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多糖的功效多少钱:停止抱怨,从开口要求做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05:35
不抱怨的关系
停止抱怨,从开口要求做起
几乎所有抱怨,都跟人际关系有关,要转化不理想的关系,你要做的是直接找对方、或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用理性的态度,提出你想满足的需求,而不是佯装成受害者。
在心里想一下,或者拿张纸出来更好,把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或难关、担心的事、任何让你有负面感觉的事,统统写下来,然后自问:「这当中有多少问题是跟他人有关?」
很可能你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跟他人有关,而只要跟那些人的关系好一点,问题就能改善。不管是跟亲密伴侣建立更深度的交流、说服同事你的行动方案最好、要孩子做家事,或者跟店员解释你需要什么东西,总之,我们大部分的问题都跟其他人有关。只要能建立顺畅、有效率的关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即使是处理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问题,只要能跟他人建立稳固的交流,你就更有机会影响他人,带来正面的改变。
没错,我们的人生反映了我们的想法,数千年来,无数哲学家与各界领袖都一再强调这一点。没错,我们应该要留意自己说出口的话,因为话语会显示我们的想法。没错,只要一个简单的练习,将手环从一手换到另一手,直到不再抱怨,我们就能成为谨言慎行的人。这一切都是真的。
抱怨内容,一定关于他人
我那天领悟到一点:几乎所有的抱怨,都跟人际关系有关。
我们抱怨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于另一个人——跟我们有某种关系的人。这段关系可能是正式的,譬如婚姻关系或工作关系,也可能是不正式的,譬如我们服务的客人,或者隔壁邻居。这段关系可能是短暂的,譬如我们在路上错身而过的人,也可能持续数十年,譬如我们跟家人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想要满足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食物、饮水、庇护及性的需求之外,人类还拥有永无止境的欲望。很多关系会遭遇问题,都是因为处在关系中的人为了要满足需求而向彼此抱怨、或抱怨彼此。但抱怨并不能改善关系,反而会让彼此的关系陷在眼前的问题里,加深彼此的挫折。
如果一段关系里有很多抱怨,关系里的当事人就会比较不快乐。
一段感情出现抱怨,刚开始可能是一方或双方对关系有所不满,而试图想要满足需求的方法。然而,抱怨本身很快会变成不满的原因,并加重不满,因此创造了「不满↓抱怨」的轮回。换句话说,不满导致抱怨,抱怨引起不满,再导致另一个抱怨,然后造成更多不满,如此循环不已。
克罗柯夫(Lowell J. Krokoff)、高特曼(John M. Gottman)和罗伊(Anup K. Roy)三位学者在一九八八年做的一份研究发现:「要增进婚姻幸福,降低负面因素比增加正面因素效果更好。」
停止抱怨的负面效应,比起增加正面因素,更能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说,说好听的话比送花更有利于感情发展。
想要在关系中满足需求时,人会倾向于抱怨所经历的事,而不是表达想要的东西。然而,上述这些研究都证实,腐蚀大部分关系基础的强酸,就是抱怨。
向另一个人抱怨,会降低这份关系的整体活力;而抱怨对方,则会让对方感觉你没有那么看重他,等于是在彼此的关系里种下祸因。
一旦抱怨,徒增负面能量
抱怨是什么?抱怨在字典里的定义是「表达伤心、痛苦或不满」。如此简洁的定义,却让人疑惑,到底我们说的是抱怨,还是事实陈述?
我自己对抱怨的定义是:一段含有负面能量的叙述,焦点是眼前的问题,而不是寻找解答。
克林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的柯沃斯基(Robin Kowalski)教授写道:「一段陈述反映的是不是抱怨,要看说话的人心里是否感到不满。」一段话要成为抱怨,背后必定有着内心的不满、烦乱,或其他负面情绪。
「今天很热」是事实陈述,不是抱怨;「今天好热啊!」就是抱怨,这句话暗示说话的人认为今天不该这么热,对于这种天气有负面的感受。
「你把袜子丢在地上」是事实陈述;「你老是把臭袜子丢在地上」就是抱怨,含有负面的能量。事实陈述是中性的,抱怨则含有负面能量。两者的用字可能一模一样,是话中隐含的能量区别出哪一句是抱怨,哪一句是事实陈述。在上述例句中,我加了一些字(「好」、「老是」和「臭」),这些字传达了句子背后的负面能量。
在大多数情况中,抱怨隐含的负面能量传达了一种念头,就是认为该情况的主要目的是要冒犯或惹恼抱怨的人,其中隐含的情绪是:「你(或神、老天、天气等等)竟敢这样对我?」
我们倾向把发生的事情或其他人的行为,当作是针对个人而来。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每件事都跟自己有关?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里的国王或女王;因为对我们来说,所有事件和活动都跟自己有关。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真实里,而这个真实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世界,是从我们内心产生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每当遇到不喜欢的事,我们就会认为那是对我们的轻蔑。
正面要求,效果比抱怨好
