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能治愈吗:"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09:52
第一部分  前言
《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该课题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脱节的现状。我国中职教育的应然目标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专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看培养出的人才能否适应市场和就业的需求。2002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下达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通知》(教科规办函[2002]7号),批准了邱孝述同志申报的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DJB010760)。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和重庆市巴南职业高级中学共同负责承研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邱孝述同志任课题组组长。本课题在重庆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央教科所、重庆市教科院专家的指导、支撑下,在重庆市12所参研中职学校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通过历时3年半(2001年12月--2005年6月)的深入研究与探索,课题组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在理论认识和实践研究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提出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和民族素质与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拥有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1、从世界范围来看,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着一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各国都积极探索劳动组织形式的改革。当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行业的转移,促使职业流动加快,企业、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对自己的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调整,从增强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
2、从国内的情形来看,经济全球化对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成为我国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职教育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职学校必须回答的重要研究课题。
WTO对我国中职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人才需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稳定职业为对象而偏重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企业人才的需要;技术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比如培养目标的改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加入WTO,必将使我国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中职教育不能固守传统的办学理念,而要将国际化的思想和要求融入办学之中。这些巨大的影响就是经济全球化给中职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脱节
我国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不高,综合职业能力不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有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基本素质培养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职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造成一部分中职生一毕业就失业,即使勉强就业,也反映出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不高、适应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这暴露了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职教育对就业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差,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对从业者的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外研究情况。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际职业教育把教育改革视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改革的重点是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收集、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其中,在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第2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欧盟委员会的《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三种能力,即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尤其要大力培养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就业。职业教育通过开设有关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增强就业能力,进一步开辟就业的新途径,吸纳社会就业人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作为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
从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来看,发达国家也正进行着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典型,有英国的核心能力培训、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培训、德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训、美国的思考力培养等。虽然提法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它们所培养的这些能力,指的都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能力。通常来说,这些能力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经验学习等内容。
2、国内研究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比如,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不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经过专门专业技术培训的从事第一线生产的劳动者"。又如,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提出: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作科学预测,使毕业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再如,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突出改革,要突出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要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尝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要培养出数以千万计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中职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可见,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一种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教育目标就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专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的中职教育与其应然的教育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样,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在中澳、中英职教项目的合作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师资培训、专业开发、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方面为我们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集中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等方面。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内涵,制定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目标,构建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途径方法,构建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学校内部管理新模式,构建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评价体系,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本区域乃至全国。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体现在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价值三个方面。从理论意义上看,课题研究贯彻落实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会议精神,提高了人们对中职教育地位的再认识,补充、完善和发展了我国中职教育理论,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等体系的构建了,为建立健全我国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动力。从应用价值上看,课题研究促进了中职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增强教育服务功能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使社会资源被有效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课题研究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实现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从创新价值上看,课题研究是在市场理念、素质理念、创新理念、创业理念、人本理念等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下进行的,通过研究所构建的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以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为核心,基本素质体现了对市场和就业需求的适应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不是传统的反复的岗位技能训练,而是运用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与人交往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适应将来频繁的职业转换和社会转岗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适应性、超前性和创新性。
第二部分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原则
一、研究的对象(省略)
二、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测量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与探索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等。
