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斑病选择哪家好:中国经济的“政府驱动体制”20年未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3:25
作者:贺军
来源:财经网
来源日期:2011-11-1
本站发布时间:2011-11-1 19:49:52
阅读量:226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抽屉TwitterFacebook

当前中国正处在复杂的宏观调控之中,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货币发行等诸多问题中痛苦地纠结。实际上,宏观调控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宏观调控。回顾历史,我们往往会有让人感慨的发现。
读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讲话实录》,常常发现当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待解决的难题,与现在的情况极为相似。比如朱镕基在1993年6月9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上发表“加强宏观调控的十三条措施”的讲话,谈到当时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增速很快,票子越发越多,物价涨幅越来越高。由于此前的摊子已经铺开,基本建设大量投入,生产资料价格猛涨,票子超经济发行,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速上涨。
朱镕基认为,通胀压力首先来源于认识问题。一是在中央层面的认识。当时朱镕基借世行和IMF官员的看法向中国发出经济过热的警告,“不能再拖延了,不能再争论了”。二是统一地方认识。在宏观调控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看法永远不一致,“地方局部与中央全局感受不一样”,“沿海地区和内地的感受也不一样”。很多地方官员认为“我这里不热”,还是讲“只要给我票子,我一定能把经济搞上去”,“通胀没什么关系,现在市场上商品丰富得很”。因此朱镕基强调,“全国还是要一盘棋”,如果不统一认识,不认真去抓深化改革,而是成天在那里扩大投资规模,上基建项目,搞房地产、开发区,就无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朱镕基提出,要采取的措施“不是搞治理整顿,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主要采取经济手段、经济办法、经济政策,尽可能少采取行政的办法”。朱镕基认为,当时“造成投资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行为和各种不规范的行政干预”,不过,他因此认为“仅仅采取经济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要时要使用行政手段。
在应对措施上,朱镕基提出的第一条就是“把住基础货币闸门”。“当前最关键的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一定要把住这一关”。朱镕基认为,由于资金早已多元化,审批已经没有多大作用,单纯控制基建规模、信贷规模很难控制得住。朱镕基质问,“当前基本建设规模为什么搞这么大?一是银行违章拆借,二是社会非法集资。”“这两个闸门一开,钱都来了。钱怎么来的?根源无非是放松了银根,大量发钞票。”
地方投资扩张的需求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让中央头疼的事。朱镕基称,当时是地方一来找,人民银行就都给兜起来,地方都要求人民银行拿钱,这怎么得了!“地方不是没有钱,集资、卖户口、卖地,有的地方钱多得用不完,却把硬缺口留给人民银行发票子,这样人民银行就不成其为中央银行了,宏观经济必然会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国家层面整顿金融,制止绕过人民银行搞违章拆借,突破贷款规模,当时国务院还提出坚决打击乱集资。朱镕基当时提出,“现在全民办金融、全民集资,此风不刹住,利率再提高,储蓄存款也不会增加多少。”朱镕基还指出,从沈太福集资案可以看出,乱集资往往都与贪污受贿联系在一起,因此要“迅速立法,制止乱集资”。
提高存款利率,实行保值储蓄,也是朱镕基当时提出的重要应对措施。当时人民银行对保值储蓄有顾虑,担心物价上去之后无力支付利息,但朱镕基认为,如果不把通胀压下去,后果可能没法交代,政府将无路可退。有意思的是,朱镕基称,“只要全党上下一致,通货膨胀是可以压下来的”。看来,抗通胀在当时就已成为全党全国的政治任务了。
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我们会发现与现在的情况有惊人相似之处。现在的很多做法,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历史的韵律。但为什么中国在近20年后还在重复过去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为中国的独立智库,安邦的研究团队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由政府来驱动经济的体制没有发展根本变化!政府可能不愿承认这一点,因为这等于在相当程度上否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但客观来分析应该承认,虽然20年来中国经济规模有了极大扩张,也完成了很多重要的改革(如银行体制改革),但在中国的市场化体制改革上,多年来缺乏本质的飞跃:政府仍然控制着最大的经济资源和资源配置权;国有经济力量仍然强大,控制着中国最有油水的市场领域;民营经济虽然总体规模扩张很快,但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方面仍缺乏公平环境;政府投资驱动经济的结构仍然强大,主导了中国的经济周期。
最终分析结论:
历史会押韵,但不会完全重复。如果中国不寻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再改革和新突破,今后的决策将会落后于经济与社会形势,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阻碍因素。
作者系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