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字母验证码识别:古典造型选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56:44

    摘要:汉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处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

她区别于其它服饰的特征并不仅限于制式,更在于神韵。汉服的神韵,正是汉族

崇尚自然的传统思想的具体体现。她以生动的流线为表现形式,创造出超越四维的

构型艺术,达成了人体、服饰与环境的协调互动,营造出灵动、和协的自然之美,将

华夏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十七神仙图卷》吴道子(唐)

 

 

但是汉服美究竟存于何处呢?

    当代人普遍欣赏的西方服饰,以其合理的立体剪裁,

在使得服装更加得体的同时,也突出了人体的的曲线美。

    曾在中国土地上占据一时的清朝满装,在采用了中

原地区的纺织印染、裁剪刺绣等先进技术的同时,又

将汉服中很多华丽的元素添加到本族服饰之中。十八

滚十八镶的复杂工艺,能在一件服装中加入大量珍珠、

元宝、龙凤、牡丹等精美的图案,甚至袜底都要绣花

的做法,不能不让人认同它的繁琐与精致。

那么汉服呢?

    我们提及汉服,常会想到汉服的一些常用元素,如

右衽、大袖、系带,等等,但在其它民族的服饰中也

有应用。例如日本的和服,本是从汉服改制而成,其

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如妇女的背包,在中国的唐朝

也曾出现过。再如满装中最具特色的立领盘扣之类,

在明代汉服中也曾出现过。但是这些应用同样的元素

服饰,其风格却与汉服迥异。

    而汉服,自产生到消亡,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制式

虽有所变革。但是外行人,可以很轻易的区分汉服与

清装、汉服与和服,却很难辨别某件汉服所属的朝代。

为什么?这是因为汉族文化的哲理,自始至终贯穿着汉

族服饰的命脉,化为她的灵魂,使她体现出特有的神韵。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汉服的神韵所在——国画: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阐述了

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念。它与纯抽象的近代欧洲

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求于“形似”.还

要达到“神似”。画人,不能仅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

难仅仅拘泥于自然之真实,更要画出人的精神面貌。这

一点就是中国艺术家建立起来的艺术所竭力企求的高度。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

为指导绘画的重要准则。

    必需强调,绘画中表达神韵的方法并非凭空捏造,而是

有它深厚的现实基础。而国画中汉服的表现手法,正是依

托于汉服艺术的精髓所在。所以可以推断,国画的主要表

现手法,也是汉服,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手

法。而国画艺术主要追求的理念,也正是中国艺术所追求

的最高理想。

那么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又是什么?

可以先看一下西方绘画与西服。

    西画是以色块为主要构图手法的,以画几何体为学习构型的基础。学习人

像素描,都是从人像分面开始学起的。而西服也是通过立体裁剪,将衣料分

割成块,并以人体构造为蓝本,拼接成立体构型。这就说明,西方服饰和西

画一样,也是以面和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

    而中国画主要是以线条为造型的基础手法,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

体积来,并以此来展示国画的神韵。这就使得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

有明显的分野。法国的罗丹也曾经强调过:"一根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

宙",这说明世界人民同样认同线条的重要性。但西方绘画更注重表现体

面,在线条的运用和表现上则略显得相对不足。而中国画,却在此积累

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手段,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能巧

妙地运用流线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种形象,仅用于表现人物的手法,就

有十八种之多,称为人物十八描。可以说,流线艺术在国画中的

运用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国画中的人物十八描画法,正是基于汉族服饰的特色产生的。

    汉族的传统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要特色。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

就很有讲究。一般官员的袖子可以挽回至肘,而袖径最宽时竟有四

尺之多,垂下手时几乎可以到地。这种设计,相对于人的体型而言,

显然过大了。平面剪裁,平展放置时,看上去平凡无奇,但是当着

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自然形成褶皱的流线,这种流线,或于

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不停的运动变化,与自然

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活的、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品。而衣与裳的设计

剪裁也是如此,用料都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但是汉服一旦

穿着起来,便会依据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优美灵动的流线,使人

的活动游刃有余,从而显示出了自然之美。汉族服饰就是这样,在

平易中求变化,在变化自求自然,到达天人合一、天衣无缝的境界。

    汉服的这种生动的表现力则与国画的惊人的相似。国画,既有

潇洒脱俗的写意画法,又有精益求精的工笔画法;既焦点透视法,

也有散点透视法,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打破真

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这样就使物象在画面出现时,

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伸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更换其

