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和洋葱能一起吃吗:林彪出逃座机残骸收藏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5:31:03

林彪出逃座机残骸收藏始末

 

●康松乔 邢邦明 阿勇●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山海关某机场。256号三叉戟载着仓惶出逃的林彪等9人起飞。约两个小时后,飞机坠毁在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9.13”事件。二十多年后,内蒙古海拉尔市,“256”飞机残骸作为重要文物和历史物证被一位有心人悄然收购运到这里,并严密封存和收藏起来。

  一九九八年杨柳吐翠季节,笔者专程赶赴海拉尔市,寻访残骸的下落,并了解到其被收藏的详细经过。

众里寻他

  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美国《洛杉矶时报》称美国记者汉纳姆于一九九三年开始搜集有关“9.13”事件资料,在温都尔汗坠机现场看到:“飞机残骸成了狼窝,老鹰和秃鹫也在此安家落户”,“剩下的仅有一些支离破碎的条条块块了,最长的大约两英尺。”

  同年,北京某传媒称林彪座机残骸被“一位不知姓名的港商买走”。一个港商“出高价买走了残骸的主要部分”。文章又说,“港商到底是谁?飞机残骸现在何处?是谁又倒卖给其他人?这些都已无人知晓、无从查找。”

  “256”飞机残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杭州某报发表《林彪座机残骸将与世人见面》一文。石破天惊,多家报纸纷纷转发、转摘。一九九八年初,转发有关“256”残骸的报道达到顶峰。文中披露,内蒙古某边贸公司的邬经理收藏了包括完整的起落架、轮毂、发动机芯和外壳在内的林彪座机残骸。

  不久,笔者来到靠近中蒙、中俄边境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当时唯一的线索是:收藏者姓邬,呼伦贝尔盟某边贸公司负责人。

  寻找从毫无头绪的排查开始。

  我们几百个电话打出去,十几次出访探寻,仍然毫无进展。

  就在即将失望准备离开时,海拉尔奋斗乡一位王姓人氏听了原委后,想起曾在一个人手中见过一块“256”飞机的铭牌!

  在王氏的帮助下,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邬经理”。

温都尔汗:找到残骸

  在笔者的再三恳求下,邬经理第一次在家中与笔者见面,此后十几天,邬经理陆续讲述了残骸的收藏经过。

  “一九九一年七、八月份,我代表公司指他所在的边贸公司到蒙古肯特省温都尔汗洽谈贸易。一提温都尔汗心里就挺敏感:这不是林彪坠机的地方吗?我和当地政府官员联系,想到林彪出逃坠机的地点看看,结果被当地官员一口回绝。我被告知那里有专人看管,有铁丝网圈围,无法接近。”

  邬经理再去温都尔汗已经是一九九三年三月了。当时,蒙古国内政局已经发生变化。邬经理听说“256”残骸已经没人管了,有人把飞机上的铝都抠下来卖了。邬经理很震惊。“913”事件是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256”残骸是一个重要历史物证,怎么能随意毁坏呢?他向蒙方官员达先生再次提出想看一看的要求。恰好一位美国记者(后得知是汉纳姆一行)也计划接触林彪座机残骸,达先生便同意了。

  邬经理打出收购废旧钢铁、铝材的旗号,在当地一个朋友家,看到了一块铝制的飞机发动机外壳。朋友说,这是“256”飞机残骸的一小部分,曾有一港商把这只发动机的内芯买走了。

  九三年三月二十日,邬经理来到了“256”当年的坠机现场。这个地方位于温都尔汗西北70公里,叫苏布拉嘎。“汗”在蒙语里有小山丘的意思,而坠机现场是一块狭长的相对平坦草地,可以看到不时从小山丘上来下去的成群黄羊。

  朋友带领他到这块地上寻找。这里很荒凉,似乎罕有人迹。枯草掩盖着残骸,寒风一吹,枯草尖叫着倒下。他发现还有一些大块残骸,其中起落架和轮毂就约有数百公斤重。另外在以坠机中心为圆心差不多五公里的范围内,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飞机碎片。从现场看,确实有一批铝皮被撬走了。

