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益肾补骨液怎么样:赏析语言的魅力凭三寸不烂之舌妙救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1:32

                   赏析语言的魅力

                                          凭三寸不烂之舌妙救国

   语言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一视同仁的为各个阶级服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何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说呢?请看春秋史实之一。

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究其原因:一是秦国想扩张势力,欲统天下。二是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情,那么在“利欲”的驱使下,秦晋围郑便成必然。郑国国力较弱,更何况是强大的秦晋联合起来攻打自己,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化险为夷呢?此时,不计个人得失、深明大义、勇赴国难、义无返顾的民族英雄烛之武受命于危难之间,只身夜赴敌营,不费一卒一兵、一枪一刀,以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终使秦晋纵散约败自动撤离,捍卫了国家的主权。

    说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起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下面就烛之武与秦穆公的精彩对白进行赏析:

     烛之武夜缒而出致秦国拜见秦穆公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是劝说的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此刻烛之武仿佛将自己置身于郑国之外,以博得秦穆公的好感。

     第二步:难以控制,无法实现统一。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跨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的啊!”这用地域统治来说明要对郑国这块“飞地”长期有效控制是后患无穷的。即得到郑国后反而为自己埋下了祸患,对此秦穆公不得不冷静思索。

    第三步: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仅对晋国有利,而自己的势力和实力反倒削弱,阐明亡郑的利害,动摇秦君。这迫使秦穆公不得不冷静的慎重权衡。

    第四步: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舍郑有益于秦。”烛之武请秦穆公另换角度:存郑非独无害,反有利于秦。若亡郑,秦在东方道路上多了一个敌人;若舍郑,东方道路上多了一个盟友。烛之武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秦穆公不能不怦然心动。

    第五步: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以史为例,挑拨秦晋,指责晋国背弃信义,意在说明晋君过河拆桥,晋君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翅膀硬了,羽翼丰满便忘恩负义、过河拆桥,鉴于此:秦穆公不得不猛然警醒。

    第六步:烛之武对秦穆公说晋国的野心是扩张势力,欲统天下。此言分析争霸现实对秦不利,若秦贪近利必会遭远患,鉴于此:秦穆公不能不毛骨悚然。

短短说辞仅125字,层层铺势,步步相逼,却表现了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以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为突破口,促使秦穆公明白:“邻之厚,君之薄也。”的道理,动之以理,晓之以利,终于打动了秦伯。高妙之处就在于他处处为郑国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博得秦穆公的好感,使秦伯接受,足见烛之武善于洞察形势,剖析矛盾,更善于揣摩君心。整段说辞,文辞典雅、言简意赅、委婉说理、从容陈词、迂回曲折、层层递进、面面俱到、步步深入,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附译文:“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