演员授课、辅导,着重培养广大青少年对曲艺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们的表达和表演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打下良好的基本功,进而发掘曲艺后备人才。
  2007年2月8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一日,下午:庆祝百姓书场两周年专场演出举行
  朝阳区文化馆举行“庆祝百姓书场两周年专场演出”,刘兰芳表演了评书《康熙买马》,姜昆与戴志诚表演了相声《笑语欢歌》,此外还有杂技、快板等内容。
  2007年3月1日,农历丁亥年正月十二日:2007年马街书会开幕
  宝丰马街书会在河南宝丰县拉开帷幕,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知名相声演员常贵田等曲艺表演艺术家到会助兴。
  为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叫响宝丰文化品牌,本年的马街书会在传统自发献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亮点:一是举办全国性的大型赛事活动。书会期间,宝丰县与中国曲协合作举办“宝丰杯全国曲艺邀请赛”。享誉全国的著名曲种如京韵大鼓、四川清音等40余个曲种光临书会,为久负盛名的马街书会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二是延长会期,把书会由过去传统的一天延长至三天。恢复“对戏”传统,组织历年书状元、著名艺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艺人参加“写书竞拍”活动。三是在马街书会现场进行河南地方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开展“写书”“送书”下乡活动,有100多个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送书”到全县148个行政村,繁荣了农村节日文化生活。
  2007年4月8日,农历丁亥年二月廿一日,晚:赵学义曲艺艺术成就展举行
  纪念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赵学义艺术成就的汇报展演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津京两地的曲艺、戏曲名家籍薇、王喆、冯欣蕊、王少华、陈春、王莉等参加演出,刘兰芳专程赶到天津,代表曲艺界和观众表达了对赵先生的无限缅怀。
  赵学义一生辉煌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丈夫、著名琴师韩宝利的幕后奉献,当韩先生和爱女韩晴、韩旭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场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007年4月9日,农历丁亥年二月廿二日,晚:《百年风韵》评剧精品晚会举行
  冀东油田全国石油系统戏剧、曲艺大赛本日起在河北唐海举行,此次大赛的评委有全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冯玉萍、沈阳评剧院导演李维鲁等。沈阳评剧院应邀在开幕式上演出《百年风韵》评剧精品晚会。晚会创意新颖,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演员阵容强。
  演出节目
  序幕(领唱:李冬梅等)
  第一章:梨园轶事
  《桃花庵》片断(单长虹饰陈妙婵)
  《小上坟》片断(张立晶饰肖素珍,葛永明饰刘禄景)
  第二章:小韵留香
  《杨门女将》片断(李冬梅饰佘太君,牛一波、尹敬红等饰八女将)
  第三章:花开艺苑
  《谢瑶环》片断(吴丹阳饰谢瑶环,孙彦波饰袁行健)
  第四章:寒梅迎春
  《江姐》片断(周丹饰江姐)
  第五章:新苗吐翠
  《茶瓶计》片断
  《杨八姐游春》片断
  《小女婿》片断
  第六章:盛京情致
  (演唱:冯玉萍)
袁阔成:(1929— )北京人。出生于天津。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与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被大家合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因其家学渊源,功底深厚,家喻户晓。袁阔成倡导说新书,将小舞台的传统评书艺术带到大舞台上,使评书真正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自幼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十四岁(一说十六岁)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1949年后带头说新书。1952年在唐山说《吕梁英雄传》和《二五长征》等新书,政府曾奖励其一面锦旗。1958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时,表演的《舌战小炉匠》深受欢迎。1963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等新书,轰动一时,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期间,先后在电台播讲演出了《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现代题材的新评书。1979年在北京“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大会”上,表演的《桃花庄》受到文化部的奖励。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久居辽宁营口市。
  1981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长达三百六十五讲的《三国演义》,1985年播出后受到好评,先后被陈云、王震、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鼓励他说好评书,弘扬民族文化。评书《三国演义》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1983年优秀文艺创作奖。198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评书《赠羽扇》。1985年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1988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坂雄风》、《西楚霸王》和为北京电视台录制《红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十二金钱镖》等。其作品《水浒外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袁先生的评书也象他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吸收话剧` 电影` 戏曲,以及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说表并重,形神兼备,绘声绘色,以形传神。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方法和艺术技巧,汲取了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借鉴其创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说表并重,静动互存,神形兼备,绘声状形,以形传神;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 袁先生的现代评书,可以说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给听众流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也是评书艺术改革的带头人,他勇跃雷池,首先撤掉书桌,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评书特点

  水泊梁山谁能比?
  肖飞买药定乾坤。
  炉火纯青说三国
  返璞归真是封神
  袁阔成说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人说书。所谓因人说书,就是说袁阔成先生善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说书的书目。该说什么书不该说什么书,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取舍的。而不是不管不顾,是书就说。由于在人的一生当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生理条件不同,袁阔成的评书艺术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艺术时期。
  一)早年时期
  从现在网上流传的书目上看,现代评书(除去红岩魂),水泊梁山以及一些小段都是袁阔成早年的作品。
  作为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其可以从内容上分成两个部分,一为叙述部分,也就是所谓说书人叙述故事情节以及评讲的部分,二为表述部分,也就是所谓书中人物心理所想,口中所说的部分。要想说好一部评书,这两部分内容不仅各自都要说的足够好,而且要相互结合的好。在这方面,袁阔成早年的现代评书堪称范本,而尤以模仿书中人物说话为一绝。
  对比传统评书,现代评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细腻。传统评书往往粗枝大叶,比如他很少有复杂的心理描写,也很少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传统评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根筋,比如脍炙人口的评书小段《肖飞买药》中有这样的情节:肖飞点着了一支烟,一扔火柴棍,刷,正扔到一个小特务的腮帮子上。小特务一激灵,艾呦呵,心说小心点啊,没敢言语。然后这个茬就别过去,继续说肖飞怎么样买药。像这种转一圈又回到原地的小插曲传统评书里一般不会出现(除了田连元)。另比如前面肖飞给伪军一个嘴巴,把后槽牙打掉了,伪军和哥们之间有一个精彩对话。这样的细节在传统评书里一般也不会出现。最多说句肖飞一个嘴巴,把伪军后槽牙打掉了,或者运用特有的袁氏夸张,肖飞一个嘴巴,差点没把伪军脑袋削下来,最多如此。
  所以说,由于在传统评书形成的过程中,听书的人文化一般不高。为了让这些人听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简明成了传统评书的重要特征,但随之不可避免的就是粗糙。现代评书之所以细腻,一个原因当然是他们都是根据现代小说改编的;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现代评书离生活更近。这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他拉近了故事和听众的距离,使听众理解起故事来更容易,从而为评书的细腻化留出了空间。二是现代评书必须细腻化,其原因就在于生活本身就很细腻,如果现代评书做不到细腻这一点,就会显着和生活很远,甚至产生滑稽的效果。因此,如果用画来比喻评书的话,传统评书就是写意画,而现代评书则是工笔画。
  正因为现代评书比传统评书细腻的多,评书史上模仿人物说话最成功的一部书,必然是现代评书。这就好比配音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必定是现代题材一样。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就是通过语音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在这方面,传统评书的表现能力极其有限(传统评书的人物都是扁平的),无非就是山西话(寇准),云南话(任堂惠),没鼻子(哈米蚩),尖嗓门(时迁)等等最简单的东东。在这当中,还有很多语音其实是和人物身份性格没有任何联系的,比如山西话只能表明寇准是山西人,没鼻子只能表明哈米蚩有生理缺陷,这和他们的身份、性格有什么联系呢?他们的作用只是用来区分书中不同人物罢了。我想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至于还存在这样的人,不用不同的语音来区分人物,你就分不清甲乙丙丁吧?
  现代评书克服传统评书的缺点,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袁阔成的《暴风骤雨》为例。政委,队长,小战士,知识分子,拉大车的,地主恶霸,地主婆,狗腿子等等诸多人物,嗓音特点均恰如其分,完全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设置人物的语音且非常细腻。听完一部《暴风骤雨》,就好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有网友笑谈,听了袁阔成老师的暴风骤雨,感觉袁老师可以去给电影配音了,而且是一个人配所有人物。
  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各种人物不同的情绪。在这当中,《肖飞买药》堪称范本。比如汉奸被枪顶住后腰的惊慌,比如伪军被打以后的沮丧,都被袁阔成的语音刻画的惟妙惟肖。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件事情来。大家知道,如果两个人说话不想被第三人听到的话,肯定要用压低的声音。比如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中,两个人被特务盯梢(可能是,记不清了),其中一个人就对另一个人说:“别说话,快走。”用了很低很急的语调。另外比如袁阔成《水泊梁山》,吴用让李逵装哑巴,结果出去以后李逵要说话,吴用也是用压低的语调和李逵说话。我要说的是,这种压低的语调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如果音域不够宽广的话,这种声音还真发不出来。我上高中的时候一次和同学自习说话,那个哥们说什么都做不到压低声音。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实,袁阔成模仿人物说话的能力高超,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为袁阔成是什么超人,而是当时的创作环境决定的。那时的文艺界不像现在这样浮躁,有网友说,那个时候,小学故事员的培训中就要求有生活,有细节,形象生动。从建国伊始,话剧大师焦菊隐导演《龙须沟》的时候要求演员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就成了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比如说一段书,你就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形象必然栩栩如生。这比某些演员闭门造车,闷在家里凭空捏造人物的语音,自然要高明得多。
  袁阔成模仿人物说话声音的能力是最高的,一直到水泊梁山,袁阔成还在运用这种方式。但从评书《三国演义》特别是以后,袁阔成似乎放弃了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其中的可能原因,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但有一些听书不多的书迷因此认为,袁阔成不会运用这种方式,就十分可笑了。只要听过袁阔成的现代评书以后,你就会知道,一小部分书迷所推崇的某些评书演员的这种能力,比起袁阔成来,就好比荧草之光之对皓月之明。
  袁阔成早年的评书中,除去现代评书以外,还有一部《水泊梁山》不可不提。袁阔成以说短打书起家,在目前流传的评书中,《水泊梁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里,我希望通过同单田芳最著名的作品,另一部短打名书《白眉大侠》对比,来分析一下袁阔成和单田芳的短打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
  前面我们提到,如果说现代评书是工笔画的话,那么传统评书就是写意画。我们又提到,袁阔成的现代评书堪称电影评书。听一部好的现代评书,就如同看一场电影一样。现代评书和电影艺术有着很强的共通之处。同理,传统评书和戏曲也存在着很深的渊源。翁偶虹先生曾经说过,京剧应该从袁阔成,李鑫荃等人的评书中吸取营养。其实,很多戏曲的曲目也是根据评书书目创作的。反过来,评书表演也通过吸收戏曲的东西,发展了自己。比如在人物塑造上,评书和戏曲尤其是京剧就有着很强的相似性。
  对比《水泊梁山》和《白眉大侠》,就会发现袁阔成和单田芳评书的重大不同,单是以奇用兵,袁是以正取胜。看《水泊梁山》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时迁和燕青,在京剧中分别以武丑和短打武生应工。再看《白眉大侠》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徐良和房书安,徐良当然是武丑,但房书安的形象有争议,这样的形象似乎更应是文丑应工,就好似京剧《甘露寺》中的贾华。
  作为短打武生和武丑来说,其样板形象就是京剧《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和刘利华。燕青毫无疑问就是任堂惠型的一个角色。而时迁和徐良虽同为武丑,但只有时迁是刘利华型的一个角色。这一部分武丑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机警伶俐。从脸谱上来区分,这一部分武丑都只勾鼻梁那一点。如《盗甲》中的时迁,《盗钩》中的朱光祖,《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等,都是这样的形象。还有一部分武丑,他们的特点不是机警伶俐,而是面相极其丑陋,从脸谱上说,这一部分武丑是整张脸全勾,比如《徐良除霸》中的徐良(还要唱山西梆子),就是这样的角色。也就是说,时迁和徐良这两个形象,虽同为武丑,但时迁是样板武丑,徐良就有些偏了。而房书安这样的形象则更偏,京剧里很少出现类似的形象。
  所以说,对比《水泊梁山》和《白眉大侠》这两部书,《水泊梁山》属于比较正统化的短打书,其实,只要我们注意考察老年间的短打书就会发现,这些书绝大多数以短打武生为书胆。同时,《白眉大侠》则是剑走偏锋的短打书,单田芳的嗓音条件决定了他正统化的路子此路不通(如就在同一部书《白眉大侠》中,白云瑞这个人物就非常失败)。单田芳因此聪明的选择了一条以奇以怪取胜的路子,结果,他成功了。
  还是说《水泊梁山》,这部书的胜处除了细腻的人物语音模仿比如时迁的尖嗓子(这里插一句,时迁这个形象语音的设置明显参照了京剧,这种语音是反映人物性格的;这和徐良的语音只能说明他是山西人明显不同)以外。就是袁阔成以极快的语速(堪称评书之最)营造了一个“短打环境”,如果我们看过京剧比如《连环套》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水泊梁山》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和《连环套》是一样的,那真是干净利落,一派侠气。单从这部书来看,袁阔成堪比京剧界的杨小楼。
  应该说,袁阔成早期的评书,每一部都是精品。目前网上所流传的这一时期录制的小段如《肖飞买药》《黎明之前》《桥头镇》等更是不朽杰作,是曲艺宝库中的明珠。
  二)中年时期
  

