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憋气: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二十、悲情者有如合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37:40
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二十、悲情者有如合肥
  
  “两个胖子(打一省会城市)”,这是很多地方过去中学地理课上老师常给学生出的谜语,答案似乎很简单,两个胖子就是安徽省会合肥嘛,于是点到为止,接着老师还会让你猜“一路平安(旅顺)”、“兵强马壮(武昌)”,其实谜面都比较无聊,但也一路猜过来了几十年。细想合肥的谜面“两个胖子”让人很想笑,但谁又知这座城市其实一点不好笑,发展的历程和境遇一直充满着悲情的味道。
   合肥成为大城市的历史并不长,做省会的历史也就这几十年,可观的说,绝大部分安徽人是不太认可合肥这个省会地位。合肥这个省会当的也很窝囊,合肥与邻省的郑州也构架起了几乎是全国最不被认可的省会双子星座。以往别的省,“刺头”只有一个,顶多两个,而在安徽。河南,不服省会的却多了去了,这里且不表郑州(留在以后说)。安徽简称“徽”,“安徽”省会就应该有“安”或“徽”的字样,可现实情况呢,“徽”没有了,被改成了“黄山”,“安”(安庆)也不复当年气候。讨论合肥适不适合做省会的帖子在各大论坛一向是满天飞了,所持的论调不过是合肥在解放前不过是小县城啊,安庆的“省会”历史更悠久啊,芜湖的经济更强啊,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但凡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安庆其实当过只是名义上的“省会”,满清设立的安徽布政使司其实寄驻在两江总督所在的江宁城南大功坊,安徽事务的办公都不在安庆,那还“省”什么会?这是一例;再说徽州,尽管经济繁荣了很长一段时期,但安徽是从过去的江南左布政使司转化而来,南北跨度太大,省会太过于偏南是不利于驾驭全省,统一指挥的,加上“徽文化”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自我力量也日渐减弱;芜湖在长江下游,现在几乎是皖南经济数一数二的城市,优点是靠近南京,但缺点也正式太靠近南京,这和过于靠近上海的苏州至今也只能是地级市一样原理,狂且芜湖只能呼应皖南,对民风相对“彪悍”的皖北绝对是鞭长莫及。长江是安徽的黄金线,关乎着兴旺的航运问题,淮河却是安徽的生命线,决定着重要的生存问题。
   历史恰恰的是合肥,正是一千多年前曹魏大将张辽和东吴大帝孙权争得你死我活的逍遥津,历史硝烟早已散尽的合肥。但地形是上天注定了的,芜湖、安庆这些沿江城市在平时还好,战时则成了极易被快速攻破的危城,张文远的故事告诉世纪五十年代的人们,合肥是一个适合防守的地方,它东、南、西三方都是山区,只有向北是平原,这样的地利特性绝对在当时是符合我们的战略建构的。为了巩固合肥的地位,毛主席给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胜写了一封信,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而这封信据说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故事的后半段的确玄的可以,但事实正说明合肥的省会地位面临质疑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
   战略上说完了,总得批一批经济上的老帐。看看合肥周边六安、巢湖、淮南这些城市的现状,就知道合肥几十年来的带头作用怎么样了,反身看合肥自己也不太乐观,经济状况和临近省份的南京、杭州固然不用比,就是和郑州、南昌也颇有距离。国家一向比较看重安徽的发展,抛开老京沪铁路的安徽走向不说,那毕竟是历史原因,过去“大京九”上的安徽城市也一个个半死不活,新出台的京沪高铁国家又一次选择了从安徽经过,而不是传说中可以缩短路程且同样对高铁热望的苏北,且蚌埠站规格还要高于苏州、无锡这些经济发达同样人流量巨大的城市,安徽的动力有了,但为什么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呢?靠海远不是原因,那么多中部省份不是靠海更远么?没港口也不是原因,安徽沿江城市港口发展的也还不错啊?其实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万万不能忽略,那就是安徽缺少一个至少在省内一呼百应的大城市。
