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三级的微博博主:永禅师 少小出家 传承中华晋唐书法盛事于笔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07:12

永禅师 少小出家 传承中华晋唐书法盛事于笔端

2011年11月21日 08:4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智永法师《真草千字文》局部(图片来源:资料图)

晋、唐两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两座高峰,在晋、唐之间,有一位承启两峰的人物,这就是智永,智永,名法极,俗姓王氏,为晋代书圣王羲之七世孙,会稽人,智永生活在陈隋间,早年与其兄一起出家,世号永禅师,又称永师。

明代书法家解缙说:“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书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虽然解缙的善书者的标准过于严苛,但是,其对智永继承王门传统,为唐代书法艺术兴盛作出重要贡献的估评,是颇有见地的。

智永法师《真草千字文》局部(图片来源:资料图)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真草千字文》,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墨迹只断烂了开首两行,其他都尚称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据关中本补全。所谓“关中本”,是宋朝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于大观已丑摹刻上石,又称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据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说是善本,但感觉和墨迹相比稍差一些。

智永法师《真草千字文》局部(图片来源:资料图)

智永之书,无论真草,法度谨严,稳健秀雅。点画顿转,左右向背,上下随盖,起行收藏,皆能意到笔到力到,一丝不懈,有章可循。因此历代学者多有以智永作品为读、临范本,细细揣摩仿学,从中悟求书法要领。如,以笔法端雅淳厚、涵泳隽秀著称的宋词高宗,实得力于智永为多。所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记载,元代大家赵孟頫曾说,“临智永千字文,及是当行,可十得六七”。元书家揭傒斯《临智永真草千文》,为其主要传世墨迹,王世贞《三吴楷法跋》中,谓明代书家王宠等人楷书,从学智永入手,明代书画名家文徵明,在临习智永书法上也曾大下功夫,收益明显,唯“气力不厚劲”。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三十岁后也是从临学智永着手,进而上溯二王的。此外历来不少有成就的书法家也颇提倡临摹智永法书。如,包世臣谓草书最难写,应先习永师《千文》。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学草书,先学智永《千字文》,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俱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

纵观书坛历史,心成就灿然者,既有所宗,更有自己面貌,智永亦然。自唐人李嗣真谓“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之后,论家多有袭用这一观点,此论虽不无道理,却又未必尽然。这是因为智永既宗法远祖羲之,论者便处处以其家法较衡。殊不知学生毫发酷肖乃师,直如模刻翻版,又岂能自立?既善继承,又有发展,方可名家,智永“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流,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左军之内”。智永“又亲受法于子云”,“智永、虞世南、颜鲁公折作转笔,又间参篆箍”。这些记述,正说明他兼蓄博采,心得诸家,自成格局,再说所谓“无奇志”。苏轼便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说,智永书法“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奇趣”智永书法,具有房屋不衰的艺术魅力,苏轼这番论述,正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智永毕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相传他每每把退笔随手置于大竹篦内,竟至装满十篦,后来他满怀深情地把这些退笔埋葬于地,并自制铭词,号“退笔冢”。退笔成冢的故事,发映了一位艺术家孜孜不倦于事业的勤勉精神,给当时和后世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书法家徐浩在所著《论书》中,即据以否定了“字无百日工”的时俗见识,强调了书法艺术“非一日一夕所能尽矣”,必须作终身不懈的努力。

相关新闻:

·东晋神通古寺 石塔石雕 演绎隋唐佛门艺术·玄奘大师塔 中国最古的砖砌仿木构盛唐舍利塔·《玄秘塔碑》 柳公权写就盛唐佛门书法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