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有霉菌怎么办:黄山教学大赛观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1:1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导向

(合肥47 王传云)

2011年7月26日至7月28日,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 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在美丽的黄山市举行。本届大赛亮点纷呈,高潮迭起,一些知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如余映潮、程少堂、顾之川、黄厚江等都应邀作为评委并做精彩点评,堪称语文届的一次盛会。

本人全过程观看了16位初中选手的精彩课堂,收获颇多,窃以为此次大赛体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导向。

 

一、注重预设,更注重生成

语文课需要预设是一定的,这表现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内容的确立,课堂结构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使用等,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但预设是静态的,课堂是动态的,面对学生的不同,我们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步骤等也许都会有所调整。

本次初中组大赛获得最高分的是一位来自杭州的李明老师,他的课题是《泥人张》。李老师的整节课都能充分地尊重学生,不时大胆地“生成”,以学定教,令人赞叹不已。

李老师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标注值得赏析的地方。此步的预设为下文的“生成”埋下伏笔。

接着,李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他将学生提出的一些不理解的重要字词写在黑板的左端,如“怵”“找乐子”“贱卖”,把不太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结合文意解决(不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提出写得很精彩的句子,找到相关的段落;在黑板的右侧写上学生关于内容方面的疑问,如“众人的作用”“海张五会报复吗”。学生提完问题之后,李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到这里,我们听课的老师都不免为他捏把汗,这样的“生成”, 学生似乎牵着老师的牛鼻子走,他后面的课上得会不会太琐碎了?

没想到,李老师在解决词语的意思之后,机智地让学生用上这几个词语概述故事,得出“故事奇”的结论。接下来,对于刚才学生提出的值得赏析的段落,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并品味,得出“人物奇”的结论。尤其让听课教师佩服的是他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他在自己表情示范朗读8、9自然段后,请学生分角色读10、11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价同学所读后,教师指导学生读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要求读出海张五不屑的表情。在肯定学生对“头也不回”重读能强调泥人张不屑的基础上,教师灵活地点拨:“还可以在‘走了’前加个停顿”。并做了精彩的示范,博得了一片掌声。

而学生提出的“众人的作用”以及“海张五会报复吗?”的问题在老师带领学生体会众人的作用并探讨当时的社会现实之后,正好引出“世道奇”的结论。

如此,教师在学生“生成”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小说“故事”“人物”“世道”三个要素进行了理解、品味、鉴赏,虽有预设,但不见斧凿之功,其课堂处处可见生成之妙,因而更有生命力。

与之相对的是《水调歌头》的参赛教师,上得可谓完美。无论是导语的设置,课堂节奏的把握,主问题的设置,内容的挖掘,主旨的提炼,还是教师语言的诗意,都无可指摘。虽来自一线教师的观众评委打分甚高,但专家评委打分却不高,其原因便在于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由此得出,在当今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导”最终是为了学生“学”的理念下,为了进一步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向是:注重预设,更注重生成。

 

二、语文知识要教,学习策略也要教

目前在学校流行的阅读课程是建立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上的。这种观点的假设是,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套分层级顺序的分技能,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就能熟练地阅读文章。但是,60、70年代之后,这种观点遭到质疑,阅读理解的认知理论,提出了阅读策略教学的观点。即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近些年,策略教学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逐渐取代技能训练而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目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有:确定重要内容的策略,概括、推理信息的策略,质疑释疑的策略,监控理解策略,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等。[①]

来自河南的魏玲老师上的是《好嘴杨巴》。她的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她的成功跟指导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是不无关系的。

在“初读感知”部分,杨老师让学生叙述课文的故事情节,教师在幻灯上打出方法提示:人物和主要事件,说清楚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精读领略”部分,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杨巴的“嘴”好?又给出提示:可以从说话的时机、内容和结果等方面思考分析。接下来也有一些方法的点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出现。最后,教师的板书是:概述情节,明晰思路,分析人物,品析手法。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精读小说的策略,这样学生在碰到另一篇小说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阅读策略进行分析。特级老师杨东俊在现场点评的时候特别提到了“魏老师的提示语很可贵”。

来自重庆的杨宇鹏老师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名次,他上的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在引导学生进入“知内容”的环节时,带领学生寻找关键句,总结句,并提醒学生寻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了“提取筛选”的具体方法;在进入“明结构”的环节时,引导学生对具体段落进行了“分类整合”的实践;在“赏语言”的环节时,他让学生思考把某个词语换掉或去掉可不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杨老师给学生提炼的“提取筛选”“分类整合”“比较辨析”的方法,正是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得学生以后在阅读理解中能够自己选择使用,能够主动地调控自己。杨老师的课正是授学生以“渔”的课。

    由此得出,随着理论界对阅读教学的逐渐深入,原来教学生阅读技能的被动阅读,势必向教给学生阅读策略的主动阅读方向发展。

 

三、教参固然要参考,教师的独立解读更重要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其“自己的评价”“自己的体验”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独立解读,那么,教师首先应该独立解读文本。

长期以来,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大多依赖教参,教参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教,即使可能是不够准确的。课堂教学的唯教参,使得我们很多教师丧失了对文本深入思考独立解读的能力。本次课堂大赛,很多老师对文本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上得有深度有高度又贴近学生生活,有的甚至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例如,本次大赛得分第二的是来自安徽的李宗玲老师,她执教的是《敬业与乐业》,这是一篇离学生无论在时间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点距离的课文。但是,李老师以她对课文准确的个性化的解读,使学生觉得这篇课文原来离自己很近很近。且看,上课时,有一个环节是教师激情演讲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李老师说:“下面,演讲的是梁启超,你们是上海职业中华学校的学生,请闭上眼睛听——”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所扮演的梁启超的演讲的氛围里,似乎立刻回到了那个时代演讲的现场。之后,在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自然能够领略大师演讲的平易近人及说理的充分。

最后老师说道,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敬教,乐教”,并朗读了昨天学生为鼓励老师参赛而写的短信。教师是哽咽着读完的,台下也有教师在抹着眼泪。看得出,李教师是以她整个的心灵和满腔的热情,深刻而又明白地诠释了她对“敬业乐业”的理解。而接下来送给学生的话,希望学生能“敬学,乐学”,则又让学生振奋昂扬。试想,如果李老师没有深入解读这篇文章,她怎么可能取得“教师-课文-学生”之间强烈的共振?

    而有的老师尽管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许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却对文本有的地方解读不够。例如教学《浪之歌》的老师,所得分数很高。他设计的“爱之初感悟”“爱之细品味”“爱之大揭秘”三个板块,由浅入深引领学生走入散文诗的化境。但是程少堂老师在评课时,指出了这位老师的一个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对文章中“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未解读到位,乏厚度和深度。

    由此得出,在现在越来越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更要高屋建瓴,以自己独立而深刻的解读,引领学生,使学生拥有“自己的体验”, 敢说出“自己的评价”。

程少堂说:“现在的公开课就是未来的家常课”,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力争将每一堂家常课都上得如公开课般精彩。那么,我们就不止要去听全国大赛,更要思考,消化,吸收,直至蜕变。这样,也许我们才能把握最新教学导向,从而诗意地栖居在语文教学的绿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