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华上将:对“文物”——粮票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1:14:22

武汉叶青

        说到“文物”,现在人们多把古代遗留的东西称为“文物”,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文物”,目前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估计是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没有将粮票明确列入其中,以及长期受一些“文物”挖掘、出土宣传报道影响有关
      。例如“文物保护法”中所列举保护的是“不可移动文物”和“考古发掘”的“文物”。粮票属于可移动的,又是属“考今发掘”而不是“考古发掘”,自然就不在国家“文物保护法”“保护”之列。再加上例如“兵马俑”的发掘;“司母戊”大方鼎、“唐三彩”等出土“文物”的媒体宣传报道。无形中让人们思维形成了一个欠准的定式:认为只有年代久远的东西才能称为文物,只有出土的东西才能算文物。殊不知,这是一种“文物”偏颇的误解。为了能够给粮票“文物”有一个大家能够普遍认同的看法,笔者试图对“文物”——粮票作一个初略探讨。

      一、为什么要将粮票称为“文物”?

      1、粮票称为“文物”对“集粮”事业健康发展有好处。

        也许有些粮友或读者不在乎这个界定称谓。认为国家都没有将粮票具体列为“文物”,也不把粮票作为保护对象,我们何必自寻烦恼去操这份心。粮票不作为“文物”对“集粮”可能还有好处:至少没有一个国家法律来约束“集粮”活动,大家集粮随心所欲何乐而不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思维想法。试想一下,如果能够就粮票列入“文物法”“保护”起来,首先就说明粮票是“文物”。其次,既然粮票是“文物”,国家就会有粮食部门、文化部门、文物部门出来指导、扶持、管理、监督“集粮”活动的开展,至少对现阶段“集粮”出现的制假、贩假粮票的行为会有部门牵头出面给予打击和制约吧。这不是对推动和促进“集粮”事业健康发展有好处吗?

      2、粮票与青铜器;陶、瓷器文物的异同。

        在央视的“鉴宝”节目以及一些文物报刊、杂志中,经常会看见或听到一些“文物”专家对青铜器;陶、瓷器的分析、点评。这些分析、点评不外乎:这件“文物”的“胎质、材质”如何如何,花饰纹路怎么怎么的,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说明青铜器、陶瓷器“文物”是什么年代的,是古代还是近代的?是古代的又分是哪个朝代的?是真的还是假的?鉴别陶器要看其“胎质”;鉴别青铜器要辨其“材质”,而粮票也有类似有待考证的“纸质”。鉴别陶器还要看其“着釉”;鉴别青铜器还要辨其“冶炼”技术问题,而粮票也有类似还有待考证的“造纸”、“油墨”、“印刷”技术问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至于粮票与青铜器、陶瓷器“文物”的不同之处就是“材质”不同,“年代”不同而已。然而,粮票有的也还存在鉴别“年度”或“年代”问题。当然,“年代”的鉴别,一个是“古代”还是“近代”;一个则是诸如“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区别而已。

      3、粮票具有“文物”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没有列举粮票,但概括“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涵盖了粮票。因为粮票具有研究价值、欣赏价值、史料价值、经济价值。

        《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其中的五个方面解释,粮票应归于“遗存在社会上的历史文化遗物”。是反映新中国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对保护文物的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列举了五个方面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粮票由于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作为“文物”受到国家法律“保护”那是早晚的事。

      4、将粮票称为“文物”,是为粮票“正名”。

        我们只要认真考究一下粮票,就会发现:为什么粮票的“纸质”五十年代的要好于六十年代初期的,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的“纸质”也有差异?为什么粮票的“油墨”有的容易退色,有的则不会?为什么有的粮票印制“精美”,有的则一般般?这就透过粮票看“内涵”。粮票的纸张是进口的,还是我国自产的,是用什么设备、什么工艺、什么材料来源生产的;粮票的油墨是由什么动植物、矿物质、颜染料配制而成的;粮票的印制是蜡刻、石刻、木刻印的,还是铅印、胶印的。粮票涉及这几个为什么就反映我国各时期的造纸工业、化工工业、印刷工业的方方面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因此,将粮票称为“文物”,是为粮票“正名”。

      二、粮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1、粮票是历史的产物。

        粮票在红色政权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都出现过。这四个时期的粮票称谓呈多样化:粮票、米票、餐票、饭票、稀饭票、干饭票、料票、马料票、柴草票等。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粮票的发行使用长达将近四十年。粮票品种称谓也是五花八门。虽然1993年以后,供应城乡居民的粮票逐渐退出使用领域,但是在一定范围:如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火灾等)的灾民;城乡贫困线下的居民;以及部队还在使用粮票。最早红色政权时期的粮票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最晚(以1993年为尺度)的粮票也将近20年。

      2、粮票是政治的体现。

        建国初期,由于长期战争影响,新中国国家的粮食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供应保障体系没有建立,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加上国内资本家、私人粮商的囤积奇居,哄抬物价,严重影响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物价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因此,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将粮食纳入国家掌控之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如果没有采取这种断然措施,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3、粮票是经济的反映。