  袁阔成中年时期的作品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包括《西楚霸王》等等书目。《三国演义》是我听过的袁阔成的第一部评书。我较全面的熟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也是从评书三国演义开始的。
  袁版《三国演义》有两个重要特点。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才使该书成为现代评书史上艺术水平最高的评书。第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知识性,《三国演义》这部书历来重视评讲,袁《三国》也不例外。在这一版三国里面,除了几句话的短评以外,还有很多很好的长评。比如在说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袁阔成用了整整一回书的篇幅来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在这些评价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周瑜的两点评价,其一就是说周瑜并不是私人嫉妒诸葛亮而是出于对江东的忠诚。不然他不会在发现诸葛亮的才智以后,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去游说诸葛亮归顺东吴。其二就是说周瑜是个音乐家。因为听三国的时候我还很小嘛,感觉这两点评价很新鲜,因此记忆也最深刻。
  袁阔成的文史功力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这当然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物的评价上。在袁《三国》中存在一些很有意思的扩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每当故事中出现一个典故,袁阔成总要把他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但这还不算绝,因为毕竟这些典故已经在故事中出现,只需要按图索骥就可以搞清楚其是怎么回事。袁三国中最绝的是《三国演义》原书中根本没有提到的内容,也被袁阔成有根有据的扩展了一番。仅举一例以作说明。
  比如孔融被杀的情节,在原书当中写得非常简略。无非就是说孔融长叹被郗虑听到,郗虑因此到曹操跟前告密,并说孔融经常反对你的政策。于是曹操大怒,下令杀孔融。在袁《三国》当中,通过郗虑和曹操的对话增加了两个小典故,其一就是禁酒和禁婚,而第二个小典故最有意思,袁阔成是这样说的:郗虑对曹操说,您还记得您在破袁绍的时候,公子曹丕收了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夫人甄氏,孔融曾经给您写过一封信,信上说到了武王伐纣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吗?孔融的意思是什么呢?他的意思就是说,武王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其实是他自己看上妲己了。但是是妲己毁掉了纣王的江山,是一个不祥之物,如果武王自己纳了妲己,传出去影响不好。所以武王在名义上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其实暗地里是自己把妲己给纳了。因为只要把妲己纳进自己家里来,那人家家里什么事外人就不知道了。现在您破了袁绍,把甄氏赐给了公子曹丕,其实是您自己把甄氏纳了”
  如果和正史比较的话,袁阔成的这个典故有所发挥。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曹丕纳了甄氏,孔融就给曹操写信,信中提到武王伐纣以后把妲己赐给周公的故事。曹操不知道这个故事,他就问孔融,你这个故事有出处吗?孔融回答:我是从你的做法上推出来的。这其中也没有郗虑什么事。
  应该说,袁阔成所讲到的这个小典故有两绝。一绝是有所本,其实像这样的小故事凭空捏造一个并不困难(瞎编没有意思),但要有所根据的话,难度就要增大很多。因为这要求改编者必须首先知道这个故事。二绝在发挥的巧妙。如果该典故照本宣科的话,一点意思也没有。但经过袁阔成巧妙的艺术加工,这个小典故变得妙趣横生。以上仅举一例,就这个例子所提到的小典故来说,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如果不是袁阔成的评书,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两个典故出自后汉书)。
  当然,关于评书《三国演义》尤其是北派三国的说法,我的基本主张是爬书,所谓依书敷衍。一定程度的扩展自然是需要的,但不要在[情节]上大差大离,要把握好一个扩展的火候问题,这事实上也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尊重。在这方面,袁版《三国》做的还是相当好的(冰心喜欢袁三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袁三国没走样)。
  袁《三国》很强的知识性是很多人都可以体会得到的,在此不再赘述。这套评书最重要的成就是其第二个特点,那就是他的形式美。应该说,注重形式美是袁派评书最显著的特点,在早年的时候,其评书就被认为具有飘俏脆帅的特点。袁阔成的这些特点经过不断的发展,在三国演义评书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袁阔成的嗓音比较正,堪称字正腔圆,颇符合中正平和的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要求。虽然也夹杂有少量方言读音(不是口音)。但发音吐字不倒不瘪。在袁阔成录制电视评书《三国演义》的时候,由于年老已经不能再现当年电台版《三国》磅礴的气势。但我仍然喜欢这一版《三国》,原因就在于我喜欢听那种字正腔圆的声音。
  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很高。其原因可能是袁阔成由说现代评书起家。现代评书对演员嗓音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王刚的电视剧,其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要高于一般演员,这些都要拜早年其说现代评书所赐。袁阔成同样如此,正因为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较强,可以自由的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从而可以让语言变得抑扬顿挫,富于韵律感,就像唱一样好听。
  袁阔成善于对气息的运用。比如在其和田连元合作的节目《难题》中,袁阔成有这样一段话:(小王)一踩油门,噌,跑了。这个描述声音的象声词“噌”,就是用气托着出来的。评书三国演义充分体现了袁阔成用气的特点。正因为袁阔成善于气息的运用,《三国演义》听起来特别俏皮。袁《三国》所给予人的这种美感,就和颠一个极富弹性的小球所给予人的感觉一样。
  袁阔成还有一项绝技,就是对口技的运用。对于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口技有两种使法。一种是使得像,这种口技适合于比较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比如田连元学汽车刹车,学开门的声音,那真是像极了。说到这里,可以插进两句对田连元的评价,田连元的评书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传统评书现代演。我以前说过,相比于传统评书,现代评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细腻,生活化。袁阔成改说传统书以后,并没有把现代评书的这一特点带到传统书中来(袁可能是想保持传统评书的气派),完成这一任务的是田连元。所以我早就说过,田连元很像早年袁阔成。
  口技的第二种使法是使得俏,也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这种口技适用于比较写意化也就是传统书(田连元除外)的表演风格。比如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一回,开头是这样说的:“关云长温酒斩了华雄,他手捻着长髯微合着二目走进大帐,腾咕噜噜噜,把华雄的首级扔在了帐内。张飞一看哈哈大笑,我二哥可算得鳌里夺尊了。”就这几句话被袁阔成说的波澜起伏极富韵律感,在这当中就用到了一处口技扔人头的声音“腾咕噜噜噜”,我相信关羽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才能,但我绝不相信他扔一个人头都能够扔的这样富于音乐性。袁阔成在这个地方所运用的,其实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
  所谓艺术化的口技至少应该起到两种作用,其一就是描摹声音烘托气氛,这是口技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二就是夹杂在语句当中,让语句听起来更加富有韵律感,更加跌宕起伏。还有一些口技可以起到京剧里锣鼓(当然,锣鼓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的作用,这一点还应细细体会。
  评书《水泊梁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袁阔成用极快的语速营造了一个短打“环境”或说“气氛”。其实这是袁派评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袁阔成善于给不同类型的书定基调。如果我们去听袁阔成不同类型比如长袍短打现代神魔评书,就会发现这些不同类型的评书气氛都不相同(或说不同类型评书气派不同)。只要艺术修养足够深厚,袁派评书可以完全不听故事的内容,只需去感受袁阔成给整部评书所营造的整体气氛,你就可以准确说出,这是长袍还是短打,是现代还是神魔。《三国演义》当然也不例外,袁阔成充分发挥自己深厚的功力,通过嗓音的控制,气息的运用,并间杂口技等等把一部三国说的大气磅礴、跌宕起伏极富史诗般的韵律美。这也是袁版《三国》最成功之处。
  就整部书而言,袁阔成的评书就是如此。若要纠缠细节,袁阔成又可以给不同的情景营造不同的小气氛,于是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三英战吕布的铁马金戈和紧张的气氛,也可以体味到走麦城的悲凉。以上所说的是袁《三国》形式美的重要特点。