  当地根本找不到起重设备,邬经理赶紧雇车找人,把起落架等沉重的大件先搬上车。这些东西很沉,要十几个人才抬得动。后来他干脆又雇请了二十几个当地小孩,把附近所有碎片全部收集起来。孩子们的工作很有成果,他们甚至不放过隐没在草丛中的螺丝。他又把朋友手中的发动机外壳也收购来了,这些残骸总共有3至4吨重。

  邬经理与蒙方签了一份有关事宜的意向书后,迅速离开了那里。

大漠孤烟

  邬经理选择了最简捷的回归路线。从温都尔汗经布尔根、乔巴山继续向东北,过哈比日戈口岸回国。

  车和司机是从当地雇请的,车是一辆老吉尔卡车。为了不让残骸太显眼,他们又寻找了一个运废铁板同行伙伴,把残骸分成两部分,装在车上,又把废钢板分盖在两车残骸之上,算是个掩护。

  他们选择的路线没有公路,汽车时而在蒙古大戈壁的砾石上颠簸,时而在半人深的枯草丛中蹒跚。天公不作美,他们遇上了九三年那场大寒流:暴风雪铺天盖地,白色的雪烟被风卷着在草地上横扫,白天能见度极差,车前方十几米外什么都看不见,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二三十度。老吉尔车里没有取暖设备,寒风呼呼地往里钻,车里车外温度好像差不多,他们冻得直哆嗦。

  车顶着厚厚的积雪负重前行。走到半路,车没油了。凑巧遇到了过路车,托人把口信带出去捎油来,这才度过难关。

  他们在经过150公里无人区时,车连续两次烧坏了离合器片,也只能等着过路车送信,再等另一辆过路车捎回零件来。受困在寒冷的蒙古草原,车上载的又是这些物品,他们被恐惧、寒冷、危险侵扰着,直到现在,邬经理还是不愿意回想那一段困苦经历。

  从温都尔汗到哈比日戈,直线距离不过500公里,他们却走了整整7天。邬经理回想说,“如果载运的是别的什么货,我会把它扔在路上,可是这样重要的历史物证,我就是舍命也得把它弄回来。”

  三月三十一日晚上,他们驻在距哈比日戈口岸5公里处,等待四月初至中旬口岸开放。临过关时,蒙方不知为什么突然禁止铝材出关,眼看着前面的车辆被扣下,邬经理急得团团转。后来他只好自己先过口岸,让车和残骸等在蒙方境内。

  一等就是15天,连司机都等焦急了,几次想放弃,邬经理每天把食品送到口岸,叮嘱他不要紧张、不要焦急。其实最紧张、最焦急的还是邬经理。

  四月十五日下午5时左右,口岸突然出现了松动,他们赶紧办理了手续,开车过关。

  车轮行驶在祖国的大地上,大家悬着的心方才落地。

残骸无价

  邬经理把他这3吨多珍贵的残骸放在了距海拉尔不远某旗的一座院落里,残骸上面覆盖着几吨牧草。这些残骸包括:较完整的起落架、发动机部分、飞机外皮碎片、座舱设备碎片、部分机翼、损毁的电子设备、油箱残片、轮毂部分等,有些沾着被烧化的铝块。

  不久前,笔者在秦皇岛拿着这些残骸的照片找到了当年曾目睹“256”飞机的几位老人,让他们辨认时,他们都说:无法辨认了,这些残骸都已面目全非了。

  当年曾任山海关某机场场站副站长的马先生回忆:“那架三叉戟很大,装着三台发动机,有三四十米长,油箱在飞机翼里。那时候这可是很豪华的专机了。”

