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价格最新走势图:《古诗四品》之六:第一章、高山仰止读诗经,景行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42:01

《古诗四品》之六:第一章、高山仰止读诗经,景行行

(2008-07-17 15:17:28) 转载标签:

古诗四品

诗经

孔子

太康

吕氏春秋

文化

分类: 古诗四品

《古诗四品》之六:第一章、高山仰止读诗经,景行行止说文明

 

诗歌之兴,不但早于散文,而且远在文字以前。远古人类的蒙昧时期,就有伏羲制琴、神农作瑟的传说。乐以和歌,由此见之,那时就已经有口头传唱的诗歌了。

《吕氏春秋》中记载,远古时期的葛天氏部落中,就有“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乐歌。

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中记:精通射猎之术的陈音向越王勾践谈论射猎的原理时,引用了一首远古时期的诗歌《弹歌》,全诗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歌前两句是狩猎前的制作弓箭,后两句是狩猎过程,追逐走兽,尘土飞扬的场面。

《群书治要》中的《帝王世纪》说,唐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安乐,有老人击壤(敲土块)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击壤歌》所咏唱的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与魏晋以后的田园诗的意境,颇为相似。

西汉伏生所著的《尚书大传》中记,舜帝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了成绩的大禹,君臣们一起唱起一首《卿云歌》:“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歌辞中描绘了祥云瑞蔼中的日月安祥的交替,用以象征着舜禹的和平禅让。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帝位交替之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幕,这种温馨和浪漫,当然是经过诗人的润色和粉饰。因为在这之后的几千年中,人们看到的所谓禅让,无不充满了阴谋和血腥。有意思的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复辟称帝,竟以这首《卿云歌》作为复辟后的国歌。令人想之不无讽刺的意味。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舜帝命夔为乐官,教化子民,又在庆典上演奏“《箫韵》九成,凤凰来仪”,舜帝和臣僚们歌诗唱和的事迹。同一卷中,还记载了夏禹的孙子太康因荒淫失国,太康的五个兄弟在流落中,作了一首题为《五子之歌》的诗。《尚书》中记载着另外一首《夏民谣》,则记述了夏商之际的百姓对夏禹的末代继承人夏桀的怨慨:“时日曷(音何,何不)丧?予及汝皆亡!”这首歌谣中,百姓指着天上的太阳骂道:太阳怎么不掉下来呢?干脆把我们一起灭了吧!可见,百姓的愤怒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夏代持续了约472年,商代持续了约496年(按《竹书纪年》之说),长达近千年的夏商时期虽然缺少文字记载,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散见于各书的诗歌。如见于《周易》的《夏人歌》、《女承筐》等,见于《列子》的《康衡谣》,见于《礼记·大学》的《汤盘铭》,见于《史记》的箕子《麦秀诗》和伯夷《采薇歌》,见于《韩诗外传》的商桀的《酒池歌》,记于《艺文类聚》的《夏人饮酒歌》等等。这些逸诗,尽管有的虚实难证,有的只是吉光片羽,水平都不很高。但足以说明,在远古和上古时期,我国人民就以诗歌,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感情,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同《淮南子·精神训》所言,“今夫穷鄙之社,叩盆而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

周朝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取得天下,到孔子的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是奴隶制走向全盛的时期,到了西周的盛世之时,朝廷为了观风察俗了解民意,也为了歌颂太平和朝廷庙堂祭祀的需要,建立了官员贵族献诗和民间采诗制度。民间的孤贫老人,由国家赡养,到乡间采集诗歌,从乡送到邑,再送给国君,由国君进献给周天子。天子有专管音律的官员叫太师,负责对章句、音乐进行修订、分类、编纂和整理。据《史记》等史志记载,到了春秋初期,曾经采集了上自商代的始祖契、周代的始祖后稷,经历商、周两代的盛衰之世的各类诗歌三千多篇,经孔子删节整理,得其精华三百零五篇,汇编成卷,称之为《诗》或《诗三百》。《史记》说,这三百零五篇古诗,“孔子皆弦歌之”,也就是配上音乐,使之既能吟诵,又能演唱。宋代大儒闽人郑樵在《通志乐略》中也说:“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仲尼编诗,为燕、享、祀之时用以歌。古之诗,今之词曲也。”说的就是孔子编诗配乐,用于朝廷礼仪的事。这段话告诉我们,春秋时期的《诗》,是包含了词和曲两个部分。

孔子在《诗》的编辑整理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界存有争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厉王时期的诗,就有雅、颂之分,可见周代乐官对《诗》的编辑整理,开始得比孔子时期要早得多。孔子以民间的学术泰斗、教育权威的身份,在周朝乐官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按照儒家的取舍要求,选其中精华,辑为《诗三百》,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诗三百》经孔子编成后,列国卿大夫在朝会往来中赋诗言志,王室贵族借以教育弟子,加上孔子的私人教育在民间的推介传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贵族学习的主要教材,也成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喜欢引用的典籍。而周朝的乐官们收集的其它诗,大都流逸不存,两相比较,更可以看出孔子对《诗》和诗教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