  评书共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讲故事,所谓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对于绝大多数听众来说,听的就是故事。第二重境界是知识性,这样的评书听了以后有收获。这前两重境界都是针对评书内容而言的,可以总称为评书艺术的内容美。而评书的第三重境界则是他的形式美。仅以一部三国而论,单田芳的《三国》在第一重境界(单田芳老师也不以这个著称),连阔如的《三国》可以达到第二重境界,袁阔成的《三国》则达到第三重境界。袁版《三国》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在这三重境界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扩张。除去少量口误以外,袁《三国》可算得上一部完美的作品,是中国语言艺术的一座里程碑。
  最后附带一个问题,有一些资深书迷虽然承认《三国演义》的成就,但认为《三国演义》毁了袁阔成,袁阔成把他的全部评书才能耗尽在《三国》身上。具体的说,袁阔成说三国造成了三大危害,首先,为了营造《三国》史诗般的宏大气氛和表现一些人物的粗犷,袁阔成多用横音。结果把嗓子毁了,从此以后袁阔成的嗓音不再清醇,第二,出于尊重祖国文化,为了《三国》的严肃性起见,袁阔成把模仿人物说话这一评书的重要表现手段舍弃而且是永远舍弃了,第三,《三国》评书以评讲见长,导致袁阔成在其后的书目中,总想加进自己的一点见解,因此经常跑题。
  其实,只要听过袁阔成早年的评书《水泊梁山》,就会发现在这部书中,袁阔成照样多用横音,甚至有时还学京剧中花脸的哈哈大笑和打哇呀(准确的说是“护食”)。这种说书方式当然毁嗓子,但其并不是从三国开始的。其实,袁阔成的嗓子从说三国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清醇了,这其中也有年龄的因素。很可能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袁阔成才决定放弃短打和现代书的路子,改说三国。这也正是本文开头就指出的,袁阔成是一个善于因人设书的评书演员。当然,在这个时候,袁阔成改说三国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条件,那就是深厚的艺术积淀。至于后两点,我倒认为袁阔成的失误不在说三国,而是在说三国之后,仅仅又说了《西楚霸王》一部长袍书,就又捡起老本行,去说短打和现代书。结果可想而知,60多岁的袁阔成再也说不出《水泊梁山》和《暴风骤雨》那样高水平的评书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金钱镖》《彭公案》这些书的绝对水平低(相对水平肯定比不过《水泊梁山》),我知道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听书上水平的人喜欢袁阔成的这些书。我的意思是说,袁阔成仅仅说了两部成功的长袍书以后,就放弃了这种书路,实在是评书的一大损失。不管是从年龄,还是经验,90年代的袁阔成更适合说长袍书。
  三)晚年时期
  代表袁阔成晚年风格的书不多,只有《封神演义》和电视版《三国演义》两部。其中,电视版《三国》由于年事已高,已不复当年电台版《三国》之勇,但却更有一点座谈三国的味道,风格反倒类似于连三国。总之,电台版和电视版《三国》,是两套风格不同的评书。当然,就此二者而言,肯定是前者更佳。
  需要重点一提的是袁版《封神》这套书。据说,这套书是袁阔成75岁高龄时所录。由于录制时年事已高,这套书成为袁阔成所有评书中口误最多的一套书,这当然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正所谓瑕不掩瑜。这套书是袁阔成进入晚年以后的代表作,是袁阔成评书艺术的又一高峰,同时也是所有《封神》版本中风格最正统,水平最高的一部。
  就目前来看,比较著名的《封神》版本共有三个,也就是王文玉版、单田芳版和最新的袁阔成版。单就单版和袁版来说,如果仅从细节去讨论,则你说你火爆,我说我幽默,永远也比不出个优劣好歹来。事实上,单版和袁版封神有一个重大的质的区别,就是对这部书的定位不同,单田芳把这部书定位在了长袍书,而袁阔成把他定位在了神魔书或说神怪书。只从《封神演义》的内容来看,袁阔成和单田芳的定位都没有错,因为这部书确实存在武王伐纣和斩将封神两条线,是既可以看做长袍书,也可以看作神魔书的。但比较而言,袁阔成的定位更加准确和高明,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这部书的名字叫《封神演义》而不叫《武王伐纣》,这部书故事的主体应该是斩将封神,武王伐纣只是故事的载体。这就好像种黄瓜一样,黄瓜架只是载体,而黄瓜藤才是黄瓜的本体。因此,从这层意思上说,袁阔成把这部书定位为神魔小说,比单田芳长袍小说的定位更为准确。其二,传统评书所谓长袍短打,长袍书的书目特别的多,而神魔书的书目却相当有限。单就目前来看,说神魔书的几乎没有。袁阔成把封神演义当作神魔小说来说,本身就占了一个物以稀为贵的优势。所以说,相比于单田芳,袁阔成对封神演义的定位更加高明。而对于一部书来说,定位是否准确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好比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西游记》,后面补拍的15集尽管特技做得更好,武打更加精彩,但却远远比不上老版的经典。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后补的西游记拍的像武侠,没有捉住西游记神话故事最本质的特点。关于这个问题,评书和电视剧的道理是一致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单田芳的封神演义说得不好,作为一部长袍书来说,单版封神水平还是很高的。
  而王版《封神》和袁版一样,也是把其当成神魔小说来讲的。王文玉本来主要是说相声的,因此封神演义说的诙谐好听。只是毕竟评书功力不足,水平比不上袁版。综上所述,袁版《封神》是目前所有封神版本中风格最正统,水平最高的一部。
  作为神魔小说来说,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诙谐幽默。袁阔成在《封神》中多次说到这句话:“(这件事)可能吗?您瞧要不神话呢,他好玩啊。”也就是说,对于这种类型的评书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好玩。事实上,袁阔成的评书艺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幽默,这一点在《封神演义》中体现的最为清楚。比如哪吒闹海一节,哪咤杀了巡海夜叉李良,龙太子带领虾兵蟹将出来报仇的时候,袁阔成这样说:“哪咤一看可乐坏了,这哪来得这么多海鲜啊,这回我可来着了”。还有同样的哪咤闹海一节,东海龙王要亲自到陈塘关问罪,他手下的军师就说:“您就这样出去不把别人吓个好歹?说您是龙灯吧又没人举着您。”等等很多地方都非常有意思,可以说袁版封神是一部非常好听的书。
  说到幽默,这个东西是高度智慧的体现,他和滑稽是不同的概念。对于比较典型的幽默和滑稽,大家可以很容易的辨别。但如何准确的区分幽默和滑稽两个不同的概念,则一直少见相关论述。事实上,幽默和滑稽可以通过“曲”和“直”的不同组合结构来区分。
  封神演义里面讲到,姜子牙在磐溪用直钩钓鱼,当别人笑话他的时候,姜子牙说道:“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所谓幽默,他的结构就是“直中曲”或说“正中谐”。他的本质是俏头;而所谓滑稽,他的结构则是“曲中曲”或说“谐中谐”,他的本质是噱头。
  相对于封神原著来说,袁版封神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其中存在一些失误的地方比如著名的九曲黄河阵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更多的则是成功。比如原著当中,女娲娘娘派轩辕坟三妖前去毁坏成汤江山,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愤怒。而袁阔成版的改编则更加合理。袁版封神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性化,比如三仙岛的三霄尤其是云霄娘娘,本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在战斗当中,对昆仑山12弟子也是手下留情,但在原著当中,却被元始天尊二话不说置于死地。而在袁版封神当中,则改为了南极老寿星苦苦相劝三霄不听,南极老寿星不得已才下手,而且保存了云霄娘娘的性命。
  其实,《封神演义》原著是一部非常失败的作品。很多人看过原著以后对故事的正义一方阐教极端厌恶,相反对邪恶一方截教却特别同情。袁版封神经过较大幅度的改编,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事实上,目前所流行的所有《封神》的改编版本都比原著强,比如袁阔成的评书,比如90年代初期的电视剧《封神榜》。
  评书《封神演义》是袁阔成评书艺术的又一高峰,是炉火纯青而又返璞归真的一部名作。它集中反映了袁阔成在神魔评书领域里的成就。联系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长袍、短打、现代、神魔这评书艺术的四大题材类型中,袁阔成都有最好的作品。我们又提到,袁派评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同类型的评书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气派。曾经有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五行的知识,区分袁阔成几部风格不同的代表作品。也即:
  暴风骤雨:属木
  水泊梁山:属火
  三国演义:属土
  肖飞买药:属金
  封神演义:属水
  这五部书,也正是本文所重点提及的几部,其中除去肖飞买药和暴风骤雨同属现代评书以外,各部评书所属的类型均不相同。从中也可见袁派评书的博大精深之一斑了。
  袁阔成天资卓越,少年成名。早年的评书富于朝气,中年转入沉稳大气,晚年则返璞归真。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却贯穿早中晚年,那就是帅美飘逸。袁阔成的评书风格极类似京剧大师马连良(单从音色考虑,袁阔成早年嗓音清醇,倒很像马连良的徒弟张学津。当然,应该说张学津的嗓音像袁阔成,因为张学津要小袁阔成12岁。到了中年,袁阔成的音色转向苍劲,和马连良相当一致),袁阔成堪称“评书界的马连良”。
  附记:袁阔成评书早中晚年风格有异,马连良的京剧艺术也可分为比较明显的早中晚三期,著名演员唐国强两次变换戏路。联系到袁阔成以说《三国》著称,马连良和唐国强所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诸葛亮。这三位和诸葛亮联系密切的演员,都存在风格上的两次变迁,真可算得上一件奇事了。

