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楼适合做什么生意:‘卍’字在佛教中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18:13

‘卍’字的梵语为s/ri^vatsalaks!ana。又作万字、卍字、卐字。音译作室利靺蹉洛刹曩。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大般若经卷三八一等,均记载佛之胸前、手足、腰间等处有卍字。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 )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数个卍字。

 

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除印度外,波斯、希腊均有此类符号,通常被视为太阳、电光、火、流水等之象征。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均使用之。最早时,古印度人认为此一符号乃存于梵天、毗湿笯(梵Vis!n!u )吉栗瑟拏(梵Kr!s!n!a )胸部之旋毛,而普遍视之为吉祥、清净、圆满之标相。在佛教,卍字为佛及十地菩萨胸前之吉祥相,其后渐成为代表佛教之标志。

 

卍字之汉译,古来有数说,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则译为‘万’字,表示功德圆满之意。另于宋高僧传卷三则谓,卍字译为‘万’并非取其意译,而系准其音。然卍字之音,初时不入经传,至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始制定此字读为‘万’,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

 

然‘卍’本为一种记号,而非一字。历来之所以联读为‘卍字’者,一方面固因习惯使然,最主要者则因自梵文译成汉文时之讹误。盖梵语laks!n!a,音译作洛刹曩,为‘相’之义;另一梵语aks!ara,音译作恶刹罗,为‘字’之义。或因洛刹曩、恶刹罗两音相近,遂将其字义混同。准此而言,则卍字、万字应作卍相、万相,始符其梵语本义。

 

相当于‘卍’字之梵语不只一字,以新华严经为例,全经之卍字共有十七处,皆读为‘万’,然以梵本对勘之,则其原语共有四种:(一)s/ri^vatsa,音译作室利靺蹉,意译作吉祥臆、吉祥犊。新华严经卷四十八(大一○·二五三下):‘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其中,‘卍’之原语即为s/ri^vatsa,系指毛发等旋转重叠如海云之相。(二)nandy-a^varta,音译作难提迦物多,意译为喜旋。新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六上):‘其发右旋,光净润泽,卍字严饰。’其中,‘卍’之原语即为 nandy-a^varta,系指佛发右旋之相。(三)svastika,音译作塞缚悉底迦、濊佉阿悉底迦,意译为有乐。新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四中):‘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其中,‘卍’字之原语即为 svastika,含有‘有乐’之义,意指毛发右旋,自成纹样,令见者咸得欣悦之相。(四)pu^rn!aghat!a,音译作本囊伽吒,意译为增长。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八中):‘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其中,‘卍’之原语即为 pu^rn!aghat!a,为‘满瓶’之义,意指佛之头部或指节等处圆满隆起之相。由是可知,上举四相之中,除 pu^rn!aghat!a之外,其余三者皆与毛发有关,然三者之语义亦略有差异,惟诸经论所译一概皆作‘卍’字,实与梵本语义有所出入。

 

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别,于印度教,男性神多用卍表示,女性神多用卐表示。于佛教,现存于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卍字全为‘卍’,该塔系阿育王时代之建筑物,为纪念佛陀昔时于此入定而建者。在西藏,喇嘛教徒多用卍,棒教徒则用卐。我国历代左右旋混用各半,慧琳音义与高丽大藏经皆主张卍,日本大正藏亦准之而采用卍,然宋、元、明三版藏经均用卐。卍字产生左右旋之纷歧,主要系由于‘立场’之差异。盖经中多处有‘右旋’之说,且佛眉间白毫亦宛转右旋,又如礼敬佛菩萨时亦需右绕而行,故‘右旋’一词已成定说,惟究竟以‘卍’为右旋,抑或以‘卐’为右旋,则是争论之关键。若以卍字置于吾人之前,而以吾人之立场观望卍字,右旋则成卍;然若以卐字本身之立场而言,则卐乃符右旋之方向。[普曜经卷二、十地经论卷十二、毗奈耶杂事卷十三、慧苑音义卷二、经律异相卷五、法苑珠林卷三十五、翻译名义集卷六、祖庭事苑卷四、曼荼罗の研究、卍字之变迁及び分布(堀谦德,东亚之光第六之三)]

  

据《佛学大词典》

附:【卍字(梵s/ri^vatsalaks!ana、svastik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吉祥的记号。梵语音译作室利靺蹉洛利曩,意译为吉祥云海、吉祥喜旋。又作‘塞缚悉底加’(svastika)。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大乘经典谓此系佛及第十地菩萨胸上的吉祥相,如新译《华严经》卷四十八云(大正10·253c):‘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然若据小乘之说,则此相不限于胸上。如《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及《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等书,皆谓佛之胸臆有卍字相。《方广大庄严经》卷三则说发有五卍字。《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谓手足及胸臆之前俱有吉祥喜旋之德。《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九说腰间有万字,胸前有一旋。此外,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Amara^vati^)出土的佛足石,也刻有几个卍字。

 

对于经典中的卍字,古来所汉译者,即有数种,如鸠摩罗什、玄奘诸师译之为‘德’字。魏·菩提流支于《十地经论》则译为‘万’字。相传唐·长寿二年(693)始制定此字,音为‘万’。意谓吉祥万德所集。因此,《宋高僧传》卷三于译音不译字之例中出此卍字。

 

然《慧琳音义》卷十二载(大正54·378a):‘卍字之文,梵云室哩二合末蹉,(中略)唐云吉祥相也。有云万字者,谬说也。(中略)非是字也,乃是如来身上数处有此吉祥之文,大福德之相。’意即‘卍’本为一种记号,而非一字,说为‘万字’者,乃将梵文译成汉文时之误。即将梵语laks!an!a(音译作洛刹囊,相之义),误为梵语aks!ara(音译作恶刹罗,字之义),故有‘卍字’之称,事实上应称作‘卍相’。

 

另据慧苑《华严经音义》及《华严经刊定记》所载,《华严经》之汉译本中有十七处用卍字。然而其梵本,则有二十八处。《慧苑音义》卷上云(大正54·437b):‘卍字之形,今勘梵本,卍字乃是德者之相,元非字也。然经中上下,据汉本总一十七字,同呼为万。依梵文,有二十八相,即八种相中四种相也。’此中,四种相即:(1)室利靺蹉(s/ri^vatsa),意译作吉祥海云。(2)难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译作右旋。(3)塞缚悉底迦(svas-tika),意译作有乐。(4)本囊伽吒(pu^r-naghata),意译作满瓶。而《慧琳音义》卷二十一与《慧苑音义》卷上(第一图)所图解的卍字,亦有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