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男性延时喷剂哪种:中国文学 风风火火走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5:20
中国文学
风风火火走世界
本报记者 杨 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1月19日   第 01 版)

中国当代文学正在走向世界。图为共和国作家文库(1949—2009)书影。
今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莫言的《蛙》已经由意大利汉学家李莎主动申请翻译成意大利文,莫言主要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几乎都已有外文译本,他的小说《红高粱》等英译本在西方主流媒体上曾大受追捧;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德译本在德国有十几家出版社竞争版权,首印2万册。姜戎《狼图腾》以100万美元卖出了全球数十种文字版权,意大利语版2007年初出版当即在意引起轰动;李洱《石榴树上结樱桃》德文版首印1万册,被德国总理当做礼品赠送给了温家宝总理……
中国文学正以良好的态势走向海外,在海外的影响力日渐上升,正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所说:“当今,外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想深入地了解中国,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大量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更多的外国读者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机会和因素。”
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认知度逐步拓展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代文学已有2000余部作品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大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作家以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被陆续翻译介绍到海外,被译介的作家在230位以上。从翻译作品语种和数量上看,中国内地一批实力派中青年作家占主体地位。莫言小说的外文译本在中国作家中是最多的,有46种。苏童和余华的外译作品都有19种,池莉和王安忆有13种。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即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中,王蒙有25种,冯骥才有15种,张洁有12种。
一批中国作家作品在国际上深受肯定和好评,摘取了许多重要奖项。贾平凹获得过美国“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女评委奖”,张炜获得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杰出成就奖”,余华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余华、莫言获得过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李朝全分析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欧(特别是法、英、德)和美国、日本等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幅度不断加大,作品题材涉及多方面。期间,中国最优秀的一些文学作品得到了译介,如长篇小说《白鹿原》、《尘埃落定》等以及中篇小说《棋王》、《小鲍庄》等,散文如《随想录》、《干校六记》,诗歌如艾青、北岛、舒婷、顾城的诗等,都得到了翻译。一批受到大众拥趸喜爱的作品也被翻译到国外,如《狼图腾》、《文化苦旅》等。同时,一些在中国有争议的作家或作品被译介到国外,这可能受到了外国出版商的市场取向和外国受众好奇心理的影响。
莫言认为,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向海外从数量上和国外读者的认知程度上逐步拓展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过去西方国家对中国作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几位作家身上,这几年兴趣越来越宽泛,毕飞宇、苏童、张悦然等一些年轻作家也受到关注。西方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主要关注政治性、社会性,近年来开始从艺术性、文学性角度切入,关注作家的艺术追求。
法国Philippe Picquier出版社中国文学丛书主编陈丰说,上世纪80年代,欧洲读者就已经接触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优秀中国文学作品,而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莫言、余华、苏童、池莉、毕飞宇、王安忆等中国作家在欧美的读者中就已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文学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较于中国文学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又显得远远不够。中国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在海外至今仍少有人知。文化差异及不同的体制所导致的翻译困难不可忽视。英语国家对翻译作品存在普遍反感,翻译工作自身的特点和国外市场的需求本身限制了翻译作品的推广。另外,许多中文作品的文体内容和表达方式与译介国读者的社会习惯和审美要求不太符合,除了少数极受欢迎作家的作品外,很难出现畅销书或长销书。
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当代社会现状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不了解所带来的“误读”,可能形成另一种恶性循环。有些西方出版商、媒体甚至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印象还停留于停滞封闭的乡村、政治迫害或扭曲性爱。在推介作品时因对刺激主题猎奇而忽略了读者对文学欣赏的共识,导致读者对作品的失望,而这在无形中又加深了国外读者对当代中国的隔膜。
中国文学译介还面临翻译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对外推广机制与国际接轨等问题。据了解,目前国内从事对外文学译介工作的人才难寻,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主要靠大批国外汉学家和翻译家推动,其中多数人是兼职。另外,在国内习惯单打独斗的中国作家缺乏经纪人,特别是海外版权的代理人。
尽管还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却是大势所趋。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文学世界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国文学以其多元而独特的风格和激越的想象力充实丰富了世界文学。近年来,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之后,中文翻译作品在国际大型出版社翻译困难的局面有了转机。徐小斌的《羽蛇》以高价被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买断全球英文版权,诸如企鹅出版集团、哈珀·柯林斯、蓝登书屋等西方出版巨头纷纷在中国投资,鲁迅、钱钟书等人的作品以及《狼图腾》、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等作品在上述出版社已经出版,这向中国作家传递了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国际知名出版社或许能够将中国文学作品推向英语文学界的主流。
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据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刘宪平介绍,七代会以来,中国作协对外交流广开渠道,更加多样化,在人员交流和作品交流上同时下工夫。人员交流不仅限于和国外文学机构交流,还主动走出去,在海外著名大学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向海外介绍中国作家。同时,搭船出海,与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等合作,让中国作家在重大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亮相。在国内举办国际作家写作营,将国外作家请进来进行交流。在作品交流上,中国作协对外作品译介工程出版了英文、俄文、德文、韩文、爱沙尼亚文,捷克文、波兰文等16种书,超过100位中国作家的中短篇小说收入其中。与国务院新闻办合作的对外图书推广计划推出100位作家的长篇小说。作协还召开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理清文学对外译介工作的着力点。在鲁迅文学院举办青年作家英语培训班,提高作家的对外交流能力。
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推出外文版《熊猫丛书》、《21世纪中国文学书系》等向海外推介中国文学。
刘宪平说,文学交流不会立竿见影,是细水长流的事。但它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久远的影响,要有平常心,不急功近利,尽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缩短一点。
莫言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运用国家力量对外推广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根本的是作家自己要练内功,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含量,坚持自己的个性。从长远看要走到西方读者心里要靠我们自己。