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amoto condoms:让人均预期寿命增1岁(聚焦·解读人均预期寿命(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8:22
让人均预期寿命增1岁(聚焦·解读人均预期寿命(下))
■降低婴幼儿死亡率 ■控制好老年慢性病 ■推行全民健康管理 ■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
本报记者 李红梅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26日   19 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那桐中心卫生院于2010年2月28日开始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基本药物零差率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保障等体制综合改革。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注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以工作量、工作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为核心进行绩效考核,为群众做好“健康守门人”。
图为在那桐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谭尚光(左一)为患者测血压。
李方宇摄
1
抓住“两头”——婴幼儿和老年人
从人口结构分析,婴幼儿、老年人是两类重点人群,就像“U”形上翘的两头,这两头抓好了,就能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5月17日凌晨,广西兴安县张木英在湘漓卫生院产下一名男婴。产前,24岁的张木英定期到卫生院做产检,共做了4次检查,包括验血、B超等项目,花费了100多元,生下孩子后又发了400元补助。这让张木英很高兴,她没想到村里人说的免费住院分娩是真的。
去年,广西农村住院分娩项目的补助水平提高,当地村民奔走相告。据广西卫生厅妇社处处长陈荔丽介绍:“仅去年一年,广西婴儿死亡率降了4%。。”
国际上有一个与人均预期寿命类似的概念,即平均余命,是根据各个年龄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以综合反映各个年龄的死亡率水平,反映某一地区每一成员未来存活年龄的平均值。如根据我国目前平均73岁的寿命来计算,0岁婴儿的平均余命就是73岁。由此可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其他各种死亡原因都会对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有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寿命的提高有间接影响。
“妇幼工作对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贡献率巨大,有研究显示,1990年—2005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对人均预期寿命的贡献率高达48%。”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秦怀金说:“从人口结构分析,婴幼儿、老年人是两类重点人群,就像‘U’形上翘的两头,抓住两头,就能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目前,我国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分别从2005年的19%。和22.5%。下降到2010年的13.1%。和16.4%。,降幅分别为31.1%和27.1%。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到“十二五”末,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要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降低至12%。。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多为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及重大疾病、出生缺陷、意外伤害等,大多用医学手段可控。但是目前的困难是投入不足、资源缺乏、能力不强。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妇幼卫生事业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待遇偏低;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普遍缺乏,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年每千人口仅拥有0.18名妇幼保健人员。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专业人员中,仅有23.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服务能力不足。
为此,我国将实施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地区儿童生存与健康改善项目、贫困地区儿童贫血干预项目等,减少死亡风险。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主要的疾病基本都是慢性病。“我国80%的人口死亡率是由慢病引起,脑卒中、心脏疾病、心血管疾病位居前列。如何控制慢病成为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一个主要因素。”民航总医院院长李松林说。
管理好慢性病主要在社区。新医改方案突出强调社区防病功能,目前,我国各地已实施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病防控工作正在推进。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转变服务模式,40%的市(区)开展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式服务;60岁以上居民建档率达到80%;社区高血压病人管理率达到35%,管理人群中血压控制率达到40%,糖尿病病人管理率达到30%,血糖控制率达到35%。
2
盯住“中间”——孕产妇和中年人
80%的孕产妇死亡是由妊娠本身导致的,20%则是由于妊娠并发症或者是由于妊娠而加重的疾病造成的
“孕产妇虽然不是病人,但是在孕、产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妇女本身,还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和整个家庭的幸福安康。”秦怀金说。
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80%的孕产妇死亡是由妊娠本身导致的,20%则是由于妊娠并发症或者是由于妊娠而加重的疾病造成的,比如疟疾、贫血、艾滋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疾病为产科出血、妊高症、心脏病、羊水栓塞、产褥感染、肝病等。
除了孕产妇,中年人也是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关键人群。李松林分析:“长寿因素中基因是主要,第二是生活方式,第三是社会环境,比如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就是生活方式。研究发现,人的寿命有60%的因素取决于生活方式。而中年人的生活方式往往不够健康。”
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经常到社区开展活动,他发现听众基本上都是中老年女性。他分析,中年男性承担的社会压力更大,不良生活习惯也更多,比如抽烟、喝酒。由于忙于事业,往往无暇顾及身体,因此健康问题很多。
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李松林提出做好“五化”的健康管理,即标准化、定量化、个体化、系统化、整体化,让健康管理变成每个人的事,并利用网络手段进行管理,推广到整个社会。
作为中医世家传人,陕西省中医院老年研究所所长米烈汉提倡人们学会自我养生保健,如男性保健在40岁开始比较好,女性35岁较好,因为中年人身体机能慢慢下滑,这时候做预防保健,可延缓衰老过程。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发挥中医中药治未病的作用,加大科学养生知识的宣传力度。米烈汉说:“中国饮食文化很有内涵,但没有科学饮食。接待、应酬、工作都要在餐桌上进行,每天晚上都大吃大喝,摄入那么多高能量的东西就回家睡觉,对健康没有好处。另外现在社会的心理问题很大,中医讲究的是平衡,心理也应平衡才能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保健,做自我健康的主人。”
3
掐住“重点”——农民和流动人口
2009年,我国农村的婴儿死亡率是城市的近3倍,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是东部地区的2.5倍。外出打工妇女所生婴儿的生长迟缓率是其他婴儿的2倍以上
四川成都市双流县桂花村64岁的老人罗仕明,每年和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补贴320元的标准,远远超过全国人均200元的标准。
社会保障均等化是增寿的重要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部部长杨金生说:“我国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地域差别非常大。所以人均寿命增1岁,关键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
缺乏保障的农民和流动人口是增寿的薄弱环节。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村的婴儿死亡率是城市的近3倍,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是东部地区的2.5倍,中部地区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下降缓慢;外出打工妇女所生婴儿的生长迟缓率是其他婴儿的2倍以上;留守儿童的营养不良及身心健康问题突出;边远贫困地区妇女贫血患病率仍然很高。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利用及享有的服务质量相差悬殊。2009年全国仍然有123个县住院分娩率低于65%。
农村医疗服务能力较差,机构数量不够,设置不合理,设备简陋,队伍不稳定,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社区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如妇幼保健、慢病管理、重型精神病人管理等因服务力量薄弱尚未开展。其他的养老服务、救济、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水平均低于城市居民。
流动人口是社会保障的“盲点”。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新农合补助、养老补助等均是按照户籍人口划拨使用,只有一些发达地区将其列入服务范畴。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提出,应将公共卫生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身上。同时,补贴婚检,降低婴儿死亡率;推行全民健康体检,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专家指出,健康寿命是一个综合性的民生指标,反映了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将有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