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的重大疾病有哪些: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 杨胜刚教授访美札记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07:11
杨胜刚教授访美札记之四
美国金融学的学科评价标准与师资聘用机制
杨胜刚
(金融学院)
在国外也许更关注国内学术的发展与变化,我在美国的时候从学校的网站上看到,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评价”课题组,2006年第一次对世界近1400所大学科研竞争力的状况和水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和《世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含大学和科研院所)等23个排行榜。湖南大学名列698位、我们的友邻中南大学列743位,分列大陆高校第21位和25位。这多少给一直梦想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湖大人带来了希望,也得到一丝安慰!
当然,自从国内开始启动“211工程”和“985项目”以来,学校排名问题就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版本的排名方法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无论怎样测定,总少不了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基金等学术声望(Academic Requtation)指标,以及科研课题、到帐经费、发表论文、科研获奖等学术产出指标,这些指标对于评价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是必须的。
问题是,学校排名与学科排名是两码事,学校排名更不是其学科排名的简单加总。正是两者的差异性,所以我更关注美国的学者如何看待其所在的学科排名问题(因为学校排名是校长们和学校职能部门的主管更关注的)。由于金融学在美国基本上都置于商学院的框架下,所以美国的金融学学术资源与学术评价机制都深深打上了商学院的烙印!
2006年初,美国UTD推出了一个北美100所最佳商学院排名和全球100所最佳商学院排名,当然从结果看两种排名大同小异,因为目前排在全球领先地位的商学院基本上是美国的高校。稍稍可以令人鼓舞的是中国有三所高校进入了全球前100位:香港中文大学(第72位)、香港城市大学(第87位)和香港科技大学(第88位),但也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大陆没有一所。我要说的是,排名尽管使我们知晓自己之不足,明确一个追赶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排名指标的设计所折射出的美国学者评价学术和学科的心理特征。
UTD对学科的排名很简单:不管你这个学科有什么样的“牛人”、也不管你有多少经费,我只看你最后的产出结果:发表论文!
问题是,“精品论文”是论文,“垃圾论文”也是论文,如何区分?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客观评价自己学科领域的学术刊物质量。在美国,经过全美各商学院的专家学者多年学术市场的洗礼与探索,大家一致认同以下刊物是美国“商科”最顶尖的A类刊物:
Journal Name
Accounting Review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Journal on Computing
MIS Quarterl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Marketing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Operations Research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Organiz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从上面的刊物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来看,包含了中国大陆的会计、金融、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战略管理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二级学科,而且每个二级学科只有三种刊物入围。
实际上,就金融学的学术资源来看,在美国,除了被列入顶尖刊物目录的《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三大名刊外,一些偏重实用的金融学期刊如:《Financial Management》、《Financial Review》、《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Derivatives》、《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等都是具有极高学术水准的专业刊物,但也只能忍痛列为B类刊物。
有了上述的评价基础,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美国金融学家的学术评价机制:首先,UTD对上述顶尖刊物每年发表论文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然后根据每一篇所发表论文的作者多少及排名次序进行打分,最后得出每年度美国或全球商学院学术研究实力排名。
例如:2005年度全球商学院学术研究实力排名第一的美国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顿商学院,当年在最顶尖刊物共发表论文306篇,计177.33分,而我所在的University of Miami商学院以发表论文46篇,计28.82分名列全球第43位,中国的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商学院以发表论文29篇,计19.49分名列全球第72位,这也是目前中国高校商学院在全球最好的排名。
接下来的问题是美国的大学如何对其所聘用的金融学专业教师进行学术评价以确定应该给予的待遇?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在美国,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聘用时的起薪完全不一样:如果是纯经济学理论专业的,美国的教职起薪也就六万美元左右;如果是金融学专业的,美国商学院这几年的起薪节节攀高,好一点的商学院都在十五万美元上下。所以在美国,经常听到某位刚毕业分来的金融学PHD比经济学专业的知深教授薪水高出很多的消息,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美国完全是“市场决定人力资源的价格”。
新聘用的教师都只能从Assistant Professor也就是国内的讲师这一级别干起,平均需要6年的时间才能确定是否给所聘用的教师提供Tenure(也就是终身教职)。学校给予某位教师Tenure的依据是什么?就是你能否在顶尖刊物发表规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
例如:在University of Miami,要求金融学的Assistant Professor在6年的时间内,必须在A级刊物发表2篇论文或者A级刊物1篇加B级刊物2篇,才有可能获得Tenure。要知道,美国的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平均周期都是2年左右,所以要达到学校规定的学术评价指标,对于任何一位年轻的Assistant Professor都是非常大的压力(当然也不排除有极个别的天才)。我访问的University of Miami商学院经济系,2005年一年时间,教师就走了近1/4,为什么?因为这些年轻的Assistant Professor已经在学校教书接近6年的时间,仍然没有完成科研指标,感到拿Tenure无望,只好在校方正式下达解聘书之前,主动离开UM,到层次低的学校再去求职。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如何对拿到Tenure的教师进行学术评价和约束?在美国,一旦某人拿到Tenure,除非他本人违法或者主动提出调动,否则,学校是无权解聘的,甚至于,除非本人提出,学校无权强制某位老教师退休,所以你能在美国的大学经常见到80多岁的老先生还在上课、搞学问。问题是如果某位教师拿到了Tenure,他不思进取怎么办?目前在美国各高校的作法是:如果某位教师连续几年不发表论文,学校就会加大其教学工作量(我见过一学期上7门课的老教师),而且连续几年不加薪水或者加的幅度远远小于科研突出的教师。这样一来,既增大了其工作的压力,又逐步拉开了其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工资待遇。
当然,如果某位拿到Tenure的Professor已经“看破红尘”,整天想着办公司、搞演讲、弄咨询、赚外快,学校也没有办法。我想,也许只能靠教师自己的学术定力和自律了,毕竟,科学研究是发自内心的对真理的追求,当一个人失去了探索真理的勇气与兴趣,靠外部力量的强制是达不到效果的,也不可能做出一流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