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绝一个月能瘦多少:现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4:11

现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查,考生往往茫然无措。掌握该类试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对于提高考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的准确度意义重大

例1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陆文夫《快乐的死亡》2004年全国卷Ⅳ第19题)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提示:

作者在最后一段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为喝酒。参加社会活动就像喝酒一样。要适量,少喝有益健康;参加社会活动适量,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就像喝酒上瘾成为酗酒,往往会使作家创作能力在“快乐”中死去。

二、表现手法是个大概念

通常意义下,表现手法是最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表现手法的一个部分,表现手法对于诗歌又叫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1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借代,双关,夸张,反问,反语,引用等。

3 表达技巧:想象,联想,象征,比衬,烘托,渲染,虚实相生等;

描写方法针对人的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三、常见表现手法释义和作用简介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烘托作用。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

10、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引用 :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一)渲染和烘托

1、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散文中往往用对环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来突出形象。

2、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散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

1、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2、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3、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

衬托,强调的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1、正衬与反衬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2、衬托的两种类型

一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二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四)对比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两种

两体对比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激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者。

两面对比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

③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2、对比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

四、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一)三类散文的不同表现手法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景物描绘,可以起到下列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叙述的作用 

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还要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的作用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的作用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不同结构位置句子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3、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4、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

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五、解题示范

阅读小说《火驹》(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 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 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到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了。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像室内践踏得乱槽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法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像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甲]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 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墙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勇气也没有,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乙]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考生首先应整体把握小说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着重写“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和幻觉。

情节上应注意“他”一生“独爱马”,而去世前却要求把画都“揭下来”的变化,探究这一变化的原因。

人物刻画上,小说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方法,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为摆脱痛苦所作的努力,从而表现了“他”内心对理想强烈而执著的追求。

精读与解题示范

l9、小说写他“独爱马”,所以他的居室贴满了马的图片。在年老病卧不起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欣赏壁上的马。可是,他后来又要求把画都“揭下来”。看似矛盾的描述中,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答:看似矛盾的情节其实并不矛盾。他爱马,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贴画、赏画正是这种爱马之情的体现。揭画其实是他想摆脱因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而带来的痛苦和困扰,同样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著。贴画、赏画与揭画,尽管方式不同,但爱马之情是始终不渝的。

20、请根据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处:儿子并不相信院子里进来了一匹马,但他为什么要说:“我己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答:儿子这样说是想帮助父亲从痛苦和困扰中解脱出来。

    (2)[乙]处:这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父亲生前虽然执著地追求理想,但最终没能实现,此处描写实际上寄托着儿子对父亲的美好的祝愿,所以此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一位终于实现了自己理想的胜利者。  

21、小说中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吃药”细节的具体作用:一方面,表现“他”病得很重,为“他”病中的心理活动和幻觉提供背景和条件;另一方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他”的“咽气”做铺垫。

22、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中的“他”虽然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但内心同样有执著、强烈的追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表现了作者对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

     B. 小说中的“他”也曾是意气奋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但是由于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是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的。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C. 小说以“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为表现重点。通过对马的想像,表现了他理想的执著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的痛苫,又通过他与儿子的对话将“他”内心为摆脱困扰所做的抗争生动地外化,构思巧妙。       

     D. 小说用了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情节表现上虽然离奇怪异,本质上却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E. 小说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点燃的图片化为“火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

答案:A、C。

B项错在人物形象及作者观点的把握上;D项“荒诞手法”和“写病态精神世界”理解有误;E项“浪漫主义手法”和“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有误。

六、考题引路

阅读《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护理……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以“静”衬“动”,反衬了后边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答: 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3、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答: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4、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答:作者以这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