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敏疗法属于什么疗法:樊宇明讲的管理故事:一群聪明绝顶的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51:39


一群聪明绝顶的猴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草木繁盛,四季花果飘香。山里生活着很多猴子,他们划地而居,分成很多个猴群。每一个猴群都在各自的领地内无忧无虑、愉快地生活着,群体不断壮大。

有一年春、夏大旱,很多草木都枯死了,猴子们都感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到他们身上,于是都加倍警惕,注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

有一天,有猴发现山北有一处地方起火了,风助火势,大有蔓延的趋势,于是猴子们便恐慌起来了。为了应对这种突然而来的变故,每一个猴群都选出一只最聪明的猴子共同组成一个应急智囊团来研讨应对之法。

智囊团很快开始工作了,他们聚集在山顶上一颗大树周围,各自发表着自己的高见。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各个猴群最聪明的猴子,都认为只有自己的方法才能拯救满山的猴子们。一连几天,这些绝顶聪明的猴子们各抒己见,激烈地争论着,只到筋疲力尽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山上的猴子们看到智囊团几天也没找出一个好办法,而大火就快烧到自己的屁股了,都按各自的方式逃命去了。只有那个智囊团的成员们在大火烧来的时候还在争吵,最终被大火吞没了。

樊宇明说:太多的聪明人聚在一起并不一定就能办出聪明的事情。我们在管理一个企业时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满以为高薪招收一批聪明的员工就能经营好一个企业,最终却碰得鼻青脸肿。这就是为什么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三个诸葛亮不一定抵得上一个臭皮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家缺乏统一的理念与价值观,缺乏作为一个团队最基本的东西。  

张山出海

 

张山准备出海前往一座孤岛探险,但因为自己没有丝毫的航海经验,于是就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为自己驾驶帆船。

海上风平浪静,老船长平稳地驾驶着帆船向远方的目标驶去。张山则兴奋地站在船头,手舞足蹈。

半天过去了,海上依然平静,帆船快速行驶着。张山看到老船长驾驶着帆船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他觉得老船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自己完全可以把船开得和他一样好。于是,他让老船长在一边休息,自己亲自驾驶起了帆船。

帆船在张山的驾驶下平稳地向前急驰着,似乎比老船长驾驶时还要快。张山得意急了,心里暗想,早知道这样,当初何必聘请老船长呢?于是便对老船长冷淡起来了。

自从张山驾船以来,老船长就蹲在船头边抽烟边眺望着大海的深处,慢慢地他皱起了眉头。

天近傍晚,海面上突然起风,帆船随着风浪剧烈地颠簸起来了,驾船的张山慌了手脚,不管他怎么努力,船就是不听指挥,颠簸愈来愈剧烈。老船长则依然稳稳地蹲在船头看着手足无措的张山。张山无奈,情急之下不得不喊老船长救命。听到张山的喊声,老船长不慌不忙起身走到张山跟前,把他推开,稳稳弟弟把住船舵,迅速放下船帆,身体不停地扭动着,并喝令张山不停地更换着位置。在老船长的驾驶下,虽然风浪依旧,可帆船还是平稳了许多。长舒了一口气的张山终于向老船长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此后,张山再也不怠慢老船长,在老船长的帮助下,张山顺利地完成了探险任务。

樊宇明说:风平浪静的时候是体现不出来老船长的水平的。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员工到底怎么样,企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当企业面临逆境的时候,一个员工的本质如何才能表露无遗。

 

东海里的大鱼

 

从前,东海的一片海域来了一条大鱼,这条鱼不知道在海里生长了多少年,力大无穷,凶猛异常。它霸占了这片海域,为非作歹,不知有多少人葬身在它的腹内,也不知有多少船只被它撞得支离破碎。当地人恨透了这条鱼,多少豪侠勇士自愿与其搏斗,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躲避鱼害,好多人都迁移到其它地方了,但故土难离,大部分人不愿意离开这片世代居住的地方,只能忍受着这条大鱼的各种恶迹,甚至还要定期往海里投放牛、羊,希望它吃了这些牛、羊后对人少一点祸害。每当人们说起这条鱼,大家都咬牙切齿,可是没有丝毫办法。

