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发炎抹红霉素软膏:王铎书法--六人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45:06

王铎书法--六人谈

独标气骨的王铎书风

(李刚田,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创作方法,确定了他的书法艺术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并终生不移。董其昌与王铎都是深入二王堂奥、深得古法的书家,但二者在审美上有很大不同。董其昌长王铎37岁,其书风萧散流畅,清丽典雅,表现出的是孙过庭所谓的“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是一种和谐之美,中和之美,是士夫文人审美的理想境界。如果说董的特点是“淡雅”二字,王铎则是“雄强”二字,这种审美倾向是与文人崇高的冲和之美有距离的。王铎主张:“文有矜贵气,有壮丽气,有兵戈气,有寒酸气,有颓败气……全无气,不名为文!”他这里所说的气,可以说是作者自我气质的表现,并要通过动人的、富于个性的形式去表现。由于王铎于二王的“江左流美”之中注入了雄强的“中原古法”,所以他对古典的继承除了二王及宋人米芾之外,唐人李北海、颜真卿二人的书法也对他影响至深。对于王铎的雄强之风,前人之论褒贬各有。梁《评书帖》云:“明季书学竞尚柔媚,至王、张(王铎、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王宏《砥斋题跋》道:“文安(王铎谥号)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赵孟),持所少者蕴藉耳。”站在艺术立场上,则褒其“独标气骨”;站在文人立场上,则贬其“少者蕴藉”,所持立场不同,见仁见智自然不同。统观王铎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在为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动人的雄强气势而变化出新。王铎重表现、重气势的特点恰好与我们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符合。王铎书法立足传统之中又能变化出新,这也正符合时代对书法艺术的要求,这是王铎书法在当代书坛为人重视、效法并形成创作流派的内在原因。

王铎书法变革的意义

(西中文,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17世纪的中国书法,在帖学的极致中走向衰微,几乎和当时的明王朝一起,走上了难以为王铎书法六人谈继的死胡同。按照“物极必反”的事物发展规律,它必然有一个向习惯态势相反方向的新突破。事实上,这种突破的确发生了,这就是明末一批以书坛变革相标榜的书家及其艺术成就。如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等人,当然,成就最大的当推王铎。王铎在当时甚至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书坛所认可。几乎一百年后,王铎变革所代表的方向才终于汇成江流,蔚为大观,影响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王铎代表了书法变革的方向。王铎的变革不是推倒传统,另起炉灶,而是传统的合乎规律的延续和发展。继承和弘扬二王以来的书法传统,是王铎始终不渝的宗旨和出发点,但在其艺术实践中,他又忠实地体现了自己对二王艺术精神的独特理解和生动演绎。在有些人看来,这二者是矛盾的,不可思议的。而王铎自己却认为二者极其和谐和顺理成章。以至于在如何看待王铎变革成就的问题上,王铎本人与有些人的观点大相径庭。王铎对于别人评他的书法是“高闲、怀素野道”,高声抗辩:“不服!不服!不服!”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来看当年这场南辕北辙的争辩,平心而论,王铎对二王以来的书法传统,虽然怀着继承与弘扬的真诚初衷,然而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却实实在在地走向了对二王传统的颠覆。而且,王铎书法变革的意义与艺术价值主要不在于对二王传统的继承,而恰恰在于他对二王的颠覆。明末的书坛仍然是帖派的一统天下,王铎书法变革的意义,注定不能被时人所认识。而百年之后碑学的兴起并蔚为大观,无疑有力地证明了王铎卓越的艺术远见。

