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一次吃半粒可以吗:大篆骨骼分书肉--《云梦睡虎地秦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21:50

大篆骨骼分书肉

2008-06-24 10:07:31  作者:■毛 峰  来源:互联网  简介: 《睡虎地秦简》展现的书法美非常独到,温润、华贵、空灵,用笔干净利落,不用勾挑和牵丝,这让人联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书法。 《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发掘的12座战国至秦代 ...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片。1975年发掘出上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从简中可以看出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欹斜相依,肥瘦相间,节奏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比《青川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睡虎地秦简》展现的书法美非常独到,温润、华贵、空灵,用笔干净利落,不用勾挑和牵丝,这让人联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书法。

    《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发掘的12座战国至秦代的墓葬中,编号为11的秦墓中发掘出来的。在墓中有陪葬的竹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片),内容以法律、行政文书、日常书写为主。此简深埋地下几千年,所载内容未传世,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许多词汇后人未见。对此简进行词汇研究,可为汉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

    秦王朝虽然用小篆统一了全国官方文字,但并没有消灭异体字,民间文字多姿多彩。中国文字在演进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启汉隶,民间流行的书体属于自然演进的书体。《睡虎地秦简》的书法可以归于自然演进的秦隶一类,也可归入秦篆。从字形可以看出此简文字中有相当数量的字形在减少了盘曲之后,同小篆的写法大同小异;在笔意上略带隶书意味,此简册中文字的横画,起笔重按、收笔轻提,已粗具蚕头燕尾的笔意。如临写者有大篆基础,掌握其字结体当会得心应手。如临写者已具有一定的分书基础,对于此简文字的起笔、收笔、波磔则更易把握。

    临写要求:

    一、章法注意字字松开,基本保持大篆《墙盘》、《虢季子白盘》铭文的章法布局。

    二、结体字形保持大篆结体偏长的特点。但又因字而变,可长可短,如“工”之短,“新”之长,“牛”之窄,“论”之宽,变化生动自然。

    三、行笔舒缓流畅,端庄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流媚。追求点画的浑厚圆熟,横画重入轻出,略有波挑之势。竖画入笔处不露锋芒,收笔似有回锋意趣。转角处圆转流便,骨气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