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护城河:提出问题能力 创设情境 培养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50:51
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例如: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青霉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目前生物教学对提出问题方面的研究着重在这几个方面: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怎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缺乏的是这几方面的思考:学生怎样提问题;教师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方面应起的作用;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笔者仅对教师在学生学习生物学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必要性1.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除了强调以外,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生物学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特别指明生物学正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进步的。2.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上课听讲的内容,下课完成布置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认真的学生也许有个好成绩,但往往缺乏创造力;这些学生若遇到一些挫折,学习便会失去动力,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发现问题并有欲望去解决它的问题意识,而是围着考分去学习,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提问,也仅能提“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老师,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之类的问题,这显然远不能满足眼下课改的要求。应该说,自我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我们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自学能力的要求是--不仅能看懂书,而且能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它。但发现和提出问题又以后者为重,因为,发现问题是指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不明确,不能转化为语言与人交流,自己也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提出问题则是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的过程,而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及对策笔者曾经作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调查:1、你认为上课应该是老师问学生还是学生问老师?2、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好呢还是开放的好?3、面对一个新的问题你是自己解决还是听别人的解释?4、面对一个从未接触的领域,你会不会去思考一下?5、自己上课时有新的想法,你敢不敢打断老师或同学的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6、让你提问时有没有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被别人认为是知识浅薄?7、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别人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你是怎么办的?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我们的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育者来说,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即使回答和解决问题,也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其答案都是事先按标准框定的,造成了学生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对教育者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的过程是指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少数学生属第二类型,问题意识较少,重点在于培养。
    三、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1.学生自己研究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创造的事例,对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认识到“问题意识”的作用是非常有利的。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介绍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怀疑的实验,然后再和学生一起重复了普利斯特利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幻灯片演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做的实验,分析1880年德国的又一位科学家恩吉尔曼进行的光和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介绍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成功地进行了另一个光合作用的实验,最终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几代科学家历经二百多年不断探索,才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在植物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追求,一切都习以为常,机遇和成功是永远不会垂青的。2.让学生自己研究习题,针对习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的问题,这样往往又会步入“满堂灌”的模式。所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教师布置习题时要首选考虑的。例如,在学习了呼吸作用内容后,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马拉松跑步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感到特别难受,但再坚持下去反倒轻松了许多,为什么?国家运动员赛前集训地点常常在高原地区,为什么?在学习了酶的调节后,提出为什么把生活在乳糖中的酵母菌转移到葡萄糖中,酵母会以葡萄糖为原料,那么原来产生的分解乳糖的酶到哪里去了?等等。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必须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抽象的概念,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3.教师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技巧。(1)、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老师是编剧、导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成果的评论家和鉴赏家,也是心理学家。学生自己有意无意提出问题不仅仅是思考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杠杆和动力。当学生有这方面的灵感闪现时,教师应大张旗鼓地表扬、鼓励。这时,学生便有一种成就感。我认为,老师应该有一种意识:能提出一个好问题的学生与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一样优秀。因而,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或解答问题的态度,应多给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现出注意的态度,要耐心去倾听,并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探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主动、妥善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给以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有不当或错误,教师不应加以嘲笑,而应肯定其大胆行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重要的还是次要的问题,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及时做出解答或说明。老师应利用个别指导和集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指出:这个问题的价值如何?怎么解决?老师对问题的重视无疑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2)、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应具有亲和力,从外界环境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应鼓励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质疑、好问、多问、深问、怪问,应持肯定的态度;对不善提问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鼓励其勇气,并认真帮助他分析问题;对好问却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应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 (3)、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课的设计要有新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自己设问、自己设计问题两个环节,注意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积极的,当然,老师应对课堂有相当的调控能力。另外,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采用“提问单”的形式,避免其不敢当面提问的尴尬心理。总之,现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其实,学生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