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儿童医院口腔科:一 聚焦“两会”关注“十二五”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44:59
一   聚焦“两会”关注“十二五”规划
1、材料一:北京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城市。据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信息,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30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表示,2010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将在部分小区试点居民阶梯水价,以每个家庭每月用水量为基数进行计算。阶梯水价是指将水价分为不同的阶梯,在不同的定额范围内,执行不同的价格。使用的水量在基本定额之内,采用基准水价,如果使用的水量超过基本定额,则超出的部分采取另一阶梯的水价标准收费。
⑴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论证实行阶梯水价的合理性。(9分)
⑴①价值决定价格。水资源紧缺使水的生产过程复杂化、人类劳动增加、价值量增加。(3分)②价格影响供求。实行阶梯水价,可以通过提高过度用水者的经济代价,降低用水需求量,促进水资源节约;可以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分)③有利于调整经济利益、调节经济活动、优化资源配置。(3分)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⑵ 请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国家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实现分配的公平?(10分)
⑵①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分)
②财政政策: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4分)税收政策: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4分)
材料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⑶ 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设立的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机构是支持公民行使什么权利?作为公民应该如何行使这一权利?(9分)
⑶①监督权(1分)
②在权利和义务上: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遵守宪法和法律,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2分)在基本原则上: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分)在民主监督的渠道上:通过信访举报制度,提出批评、建议;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公开发表意见;参加监督听政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活动。(4分)
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⑷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功能的理解。(10分)
⑷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2分)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分)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分)⑤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2、“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材料一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表
步骤
时   间
内               容

2008.3-2010.2
发改委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想

2010.2—2010.10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起草、通过

2010.10—2011.1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认证

党中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2011.3
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规划实施
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行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
(1)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体现的政治道理?(12分)
①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3分)
②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中央起草和通过《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过程是党不断探索和遵循执政规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3分)
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保证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3分)
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关注公众社会心态,表明党坚持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哲理。(8分)
①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1分)
②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的规划反映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发展着的。(1分)
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分)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1分)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
④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如果考生用“真理的条件性知识”回答可酌情给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8分)
①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④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⑤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每要点2分,学生回答其中四点,可给满分)
3、材料一: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上半年
财政收入
24.24
31
23.1
11.7
30.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2.09
17.24
14.47
8.83
13.63
材料二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与此前的规划有着很大区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定调“民富”。有关专家认为,全会把“民富”作为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藏富于民”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
(1)“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3分)08、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两者有所下降。(1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分)
(2)运用经济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12分)
(2)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税收等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农民收入。(12分)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从“国富”到“民富”转变的理论依据。(9分)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②价值观导向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藏富于民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9分)
(4)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藏富于民,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的原因。(6分)
(4)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藏富于民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政府要履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收入分配调节,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③我国政府是人民旨意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6分)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
材料一  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以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速下滑。针对这一变化,我国政府从容应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抓住时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效地扩大了内需,使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利好。2010年实现了经济较快、稳定增长,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有人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是严峻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原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12分)
(1)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3分)②危机是挑战,使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加。(3分)③危机还是机遇,使我们能够抓住时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分)④由于我国政府面临危机挑战时,能正确应对,从而能转危为机。(3分)
(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一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12分)
(2)①发展经济要趋利避害、防范风险。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会影响全世界,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4分)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因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需要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4分)③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分)
材料二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2010年初,深圳市几位搞动画创作的年轻人,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成功地将园林、水墨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入3D动画中,发明了一种新颖的数字创意技术,绝妙创意变成了老少皆宜的走俏商品,满足了社会需求。
(3) 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道理?(8分)
(3)①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发明数字创意技术,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分)②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发明数字创意技术,体现了文化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分)③加入3D动画产生了数字创意技术,体现了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④绝妙创意变成走俏商品,满足了社会需求,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2分)
材料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免费开放,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三馆”免费开放后,客流量井喷,也引发场所公共设施损坏严重、管理维护经费不足、秩序混乱、社会治安隐患等问题;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举止,在外宾面前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4)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为解决“三馆”免费开放带来的问题提几点建议。(10分)
(4)①政府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保证“三馆”有充足的经费。②政府要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③政府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维护“三馆”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④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要遵守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举止文明,维护国家形象。(本题最高得分为10分,提出的建议需要原理和实际举措相吻合。)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一五”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
表一  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
1.24
1.21
1.15
1.09
1.05
与上年相比(%)
-2.74
-5.04
-5.20
-3.61
注:2005年,我国政府宣布“十一五”时期将在当年基础上,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2010年这一指标有望完成。同期我国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
表二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情况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25.7%
24%
25.9%
25.5%
30.1%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12.9%
13.7%
13.2%
21.6%
15.5%
注:据有关资料,同期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50%之间,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维持在35%—45%之间;而世界各国的这两个指标则分别一般维持在20%―30%和60%—70%之间。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⑴结合表一、表二,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12分)
⑴①表1反映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表2反映了,我国投资与消费增长不协调,投资快于消费;与世界一般水平相比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过大。(4分)②依靠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5分)③投资和消费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们不仅要发挥投资、更要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3分)
⑵材料二中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到的“五个坚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0分)
⑵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道理。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体现了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的哲理。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的道理。④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体现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⑤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⑥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体现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道理。(每小点2分,学生只要答齐5点即可得全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但不得超过本小题总分。)
⑶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治学依据。(10分)
⑶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3分)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2分)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分)④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实践其宗旨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调动人民群众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分)
6、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材料一:《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两难”问题的解决,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共“舞”。(6分)
①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③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6分)
材料二:会议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2)、运用政党有关知识,分析在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之时,“十二五”规划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③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10分)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五中全会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制定方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明确追求“民富国强”,而不是以往的“国富民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此时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材料三: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有这样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值得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知识。(8分)
①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分)。③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分)。③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我国行政管理机关(2分)。
⑵、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实现“民富”?(8分)
①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2分);②优化分配格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2分);③不断提高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财政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分);④着力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2分)。
(3)、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注重“富民”的经济意义?(10分)
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②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体现;③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⑤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8、2010年10月15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材料一  《建议》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1)、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三大转型中任意选择一个,分析说明如何实现其目标。(12分)
从外需向内需转变: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②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③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
从高碳向低碳转变:①政府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企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③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绿色消费,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从强国向富民转变: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提高居民收入提供制度保证;②调整分配政策,协调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③在再分配领域,要通过税收政策和分配政策的调整,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大转型中任意选择一个,每一个要点4分,学生其他的答案要点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  《建议》强调,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建议》为什么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9分)
中国共产党: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民主执政;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4分)
人民代表大会: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人民的利益;②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决定权、监督权等国家权力,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3分)
人民政协:①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分)
材料三  《建议》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3)、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样。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8分)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4分)②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弘扬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分)
实现包容性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材料-2010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年。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4)、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要求。(12分)
①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分)②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实现三个转变: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由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节约能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能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6分)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道理?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审议通过《建议》,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②《建议》是在征求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我国政治活动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③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这个《建议》将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充分协商的基础上,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随后,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向十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征求意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便在全国实施。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说明中共中央、各民主党派、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在我国作出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重大决策总是先由中共中央提出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在我国作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中共中央要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充分协商。
③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我国重大决策要由国务院制定草案。
④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作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具有最高决定权,重大决策经其批准后,党的纲领、路线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⑤全国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为其主要职能,我国作出重大决策要向全国政协征求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