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好自己作文:健康指标2--健康指标的含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0:06:54

2 健康指标的含义

  第一节 你的健康指标及格了吗(1)

  健康,是一笔世界上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亚健康”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和耳边。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许多人也许没有看上去那么健康。

  是的,也许各种疲劳和损伤正在损害我们的身体,也许某种不容易发觉的疾病正潜伏在我们体内的某个器官中。如果粗心大意,很难保证我们的身体哪一天不会被负荷所压垮。

  人最宝贵的是健康,但人最轻视的也是健康,中国人尤其如此。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健康的,没有担心的必要。那么,你的身体现在的健康指标是怎样的呢?是良好还是及格,或者很差?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做一个健康指数测验:身体健康指标测试表日常生活中的症状和习惯是(√)否(×)01平常手指、脚趾容易冰冷 □ □02每天喜欢赖床或起不来 □ □03经常感冒 □ □04对某些东西有过敏症状 □ □05晚上经常失眠,睡眠情况不好 □ □06有抽烟喝酒或嚼槟榔的习惯 □ □07正在服用药物或吃补品 □ □08平时只吃素食 □ □09喜欢吃冷饮 □ □续 表日常生活中的症状和习惯是(√)否(×)10眼睛常感到疲劳 □ □11爱吃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 □ □12体表有黑斑或雀斑 □ □13容易晕车或晕船 □ □14筋骨经常酸痛 □ □15有抽筋现象 □ □16排便较不顺畅 □ □17时常干咳 □ □18常感觉有生理疼痛 □ □19健忘,记忆力差 □ □20容易紧张,感到工作压力大 □ □21头发枯黄,易分叉,易断裂,有头皮屑 □ □22牙龈常常流血,有蛀牙 □ □23指甲有白斑、条纹,易断 □ □24经常流鼻血,容易淤血 □ □25经常感到头痛 □ □26喜欢吃肉类 □ □27有贫血现象,易晕眩,体力差 □ □28爱吃油炸食品 □ □29不常吃青菜 □ □30每天吃水果的次数少于两次 □ □31不经常喝牛奶 □ □32不爱吃胡萝卜 □ □33平常喜欢吃快餐或零食 □ □34经常在饭店用餐 □ □35长时间在开空调的办公室工作 □ □36夜间视觉较差,怕光 □ □37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 □ □续 表日常生活中的症状和习惯是(√)否(×)38爱吃甜食 □ □39口干舌燥,嘴唇干裂 □ □40经常胃痛或胃酸过多 □ □41是正在怀孕的女士或正在哺乳期的女士 □ □42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 □ □43经常值夜班或熬夜 □ □44每天运动量少于半小时 □ □45有痤疮(粉刺) □ □上面的45个问题,列举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出现的症状或者习惯。如果你并没有这些症状或习惯,答案全部为“否”,那么你的身体健康指标是良好的。如果有哪些问题出现在你身上,那就说明你的身体里的某些营养缺失,你可以对应下面的解释中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如果某种营养物质的缺乏程度在50以下,为轻度缺乏,如果全部营养物质的缺乏程度都在50以下,那么,你的身体健康指标是及格的;如果单项数字之和超过50,则为中度缺乏,如果超过100,就是严重缺乏。无论是中度缺乏还是严重缺乏,都说明身体健康指数不合格,身体的健康很危险。

  统计结果营养素指标评估结果蛋白质维生素A+锌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卵磷脂纤维质钙+镁氨基酸+微量元素对照下面的解释,将每项营养素数据之和填入这个表格,即可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01: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

  02: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卵磷脂缺乏20。

  03: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

  04: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卵磷脂缺乏20;纤维质缺乏25。

  05:是。维生素B族缺乏9;卵磷脂缺乏20;钙+镁缺乏16。

  06: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钙+镁缺乏16。

  07: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08: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纤维质缺乏25;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09: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

  10:是。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

  11:是。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钙+镁缺乏16。

  12: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卵磷脂缺乏20;纤维质缺乏25;钙+镁缺乏16。

  13:是。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钙+镁缺乏16。

  14: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E缺乏20;卵磷脂缺乏20;钙+镁缺乏16;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15:是。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E缺乏20;钙+镁缺乏16。

  16: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卵磷脂缺乏20;纤维质缺乏25。

  17: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纤维质缺乏25;钙+镁缺乏16;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18:是。维生素B族缺乏9;钙+镁缺乏16。

  19:是。卵磷脂缺乏20。

  20:是。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钙+镁缺乏16。

  21: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卵磷脂缺乏20。

  22:是。维生素C缺乏11;钙+镁缺乏16。

  23: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

  24: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

  25: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卵磷脂缺乏20;维生素A+镁缺乏16;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26:是。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纤维质缺乏25;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27: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卵磷脂缺乏20;钙+镁缺乏16;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28: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E缺乏20;卵磷脂缺乏20。

  29:是。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纤维质缺乏25;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30:是。维生素C缺乏11;纤维质缺乏25。

  31: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钙+镁缺乏16。

  32:是。维生素A+锌缺乏16。

  33: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纤维质缺乏25;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34: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卵磷脂缺乏20;纤维质缺乏25。

  35:是。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C缺乏11。

  36: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

  37: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钙+镁缺乏16。

  38:是。维生素B族缺乏9;卵磷脂缺乏20;纤维质缺乏25。

  39: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

  40: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

  41: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卵磷脂缺乏20;纤维质缺乏25;钙+镁缺乏16;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33。

  42:是。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

  43: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

  44:是。蛋白质缺乏11;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卵磷脂缺乏20;钙+镁缺乏16。

  45:是。维生素A+锌缺乏16;维生素B族缺乏9;维生素C缺乏11;维生素E缺乏20。

  通过这个身体健康指标测试表,你应该已经清楚了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很少有人是完全健康的。绝大多数人的身体都存在着某些没有被自己察觉的问题。健康指数测验,不是为了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深深的忧虑,而是要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身体,改善自己的健康。所以,通过上面的测验后,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身体健康指数很差,那也不要惊慌、忧虑。只要及时认真调养,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生活,健康还能回到你的身体中。

  健康的各项指标,是通过对人体的各个系统的检查得来的。因此,要详细了解人体的各项指标,就要从分别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指标入手。

  构成人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着细胞间质。细胞间质是由细胞产生的不具有细胞形态和结构的物质,它包括纤维、基质和流体物质(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对细胞起着支持、保护、联结和营养作用,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众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由细胞间质组合成的细胞群体叫做组织,人体组织有多种类型,一般传统地将之属于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以一种组织为主体,几种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器官。一系列执行某种同一功能的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构成人体的系统有:循环系统——将执行新陈代谢的各系统联系起来,为它们提供营养物质并运输代谢产物;神经系统——包括中枢部分的脑和脊髓以及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是人进行劳动、位移与维持姿势等各项活动的结构基础;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消化系统——担负摄入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残渣排出;泌尿系统——排出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极产物;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并形成新个体以延续种族;感觉系统——人体特殊感受装置,它们感受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产生适当的应答;免疫系统——由骨髓、胸腺、淋巴、扁桃体、脾脏、盲肠与许多免疫细胞构成的网状系统,能自动对抗外来有害物质,清除坏死的细胞。它的主要职能是帮助身体抵御污染物、病毒、细菌的入侵,免疫系统还能防止在细胞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基因错误。

  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对机体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机能活动、新陈代谢起着十分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体各系统既具有本身独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又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和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统一的整体活动和高级的意识活动,以实现与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的高度统一。所以,人们有必要知道这些系统的正常指标,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检查,保证健康。

 

  第二节 循环系统指标详解(1)

 

  循环系统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管道连接而成,由于其中所含的液体成分不同,可分为心血管系统及淋巴系统两部分。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在心血管系统的管道内,缓缓流动着血液。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在淋巴管道内,流动着淋巴液。

  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起血泵的作用。动脉输送血液离开心到身体各部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引导血液回心,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动脉与最小静脉之间,管壁极薄,具有渗透性,呈网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血液在毛细血管流动缓慢。血液一部分液体(含有氧、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极薄的毛细血管壁到组织间隙内成为组织液,再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含有代谢产物的组织液,除由毛细血管回收沿着静脉回流入心外,还通过淋巴系统回流入静脉,所以淋巴是静脉的辅助管道。

  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人体不断地把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氧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输送到身体各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同时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分别送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人体循环系统的指标,主要是通过对心脏以及血液的检查得出的。

  一、心功能正常指标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他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成年人的心脏重约300g,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ml,则每分钟约泵5L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做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kg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做的功。

  心功能的正常指标有以下几方面:健康正常心率:平均为75次/分钟每搏排血量:男9553±56ml/次;女7699±41ml/次心排血量:男644±032L/min;女549±0291/min心脏指数:男4±05L/min/m2:女37±05L/min/m2喷血(射血)分数:042~080(42~80%)左心室舒张末压:0533~107kPa(4~8mmHg)肺毛细血管总阻力:046~10kPa(35~75mmHg)周围血管总阻力:1300~1800dyneseccm-5周围血管阻力:800~1200dyneseccm-5肺小动脉阻力:47~160dyneseccm-5肺总阻力:200~300dyneseccm-5每搏做功指数:45~75g/m2/次臂至舌循环时间:9~16(平均12)sec臂至肺循环时间:4~8sec肺至舌循环时间:45~10sec右房平均压:0~0677kPa(0~5mmHg)右室收缩压:20~40kPa(15~30mmHg)右室舒张压:0~0677kPa(0~5mmHg)中心静脉压:0588~0981kPa(60~100mmHg)健康血压标准:160/107kPa。187/120kPa以上(含187/120kPa)为高血压Ⅰ期;213/133kPa以上(213/133kPa)为高血压Ⅱ期;240/133kPa以上(含240/133kPa)为高血压Ⅲ期。

  二、健康血液化验的正常指标血液是在血管中流动的红色不透明的、具有一定黏度的液体。它对人的生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血液在流经肺部的过程中可以摄取外界的氧气。而且,消化道摄取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血液转运到全身各处组织。在组织中,血液接受细胞新陈代谢的产物及废物,将二氧化碳转运到肺部,将尿素转运到肾脏等各种排泄器官。此外,血液还具有抵抗病毒、细菌等的作用。

  血液约占人体重的8%左右,是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的。有形成分是由人体的胸骨、肋骨、脊柱、骨盆等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指可以形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细胞。这些细胞在各种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分化而来的。

  有形成分约占血液容积的40%~50%,其余部分为血浆。血浆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其中多为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血浆蛋白的60%是白蛋白,40%是球蛋白。白蛋白起到保持血液渗透压、输送各种物质的功能。球蛋白与白细胞一起承担防止感染及免疫作用。纤维蛋白原是控制血液凝固过程关键环节的蛋白质。

  血液在一般情况下呈流动性,一旦流出血管会迅速凝固。在血小板及血液中的某些蛋白质(称为凝血因子)的作用下,溶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这种凝块中存在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液凝固后残留的液体呈黄褐色透明,称为血清。血清中不含血浆中与血液凝固有关的蛋白质。

  因为血液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都有密切联系,因此,人们常通过对血液的检测检查人体的健康状况。血液的正常指标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项:(1)全血葡萄糖:39~56mmol/L(70~100mg/dl)尿素:32~70mmol/L(19~42mg/dl)尿素氮:32~70mmol/L(9~20mg/dl)非蛋白氮:143~250mmol/L(20~35mg/dl)尿酸:男性:143~420umol/L女性:90~360umol/L肌酐:男性:70~115umol/L女性:44~80umol/L肌酸:15~46umol/L(2)红细胞正常指标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此外,红细胞还在人体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人体红细胞的正常指标有以下几项:总血量:65~90ml/kg全血比重:男1054~1062;女1048~1062。

  血浆:1024~1029渗透压男子红细胞平均含量:45×1012~55×1012个/L(450万~550万个/mm3)女子红细胞平均含量:40×1012~50×1012个/L(400万~500万个/mm3)(3)血红蛋白指标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红细胞运输氧气、二氧化碳以及缓冲人体酸碱平衡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血红蛋白,红细胞将完全没有一点用处。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进行更新。当红细胞发生破裂时,血红蛋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

  血红蛋白是以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g)为单位来测量的,我国正常成年男子约为12~16g;女子约为11~15g。

  (4)白细胞指标白细胞又叫白血球或白血细胞,可分为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是人体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做变形运动,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依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粒细胞与无粒细胞两大类。粒细胞依其颗粒染色特征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依其功能又分为若干种。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多样的,在机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人体白细胞的正常指标有以下几项:正常成人白细胞(WBC)计数为4~10×109/L,新生儿为15~20×109/L,8个月至2岁婴儿为11~12×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单核细胞:003~008(3%~8%)。

  嗜酸性粒细胞:50×106~300×106个/L(50~300个/mm3)。

  (5)血小板指标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胞质脱落而成,但它并非只是细胞碎片,它有一定的结构,能进行新陈代谢,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2000~7000个血小板。寿命7~14天。呈双凸圆盘状,大小不一,直径2~4微米,受刺激而活动时,伸出伪足,成为不规则形或棘球状。血小板外有一层质膜,质膜表面有一层酸性黏多糖的糖衣。血小板质膜上的磷脂化合物含有血小板第3因子。糖衣和血小板第3因子参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过程,并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提供吸附表面,促进血凝(使凝血酶原的激活加快2万倍)。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分泌、收缩血块等活动,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血管破损时,它有引起血栓形成而又溶解的两方面作用,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保持血管壁的完整。