一天,一位云游的智者经过这里,看到这里的百姓守着这样的一片海域却生活得异常艰苦,觉得很是诧异。于是,便停下来了解详情。大家详细地给它讲了大鱼的事情,之后几天这位智者便一直站在海边观察这里的海面,而且他两次看到了那条巨大的鱼及它游来时带来的惊涛骇浪。

观察了几天后,智者召来附近的百姓说他有办法制服这条大鱼,但必须大家的全力配合。听了智者的话,大家高兴极了,立即回家按智者的要求分头去作准备了。

一个风平浪静的早晨,大家按智者的要求带着各种工具来到了海边。智者命令大家用鼓及其它各种工具敲击出巨大的响声,于是鼓声、各种敲击声夹杂着呐喊声响彻了整个天空、海域。巨大的响声惊动了正在休息的大鱼,它恼火急了,掀起巨大的海浪向人们示威。胆小的人早躲到了远处,胆大的人们依然敲击着、呐喊着。智者让人们边喊边挥动着各种彩色的衣服、布片挑逗着大鱼,同时让弓箭手们拉满弓把一支支利箭向大鱼射去。

大鱼终于暴怒了,它实在无法忍受这帮平时温顺惯了的人们对它这样的挑衅。于是借海浪集全身之力奋力向人群冲去。人群在智者的指挥下迅速向后退去,大鱼重重带着海水重重地砸在海岸上,被大鱼带上来的海水快速退回了海里。

砸在岸上的大鱼起初还在拼命地挣扎,挣扎了一会儿就不动了。

看到大鱼不动了,众人欢呼雀跃,纷纷跑到大鱼跟前发泄着自己的怒气。

最后,大鱼被百姓们分割成快,晒成了鱼干。

樊宇明说:鱼就是鱼,即时长得再大也是鱼。鱼的生活环境是水,离开水再大的鱼也不能发挥其威力。一个成功的人出自一个团队或组织,这个团队和组织就是这个人赖以发展的基本环境,离开了这个组织或团队,个人再有能力也很难得到发挥。因而,要想建设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使每一个成员树立集体的观念,将自身的发展与团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团队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这样才能战无不胜。

 

“懒蚂蚁”的作用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笔者认为,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

 

    笔者将懒蚂蚁效应引申为——企业在用人时,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对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头脑的“懒蚂蚁”。这些“懒蚂蚁”不被杂务缠身而长于辨别方向和指挥前进,能想大事、想全局、想未来,也可以理解为国内企业呼唤懒蚂蚁思维的企业家。

    比如,国内很多企业都勤于外联,疏于服务;勤于开发新客户,疏于维护老客户;勤于销售老产品,疏于策划新产品;勤于发展,疏于管理;勤于人际关系,疏于家庭和谐等等,总之,如果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有些懒蚂蚁思维,那么就不会只耕地,不看前方——像一只牛,更像一只勤蚂蚁。

    如果哪家企业的老板在自己企业里面发现了些许“懒蚂蚁”员工,那你就有的赚了!他们很好辨认,有共同特点:他们擅长学习充电,用智慧去观察,去分析,去寻找市场中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善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企业管理的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遵守规则并坚持原则;他们立足部门所辖业务,努力钻研业务,通过对各种新知识、新理念、新观念的学习,保持思路开阔,思想常新。

    符合上述标准的懒蚂蚁员工,老板就要积极给予引导,方便的时候亲自指导一二,必要的时候可以提拔上来做经理。

    大量的事实证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最平常的现象,但牛顿却感到好奇——苹果怎么会往地上掉呢?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闻之哑然失笑,认为太荒唐了,但牛顿却偏要寻根究底,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水开了,蒸汽便会将锅盖顶起,也许这是千百年来天天发生的事情,许多人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英国人瓦特却偏要弄个明白——蒸汽怎么会冲起锅盖呢?结果他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一场工业革命。

    科学发明是这样,我们做其他任何事情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不敢创新,可以肯定,不管他学识多么渊博,也不管他如何刻苦勤奋,他都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唯有那些眼光敏锐、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许多人片面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认为成功只需要付出超常的勤奋,但却忽视了一点,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的灵感(也就是那种带有爆发力的积极思维),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将自流。

