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淋病症状:揭开金华“错认水”身世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0:04:37
揭开金华“错认水”身世之谜 

 红曲酒和错认水同属发酵酒。

   《三国演义》开头,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由于古人酿酒技术的缺陷,酒里常残有酒糟,故为“浊酒”。

  但曾经闻名天下的金华酒“错认水”,却不在“浊酒”之列。据史书记载,其酒色净透如泉,看起来就像清水一样。

  这种特性,使得“错认水”留存于文人墨客的笔下。元曲名家张可久有词:“喜西子不颦眉,饮东阳错认水。”(金华在三国两晋及隋唐时期,曾一度称东阳郡);光绪《金华县志》也记载:“邑所著名者为酒,宋周密《武林旧事》酒,婺州错认水。”

  然而在古籍中,并未留下“错认水”起源、命名等信息,而它的消失,也不知已经过了多少年。

  “错认水”就像是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光华过后,给金华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错认水”的出现不晚于宋代

  “金华酒”是古代金华郡、州、府及辖县生产的各种黄酒的总称,历代名酒有:寿生酒、错认水、瀔溪春、东阳酒、白字酒等。

  记者查阅了专业资料,黄酒是用糯米制成,属于发酵酒的一种,《水浒传》中众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的就是黄酒。

  根据宋人周密著、反映当时生活风貌的《武林旧事》卷六中“诸色酒名”的记载推测,“错认水”的出现时间不晚于宋代。

  它的原理和日本清酒相似

  据史书记载,日本起初只有“浊酒”,没有清酒,后来有人在浊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取其清澈的酒液饮用,成为“清酒”。

  有趣的是,这种方法与“错认水”的制作方法很相似。

  在明代宋诩父子撰写的《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错认水”以多种曲酵与蓼药并用,再以枥柴灰澄清降酸而成。

  石炭和枥柴灰,都是物理吸附原理。

  另外,在金华民间一直有“浦江话是日语源头”的说法,并以此作为金华与日本古代往来密切的证据。

  国家一级演员周子清曾说过一个段子:几年前,他在日本旅游,有一次去小店买电话卡,身边没有翻译,情急之下,周子清用浦江话说“我要买张电话卡”,结果店员真给了他一张。

  酒的品质好与水有关

  北宋的《北山酒经》中说,当时金华酒已有泼清、中和、过滤、蒸煮、后贮及用桑叶或荷叶封坛等成熟工艺,开创了黄酒高温灭菌的先河。

  高品质的水源也是酿出佳酿的关键。许多文献中都提到金华酒的水,如寿生酒要用冬水(冬至到立春前);东阳酒“东邑水源,多出山陬”,宋代田锡所著的《曲本草》中也有“东阳酒其水最佳,秤之重于它水”的记载。

  李时珍把东阳酒与处州的金盆露、淮南的绿豆酒、江西的麻姑酒、山东的秋露白等酒作了对比,其香其色都不及东阳酒,主要原因“是以其水不及之故”。

  据此推测,作为金华酒中的精品,“错认水”的用水应该很有讲究。

  何时消失已成不解之谜

  清代学者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说:“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

  太平天国侍王府副馆长蒋鹏放提出,“错认水”正是在这个“绍兴之清”的基础上深加工而成的。”

  但“错认水”何时湮灭,却至今无人知晓,这已成为一个谜团。

  金华酒的制作工序

  发酵→榨酒→封坛

  虽然“错认水”特殊的酿酒工艺如今已经失传,但我们能从如今的金华酒制作流程中窥得一二。

  一般金华酒的制作流程是:立冬之后,制酒师采用当年的新糯米,加入红曲、麦曲,发酵二至三个月的时间,从立春开始“榨酒”,之后封装入坛,再摆上三五年,美味香醇的金华酒就可以品尝了。

  “榨酒就是用高温蒸馏,起到杀菌的作用。”义乌市丹溪酒业总经理陈豪锋告诉记者,“这样就从生酒变成了熟酒,封坛的过程是:用荷叶封住坛口,再盖上粽叶,最后盖用黄土。等黄土干了之后能起到自然透气的作用。”

  陈豪锋说,刚入坛的酒虽然也能饮用,但是酒质、口感并不能达到上佳,“再封存三至五年,让酒精转化为脂香,这样开坛后的酒喝了不会上头。”

  《金瓶梅》中,32处提及金华酒

  据东阳市巍山高中华柯老师统计,《金瓶梅》全书点明酒类的段落有71处,其中明确提及金华酒的有32处,加上当时也在“金华酒”之列的“南酒”、“浙酒”、“河清酒”,金华所产之酒共被提到了47次。

  譬如,书中潘金莲多次说“吃螃蟹得些金华酒吃才好”,而西门庆更像个敬业的形象代言人,与他的结拜弟兄喝金华酒、与他的妻妾喝金华酒、在社交场合又用金华酒,至于送礼则更非金华酒莫属。

  “《金瓶梅》中出现金华酒次数如此之多,除了因为金华酒名声在外、名牌效应之外,还有个可能是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李渔。”蒋鹏放对记者说,“书中出现这么多次金华酒是我怀疑的证据之一,李渔是兰溪人,熟悉金华酒,在书中金华酒出现的场合这么多,可能是他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