2、本课题研究还坚持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专职研究人员与非专职研究人员相结合、主研学校与参研学校相配合的研究方法。总课题组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在重庆的市级、国家级中职学校中吸纳12所学校为参研单位,使课题研究的内容更加全面、充实和完善,增强课题研究的广泛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原则主要有: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从我国中职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认识篇》,同时又用它来指导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2、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研究采取了客观态度,全面系统地占有文献资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继承与创造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研究既批判地继承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如中英、中澳职教合作研究的经验等,又根据新的实践需要不断发展创造,形成了能具体指导教育实践的新的认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认识篇》和新的案例《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实践篇》等。
在研究过程中处理好了如下三个关系:一是社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统一;二是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与重视中职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相结合;三是常规教育与改革研究相协调。
第三部分  研究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步骤(省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是围绕"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来构思、设计和开展的。
1、课题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本课题研究针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脱节的现状,围绕中职教育的应然目标,在市场理念、素质理念、创新理念、创业理念等教育理念支撑下,开展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市场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二是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三是构建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管理评价体系。
2、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
3、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六大块进行。
(1)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2)中职学校人才素质培养的内涵和要求;
(3)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构建。
中职生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的认为,中职生应当具备5个基本素质: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遵纪守法,诚实信用等;二是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三是能力素质。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五是劳动素质。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
本课题组认为,中职生除了应具备文化、专业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外,还要求具有如下七种基本素质:一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二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三是较强的生存能力;四是能与他人和环境和谐共处;五是应变能力,能适应再就业和技术更新的变化;六是较强的学习能力,终身就业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中职生必须具有获取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能力,即学会学习;七是发展能力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4)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
(5)中职学校的内部管理模式;
(6)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三、研究内容的分解(省略)
第四部分  主要成果与分析
本课题自开展研究以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除课题的结题报告即《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主体报告》以外,课题的22个子课题也已提交了相应的研究报告。《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主体报告》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它吸收了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反映课题的研究概况和水平。课题专著《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综合反映了本课题在理论认识和实践研究诸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中期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成果形式有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调查报告、课题专著、校本教材、论文、经验总结、活动案例、课程教案等。
本课题研究成果由于涵盖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等,也包括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核心技能、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终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等的培养,还包括师资建设、专业设置与开发、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改革等。
通过历时3年半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本课题完成了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是因为课题研究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1)揭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内涵;
(2)制定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目标;
(3)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4)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途径方法模式;
(4)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学校内部管理新模式;
(5)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评价体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分析
(一)在师资素质方面
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对提高教师素质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构建的"四维结构模式",被认为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较为有效的途径方法。"四维结构模式",是指从教师管理体制、培训途径、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来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途径方法。由于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参考价值。四维结构模式(如图)(省略)
从上图可知:(1)提高教师素质的管理体制,主要从全员聘用制、继续教育制、分类培训制、配对互助制四个方面来构建。(2)培训途径方面,注重"六个结合",即"大小结合"、"长短结合"、"专兼结合"、"土洋结合"、"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其中,"产教结合"是中职学校办学最高的境界;"校企结合"培训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3)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引进激励机制必不可少,主要从制度激励机制、横向激励机制、纵向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来构建。(4)从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活动评价和行业、企业评价等方面来综合评价教师的素质。
2、中职学校教师除了应具备普通中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外,更应具备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即具有市场调研、课程开发、课程改革以及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3、"四维结构模式"框架里的"纵向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新尝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纵向激励机制",指的是以教师个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个体教师素质变化档案,跟踪教师的素质进步的情况。
(二)在专业设置与开发方面
重庆市垫江县职教中心编写了适合农村中职学校实际的专业课补充教材(如彭克发同志主编《现代办公化设备的原理·使用·维修技术》),设置、开发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新型专业(如机电专业、制盐专业、服装设计、武术搏击、种植业、畜牧业、饲养业、园艺业等),直接为"三农"服务,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广大农村培养、输送了创业型人才,促进了"七小"(即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鱼塘、小工厂、小农场、小商业)农户经济的发展。通过专业设置与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转移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
重庆市立信职业中学构建了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为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了基础。该体系由公共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四大板块构成("四大板块结构"),课程量的比例为1:2:2:5。
(1)公共基础课包括四种技能,即实用文体写作技能、演讲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书法技能。
(2)强调文化素质课的基础性,理论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教学的应用性,以适应"职业群"适应市场的需要。
(3)专业理论课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专业技能课以"会用、管用"为原则。
(四)在政治思想素质培养方面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构建了"学科渗透、养成教育、活动渗透、实践体验和实习检验"培养模式,来提高中职生适应市场的政治思想素质。开放式的德育课教学课堂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实例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资料收集法等),大大增强了培养中职生政治思想素质的实效性。
(五)在文化素质培养方面
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质比作根本,专业素质比作主干,身心素质当作保障,那么文化素质就是基础。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揭示出中职生文化素质的内涵,认为中职生文化素质应由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三方面构成。
(1)知识结构包括:①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理论知识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文化科学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基础;②专业技术知识(因专业不同,要求不一);③相关知识,包括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营销和公共礼仪知识、环保知识、审美知识、交际知识、艺术常识等。
(2)能力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结构方面:主要包括尊重意识、爱心意识、纪律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等多种情感。可以说,在某种程上,中职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比普通高中所要求的文化素质更高。
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文化素质,可通过"学科渗透、课外活动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途径来实现。
