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皮酊的功效与作用:当年毛泽东不当大元帅、毛岸英不进政务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3:10

想起毛泽东不当大元帅、毛岸英不进政务院

□梁煜璋

 

前些日子看了1966年7月8日《毛泽东给江青的信》。毛泽东在信中坦陈:“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我曾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读过这几句。人贵有自知之明。”

毛主席的这段话,是讲他的性格?细细品味,笔者倒觉得是讲他的人生哲学,实际上就是唯物辩证法:有些事看起来是好事,却经不起考验,比如有的人晋升、提职之后,却越发觉得不安,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然而却又总是世事难料,也正如毛泽东在信中警示的那样“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最后的结局总是让人难以释怀。正是受了这种思想的感染和驱使,笔者禁不住对时下一些看起来是好事的新闻感到忧虑起来。

也正因此,笔者忽而想起毛泽东不当大元帅毛岸英不进政务院的趣闻来。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参照苏联授予斯大林大元帅军衔的做法,我国也准备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全国人大已经拿出了授衔意见,大元帅的肩章、礼服业已赶制出来了。但令大家意外的是,毛泽东却坚辞不受。当时,毛泽东摆了摆手说:“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其实,当时搞军衔制,是好事,也是难事,平衡各部队的“山头”,也是破费周折,毛泽东率先垂范,自然是带了一个好头。在他的影响和倡议下,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都表示不参加元帅军衔的评定。然而,笔者猜想,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军衔,对于军人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是靠战场上拼杀的血与肉的代价换来的。毛泽东是伟大的统帅,自然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未必要亲临战场,甚至拿起一杆枪直接地冲锋陷阵。所以他们一般都身体完好,基本没有什么枪伤或留存弹片。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都不及十大元帅的枪林弹雨和战火洗礼。实际上,军衔很大程度上又是对战功卓著将士的精神抚慰。这一点,毛泽东比任何人都看得透、想得深。

电影《开国大典》中有一个情节,是毛泽东询问毛岸英的工作安排。当听说是直接进政务院(这是周恩来的意见),毛泽东说:“这不好,年轻人不要浮在上面,还是要到基层去锻炼才有利于成长。”于是,毛岸英在做了两年土改工作之后又去参加“首钢”的创建,并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参军去了前线。毛泽东不同意毛岸英进政务院,除了上面提到的理由,或许更多的是考虑不能因为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就搞特殊化。而这一做法在当时同样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新中国要成立了,不少人都考虑到自己乃至家人后代的工作安排。一旦毛泽东的儿子搞特殊化进了政务院,就等于开了一个口子,别的高级干部的子女就无可厚非而不是凭本事进中南海了。所以,毛泽东不同意毛岸英进政务院,实际上是遏制住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就是要昭示天下,共产党人决不能搞特殊化。

毛主席一生恪守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和“不搞特殊化”原则是老人家留给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作为后人,应该懂得珍惜,懂得维护,而不是以“补偿”的形式再去违背,这种“好意”无论如何也能和毛主席的一贯家风贴到一起。说实话,开一个不好的先例,无异于自我否定,自毁长城。一些干部的腐败,起初并不见得他们是如何的不好,而恰恰是经不住恭维和诱惑,自我解除了警惕和武装,因而也就不自觉地被打倒了,实际上根本上还是自己把自己打倒了,却是怪不得别人。从这一点来说,还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