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复发的多吗:湖南“犹太人”淘金樟木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02:02
湖南邵阳人开的餐馆,在樟木头数量不少。

    群体档案

    ●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樟木头镇百果洞社区以及樟罗社区塑胶原料城

    ●籍贯:湖南邵阳市、县以及周边地区

    ●人数:上万人

    ●从事行业:塑胶原料及周边生意

    ●简史:上世纪90年代末期,湖南邵阳人迁徙至樟木头的大军开始扎根,依附着塑胶原料生意的产业链条,衍生出了包括生意、业务、运输等各个群体的老乡。熟悉的乡音、守望互助的感情,让越来越多的邵阳人来到了樟木头,并在1999年至2005年达到高峰。生意场上有输有赢,经历多年的发展以及尝试,邵阳和樟木头之间的千里距离,有人来有人走,两个“家乡”都成为邵阳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原乡·他乡

    我的儿子在樟木头出生,我们家大部分亲戚都在这里,呆习惯了,对樟木头蛮有感情。但现在塑胶生意不好做了,如果家乡有好的项目,我会考虑回去的。

    ——王喜,湖南邵阳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到樟木头与父亲一起经营塑胶生意

    樟木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非常包容,不排外。早期我们赚钱时,政府跟我们说,你们赚几百万,我们不高兴,每个人赚一千万,我们才高兴。这个地方很神奇,在这里,塑胶行业所需要的石油、石化基地等原料和场地,它都没有,但依靠政府的努力,却能打造成国内有名的塑胶重镇,这也是我佩服的一点。

    ———周楚,湖南娄底市新化县人,1996年开始在樟木头经营塑胶生意,老乡中的“带头阿哥”之一

    秋日的朝阳缓缓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沉睡了一夜的市场开始逐渐恢复喧嚣。一排排商铺的卷闸门被拉起,露出叠放整齐的塑胶原料包装。停在店铺门口的各色小车,以及穿梭在市场道路内的各色车辆,佐证着这里的繁华。这里是樟木头塑胶原料市场,创造过无数财富传说,身家千万者大有人在。(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相隔约100米远的地方,同样一排排的商铺也陆续拉起卷闸门,饭店、发廊、百货店等也在迎接新的一天,走在街上的除了少量的小车外只有行人。这里是樟木头百果洞社区的百顺街,与典型的东莞工业区街道并无两样。身穿厂服行色匆匆的工人、光着膀子抹着汗水的搬运工穿梭其中,一瓶啤酒一碗粉,同样沁出幸福的味道。

    两个地方,除了名字归属樟木头,都有着相同的湖南特色。塑胶市场内近800家商铺,其中500多户来自湖南,且以邵阳市、县的人员居多。百顺街被周围生活的群众称为“邵阳街”,街头商铺的招牌上,湖南“邵阳”的字眼随处可见。

    疯狂赚钱的年代

    在湖南省内,有把邵阳人称作“湖南的犹太人”一说,而“去樟木头做塑胶,能赚钱”,这或许是上世纪90年代末邵阳人前往东莞前,在家乡听到过的最熟悉的话语之一。经过多年打拼,有人借此跃居社会上层,有人仍停留在底层。

    “北有余姚,南有樟木头”,业内人士在形容樟木头塑胶行业在业界的地位时,有此一说。而樟木头塑胶原料市场,则是这一产业的发源地。同时,这里也是不少湖南老乡生活的地方。市场内的商铺大多是两层楼,一楼经营生意,二楼的阳台上晾满了衣服,细心留意,随处可听到湖南乡音,以及抱着幼童串门的老人们。

    三期的档主文先生抱着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与同在塑胶市场内做生意的老乡将脸凑向电脑前,津津有味地看着一年前结婚时留下的相片。相片的背景是樟木头一家湘菜馆,喝得满脸通红的他开心地搂着家人对着镜头做出快乐的手势,“我2004年到樟木头做生意,当初也是听老乡说这里能赚钱,就从邵阳老家过来,儿子也是在樟木头出生的。”

    老乡带老乡的模式,周楚是在樟木头第一个进行尝试的湖南人。距离邵阳市1 0 0多公里远的娄底市,周楚所在的新化县某镇的老乡们从1998年开始来到樟木头从事塑胶生意,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听说老乡周楚在樟木头做塑胶生意赚到大钱了”。