  血小板的正常指标为:人体血小板平均含量: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出血时间测定:(Duk法)1~3min;(lvy法)05~6min凝血时间测定:(毛细管法)3~7min;(玻片法)2~8min;(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0sec为消耗正常血块收缩时间:30~60min开始回缩,18h后明显收缩,24h已完全收缩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45sec凝血酶时间:13~17sec复钙时间:15~3min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正常值在4~6min内,基质血浆凝固时间为9~11sec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10~15sec全血凝块溶解试验:正常人在24~48h内不发生溶解(6)健康血脂正常指标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但通常所指的是血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它们是供应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构成细胞的基础原料,还参与体内的激素等重要生命物质的合成,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正常人体内的脂类物质的吸收、生成与消耗、转化维持动态平衡,所以血脂含量基本恒定不变。当它们中的一项或多项超过合适水平时,便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本身几乎不引起症状,常不被患者所觉察,只有依靠血脂检测确定诊断。

  血脂的正常指标有:总胆固醇:28~57mmol/L甘油三酯:056~230mmol/L胆固醇脂:28~60mmol/L(110~230mg/dl),占总胆固醇的070~075(70~75%)高密度脂蛋白:男性:080~168mmol/L;女性:090~1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168~453mmol/L磷脂:17~32mmol/L(130~250mg/dl)

 

  第三节 神经系统指标详解(1)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由神经组织构成的,在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协调中心。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是神经组织最集中、构造最复杂的部位,存在有控制各种生理机能的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其中,同脑相连的称为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称植物性神经。各类神经通过其末梢与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它控制与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它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统一。

  一、神经的正常指标

  神经系统内最主要的部分是大脑。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大脑的健康程度,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智力水平、运动能力等等。因此,对大脑的健康,我们应该格外关心。

  检测大脑是否健康最常用的指标是通过脑电图得来的。

  脑电图是用脑电图机将脑细胞的自然放电放大数百万倍,用笔描记到纸上所成的图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把搜集到的脑电信息转换成信号,记录到磁盘或磁带上,再通过显示器显示原始的脑电图曲线以及重组的各种图像,我们称之为脑电地形图。近些年来,又有同步记录脑电图及拍摄病人发作时情景的视/像监测脑电图机的问世,使人们能进一步了解脑电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县以上的医院,都有脑电图机和脑电地形图机,也有一些医院具备条件,可做视/像同步长时间监测脑电图检查。

  目前常用的脑电图检查有以下几种:

  常规脑电图检查——常规脑电图是在病人清醒或睡眠状态下描记的脑电图。

  剥夺睡眠脑电图检查——对一些诊断困难,清醒时脑电图正常,又难以记录到睡眠状态脑电图的病人,可以采用剥夺睡眠诱发,有助于提高某些病人的癫痫性放电的检出率。

  睡眠脑电图检查——当被检者常规脑电图正常或处于边缘状态时,为了进一步确定诊断,需做睡眠脑电图。

  发作及发作间歇期视/像同步脑电图监测——带有摄像机的脑电图记录仪,可长时间记录脑电图,并同进拍下人的临床表现。

  颅内脑电图检查(侵入性脑电图检查)——通过开颅手术,直接把深部电极放置到脑表面。

  正常脑电图随年龄变化而演变,且个体之间有差异。

  正脑电节律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正常脑电波节律(Hz)3个月3~4

  续 表

  年龄正常脑电波节律(Hz)5个月51岁6~72岁7~83岁87岁915岁以上10

  脑电图检查中常见的波形有以下几种:

  1α节律

  是一种频率为8~13次/秒,波幅10~100μV的正弦形节律。这是脑电图的基本节律,主要出现在大脑球后半部,特别是在枕部的描记中,安静及闭眼时出现最多,波幅也最高,当睁眼或思考问题时,α节律可抑制。

  2β活动

  是指频率为14~30次/秒,波幅在5~20μV之间的一种低波幅电活动。当β活动占优势时,其波幅可达50μV。β活动属于快活动(频率高于α节律的活动称快活动)。当被检者思考问题,或有明显焦虑、抑郁,或使用镇静药物时,β活动明显增多,β活动波幅增高多数是神经细胞兴奋增高的表现。

  3θ活动

  是频率为4~7次/秒,波幅为10~120μV的脑电波活动。正常的儿童,可以θ活动为主要脑电背景活动。

  4δ活动

  是频率为05~35次/秒,波幅为10~200μV的一种慢活动。除年幼的儿童和睡眠期外,δ活动通常是不正常的脑电活动。如它只存在于脑的某个部位,往往提示那个部位的脑组织有实质性的病变,如肿瘤和脑梗塞。

  θ活动与δ活动都属于慢活动,在正常人中常见于婴儿至儿童期,以及成年人的睡眠期间。在病理状态下局限性的慢活动出现于局限性癫痫、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性血肿、脑血管疾病等,有定位诊断价值。弥漫性的慢活动出现于某些感染、中毒、低血糖、颅内压增高和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慢活动也是脑抑制过程反映,它的波幅降低表示抑制加深。

  5κ节律

  主要出现在额颞部,频率为6~12次/秒,波幅为10~40μV的节律。睁眼时一般不抑制,记忆与思维时最易出现。

  6μ节律

  是在中央区出现的频率为7~11次/秒的节律,常为弧形,与希腊字母μ相似,见于3%~13%的正常人中,常被握拳所抑制,在睁眼时不消失。老年人少见。眼、闭眼对其无影响。疲劳、对侧肢体受刺激、对侧肢体运动或被检者思考问题时,μ节律抑制。

  7λ波

  在枕区出现的频率为3~5次/秒,波幅10~40μV的正相尖波,常为注视所诱发。

  8顶尖波

  主要是负相尖波,在顶区最明显,如成对出现的象“驼峰”又称“双顶驼峰”,常出现于浅睡期。

  9棘波

  是一种短暂的周期小于80ms、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过度兴奋的高波幅的表现,见于局限性癫痫。多棘波为2个以上棘波组成的棘波群,见于肌阵挛性发作。棘节律的频率为20~30次/秒,持续出现的有规律棘波,见于癫痫大发作。4~6次/秒正相棘节律,多见于青少年,一般在睡眠中出现,成人可在觉醒时出现,多在颞枕区。

  10尖波

  尖波又称锐波,是一种周期大于80ms或小于20ms的三角形波,常见于局限性癫痫,频率为4~6次/秒。正相尖节律,见于精神运动性癫痫。三相尖波见于肝昏迷。

  棘波和尖波是一次微小的脑电发放。当这种异常放电扩展影响到更多的脑细胞,足以引起行为的改变时,就引起一次真正的临床发作。因此,如果脑的某个区域有反复的棘波或尖波发放,往往提示此区为癫痫病灶区。

  11慢波

  脑电图波的节律快慢与患者的年龄、觉醒状态有关。异常的慢波分布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全脑性的。引起慢波产生的最常见原因是癫痫发作后,如发作后数天慢波仍然存在,说明脑有实质性的损伤,需要进一步探求其原因。

  局灶性慢波特别应该引起注意,因为其往往与脑的局部性损伤有关,如脑的挫伤、中风或肿瘤。如果患者的脑电图出现局灶性慢波,而非局灶性棘波,又有癫痫发作,则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如MRI、CT等,以便确定脑病变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为弥漫性慢波,提示脑功能的急性损害,如代谢障碍、缺氧、感染或严重的颅脑损害意识障碍。

  12棘—慢波

  棘—慢波是由一个棘波和一个慢波组成的复合波,棘波的周期小于80ms,慢波的周期在200~500ms之间,见于局限性癫痫。棘—慢节律为持续出现的有规则棘—慢波,见于癫痫小发作。多棘—慢波是由2个以上的棘波和一个慢波组成的复合波,见于肌阵挛性发作。6次/秒的棘—慢活动,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出现,一般认为是癫痫放电形式之一,也可见于昏厥或腹痛等病人。

  13尖—慢波

  尖—慢波是由一个尖波和一个慢波组成的复合波,尖波周期在80~200ms,慢波的周期在500~1000ms,见于局限性癫痫,尖—慢节律见于失神小发作。

  14高度失调

  高度失调为不规则和高波幅慢活动,混杂以棘波、尖波,一般不会形成典型的复合波,以阵发性或游走性出现,见于婴儿痉挛症。

  15爆发性抑制活动

  即在平坦活动的背景上,突然出现高波幅慢活动,可合并尖波和抽搐,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广泛性损害的表现,见于婴儿痉挛症、恶性胶质瘤、脑炎和麻醉过深者。

  (1)成年人正常脑电图的标准①由α波和快波组成,只有少数慢波,散在性θ波占10%~15%以下,无明显δ波。

  ②α波和快波显示正常的分布,即α波主要分布于枕顶区,快波分布于额、颞前区。

  ③左右对称部位的α波频率差不应超过20%,枕部的波幅差不超过50%,在其他部位不应超过20%(惯用右手的人,由于左侧半球传入冲动较多,α波受抑制,所以右侧半球波幅较高)。

  ④波幅不应过高,α波平均波幅小于100uV,β波应小于50uV。

  ⑤不出现棘波、尖波等发作波。

  ⑥在睁、闭眼,精神活动及感觉刺激时,α波应有正常反应。

  85%的正常人可以是上述脑电图波形,15%则可有轻度异常改变。正常脑电图可分为四型:α形脑电图、β形脑电图、低电压脑电图、不规则脑电图。

  (2)成年人异常脑电图标准成年人脑电图中有下列标准中任何一项,都属异常脑电图。

  ①基本节律的优势频率在8次/秒以下的慢波(广泛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或优势的基本节律为14次/秒以上的高幅快波(30uV以上),但低幅快波图形一般属于正常。

  ②基本节律中混有发作性慢波,即慢波频率为05~3次/秒δ波者为异常(广泛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

  ③基本节律的平均振幅异常高(15uV以上,广泛中度异常)或相反的基本节律成为平坦,有时只有低波幅的不规则慢波(广泛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

  ④给予各种醒觉刺激(如睁眼)时不出现基本节律的一侧性或两侧性抑制(局限性异常或广泛性轻度异常)。

  ⑤基本节律的振幅在左右对称部位之间有恒定的20%以上差异为局限性异常。但在枕部有50%以上差异时才有诊断意义。此外,左右对称部脑电图的平均周期(或平均频率)有10%以上的差异时为局限性异常。

  ⑥出现棘波、锐波、棘—慢波或锐(尖)—慢波或经过诱发试验而产生异常波时(局限性或广泛性异常)。

  ⑦出现阵发性或爆发性慢波或快波时,或者经过诱发而产生以上异常波时(局限性或广泛性异常)。

  ⑧正常睡眠时出现快波、顶部峰波、锤波、k—综合波等,即有明显左右差异或有一侧性缺乏(局限性异常)。

  (3)儿童正常脑电图①清醒时不出现高波幅的广泛性δ波。

  ②自然睡眠中不出现50uV以上的广泛性β波。

  ③慢波不是恒定在局限在某个部位。

  ④睡眠时顶部峰波、纺锤波、快波,不是恒定的在一侧缺乏或减弱。

  (4)儿童异常脑电图标准①基本节律减低或增高。

  ②各区波幅明显减低或增高。

  ③出现棘波、尖波、病理复合波或高度失律,以及爆发性抑制活动或平坦活动等。

  ④两侧显著不对称。

  ⑤有局限性改变。

  脑脊液检查正常指标对照表项目疾病压力外观细胞数细胞分类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定性定量mg%mg%细菌正常卧位93~107kPa无色透明<8个单核-20~40mg%50~80700~760-化脓性脑膜炎明显增高浑,有块显著增加以多核为主 ++以上显著增高明显减少稍低可发现致病菌结核性脑膜炎增高微浑,毛玻璃样,静置可形成薄膜增加至几十至几百 早期多核为主,晚期以单核为主++增加减少显著减少薄膜易找到抗酸杆菌

  病毒性脑膜炎稍增高结成微浑增加至几十至几百 以单核为主 +~++轻度增加正常正常-续 表项目疾病压力外观细胞数细胞分类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定性定量mg%mg%细菌流行性乙型脑炎稍增高清晰或微浑 增加至几十至几百 早期多核为主,稍晚以单核为主+轻度增加正常正常-脑脓肿(未破)增高无色或黄色微浑稍增加以单核为主 +轻度增加正常正常有或无脑肿瘤增高无色或黄色 正常或稍高 以单核为主 ±~+轻度增加正常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稍增高血性增高以红细胞为主+~++轻度增加多增高正常-二、儿童神经正常指标的目测方法检查神经系统的科学仪器只有医院才具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因此,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来检测神经是否健康。

  通常,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一旦神经系统的健康有问题,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但是,如果新生儿的神经健康有问题,就很难发现了,而大多数神经疾病正是因为在新生儿时期没有得到及时发现与治疗造成的。

  其实,对新生儿神经健康的检查,也是有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的。具体检测指标如下: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对出生仅半个小时且醒着的新生儿,当你用手指或乳头抚弄其面颊时,会转头、张嘴,并有吮吸、吞咽动作,有如吃奶一样。这种反射在9个月后消失。

  定向反射:婴儿出生12~24小时后,就会把眼睛转向光源;强的响声还可使其停止吮吸动作。

  抓握反射:触摸出生两三天的新生儿的手掌时,其会握紧拳头,这种反射4个月时消失。

  巴布金反射:新生儿躺着时,按住其手掌,头就会转来转去,嘴巴张开,就像打哈欠一样。6个月后这种反射消失。

  巴林斯基反射:用手指轻划婴儿脚底外侧,由脚跟至脚尖,脚趾会像扇形样地张开。6~9个月后这种反射消失。此后,再触划其脚底时脚趾就会朝里弯曲。

  防御反射:儿童出生后头几天就能对温度或疼痛刺激产生泛化性反应,也就是说刺激其某一部位,会引起全身性的反应,如呕吐、打喷嚏、眨眼、打哈欠、瞳孔反射等。这种反射是不会消失的。