(六)在专业技能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认为,市场需要具有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需要拥有相关职业等级证书的人才;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中职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尤其应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注重培养中职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教师应广泛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第一线,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出中职生适应市场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七)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
1、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心理素质,采用"多元化--知行统一"的行为引导型培养模式,大大增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能力。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构建了这种模式。该模式的要领有以下几点:
(1)以课堂教学、学校宣传园地(校报、电视台、黑板报、广播站、展板、橱窗)和专题录像等多种渠道构建中职生适应市场心理素质的认识体系。
(2)通过举行健康报、健康知识、健康技能的比赛,巩固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
(3)积极开展"手拉手"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助人和自助。
(4)采用预约面谈、信箱咨询、电话咨询、"心灵直通车"、"健康沙龙"、心理剧等形式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集体咨询和个别咨询。
(5)自创健康教育"六字教学法",即"查、议、讲、示、练、辅"教学法。"查"是指调查、测查、检查学生有关健康的基本情况;"议"即讨论法;"讲"指讲授法;"示"为演示法;"练"即练习法;"辅"指心理辅导法、自学辅导法和对教师、家长的辅导。
实现知行统一,要将中职生的德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得以落实;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考核体系,通过自评、他评以及笔试综合考核中职生心理素质,达到自查与行为监督相结合,最终逐步达到知行统一。
2、编写符合中职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是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心理素质的有效载体。重庆市龙门浩集团职业高级中学编著了《中职生心理健康指南》。此书涵盖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个性心理、学习心理、交往心理、挫折心理、性心理、就业心理几方面,对中职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指导,培养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良好心理素质。
(1)中职生由于长期不被社会、家庭所重视,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差,心理知识缺乏,心理问题广泛存在,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刻不容缓。要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2)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心理素质的好坏、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教师应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学校应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形成齐抓共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
3、重庆市工商学校探索出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心理素质,促进了中职生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
(1)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关注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热点(如实习、择业、就业),开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3)在管理(如"校级管理"、"班级管理"、"自我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在活动中(如共青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课余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6)改革课程设置("三大模块课程设置结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心理素质。
(7)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8)利用心理咨询室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
(9)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教育中延伸。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心理品质有了明显提高,情商、智商得到了开发,人际交往面扩大了,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心理障碍消除了;学会了倾听、学会了鼓励、学会了自助、互助和分享,学会了自我调控,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主动找教师谈心、能同情、关爱、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好转,学业成绩明显提高,遵纪守法,能正视困难和挫折。
4、重庆市巴南职业高级中学构建了4种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如下图)(省略)
(2)心理咨询服务模式:对话--交流--沟通--探究--解决问题。
(3)班主任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了解--帮助--督促--指导--评价--战胜。
(4)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了解--找切合点--启发思维--讨论(或活动)--评价,达到让学生认识--明确--拟定--克服的目的。
通过以上4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增强了学生德育思想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育人的效能和质量,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
重庆市巴南职业高级中学在课题研究中绘制的三个图表(表1、表2、表3),形象地反映了采用四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产生的显著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模式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表1 表2表3(省略)
表1是实验班学生实习时,随机问卷调查30位家长形成的,反映的是实验后的情况。表2是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对比情况。从表3是经过2年多的培养,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的对比情况。
(八)在社交能力培养方面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提出:解决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相衔接的问题,课程设置应增设《社交礼仪与行业礼仪》、《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等内容,把培养社交能力的课程纳入公共素质课,有意识地开展以培养学生社交能力为目的的多种活动。从2003年开始,该校以选修课的方式在非公关专业普及《人际关系》、《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是:社会适应性强,能灵活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在短短1年的实习期间,有的学生已表现出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被升为领班、主管。
(九)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探索出了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方案、模式。"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重点是指中职生自我主动的学习精神和能力,灵活机智的学以致用的精神和能力,适应市场适应职业的精神和能力,现有职业环境下自我突破的精神和能力。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的途径方法有:
(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培养中职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2)学科教学设计探索性实验,是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般过程: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研究的方向和事实--→    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得出结论 --→   应用于实际生产或生活中。(如下图)(省略)
这一模式体系,以建构主义作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作学生的认知工具,借助多媒体技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双导"作用。
(3)设计"问题讨论"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组织创新性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十)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
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总目标是形成学生的创业素质,增强职业技能,对中职生而言,创业教育应定位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而非创办企业的教育。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创业教育成功与否,不仅与创业教育的质量有关,还与企业的创办、经营、金融等多方面的影响有关。不论是模拟的创业活动,还是真正的创业实践,都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作为支撑。
1、重庆市渝中区职教中心在培养中职生创业能力的探索中有两个创新研究成果。
(1)构建了中职学校"四位一体"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即"在文化课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创业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在德育过程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在实习实训阶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四位一体"模式的实践,对于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中职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2)借鉴劳动部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的"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经验,对学生开展"SYB"项目培训,大胆探索对中职生进行自主创业培训的途径。"SYB"培训课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业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庆市商务学校构建了创业教育的知识内容体系。创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技能的训练等。
(1)创业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中职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自我就业"、"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创业教育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为前提,以学习创业知识为基础,训练创业能力为主线,使中职生初步形成创业能力。
(2)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中职生创业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体系。
(3)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有机结合":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的实施,转变了中职生的就业观念,增强了创业意识,提升了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的能力。
3、重庆市五里店职业高级中学构建了"三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依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和"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原则,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如下图)(省略)
(十一)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面