作品一览

  袁阔成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曲协理事、曲协辽宁分会副主席,营口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出版评书作品:《三国演义》(上集,云南人民)、《赵子龙》(百花文艺)、《大闹大名府》(黑龙江人民)、《大闹神州擂》(黑龙江人民)、《巧破乾坤楼》(中原农民)、《燕青打擂》(春风文艺)、《水浒外传》(春风文艺)等。
  1 红岩魂
  2 水泊梁山(水浒外传)
  3 东周列国-商鞅变法
  4 水浒
  5 施公案
  6 创业史
  7 彭公案-三河断奇案
  8 艳阳天
  9 十三妹
  10 薛刚反唐
  11 碧眼金蝉
  12 长坂雄风(包括在三国演义)
  13 过海插旗
  14 林海雪原
  15 三国演义
  16 赤胆忠心
  17 暴风骤雨
  18 烈火金刚
  19 西楚霸王
  20 敌后武工队
  21 十二金钱镖
  22 吕梁英雄传
  23 新英雄儿女传
  24 刺龟山(包括在野火春风斗古城)
  25 特殊身份的警官
  26 福尔摩斯探案
  27 乾隆与纪晓岚
  28 十二金钱镖
  29 转战陕北
  30 李自成-义送摇旗
  31 李自成-谷城会献
  32 舌战小炉匠(包括在林海雪原)
  33 李自成-刘宗珉跳江
  34 许云峰赴宴(包括在红岩魂)
  35 灞桥挑袍(包括在三国演义)
  36 封神演义
  37 李自成-红娘子救李信
  38 举火招贤
  39 五女七贞
  40 二五长征
  41 常山赵子龙
  42 大闹大名府
  43 巧破乾坤楼
  44 燕青打擂
  45 大闹神州擂
  46 桃花庄
  47 神州擂
  48 三声笛
  49 旋流
  50 彭公案
  51 野火春风斗古城
  52 青春之歌
  53 保卫延安

活动年表

  2003年11月11日,农历癸未年十月十八日: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袁阔成获得曲艺类演员奖
  2005年9月,农历乙酉年:大地评书研究所启动儿童评书工程
  作为国内唯一评书研究机构的大地评书研究所开始了“儿童评书”系统工程的启动。这是在大地评书研究所艺术总监;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的倡导下,作为该所的命题立项而进行的。
  袁阔成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好故事的,往往童年时代听的好故事能影响人的一生。其实早在古代,就有关于用故事进行胎教的极好例证。古代的一位老妪生性喜好听故事,结果十月怀胎生下了圣人周文王。可见故事胎教影响之威力。
  2006年8月10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十七日: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揭晓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远,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杨承志,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言恭达等有关方面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袁阔成获得终身成就奖。
  2007年1月,农历丙戌年: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全国广播评书节目发行网成立
  中央电台所属的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联合评书艺术研究机构大地评书艺术研究所,成立了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00余家广播电台的“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全国广播评书节目发行网”。双方利用各自在广播业界的知名度、评书节目资源、节目发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和推广广播评书节目。
  “全国广播评书节目发行网”的艺术顾问由袁阔成担任,艺术总监由青年评书演员、大地评书艺术研究所所长张少佐担任。
  2007年9月1日,农历丁亥年七月二十日,上午:田连元收叶怡均为徒
  田连元收台湾叶怡均为弟子,叶怡均成为田连元第四个入门弟子。姜昆、袁阔成、单田芳、赵连甲等曲艺界名人或致电或亲临,祝贺田连元再收高徒。 个人简介  姓名:单田芳
  性别:男
  出生年月日:1935年11月11日
  国家:中国
  祖籍:山东省德平县

个人档案

  单田芳:(1935.11— )祖籍山东德平(曾祖父祖父辈)。原名单传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于天津(一说营口)。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收到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但由于当时身患重病,被迫弃学,病好后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纽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主要有《三国演义》、《明英烈》、《少帅春秋》、《七杰小五义》等,风行大江南北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大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200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中国武侠小说史》也将其列为近年来大陆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此外,他还录制了《千古功臣张学良》、《七杰小五义》、《隋唐演义》、《铁伞怪侠》、《栾蒲包与丰泽园》(正续)、《刘伶传奇》等多部电视评书和自编自演了《龙虎风云会》(正续)等广播评书。单田芳还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
  单田芳认为,“说书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头”,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生动、准确、鲜明是其评书的最大特点。其评书,口风老练苍劲,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行文逻辑周密,句法无误;说文时,满腹经纶,诗词歌赋,华丽高雅;说白时,乡情俗语,民谚土语,亲切生动。总之,他能用生动、精炼、准确、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愤,极大地调动了听(观)众的想象力。因此,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他对待评书创作一丝不苟。在编录《百年风云》(曾在全国一百四十家市级电台播放,)时,就参阅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慈禧前传》、《清宫十三朝》等几十种资料。

出版评书作品

  《瓦岗英雄》(两册,山西人民);
  《说唐后传》(春风文艺);
  《宫门挂玉带》(中原农民);
  《薛仁贵征西》(中原农民);
  《明英烈》(春风文艺);
  《大明英烈传》(黄河文艺);
  《燕王扫北》(中原农民);
  《风尘三侠》(中原农民);
  《包公案》(黄河文艺);
  《七杰小五义》(两册,黑龙江人民);
  《白眉大侠》(两册,内蒙古人民);
  《铁伞怪》(海天版);
  《燕王剑侠》(内蒙古人民);
  《大明风流谱》(中国文联);
  《大明五杰》(作家版);
  《连环套》(内蒙古人民);
  《三侠剑》(两册,内蒙古少儿)(本400回单老已精心录制);
  《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盼望单老早日完美录制,有认识单老的带句话);
  《再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请单老有始有终完成三侠剑系列,万众期待);
  《童林传•前传》(两册,内蒙古人民);
  《童林传•后传》(两册,内蒙古人民)以及“单田芳评书全集”(群众版)等。