  惊跳反射:当新生儿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响声等时,就会伸开双臂、双腿,手指张开,背部伸展或弯曲,以及头朝后仰又迅速收回。这是一种全身动作,在新生儿躺着时看得最清楚。4个月后这种反射消失。

  游泳反射:将新生儿托起面部朝下,其四肢就会做游泳动作。6个月前将新生儿仰卧在水里其会表现有不经意的游泳动作;8~9个月后才表现为较随意的游泳动作。

  行走反射:托着新生儿的腋下让其光脚板接触平面,其会做迈步动作,看上去非常像动作协调的行走。这种反射在8周后消失。

  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缩起脚背碰桌面边缘时,其会做出与小猫动作相似的蜷缩动作。这种反射也在8周左右后消失。

  以上这些反射,有些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成熟而受到抑制,在一定的时间内消失了;有些则具有明显的保护人体的作用,不会消失。凡有上述反射者,一般说明其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否则就有可能是不正常的表现。特别是某些婴儿如缺乏多种无条件反射,其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则较高,可请医生做进一步检查诊断。

  第四节 运动系统指标详解(1)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首要的功能是运动。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动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通过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众所周知,人的躯干形成了几个体腔,颅腔保护和支持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腔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脏器;腹腔和盆腔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脏器。这些体腔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构成某些体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侧壁,胸廓的肋间隙等,或围在骨性体腔壁的周围,形成颇具弹性和韧度的保护层,当受外力冲击时,肌肉反射性地收缩,起着缓冲打击和震荡的重要作用。

  一、骨骼的健康标准

  骨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骨健康的指标是骨强度,骨强度取决于骨质量和骨量两个因素。

  在人的一生中,骨量是不恒定的,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性。

  人到30~40岁时,体内骨数量积累达到一生中的高峰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数量开始减少。这些变化包括:总体矿物质含量进行性减少,皮质骨变薄,骨小梁减少。女性40岁,男性40~50岁骨髓腔开始进行性扩大。其中,下肢变化比上肢更明显,尤其股骨上段更显著。全身松质骨数量减少更为明显。其中,椎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髂骨等部位是松质骨骨质疏松的突出部位,并与骨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骨量可以通过骨密度仪得以准确地测量。国内目前对此还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而骨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与骨骼的结构、骨转换率、矿化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1骨骼结构包括骨骼的大体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方面。大体结构主要指骨骼的几何形状和骨骼大小。比如体内长骨的主要功能是承重,对刚度的要求远高于韧性,管状皮质骨结构使骨骼的抗弯曲能力增强。而椎体骨的主要功能是缓冲压力,对韧性的要求高,其内充满了多孔海绵样网状结构的松质骨,在受压时如同弹簧那样改变原有的长度吸收能量。松质骨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减轻了由实体构造带来的骨骼重量过大。骨骼大体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骨折发生率在性别和人种之间的差异,比如女性的骨折发生率高于男性,白种人较黑人和黄种人更易发生骨折。

  微观结构是指骨骼内部的微细构造,以前骨骼的内部微细结构需要通过骨骼的有创活检,采用骨组织计量学的方法来分析。

  2骨转换率的高低,决定了骨质量的优劣。骨转换率代表了骨重建的活跃程度,而骨重建是指去除局部的旧骨代之以形成的新骨,骨重建由骨重建单位(BMU)来完成。BMU骨负平衡最终将导致骨骼结构损伤,如皮质骨变薄,皮质骨内穿孔,骨小梁变薄、断裂和骨小梁消失。这样的结构变化致骨骼出现微损伤和最终发生骨折。男女骨质疏松症患者松质骨丢失的量相似,但男性松质骨丢失主要以骨小梁厚度改变为主,女性主要以骨小梁断裂为主。骨小梁断裂比骨小梁变薄所带来的椎体骨骼强度降低更为明显。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骨重建活跃,BMU内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寿命和功能变化,破骨细胞的生存期变长,成骨细胞的生存期变短,骨吸收多于骨形成,最终导致骨骼的负平衡出现骨质疏松症。

  骨转换是骨骼内部动态的、积极的活动。通过骨转换使骨骼内部微损伤得以修复。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内部的微损伤会进行性增加,出现微损伤累积,需要合理的骨转换来修复这些微损伤,才能维持适当的骨强度。成骨细胞在骨形成的过程中所分泌的Ⅰ型胶原,需要经一定的时间成熟后,才能有羟基磷灰石的沉积矿化。骨骼中Ⅰ型胶原异常会严重影响骨骼的质量,如成骨不全就是由于Ⅰ型胶原的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骨骼极易脆裂的疾病。

  3骨矿化水平:合理的骨矿化水平对维持骨质量也至关重要,体内不同位置的骨骼因为功能的需要,要求维持不同的矿化程度。如矿化较少的鹿角,尽管刚度不足,但是其充足的韧性满足了其抵角相搏而不折的需要。耳内的听骨矿化度达到90%,赋予了其足够的刚度,满足了声音传导的条件。但矿化不足和矿化过度均会减低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当骨骼的矿物质含量超过65%时,骨对抗微损伤的能力就降低,典型的疾病如骨硬化症和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硬化症患者尽管骨矿含量明显增加,但是骨骼刚硬而易碎,吸收少许能量就会发生骨折。骨软化症/佝偻病患者骨骼中矿盐含量减少,但是骨骼的变形能力增强,轻微负荷就会出现骨骼弯曲,如下肢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

  4骨密度指标。骨密度的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主要指标。骨密度测定临床应用广泛,全身扫描图像可以得到几组骨骼的骨密度数据,如颅骨、脊椎、左右上肢、左右肋骨、左右下肢、胸腰椎、骨盆等。

  骨密度值是一个绝对值,以每平方厘米克(g/cm2)为单位。目前较为可靠的测定骨密度的方法有:双能量骨密度测定、超声波骨密度测定、CT骨密度当量测定,测量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不同的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均不相同,所以人们通常用T值和Z值来判断自己的骨密度是否正常。

  T值与Z值都是相对的数值,一般的骨密度仪会根据病人资料自动算出T值和Z值数据。T值是将你检查后所得到的骨密度(BMD)与健康30~35岁年轻人的骨峰值作比较,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SD)数。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指标,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用T值来判断自己的骨密度是否正常。T值正常参考范围在-1至+1;当T值低于-25时为骨质疏松。Z值是将你检查所测得的BMD与你同龄人群的BMD作比较。虽然Z值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意义不大,但是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骨代谢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骨密度也是评价运动训练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运动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增加骨密度和骨骼强度,防止和延缓骨质流失。运动训练中掌握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价训练效果、防治运动性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有利于改善骨代谢和提高骨密度。当骨密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雌性激素下降、钙的摄入量不足等而出现偏低情况(俗称“缺钙”)时,应增加钙的摄取量并加强体育锻炼。

  二、肌肉的健康标准

  肌肉的健康难以用统一标准来判断。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用是否患有肌肉疾病来判断肌肉健康与否。

  肌肉疾病大体可以分为:①由肌细胞自身异常引起的肌肉疾病。②由感受神经传来的刺激的受体异常引起的肌肉疾病。③由包绕肌肉的环境——血液的异常引起的肌肉疾病。

  由肌细胞自身异常引起的肌肉疾病称为肌营养不良症。由感受神经传来的刺激的受体异常引起的肌肉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由包绕肌肉的环境——血液的异常引起的肌肉疾病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包括血钾减少引起的周期性四肢麻痹、低钾性肌病,由攻击肌肉的免疫异常引起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

  1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近心端肌肉,即肩部、腰部肌肉的肌力下降的疾病。利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这些肌肉的肌细胞逐渐缓慢死亡,变成脂肪。大多数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在人3~5岁左右发病,出现不能行走、难以上下台阶、易跌倒等与行走有关的异常。之后出现肌力下降,蹲下后不能立刻站起,需要双手扶床或双手扶膝才能站起。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患者需要转身仰卧,然后以双手支撑床边、膝部等处顺次攀扶,方能直立。此时给人以攀登的感觉,称为攀登样直立。无法使用手足的近心端肌肉是肌营养不良症所特有的症状。

  背部肌肉发生萎缩,使脊柱逐渐弯曲。脊柱是由两侧的背肌均衡支撑的,当这种均衡的支撑消失时,因为重力的作用,脊柱可以发生侧凸,称为脊柱侧凸。

  检查主要包括血液检查、肌电图、MRI和肌肉活检。血液中CK(肌酸激酶)明显升高,肌电图示较正常波幅小的肌病型变化。MRI可以发现由肌肉脂肪化而引起以近心端肌肉为中心的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作出诊断。根据发生障碍的肌肉,可以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分为许多类型。

  Duchenne型最为多见,病情重,全身肌肉发生障碍。现已探明此病是由正常的肌细胞膜上的被称为营养不良素的蛋白质完全缺乏所致。因为缺乏营养不良素,所以肌肉逐渐缓慢发生溶解。因为营养不良素存在于X染色体上,所以女性不发病,而只有男性(性染色体为XY)发病,称为X性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在3~5岁左右发病,表现为行走障碍,到10岁左右已不能行走,到20岁左右已瘫痪卧床。在20岁左右会因呼吸衰竭或脑功能衰竭、感染性疾病而死亡。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遗传方式相同,都属于X性染色体隐性遗传。不同之处在于此型症状轻、进展缓慢。患者在30岁左右仍可以行走。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变异比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轻。

  通过白细胞的DNA分析可以发现,约有60%的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素基因的异常。余下的30%~40%的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存在点突变,变化非常微小,无法通过DNA分析发现。此时需要进行肌肉活检,对营养不良素进行染色。如果存在异常的话,肌细胞膜上无被染色的营养不良素,因此可以作出诊断。

  另一种比较多见的类型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主要表现为四肢近心端肌肉缓慢发生障碍。一般不危及生命,患者生存时间长。

  2肌强直性营养不良

  患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时,患者一旦出现肌肉收缩,就会长时间地保持这种收缩状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松弛,这种状态就是肌强直。其属于一种肌细胞缓慢发生坏死、萎缩的肌营养不良症,具有全身出现各种症状的特点。

  患者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病,自觉握力下降,手握紧后不能立刻松开。但是因为疾病进展比较缓慢,所以有许多患者未意识到自己患病,有时是因为心电图异常才得以发现。虽然可以较容易地通过手握门把手来完成开门的动作,但是将手从门上离开却需要数十秒的时间。

  绝大多数的肌肉疾病都是由靠近躯干的近心端肌肉开始出现肌肉障碍,但是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却是从手指尖或足尖开始出现障碍。其发病频率为平均每10万人中出现4~5名患者,是肌萎缩性疾病中最多见的。

  此病可以出现全身异常,首先出现额部变秃。女性出现眼眉稀疏、秃发。有时也可以以眼睑下垂、白内障为首发症状。

  患有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的母亲所生出的患有先天性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的孩子,其口唇呈现出特征性的形状。口呈现出口唇突出无肌力的特征性的鱼口样,造成哺乳困难。

  四肢肌肉从远心端开始缓慢出现肌力下降,难以用脚尖站立。颈部肌肉萎缩明显,在平卧位置难以抬起头。咽喉部肌肉出现障碍而引起鼻音加重。颞侧面肌变薄,颈部肌肉(胸锁乳突肌)明显变薄、肌力下降。当心肌受累时,可以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许多患者因心功能衰竭而死亡。

  虽然通过治疗可以抑制肌强直现象的发生,但是无法阻挡疾病的不断进展。患者多在50岁左右因心功能衰竭或肺炎而死亡。

  先天性肌强直又称为Thomsen氏病。此病也可以出现类似于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时的一旦握拳就难以松开的症状。但此病不出现肌力下降及肌肉萎缩。此病属于良性疾病,有时反而会发现肌肉肥大。

  3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多发于40~50岁。肌炎的发病较为缓慢,在2周~3个月内逐渐恶化。其症状为手足的近心端肌肉,即肩部、上肢、腰部、大腿处的肌肉受累,出现无力和肌肉痛。

  在2~3周内急速恶化时,患者会因无力而就诊,而老年人在3个月内缓慢出现无力时,常被当做是老化现象而被忽视。

  除了出现四肢近心端肌肉无力以外,还可以出现由咽喉部肌肉障碍而引起吞咽障碍,严重时可以出现呼吸肌障碍。不管有无肌肉的炎症,都不引起发热。

  皮肌炎时,除了可以出现由多发性肌炎而引起的无力以外,还可以表现出皮肤的症状。特别是出现手和手指甲侧的皮疹,面部和颈部、胸部出现红色皮疹。这些皮疹干燥后,从皮肤上脱落。此外,肘部和膝部也可以出现皮疹。皮疹的发生有一定的特征性。

  除了肌肉无力、皮炎的症状以外,患者还可以出现关节疼痛和遇冷时手掌变白的雷诺现象。

  4周期性四肢麻痹、低钾血症性疾病

  周期性四肢麻痹的患者可以在数小时内出现四肢近心端肌肉,即颈部、肩部、上肢、腰部、大腿等处无力。此时肌肉松弛,肌张力消失。其包括遗传性发病的类型和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巴泽多病、Basedow病)等其他疾病的类型。

  此外,还包括发病时血钾下降的低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及发病时血钾升高的高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

