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病理医生 招聘: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47:31
亲历中国教育改革30年
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8-11-05 01:15           字体显示:大中小【查看评论】
解艳华

他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四次课程改革,一次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一次在大学毕业之后,一次全程参与,一次正在进行。他就是田慧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活跃在我国课程改革、决策、研究、教改实践领域的一位著名学者,引领素质教育改革的“少壮派”。
田老师的办公室位于北三环中路的中央教科所,中央教科所成立于1957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的每一步历程。不同于老一代教育学者谈教育时的激情回首,田老师谈话的观点和语气更多了些理性和前瞻。
“这30年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黄金时间。”谈起这30年的教育改革,田老师把重点放在了他所关注的基础教育领域,一语破的给出了一个断语。诚然每个时代都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而这30年却是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走过的最辉煌的一个时代。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的其他相配套的举措,第一个就是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后的历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有八次大的课程改革,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第八次,而改革开放以来有四次。”田老师说,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次课程改革,目的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文革”期间被破坏的教育秩序,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强调又红又专,处理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后,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探索,随后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出现了灵活多样的课程。“此次改革奠定了我国课程多样化方向的探索。”
此后不久第三次课程改革兴起,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实现了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统一设计,把全部课程分为学科类和活动类,还留有地方课程,改变了仅有必修课程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这次改革的要求,完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旨在如何落实素质教育。”谈及此次正在经历的课程改革,田老师有些激动。
“这次课改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第一次课改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二、第三次是承前启后,课程趋向灵活性、多样性。而这次则进一步突出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鲜明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田老师介绍,这次课程改革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评价标准的变化,过去更多地关注知识,现在更多关注能力,综合素质;过去更多地关注学习结果,现在更关注学习过程。
课程教学始终应该是中小学改革最关键和核心的东西
田老师从读硕士开始,就致力于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在问及为何选择了教育领域里最微观的课程作为研究方向,并且持续进行了将近20年时,田老师微微一笑说,“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可能分微观和宏观,但是从意义和价值来说,课程教学始终应该是中小学改革最关键和核心的东西,我们不管提出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教学改革上面。课堂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意义很大,大到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因为我们的人才是在一堂堂课上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什么样的课程教材、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这是教育和教学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
田老师说真正的课程教学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并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正是基于对课程教学重要性的理解,田老师一直将课程改革视为素质教育推进的关键环节。
这30年基础教育课程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几经变革,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如果给一个总体评价,中小学教学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教师满堂灌输,教学方法单一,观念落后,到现在很多教育理念方法进入到课堂。而这中间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推动改革的动力,这些年的课堂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学习形成了很多方法,这是一个主流。就像是一个大潮一样推动着中小学改革。”
田老师说,我国中小学改革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积累了很多了好的方法和模式,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学改革又面临很多内在的障碍。
课程改革最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
“我们课堂改革目标到底要改什么?”田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改的目标很多,但是最终一点是要改变长久以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
“所谓传统的经典的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课堂体系。这样的体系不是今天形成,也不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形成的,而是在学习国外经典的教育理论中逐步沉淀而成。它立足于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却恰恰忽略了学生。”
在谈及改革的难度时,田老师略有沉思,他说,“难度很大!”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操作性强,适合教师高效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完全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正是因为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教师又很方便掌握,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这套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再加上建国后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更加强调这种统一和整齐划一,强调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标准化、程序化,这使得学生创造性、创新性受到了束缚。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向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冲击,开发和引进更有弹性和多样性的教育目标。”
田老师说,改革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念要改变。前30年我们解决了能上学和上得起学的问题,下一步是着重解决“上好学”和教育公平的问题,而“上好学”的内涵是质量问题,也就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都要激发出来。
在谈话中,田老师向记者描绘了他脑子里理想的课程模式——那就是教育能提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性,尽可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选择的空间。而不是现在这样用一种模式面对所有学生。
从1995年开始,田老师就将他的课程教学改革付诸实践,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在20多所小学校开展活动教学的实验,在课堂里提出“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增加课堂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究的兴趣得到满足,创新能力得到发挥。
“新课改是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立足点,带动整个教学改革,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观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田老师说,课堂教学改革远远没有完成,目前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