个人经历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上世纪末,“单田芳评书”甚至成为时尚性的文化符号。《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一书以章回体的评书体例,生动解读了当代“评书大王”的传奇人生,演绎了评书大师50载艺术人生、70年的人生智慧。
  幼沉浮伤怀天下受株连父母被捕
  单田芳披着1935年11月11日的大雪来到人世。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顶尖高手,父亲单永魁是王香桂的弦师,夫妻俩走一路、红一路。尤其是“闯关东”以后,东北三省便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孩提时代,单田芳始终随着父母往来于沈阳、长春、哈尔滨之间,飘摇沉浮。
  1939年,王香桂和单永魁来到齐齐哈尔,当时,单田芳刚满五周岁,需要人照顾。王香桂的两个学徒月梅、小梅自然充当了免费保姆。不就是看管一个几岁的毛孩子吗?结果,小姐儿俩想错了,这个五岁的“大全子”(单田芳的乳名)居然是超级“淘气包”。
  大全子总喜欢到家门外的池塘玩儿,父母责令“两枝梅“严格看管。一天,大全子往“两枝梅”的水里下了药,两名“家庭宪兵”睡着了,他用红绒绳把两个师姐的麻花辫子紧紧绑在一起,随后反锁上房门,快活地奔向了大池塘……折腾够了,才想起两个小师姐。他蹑手蹑脚地摸到窗根底下往里偷窥,中了安眠药的小师姐四肢瘫软,睡得正香,口水长长地流到腮帮子上。单田芳忽然尖起嗓子大叫:“不好啦!大全子掉进水里了,快救人啊……”“两枝梅”霍然惊醒,慌忙朝外狂奔,不料,各自的小辫子已经死死地纠缠在一起,撕扯了很久才分开。然后,披头散发地向门外的大水塘扑去……最后连个人影儿都没捞着,两人绝望地蹲在乱草里。单田芳呢?正躲在暗处哈哈笑哩。“两枝梅”回过身来,鼻子都气歪了。这哪像五岁的孩子,简直成“人精”了!
  在单田芳的成长岁月中,他目睹了侵略与战争,也见识了生生死死的“人间地狱”。后来,他的评书里不是江湖侠客,就是绿林飞贼,无论在什么名义下,只要涉及到战争的话题,单田芳总是念念不忘老百姓,他无限惋惜地慨叹:“又要打仗了,老百姓算倒了血霉啦——招谁惹谁了!”这种评书艺术中的“民本意识”,完全脱胎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新中国成立,单家也开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然而突如其来的烦恼又不请自来了。1950年初春,单田芳还记得那次宴会,家里高朋满座,有曲艺演员佟浩儒,还有他的朋友王子明。当时,单永魁只知道这位陌生的座上客是“朋友的朋友”,并不清楚他的具体身份。据说,此人刚从天津赶来,想在沈阳北市场卖王家祖传的熏肉和烧酒。单永魁自然是满口应承,大包大揽。本来帮朋友一个小忙算不了什么,然而,就是这点琐事竟把好端端的单家推入了无边苦海。
  初春的一个深夜,街道派出所莫名其妙地带走了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单田芳与父亲面面相觑,枯坐了一宿。次日中午,单永魁也被带走讯问。三个月后,妈妈回到家,不安地问:“全子,怎么就你一个人?你爸呢?”“出事儿第二天,爸爸就接你去了。他也是四个多月没回家。你们……没在一起呀?”
  整整僵持了一年零三个月。忽然,单家收到了单永魁的信。因为帮助了“反革命”罪犯佟荣工(化名王子明),他被判了六年刑,拘押在北京,而他根本不知道王子明究竟是做什么的。
  别校园无奈下海一部书红遍鞍山
  不久,母亲改嫁他人,单田芳无从插手。当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沈阳市第27中学的时候,著名学府东北工学院的大门朝他敞开了。然而东北工学院的凳子还没坐热,单田芳就因病被迫休学。而且身为长子,家境贫困,为了全家老少更好地活着,他放弃了上大学。
  就在他困惑地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一个年轻女子出现了。这个年长几岁的姑娘叫王全桂,也就是他后来的结发妻子。谈起自己的婚姻,单田芳毫不隐讳,他曾在公众场合坦率地表示:“我跟全桂不算情投意合,结婚也是凑合。我接受她,一句话,就是为了报恩。”
  就师门而论,王全桂应该叫王香桂“师姑”,早在母亲王香桂没有改嫁之前,两个人就走动得很亲近。后来,王香桂走了,单家的日子越来越艰难,王全桂向单家伸出了援助之手。王全桂的脑子好使,悟性也高,她倾慕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在照料单家生活的同时,正好向赋闲在家的单田芳讨教。如果说,单家的“突变”给了王全桂接近单田芳的机会,而促使两人走到一起的另一半,就是曲艺。
  1954年10月1日,单田芳和王全桂在营口正式结婚。那年,新郎刚刚十九岁。婚后,单田芳仍旧赋闲。正当他坐卧不宁时,评书艺术上的引路人出现了,他就是师父——李庆海。李庆海是曲艺界的老前辈,早就名满关东,他从心里赏识单田芳。1954年,单田芳正式下海。1955年,单田芳跟随王全桂的演出团体迁到鞍山。
  1956年正月初三,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他带来的是拿手好戏《明英烈》。多少年过去了,那场演出还历历在目,至今想来,他还不断地唏嘘:“这关键性的一步是真难走啊!”
  在观众眼里,台上的年轻演员风华正茂、浓眉大眼,嘴角儿还挂着一丝谦和的笑容。人们七嘴八舌地品评着,单田芳深深鞠了一躬,稍微清了清嗓子,随后,娴熟地拿起惊堂木,“啪”地一拍,正式开书。早已滚瓜烂熟的《明英烈》就像洪水决堤那样,一泻千里。就这么气喘吁吁追赶了两个小时,最后终于说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后,鞠躬,下台。单田芳谢完幕,里边的棉衣都湿透了。此后,单田芳的心里越来越踏实,书也说得越来越“油”,整个鞍山城都传遍了:“听说了吗?最近,出了个新人叫单田芳!”
  为了历练自己,单田芳又选中了鞍山很少有人碰过的《童林传》。在师兄杨田荣的帮助下,单田芳一点就透,举一反三,可以顺着别人的书套子摸下去,能讲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行家听了绝不会产生“剽窃和改装”的感觉。《童林传》一炮红遍鞍山城,21岁的单田芳已经在鞍山这座曲艺重镇稳稳当当地扎住了根……
  人前频遭青白眼心下尽展黑红伤
  1966年,“文化大革命”缓缓地拉开了序幕,身在鞍山曲艺团的单田芳自然逃脱不过,成了众矢之的。
  “你在背后说,现在挣钱少,不如单干好……”
  “你影射新中国比不上旧社会……”
  “你替反革命老子叫屈鸣冤,到处散布对政府的不满……”
  辩解还有什么用?单田芳费了半天唾沫,还是被扣上了大帽子:“态度恶劣,对抗运动,存心和革命群众唱对台戏……”
  几十个人一同被关进了收容所,那种感觉很像走进了《西游记》中的“无底洞”,既看不到归路,也摸不着前途。单田芳的内心里默默地呼天抢地,“造反派”们却不给他太充足的思想空间。后半夜,忽然一阵吆喝,“反革命”俘虏统统被喊了出来。开来一辆大卡车,人们挤进狭窄的车厢里,摇摇晃晃地驶入了茫茫的夜色。
  汽车停稳,车门大开,单田芳第一个跳了下来。由于长时间屈膝蹲坐,两条腿早就麻木了,脚尖儿刚一落下,全身就瘫软在原地,怎么爬也起不来。这时候,一名“造反派”不容分说,迎面就是一脚,不偏不斜,正踢到嘴巴上。顿时,单田芳两眼发黑,头脑轰鸣,突出的牙齿全被打落了。不敢声张,更不敢吵闹,他含着满口鲜腥、炽热的脓血,愣是挺过来了。一口烂牙跟了单田芳好几年,最后只得去看牙医,全部拔掉了,换成满口的假牙。当时,他刚过而立之年。
  在高墙内,想起体弱多病的妻子,单田芳就心疼,也不知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怎么过。当王全桂娘儿仨出现在鞍山市收容所的时候,已是事件发生的十多天之后。亲人相见,恍若隔世啊。一家四口,面面相觑,居然谁也没有一句话,只能靠眼睛交流……
  “文革”时代的倒霉蛋儿统称为“牛鬼蛇神”。对单田芳这种“牛鬼蛇神”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还留什么客气?“造反派”的策略就是一鼓作气,穷追猛打。
  第一套方案:万炮齐轰。
  揭批过程简直是疾风暴雨,强加于人。什么窝藏军火啦、包庇坏人啦、投掷手榴弹啦、迫害“革命小将”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单田芳也毫不示弱,他铁嘴钢牙咬得结实:“手榴弹,没扔;革命小将,没炸!反正该交代的都交代了。不信,去工人夜大、铁西收容所、鞍山打靶场随便调查吧。”话越说越僵,气儿越来越足,“造反派”最拿手的就是———打!叫你嘴硬。
  第二套方案:收买供词。
  “造反派”师弟早就策划好了,他怒视着单田芳,端出了早有预谋的词句:“单田芳,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今天,不让你交代了,先听听革命群众的揭发吧!”
  话音刚落,便有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声泪俱下的表演就开始了,他无限痛悔地指着单田芳,咬牙切齿地叫道:“我检举你!给我灌输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封建主义流毒,我上了你的当啦!从此,你我一刀两断,划清界限……”检举者如是揭发:“姓单的!你家贴过一张毛主席接见赫鲁晓夫的画像,你竟然指点着说:‘瞧!这两人,正斗心眼儿呢。毛主席笑嘻嘻的,啥意思呀?——伙计,来吧!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保你捞不到任何便宜。赫鲁晓夫又是啥意思呢?——本人来华访问,不捞点儿油水儿,绝不回国’……”调侃领袖,这还了得!检举发言尚未结束,台下便响起排山倒海的口号声:“打倒单田芳!”“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罪该万死!”……
  群情激愤,向单田芳劈头盖脸地猛抽起来,“啪,啪,啪!……”身材单薄的单田芳左躲右闪、连连后退,最后竟被对方一掌推出一丈多远,头磕在墙根里,瞬间,天旋地转,爬了半天才起来。皮带挂着风声,雨点似地落下去,单田芳的耳朵“嗡嗡”乱叫——其实,他当场就被打聋了。据说,此后两年多时间,他的听力嘈杂模糊,几乎什么都听不清。
  荒野醉离人泪遭流放逆雪迎风
  1968年底那个冬天,寒冷而漫长。单田芳这批“牛鬼蛇神”是在鞍山市委党校度过的。1969年4月,上边的命令传下来了,所有的“牛鬼蛇神”一律下放到营口附近的干于沟。
  “五一”节,干于沟的“牛鬼蛇神”破例放了假,甚至还破天荒地派发了几瓶葡萄酒,一向滴酒不沾的单田芳开始借酒浇愁。他醉了,趁别人没注意,便踉踉跄跄地跑到户外,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一行孤雁,两地离人。想着想着,可爱的儿女又浮现在眼前,单田芳终于忍不住纵声长啸:“老铁,惠丽,爸爸在这儿呢……”
  终于有一天,已经荣升为“指导员”的“造反派”师弟板着脸向单田芳交代:“你最近表现不错,经研究,特许五天假。回家看一眼,马上赶回来。”他抬起腕子,看看手表,又补充道:“五天,不多不少。再过120小时,此时此刻之前,天上下刀子你也得给我赶回来;否则,后果自负——走吧!”单田芳二话不说,扭头就跑。跑上大路,穿五叉口,过大洼县,上了营口码头的轮渡,直向鞍山驶去……
  刚一进院子,老铁和惠丽便小鸟儿似地扑过来,高声呼唤着“爸爸!爸爸……”王全桂望着魂牵梦萦的丈夫,泪眼相对,久久无言。那天,单家真像过大年,浓郁的炖肉香味儿飘满了整个房间、整条胡同。
  夜深人静,夫妻俩有叙不完的体己话儿。单田芳敏感地发觉,妻子明显见老了。刚刚一年,她的眼角眉梢、腮边额头就爬满了新皱纹,她两鬓增白,目光呆滞,当初作为名人妻子的自豪感与优越感,一丝也没有了。她噙着酸涩的泪水凝望归来的亲人,忧心忡忡地问:“你的事儿,啥时候才算完呢?”
  单田芳轻轻地叹了口气,喃喃地说:“哪有个完呀。”
  “难道,上边也不给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
  “说法?哼!他们还肯轻易放了我?”
  泪水,轻轻地从妻子的脸上滑落,一滴一滴,凉凉的,掉在单田芳的心上。他粗糙的手,一遍一遍抚摸妻子的双肩和脊背。
  不久,单田芳一干人又被准许回城,接着又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单田芳也难逃此运。王全桂的老家在长春市附近,名叫“一间堡”,他们决定就去那里。按照“组织”规定,三间房子按照国营牌价核收,房费外加遣送费,总共七百多块,拿上这些钱,单家四口就被彻底“扫地出门”,从此,与鞍山市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两个孩子都舍不得离开,惠丽撅着小嘴儿不吱声,九岁的老铁哭着喊着不肯就范。单田芳说:“孩子,这次去农村,可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主意呀———你不是最爱毛主席,最听毛主席的话吗?你想,毛主席叫咱们去农村,你愣不去,他老人家会生气的。况且农村比城里好玩多了,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树木……”
  老铁的精神头儿来了,追着问:“有苹果吗?”
  “苹果?没有。那儿有的是玉米地。”
  “好玩吗?”
  “嘿!好玩得很,到地方你就知道啦。”
  儿子趁机要条件:“去农村,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
  “说!”
  “你不是说,农村宽广吗?我想在那儿学骑车——你得给我买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单田芳咬牙点了头。
  单田芳清楚地记得,离开鞍山的那天是1970年2月2日。王全桂把袖筒里捂得热乎乎的右手轻轻放在了单田芳冰冷的手背上,患难中的夫妻彼此凝望着,谁也不说话。然而,互相却能感觉到对方的心跳,两人的手握得很紧,也很扎实,似乎用指尖和掌心就可以默默地交流。

