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痒清怎么用:学海拾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3:57

学海拾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在《游子吟》里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子女报答父母养育深恩的千古绝唱,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国人代代传诵。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心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其他做人美德养成的前提和基础。下面笔者检索《论语》中孔夫子关于“孝”的语录,做简单的解读,和朋友们共同体味其深刻意蕴。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乍一听,孔予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 “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在这里,孔子没有直接说出什么是孝,没有给孝下定义,而是用反向思维,让孟吴伯去设身处地想一想父母对自己时时刻刻无微不至的关爱。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紫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孟郊的《游子吟》形象地画出了孩子对慈母的报恩之心。有一次,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一次,与回答盂挞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不再是含含糊糊地说隐语,而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了。孔子认为,孝道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没有孝心,仅仅是无可奈何地尽责任,那所谓的赡养就与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当今社会,经济发达,吃穿方面的赡养问题日益退居次要地住,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是心到而已。另一方面,宠猫宠狗之风盛行,视猫儿狗儿重于先人老子的也大有人在。如此看来,孔子的话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啊。

如果说,孔子以上的话是从孝心方面来谈孝道,那么,下面的话则是强调对父母尽孝的态度问题。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频悦色的态度最难能可贵,仅仅是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莱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了吗?孔子认为这样是不够的。还要看你对父母的态度是否真诚。孝心和态度其实是一个问题的里外两面。《礼记。祭义篇》说:“孝乎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只要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注意。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呢?因为孝道可以使民风淳朴,孝弟是封建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根本。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意思是,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所以过去给皇帝的奏议常有" 圣朝以孝治天下" 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 慎终追远" 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 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给已故父母上坟扫墓,就是孝道的表现,也是“慎终追远”。为什么说孝弟是实行人道的根本呢?孔子的高足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总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如果说父母犯了过错,我们如何对待呢?是听之任之,还是冒犯怨恨呢?都不对。我们还是听听孔子怎么说。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自己也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父母,甚至心生怨恨,甚至发展到虐待父母,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不过,再难也要这样做。我们可以想一想,你年幼无知时,你启蒙成长而错误不断的时候,你的父母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对待你的就不感到困难和委屈了,就知道怎样对代父母的过错了。

当父母年迈的时候,最是检验儿女孝心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把父母的年纪记在心头。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当父母做寿时,点首歌给老人家听听;逢年过节,陪陪老人家;老人生病时,则端药侍候问寒暖。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渐发达的时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赡养。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还是各立门户分开生活,平时尽孝的地方较古人已少了许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做子女的心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做子女的还有什么理由连父母的年纪都不放在心上呢?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封建社会逐渐确立的时代,那时,宗法观念是维系封建统治和家族延续的唯一观念,因此,他也说过在今天看来万万要不得的话。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唯小人和女子为难养也”那时,传宗接代被看做是家族的最大的事。这种观念是陈旧的,我们必须扬弃。         

  20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