  低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的患者多为男性,特别是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男性。肌力消失从下肢的近心端肌肉可以出现,不久就引起手、颈部肌肉肌力消失。不侵及眼球运动的肌肉和呼吸肌。严重时可以累及心肌,出现生命危险。

  诱发四肢麻痹发作的原因主要为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遇冷、疲劳。引起血钾下降的原因包括过多服用中药中的甘草等情况。

  遗传性周期性四肢麻痹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第1染色体发生异常。其特征为血钾明显下降。

  高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多是遗传性因素所致。其诱因为剧烈运动后突然休息和遇冷等。

  此病多在白天发作,患者出现面肌和舌肌强直。高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基因位于第17染色体。

  包含日本人在内的东方人中,伴有巴泽多病的低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非常多见。当发生周期性四肢麻痹时,首先必须测定脉搏。如果存在巴泽多病的话,多数患者的脉搏可以增加到100次/分以上。其他症状还包括眼球凸出、双眼炯炯有神、手指震颤等。

  患者即使正常规律进食,仍会出现体重下降、好出汗。当将紧握的手松开时,可以发现手掌中出汗。血液中除了总胆固醇指标以外,甲状腺激素增加。通过这些症状、体征及检查,可以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5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的初期症状为一到傍晚就出现身体发沉、易疲劳、复视、眼睑下垂。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反复运动时体力逐渐下降,在休息一段时间后,体力又会恢复。

  此病多见于20~30岁左右的女性,也可以见于40岁以后的男性。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除了出现眼部症状以外,还可以出现吞咽困难、出现鼻音,甚至出现手足肌肉进行性肌力消失、舌等处肌肉萎缩等。不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无法吞咽食物。

  6线粒体脑肌病

  线粒体位于细胞中,在细胞的新陈代谢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线粒体的先天性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称为线粒体脑肌病,属于非常严重的脑和肌肉疾病。线粒体脑肌病中包括许多类型。既有出生时就存在的致死性类型,也有只表现出极轻微的肌力下降的类型。仅经常见到的种类就可以超过10种以上。

  脑部症状多表现为发作性痉挛、小脑共济失调、痴呆。肌肉症状主要有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肌肉萎缩、运动过度时出现的肌肉痛、排红色尿。此外,还可以出现眼底视网膜色素异常(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肌障碍引起的心律不齐等。

  脑病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

  (1)小儿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中发生的,伴有脑室扩大、小脑征、胼胝体未形成的类型。

  (2)发生两侧对称性的大脑基底核、丘脑、脑干、小脑等处障碍的脑病。

  (3)发生多灶性脑障碍,特别是枕叶发生脑梗塞样障碍的MELAs综合征。

  (4)大脑白质发生的海绵状脑病的Kearns-Sayrez综合征(20岁以前发病、慢性进行性眼肌麻痹、眼色素视网膜病变)。

  (5)发生大脑基底核钙化的类型。

  第五节 呼吸系统指标详解(1)

  呼吸系统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临床上将鼻腔、咽、喉叫做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叫下呼吸道,呼吸道的壁内有骨或软骨支持以保证气流的畅通。肺主要由支气管反复分支及其末端形成的肺泡共同构成,气体进入肺泡内,在此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供给各器官氧化过程的所需,各器官组织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再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肺,然后经呼吸道呼出体外。

  一、鼻腔的健康指标呼吸系统概观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净化吸入的空气并调节其温度和湿度,它也是嗅觉器官,还可辅助发音。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正常人的鼻腔和鼻窦内表皮黏膜细胞持续有清澈的液体分泌出来,再经由黏膜细胞上的纤毛有规律的摆动,将这些分泌物从鼻窦经由鼻腔往后流到鼻咽腔、喉咙,再吞入胃中。一般成年人每天约分泌083L这样的黏液,这些黏液会吸附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等,再经纤毛的正常运动,把这些吸附了细菌和灰尘的黏液向后送达鼻咽腔,经口腔吐出,或咽下到胃中分解。而鼻黏液因自身含有治菌酵素、免疫球蛋白和吞噬细胞等,也能杀灭和分解一部分致病菌,对鼻腔进行保护。因此,鼻黏液和鼻纤毛是鼻腔重要的排毒系统,承担着鼻腔的免疫功能。

  鼻腔作为呼吸道开口具有两个功能:空调器的作用:湿润和温暖吸入的干冷空气。

  过滤器的作用:生长在鼻黏膜上的鼻纤毛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阻挡粉尘等微粒进入呼吸道。并借助鼻黏膜及黏液纤毛运动自动清洗鼻腔。

  嗅觉作用:含气味的气体分子随吸入气流到达鼻腔嗅沟处,与嗅黏膜接触,溶解于嗅腺的分泌物中,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到达嗅球、嗅束,再到达延髓和大脑中枢产生嗅觉。

  因为与外部环境频繁接触,鼻腔也是人体最容易发生疾病的部位。要判断自己的鼻腔是否健康,可通过下面的表格自我检测:鼻腔症状与疾病对照表流大量浆液水样液体,并有感冒症状可能为急性鼻炎(伤风、感冒)流大量清水样鼻涕,伴有鼻腔发痒、连续性喷嚏等,往往突然发作,很快停止。可能为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流腥臭味鼻涕,常结成黄绿色干痂而不易擤出。可能为萎缩性鼻炎早期流出的液体与急性鼻炎相似,但很快转为黏脓性或脓性,多发生于患侧鼻腔内。并伴有发热、头痛和局部胀痛等症状,鼻窦局部明显压痛甚至红肿。可能为急性鼻窦炎患侧鼻腔内长期流黏脓液,且往往流入咽部而觉“痰”多,嗅觉常减退。可能为慢性鼻窦炎有塞入异物史,多系一侧性腐臭或血性臭脓性鼻溢液,同时觉鼻塞。可能为鼻腔异物反复出现单侧黏脓血性鼻溢液,即血性臭脓鼻涕。可能为鼻腔和鼻窦恶性肿瘤流黏液性或黏脓性鼻涕,量甚多,常可流入咽部而经口咯出,有交替性及间歇性鼻塞。可能为慢性纯性鼻炎二、喉腔的健康指标喉是呼吸道,也是发声器官,位于颈前部,相当于第4~6颈椎体范围。女性略高于男性,小儿略高于成人。上方以韧带和肌肉系于舌骨,下方续于气管,故吞咽时喉可向上移动。前面覆以皮肤、颈筋膜和舌骨下肌群。后方与咽紧密相连,其后壁即喉咽腔前壁。两侧有颈部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由于发声机能的分化,喉的结构比较复杂,它是以软骨支架为基础,贴附肌肉,内面衬以黏膜构成的。软骨支架围成喉腔,向上经喉口与咽相通,向下与气管内腔相续。喉腔的中部,有上下两对自外侧壁突入腔内的黏膜皱襞,下面的一对叫声襞(声带),两侧声襞之间的窄隙叫声门裂,当两侧声襞并拢,由于气流冲击引起声襞振动而发声。

  健康的咽喉不会出现以下症状:

  1声音嘶哑

  声音嘶哑必须进行喉镜检查,方能确定病因。喉镜检查包括间接喉镜、纤维喉镜、电子喉镜、动态喉镜、支撑喉镜等,其中间接喉镜是检查声音嘶哑最常用的方法,但纤维喉镜尤其是电子喉镜显示更加清晰。喉镜下正常声带的图片显示为双侧声带运动正常,闭合良好。凡影响声带运动和闭合的病变均可以导致声音嘶哑。声音嘶哑常见病因有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慢性喉炎,急性喉炎,喉的良恶性肿瘤,声带囊肿,声带麻痹,胃酸返流性咽喉炎等。

  (1)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慢性喉炎:患者多有过度发音,如长时间讲话,高声喊叫,长时间啼哭的病史,或者有用声不当,习惯性清嗓,经常烟酒刺激的病史,慢性喉炎和早期的声带小结发音异常多表现为间断性,发声稍久以后就会出现声嘶,声带病变明显时,也可以出现持续性声嘶,而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多表现为持续性声嘶。

  (2)伴有喉痛、吞咽痛,在感冒发热后出现,可能为急性咽喉炎。严重的喉痛,长时间不愈,还要考虑喉结核或者恶性肿瘤的可能。

  (3)声音发哑,甚至刺耳,伴有喉部阻塞感,咳嗽,痰中带血,伴有颈部包块,年龄较大的病人要警惕喉癌的可能。

  (4)声带麻痹也可以出现声音嘶哑。以哑为主,刺耳。

  (5)突然发生的失声,或者低如耳语,但大笑和咳嗽可完全正常,可能为癔病性声音嘶哑。此时检查喉镜见声带内收异常,但咳嗽后声带可正常内收。

  (6)喉部异物感,伴有咳嗽,声音易发倦,或有睡前喜食,或经常出现返酸、嗳气,也可能是返流性喉炎,但有的返流性喉炎的病人也可仅有一种症状。

  (7)另外外伤,包括环杓关节脱位及喉部的物理化学损伤均可以导致声音嘶哑。

  2咽喉疼痛

  咽喉疼痛的程度不一,可放射至耳部。咽痛明显,时间短,发病急,伴有发热,吞咽疼痛时可能为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会厌炎等,单侧明显咽痛,可能为扁桃体周围炎或者扁桃体周围脓肿,单侧固定的轻度咽痛,位于上咽部一侧,要排除茎突过长。伴有明显咽喉疼痛,吞咽痛,说话含糊不清,病史较短者要警惕急性会厌炎。炎性疼痛的程度一般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疼痛较轻,隐痛,刺痛,伴有声音嘶哑可能为慢性咽喉炎或者喉部的肿瘤。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也可以引起明显的咽喉疼痛。

  三、肺的健康指标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肺上端钝圆叫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底位于膈上面,对向肋和肋间隙的面叫肋面,朝向纵隔的面叫内侧面,该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处叫肺门,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叫肺根。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个肺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水平裂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

  肺是以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为基础构成的。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分成第二级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叶,每支第二级支气管又分出第三级支气管,每支第三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段,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由结缔组织性的间质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随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在结缔组织内。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表面覆被一层光滑的浆膜,即胸膜脏层。

  胎儿降生前,肺无呼吸功能,构造致密,比重大于1(1045~1056),入水则下沉。降生后开始呼吸,肺泡内充满空气,呈海绵状,比重小于1(0345~0746),故可浮于水中。法医常利用这一点,鉴定胎儿死亡的时间。

  肺有两套血管系统: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属肺的机能性血管。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伴支气管入肺,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肺泡周围,之后逐渐汇集成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另一套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正常情况下,脑干呼吸中枢的神经冲动决定了通气的容量和类型。该神经冲动受颈动脉(PaO2)和中枢(PaCO2,[H+])化学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本体感受器和大脑皮质层传来的冲动影响。神经冲动从呼吸中枢发出,通过脊髓和外周神经到达肋间肌和膈肌。吸入气流通过结构上正常、无阻塞的气道到达通畅,灌注适当的肺泡时,即产生正常气体交换。正常情况下,肺泡通气(VA)和灌流(Q)匹配良好,并且与代谢率成比例,动脉血气张力维持在一个窄小的范围内。

  四、静息肺的容量和气量

  静息肺容量反映了肺和胸壁的弹性。肺活量(VC或“slowVC”)是指最大吸气后,能缓慢呼出的最大气量。因其操作简单,故肺活量是肺功能试验中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因为VC随肺限制性功能障碍加剧而下降(如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结合弥散功能可随访此类限制性功能障碍的病程以及对治疗的反应。VC也反映了呼吸肌力,经常用于监测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程。

  用力呼气肺活量(FVC),与VC相似,是指尽力吸气后,尽力最快呼出的气体容量。FVC通常与呼气流速一起用简单的肺量计测定。气道阻塞病人VC明显大于FVC。在测定用力呼气肺活量时,终末小气道提早关闭(在达到真正残气量之前),远段气体陷闭,使得肺量计无法测出。

  成年男子的正常肺活量是3500~4000ml,女子的正常肺活量是2500~3500ml。

  肺总量(TLC)是指深吸气至最大限度时肺内的气体容量。

  功能残气量(FRC)是指当所有呼吸肌放松时,平静呼气后留在肺内的气量。生理情况下,它是最主要的肺容量,因为它接近正常潮气呼吸范围。胸壁向外的弹性回缩力增加肺容量,但肺的向内的弹性回缩力减少肺容量,两者互相平衡;正常情况下这些弹性回缩力在40%TLC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肺气肿病人肺弹性降低从而增加了功能残气量。相反,肺水肿、间质性肺纤维化和其他限制性通气障碍使肺硬性增加,从而降低了功能残气量。脊柱后侧凸使胸壁强直低顺应性限制了肺的膨胀,从而降低功能残气量和其他肺容量。深吸气量是TLC与FRC的差值。

  功能残气量由两部分组成:残气量(RV)是指用力呼气肺内残留的气量;补呼气量(ERV),ERV=FRC-RV。正常情况下,RV约占TLC的25%。RV的改变与FRC改变相平行,除了两种情况:限制性肺胸壁障碍,此时RV降低少于FRC,TLC的降低;小气道病变,呼气时小气道提早关闭导致气体陷闭,从而使得RV升高,但FRC、FEV1接近正常。COPD和哮喘病人,RV升高比TLC明显,导致VC某种程度上的降低。肥胖病人的异常处是由于FRC的明显下降,但RV相对不变,从而导致ERV的下降。

  动态肺容量反映了气道的口径和完整性。肺量计则可以记录FVC测定过程中的时间肺容量。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是指尽力吸气后,尽力最快将气体呼出时第一秒所呼出的气体容量,正常情况下>75%的FVC。此指标可用绝对数或占FVC的百分比(FEV1%FVC)表示。用力呼气肺活量中段的平均用力呼气流量(FEF25%~75%)是指肺量图曲线上FVC25%和75%两点连线的斜率。FEF25%~75%与FEV1比较,较少用力依赖,是早期气道阻塞的一个更敏感指标。