单田芳出版评书全集目录

  序号 评书 先古
  1 封神演义
  三国
  2 三国演义
  两晋
  3 英雄走国
  4 刘伶传奇
  隋唐
  5 风尘三侠(侠侣情仇)
  6 薛刚反唐
  7 花木兰
  8 隋唐演义 (又名瓦岗英雄传)
  9 新隋唐演义
  10 宫门挂玉带
  11 程咬金
  12 说唐后传
  13 大唐惊雷
  14 薛仁贵征东
  15 薛丁山征西
  16 薛家将
  17 宏碧缘 电视版叫《侠侣情仇》
  18 深宫惊变
  19 安史之乱
  20 罗通扫北
  五代
  21 十三太保
  宋代
  22 杨家将
  23 三侠五义(又名包公案)
  24 五鼠闹东京
  25 大破冲霄楼
  26 七杰小五义
  27 七侠小五义
  28 白眉大侠
  29 龙虎风云会
  30 龙虎风云会(续)
  31 水浒全传
  32 水浒外传
  33 武松传
  34 杨么传
  35 说岳
  36 铁伞怪侠
  37 呼家将
  38 呼延庆打擂
  明朝
  
39 明英烈(又名朱元璋演义)
  40 大明英烈
  41 洪武剑侠图
  42 燕王扫北
  43 燕王剑侠
  44 永乐剑侠
  45 大明风流谱
  46 大明五杰
  47 明末遗恨
  清朝
  48 三侠剑
  49 续三侠剑
  50 后续三侠剑
  51 童林传
  52 十二金钱镖
  53 连环套
  54 林则徐
  55 曾国藩
  56 左宗棠
  57 义和团
  58 太平天国
  59 清官于成龙
  60 清末风云录(上)
  61 清末风云录(下)
  62 辛亥风云录
  63 天京血泪
  64 洛阳豪客
  民国
  65 民国英烈
  66 乱世枭雄
  67 千古功臣张学良
  68 栾蒲包与丰泽园
  69 新儿女英雄传
  70 破晓记
  71 平原枪声
  72 辽沈战役
  73 百年风云
  74 乱世枭雄
  75 少帅春秋
  76 龙争虎斗丰泽园
  现代
  
77 巨骗内幕
  78 江洋大盗缉捕纪实
  79 九七大案
  80 一颗铜纽扣
  81 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
  82 根本利益
  83 单田芳说单田芳
  84 红色保险箱
  国际
  85 二战风云录
  综合
  86 古今奇案
  87 话说台湾
  88 五千年历史演义
  89 单田芳访谈
  90 书评雅典
  为什么单老的许多评书(包括正版光盘)有剪接痕迹?
  具体内幕还不得而知,一种比较有力的说法如下。
  单老早年的许多作品的版权并不在单老手上,而在各广播电台或曲艺团里。单老在北京成立“单田芳公司”时,对暂时无法收回版权的作品加以剪接,以便出版(有的还另取了别名)。
  单老的哪些评书有剪接痕迹?
  据不完全统计如下(括号内是原始回数):
  封神演义 140回(180回)
  隋唐演义 116回(100回):电视版、不包括续集
  薛家将 180回(150回)
  三侠五义 180回(150回)
  七杰小五义 68回(80回):电视版
  从军记 90回(花木兰72回)
  说岳后传 130回(铁伞怪侠160回)
  民国英烈 189回(150回)
  辛亥风云录 172回(民国英烈150回)
  曾国藩 145回(原始回数不详)
  太平天国 116回(原始回数不详)
  清末风云录 170回(原始回数不详)
  千古功臣张学良 96回(120回)