位置。以求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

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象有画面的部位

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这与汉族服饰,即能以人体构造为基

础,又不拘泥于人体限制的设计思想一致贯通。所以汉服制作时虽

然区别不大,但是穿在不同的他身上,或是在不同的环境下

穿着,却能显示出千变万化的效果。

    在其它服饰中,古希腊、印度服饰,也曾追求过线条艺术。尤

其是古希腊的服饰,从流传下来的雕塑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民在

服饰的表现上,大量的采用了灵活的流线艺术表现形式。但是相

比而言,汉族服饰穿着更合体,制式更丰富,工艺更精美,造诣

更高超。这当然与中国悠久历史、广阔的疆域、博大精深的文化

和完整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样对比一下和服:

    和服,在日本称为吴服,是日本学习汉服制式改造而形成的一种

民族服饰。它保留了很多汉服的特征元素,如右衽、大袖系带等等。

但早已失去了和汉服如行云流水般的神韵。区别于汉服,和服采用

小裳收口,下裳紧紧包裹双腿;袖子平整,与臂长相当,多呈方形;

腰带较汉服宽圆厚重。尤其是现代和服,在吸收了西方服饰的立体剪

裁和熨烫手法之后,更突出衣服上的固定直线,这些都和日本人的民

族个性十分相通。而在日本绘画中,这种性格也表现得很充分。这些

都与汉族服饰自然洒脱的主体风格大相径庭。

    但事实上,强迫汉人剃发易服的清朝皇帝,却悄悄着汉服自我欣赏。

    这画曾张贴于圆明园某殿内,里头居然所有人都着汉服,但是很明显,他们都是秃头。

    精神文化的内核,贯穿了民族存在的方方面面;哲学理念的追求,

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汉族服饰与华夏传统文化共成一体,无

处不体现着华夏哲学的境界追求。而这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便是”

其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

    程振红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一文中写道: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

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

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

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这

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

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

以为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

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

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

即人不仅是自然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

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中也透着人的因素。自然

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

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

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

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

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论道、儒都主张

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壁,而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

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

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饰,盖自然’(《厚道》语)‘吐纳英华,

莫非情性’。(《体性》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形骸,

重神理而遗形骸,所以表现在服装上往往不拘礼法,不论形迹,常常

袒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

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

    汉族服饰,就是应用了灵动的流线艺术,营造出的生动自然超越四维的

构型,达成了人体、服饰与大自然界的协调互动,将这种华夏天人合一

的传统哲学理念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种理想,不仅是存在于灵动的汉族服饰中,而且在华夏文化的范畴

内,园林建筑、工艺美术、音乐诗歌、家居器具、医药养生……都遵循

着这种理念,追求着这种境界,并区别于西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特色。

    中国园林取景天然,有”人在景中,景随步易,步步不同”之说。而西方

却将花木修剪为几何体,园地布置成多边形,以体现”人”的介入。

    中国音乐,多为散板,以乐句为单位,无固定的强弱限制,多追求韵律的优

美动听;而西方音乐,以小节为单位,2/4, 3/4, 3/8等等,固定强弱快

慢,更强调和弦的穿透效果。

    中药取材天然,金石有灵,草木为圣,风露通神。而西药化学制剂,提炼求精。

    中医医人,将人看作与天地相通整体,调阴阳,理五行,舒经络,以循因治本

为主,以防患未然为上;而西医医人,以解剖学为基础,器械手术,运用切割重

整等复杂技术,所以更加快捷实效。

    同样,汉族服饰,平面剪裁,着装见效,自然成型,流线为纹,气息能动,行动可变;

西方服饰,立体剪裁,制造成型,衣成型定,形式多样,构造多变……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着中西艺术追求与文化理念的差异。当然我们也无法严

格划分这两种指导思想,或比较其优劣,它们本身也存在着互补和渗透。

    然而在前数个世纪,由于诸多因素,使得中国社会裹足不前,以至落

后于世界,所以中国人,在被西方大炮打开大门之后,完全对本土文化

失去是信心,而一味追求西化,导致传统文化的大量流失。而整个世界

也由西方文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即以”追求人为创造力”和”个性”为

主,忽略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技术已

经给世界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基因改造,纳米

工程等等,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潜在威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这就使

得人类不得不去反思以一阶段所有的追求和理念。

    而中华传统哲学精髓,”取法于自然,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是不

是能够再次获得新的生命力,重新回到中国社会,并且影响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

方向,还有待我们后来者的努力。但我见,

云,随风而动,故能行其广;

水,顺势而下,故可流其长。

自然之中,天道因循,行云流水,哲思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