  第六节 消化系统指标详解(1)

  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供给新陈代谢的需要,才能维持生命活动。消化系统的功能就是消化食物,吸取营养物质,排出糟粕。所以消化作用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其中水、无机盐、维生素一般由消化管壁直接吸收。而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在消化管内分解为结构较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由消化管壁吸收。在消化管内将食物分解为可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称为消化。经过消化管的食物成分通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消化系统的健康指标。

  一、腮腺的正常指标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腺体。位于外耳道前方颈筋膜内,腺管横过咬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黏膜,主导管位于外耳道至鼻翼和口角连线的中1/3处。正常腮腺体薄而软,不易触及。

  1X线诊断

  腮腺软组织摄影采用后前位。侧位或口内片,主要用于观察涎石。腮腺造影是经导管开口注入40%碘化油或60%泛影葡胺1~15ml后,摄后前和侧位造影片。功能片是将蘸有25%棕檬酸的棉签含于舌背1分钟,以刺激腮腺分泌排空造影剂,再用清水漱口后摄片。正常时腮腺内造影剂应大部分排空。

  2CT扫描正常指标参考

  腮腺造影结合CT扫描对查出腮腺疾病的敏感性很高,几乎可达100%;但对病变的性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其诊断特异性约75%。

  CT平扫:正常腮腺CT指标20~33HU。

  增强扫描:正常腮腺CT指标72HU。

  二、食道的正常指标

  食道是人体消化道的第一个器官,是位于胸腔内的一条空心的管道。成年人的食道全长大约25cm。食道的上方是咽喉,下方直接与胃部连接,它起着从口腔向胃部输送食物和液体的作用。当一个人吞咽的时候,食道的肌肉壁会舒张和收缩,使食物慢慢下行,食道壁上的腺体会分泌出黏液来润滑食道以帮助食物的通过。

  食道位于气管的后方,由内膜、肌肉层和外膜组成。与其他肠胃道器官不同的是,食道没有较厚的浆膜层,这也是食道癌较易扩散至临近脏器的原因之一。此外,食道壁和食道周围也有大量的淋巴组织。

  健康的食道,黏膜为淡红色,光滑,血管纹理清晰,蠕动正常,没有下列症状:

  1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

  2咽下食物时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

  3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黏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

  4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

  5胸骨后闷胀不适,背痛和嗳气等。

  三、胃的正常指标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的左上部,是食物暂时停留和消化的场所。胃的入口叫贲门,和食管相通;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

  胃的形状和位置随着内容物的多少和身体的姿势不同而有改变,充满食物时略呈钩状;饥饿时可缩成管状。

  胃黏膜内有许多分泌腺,可分泌黏液,胃壁肌肉收缩时不仅能推动食物进入小肠,还有搅磨食物的作用。

  胃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检查胃液指标获知,具体有以下内容:

  胃液量:空腹胃液,正常为10~70ml,胃液量增多若超过100ml提示分泌过多,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Zollinger一Ellison二氏综合征)也见于胃排空障碍(如胃扩张,胃下垂,幽门梗阻)。

  色:正常胃液为清晰无色,如含有相当量黏液时可稍呈混浊的灰白色,黄色或草绿色为胆汁返流,呈咖啡渣样有出血储留胃内。

  气味:正常胃液略带酸味,出现腐败臭味为消化不良或胃液储留,粪臭常为小肠低位梗阻。

  黏液:正常胃液含少量黏液,大量黏液见于慢性胃炎,应与咽喉部咽下的黏液相鉴别,后者浮于胃液上层,常有泡沫。

  游离酸和总酸:正常空腹游离酸为0~30单位,平均18单位。总酸度约10~50单位,平均30单位,服试餐后一小时左右,两者均可增加到高峰。若注射组织胺20分钟后游离酸可达最高峰,总酸可达150单位。

  胃酸明显增高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者也常见增高也可正常。胃酸减低或缺乏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恶性贫血等。

  乳酸:正常胃液定性试验常阴性。阳性见于胃内缺乏游离酸并有胃内容(食物)滞留时(如胃癌,萎缩性胃炎,幽门梗阻等)。

  显微镜检查:正常胃液中无红细胞,检出红细胞常见于溃疡活动期,胃癌、急性胃炎及其他出血性疾病。胃管插入时也可碰伤黏膜而致出现红细胞。

  正常胃液中可见少许白细胞,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炎症。

  Boas-Opple1二氏乳酸杆菌常见于胃酸缺乏及胃癌有食物滞留时。八联球菌常见于幽门梗阻而酸度增高时。

  五肽胃泌素胃液分析:1亿个壁细胞每小时分泌HCI2mEq。

  基础排酸量(BAO):为328±189毫当量/小时。

  高峰排酸量(PAO):为2122±945毫当量/小时。

  除检查胃液外,胃电图也是胃健康指标的重要检查手段。从胃电图记录上可获得胃电慢波频率、振幅、规律性。

  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正常胃电频率约为3次/min,其变动范围为24~37次/min,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是指胃电频率在24~37次/min范围内的百分比。健康人一般不低于65%。

  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该参数反映胃电慢波节律的不规律性,计算时,其视窗可以是2min或更短。可以分为37次/min为胃动过速(胃电节律过速)以及无胃电节律。也有将胃电图正常范围定为2~4次/min,4次/min者分别为胃电节律过缓和过速。

  慢波频率的不稳定系数:是指慢波频率的变化,由慢波频率的标准差和平均数之比得出。患胃动力疾病的病人,其数值可能增高。

  餐后/餐前的主功率比(PR):从理论上讲,健康人的PR应大于1,实际运作时不一定,而胃动力疾病的病人中也不一定小于1。因而,应结合实际情况酌情分析。

  胃电参数表

  胃电参数餐前餐后24~37次/min(%)852±17860±2137次/min(%)57±1279±18主频率(次/min)29±00231±002*主频率不稳定系数168±31131±24*主功率598±2041070±372餐后/餐前功率比27±02

  四、肝脏的正常指标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kg,肝脏又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体内的物质,包括摄入的食物,在肝脏内进行重要的化学变化:有的物质经受化学结构的改造,有的物质在肝脏内被加工,有的物质经转变而排到体外,有的物质如蛋白质、胆固醇等在肝脏内合成。肝脏可以说是人体内一座化工厂。

  肝脏还能促使一些有毒物质的改进,再排泄到体外,从而起到解毒作用。寄生在肠道内的细菌如腐败分解时,可释放出氨气。肝脏将氨转变为尿素排泄,便避免了中毒。如果饮酒,酒精到体内产生乙醛,可与体内物质结合,产生毒性反应,产生醉酒的症状;但肝脏又可将乙醛氧化为醋酸而祛除。如果酗酒过度,超出肝脏的解毒能力,便会酒精中毒,严重的危及生命。人们服用药物除能治病外,药物还有一定毒性,这时肝脏又能将药物改造,变为水溶性物质,从尿或粪中排除。

  人的肝脏位于腹腔,大部分在腹腔的右上部,小部分在左上部,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器官,一般重约1200~1600g,约占成人体重的1/50,男性的比女性的略重,胎儿和新生儿的肝脏相对较大,可达体重的1/20。正常肝脏外观呈红褐色,质软而脆。肝脏形态呈一不规则楔形,右侧钝厚而左侧偏窄,一般左右径(长)约25cm,前后径(宽)约15cm,上下径(厚)约6cm。上面突起浑圆,与膈肌接触,下面较扁平,与胃、十二指肠、胆囊和结肠相邻。肝上界与膈肌的位置一致,约在右侧第五肋间,肝脏有一定的活动度,可随体位的改变和呼吸而上下移动;肝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触及。

  在医学检查中,肝脏的正常指标有以下若干项:总胆红素定量(TBiL):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0~34μmol/L谷丙转氨酶(ALT):5~40U/L谷草转氨酶(AST):5~40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GMT):5~54U/L乳酸脱氢酶(LDH):100~250U/L(速率法)碱性磷酸酶(AKP)(ALP):35~160U/L(速率法)胆碱性酯酶(CHE):42~115kU/L(速率法)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0~6马氏单位黄疸指数:4~6单位血清总蛋白(TP):60~80g/L白蛋白(A):35~55g/L球蛋白(G):20~30g/L白/球比值(A/G):15~25∶1五、胆囊的正常指标胆囊呈梨形,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约30~50ml,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

  胆囊具有收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绿色。进食时(特别是进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脂肪消化。

  胆囊密度均匀,CT值与水近似,但有少数CT值较高,这与胆汁成分或肝的部分容积效应有关。正常胆囊大小因不同生理状态而异,充盈时纵径4~7cm,宽径2~4cm。胆囊斜置时纵径较长。胆囊壁薄且厚度均匀,厚度小于2mm。胆囊收缩后,囊壁相应增厚。增强扫描胆囊壁显影,图像比较清楚。肝内胆管正常不显影,即使肝总管直径在3~5mm时也不易显影。但约有30%正常胆总管显示为6~8mm小环影。

  正常胆囊在X线造影片上位于右第12肋附近,长7~10cm,宽3~4cm。胆囊形状可为圆形、卵圆形或长形,位置可高达第10~11后肋或低达髂嵴。显影良好的胆囊密度均匀,边缘整齐。在立位摄影时,可以出现浓淡不等的分层现象。

  六、胰腺的正常指标胰是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在胃的后方,横行于腹后壁,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

  胰腺呈长条状,质地柔软,呈灰红或淡红色,可分为头、体、尾三部。胰头膨大位于右侧,被十二指肠环抱,胰腺管的末端穿入十二指肠壁,会合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腺细胞)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经各级导管,流入胰腺管。胰腺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

  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作用。

  内分泌腺由散在于外分泌腺之间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胰岛分泌的激素叫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主要参与调节糖代谢。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引起糖尿病。

  胰腺P—S试验正常值:①注射胰泌素后60分钟,胰液排泄量为1536±832mL;按体重为30±14mL/kg;②注射胰泌素后重碳酸盐浓度为974±272mmol/L;③注射促胰酶素和促胰液素后,90分钟淀粉酶排泄的总量为75000~90000苏木杰单位。

  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值:

  福—吴氏法:空腹血糖80~120mg%。

  磷苯胺法:空腹血糖70~110mg%。

  用这两种方法其中任意一种,口服糖后1小时内血糖不超过160mg%,服后2小时,血糖恢复空腹水平。

  胰岛素耐量试验正常值:

  成人:注射胰岛素后20~30分钟,血糖浓度降至空腹时的50%左右,90~120分钟,回复至接近空腹水平。

  儿童:注射胰岛素后30~60分钟,血糖浓度下降10~35mg%。

  七、小肠的正常指标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cm。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小肠如果健康,普通钡餐造影观察时,可见钡餐在肠管内连续充盈而无分节。小肠黏膜皱襞的X线表现形态主要显示为环形皱襞,其在空肠中上段分布密集,皱襞隆起较高,宽度约为1~2mm,间隔约为1~3mm。空肠下段皱襞数目减少,且变得低平。回肠黏膜皱襞低矮,几乎只有1~2mm高,其间隔也增宽,有时普通X线照片难以显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小肠处于不同的机能状态及多种因素影响,其黏膜形态的变化可为多种多样。当肠管扩张时,黏膜形态呈横纹状,肠管为一般状态时,可呈细羽毛状,而在肠管收缩时,也可呈纵行状。在低张双对比造影像上,肠管充分伸展,呈均等地扩张。空肠黏膜皱襞呈密集横纹状。回肠皱襞较少显示,肠管边缘一般比较光滑。回盲瓣的上下缘呈唇状突起,可在充钡的盲肠中形成透明影。

  小肠排空时间可作为判断小肠动力的标志,一般服钡后3~4小时钡头达回盲部,少于1小时者为“动力过慢”。通常服钡后6~9小时钡餐应全部从小肠排出。若超过9小时者则为“排空延迟”。

  八、大肠的正常指标

  大肠是一条长约14996cm,直径65cm的管子。大肠可分泌黏液,作为运输粪便的润滑剂,但并不分泌消化酵素,因此不进行消化,但可透过吸收水分来维持人体的液体平衡,如果大肠内容物在肠管内停留的时间够久,则几乎所有水分会被再吸收回去,而使粪便可以成形而固结。

  大肠包含三部分:盲肠,结肠,直肠。

  盲肠:人类的盲肠非常退化,对人体而言几乎无重要功能。盲肠上有一小指状般的突起叫阑尾,如果食物误入阑尾,可能会引起阑尾炎(俗称盲肠炎)。

  结肠:结肠呈倒U字形,可再吸收食物剩余的水分及盐类(大部分的水分是由小肠来吸收)。

  直肠:直肠长约13cm,粪便由直肠从肛门排出体外。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对健康无危害,而且细菌中含有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大肠杆菌能利用肠内某些简单物质合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等,它们由肠壁吸收,对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重要的作用。但当人体处于抵抗力下降等异常情况时,某些细菌可成为感染致病的一种因素。检查粪便有助于推断消化道的功能及诊断某些疾病。

  在结肠X线检查时,于某些固定部位,常处于收缩狭窄状态,称之为生理收缩环。生理收缩环常见于7个部位,并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盲升结肠交界处外侧缘的Busi,升结肠中段稍偏近端的Hirsch及乙状结肠中段的Moultier收缩环,局部的纵行肌及横行肌纤维增厚。第二种类型是位于横结肠中段或右1/3处的Connoris收缩环,该部位发生痉挛狭窄可能是由于肠系膜神经丛发出的神经冲动不平衡所致。第三种类型是降结肠近端的Payrstrauss及降结肠乙状结肠移行部的Balli,直肠结合部的Rossi收缩环,可能由神经反射引起。

