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r13是什么材料:语文必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8:58

一、词语的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常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二、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前后照应(呼应)、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五、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幻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①上
←→下;②左←→右;③高←→低;④内←→外;⑤前←→后)、逻辑顺序(①总←→ 现象←→本质 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部分←→整体 主要←→次要)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十六、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①表引用
表讽刺或否定 表特定称谓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①表提示②表注释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⑥表总


二十四、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表语言断续 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表心情矛盾 表思维跳跃 表思索正在进行
二十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十六、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增加语言色彩;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起强调作用,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8、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9、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二十七、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十八、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十九、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十、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引号的作用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 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4)省略号
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主要用法有: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未尽
e.表示沉默不语

破折号的作用

1. 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九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2.
表示话题的转变。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3.
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4.
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题为《论气节》的文章里,他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与现实处境作了这样一番总结——”“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
表示总结上文。例如: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7.
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
8.
用在副标题的前面。例如:
语言与哲学
——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9.
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二、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三、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有些景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六、修辞的作用 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一、描绘的作用。生动形象,又有真实感,还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二、渲染场面和气氛的作用。三、描摹的作用摹拟各种不同的声音,给人听觉的感受,既生动逼真,又富有情趣,还能引人联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四、强调的作用。1.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2.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3.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

这里需指出的是:第二人称很少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例如: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视的,但一般说来,第二人称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儿(“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防空洞中战士的对话,就很真实地展示了战士的内心世界,让人有亲切感。
至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在一篇文章中交替使用,则要注意交待清楚,要用过渡的语句提醒读者。如《勇气》一文第一段末尾说,“给我说了下面一个故事”,引起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故事讲完后,用一句话承接,“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回到开头,文章衔接自然、清楚,人物转换得明白。否则,情节脉络可能紊乱,致使读者找不到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