笔者了解到这么一个案例——很多年前,美国穿越大西洋底的一根电报电缆因破损需要更换,一则小消息平静地传播在人们之间,但是一位不起眼的珠宝店老板却没有等闲视之,他毅然买下了这根报废的电缆。

    没有人知道小老板的企图,他一定是疯了,异样的目光惊诧地围绕着他。他呢?关起店门,将那根电缆洗净、弄直,然后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金属段,然后装饰起来,作为纪念物出售。大西洋底的电缆纪念物,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纪念品吗?

    这样他轻松地发迹了,接着,他买下了欧仁皇后的一枚钻石。淡黄色的钻石闪烁着稀世的华彩,人们不禁问:他自己珍藏还是抬出更高的价位转手?其实那是后话。他不慌不忙地筹备了一个首饰展示会,当然冲着皇后的钻石而来。可想而知,梦想一睹皇后的钻石风采的参观者会怎样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

    他几乎坐享其成,毫不费力就赚了大笔的钱财。他就是美国后来赫赫有名、享有“钻石之王”美誉的查尔斯-刘易斯-蒂梵尼,一个磨房主的儿子。

    可见,财大气粗不见得就代表财富,心智才是更高一级的财富。蒂梵尼的故事告诉人们:赤手空拳一样赢得天下,关键是你拥有一双洞察先机的“火眼金睛”。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思考是我们工作和事业的指南。在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会说:凡事多动动脑子想一想。其实要想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事时多动一动脑子,多想一想,不要一味蛮干,要想好了再干。懒于思考、不会思考的人,做事不可能成功;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往往随波逐流,一生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有句老话说得好“会者不忙,忙者不会”,还有句话是说“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一个道理。笔者认为,凡是像上面的勤蚂蚁一样忙得昏头昏脑的旅行社老板,一定是一个不懂管理的老板。如果一个管理者不懂得管理,他就永远不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可能会一次次延续错误的方法,这样的企业难以成功。

 

王五的故事

 

远郊的一个村子的村民们一直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生,土地到户后大家辛勤耕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但离小康的距离还是很远。有一年在外闯荡多年的王五回到了村里,准备在村里创业。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利用在外闯荡的积累种植蔬菜,为此他作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好多好心的村民都劝王五不要冒险,因为在此之前好多人都尝试过,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王五却说心中有数。

租用土地、雇用工人、准备工具及设备、整理土地、盖暖棚、搞种子、搞肥料……等一些列工作都被王五安排得井然有序。开始收获的时候,王五亲自把蔬菜运到城里去卖。一年下来,王五种菜的收入比村民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高出三倍还多。

由于高收入的吸引,第二年跟着王五种植蔬菜的人多起来了,大家种菜、卖菜,一年下来忙得不亦乐乎,可看着一沓沓到手的钞票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第三年种菜的人更多了,王五仔细思考后决定自己不再种商品菜了,开始育种、育苗,为其他种菜的村民提供菜种及菜苗,同时免费为大家提供技术咨询。这一年虽然王五的种植面积没有很大,但收入还是翻了两番。

在王五及其他村民的带动下,周围很多其他存的村民也开始种植蔬菜了,蔬菜产量大了,但并不是每一个村民都有销售蔬菜的经验。此时,王五决定放弃育苗、育种的业务,专门做蔬菜经纪人,跑市场、做销售。在王五的努力下,当年的蔬菜销售十分火爆,不但大家的蔬菜都卖了个好价钱,王五收入也十分可观。

看到王五做蔬菜经纪人赚到了钱,好多年轻人都在田里干不住了,纷纷做起了蔬菜经纪人,此时王五却有了新的打算。他看到周围蔬菜种植渐成规模,便与政府部门协商利用一块荒地建起了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内不仅建立了大型地窖、仓库、停车场等设施,而且建了几排20平方米左右的独立办公室,并提供电话、电脑、传真等全套办公设备,租给各位经纪人作办公场所。当然,并不是所有经纪人都能入驻王五的市场,王五只挑渠道广、信誉好的经纪人进入市场。由于王五经营有方,市场生意异常火爆,不仅本地经济人可以驻地组织货源、储存、发货,而且吸引了大批的外地客商。

当地有人再想建批发市场的时候,王五的批发市场已经发展成很大规模了,服务设施完善,员工训练有素,而且在业务所覆盖范围的城市都有了办事处或联络点,当地80%的蔬菜都是通过王五的批发市场出去的。

据说,王五现在开始琢磨蔬菜工厂的建设了。

樊宇明说:王五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有需要就有市场,如果你能真正把握客户的需求,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能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你就完全成功了!