  结肠的充盈及排空时间差异较大,一般服钡餐后6小时到达肝曲,12小时达脾曲,24~48小时排空。

  阑尾在钡餐或钡灌肠时均可显影,呈长条状位于盲肠内下方,正常时粗细均匀,边缘光滑、易于推动,阑尾不显影,充盈不均匀或见有粪石充缺、不一定均属病理性、阑尾的排空时间与盲肠相同,但有时延缓达72小时左右。

  九、粪便的正常指标

  气味:有酸臭味同时混有泡沫常为糖类消化不良;腹泻者有腥气或腐败气味;直肠癌者有恶臭。

  颜色和性状:多为淡黄褐色,淘米水样便常见于霍乱,黄色水样便常见各种原因的腹泻,柏油样黑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白陶土样便见于胆道阻塞,血性黏液便常见于肠道下段炎症,也可见于便秘伴痔出血。

  粪便中出现巨噬细胞常见于细菌性痢疾。

  食物残渣如出现淀粉颗粒、脂肪球、肌肉纤维等应考虑消化不良。正常粪便中常可见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

 

  第七节 泌尿系统指标详解(1)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尿液。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和多余的水分以及被破坏的激素、毒素和药物等物质,它们经循环系统运送至肾,在肾内形成尿液,再经输尿管道排出体外。泌尿系统是人体代谢产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排出的废物不仅量大,种类多,而且尿的质和量经常随着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肾不仅是排泄器官,而且对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电解质平衡也起重要作用。如果肾功能障碍,代谢产物则蓄积于体液中而破坏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从而引起新陈代谢紊乱,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一、肾脏的正常指标1:肾皮质 2:肾髓质 3:肾盂肾脏是人体的清道夫,负责代谢人体内的废物,肾功能通常是指肾代谢体内废物的能力,与性功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肾功能不正常,体内废物无法排出,会引起许多全身性的疾病。检查肾功能是否正常,尿素氮和肌酸酐是两项具代表性的检查项目。

  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白蛋白)是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现在国内外公认的较敏感、可靠的发现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指标是尿白蛋白测定,采用的是先进的、能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检测指标有以下几项:1血清尿素氮(BUN)尿素氮是体内氨的主要代谢产物。尿素氮主要通过血流经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液排出体外。

  正常范围:婴儿、儿童:18~64mmol/L(50~179mg/L);成人:32~72mmol/L(90~20mg/L);60岁以上:28~78mmol/L(78~218mg/L)。

  [临床意义]如果血清尿素氮增高,可能为下列三种情况:(1)肾性增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中毒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血管硬化症、先天性多囊肾和肾肿瘤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尤其是对尿毒症的诊断有特殊价值,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如氮质血症期BUN超过9mmol/L,至尿毒症期BUN可超过20mmol/L,有助于病情的估计。

  (2)肾前性增高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烧伤、休克、消化道大出血、脱水、严重感染、糖尿病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肾综合征等。

  (3)肾后性增高见于因尿路梗阻增加肾组织压力,使肾小球滤过压降低时,如前列腺肥大、肿瘤压迫所致的尿道梗阻或两侧输尿管结石等。

  如果血清尿素氮减少,则可能为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

  2血清肌酐(SCr)肌酐主要是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少部分由食物经机体消化吸收而来。肌酐易由肾脏排出。在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活动相对恒定时,测定血清肌酐的含量较测定尿素氮的含量更能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

  参考值:男性:70~115umol/L女性:44~80umol/L[临床意义]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肌酐可升高。同时应在已知内生肌酐清降率的基础上穿插着测定血肌酐作为追踪观察的指标。

  尿素氮与肌酐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二者同时升高,说明肾脏有严重损害,有可能是尿毒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3血清尿酸(UA)尿酸是体内核酸中嘌呤解的最终产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以肾功能受损时,尿酸易潴留于血中而导致血中含量升高。在肾脏病变早期,血中尿酸浓度常首先升高。所以此项指标有助于较早期的诊断肾脏的病变。

  参考值:男性:143~420umol/L女性:90~360umol/L[临床意义]尿酸含量升高:(1)痛风症,尿酸含量可升高。

  (2)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伴有血清尿酸增高。

  (3)血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恶性肿瘤也可导致血尿酸升高。

  (4)氯仿、四氯化碳及铅中毒等均可使血尿酸增高。

  4尿Tamm-Horsfall蛋白测定(T-H蛋白)在间质性肾病、上尿路梗阻和肾移植排异反应时,尿T-H蛋白增加。体外碎石成功后第二天T-H蛋白排出达高峰,以后下降;未成功时T-H蛋白不升。T-H蛋白为肾结石的重要成分,有助于结石分析。

  参考值:ELISA法:09~17μg/μmolCr(8~15μg/mgCr)15~41mg/24h5尿微量白蛋白(mAlb)早期肾损伤的检测指标之一。尿中白蛋白含量为30~200mg/L,或30~300mg/24h,或排出率在20~200μg/min,尿蛋白定性试验不能检出或仅为(±)的蛋白尿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mAlb的检出说明有早期肾小球损伤,常用于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治疗肾毒性监测。

  参考值: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6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为早期肾损伤的检测指标之一。各种肾实质性疾患引起肾小管损伤都可使尿NAG增高。常用于上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以便与膀胱炎鉴别;还用于糖尿病肾小管—间质损伤、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

  参考值:TuckerSM法:50~110nmol/h/mmol肌酐荧光分析法:34±20nmol/h/mg肌酐[临床意义]肾移植出现排异反应前1~3天尿UNAG可增高,有助于排异反应早期诊断。

  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抗肿瘤药可导致尿NAG增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不全,尿NAG减低。

  7尿β-D-半乳糖苷酶(UGAL)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作用相同。

  参考值:酶法:<114U/mmolCr(<10U/gCr)[临床意义]GAL/NAG比值在肾小管损伤后的监测中有意义,如NAG开始下降,GAl仍较高,比值增高,表示肾损伤正在修复;而NAG持续增高,比值降低,说明病变严重。

  8尿γ-谷氨酸转移酶(UGGT)参考值:酶法:2~37U/mmolCr(18~33U/gCr)[临床意义]上尿路感染时增高,下尿路感染时正常。

  急性肾炎、肾病、肾功衰竭、肾缺血、肾移植排异、药物肾毒作用,均可致UGGT增高。但若患有慢性肾盂肾炎,UGGT排出减少。

  9尿丙氨酰氨氨基肽酶(UAAP)参考值:18U/mmolCr(<16U/gCr)[临床意义]UAAP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药物引起的肾小管损害。

  10尿亮氨酰氨基肽酶(ULAP)参考值:<1U/mmolCr(<9U/gCr)[临床意义]尿亮氨酰氨基肽酶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强及肾小管上皮损害,如各型肾小球肾炎活动期、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肾外肿瘤和各种原因所致肾缺血。

  11尿碱性磷酸酶(ULAP)参考值:<07U/mmolCr(<6U/gCr)[临床意义]尿碱性磷酸酶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狼疮肾炎、肾小管坏死、肾癌及肾缺血和肾移植排异反应。

  12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TMG)参考值:M(男):167~25mmol/min;F(女):139~194mmol/min。

  [临床意义]TMG可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并能代表有效肾小管数量。TMG减低死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累及肾小管功能时及肾发育不全。

  二、尿液的正常指标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再经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排泌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当身体机能出现某些异常时,这时在尿液中会出现一些反应,例如应当借由尿液排出体外的废物,却不被正常排泄出;而不该出现在尿液里的某些物质却会在尿液中被发现。因此,尿液的正常指标应当被人们关注。

  1物理学检查

  比重:正常1010~1025,固定1008~1012为等渗尿,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异常,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尿崩症,常为低渗尿,可低达1003以下。脱水等尿比重可达1040的高渗尿。

  尿沉渣镜检:正常白细胞<5个/高倍,增加为炎症。红细胞为<2个/高倍,大于此数为显微镜性血尿。管型正常尿为阴性或偶见透明管型,易见者为肾脏有损害,见其他管型均为病理性。

  正常尿可见扁平上皮细胞,尤其是女性,也可见少量大圆形上皮细胞;梨形上皮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输尿管或膀胱颈炎。小圆上皮细胞常见于肾小管病变。

  2化学检查

  酸碱反应:pH在5~7之间。

  蛋白尿:>150mg/24小时为蛋白尿;

  本—周氏(Bence一Jones)蛋白:正常为阴性。

  尿糖:定性为阴性。定量:01~03g/24小时,最高不超过09g/24小时。

  尿酮体:正常为阴性。

  尿两胆:正常尿胆红素阴性;尿胆素原阳性稀释度应在1∶20以下。

  尿胆素原定量<35mg/24小时。

  尿肌红蛋白:5mg/100ml。

  粪紫质(粪叶味):正常为阴性。

  第八节 生殖系统指标详解(1)

  生殖是生物延续种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总称。在人类和高等动物,生殖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和产生新个体的全部生理过程。掌握生殖生理知识有助于根据自然规律,设计合理控制人口生长的药物和措施,意义十分重大。

  生殖系统由生殖器官组成,人和高等动物的生殖器官按解剖位置可分为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按功能可分为主要性器官(主要生殖器官)和附属性器官(附属生殖器官)两部分。主要性器官又称性腺,女性为卵巢,男性为睾丸。女性附属性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阴道、外阴部等。男性附属性器官包括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射精管、前列腺、阴茎等。

  两性除了生殖器官不同外,在性成熟期出现的副性特征方面也有很大差异。男性具有胡须、喉头突出、声调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等特征。女性具有发达的乳腺、宽大的骨盆、声调高尖、皮下脂肪较多等特征。

  一、男性生殖系统正常指标

  男性生殖器官也分内、外两部分。男性内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精囊、输精管等。睾丸是制造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地方,在腹腔内左右各一个。附睾是储存精子的场所,也是成对的。精囊,左右各一个,是产生精液以便输送精子的地方。输精管是一系列管道,是精子连同精液排出的通道。

  男性的外生殖器官主要是阴茎、阴囊和阴阜。它们富于性敏感,也是性交的器官,故也称“性器官”。

  1睾丸的正常指标

  睾丸是男性性腺,是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场所。睾丸发育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男性生育能力问题,而睾丸的大小则是睾丸发育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标志。睾丸的体积对男性生育力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自我判断睾丸是否大致正常,主要通过触摸检查。检查时应取站立位,室内温度要适宜,不可过冷,否则由于阴囊和提睾肌的收缩,会使睾丸上提,不易触摸清楚。

  首先要注意睾丸形状。正常睾丸为卵圆形,在睾丸后上方有一小的突起,这是附睾所在,附睾与输精管相连。睾丸表面平坦、光滑,有一种滑腻感,握于手中后容易从手中滑脱。质地中等硬度,有韧性,稍用力挤压有轻度疼痛和酸胀感。两侧睾丸不一定等大,但差别不悬殊。如果发现睾丸表面粗糙不平,或质地过硬,过软,或局部有硬结,或全睾压痛明显,或硬结部位有明显的触痛,或者触压睾丸感觉极微,甚至呈麻木状,均属不正常现象,应去看医生。触摸睾丸时还应注意两侧阴囊中是否各有一枚睾丸,有无隐睾或多睾现象(多睾极为少见);有无鞘膜积液,有时会误把鞘膜积液认为是多出一个睾丸。凡遇上述情况也应请医生诊查,自己勿轻易下结论。

  自我检查睾丸还包括睾丸体积的测量。成人单侧睾丸体积大多数在15~20cm3(或ml)范围,超出这一范围也不一定就是有病,可以请医生协助进一步判断一下。

  测量睾丸大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两种自己可自行测量的方法,以初步了解自己睾丸的大小。测量时两种方法也可同时应用,相互参照。但须注意,正常人两侧睾丸并不等大,但总的差别不会太大。

  (1)卡尺测量法。用卡尺分别测量睾丸的长径、宽径和厚度,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睾丸的近似体积:睾丸体积(cm3)=长(cm)×宽(cm)×厚(cm)×π/6。也可以用另一公式计算,以便相互印证:睾丸体积(cm3)=πd2L/4×09。其中L为长度,d为宽度和厚度的平均值(cm3)。

  (2)比较法。用手将睾丸挤于阴囊皮下,显示睾丸轮廓,然后用土豆、萝卜或橡皮泥等物削成或捏成和自己睾丸大小差不多的卵圆形小块。先把有刻度的量筒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把小块放入水中使之浸没,水面上升后涨出来的体积就是睾丸的体积。现在有的医院里还备有一种现成的测量睾丸体积的睾丸测量子,为大小不等的睾丸状硬物,依其大小分别标号为1~25号,选用不同大小测量子与睾丸比较,取其体积相近者即为睾丸体积。

  2阴茎的正常指标

  阴茎由两条阴茎海绵体和一条尿道海绵体组成,阴茎皮肤的前缘反折成包皮口。多数人成年后包皮可翻过龟头使龟头外露,个别者包皮口过小无法上翻而形成包茎或包皮过长。

  平时阴茎呈疲软状态,在有性刺激下或膀胱胀满时则勃起。正常人阴茎大小差异颇大,有人统计100名有生育能力的成人阴茎,在疲软状态下其长度为7~98cm。一般说来,阴茎疲软时长于5cm或勃起后长于10cm即属正常范围,有些人阴茎可能稍大或稍小一些,只要有正常勃起功能,勃起挺直,无弯曲等畸形,无疼痛,即属正常。