    周楚是当时镇上第一个在樟木头开店的人。店面开在如今距离塑胶市场不远的樟木头帝都花园处,“那里一楼是商铺,二楼是住宅,”那是个赚钱的年代,东莞的工厂越来越多,需要塑胶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周楚投入30万元开的第一家正规店铺,没过多久就把本钱赚了回来,特别是1999年到2000年期间,他经历了一个疯狂的赚钱时期,“1999年台湾发生地震,那边的塑胶进不来大陆,进不了珠三角和东莞,但工厂的需求量还是逐步增长,”当时的塑胶价格只能用“疯涨”来形容,“价格就像坐飞机一样,上午我们还卖10000元每吨,下午就涨到了11000元,最高的时候一天涨到18000—20000元每吨。”而现在,一吨塑胶卖出去的价格也才8000多元。

    生意越做越大后,周楚想到了老家的亲戚朋友们。在他号召下,一开始有十多名老乡先后从老家来到了樟木头。老乡们也赚到了钱,周楚说,当时最厉害的老乡,“听说一个月就赚了100万。”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老乡们来樟木头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并非人人都能做老板,“大部分人来的时候,都是先到老乡的店里帮忙打工,”有的人跑业务,有的人当搬运工,有的人当司机跑货运,“最开始的起步阶段都是在学习。”

    周楚说,能当老板的人毕竟是少数,有的人跑业务赚了钱,有了经验自己去开店,有的人学不到或者没资金,就只能为塑胶的外围行业服务。

    樟木头的“邵阳春节”

    老乡群体效应,让樟木头就像一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磁铁,将远隔千里之外的湖南人源源不断地吸引了过来。虽然没有非常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多名在樟木头生活多年的湖南人均表示,从1999年到2005年应该是一个“迁移”的高峰期。

    围绕着塑胶市场周边的樟木头百果洞以及樟罗社区,成为湖南人落脚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批的湖南邵阳人,或在塑胶市场开店经营生意,或在周边的工厂打工。白果洞社区的先威大道上,有一条百顺街,只有短短数百米长,但在林立两旁的饭馆、百货、商铺、理发店,很容易就能找到“湖南邵阳”字眼的招牌。到了用餐时间,饭店厨房内就会飘出浓烈的辣椒味,这条街也被称为“邵阳街”。

    来自邵阳县的颜生在百顺街街头处摆了一个档口,专门替人配钥匙、开锁、盖章等,2002年来到樟木头的他,感觉如今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了。

    11月的一个下午,百顺街上人流稀少,商铺前间或停着几辆车。颜生与几个老乡百无聊赖地用家乡话拉着家常,以打发暂时没有生意的时间。听说记者要采访湖南老乡,他先是兴奋地抬高了声音,“是啊,我们邵阳老乡很多在这里,不少人都赚了大钱,你看后面那栋新的大楼,就是我们一个老乡花了3000多万弄下来的。”他指了指档口后方一栋黄色的新楼,顿了几秒后,语调变得有些低落,“但这条百顺街再没有以前那么旺了。”

    颜生有点怀念以前的日子,“2006年之前街上人气很旺,特别是晚上,整条街都挤满了人。”他说,街上只能走人,根本就没位置停车。生意最好的时候,百顺街上单是摆摊给人配钥匙的档口至少就有6家,如今只剩下他的两个档口还在街上坚持着。

    颜生怀念的时光里,老乡聚集的百顺街上,到了夜里,饭馆总会传出熟悉的湖南乡音。而毗邻的樟木头塑胶市场内,乡音同在。在塑胶市场二期经营着三家商铺的老王,过年不回家时,就会在樟木头与同样不回家的老乡们一起找乐子。最初到樟木头时,过年都会按老家的习俗放鞭炮、烟花来庆祝,但因为塑胶市场经营的特殊性,为避免消防安全隐患,市场方给湖南的商户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最后取消了。

    但庆祝的方式还有别样。老王说,按照广东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是吃团圆饭的最佳时期,但在邵阳,“大年初一才吃团圆饭”。为了在异乡过得更热闹,到了大年初一,老王就会到处张罗邀请留在樟木头过年的亲朋好友以及老乡们集中聚餐,“最多的时候我摆了8桌,大家聚在一起庆祝。”而同样,其他留莞过年的邵阳老乡也会从中午时分就开始寻找合伙聚餐的老乡。

    回家过年的湖南人,则有别样的风景。周楚说,老乡们赚了钱,过年都会开车回家。以致春节时镇上的主干道两边都停满小车,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粤S牌,“在那时候,感觉樟木头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乡。”赚了钱的老乡们没有忘记家乡,捐钱回去修桥修路建敬老院,“每年回家过春节,镇上的领导都会专门设宴招待大家”。