        粮票本身并不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相矛盾的结果反映。建国初期,农村土地比较贫瘠,缺少化肥及优良品种,粮食亩产仅为两、三百斤,高一些的也不过三、四百斤。虽然土地改革后,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但由于我国“一五”计划,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到工业建设上来,城镇吃商品粮的人口迅速增加;再加上发展工业的需要,农村经济作物产区迅速扩大,再加上其他缺粮人口。一年下来,国家粮食缺口40多亿斤。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国民经济就不能全面协调发展。

      4、粮票是军事的保障。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食是军队能否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基本保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流动性比较大,发行的粮票、谷票、小米票、米票、饭票、餐票、马料票、柴草票都是征、借性的为多。解放初期,为方便行军打仗和军政人员外出工作,先后发行有粮秣票、餐票、米票、行军粮票、复员军人生产补助粮票、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资助粮票。而后,国家粮食部于1957年、1958年、1960年、1967年、1971年、1981年、1997年、2000年A至G版军用粮票。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使用的“大、中、小灶饭票”;援越抗美期间,参援军民使用的“就餐凭证”都是军用粮票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虽然2007年开始军粮供应采用电子结算形式,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军用粮票,但这不能说军用粮票就此消失了,军粮供应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保障作用。

      5、粮票是科技的展示。

        粮票上的科技成果至少可展示两个方面。一个是纸张、油墨、印刷技术;一个是票图上展现的科技成果。粮票使用的纸张,主要能够保证周转耐用,再就是防伪。为了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我国造纸行业就得不断改革创新、技术革命,使造出来的纸张能够具有防伪和耐用条件。油墨生产是保证印刷质量的前提,没有一定科技含量就无法保证油墨的不易退色和防渗、浸问题。印刷设备的创新、改进,从木印、石印、蜡印、铅印到胶印,才使我国的印刷技术在粮票的印刷上得以充分展现出来。粮票的票图上展示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火车、飞机、纺织设备、水电站等都是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工业、科技成果的反映。那种曾经让国人深感耻辱的“洋铲、洋钉、洋镐、洋油、洋灰、洋碱等”被我国的科技发展成果所取代。

      6、粮票是文字的传播体。

        文字是传播文化的基础,是表现、传承文明的载体。粮票上的文字、粮票上的印章文字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字多姿多彩。粮票上除了主体汉字外,还有壮族文字;藏族文字;维吾尔族文字;蒙古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还有粮票上汉字先后有繁体字(文字改革前);简化字(文字改革后);异体字等。再有粮票上文字的字体分别又有宋体;篆字;隶书;仿宋体等。粮票上的文字就像被拆开了的流动教科书,让城乡居民无意从中认字、识字、用字,同时也展示了文字书法的无限魅力。

      7、粮票是教育的平台。

        粮票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发展阶段综合反映的一种图文并茂的载体。它可以成为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社科普及教育题材。让青少年通过粮票了解我国在生产力低下,粮食供给不能充分满足人们所需时,国家为了避免有钱多买粮;有钱买不到粮,钱少买不足粮等弊端,通过科学计算,除了留足保障部队用粮;不同工种用粮外,将有限的粮食用粮票的形式分配给需供统销粮的城、乡居民、确保每个公民享有最基本生存权的粮食供给,感受国家对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的重视。让青少年通过粮票了解我国在造纸技术、化工油墨技术、印刷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的历史,增加为建设祖国励志学习好文化知识,夯实建设祖国本领信心。让青少年通过粮票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多样化、文字改革的创新化及加快书写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而如何简化。让青少年通过粮票了解我国在度量衡方面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改革与演变过程。让青少年通过粮票票图了解我国工农业生产建设、水利建设不同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让青少年通过粮票票图上全国各地风景名胜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还有粮票上体现的民族融和、民族团结等,不一而足。因此,说粮票可作为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社科普及的教育题材一点也不为过。

        综上所述,“文物”粮票既具有“文物”特征,又具有现代“特性”。既可以作为修编“志书”的实物佐证,又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教材”教育青少年。既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专题、不同档次、不同范围的粮票展览,丰富和充实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又可以推动和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民族、不同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由于粮票出现在现代,中、老年阶段人群曾经见过并使用过,对其甚为记忆犹新。同是展览,同时展览:粮票展览效果一定要比其他展览效果好得多。因为粮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粮票展览贴近老百姓生活,粮票上的“文物”内涵和外延要比其他“文物”丰富并易“读”、易“懂”得多,极易引起共鸣。

        粮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研究、保护“文物”粮票,是弘扬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粮爱好者目前从事挖掘、收藏、整理、研究“文物”粮票,除了满足自身精神追求外,还无意识地保护着“文物”粮票。企盼这种民间无意识行为能够尽快上升为国家行为,将粮票明确列入国家文物保护法,作为现代“文物”保护起来。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