王铎书法的人文价值

(李强,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20年前,河南书坛掀起了一股“王铎热”。令人奇怪的是,它是由日本“王铎书法显彰会”发起的。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强劲时期,日本著名书法家村上三岛重金收购了大量的王铎书法作品,并成立了“王铎书法显彰会”。他本人身体力行,潜心研究王铎书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假名书风的“连绵体”。他带着自己收藏的几十件王铎作品和河南省博物馆联袂举办了“王铎书法展览”,河南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王铎书法选》,对河南书法的发展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推进。王铎书法此后在河南乃至在全国书坛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风尚。20世纪80年代末,我有幸随陈天然、张海先生赴日交流书艺并拜访了村上三岛先生。从他家中的陈设到家人熟谙汉语的程度,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之深。我们所到之处可以浓烈地感受到传统书法在现代日本的存在价值,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越发显示出书法的人文价值。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日见迅猛,而人们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越发深入,人文精神则越发可贵。书法作为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它既承载着传统,又托举着明天。日本、韩国尚且如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传统。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才更有前途,王铎书法的人文价值也正在于此。王铎的楷书和隶书艺术(刘灿章,《王铎书法全集》副主编)王铎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代书法宗师,不仅草书标榜书史,而且其楷书和隶书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这就造就了一个“全能型”的书法大家。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评王铎“正书出自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放胸臆”。他的楷书不仅仅有此二人之意,而且融入颜柳之风范,我们从《拟山园帖》和《香柏帖》以及《琅华馆帖》中都可见其楷模。王铎的楷书端庄恭谨,运笔刚劲而凝重、峻利而含蕴,撇捺坚挺,笔法意趣富于严整,这是王铎融合钟、王、欧、柳、颜诸家之长的自家风神。他深得晋人之神,古朴天成,神形兼备,又有唐人之法度,奇趣横生,并显示出骨力洞达、奇崛生姿的妙境。王铎的隶书存世不多,这说明他书隶时间较晚,多是他五十自化之后的作品,其中《隶书三潭诗卷》最为知名。这卷自作诗为他游历太行山的诗作。因其对太行的敬仰之意,乃在诗中和书法中表其情感。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他隶书的功底出自八分、《礼器》、《曹全》《、史晨》。他是一位天分很高的书法大师,不仅行草书功夫深厚,隶书出手亦不同凡响,一改前人习气,既典雅端庄又不失灵动之姿。在用笔上方圆并施,刚柔相济,藏锋多于露锋,含蓄中时见波磔露锋的飘逸笔韵;体势开张舒展,寓奇险于端庄之中;章法整饬、纵横有序,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新鲜感。他用笔大起大落,率性自得,在结字上奇崛雄健,淋漓痛快,在章法上突破前人的布局,纵横奔突。他改变了汉隶平稳的格局,吸收自化,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与他的楷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豪放的王铎草书艺术

(周俊杰,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王铎的草书法度颇为严谨,与徐渭和傅山的作品相比,王铎绝无乱石铺街似的章法和对传统笔法进行破坏的“过激”表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是:王铎行书以巨幅条屏形式创作为主,且主要成就在于此,而草书创作集中在长卷上,条屏草书创作一件也没有。我们所看到的王铎巨幅条屏草书全是出自临摹,并且全部是临王羲之、王献之等晋人及唐人的作品。这些临作与其草书长卷相比,显得更为狂放和随意,我本人也更喜爱这些作品,至少它们给我一个启示:临摹同样是创作。王铎所临晋唐人书,仅取其文字,有时连文字也不顾,或少字,或中间截取,随其心意;而章法则完全是王铎之法,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一任感情的驱使,大有随心所欲之势,但却又“不逾矩”。他取的是晋唐之气韵,写得再狂,但一个“韵”字不可少,这是中国书法评论和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中国书法,无论写什么书体和风格,少了“韵”则流俗,则不入格,则被视为“野狐禅”。王铎之聪明正在于此。所以,当有人批评他的书法恣肆狂放时,他在一篇题跋中发出了“不服,不服,不服!”这既高亢又颇有几分怆然的抗拒之声。他的长卷草书,则与所临风格有较大的差距,过分讲究法度中少了些激情,虽佳,却似与其临长轴相比稍有逊色。但他无论怎么写,都是书史上又一座高峰,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故有人说“后王(即王铎)胜前王(即王羲之)”也并非没有道理。