  翻看安徽地图,沿江的芜湖也好,马鞍山也好,安庆铜陵也好,都几乎没有一个是跨江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固守自己的一隅的城市不会有什么好发展,看看武汉,看看重庆,就是南京也在反思过去忽视跨江发展的苦果。不能等了,就说安庆坐火车到上海吧,安庆火车过不了江到铜陵上宁铜线,只得绕个弯路到合肥、蚌埠观光一圈,费时费力,老百姓坐着也难受。安徽的长江大桥不少,可惜都是公路桥,在铁路作为我国主要大宗运输方式的现在,早建铁路桥才是安徽沿江城市的出路,不过可能会多少进一步削弱合肥的号召力了,不过从长远来看,“一市哭”总好过“一省哭”,合肥做点贡献也是里所当然。
   合肥悲情,有一肚子说不出的苦衷,“马芜”的心早飞到南京去了,也被人家划到了南京都市圈里;皖北的更是和河南、山东“厮混”,谁叫那是四省交界处呢,也管不着啊;随着徽杭高速的开通,黄山倒是和杭州越走越近;剩下一些“穷朋友”陪伴省会合肥,合肥也是比较要强,即使在江苏境内称南京到合肥的铁路为“宁合铁路”,但到了安徽就是要叫“合宁铁路”,还有到武汉的也叫做“合武铁路”,合肥人要强的劲儿倒是一点不差,要是把这股劲头用在潜心发展上,合肥应该还会更好。
   合肥最有名的大学是中科大,但合肥和中科大的联姻早就被看作是一场不适宜的结合,一方面城市没有因为名校的进驻“蓬筚生辉”,反而被人嘲笑并重拾“一朵鲜花和牛粪”的典故,另一方面,名校也感觉出身高贵的自己是挑错了婆家,外迁的传言也是一直闹得沸沸扬扬。像本土的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拿出去却总是名气差了些火候,合肥竟然没有一所代表自己城市性格的高校,合肥打造科技之城的目标也是困难重重,最关键的还是那句老话,留不住人才。
   合肥名人不多,但有几位也是在正史野史里都赫赫有名的,比如铁面无私的包拯,但我们通过《包公遗骨记》可以知道合肥人也在逐渐寻找回他们的文化,比如“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历史的面目本来就是一部令人生疑的悬疑大片,青史与后人的评说如何当事人肯定无法知情,但他做了就要承担千古赞誉或骂名。合肥历史上最值得书写的怎么看来还是逍遥津,张文远神威天震,竟让吴地幼孩不敢夜啼,这也真神了,但如今的公园里却呈现出幕幕破败的样子,合肥的包河公园很漂亮,但不少外地人在瞻仰包公的同时也是想来看看张将军的,凭旧怀古本是美事,但不伦不类终归有点可惜。
   合肥的城市道路命名也缺乏创意,马鞍山路、芜湖路……几乎就是安徽城市的名字挨个数来的,人家上海毕竟是中国的窗口,这种命名方式也经历了百年历史,更多有掌故,合肥呢?只能让人联想到想象力的匮乏,别无其他。不过转想,合肥老城规模甚小,很多道路都是新建新扩,急功近利之下难免庸俗化,用城市名字还是要比拍卖给企业的好了。而“合肥”叫了多年,却是不是很雅,况且辖内更有“肥东”、“肥西”的建制,老是让人联想到胖子,其实,合肥古代属于“庐州”所辖,这就是个很好的名字,并且和四川泸州有着明显区别,为什么不用呢?现代不少城市挖空心思要改成某某州好来不及,有着么好的资源,合肥却真的无动于衷吗?
   和大多数国内城市一样,合肥也在腾飞,合肥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也可以理解为适合生活,合肥人也比较理性,他们很少参与争论,也许,安心做个舒适的中等城市也没什么不好,可能很多并未注意到,合肥是中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2004年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又获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奖,这些殊荣还是值得合肥骄傲的,但他很少炫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合肥也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少去搞太多所谓的“欧洲风情街”,比欧洲风情,比得过上海、青岛吗?平地起高楼从来不曾现实过,我们只是希望合肥默默发展吧,身上的悲情色彩不要那么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