 

郑老师吃面条

 

樊宇明的启蒙老师郑福龙先生是一个机智、幽默的人,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在让人开心一笑的同时也会令人深思。

有一次学区组织开会,午饭是面条。因为散会时间早,大家也没有其它什么事情,都聚集到吃饭的地方等着吃饭。从做饭师傅的神情与动作,郑老师很容易就判断出今天的饭做少了。于是郑老师就想和大家开一个玩笑。他放着统一的碗不用,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一个足有两个碗大的小盆来,准备用它来盛面条。

装面条的桶被提出来时,大家都有秩序地排着队,毕竟都是知书识礼的人。郑老师拿着他的大“碗”排在队伍中间,大家看着他的“碗”都指指点点,说郑老师真有抢饭的经验。轮到郑老师盛面条了,大家都以为他会盛上满满一大碗。没想到,他只盛了一小半,大家很奇怪:不盛满,要那么大的碗干什么?纳闷儿是纳闷儿,可吃饭要紧,大家谁也没有追根问底的时间。

面条刚煮出来,很烫人。大家迫不及待地便吹边吃,希望赶紧吃完后好盛第二碗。当时细粮很紧张,大家吃顿面条挺不容易的!但面条实在太烫,根本无法吃得很快,大家只好斯文起来了。只有郑老师端着他的大碗津津有味地大口吃着。因为他的碗大,而且只盛了半碗,用筷子一搅,面条很快就凉下来了。大家看着一脸坏笑的郑老师,终于懂得了他的意图。

郑老师很快地吃下半碗面条后,不紧不慢地走到装面条的桶旁边,这次他毫不客气地满满盛了一大碗,坐到屋角细细地品味起来了。

后来人们说,那顿饭只有郑老师一个人吃饱了,其他人有的吃了两碗,有的连第二碗都没搞到,而我们的郑老师按大家的碗衡量,足足吃了三碗还多!

樊宇明说:过多注重眼前利益,你可能会失去长远的、更多的利益。目光看远一些,收益才会更大一些!这道理和下棋一样:走一步看一步的人赢不了走一步看三步的人;走一步看三步的人赢不了走一步看五步的人!

 

水的故事

 

樊宇明小的时候对数学很感兴趣,但对有一类问题一直无法理解,即“一个水池,单独打开进水的水龙头若干小时可以放满;单独打开出水的水龙头若干小时放干。如果两个水龙头同时打开,多长时间放满?”之类的。樊宇明看到这样的题目总认为负责水池的人实在闲得无聊,没事拧水龙头玩儿。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也丰富了,突然发现类似拧水龙头的事情还真的不少。如,一座水库,有进水的河道,也有出水的闸口,如何合理利用水库中的水,还真的需要小时候的数学知识。

后来樊宇明从事企业管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企业现金的流动也如水池放水一样,流入的现金就像进水的水龙头一样为水池注水;流出的现金就像出水的水龙头一样,把水池中的水放出去。企业经营项目很多,正如进水的水龙头很多一样,企业资金流出的渠道也很多,正如出水的水龙头。如何合理安排好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使企业的资金链不致断裂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进水池的水多于流出水池的水,水池中才能有积累,水池中的水才会越来越多;进入水池的水少于流出水池的水,水池中的水会逐渐消耗,水面会不断降低,最后彻底流干。当然,水放在水池中也会有一部分被蒸发到空气中或渗透到地下,也可能会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悄悄流走。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这部分资金的损失就属于不正常的跑、冒、滴、漏。这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尽量要避免的。