    困境之中的乡情

    大量湖南老乡聚集在樟木头,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活圈子。围绕着塑胶原料市场和百顺街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有好有坏,有喜有悲。大多时候,他们都是团结的群体,曾自发为被小偷砍死的老乡筹集善款8万多元。但也有时候,他们显得无助,眼看着老乡当街被抢而不敢作声。

    2009年6月,跑货车运输的邵阳老乡许浩在帝都花园的出租屋里遭遇小偷。那个刚刑满释放2个月的小偷夜里闯进屋来,被惊醒的许浩从后面抱住了他,搏斗中小偷操起一把菜刀砍向许浩的脖子。“大动脉被砍中,血一下子喷了出来,”颜生回忆说,许浩最终不幸丧命,虽然凶手被抓获,但许浩留下的妻儿却面临无人照顾的困境。得知消息后,附近的老乡们纷纷伸出了援手,“虽然大家都是做点小生意,或者打一份工,没什么钱,但那次最后还是捐了8万多块钱给他的家人。”

    老王的儿子王喜毕业后就到樟木头继承父业。他清楚记得,曾经有一个老乡做生意时遇到了骗子,“那个客户说要卖原料给他,让他看样板时说得好好的,结果交了钱收了货,才发现除了外部包装是真的外,里面完全是空的,等到他去找那个骗子时,对方已经消失了,”这次损失让生意刚刚起步的老乡损失了20多万,面对欲哭无泪的他,塑胶市场内众多老乡纷纷伸出援手,“借钱的借钱,献策的献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以这个惨痛的教训为例子,互相提醒经营生意的老乡们。”

    但面对某些处境,老乡们也有爱莫能助之时。百顺街上经营生意多年的老档主们都记得,2006年百顺街出现过一个抢劫团伙,这个团伙的成员都来自邵阳,“在家里好吃懒做,到了樟木头又没有好好找工作,就动起了歪念。”

    有一次,抢劫团伙中的3名年轻男子瞄上了一名年轻女工,在百顺街入口处约5米远的地方将她摁倒在地,就在他们准备动手抢钱时,女工吓得惊慌大叫,用邵阳话喊了出来,“别抢!别抢!”听出来是老乡口音后,3名男子放开了女工,并往街头位置走过去。

    但刚走到街头,3人转过头看到被抢女工站起来后瞪着他们,立刻又跑过去再次将女工摁倒在地,将女工身上的钱抢走了。事后有相识的老乡问他们,“为什么老乡的钱都要抢?”对方回答说,“本来都不想抢她的,没想到她竟然一直瞪着我们,好像我们怕她一样,就抢给她看。”

    档主们说,当时那个团伙的人都是老乡,而且人数众多经常欺负人,由于有所顾忌都敢怒不敢言。不过,该团伙的恶行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没多久就被一举摧毁,犯罪成员也悉数抓获。

    塑胶市场的潮起潮落

    依托塑胶原料市场的大平台,越来越多湖南人到樟木头工作。2008年樟木头湖南商会成立以来,经过不完全统计,在此依靠塑胶产业生存的湖南人已经超过1万人。庞大的产业链条不但让处于上游的老板们赚了钱,也同样养活了依附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湖南籍工人、业务员、司机、搬运工等等。在塑胶城门口,在百顺街上,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细微的付出,让百顺街与塑胶城之间没有了间隔。

    光着膀子,黝黑的皮肤渗出了汗水,当李原方如往常一样出现在百顺街一家邵阳风味的粉面馆时,他先是叫了碗米粉,然后点了一瓶啤酒。这是他例牌的早餐,“喝点酒搬东西时有劲,”李原方也是湖南邵阳人,他是市场内的搬运工,“每搬一吨大米我能赚8块钱,每搬一吨塑胶原料就能赚到10块钱,”一天劳碌,最多时他能赚到300元。

    11月11日上午,塑胶市场一期的入口处,来自邵阳县白苍镇的小伙子唐勤开着新买的面包车在门口等生意,他的车牌是湘K,“就是邵阳的车牌,我在老家买的车,”与车牌一样醒目的,还有他身上所穿的黑色武警T恤,他指了指标志解释说,“我刚从部队退伍,听说樟木头老乡多,就买了辆面包车跑运输,刚跑几天,希望以后生意会慢慢好起来。”

    有人想来,有人想走,或者只能离开。

    见证了1999年至2000年、2003年至2004年挣钱的两个高峰期,周楚感慨万千,“第二个高峰期,正是东莞工厂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订单满天飞,而且塑胶市场对珠三角城市的辐射力逐渐增大。”在老家的人,或许不知道东莞在哪里,但都知道很多老乡在樟木头做塑胶生意赚了钱。

