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疗玫瑰糠疹好:不能“阳光越亮,角落越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4:18

现在,每次聚会聊起税负话题,身边很多朋友都有怨言。

老百姓对“税”有意见,其实是担心自己缴了税,却没有享受到对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担心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只是“肥”了少部分人。

你看,贫困县的政府办公大楼豪华气派,可许多山里的孩子仍在危房里用“砖头桌”上课;大城市夜晚灿如白昼,乡下依然三天两头地断电;一些政府部门公款出国、配新车“不差钱”,需要把钱补贴到户、送到困难群众手上就“哭穷”……人们自然忧虑:财政支出轮到基层百姓,会不会只是“喝点汤、闻点香”?

财政对于民生领域的投入连年增加,然而一些百姓并不领情,反而抱怨“为什么阳光没有照到我身上?”甚至觉得“阳光越亮,角落越冷”。

如何让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公开、公正,给百姓的好处更多、更实在?

让老百姓减负担、得实惠,需要完善“民生财政”支出的体制机制。

2010年民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例达2/3,某些省份这一比例高达80%—90%。然而在基层一些地方,部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也被贴上了民生标签,而老百姓亟需改善的民生问题却没得到解决。“民生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现象值得重视。

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的,比如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制度。但事实上,“普惠”存在选择性。比如在有些地方,参加新农保的60岁以上老人,子女缴费方能领取养老金。比如享受补贴的农机具被指定商店和机型。再如新农合报销时“搭售”关系户医院的自制药等等,老百姓意见很大。财政支出机制还需进一步公开透明,在制度设计、政策执行、监管落实上下功夫。

让老百姓减负担、得实惠,还需要明确“民生财政”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民生投入今年增了多少,明年又要增多少?对百姓而言,数字并无意义,他们要的是自身生活更实际、更直观的改善。比如,目前居民的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可居民个人缴费比例却不低。粗略计算,城市居民缴纳的“三险一金”几占工资收入的20%。保障虽有所增加,但挤占了即期消费,老百姓的“幸福感”未必提升。再如,2012年我国教育投入将达到GDP的4%。可是,教育投入力度这么大,将给千家万户在教育方面带来多少实惠?大学学费、住宿费能不能降一些?西部孩子的“小饭桌”能加几顿肉?人们希望“答案”更具体。

因此,考核“民生财政”的绩效,不能光看资金投入额度,要看民生改善程度,更要看老百姓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以此为“民生财政”的标杆,让百姓心里有底,也给有关方面戴上了“紧箍咒”——你必须把钱投对地方,花出效果,温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