同时,为了保证水池中的储水量,我们可以多安装几个进水的水龙头,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积极开拓、挖掘新的收益增长点,增加企业资本的有效增值途径。而要保证水池中水量还有另外一个途径,那就是量入为出,根据进水量的多少来确定出水的流量。合理计划才能使资金顺利流动起来。另外,如果进水量大,出水量小,也说明我们的池子已经小了,需要扩大。对企业来说这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的最好机会;如果进水量小了,出水量大了,不加控制,水池很快就会被放空。因而企业要想顺利经营必须量入而出,做到计划周密,合理利用资金。

 

莜面的故事

 

莜麦是内蒙古中部及周边地区特有的一种农作物。莜麦成熟后经过炒制磨成面粉就叫莜面。对于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地区来说莜麦是较高产的农作物,因而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地区农村主要粮食作物就是莜麦,也就是说莜面当之无愧地成了这一代农村人的主食。当地人几乎一日三餐都是莜面,早晨是莜面糊糊,中午是莜面鱼鱼,晚上是莜面窝窝,难得有其它主食可以调剂一下。时间长了,大家虽然对莜面深恶痛绝,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在莜面的做法方面不断翻新,因为的确很少有其它东西吃。后来改革开放了,农民种养的自主权提高了,莜麦的种植也少了,大家的餐桌上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了,许多人为不再每天吃莜面而喝彩了。有一天,人们突然想起了莜面,而且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专门经营莜面的大小餐馆,生意异常火爆。吃厌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精米白面的人们开始怀念莜面了。于是莜面以独特的地方风味佳肴的身份重新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吸引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

樊宇明说:从莜面地位的变迁中,我们是否能够得到一点启示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东西即使再好吃,吃的时间长了,人们也就厌倦了。就像一个人长期只敢一项单调的工作,很容易因厌倦而降低工作效率。因而许多地方,许多单位实行轮岗制,目的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另外,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的匮乏,吃莜面时的佐料及配菜都十分简单,莜面的味道也就千篇一律了。现在人们吃莜面的佐料及配菜也是十分丰富多彩了,在这些佐料与配菜的作用下,莜面的口味也就千变万化了。因而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不仅轮岗可以有效地解决员工工作懈怠问题,而改善工作环境,增加工作内容,使工作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

    启示:对正确的行为要懂得及时鼓励和赞美。管理者往往认为,这是员工应该做的,所以,当出现正确的行为时,也不认为是什么稀奇的,就省略了及时的鼓励。这样,久而久之,企业中就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文化,也称为亚文化。谁也不愿意做有益的事情了,因为做了就做了,也得不到鼓励。所以企业要形成向上的文化,管理者就应及时发现员工的闪光点,不应吝惜鼓励和赞美。

 

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

  “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

 “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启示:要善于发现,善于为每一个个体创造成长的机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是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对人才的培养要有耐心,要进行必要的投入,既不能毁坏人才,也不能拔苗助长。要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个人才的成长。

 

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深夜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启示:无声的温暖关爱,胜于严厉的惩罚。转悟、觉醒,来自于温暖的关爱之中。许多企业制订了很多的管理制度,对职工严厉的管理,但带来的往往是人性的压抑,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这时候就需要温暖、理解、关心、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优秀的文化环境,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价值观的诱导胜于皮鞭的督促。最好的管理应是把有情的管理与无情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思想决定行动

 

有一个寓言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只小猫,是一只小女猫,它爱上了它的男主人——一个光棍汉,想嫁给他。小猫于是找到了爱神维纳斯,请求爱神把它变成一个女人。在它的哀求下,维纳斯动了恻隐之心,用神通把它变成了一个美女,男主人和她结婚了。新婚之夜维纳斯想,这个女人是猫变的,她内心是人还是猫呢?我要试她一下。维纳斯就在房间里放进了一只小老鼠,美女看见了老鼠,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吃老鼠。维纳斯明白了,美女骨子里还是一只猫,因为她改变不了吃老鼠的习惯,维纳斯就把美女又变回了小猫。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它揭示,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如果是“狼”,那他一定会“吃人”的。要改变行动,先改变思想,思想变了人就变。 相关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7632f0100ah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