  3精液的正常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正常精液标准,判断精液是否正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精液量:正常≥2ml。大于7ml时为过多,不但精子密度降低,而且易从阴道中流出,以致精子总数降低,常见于精囊炎;小于2ml为精液量过少,但通常以1ml以下为过少。此时精液与女性生殖道接触面积小,或因黏稠不利于精子进入女方宫颈口而导致不育,常见于严重的副性腺炎症、睾酮水平低下、射精管梗阻、逆行射精等。

  (2)颜色:正常是灰白色或略带黄色。乳白色或黄绿色提示生殖道或副性腺存在炎症;粉色、红色、显微镜下见红细胞者为血性精液,常见于副性腺、后尿道的炎症,偶可见于结核或肿瘤。

  (3)酸碱度:精液正常的pH值为72~78。小于72有射精管梗阻或受尿液污染的可能;大于78则有可能是精囊炎症或标本陈旧。

  (4)液化时间:正常精液射出后,在精囊凝固酶的作用下变为胶冻状,经15~30分钟在前列腺液化酶的作用下变为液体,此为精液液化。射出精液30分钟后,精液仍不液化属于异常。

  (5)黏稠度:将玻璃棒接触已经液化的精液,轻轻提棒,可形成精液丝,正常时其长度小于2cm。

  (6)精子计数:一般以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数表示。正常计数≥2000万个/ml。低于此值为精子过少,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生精功能障碍等,可因精子进入子宫腔及输卵管的机会减少而致生育力低下或不育。如精子计数大于250×106/ml为精子过多,因其活动力受影响也可导致不育。

  (7)精子形态:正常形态的精子≥50%,否则可造成不育。

  (8)活动力:精子中呈直线迅速向前运动者≥50%。

  (9)存活率:通常指射精后1小时内检查,活精子≥50%。导致精子活动力及存活率降低的常见原因有副性腺炎症、精索静脉曲张、慢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纤毛呆滞综合征、精液中存在抗精子抗体或标本贮存不当。

  (10)白细胞:正常精液中白细胞<1×106/ml。白细胞增多表明生殖道或副性腺存在感染。

  精液正常指标对照表

  项目正常范围意义量2~6ml如数日未排精,而少于15ml为不正常

  续 表

  项目正常范围意义色泽灰白色,久未射精可呈淡黄色稠度稠,离体半小时后完全液化液化时间延长或不发生,会抑制精子活动而影响生育,排出时黏稠度很低也是异常精子活力85~90%有活动力,50~60%在2~10小时仍能活动无活动或活动力低的精子多,也可能为不育的原因精子计算1~15亿/ml低于06亿/ml为不正常精子形态畸形不超过20%超过20%可能为不育的原因白细胞<5个/高倍

  二、女性生殖系统正常指标

  女性生殖器官分为内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官两部分。内生殖器官包括:生殖腺(卵巢)、生殖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外生殖器官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大腺、阴道口和处女膜。其中卵巢为生殖受孕最重要的器官。卵巢可产生并排出卵子,分泌性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甾体类激素。雌激素对性器官、副性征及卵泡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发育与功能的维持都是很重要的。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分泌期反应与孕卵着床是必需的。雄激素也参与对卵泡生长和卵细胞成熟的调节,以及性功能的调节。输卵管可运送卵子和精子,是主要的受精部位。子宫是孕育胎儿并娩出胎儿的器官。阴道是性交器官,是排放月经、娩出胎儿的通道。

  1卵巢的正常指标

  卵巢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器官,其主要作用是产生卵子和激素,从而使女子具备正常的生理特征和生育能力。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成年女子的卵巢约4cm×3cm×1cm大小,重约5~6g,呈灰白色;绝经期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

  卵巢位于输卵管的下方,卵巢外侧以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内侧以骨盆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相连。卵巢表面无腹膜,由生发上皮覆盖,其内有一层纤维组织即卵巢白膜。白膜下的卵巢组织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在外层,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始基卵泡及致密的结缔组织;髓质在卵巢的中心部分,含有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少量与卵巢悬韧带相连续的平滑肌纤维,髓质内无卵泡,平滑肌纤维对卵巢的运动具有作用。

  这里提供一套供女性自我检测卵巢机能的测试题,通过以下症状的测试,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您的卵巢机能目前所处的状态(请在( )内打“√”)。

  ★生理状况:

  ☆()肤色晦暗无光泽,肤质粗糙、干燥,出现皱纹、暗疮,肌肤缺乏弹性。

  ☆()肠道不畅通,排便不规律,易便秘。

  ☆()嗓音逐渐粗哑,缺乏女性温柔特质。

  ☆()女性副性征不明显,魅力减少,乳房开始下垂,出现产后松弛及哺乳后萎缩,失去弹性,不饱满。

  ☆()经前综合征,月经失调,痛经,经期过长过短,经量有多有少。

  ☆()体态变化,骤然发胖,脂肪大量堆积于腰、腹、臀部,失去玲珑曲线。

  ☆()内分泌失调,白带过多过稀,或有异味,色泽异常,阴道分泌物不足。

  ☆()容易患上妇女疾病,常常由于免疫力不足导致细菌感染炎症。

  ☆()性情变化,阴道分泌物少,较难享受性高潮。

  ☆()更年期提前,面色潮红,健忘,多梦,易失眠等。

  ★心理状况:

  ☆()易怒,烦躁。

  ☆()暴力,具侵犯性。

  ☆()哭泣,忧郁,缺乏信心。

  ☆()冷漠,不合群。

  ☆()疲倦,厌食。

  ☆()疑虑,不安,失眠。

  请根据答案界定你的卵巢健康状况:

  1个“√”以下表示卵巢机能良好;

  2~3个“√”表示卵巢机能衰退初期,处于临界状况,应留意;

  4~6个“√”表示卵巢机能已经衰退,容易引发多种女性疾病;

  6个“√”以上表示卵巢机能已经处于衰退后期,功能出现紊乱。

  2子宫的正常指标

  子宫呈倒置扁梨形,前面扁平,后面稍突出,壁宽腔小,上端宽而游离,朝前上方;下端较窄,呈圆柱状,插入阴道的上部。成年女性的子宫平均的长、宽、厚分别为75、5、25cm,子宫腔容量约5ml。

  3月经的正常指标

  女子出现的周期性阴道流血称为月经,衡量女子的月经是否正常,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月经周期:从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称为一个月经周期,绝大多数人为28~35天,但也有少数人短至20天或长达45天一个周期,在上述范围内,只要月经有规律,均属正常现象。

  月经期:阴道流血期间称为月经期,多数人的月经期持续3~5天,但少至1~2天,多至7~8天也属正常范围。

  月经血量:正常月经期的月经血量为20~120ml,多数为50ml,以月经来潮的第二三天最多,以后逐渐减少。

  月经血特点:月经血的特点是不凝固,呈暗红色。月经血中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脱落的碎片、子宫颈黏液及阴道上皮细胞等。

  月经是妇女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多数妇女在月经期无明显症状,少数妇女可有乳房发胀、头痛失眠、心慌、下腹胀痛和情绪不安等。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工作,也不必治疗,月经期过去以后症状会自然消失。

  正常月经是女性内生殖器发育正常和功能健全的表现。

 

  第九节 感官系统指标详解(1)

 

  人体中有些器官负责接收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称为感觉器官,由感觉器官所组成的系统就是感官系统。一般所指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和皮肤(触觉)。眼睛是视觉器官,使我们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事物。耳朵是听觉器官,具有收听声音以及平衡身体的功能;鼻子是嗅觉器官,对于各种气味的刺激很敏感。舌头是味觉器官,可以接受甜、酸、苦、咸等不同味道的刺激。皮肤是触觉器官,是接受温度、压力、疼痛等的感受器。通过眼、耳、鼻、舌、皮肤可以将外界信息传向大脑,从而使人产生各种感觉。

  一、视觉的正常指标

  视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中枢将获得的光波信息综合分析后形成的一种综合感觉,因此视觉的正常指标不单指我们所熟悉的视力,还包括光沉和色觉。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眼睛辨认物体形状的能力。

  检查视力最常用的是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距离为5m,正常视力为10~15。现行推广使用的对数视力表采用5分记录法,其正常值为50~52。

  1远视力检查

  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将视力表挂在自然光线充足或日光灯照明的墙壁上,视力表与人相距5m,表上第10行视标应与被检查眼向前平视时高度大致相等,也可在视力表对面25m处放一平面镜,人坐于视力表下,自镜内进行观察。检查时两眼分别进行,遮盖一眼,先查右眼后查左眼,对于戴镜者,先查裸眼视力,再查戴镜视力。正常视力为10~15,不足10者为非正常视力。

  若在5m处不能辨明01视标时,则嘱患者逐渐向视力表移近,至刚能辨清01为止,测量其与视力表的距离,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视力=被检者与视力表距离(m)/5m×01

  2近视力检查:

  常用的有标准近视力表或Jaeger近视力表。检查时须在自然光线充足或灯光下进行,将标准近视力表置受检者眼前,距离30cm,两眼分别进行检查,自上而下,若能辨认10以下者,则该眼近视力正常。若不能辨别,可调整距离,至看清为止。

  3视野检查

  视野是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与中央视力相对而言,它是周围视力。距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称为周边视野。

  视野狭小者不能驾驶交通工具或从事本身或周围物体有较大范围活动的劳动,甚至行走也有困难。

  (1)周边视野检查

  视野计检查法:正常视野以白色最大(3mm视标),两侧为90°,鼻侧为60°,下方为70°,上方为55°,蓝、红、绿依次递减10°左右。

  (2)中心视野检查

  用平面视野计检查:人们通常查看视力表所确定的视力,包括远视力(在5m以外看视力表)和近视力(在30cm处看视力表)。远视眼患者的表现是远视力比近视力好;近视眼患者则相反。散光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均不好。当远近视力达到09以上时,才能说明其中心视力正常。

  (3)立体视力

  立体视力是一类最高级的视力,即在两眼中心正常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两半球的调和,使自己感觉到空间各物体之间的距离关系。有些人中心视力正常,但立体视力却异常,这在医学上称之为立体盲。

  4色觉检查

  视网膜锥体细胞辨别颜色的能力称色觉。检查色觉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假同色表(色盲检查图)检查,在白昼日光下进行,不能戴有色眼镜,色表距离被检查者眼前约50~80cm,每个版面辨认时间不超过10秒钟为色觉正常。

  5眼压检查

  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的压力,叫眼内压,简称眼压。眼压对诊断青光眼类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眼压的正常值为:133~280kPa(10~21mmHg)。

  二、听觉的正常指标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人类的语言及其他所有与声音有关的信息都是靠听觉获得的。

  世界卫生组织在耳聋的分级标准中规定,听力损失小于26分贝(听力级)以内视为正常人,不影响正常言语交往。粗略估计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有:对有一定言语能力的人,可采取测试者与被试者并排坐位或侧后位,避开视觉,间隔一米,测试者用正常声音说话(约70分贝),被试者能听清听懂,并能复述听到的内容可视为听力正常;对无言语能力的被试者能听到机械手表声也视为听力正常;对婴幼儿则通过观察其对不同声音的听性反射或听觉反应,来判断其听力是否正常。

  日常生活中,也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自我检测。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及时请医生对自己的听力进行检测:

  1总要请对方重复说过的话;

  2常曲解别人的话;

  3将头转向讲话者或扬声器;

  4开大电话、收音机、音响的音量;

  5有意避开讨论会、社交场合等。

  三、嗅觉的正常指标

  嗅觉属于化学感觉,是辨别各种气味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内,其中嗅细胞是嗅觉刺激的感受器,接受有气味的分子。引起刺激的香气分子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才能引起嗅神经冲动:有挥发性、水溶性和脂溶性;有发香原子或发香基团;有一定的分子轮廓;分子量17~340;红外吸收光谱为7500~1400nm;拉曼吸收光谱为1400~3500nm;折光率为15左右。

  人的嗅脑(大脑嗅中枢)是比较小的,通常只有小指尖那么小的一点点,鼻腔顶部的嗅区面积也很小,大约为5cm2(猫为21cm2,狗为169cm2),加上人类一级嗅神经比其他任何哺乳动物都少(来自嗅感器的信号经嗅球中转后,一级神经远不能满足后继信号传递的需求),因此,人的嗅觉远不如其他哺乳动物那么灵敏。人类的嗅感能力,一般可以分辨出1000~4000种不同的气息,经过特殊训练的鼻子可以分辨高达10000种不同的气味。

  嗅细胞容易产生疲劳,这是因为嗅觉冲动信号是一峰接着一峰进行的,由第一峰到达第二峰时,神经需要1毫秒或更长的恢复时间,如第二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大于神经所需的恢复时间,则表现为兴奋效应;如间隔时间过短,神经还处于疲劳状态,这样反而促使绝对不应期的延长,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引起反应,就表现为抑制性效应。这就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因此,一般人嗅闻有气味的物品时,闻了3个样品之后就要休息一下再闻,否则会得出不正常的结果,影响评判。

  嗅觉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人嗅觉敏锐,有的人嗅觉迟钝。人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嗅觉,感冒、身体疲倦或营养不良都会引起嗅觉功能降低,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和更年期都会发生嗅觉缺失或过敏的现象。

  嗅觉的正常指标,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一般来说,只要能够正常地通过嗅觉分辨气味,嗅觉就是正常的。

