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愿接受戒毒:清 琺瑯彩龙鳯纹双联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57:19
中国瓷器之 清 琺瑯彩龙鳯纹双联瓶 等

    形制如连体双鱼,又称"连体瓶"、"双鱼瓶"或"合欢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现。清代雍、乾的景德镇窑瓷器中多采用,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

    (公元1403-1424年)明初永乐、宣德是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期。此器小口、细长颈、扁腹,颈、肩饰如意形双耳,造型新颖,俗称"抱月瓶"。器物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器身满饰青花纹饰,纹饰可分三组,颈部绘缠枝花卉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主题是折枝山茶纹。构图疏朗有致,有空间感;笔绘工细,画风流畅;青花色彩呈宝石蓝色,且有许多沁透入骨的铁黑斑疵,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青花特征,是永乐官窑青花的典型代表作品。

    笔筒所绘的是四妃十六子图,四位慈祥的母亲,带着自己心爱的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或在书房读书,这种母亲的静和孩子的动结合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仿明成化造型和纹饰。造型小巧玲珑,因杯身描绘母鸡啄虫哺雏,旁边有一小孩在逗一只大公鸡,故名鸡缸杯。在杯的另一侧楷书乾隆丙申御题赞美鸡缸杯的诗。这种诗画结合的装饰艺术,是乾隆时期的精品。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仿古”二行六字款。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9厘米    此兽人面兽身,昂首挺胸,项背附戟,面部狰狞,肩部有刻划的花翼。通体施白釉,唯面部间绘黑彩。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954年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高25.6厘米口径21.4厘米    此器以高岭土烧制而成,通体施稀薄的淡黄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瓷器之一。

    共出土3件盘口,细长颈,鼓腹,圈足。颈、腹部饰凸弦纹共7道。白胎,粉青釉。口径5.7厘米,底径6厘米,高15.5厘米。

    直口,外折沿,两立耳,短颈,圆肩,三鬲状实心足。颈部饰刻划花回纹,肩、足部分别饰剔地莲花、兰草、折枝牡丹纹。青白釉,内底无釉露白胎。足端无釉呈火石红。口径12厘米,通高14.5厘米。

    器型与花卉纹尊相似。口沿下饰一周曲带纹,外壁是剔地莲花纹,类浮雕效果。口径14.2厘米,底径10.4厘米,高15.8厘米。

    器身呈八棱形,直口,外平折沿,两立耳,短颈,鼓腹,腹部有两环耳,三兽足,兽足上端有堆贴龙头装饰,下部作象鼻卷曲状。白胎,青白釉。内底、足端无釉露白胎。口径10.4厘米,通高14.2厘米。

    共出土9件。侈口,斜直壁,浅腹,浅圈足,内底有6个支钉痕。碗内印花,近口沿出饰一圈锯齿纹,内壁饰四鹤细莲纹,底心饰莲荷图纹。灰白胎,胎骨较厚,釉色白中带灰,有光泽。口径19.9厘米,底径7.5厘米,高4.3厘米。

南朝 青瓷浮雕莲瓣纹八系盖罐
    高27.8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13厘米。    盖呈弧面顶,中心平凹,上有一半环形钮,罐作侈口,圆肩,腹略外鼓,假圈足,罐口外侧有四对复系,盖面和罐肩部均浮雕覆莲瓣纹。莲瓣纹是南朝时期主要纹饰,但一般多为刻划技法,此类浮雕手法较独特。

清雍正 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粉彩花鸟纹蒜头瓶
    高21.7厘米、口径12.1厘米。    通体以珊瑚釉作地,以珐琅彩绘碧桃花和翠竹,腹和颈部各有一只小鸟,并有蜜蜂飞舞花间,显示出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意境。    胎质白且细,器面晶莹,外底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灵芝纹花口托盘
    高2.1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12.6厘米。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高16.9cm,口径3.9cm,足径4.9cm。

清乾隆 景德镇窑斗彩开光农耕图扁瓶
    高57.1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21.5厘米。

明正德 景德镇窑青花红彩海兽纹碗
    高9.6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5.5厘米。

明 德化窑白釉双螭壶
    通高16厘米、口径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