活动年表

  2005年7月8日,农历乙酉年六月初三日,晚: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开幕。
  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在杭州开幕。本次活动以进一步促进曲艺创新、打造曲艺精品、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浙江广电集团、中信实业银行杭州分行承办。
  中国曲艺节是我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曲艺盛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本届曲艺节比以往几届规模大、时间长、参与面广。7月8日在杭州拉开序幕至7月31日在北京闭幕,历时24天。分别在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广东江门、云南昆明、宁夏银川、辽宁铁岭、山东济南设立7个分会场,以展示新时期不同地域特色的优秀曲艺节目。
  7月8日晚,杭州体育馆观众如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宣布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开幕,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甘英烈出席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浙江省委副书记梁平波,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副省长盛昌黎,省政协副主席李青。梁平波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第五届中国曲艺节的开幕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对各位领导、嘉宾和艺术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开幕文艺晚会的4位主持人杨澜、朱军、窦文涛、朱丹妙语连珠地串起了音乐摇滚快板《礼花辉映杭州城》、曲艺联唱《贺曲艺之花香四季》、绍兴莲花落《三个巴掌》、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等11个精彩节目。
  曲艺界著名演员姜昆、赵本山、黄宏、冯巩、侯耀文、刘兰芳、李金斗纷纷亮出各自得意之作。电影表演艺术家王铁成、梁天、王馥荔也像模像样地唱起了单弦,操起了山东柳琴,唱起了苏州弹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分别用京韵大鼓和天津时调作了精彩表演。
  舞台大屏幕上显现出了陈云同志对曲艺评弹提出的“出人出书走正路”几个手写大字。单田芳、李文华、黄少梅等8位曲艺老前辈走上舞台,用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寄语曲艺界的新兵。
  陈晓光副部长指出,曲艺要生存下去,首先要让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喜欢,尤其是要让年轻观众喜欢,这样才能让曲艺抓住未来。曲艺要不断推出新的剧目,反映老百姓的生活,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喜欢。所以曲艺的发展,需要有新一代的曲艺明星。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说,通过这次盛会,我们要树立中国曲艺的品牌,在全国遍地开花,推出新的作品、新的表演形式、新的面孔。
  2006年1月,农历乙酉年十二月:《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出版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世纪文景文化公司出品的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传记《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在全国各地上市。
  《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经单田芳先生亲自授权,由青年作家、《河北日报》资深编辑张继合倾心打造。全书用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和鲜为人知的素材,以章回体的评书体例,演绎了评书大师五十载艺术人生、七十年人生智慧,使数以亿万计的“评书迷”和“单田芳迷”得以翔实、生动地解读当代“评书大王”的传奇人生,包括解放前后单氏曲艺世家的兴衰内幕、单田芳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被迫从艺一炮走红的趣闻、被误判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农村的苦难、为谋生路“戴罪潜逃”的迷惘、东山再起世态炎凉的遭遇、六十下海升沉不定的“北漂”生涯等。单田芳先生表示,希望这本新书能够成为听众、观众以及广大读者了解自己的一个最权威、最完美的版本。
  本书由姜昆作序,称:“这是一座相当宝贵的‘精神富矿’,亿万‘单迷’可以穿透七十年不散的风云,重新审视大幕后面那本色的单田芳。”老酒沉香,“评书迷”、“单田芳迷”们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
  2006年5月28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初二日,晚:廊坊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三十周年暨戏曲频道开播文艺晚会举行
  廊坊人民广播电台举行建台三十周年和戏曲频道开播文艺晚会。尚长荣、梅葆玖、叶少兰、刘长瑜、谷文月、单田芳、马增蕙等众多戏曲曲艺界的大师纷纷到场表演节目。
  2006年9月29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初八日:北京文艺台《空中笑林》十周年庆典晚会举行
  相声晚会《空中笑林》的十周年庆典晚会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
  马季、姜昆、唐杰忠、李金斗、常贵田、笑林等相声名家均将登台亮相,评书名家单田芳也加盟演出。李金斗主持。
  2006年11月20日,农历丙戌年九月三十日:赵云声起诉评书《千古功臣张学良》侵权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编剧赵云声认为评书《千古功臣张学良》侵犯了其著作权,将评书演员单田芳以及相关四家负责单位起诉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请求五被告连带赔偿原告损失40万元,并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5万元。
  2007年1月26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初八日:单田芳宣布收山
  单田芳在上海表示,本年五月在上海电台开播的评书《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
  2007年9月1日,农历丁亥年七月二十日,上午:田连元收叶怡均为徒
  田连元收台湾叶怡均为弟子,叶怡均成为田连元第四个入门弟子。姜昆、袁阔成、单田芳、赵连甲等曲艺界名人或致电或亲临,祝贺田连元再收高徒。
  2008年06月21日,开讲电视评书《红色将帅传奇》
  北京电视台报道(北京您早):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奠基人,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携手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联合录制大型广播电视评书《红色将帅传奇》,昨天,开篇之作《贺龙传奇》举行首播仪式。
  广播评书《贺龙传奇》是根据国家一级作家刘秉荣,用了26年的时间完成的长篇传记文学《贺龙全传》改编的,单田芳先生更是对评书版的《贺龙全传》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单田芳先生目前录制的评书巨作已达100多部,在听众中广泛流传,而此次大型广播电视评书《红色将帅传奇》开篇之作《贺龙传奇》是其中最长的一部,也是他在艺术上的一次新的尝试。
  据了解,大型广播电视评书《红色将帅传奇》系列由1955年授衔的解放军元帅和大将组成,独立成片,约20部,1200集,分为广播、电视两个版本,录制工作预计在2年内完成。开篇之作《贺龙传奇》将于6月23日在北京文艺广播的《评书连播》栏目中与听众见面。
个人简介  姓名:田连元
  原名:田长庚
  性别:男
  生日:1941年
  国家:中国
  祖籍:河北省盐山县

个人档案

  田连元1941年出生于长春市,祖籍河北省盐山县,出身说书世家,祖父田锡贵是著名沧州木板艺人、父亲田庆瑞先说东北大鼓,后改西河大鼓。童年的田连元随父母浪迹江湖,1948年,定居天津咸水沽,上学读书时被“津师附小三分校”评为全校唯一的模范儿童。读书五年,因父病,辍学从艺,没有获得一纸文凭。他靠借读同学的课本,自学完成了初、高中、大学的文科课程,并在学艺之暇,遍读名篇杂著开拓视野。在天津、济南一带开始演说长篇评书。 他是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表演艺术家,1985年他的评书联播《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试播成功,从此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备受喜爱的幽默派评书名嘴。
  九岁拜王起胜(相声演员王佩元之父)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
  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1960年冬在彩屯矿区书场演出长书《大隋唐》,座无虚席,初露锋芒。1962年参加“辽宁省说新书、好书座谈会”演出了他自己改编的短篇评书《虎穴除奸》受到前辈们的好评。1965年他创作并演出的短篇评书《追车回电》在“辽宁省说唱新汇演中选为优秀作品,后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曲艺卷),接着他于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第一部长书《欧阳海之歌》。
  “文革”中他成为“黑尖子”、“走资派”,下乡插队到桓仁县,耕耘锻炼一番之后,被借调到“县样板戏学习班”演了两年现代京剧,饰演了刁德一、温其久两个角色,这使他涉足戏剧领域,接触了戏剧表演技巧和理论。1972年调回本溪市歌舞团,1974年,他创作并演出的短篇评书《新的采访》和《没演完的戏》被调进京参加建国二十五年大庆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后被《中国文学》英文版译载海外。
  1976年他创作的短篇评书《贾科长买马》获建国三十年大庆献礼演出二等奖,后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曲艺卷)。创作短篇评书《梁上君子》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获一等奖;改编演出的短篇评书《调寇》获“86年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一等奖。参加了首届、二届《中国艺术节》和首届中国曲艺节(南京 天津)的演出,1991年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92年获本溪市最高文艺奖——《天女木兰奖》,两次获“省政府文艺创作年奖”90年获省委、省政府“文艺创作突出贡献奖”,91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小说连播研究会”评为《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
  1985年他录制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交换播出反响强烈,首开了长篇电视评书的先河,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新年、春节晚会,担任过“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开播主持人和撰稿人。
  出版了长篇评书《刘秀传》、《杨家将》等计约一百多万字,发表短篇曲艺作品数十篇。
  现为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说唱艺术中心常务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人大代表;政协辽宁省委员;本溪市副局级艺术研究员;本溪市文联副主席;本溪市歌舞团名誉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演出作品

  《刘秀传》 70——鸿达已出版电台原版
  《杨家将》 102——鸿达已出版电台原版
  《水浒传》 328——鸿达已出版电台原版
  《小八义》(上) 140——电视版
  《小八义》(下) 100——电视版
  《续小八义》 100——电视版
  《海青天》35——鸿达已出版电台原版
  《施公案》 120——老电视版
  《施公案》 120——电视版
  《双镖记》 100——电视版
  《津门传奇》 100——电视版
  《血溅津门》40——电台原版
  《孙膑演义》12——有同名书籍版出版电台原版
  《在彭总身边》12——电台原版
  《徐海东将军传》25——电台原版
  《为信仰奋斗的人们》30——电视版
  《辽沈战役》30——电视版
  《杨家将》 150——电视版
  《瓦岗寨》 120——电视版
  《楚汉争雄》 103——电视版
  《镜花缘》30——电视版
  《包公案》 120——电台原版
  《包公案》 100——电视版
  《水浒人物传》 180——电视版
  《欧阳海之歌》40——电台原版
  《遵义会议记事》26——电台原版
  《舍命王传奇》17——电台原版
  《隋唐演义》(上、下) 140——电视版
  《隋唐演义》230——电台原版
  《包公案》90——电台新版
  《三侠五义》100(电台新版《包公案》续集)——电台版
  电视演出
  2007年《吴承恩与西游记》饰说书人