  四、味觉的正常指标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婴儿有10000个味蕾,成人有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降低。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最密集。味蕾一般由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天更换一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秒,比视觉13~45秒、听觉127~215秒和触觉24~89秒都快。

  目前,味觉的正常指标因为可操作性的问题尚未制定。因此,只要能通过舌头分辨出苦、辣、酸、甜、咸等味道,即可证明味觉是正常的。

  五、触觉的正常指标

  触觉是皮肤感觉的一种。狭义的触觉,指刺激轻轻接触皮肤触觉感受器所引起的肤觉。广义的触觉,还包括增加压力使皮肤部分变形所引起的肤觉,即压觉。一般统称为“触压觉”。

  已知有几种感受末梢同触觉有关,如毛囊感受器、梅氏小体为触觉感受器的感觉末梢。如眼的角膜,有自由神经末梢,有触觉作用;指端皮肤中有丰富的梅氏小体,它的触觉十分敏感。

  触觉的绝对感受性在身体表面的不同位置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越活动的部分触觉的感受性越高。如果以背部中线的最小感受性作为比较单位,身体其他各部分的感受性如下:腹部中线为106;胸部中线为139;胸部侧表面为179;肩部上表面为3013;脚背面为338;桡腕关节区为380;上眼皮为716。

  触觉定位用两点感觉的限距离(也就是我们用测触器刺激两个点,能感觉为两点而不是一点的最小距离)表示。这个限值因皮肤上不同部位而异。例如,舌尖约为11mm,手指尖端约为22mm,手掌约为9mm,而背部则达67mm。

  第十节 免疫系统指标详解

  免疫系统的正常指标,大多与其他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基本都在血液的正常指标中体现,因此,在本节,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免疫系统的功能、组成以及其中个别器官的正常指标。

  免疫系统是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一样的独立解剖系统。它与其他系统紧密配合,相互制约,保证机体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处于总的生理平衡状态,维持身体健康,它的功能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防御传染: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并将它们消灭或中和。假如这种功能作用失调,“活性过高”则将发生不利的结局,形成变态反应,反之如“活性过低”,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薄弱,就引起反复感染。

  2自身稳定:这一功能保证了体内细胞的均一性,它具有把体内衰老和破坏的细胞及细胞成分清除出体外的作用。例如将血液循环中包括衰老和被破坏的红细胞或白细胞清除掉,如果这一功能失调,出现“过高”时,可将本身的某些组织细胞作为“非己”东西加以清除处理,就会引起组织损伤,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3免疫监视:机体内经常产生突变细胞,这些细胞可能由某种病毒和化学药品诱发产生,这种突变细胞因为有特性抗原标记,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够识别它,并把它清除掉,这就是“免疫监视作用”。若这一功能低下,就可能发生肿瘤。

  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介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

  人体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初生儿胸腺重约10~15g,以后逐渐长大,至青春期最重约30~40g,青春期以后,胸腺开始慢慢退化,步入老年,胸腺组织大部分被脂肪组织所取代,但仍残留一定的功能。

  骨髓是造血器官,它是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的发源地和分化成熟的场所。

  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阑尾、扁桃体以及弥散的淋巴组织等。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富含血管。脾还有造血功能,血窦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血库作用。脾属于网状皮系统,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出血。

  脾脏在胚胎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能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消灭。它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虫和异物。脾有丰富的血窦,可储存一定量(约200ml)的血液,在机体剧烈运动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时,脾的平滑肌收缩,放出血液以补充机体的需要。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

  正常的脾脏一般不能摸到,男性脾脏厚≤4cm,女性脾脏厚

  第十一节 内分泌系统指标详解(1)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在体液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它与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共同调节体内各种功能活动。

  内分泌系统是指比较集中的内分泌细胞形成的内分泌腺(主要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与分散存在于全身不同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如胃肠黏膜内分泌细胞和兼有内分泌功能的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心房肌细胞等)所组成的大系统。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内分泌系统通过所分泌的激素发挥调节作用。激素传送到靶细胞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大多数激素是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称为远距分泌;

  有的激素是通过扩散入周围组织液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称为旁分泌;

  下丘脑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激素沿神经纤维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或经垂体门脉运至腺垂体,称为神经分泌方式。

  1垂体的正常指标

  垂体(也称腋下垂体)重约05~07g,位于大脑半球下蝶骨的垂体窝内,与间脑相连,呈椭圆形,颜色灰红。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

  腺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它与下丘脑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功能单位,起上连中枢神经系统,下接其他内分泌腺的桥梁作用。它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素、肾上腺皮质刺激素及性腺刺激素,能促使肌体生长,并能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神经垂体不具有分泌功能,只能储存来自下丘脑的激素,其功能为使血压上升、尿量减少和子宫收缩。

  (1)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指标

  儿童和成人:03~50mU/L;

  新生儿:03~20mU/L。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高:常见于新生儿期、妊娠、月经、应激状态、吸吮、产后、泌乳期、夜间睡眠等。某些药物也可引起高泌乳血症,如冬眠灵、酚噻嗪、利血平、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及抗组织胺类药物等。

  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垂体性肿瘤、下丘脑紊乱、肿瘤、肉瘤、脑膜炎、Chiari-Frommel综合征、Nelson综合征、闭经、乳溢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低下也可引起PRL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TSH)是诊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最灵敏指标。TSH值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而且升高水平与甲状腺损伤程度成正比。TSH值减低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正常指标

  成人:11~110pmol/L。

  [临床意义]ACTH增高常见于垂体ACTH细胞瘤、异源性ACTH分泌综合征、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减退症、Nelson综合征、各种应激反应等。ACTH降低常见于垂体或鞍旁肿瘤、垂体前叶受损(如席汉病)和肾上腺皮质肿瘤等。

  (3)生长激素(GH)正常指标

  儿童及成年女性:<10μg/L;

  成人:<4μg/L。

  [临床意义]GH增高:①生理性增高:常见于活动,睡眠,蛋白餐后,应激,空腹,使用某些药物如胰岛素、L-多巴,注射氨基酸、麻醉,服用泻药后等。②病理性增高:常见于急性疾患、灼烧、外科手术、肢端肥大症、巨人症、溴隐停治疗失败、低血糖症等。

  GH降低:①生理性降低:常见于休息、肥胖、使用皮质激素过量等。②病理性降低:常见于全垂体功能低下、垂体性侏儒、高血糖等。

  (4)催乳素(PRL)正常指标

  男:<20μg/L。

  女:卵泡期:<23μg/L;

  黄体期:5~40μg/L;

  妊娠期:<80~400μg/L。

  [临床意义]PRL生理性增高:常见于新生儿期、妊娠、月经、应激状态、吸吮、产后、泌乳期、夜间睡眠等。某些药物也可引起高泌乳血症,如冬眠灵、酚噻嗪、利血平、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及抗组织胺类药物等。

  PRL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垂体性肿瘤、下丘脑紊乱、肿瘤、肉瘤、脑膜炎、Chiari-Frommel综合征、Nelson综合征、闭经、乳溢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低下,也可引起PRL升高。

  2甲状腺功能的正常指标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内分泌腺,位于颈前下方的软组织内。甲状腺的形状呈“H”形,由左右两个侧叶和连接两个侧叶的较为狭窄的峡部组成。甲状腺重量变化很大,新生儿约15g,10岁儿童约10~20g,一般成人重量为20~40g。到老年甲状腺将显著萎缩,重量约为10~15g。

  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滤泡,甲状腺滤泡大小不一,其形态一般呈球形、卵圆形或管状,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腺激素。滤泡腔由单层上皮细胞围成,其中央是滤泡腔,内含胶质,是甲状腺激素的储存场所。

  滤泡旁细胞,又称降钙素细胞,多位于滤泡壁上,也可在滤泡间质中,可单独存在,也可以聚集成群。滤泡旁细胞较滤泡细胞大,形状可为卵圆形或梭形。滤泡旁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降钙素。

  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组织分化及多种系统、器官的功能都有重要影响,甲状腺功能紊乱将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甲状腺也是人体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分泌腺。

  (1)甲状腺素(T4)测定

  儿童:83~194nmol/L;

  成人:65~155nmol/L。

  [临床意义]①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②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

  (2)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

  儿童:14~40nmol/L;

  成人:18~29nmol/L。

  [临床意义]①T3是体内生物活性最高的甲状腺激素,故为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较灵敏的指标。在甲亢复发时,T3的升高早于T4。②对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病人,T3下降不如T4敏感。

  (3)降钙素(CT)测定

  男:0~14ng/L;

  女:0~28ng/L。

  [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甲状腺髓样癌、肾功能衰竭、肺癌、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等。②降低:见于爆发性流脑、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3甲状旁腺功能的正常指标:

  甲状旁腺(也称为副甲状腺)位于甲状腺侧叶后面。一般有上、下两对,为淡红色的圆形成扁平长形的小体,每个约重005~03g。

  甲状旁腺的激素有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作用。若该腺全部被切除时,血钙的浓度降低则出现手足搐搦,可致死亡。

  甲状旁腺激素(PTH)正常值:170~400ng/L。

  [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软化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异位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量综合征等。②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爆发型流脑、高钙尿症以及非甲状旁腺素所致的高血钙等。

  4胰岛的正常指标

  胰岛是指存在于胰腺中能分泌胰岛素的一些特殊的细胞团。胰腺在胃的后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分泌胰液等消化液的外分泌组织,胰岛则是胰腺内散在分布的细胞团。胰岛大约有100万~200万个,它们是胰腺的内分泌组织。每一个胰岛都包含至少4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互相调节,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中B胞含量最大,分泌激素的量也最大,所以说分泌胰岛素是胰岛最主要的功能。A细胞分泌的胰升糖素既能快速、直接地升高血糖,又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对血糖的调节也有重要的作用。

  (1)空腹胰岛素:正常值:4~27mU/L;

  (2)餐后2小时胰岛素:正常值:15~180mU/L;

  (3)空腹C肽;正常值02~06mmol/L;

  [临床意义]①胰岛素和C肽测定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Ⅰ型糖尿病餐前、餐后C肽均低于正常人。其空腹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或不能测得,口服葡萄糖后无高峰,呈低平坦。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正常或稍高,刺激后高峰延迟至2~3小时出现。若不用胰岛素治疗,餐前、餐后C肽水平及变化与正常人基本一致。②查明自发性低血糖的原因。低血糖病人如血清C肽超过正常,则可认为系胰腺分泌过多的胰岛素所致,如C肽不高则为外源性胰岛素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低血糖。③C肽测定也可用于胰岛素瘤手术效果的判定。如术后血C肽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有残留肿瘤组织。在追踪观察中,血C肽不断上升,提示肿瘤有复发或转移。

  5肾上腺的正常指标

  肾上腺是人体的一对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左右各一,位于肾脏的内上方,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正常成人肾上腺每侧重约4~6g。

  肾上腺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在外,占肾上腺重量的90%;髓质在内,只占10%。实际上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是两种不同的内分泌腺体,它们有完全不同的胚胎来源、不同的细胞成分、不同的激素分泌和分泌调节。

  肾上腺皮质来源于中胚层,与肝肾胃肠等脏器同源。皮质细胞内富含脂质,以胆固醇为原料,经过复杂的酶促反应,生成几十种皮质类固醇,其中有很强生物活性的就是皮质激素。皮质激素分为三类: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肾上腺性激素。

  不论男女,肾上腺皮质均可生成睾丸酮及雌激素,但量微,在正常情况下不至于干扰性腺的正常功能。而肾上腺可以生成大量的具有弱雄激素作用的脱氢表雄酮和雄烯二酮,它们对青春发育期的到来及绝经期妇女雌激素的生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细胞是嗜铬细胞,分泌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应激状态下,这两种激素均可大量分泌入血,引起心率加速、血流加快、血压升高,还对支气管和肠管平滑肌的舒缩、汗腺的分泌等均有调控作用。交感神经系统在中枢部分可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统称儿茶酚胺,外周的交感神经末梢只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与交感神经系统不同的是,前者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后者在局部释放,在局部起作用。

  (1)肾上腺素(Ad)

  血浆:<480pmol/L;

  尿:0~80nmol/24h。

  [临床意义]①增高: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神经瘤,副神经节瘤,心肌梗塞,应激状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②降低:植物神经病变,帕金森病等。

  (2)去甲肾上腺素(NA)

  血浆:109~437pmol/L。

  [临床意义]①增高: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神经瘤,副神经节瘤,心肌梗塞,应激状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②降低:植物神经病变,帕金森病等。

  6性腺的正常指标

  性腺包括腺体和其他非腺体组织,在性交当中,可以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并没有外部作用。但是,可以在血液循环当中被吸收,当这些物质被吸收时,便会对整个生理器官产生有效的影响。

  这种性腺产生的物质在人成熟以前,可以影响性器官发育,而在成熟之后,则决定着性的冲动和性的欲望,甚至决定着性的心理和性的特征、性的机能。

  性腺的活动包括内分泌和外分泌。男性的外分泌主要是精子,女性的外分泌则是卵子,而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主要是荷尔蒙。

  女性的性腺内分泌使得青春期和成熟期的女性在自己的身体上和心理上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特征。正因为如此,性腺活动的状况如何,决定了一个人性欲、性冲动和性心理感受的状况如何。性荷尔蒙活动越活跃越兴奋,那么性欲就越强,性心理感受也就越敏感。而性荷尔蒙活动停止得早,就使男女在正常内分泌活动上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不正常的性冷淡、性变态。严重的还会形成中性人。

  (1)雌二醇(E2)正常指标

  男:20~79ng/L;

  女:卵泡期:30~300ng/L;

  排卵期:100~600ng/L;

  黄体期:100~300ng/L;

  绝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