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用正面的话语来表达需求,会比负面的话语更有机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想用负面、抱怨的话语(「你老是这样」)来满足需求,往往不会有什么改变。要是能以正面的方式来说(「我希望能这样」),比较可能解决问题。
「能不能请妳在看电影时不要收发简讯?」是要求你要的结果;「拜托把妳的蠢电话关掉好不好?」不是要求,而是抱怨,是朝着对方发射过去的负面能量,会让对方更不想给你善意的回应。你用言语入侵了对方的世界,他很有可能反击,或至少不会照你的要求去做。
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在关系中的责任,为建立关系的气氛负责。承认这份责任,就表示接受关系中的一切都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不是受害者,而是共同创造者。开口要求可以让我们想要的结果有成真的可能,而抱怨则认定我们的受害感觉,问题也永远无法解决。
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获得想要的结果。敷衍两三下就说:「看吧,我就说不会有用的。」只会让自己真的成为受害者。向其他人抱怨,要对方认同我们的困境,也只是让我们的不作为显得理所当然而已。
四处诉苦,不如找当事人
直接找能解决眼前问题的人,而且只跟这个人说,就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法,才不会让抱怨的负面能量来搅局。在丹佛旅馆遇到问题时,我直接去找柜台人员,要是几年前,我的处理方式很可能完全不一样。
现在看来或许很好笑,但我最可能的做法是打电话给我太太抱怨。「妳听到那个可怕的声音了吧?」我一定会站在房间里最吵的位置大吼:「这应该是丹佛最高级的旅馆才对,可是我的窗户外面却有这种吵死人的声音,真是太过分了!把这家旅馆评为五星级的人都瞎了眼了!」我可能继续住在那个房间一夜难眠,证明那家旅馆有多差,然后接下来一连好几天到处跟人抱怨,说我在那间旅馆受到多糟的待遇。可怜的我,可怜的受害者。
你或许也认识这种人。好,现在来说真心话,暂停一下,问问自己:「我是这种人吗?」如果你够坦诚,很可能会发现你一定对人生某些方面有所不满,却不会去找最可能解决问题的人谈,而是跟其他人抱怨。
有些人跟亲密伴侣发生问题,就把这份不满拿去跟朋友抱怨;还有人跟老板关系不好,却对配偶抱怨。为什么会这样?跟某人出现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去找其他人抱怨?
因为我们害怕遭受攻击或被拒绝,我们在心里——一切人际关系存在之处——创造了一些场景,想象亲密伴侣在我们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提出要求时,给我们负面的反应,责骂我们,或甚至要离开。再不然就是老板不仅没有答应我们的要求,还在打考绩时秋后算帐,甚至要开除我们。这些吓人的场面在我们心里不断播放,阻止我们采取行动。没有行动,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尽管对目前情况不满意,但我们往往宁愿保持不动,也不愿冒被拒绝或被处罚的危险。
对于我们的需求几乎毫无所觉的对方,会一如往常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的需求也继续得不到满足。我们或许会考虑把问题提出来,但一想到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便立刻噤声,选择去跟第三者抱怨。我们可能以为这样就算是把问题说出来了,其实这只是找人站在我们这一边,证明对方是错的。
朋友会认同我们:「没错,她真的太爱乱发脾气了,你怎么受得了她?」或者配偶会对我们说:「你当然是对的,你们老板真是太讨人厌了!」对方的反应让我们的不满有理,却于事无补。每一次发生同样的情况,亲朋好友就站在我们这一边,只会让我们内心的不满越升越高。
受压抑的负面能量会与想象中可怕情境的能量结合,等到我们再也受不了时,就会一次爆发。而对方感觉遭受攻击时,一定会反击,这正好是我们害怕见到的场面。
其实不必这么痛苦也能解决问题,只要告诉对方我们想要什么就好了。活出不抱怨的人生、拥有不抱怨的关系,并不表示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只能逆来顺受。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当你抱怨时,是告诉对方你不要什么,而人的心思不可能专注在一个概念的相反面,去处理这一面的问题。
因此,你必须把「不要这么做」改成「请你那么做」。你会发现,这样更能让你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双方的压力都会比较小。
先聆听,需求才能被满足
如果想把你希望满足的需求告诉对方,你也必须愿意倾听对方的请求。你必须在对方不满时,敞开胸怀听对方说话。别人的沟通技巧可能没有你那么好,他们不见得知道要说「你可能不知道……」,或其他能达到效果的中性用语。他们可能会害怕你的反应,找你谈之前得先鼓足勇气;他们可能像尿布湿了、肚子饿了或累了的婴儿一样嚎啕大哭。
你不会对一个啼哭的婴儿生气,所以你也要给对方同样的包容,倾听要求背后的需求。如果对方骂个不停,你可以说:「我知道这让你很生气,你需要我怎么做?」若对方还是继续抱怨,你还是要问:「我知道这让你很生气,你需要我怎么做?」开放一点,专心倾听。要抗拒诱惑,别在你们的关系里挂上针对对方的负面图片。
愿意倾听对方的需求,你的需求也更可能得到满足。付出和接受之间,是有其灵性法则存在的。正如〈马太福音〉(编按:原文是Matthew马太福音,但据查应该是Mark马可福音)第四章第二十四节所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这个法则并不表示你所包容、同情的那个人,就一定会还给你相等的包容与同情;但宇宙会为你找到平衡,你会开始注意到,其他人更愿意听你说话,更愿意把你要的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