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医院姚兵:核科学与核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42:23
怎样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    ---浅议如何提高基础科研水平

    鲁白

     最近,江泽民主席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独家专访时指出,基础研究的成果为整个

    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也促进了应用科学的发展;而应用科学的不断发展,
    也
    必然对基础科学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提高知识创新,

    科教兴国的能力。

     就基础科研而言,其成果的水平主要表现为论文的质量。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

    国普遍采用SCI论文引用频率统计作为科研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常用的有两种做法:一
    是
    看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上。优秀的杂志在编委水平,评审的严格程度,被引用的频率,以

    及读者的广泛性方面都高人一等。学术界对杂志的水平有基本的共识,像《自然》,《科

    学》等被公认为最好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另外还有一些优秀的专业杂志,如《细胞》杂志

    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多科学家都把自己最出色的研究论文向这些权威杂

    志投稿,而这些杂志的平均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所以要在这些杂志上发表论文非常困

    难。二是看一篇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次数,这一般要经过几年以后才能看出来。一篇好的论

    文在这段时间里被引用的次数往往在100次以上。中国目前的科学论文极少能达到在这些
    权
    威杂志发表的水平。据我所知,在生命科学领域,只有湖南医科大学夏家辉领导的小组在

    两年前发表过一篇《自然·遗传学》的文章。

     为什么国内的的科学家要发表好的科学论文这么困难?有些人抱怨英文不好,或者国

    外杂志有偏见,多数人则认为关键还是科研工作的水平不够高。那怎样才能提高科研工作

    的水平呢?有人觉得国内的仪器设备不如国外先进,但据我看,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科研投

    入的增加,国内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已大有改观,有些院所的设备甚至超过了国外一流的

    大学。也有人说国内图书信息落后,以致科学家孤陋寡闻。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科学家

    出访留学,大批的外国专家来访交流,再加上英特网的应用,信息交流已不是大问题。还

    有人把问题归结于人才流失,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所有优秀人才都流到国外去了。

    笔者认为,国内的科学家要做出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工作,有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

    是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另一个是提高科学家的竞争性以及科学鉴赏和批评的水平。本文

    只讨论后者。

     科学没有国界。任何国家的科学家的工作都必须拿到国际大舞台上去竞争。一般来讲

    ,具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有以下一些特征:1)重要性。它能够揭示重要的科学原理和

    规律。这往往是一些基本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例如在生命科学中,揭示生命现象的

    功能或生物结构,以及分子的作用机制等。2)创新性。不仅仅是有新意,而是在理论,概

    念或思想上有重大突破。3)独特性。即以充满想象力的、反传统的、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

    、手段或方法来进行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基金申请指南就列有这样的要求
    。
    权威的科学杂志在收到来稿后,先由编辑根据以上几条标准进行初审,达不到要求的便退

    回作者,不会送出去让专家审阅。当然,光有以上几点还不够。理论,概念必须有强有力

    的实验支持;实验设计必须全面周到;实验结果必须经得起不同角度的反复推敲;文字表

    达必须清晰而有逻辑性等等。因此,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必须在重要性,创新性和独特性三

    方面下功夫。要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

     科学家要做出国际一流的科研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首先要培养对优秀科

    研成果的鉴赏力。“为什么这篇文章上了《自然》或《科学》?它到底好在那里?”许多

    优秀科学家都有每周阅读《自然》、《科学》和本专业一流杂志的习惯。不仅浏览,还选

    一二篇文章仔细研究。《自然》、《科学》等一流杂志发表的好文章往往有以下几种特色

    :1)在长期停滞不前的经典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能引起众多科学家的兴趣。2)具有普遍意

    义的新技术和方法。3)对国计民生具有明显应用价值。4)在概念上有突破,行成对传统观

    点的挑战,或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新见解。5)使用了意想不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令人

    耳目一新。6)在两个学科的交界处开辟奇境,创立全新的研究领域。上述前面三项一般来

    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科学家要做有心人,一旦遇到这样的机会就紧追不放。而后面三项只

    要肯下苦功夫,每个科学家都可以做到。

     在科学文献中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二三流的论文,它们大多属以下几类:1)只是描述性

    的工作,缺乏对功能或机制的深入探讨。2)横向延伸,基本上是用同一种思路,方法和手

    段在不同体系中作类似研究。3)“我也是(metoo)”工作。即只是证实了别人的新理论、
    新
    概念。4)在重要发现之后的后续性工作,只是搞清楚了一些细节。

     培养提高批判意识也很重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文献讨论会(journalclub),即
    几
    个科学家在一起研讨一篇文章。再好的工作也会有漏洞。群策群力常常更容易发现错误。

    哈佛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瓦特·基尔伯特曾要求学生们在阅读文献时,先不要看作者下的

    结论。当你仔细从作者的实验结果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后,会发现往往与作者的结论完全

    不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将科学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应用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去

    。只要中国的科学家能长期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科学研究中精益求精,相信在

    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在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会有长足提高。

    (本文作者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和可塑性研究室主任,曾多次在《自然》《科

    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其著作被引用超过千次。他目前从事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并长

    期与中国科学院进行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