  曾任机场场站参谋长的佟玉春回忆:“当时(指事件发生时)飞机停在停机坪上,我根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零点多,我看到一辆汽车冲进来,林立果下车大喊大叫,接着林彪一行上了飞机。我看情况实在太反常了,赶紧叫来两台油车,让司机把车开上滑行道阻挡飞机,又命令两个科长每个人上一辆车,监督执行此命令。我回头看见256机组一个人(后葬身温都尔汗)正在打电话,我就大声喊他,告诉他飞机不能飞。他愣怔怔看了我一会儿,没答话。我赶紧跑去调警卫连。此时飞机已发动,情急之下我向值班员借了一支手枪,跑出来连开三枪以集合警卫。我们冲向跑道时,派去执行阻截任务的两辆汽车,一辆没进入滑行道指定地点,另一辆在道上被机翼刮了一个,事后发现机翼上的铝皮、有机玻璃灯罩、石绵绳等物被撞坏,有些碎片掉了下来,飞机冲过去后,在没有任何照明设备的情况下,违反常规强行起飞了。我之所以下命令派出油车阻止飞机起飞,是因为我得执行没有周总理等人指示不能放飞的命令,而且当时此机是违规起飞,这种反常现象也使我不得不这样做”。佟玉春等人眼看飞机飞走了。约两小时后,温都尔汗便传出了举世震惊的爆炸。

  在温都尔汗时,邬经理还找到了当年的一位目击者,这位年迈的目击者简略地回忆,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他正在值班,忽然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他出去一看,一架起飞的飞机正往下掉,后来听说上面的人全死了,其中有个中国大官。此后残骸就一直留在苏布拉嘎。

  这些面目全非的残骸,让它的收藏者邬经理费尽了心思。谈到残骸时,他的话语处处显露出他是一个有心人。

  “我认为‘913’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而‘256’飞机残骸是这个事件中的重要物证,特殊的原因使它始终不能被收藏起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把这样一件物证运回国并能收藏起来,不论吃多少苦,付出多少代价,值得。”

  九三年将“256”飞机残骸运回后,邬经理立即严密地封存起来,他不愿意为名利而张扬。曾有一个姓黄的台商开出了6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要求收购这些残骸,邬经理一口回绝了。他说:“如果是为了钱,我可能不会费这么大的劲舍着命去收藏这些残骸”。

  原中国航天航空博物馆馆长薛培森听到消息后曾赴海拉尔进行考察,在仔细调研后,这位专家确定这就是林彪出逃时所乘坐的三叉戟机残骸。他说,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不能随意处置。

  为了研究和更加了解“256”飞机骸,邬经理投入心血收集了大量有关“913”事件的资料,把他们分门别类地整理清楚。为了避开可能出现的购买者们的纠缠和不必要的麻烦,一向豪爽而好客的邬经理不得不封锁消息,把这些残骸秘密地收藏起来。

  “256”残骸作为“9.13”事件的物证和重要历史文物,它的意义当然是特殊的。新闻界日渐将收藏林彪出逃座机残骸的消息曝光后,邬经理决定不再将残骸长期冰封。他曾有过一些打算,他想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256”残骸的作用,让残骸在合适时机、合适的地点浮出水面,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妥善地保存起这件文物。

  邬经理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在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金帐汗旅游部落展出。在旅游部落设一个展厅,把残骸分类摆放,同时配上“256”三叉戟复原模型,再把“9.13”事件的历史背景等材料制成文图并茂的展牌。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展厅将在富有民族气息的金帐汗旅游点里落成。

  邬经理还考虑:选择上海作为展出地点,展览的名字就叫“折戟沉沙”,具体的安排目前尚未确定。

  邬经理曾委托一位密友了解秦皇岛情况。邬经理认为,秦皇岛是个旅游城市,每年夏天数百万的旅游人口,在这里办展览,教育面更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样既可以给这个城市旅游增加新项目,又可以使残骸得到更妥善、更科学、更安全的管理。同时,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256”号三叉戟当年就是从这里走上了出逃坠毁之路,选择秦皇岛更深层次的意义亦在于此。邬经理希望能够在秦皇岛首展。

  究竟林彪出逃座机“256”三叉戟残骸在哪里展出,至今尚未定论,但关于残骸展览的新闻将会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摘自《紫荆》杂志1998年11期)

原载于【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