《王铎书法全集》出版的现实意义及几点启示

(李国强  河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大家,且能诗善画,是个艺术全才。其书法艺术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影响中国书坛 400 余年,一向有“神笔王铎”之誉,后人亦有“后王(王铎)胜前王(王羲之)”(沙孟海语)的赞誉。20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外(尤其在中国大陆、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更是掀起了王铎书法热。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书家纷纷到孟津王铎故里瞻仰朝拜,王铎书艺重新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推崇和肯定。为了满足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王铎书法的需求,河南美术出版社从 1997 年开始组织精干力量编辑《王铎书法全集》(1-5卷)。说实话,当时可谓困难重重。一是缺乏资金,甚至缺乏必要的项目启动资金;二是王铎书法原作散见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征集、拍摄起来难度更大。但是,美术社的领导和有关编辑们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更没有因此而退却。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编辑们行程数万公里,终于从国内外征集到王铎书法作品348 件,接着又夜以继日地完成了对这些作品的鉴定、考释和有关编辑工作。2001年,装帧精美的《王铎书法全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首印3000套在一年内即基本售 。该书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多种奖项。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2005年11月,河南美术出版社在河南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又推出了《王铎书法全集》(1~5 卷)珍藏版,首印3000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即已售出2000余套。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程大利先生看到散发着墨香的《王铎书法全集》后爱不释手,连说几个没想到:“没想到一个地方美术出版社能出版如此大部头的书,没想到你们出版的书装帧、印制如此精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达到了中国一流的装帧、印制水平。”并说:“贵社此举可真是名利双收啊!”现在看来,当时排除一切困难出版《王铎书法全集》的决定是多么正确!出版《王铎书法全集》的现实意义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弘扬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毫无疑问,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社,就是要坚持以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实际行动,为传播、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二,这是响应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努力把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文化强省的一项重大工程。河南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去年 7 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文化强省”“。王铎”是河南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出版《王铎书法全集》就是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向世人展示丰厚、灿烂的中原文化,是努力把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文化强省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其三,这是坚持“两个效益”并举的丰硕成果。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出版单位,尤其是出版单位的负责同志一定要注意不为一时的“经济利益”所诱惑,而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出版方向,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王铎书法全集》的出版,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不仅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数次获奖),也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已实现盈利100余万元),可谓是“两个效益”并举的丰硕成果。《王铎书法全集》的出版还给我们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一要根植中原,强力打造文化品牌。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实际上,我们所谓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是由祖国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河南地处中原,人杰地灵,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河南是甲骨文的故乡,是道家鼻祖老子的诞生地,是酒圣杜康、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的故里。此外,河南还有享誉中外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及少林功夫、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等,这些都是值得所有河南人骄傲自豪的文化品牌。作为一家地方美术出版社,我们的总体发展思路之一就是坚持根植中原,强力打造文化品牌。《王铎书法全集》即是我们倾心打造的一个河南文化品牌,接着,我们还要再接再厉,打造出更多、更美的河南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让悠久、灿烂、时尚、和谐的中原文化伴着美的步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二要正确认识“两个效益”的关系,不要急功近利。作为一家出版社,要生存、要发展,在出版图书时当然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是一定要正确认识并摆正“两个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并力求“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切不可只讲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制作出一些粗制滥造、低级庸俗的垃圾产品。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千万不能为了尽快赚一把,或为了评个什么奖、捞个一时的“政绩”而盲目跟风,舍本逐末,去弄那些毫无文化价值的“急就章”。《王铎书法全集》从1997年开始征稿、编辑,到2001年正式出版,整整用了五年时间,到 2004 年底实现盈利,整整用了八年时间。如果贪图一时之利,这项文化工程是坚持不下来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三要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提高出版质量。河南出版集团成立后,提出了“以知为本,读者至尊,追求卓越,双效一流”的发展理念。所谓追求卓越、双效一流,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工程,努力提高出版质量和出版效益。《王铎书法全集》从征稿开始,就以“一流的编辑、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印制”为追求目标,从而制作出一流的图书精品,受到了业界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四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图书出版结构。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出版体制和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过去许多出版社一味依靠教材、教辅过日子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出版社要想生存下去,发展起来,既不能等,更不能靠,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大内容出版,创出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王铎书法全集》的出版,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一定要抛弃单纯依赖教材、教辅的陈旧观念,积极调整图书产品结构,深入挖掘中原文化资源,做出独一无二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图书产品,从而抢占 市 场 ,做 强 做 大 出 版 产业。围绕河南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并借着张海先生担任中国书 法 家 协 会 主 席 的 大 好 机遇,接下来,我们要强力打造“书法图书”品牌,陆续编辑出版《汉碑全集》、《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千唐志斋精华》等书,争取利用 3~5年的时间,使河南美术出版社成为中 国 书 法 图 书 出 版 的 知名 品牌,在广大读者中形成“购买书法图书,就找河南美术”的共识。如果我们朝着这一目标不懈努力,坚持做下去,那么河南美术出版社的发展和腾飞也就不是空谈,而是完全可以变为现实了。只不过,我们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同时我们还希望河南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书画界的朋友们,能够多为我们出主意、想办法,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共建河南文化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