    但这样的日子并非时刻都有。湖南人的塑胶生意至今经历了两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一个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个则是今年的经济危机,“特别是今年,很多老乡都没有订单,因为工厂客户的经营也经历困难,给不了订单,”周楚说,“即便这样,2008年再紧张我们都只是没赚钱,但不至于亏,但今年就能感觉到明显在亏钱了。”

    他说,今年的形势特别严峻,“根据我了解,已经有一些老板亏了好多钱,经营不下去只能关门,或者回家,或者另谋出路了。”

    萌生去意的人们

    回得了家的还算幸运,“有些人想回都回不了,”颜生提起一个老乡感慨万千,那个老乡是上世纪90年代到樟木头的第一批人,曾开起过店面当老板,但如今只能在塘厦的工厂里打工,一个月拿两三千块钱的工资。

    “他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去,”颜生说,老乡早期确实赚了钱,但最后毁于曾经合作了7年的一家工厂。那家在深圳的港资企业2007年底突然倒闭,老板“走佬”后欠下老乡数百万元的货款,“那老板一直以多年的合作关系为借口,接连赊了多次,每次都是几十吨的塑胶,”“走佬”后欠下几百万的货款无法追回,该老乡彻底被击垮,只能关闭了曾经的店面。

    颜生说,更让老乡被动的是,这么多年投资生意借了银行、借了亲朋好友很多钱,“无力偿还后他也不敢回家,只好去塘厦打工,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几年下来再也翻不了身。”

    提及经济危机,在塑胶城二期经营生意的老王也深有感触,“2008年我就亏了100多万,今年也是赚不到钱。”老王在两次经济危机中的遭遇,儿子王喜均陪他一起经历过。2007年王喜大学毕业后就到樟木头与父亲一起打理生意,如今儿子也出生了,全家人都搬到了樟木头居住,“我们家大部分亲戚都在这里,呆习惯了,对樟木头蛮有感情,”但即便如此,王喜也坦言,目前已经和在老家的同学联系过,也回去老家考察过一些项目,“塑胶生意不好做了,如果家乡有好的项目,我会考虑回去的。”

    同样萌生去意的还有在百顺街上开饭店的老刘。他开在街中间位置处的“邵阳五丰铺”土菜馆,去年4月份才开张,“听说这边老乡多,生意好做才来的。”老刘说,如果早几年开的话,也许可能真的好赚些,“但现在附近几家大厂倒闭后,工人一下子就少了很多,”他说,今年年底就准备关门收拾店铺,回邵阳老家再谋发展了。

    人物专访

    塑胶商人周楚:全家迁来湘音不改

    1996年5月10日,这是周楚记忆最深刻的日子。“那是我到樟木头的第一天,”时年26岁的他血气方刚,在樟木头开始经营自己的塑胶生意,并迅速挖起了第一桶金,“现在?我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一家人都落户樟木头了。”周楚的家以及公司都在樟木头塑胶原料市场内。

    南都:作为湖南老乡到樟木头的“带头人”,经过这么多年,你感觉自己已经融入樟木头了吗?

    周楚:我是招商落户到樟木头的,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家人小孩全部在这里读书生活,从广义上来说已经融入了。但你听得出来,我的普通话还是有很浓的湖南口音,因为我长期跟湖南老乡在打交道,很多时候我都还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南都:以你的经历,以及跟老乡们的了解,觉得樟木头算不算你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故乡”?

    周楚:樟木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非常包容,不排外。早期我们赚钱时,政府跟我们说,你们赚几百万,我们不高兴,每个人赚一千万,我们才高兴。而且,这个地方很神奇,在这里,塑胶行业所需要的石油、石化基地等原料和场地,它都没有,但依靠政府的努力,却能打造成国内有名的塑胶重镇,这也是我佩服的一点。

    南都:这么多湖南老乡在这里,有人做正当生意,也会有人从事非法行为,你怎么看?

    周楚:这很正常,每个地方都有人群聚居在东莞的某一个地方,时间一长总会有人不务正业。但我觉得,大部分老乡在这里还是很好,很团结,很友善的。

    南都:湖南人在樟木头的塑胶生意经历了那么多次的高峰和低谷,现在还有人失败后离开了,对你的触动是否很大?

    周楚:做生意的过程就像人生,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生意有好有坏就像过日子有高有低,看开点,熬得过去就没事了。

                                                                         2011年11月21日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