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二女儿的一封信:读《五代十国风云录》说冯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2:23:11

“一朝天子一朝臣”和“三朝元老”这些话一般是指同一朝代,不同皇帝而言。如果我说有一个人换了四个朝代(国家),侍奉了10个皇帝,还都是任宰相,您信吗?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他就是五代十国时代的冯道。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克用,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后李克用之子建后唐,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后任命为端明殿学士,不久,迁兵部侍郎。一年后,又迁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后又加太尉,封燕国公。

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

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

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

周世宗柴荣征北汉前,冯道极力劝阻,激怒了柴荣,因而不让他随军,令他监修周太祖陵墓。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 岁。谥文懿,追封瀛王。冯道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捻掌镇。

冯虽“历任四朝,三入中书”但并非是谄君媚主的奸臣,这点从他劝阻柴荣伐周之事就可看出。另外,在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却告诫后唐明宗:“我以前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马上颠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现在丰收了,又没有战事,便纵情享乐。”还有一次临河县献上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杯”,明宗很喜爱,拿出来给冯道看,冯道说:“这不过是前世留下来的有形的宝,而皇帝应该有的却是无形的宝。”明宗问是什么,冯道说仁义才是帝王之宝,并说了一通仁义的道理。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无论如何,这是值得称道的措施。

冯道为人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发到的俸禄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毫不在意。将士抢来美女送给他,实在推却不了,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找到她家长后再送回去。在丧父后辞去翰林学士回到景城故乡时,正逢大饥荒,他倾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又没有能力耕种,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再有,地方官的馈赠他也一概不受。

由于上述原因,虽侍奉四朝,但史学家们对他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