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遗精:纠正“床前明月光”之千年误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3:55
纠正“床前明月光”之千年误解
作者:重庆王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由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诗,人人儿时早已学过,而且朗朗上口,三岁孩童也烂熟于心。但是,能够正确解释它每一诗句意思的,却为数不多。早在幼儿时期,当老师在教授这首诗时,也逐句逐字的解释过了诗的每字句意思,现在看来都为误解。
解释其一:李白坐在临窗的床前,看到银白色的月光象霜一样洒在地面上,仰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思念着自己远方的家乡。
解释其二:李白站在水井的井栏(亦称:井床)旁边,看到银白色的月光象霜一样洒在井床的地面上,仰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自己远方的家乡。
以上的解释,完全可以说是对李白的这首诗的误读误解,而且代代相传,误解了上千年。从字面和诗句上来看也是十分牵强,解释不通。“床”在《说文》中详解为:牀,安身之坐也,牀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
经查阅资料,以及根据观复博物馆的实物考证证实: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既不是指临窗的床前,也不是指水井边的井床,而是所指唐代当时的一种坐具——“胡床”。胡床也称绳床,也就类似我们今天有少数地方还在用的一种叫马扎的坐具,马扎是一边各用两根木条交叉而制成,上面用布或皮或绳做成坐面,方便收折,收则便于携带,开则可坐而休息。唐代,人们称坐具为床,卧具则称之为榻,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词句:下榻于某处。
在唐代之前,人们大多利用一张方席,席地而跪,很少有“坐”之说,也就产生了我们现在的一些词汇,如主席、离席、列席、出席等等。
胡床,早在东汉时期就由当时的游牧民族传入中原,游牧民族大多是逐水草而居,地面潮湿,不便休息,他们就发明了一种便于收折携带在马匹之上的坐具——马扎,因是由胡人传入中原的,所以人们称它为胡床。
李白当年就是坐在自己的屋前的胡床(再次强调是坐具)上,看着洒在地面的月光而写出了这千古佳作——静夜思。
顺便在此一提,李白在“长干行”中所写: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里所说的“床”,也是指的坐具而非卧具,按中国人的习惯,卧具总会有一边靠墙,儿郎是不可能围着卧具来转圈的。
胡床因是用木条交叉做成,又称为交床。交床因只能坐不能倚,后来人们在交床上加装了一个小靠背,可以小倚小憩,故又称之为交椅,也就又有了我们现在有时所说的:某人坐第几把交椅之说。
看了以上之所论据,我想以后再不会有人对这千古名句作出错误的解释了吧,只有让大家都知道了其真正含意,才能对名家名句作出正确的解释。(本文系偶根据马未都老师的意思原创而成,欢迎转载,不收任何费用,只图为古文作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