重庆市巴南职业高级中学在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提高综合素质的探索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1)德育处、班主任和家长对中职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引导中职学生健康上网。如开放学校机房、开辟独特的班级网页专、德育课上网、开设班主任电子信箱等。
(2)学校德育处和计算机教师引导中职学生预防网络疾病。
(3)计算机教师引导中职学生掌握网络的一些知识、技能、技巧,并进行网络学习。
下图为实验班级学生自身变化对照表(省略)
由此可见,通过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网络资源的正确使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中职生上网的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单纯的聊天打游戏向网络学习、信息收集、网络交际等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
1、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着课题研究。在市场理念、素质理念、创新理念、创业理念、人本理念等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下,本课题综合采用了问卷、观察、实验、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研究解决当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严重脱节的新问题,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使课题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中职生的基本素质体现了对市场和就业需求的适应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2、创造性地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体系。关于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国外正在进行探索,国内似乎无人问津,本课题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研究,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体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应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基础性素质。包括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职业道德品质、基本能力等;二是专业性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知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专业工作所需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三是创业和创造性素质。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体系的构建,丰富了我国素质教育理论认识的内涵,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和参考。
3、系统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比如,提高教师素质的"四维结构模式";课程设置体系的"四大板块"结构;政治思想的"学科渗透、养成教育、活动渗透、实践体验和实习检验"培养模式;"多元化--知行统一"的行为引导型培养模式;自创的健康教育"六字教学法";"四位一体"创业教育基本模式等等。这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中职教育实际,寻求解决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相衔接的新途径、新方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指导中职教育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成果推广和社会影响
本课题的推广价值在于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价值,对中职教育的师资建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程设置、专业开发、校本教研、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本课题构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体系,明确了中职生适应市场所需的三大基本素质,丰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课题研究中,"六个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三个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中的"四个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字教学法","SYB项目培训"引入创业教育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本课题是一项现实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1)一些研究成果,如创业教育的"SYB项目培训"等,已在重庆市12所参研中职学校全面推广,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2)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些观点,已经引起广泛注意。比如研究论文《改革课程设置,推动职教创新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1期)、《为学生点燃自主创业的希望之火--在中职开设"SYB培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为了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发表以后,被广泛引用和转摘,为推进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部分  问题与讨论
一、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是实现中职教育应然目标的需要,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应当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中职教育的应然目标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太适应市场的需要,出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脱节的弊端。本课题重点解决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衡量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成败与否,关键要看培养出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和就业的需求。因此,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要在素质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创业理念、人本理念的引领、支撑下进行。中职学校要围绕市场和就业,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师资培训、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校本教研、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合力,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中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证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围绕市场。中职学校应围绕教育目标,立足区域,着眼市场,面向市场,依托市场,研究市场,开发市场;学校应围绕市场办,专业应围绕市场设,质量要靠市场来验收,效益要靠市场来评判。
(2)围绕素质。在当代社会中,对于就业者既有社会层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又有职业层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就业者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才能立足本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坚持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
(3)围绕创业。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自我谋职、自我就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
二、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从理论到实践,虽然都获得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憾。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由于缺乏国内、国外、市内、市外类似研究成果的比较和参照,制约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结论的经验性成份较多。
2、本课题对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多种能力(如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研究深入,但对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内涵,研究的深度不够。
3、本课题既没有吸纳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人员参与研究,也没有吸纳中职学校的学生参与研究,研究人员局限于中职学校的一线教师和中层管理人员。因此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解决得不够理想。
4、本课题虽然揭示了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内涵,但由于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国外正在进行探索,国内却似乎无人问津,所以对基本素质内涵的探究不够深入。
5、本课题"共性"研究多,"个性"研究不够,侧重于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面"上的研究,但对"点"上的研究不够,形成的个案典型数量不多。
6、创业教育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研究的领域繁杂,表现的社会形式也较为复杂,本课题对创业教育探索研究得不深入。
7、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需要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本课题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研究不够。
8、本课题虽然对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管理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不够完善。
9本课题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大量的研究,但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何与市场相结合研究不够。
10、本课题的主研、参研人员教育教学工作繁重,对素质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不够,形成的研究成果,理论性和科学性有待提升。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本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和问题十分广泛,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1、"理念"支撑的问题。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继续坚持在素质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创业理念、人本理念等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下进行,才能实现中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模式"的问题。本课题构建了诸多人才培养模式,但要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完成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3、"师资"建设的问题。在"四维结构"模式框架下,要继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的研究。
4、创业教育中的"SYB"项目培训,是素质教育的新尝试,是培养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新方法,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5、加大推介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扩大推广区域,充分发挥本课题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6、要继续深入研究校本教材,组织本课题参研人员编写地方教材。如开发出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公关礼仪、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
7、要进一步研究市场对中职人才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的内涵,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中职生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评价体系,使理论认识更深入,体系建构更完善,推广应用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