个人年表

  艺术生活年表
  1941年 农历10月28日: 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49年 春: 天津咸水沽“津师附小”读书
  1954年 夏: 辍学学艺
  1955年 在天津南市蕙联公寓学艺
  1956年 在天津河北小王庄随父演出
  1957年 9月: 在天津南郊小站镇首次登台说长篇书《粉妆楼》
  1958年 4月: 在天津杨柳青镇说演长篇书《天隋唐》、《林海雪原》
  9月: 在天津静海县说演长篇书《岳飞传》
  1959年 冬: 在山东济南说演长篇书《薛礼征东》
  1960年 1月: 在本溪市曲艺团任伴奏员
  7月: 下厂深入生活,在《本溪文艺》上发表处女作山东快书《革新能手汪多允》
  1961年 10月: 在本溪彩屯书场说长篇评书《隋唐》
  1962年 3月: 在本溪彩屯书场说长篇评书《大八义》
  5月: 参加在抚顺举行的全省评书座谈会,演出短篇评书《三挡杨林》受到好评
  1963年 3月: 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
  11月: 参加辽宁省“说新书,说好书座谈会”演出改编的短篇评书《虎穴除奸》
  1964年 全年: 全年曲艺团掀起说新唱新的高潮演出了长篇评书《赤胆忠心》、《青春似火》、《风雨桐江》、《黄英姑》、《白求恩的故事》、《桐橡树》、《平原枪声》等。并上山下乡深入厂矿第一线演出
  1965年 1-10月:
  说演新书《风雷》、《吴瑞卿的故事》等,深入农村为农民演出
  10月: 参加“辽宁省说新唱新曲艺汇演”创作的短篇评书《追车回电》评为优秀节目,并在“辽宁日报”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曲艺卷)
  1966年 4月: 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第一部长篇广播评书《欧阳海之歌》并在内蒙、山东电台交换播出,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短篇评书《政治连长》
  5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 春夏秋: 罢官闲置,时而抓革命促生产
  冬: 整理编写并讲演《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1968年 1-8月: 讲《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到全市各学校、厂矿、干部学习班
  8月: 入五七战校三大队,停止艺术活动
  1969年 4月5日: 市曲艺团解体,全家下乡插队桓仁县
  9月: 调桓仁县宣传队搞创作写小节目
  1970年 2月: 因旧文艺界人而又回转上古城村当社员
  1971年 借到桓仁县样板戏学习班演《沙家浜》扮演剧中刁德一
  1972年 春: 在“桓仁县样板戏学习班”演《杜泉(录者注:疑为“鹃”字之误)扮演温其久
  10月: 借调回市样板戏学习班歌舞队
  1973年 2月: 下部队慰问演出,说相声《挖宝》、评书《没演完的戏》
  5月: 辽宁省东片会演在本溪举行,创作短篇评书《新的采访》受到欢迎
  12月: 随辽宁省巡回演出团在省内巡回演出
  1974年 8月: 进京参加辽宁、广西、湖南、上海四省市调演,短篇评书《新的采访》受到好评,去中央戏剧学院讲课,谈“评书艺术”
  1975年 随团正常业务演出
  1976年 夏初: 进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带短篇评书《会场内外》
  1977年 排演大型歌剧《小二黑结婚》任副导演
  1979年 10月: 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评书《贾科长买马》获文化部二等奖
  1980年 在本溪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篇评书《杨家将》并播出
  1981年 6月: 录制长篇评书《孙膑与庞绢》并在本溪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在中央台播出
  9月: 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曲艺优秀作品观摩演出(北方片)创作的评书《梁上君子》获一等奖
  1982年 导演相声剧《甜酸苦辣》赴沈演出受好评
  7月至10月: 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曲艺会演部分优秀节目巡回演出团”赴华北、西北、西南巡回演出,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里,路经十一个省
  1983年 本溪人民广播电台录制40回长篇评书《血溅津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篇评书《徐海东将军传》
  1984年 本溪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篇评书《刘秀传》
  1985年 首次为辽宁电视台录制150回长篇电视评书《杨家将》并播出。自此开创长篇电视评书栏目。率歌舞团赴长春、哈尔滨演出。长篇评书《刘秀传》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6年 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文艺晚会并任主持人。评书《调寇》获“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一等奖
  1987年 为辽宁电视台录制长篇评书《瓦岗寨》120回。长篇评书《杨家将》在首都北京播出,反映强烈,后又连播两次
  1988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创作演出“评书会串”;长篇评书《杨家将》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整理长篇评书《续小八义》出版,出任“东北三省电视评书、故事邀请赛”评委。开门收徒张洁兰,随辽宁省政府慰问团赴老山前线
  1989年 参加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与王刚演双人评书;赴重庆参加“中国曲协”与《经贸杂志》社办的”全国评书、评论十大名家邀请赛“
  1990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表演一分钟笑话,任”红队队长“;被选为本溪文联副主席;被选为辽宁曲艺家协会主席;赴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教
  1991年 参加首届中国曲艺节(南京)演出。参加中央电视台初一文艺晚会;参加北京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教;参加首届中国曲艺节(天津)演出;为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开播撰稿并任主持人
  1992年 为天津电视台录制长篇评书《包公案》;为本溪电台录制纪实文学《遵义会议纪实》获本溪首届”天女本兰奖“
  1993年 为中原油田电视台录制长篇说书《施公案》;为辽宁艺术中心电视台录制长书《小八义》
  1994年 参加东三省春节文艺晚会;为中央电视台录长书《水浒》;录制长书《小八义下部》;参加“中国曲艺荟萃、94新人雅集”活动获伯乐获(录者注:疑为“奖”字之误);为北京“子森商贸公司”录制长书二版《包公案》。参加四届曲代会,又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
  2006年7月3日,农历丙戌年六月初八日: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
  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沈阳举行,来自辽宁全省曲艺界及沈阳军区的1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兴旺辽宁曲坛大计。辽宁省委宣传部领导参加了会议。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主席团、理事会,田连元再一次当选主席,崔凯等12人当选副主席。
  2006年12月22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初三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上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学术报告厅举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暨曲艺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共有首都文艺界和学术理论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艺术家65人参加。
  与会代表包括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局级调研员路侃、理论处赵海虹,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中国文联研究室主任许柏林,文化部人事司司长高树勋、教科司司长韩永进、社图司副司长屈盛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化玉,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以及曲艺界专家艺术家常宝华、田连元、常贵田、冯光钰、戴宏森、常祥霖、崔琦、刁惠香、宋德全、张小枫、黄群、黄箭、陈爽,包括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的老同志陈义敏、贾德臣、蔡源莉、侯珍、叶琳、张紫君、石维军、姜筠,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科研教学出版单位及职能管理部门的领导张振涛、刘祯、陈飞龙、查振科、田青、罗斌、孙建君、马盛德、祝东力、张海玲、李建新、程永生、王勇、徐福山、隋庆树等,出席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
  在研讨会进行中,与会者为了表达对著名相声大师马季的哀思,全体与会人员起立默哀一分钟。
  安徽省曲艺家协会、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陕西省曲艺家协会、湖北省曲艺家协会、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和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苏州评弹学校、广东音乐曲艺团、苏州市评弹团、上海市评弹团、北京市曲艺团、福州市曲艺团、天津市曲艺团等分别发来了贺函或贺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化艺术出版社等单位分别送来了花篮或贺礼。共同祝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祝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为推动中国曲艺的学术研究和艺术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下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剧场举行“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联欢晚会”。著名歌唱家万山红,著名哑剧艺术家刘全利、刘全和,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维,北京市曲艺团的青年曲艺新秀郝元、李想、王政、吕嘉强、王树才等众多表演艺术家和演员们一起登台献艺。共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
  2006年12月22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初三日,晚:中国娃爱曲艺——全国少儿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举行
  “中国娃爱曲艺——全国少儿曲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于12月22日、12月23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中央电视台、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及中国文联演艺心中共同协办。
  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担任本次汇演的总导演,并与著名演员赵保乐以及9岁的小朋友贾云哲共同担纲主持,田连元、马增蕙、常贵田等曲艺表演艺术家担任嘉宾主持人。本次参加汇演的节目大都是在本年8月21日至8月27日期间举办的“金博士杯”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获奖的节目,有相声、小品、快板书、双簧、京韵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温州鼓词等诸多曲种,其中5个节目都是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
  2007年6月2日,农历丁亥年四月十七日,10时30分:吴荻、贾林、祝兆良、梁彦拜连丽如为师,王月波、李菁拜贾建国为义父仪式举行
  在李金斗和崔琦的主持下,吴荻、贾林、祝兆良、梁彦四个徒弟向师父连丽如,王月波、李菁两个义子向义父贾建国先后行礼。二老向六个年轻人赠送了折扇、醒木及相关评书资料,六个年轻人也向二老回赠了礼品,然后合影留念。
  随后,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姜昆,著名作家苏叔阳,著名画家李滨声、李燕,著名书法家米南阳,相声名家常宝华、侯耀文、陈涌泉,评书名家田连元,以及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和实验中学袁校长等来宾先后致辞,向连丽如、贾建国夫妇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六个年轻人能够更好地继承北京评书的优良传统,为其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故未能莅临现场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清史专家阎崇年,评书名家袁阔成、田占义及相声名家常贵田,特地写来贺信贺辞,祝贺此次收徒仪式圆满成功。
  2007年9月1日,农历丁亥年七月二十日,上午:田连元收叶怡均为徒
  田连元收台湾叶怡均为弟子,叶怡均成为田连元第四个入门弟子。姜昆、袁阔成、单田芳、赵连甲等曲艺界名人或致电或亲临,祝贺田连元再收高徒。

出版评书作品

  《孙膑演义》(春风文艺)、《刘秀传》(春风文艺)、《杨家将》(春风文艺)等。
  附:四十八岁时《元旦抒怀》诗一首——
  四旬过后始悟真,万事由天不由人。致富何须多勤俭,成名不由功夫深。 几见才子成窭子,多有给夫累万金。在数难逃自家路,适应自然便为神。
  (注:窭:音jù,本义:贫穷得无法备礼物。亦泛指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